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说课和结课(以物理学科为例)
如何说课和结课
说课是指教师就教材某一节具体的内容面向同行的教师讲清楚自己的内容分析,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过程。它不同于上课,也不同于备课,上课面对的是学生,备课面对的是教师自己,在内容上,上课主要是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而备课主要是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显然说课不同上述两者,简单理解说课就是面向同行讲清楚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过程,并接受同行的批判。
一.说课的内容。根据课堂的要素一般将说课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环节来进行。
1.说教材
⑴说教材首先要说的就是本节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我的专业,物理为例,就是阐述清楚本小节的内容在这一章中的以及本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内容包括了知识上,方法上,思想原理等方面的。以人教版中学物理选修一中的加速度这一节内容为例。加速度这一节是出现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最后一节,其前一节是速度,加速度是在对物体运动的描述速度上进行的更深入全面的描述,加速度定义时所用的方法也是对速度学习室方法的迁移与类比,而加速度后下一章是将匀变速直线运动,也是以加速度这个概念为基础的。从全书来看,加速度这一节是连接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就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和第四章牛顿运动运动定律的过渡。可见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在方法上要明确图像法对于今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理解变化率的思想在物理概念中的普遍性。
⑵要以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三维目标为指导方向,结合教材本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具体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的设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时一定要具体,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能反映老师备课的精心。
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状况,将文本课程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开发与创新的过程。
⑷要理清教材的线索及思想主线以及教材在处理本节知识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并弄清楚重难点。并说明自己对于重难点的理由。
2.说教法
这里要讲出的主要是你在本节课中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及其理由。也就是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可总结如下。
⑴要说出本节课所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比如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所依据的就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此同时要说清楚教学方法与学生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之间的联系。因为一定的教学方法总是要配合于一定的学习方法,要体现学生是主体。
⑵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多种方法的采用就是要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的不同而所灵活采用的原则。但同时要避免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要注重效率,要借鉴“奥卡姆剃刀”的原理选择教学方法,即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标。
⑶特别要讲出自己对于本节知识的重点讲解,难点的突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理论依据。
3.说学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讲学生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
⑴学法针对的是学生在学习本节的教学内容时所要采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这里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学生自己单独的想出来的方法,而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学习理论,在自己的教学方法的配合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并且教师要讲清楚这种学习方法的特点以及其操作。
⑵教师要讲清楚自己的教学方法如何来配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何使二者融合起来,达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并最终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4.说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说教学过程是是说课的核心部分。在这其中始终要关注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这两个问题。教师在说教学过程时一般包括通过哪些教学环节,采取哪些教学手段,怎样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说清楚各环节所依据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重点要说明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知识点的展开,各教学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和过渡的。并且要说明不同阶段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互动等。也要讲清楚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评估,要对可能出现的状况有对策分析。这一说课环节要尽量刻画出课堂教学的轮廓。
二.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与备课,讲课之间的混淆。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学设计来讲,说课更不能像讲课那样,将同行当做课堂上的学生,对其进行讲课。
2.说课中相关理论依据的应用。在说课进行分析问题时要注意教育理论的运用,避免“就事论事”,想当然,凭感觉来说明理由。让自己的说课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但是对理论的依赖也不能过犹,这样会不及。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多的理论使得说课脱离实际,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而且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
3.说课与评课相结合。说课固然要让说课者来发言,但是评课也是不可能缺少的。说课面对的是同行,说课就是为了在同行的批判中来改进自己教学设计的不足。如果缺乏评课,那就是走走形式,使得说课的价值大大折扣。
4.教学目标避免求多,求大,求全。有些教师在进行说课时盲目的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一一进行罗列,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殊不知反而没有了重心,学生也不可能掌握得了。这种现象下暗含的是对评委们的迎合态度。
5.学法太多,太注重形式。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是通过整个一系列的课程来完成的,而不是指望着一节课来完成几学期来完成的任务,而且没有考虑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状况,教育学原理与学习方法的相互融合。
6说课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创造性.。
7.对学生的分析往往过于主观化和形式化。对于学生的分析趋于陷入某种套用的模式。基本上是相互抄袭,而没有意识到学生固有经验是随着时代而不同的。
结课是一堂课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及时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扩展,延伸,迁移,最终使得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认识。根据课程的不同以及学生的水平可以有多种结课的方式。
1.总结,归纳,概括式结课。这种结课的方式是最普遍的。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将本节的内容进行一个简要回顾,对学生是一个回顾和巩固。但是这种方法使用比较普遍正说明了它的弊端,这种方法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但不会让学生多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弊端并不表示它没有用。这种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相互弥补弊端。
2.悬念式结课。一般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有悬念性的问题,即跟本节课内容有关,但用本节课知识难以解决的,让学生产生疑惑。为下节课做心理准备,促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延伸式结课。这种的结课方式也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结束的,但是这种问题基本是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思考的,与下节课内容基本没有关系。比如说可以提一些本节课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或者可以是一些跟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将是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的习惯。
4.比较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来实现的,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点,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可以使得学生积极地思维起来,并且也一并复习了旧知识,使得新旧知识之间有了联系,也便于学生的记忆。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可以使学生避免混淆二者。
