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远程教育作业:(科学方法与物理教学)以“欧姆定律”为例,完成以下作业
一.用知识—方法—能力结构分析方法,分析该课的知识—方法—能力结构。知识: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在本节课中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认识到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定量关系;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方法:在科学探究实验过程中把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图像、综合以及数学比例、公式变形等方法结合起来,主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一研究方法。能力: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获得真实数据,并以图像法、比值法分析得出规律,获得和物理学家相似的经历,体验感性到理性,直观到抽象,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该课知识体系中蕴含哪些主要科学方法,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该课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图像、综合以及数学比例、公式变形等方法。实验时以探究为主,用到了实验、观察等方法;分析数据时,用到了分析、讨论、归纳、数学比例等方法。这些科学方法之间是有前因后果关系的,先有观察实验,再有分析归纳,最后综合得出结论。
三.你准备如何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我先演示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暗,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启发学生:第一、怎样才能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第二、怎样才能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第三、如何操作才能实现设计思路;第四、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注意什么。
由实验得出结论,由结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生活。在教学中明确地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让学生了解它们以及在本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具体运用,结合欧姆定律的学习,实现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第二篇:初中物理远程作业
初中物理远程作业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感觉最多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例如:不能灵活应用电功率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就你参加学习中,对金然老师《电功率》这节课的学习,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说说你对《电功率》的教学是怎么做到学生的有效学习的?(主要说说你的策略,不少于500字,拒绝抄袭。作业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3月10日。)
注意:请在提交作业答案之前,做好答案的备份,以免提交失败造成答案丢失。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2000字)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王岩军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
表一 电阻R=10Ω 表二 电压U=3V
2、讨论得到结论: 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
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例
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
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例
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 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 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鼓励学生课后总结:“我们现在学到的物理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种探究方法?你能找出多少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让课虽完而学未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四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一、学习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尤其是科学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得一鱼可饱一餐,得一渔则可饱食终生”。生活如此,知识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把知识比作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科学方法则是打开知识宝 库的钥匙。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将知识宝库中的财富全交给学生,但可以把打开宝库的钥匙交给他们,由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的财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作为科学探究过程,无论是科学家探究物理世界还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都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与探究对象作用。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1、提高授课教师的科学方法素养。
物理教师必须树立重视过程与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意识;明确科学方法在物理学发展和物理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科学方法体系及主要方法的内容与应用;特别是要求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把握各种方法的运用及其逻辑关系。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方法素养,不仅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世界,还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2、开展科学方法专题讲座。采用“显性”方式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按认识过程的特点,科学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
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其中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模拟方法等; 科学方法的理性方法,其中包括假说方法、数学方法以及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等逻辑方法。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处于有意识地接受科学方法知识的状态”。通过举一反三,学生达到触类旁通,进而掌握科学方法。
3、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
采用“隐性”方式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在传授物理知识时,渗透科学方法;物理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精心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总之,物理教学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交给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反之,不谈方法教育而侈谈能力的培养,不论愿望多么良好,仍不免是一纸空谈。
第五篇: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作业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教学规律有:物理定律类:如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物理原理类:光的可逆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功的原理。定则类:安培定则。公式类: I=U/R、P=W/t、P=UI、Q=I2Rt、V=S/t、G=mg、P=F/s、P=ρgh、F浮=ρ液gV排、W=Fs、Q=cm△t等。还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物理学理
论体系中的基本规律,但仍可作为物理规律来看待,如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水的沸腾现象、晶体熔化与凝固的特点、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电功率的特点、磁感线的特点、二力平衡条件、物体浮沉条件等。
我认为以下规律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处理得比较好。像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在教学时按探究教学的要求设置合理的问题,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要保证线圈匝数等其他条件不变,只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要保证电流的大小、两个螺线管外形等因素相同,通过更换线圈匝数不同的螺线管来分析比较。由于明显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就得出结论。达成预定的目标。
我觉得处理时有困惑的规律有串、并联电路电阻、电功、电功率的特点、物体浮沉条件等。像串、并联电路电阻、电功、电功率的特点涉及到电路的判断与等效、众多的公式、公式的适用条件等因素。而物体浮沉条件则是浮力、二力平衡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形成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