其实结课的方法很多,只要老师积极思考总会发现那一些特别的方法。结课方式更多的时候是好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通过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可以更好的达到效果。这也正是结课艺术性体现的地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物理教学论学科研究性质
《物理教学论》学科性质与教学改革研究
刘艺菲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物理教学论》是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本文论首先述了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然后从物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征出发,指出了当下我国《物理教学论》这门课程在设置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给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物理教学论 学科性质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The Discipline Natur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
Abstract: The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 "is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which is opened by normal colleges.First of all,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new requirements to physics teacher,then it is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nature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points out that this course has bee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etting and teaching, and finally giving the reform Suggestions from the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content.Keywords: physical teaching theory;discipline nature;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reform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理教师的要求不在局限于传授物理知识的层面上,新时代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教学法、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且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如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多元的人才观、立体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多功能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掌握和运用。学习物理教学论就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这些职业品质,只有拥有了这样一
批高素质的物理教师,才能使中学物理课堂既高效又充满乐趣,才能逐渐摆脱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毒害,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
1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在所有开有物理教育这个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都有开设,这门课程几乎囊括了所有与物理教师教育有关的内容,承担者高等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但就目前中学新一代物理教师的教学状况来看,这门课程似乎并没有发挥到他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教师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物理教师”与没有经过教师专业培养的教师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2)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物理老师并不能灵活的将所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难道说物理教师只能在日后的教学中通过长时间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成熟,慢慢成为经验型的教师。笔者认为,物理教师教育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徒有虚名,没有多少效果。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物理教师教育还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尤其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规划、设置和教学还不尽如人意。物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特征研究
物理教学论是普通教学论的重要分支理论。它既具有一般教学论的普遍特征,又具有显著的物理学科特色和研究范围,相对于物理学的学科问题而言,它更多的关注物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将物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学科知识与这些问题有机结合,揭示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性和有关规律。进而研究把已经认识的规律运用于实践活动的方法。简而言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的是“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替,必然也将促进教育行业的改革,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也会做出细微的调整,这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革新的必然结果。综上所述,物理教学论是一门交叉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2]。
物理教学论的上述性质,决定了物理教学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综合了物理学、教育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理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还必须研究教
师、学生这些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影响教学的因素。此外,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对物理教学过程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普通教学论许多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也是适用的,但由于物理教学论独特的学科特殊性,所以研究物理教学论必须在教育科学等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寻求适用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物理教学论的开放性特征则表现在它随着物理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扩大其研究范围并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自身的的知识结构。物理教学论不仅要能针对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且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即由个别案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所以说它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3]。
既然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那么这门课程设置及教学就应顺应其特征,而当下师范院校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的普遍的问题是教学模式条块化、技术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场所基本都是在教室或实验室。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价值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那么高师院校应该如何更好的建设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并以此促进物理师范生综合品质的提高?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建议
3.1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4]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实施着,那么作为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物理师范生首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理念二:课程实施注重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理念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理念四: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新一轮课改教学理念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而且还有教学行为的更新,它包括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教学评价等。教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老师只有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领会其真谛,才能够学以致用。新的教育理念必然要伴随新的培养方法,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态。我们可以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力法,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课型整合模式,其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课堂空间设计是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实施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通过做来实践,实践中遇到共性问题,再到课堂上去讲。
3.2改革教学模式[5]
当下在大学的课堂上,有许多老师仍然持续着传授式教学这样一种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像物理师范专业这样的自然科学科学类课程,试想我们的老师一边不断的鼓励我们要切实推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一边却又平铺直叙的对我们进行“满堂灌”,学生甚至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试问这样师范生如何能感受新课程理念的价值和优势。所以要培养新一代适应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师资力量,就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应用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生日常课程的教学中,使其成为实施教学新理念的沃土,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两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互动,是学生切身感受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中学物理教学规律这种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总结出结论的理论问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探索。如“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有哪些?”“心理障碍有哪些?”“新课程与旧课程在本质上有何区别?”“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各中学调查研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通过探索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学生的结论和教科书不尽相同,但是鼓励他们质疑、求异,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于课木,始终保持质疑、探索、创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1 拓展教学内容,培养物理思想[6]
我国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中学物理课程以及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基本形式、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此外还会介绍有关现代教育教书如何应用在物理教学中等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条块化、技术化倾向严重,笔者认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但要培养他们的物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物理方法、物理思想以及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物理思想史、物理方法论方面的教学。既要尊重师范生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发展性,又要致力于物理教师全面素质的培养。结束语:
本文对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改革建议只是从大的方向上泛泛而论,有些论证可能不够详细。要真正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2] 王较过,李贵安.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18.[3] 封小超,王力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10.[4] 黄东兴, 王酥.谈物理教学新理念及其实施[J].宁夏教育科研,2006(01):57.[5] 黄生学,樊雅平,潘晓明.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年,(15):95-97.[6] 于海波.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9):97-101.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面对“3+X”的思考和对策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学科面对“3+X”的思考和对策
“3+X”考试科目,是对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是我国高考和招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改革举措,对于中学教育教学;落实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计划,发展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谈谈与之有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3+X”考试科目方案的内容和特点“3+X”方案是在高中会考基础上的选拔性考试。它的内容是高中阶段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九门课程全部开考,不再分文、理科。在“3+X”中,“3”是核心,即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听力测试)。这三门主要学科地位不但不会动摇,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考生可根据大学招生专业特点,任意选择其他若干门学科参与考试。大学可以根据考查学生的要求、招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水平层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专业的考试科目。大学则依据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综合分值和其他任选考试科目的标准分值,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择优录取。
“3+X”方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提高学习效果:“3+X”方案给学生和高校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3+X”方案充分体现了开放型,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有利于中学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了过去固定科目组合的局限性。
二、“3+X”考试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3+X”考试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中学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99年,广东省开始试行“3+X”考试。2000年,江苏、浙江、山西、吉林四省又积极参与“3+X”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从1999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得知:今年江苏省“3+X”高考试卷理科综合卷前面三大部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的独立试题,比分按教学时数来分配。第四部分为以上三科的综合题,总分为260分。三科综合题的分值约占总分的20%左右,以后逐年提高比例。
“3+X”综合考试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考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源于单学科知识,却又融合各学科知识。面对“3+X”,热衷于题海战术和偏科的人将是自搬石头自打脚。综合考试落脚在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上。
三、对试行“3+X”考试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1、“3+X”综合考试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测试。综合并不是要淡化各学科自身的特点,而是让坚实的单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成为综合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我们物理教师一定要看好自己的“门”。物理学科的教学思路应该基本不变,但要更加注重基础。依据大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
2、综合科目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向知识的“宽”与“综”的方向发展,它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以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结构,这与高校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这一点要求老师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即在加强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好选修课,让选修课来加宽和拓展物理知识,积极开展物理课外小组活动,达到“广而不深、重中有重”的教学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3、综合科目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要学会授人以渔。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可能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既要强化物理学科基础,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注意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主动运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立足于物理学科,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其它学科相关联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可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去综合与完善,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走出物理学科的“门”,注意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综合科目试卷中,有相当比例的跨学科交叉,形成不同学科知识集合的试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各学科之间的汇集点,目的是为了在物理教学中更准确地进行跨学科的渗透。例如在能量守恒问题中,理化都有热和功的转化情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克拉珀龙方程等。我们要扎实地钻研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与能力集合的“奥秘”,更要加强物理核心知识的教学。例如,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等,这些核心知识的地位不能动摇。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考试更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些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未能满足社会要求,我国的高中毕业生只能有一部分升入大学,竞争必然存在。“3+X”并不是减轻学生的负担,“3+X”正向我们走来,但并非尽善尽美。怎样完善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试科目设置,还有待于我们去孜孜以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学科教学论红色的为去年考试的题目 参考参考_
绪论
一、物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物理教学论是研究物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物理教学规律,指导物理教学实践的一门理论兼应用的学科。
二、物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领域中教与学的活动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三、物理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1、物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2、物理教学内容的构成3、物理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方法
4、物理教学的测量与评价
5、物理教学功能和价值的拓展
物理专业知识、物理教学理论和技能是构成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物理课程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一舞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03年4月教育部有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性质
(1)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的学习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可理解、可操作、可达到、可评价的),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4)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比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偏高,只强调教学过程,护士课程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课程标准:
1、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3、从只关注教师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五、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论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章、物理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后期,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高中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一、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1、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
2、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思维障碍
3、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
4、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5、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
6、思维定式干扰形成的思维障
二、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特点:
1、直觉兴趣
2、操作兴趣
3、因果认识兴趣
4、概括认识兴趣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1、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学科探究,提高学习兴趣
3、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4、加强学法指导,巩固学习兴趣第三章
一、物理教学的五大原则(多选)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①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②运用的教学方法要科学③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要科学④寓教育性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
2、重视科学探究,突出实验的原则 ①确保实验内容自身体系的完整 ②将实验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3、重视过程与方法,启发思考的原则
①物理概念和规律要建立在对物理事实与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②重视对学生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
4、突出学生主体低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②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③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5、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重视sts教育的原则 ①加强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②根据物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联系实际 ③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标
特征:服务性、多边性、有序性
1、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2、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多变活动(概念的核心)
3、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程序,也是一种有秩序的活动方式体系 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填空
1、讲解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4、读书指导法
三、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填空
1、依据教学目的2、依据教材内容
3、依据教师的特点
4、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5、依据学校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1、要娴熟,正确地运用各种基本方法,发挥其最佳功能
2、要善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
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方式为指导思想 第四章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1、教材分析是知识信息转化的需要
2、教材分析是从整体把握教材的需要
3、教材分析是挖掘教材隐含的各种价值的需要
4、教材分析是提高教师基本功的需要
5、教材分析是选择教材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的依据
1、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2、物理学的知识体系
3、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识规律
三、单元教材分析:论述题 写出人教版第一章的地位作用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2、知识的逻辑结构;
3、重点、难点知识;
4、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会实际中的重要应用;
5、包含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培养因素;
6、渗透的思想教育因素;
附加:
四、说课内容
1、说教材
2、说学生
3、说教学法
4、说教学程序
5、说板书设计
五、说课与上课的异同
1、相同点:①涉及的内容都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一个教学课题 ②都可从中战士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反应教师的语言,娇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
2、不同点:①目的不同。上课是使学生会学;说课则是使听者听懂 ②内容不同。说课出了要讲清教什么,怎么教外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 ③对象不同。前者是同行,后者是学生
④方法不同。授课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⑤评价标准不同
六、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2、重点内容明确具体,说理透彻
3、理论与时间有机组合附加:提问技能
1、提问技能的功能
①引起注意,激发兴趣②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③反馈评价,调控教学④提供参与机会,发展表达能力
2、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①结构—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
②措词:科学,准确,清晰,简明,通俗易懂 ③突出问题中心:焦点化
④分布:面向大多数学生 ⑤答语:教师的分析评价
3、提问类型
按认知水平分类:低级认知提问:①回忆提问②理解提问③应用提问高级认知提问:①分析提问②综合提问③评价提问 按提问技巧分类:①诱导提问②疏导提问③迂回式提问④台阶式
提问⑤对等式提问
按提问方式分类: ①直问②曲问③正问④反问⑤重问⑥轻问⑦追问⑧联问
4、提问技能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求明确②面向全体③难以适度④及时反馈
5、问题的时机选择:①导入式过渡时②在新旧知识衔接处 ③在试验要害处④学生斯文障碍处⑤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第五章
一、物理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学任务分析
2、教学对象分析
3、教学目标设计
4、教学策略设计
5、教学媒体设计
6、教学评价设计
二、物理教学设计的方法 ①确定单元教学目标②明确单元教学内容 ③学生学情分析④单元教学的相关问题分析 ⑤确定课时教学目标⑥选择教学策略 ⑦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⑧设计教学过程⑨进行教学评价
三、教案的基本内容 ①课题、课型、授课时间②教学目标要求③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④教学媒体⑤教学过程⑥板书和板画设计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案的基本内容 ①教学内容分析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③教学目标 ④教学的重点难点⑤教学媒体⑥教学过程设计 ⑦板书设计⑧教学反思第六章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二、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具有确定的内涵与外延
3、物理概念一般具有量的含义,可以与测量和数学联系起来
4、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物理概念的形成1、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2、给概念下定义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
四、物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前概念的干扰
2、把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理解物理概念
3、感性认识不足。已有概念不清造成概念混淆
4、错误地用公式的数学关系来代替物理意义
五、物理概念的引入常用的方法
1、运用实验引入
2、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
3、从复习旧知识引入
4、利用物理学史资料引入
5、利用类比法引入
六、物理概念引入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择概念引入的方法
2、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概念的引入
4、合理取材,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七、物理概念的运用
1、运用概念解答悬而未解决的问题
2、运用概念解释某些常见的问题
3、运用概念解释实验现象
4、运用概念解决相关物理习题
第七章
一、物理规律教学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究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
二、如何探索物理规律情境的创设
1、利用实验创设探索物理规律的情境
2、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创设
3、复习旧知识创设
4、利用物理学史和生活中的故事创设
(3)知识的巩固、深化(4)知识的应用
五、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①力学实验②热学实验③静电学实验
三、建立物理规律常用的方法P245 简答 举例
1、运用实验总结规律
2、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
3、提出假说,检验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
四、物理规律建立的三个关键环节:
1、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2、进行科学思维,寻找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3、抽象概括,表述规律
五、如何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
1、讨论规律的物理意义
2、强调规律表达中的关键词语以及公式中字母的意义
3、明确规律的运用条件和范围
4、弄清锁学规律与相关物理概念,规律间的关系
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1、运用物理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时机问题
2、运用物理规律解释实验现象
3、运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
4、运用物理规律。进行小设计和小制作
第八章
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能为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提供符合知识规律的环境
2、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3、是发展学生能力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4、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5、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道德素养
6、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的形式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演示教学②学生分组实验③边学边实验④课外实验与制作
四、演示实验的类型:
(1)导入新课(2)概念、规律的形成④电磁学实验⑤光学实验⑥原子物理实验
六、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①设计演示②引导观察③示范操作④启发原理⑤记录与整理
七、演示技能的作用:
①形象、直观、生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识,使抽象的概念、规律形象化、具体化。
②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⑤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示范。
八、演示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1)物理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
①目的性②条理性③思维性④敏锐性⑤灵活性(2)物理观察能力的评价指标 ①说出静态事物的主要特征 ②说出动态事物的主要变化过程 ③观察隐蔽特征或不明显的变化 ④指出事物存在或变化的条件 ⑤提出问题并试图加以解释 ⑥形成观察报告及所用时间
(3)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的措施
①遵循观察能力培养的渐进性、目的性和有序性 ②观察活动与注意、联想等心理过程相配合 ③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
九、演示技能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准备充分,确保成功 ③简单可靠,注意安全
④操作正确规范,现象直观明显 ⑤配合讲解,引导观察思考
十、演示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①明确实验演示的程序
②把握实验演示操作要点 ③演示与讲解的紧密配合第九章
一、物理问题的含义:
物理问题解决是指通过分析现象,补充内容,增加条件,选择方法,设计程序,计算数据,实验验证,实践检验等过程才能完成解决的活动
二、物理问题的类型
1、原始物理问题与传统抽象习题
2、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好物理问题
三、物理问题的六大作用
1、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的确切含义,掌握物理规律的使用条件及应用
3、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4、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
6、加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物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1、审题策略
2、寻求解答问题思路的策略
3、检验、总结、扩展的策略
第十一章
一、物理教学测量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表格法、问卷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
3、测验法
二、教育调查法: ① 确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② 确定调查的范围及对象 ③ 确定调查的项目及指标 ④ 选择恰当的调查方式
教育调查法的步骤:制定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和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
写出调查报告
三、编制试卷的一般步骤:
1、确定测验目的
2、确定测验的目标
3、确定试题的形式
4、制定命题计划
5、编制试题
6、集合成试卷
7、试做
8、编制标准答案,规定评分标准 四、物理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1、连续观察与面谈
2、实践活动评价
3、书面测试
4、个人成长记录 五、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过程: ① 确定评价的对象 ②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③ 运用评价工具广泛的收集资料 ④ 处理评定资料 ⑤ 做出评价结论
六、教学测量质量的四大指标
1、信度,是反映测验成绩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2、效度,是衡量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准确性的质量指标
3、难度,是测验题的难易程度,难度系数越大,试题越容易
4、区分度,是对不同知识和能力的水平的考生的区分度和鉴别能力 七.物理教学的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档案袋评定
八、教学教学测量的特点:
①间接法②随机法③相对法④目的法
第十三章
一、物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填空
1、教育文献法
2、教育观察法
3、教育调查法
4、教育实验研究法
5、个案研究法
二、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①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②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③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④叙述观察与取样观察 ⑤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步骤:观察设计→观察实施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结课考试重点
教学论重点
名词解释:
1.教学有序性原则(p84):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是受教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师生协同原则(p87):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为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3.关键期(p118):也称关键年龄,是在心理发展的某一特定年龄阶段,某种心理机能最容易形成,错过这个年龄,则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会给学生的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4.认知结构(p123):广义地说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5.非认知因素(127):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与控制方面。6.问题课程(166):即核心课程。围绕着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像包裹在教学内容中一样。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首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和行业分工。
7.活动课程(167):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8.特朗普制(235):是一种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
9.小队教学(236):又叫分队教学、协同教学。由高级教师、助理教师、实习教师及其他助手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优化组合、实行区别安置,合理使用教师力量,并把大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改变了班级授课制由一名教师全面负责的状况,并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10.教学质量(370):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的优劣程度。11.标准分数(344):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衡量某一分数与平均数之差的,它适用于各种比较和计算,是反映个人在团体中相对位置的最好统计量。12.班级授课制(221):就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3.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是以该生的成绩在团体中的位置来决定的。这类测验被称为常模参照测验。常模实际上就是团体在测验中的平均成绩。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时,以常模为参照点来确定个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常模参照测验衡量的是学生的相对水平,因而在评分上也称为“相对评分”。
14.目标参照测验是用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测验。所谓目标就是某门课程规定所要达到的标准,这个标准通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反映出来。因此,目标参照物就是以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来确定他是否掌握了应掌握的知识、具备了所应具备的能力的测验,它将个人的分数与特点的标准来进行比较,得出一个人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参照其他人的成绩来反映他在团体中的名次,这种测验的结果一般采用等级评定或百分制为好。简答:
1.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占中心地位。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的发展所制约。教学目的形成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但直接受其制约的是课程与方法。3.课程。课程受制于教学目的,也受制于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课程形成之后,就成为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东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4.方法。主要受制于课程。5.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6.反馈。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表现出来的。7.教师。上述六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调整、理顺各要素(包括教师自己)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这一关键的地位,教师才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起作用产生的教学效果最终从学生方面检验。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p34)知识传递功能;技能形成功能;智能培养功能;个性发展功能。
3.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p202)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4.教学评价功能:(p310)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24):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教师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240)一,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二,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7.发现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200)要求:一,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二,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三,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8.有序性原则:其应用首先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上。其次,教师把以书本知识形态体现的教材内容具体化为识和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时,必须把学科结构改造成适合某一学习阶段学生能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使其范围、深度、速度能同自己的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要求: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二,抓好教学过程的序。三,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9.师生协同原则要求: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四,进行平等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10.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分析:(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质量。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局限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11.(班级授课制)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又称环节)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在中小学教学使用最多的是综合课,其结构有以下一些: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2.诊断性评价用途(325):学年或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论述:
1.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P109)一,教学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1)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2)教与学也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二,教与学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1)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2)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3)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认识。
2.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发展趋势。(p390)
(一)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
(二)重视教材的改革与研究,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
(三)重视教学活动的最优设计,教学过程日益“工艺化”。
(四)教学的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媒体日益现代化。
(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改革中,教学理论日益心理学化。
(六)各派教学理论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向。3.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
1、“学会学习” 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目的观。
2、“主体自觉”为理念的教学过程观。
3、“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观。
4、“科学与价值”并重的大课程观。
5、“方法与手段”组合的现代技术观。以上既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教学论继续发展的趋势。
4.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
①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是有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②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①教学受制约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②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
①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②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四、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