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时间:2019-05-15 07: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第一篇: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四会市下茆镇马陂东霖学校 欧北娣

内容摘要:

1、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善于让学生想问题、提问题。

3、善于让学生挖问题、解决问题。

4、善于引导学生延伸问题。关键词: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成人的好奇心较为内敛,很少把好奇心变成问题去请教别人,因为怕被人笑、怕别人说自己幼稚、怕落下笑柄,所以对于好奇的东西一般都是通过自己去实践、探索弄明白,有些甚至不懂装懂。而小孩子则不然,他们的小脑袋里装满问号,碰到不明白的事情总爱问个“为什么?”,一切都浮于表面,没有人会笑话他们,他们也正是靠着这“为什么?”的答案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这些知识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去主动获得的,比起我们要他们记忆的被动获得的知识记忆牢固得多,理解也深刻得多。所以,我们要取得好的学科教学效果,特别是数学科的教学效果,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激发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不难。善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师懂得用故弄玄虚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找一些新奇的教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做一个夸张的动作,卖一个神秘的关子„„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故意吃力地把一个箩筐搬进教室,学生们对老师的这一举动都觉得非常奇怪,纷纷探头探脑地朝箩筐里张望,都想知道箩筐里装着什么东西,他们一边看一边互相转告:“我看见了,是马铃薯。”、“还有萝卜”、“还有番薯”、“老师拿这些东西来,要干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引起了。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用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很想将邻国的国土据为己有,但又怕邻国多能人计划失败。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试探邻国有没有能人。他命人制造了一顶精美的皇冠,上面缀满了名贵的珠宝:有鸡蛋在的夜明珠,有闪闪发亮的钻石,还有很多形状各异的宝石。他派人把这顶皇冠送给邻国的国王,条件是邻国必须在两天内算出皇冠的体积。没过两天,邻国就把皇冠的体积算出来了,这个国王了断了攻打邻国的野心。你们知道邻国的国王是用什么方法把冠的体积算出来的吗?

不难想象,当学生们看到箩筐时里的东西,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好奇和期待。到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二、善于让学生想问题、提问题。

让学生想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猜测,猜测要学习的内容、猜测老师的意图、猜测教具的用法、猜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测转化为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如上面的案例1,学生们肯定会提出像——“我们今天是上什么课呢?老师该不会是教我们做菜吧?”“老师来上的肯定是数学课,就是不知道他搬进来的东西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而案例2中则会提出:“皇冠到底是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呢?”、“邻国国王用什么方法求出皇冠的体积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们先不要给予回答,也不要急于直奔主题,要卖个关子,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增强,求知得到膨胀。

三、善于让学生挖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膨胀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要适时地揭示课题,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大方向,使他的思考能紧跟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去挖掘深一层的问题。如案例1那节课,当学生的猜测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这节课是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揭示课题后,我们就引导学生挖问题:“看到学习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问题肯定比刚才的问题要问得深入,问得更紧贴学习内容:“老师,你带进来的东西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对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该不是这些东西会变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吧?”„„,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不要作答,要用“还有谁想提问题?”、“还有别的问题吗?”等鼓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多提问题,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学生挖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我们没必要做到有问必答,应该多用“你说呢?”、“你认为谁能回答你的问题”、“谁能帮助这位同学回答?”等这样的话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帮助,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四、善于引导学生延伸问题。

经过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初步的认识,但这时的认识还是比较表面的,比较肤浅的,我们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获得知识,就要让学生学会延伸问题。

如案例1到了这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把箩筐里的东西发到每一个小组,并配以小刀,这时,学生肯定会明白老师的意图,都会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经过一番忙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杰作”呈于老师面前。看着学生们乱七八糟的“杰作”(连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都未搞明白,肯定没几个合格品),我们要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跟其它的作品进行比较,再集中比一比谁做的好,为什么?使知识问题得到延伸怎样的形体才是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形体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据此展开激烈的评比、争论和概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好奇心开始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能在课堂中演好“导”的角色,就能真正做到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激发写作兴趣,从“心”开始

激发写作兴趣,从“心”开始

浙江省缙云县实验中学蓝玲

摘要: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从“心”开始:要怀着一颗体贴之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要怀着一颗宽容之心,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要怀着一颗赏识之心,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

关键词:写作兴趣体贴之心宽容之心赏识之心

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文,讲台下总是一片哀鸿之声,学生觉得写作文难,作文难写,甚至厌恶写作文。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愿意写作,喜欢写作,乐于写作。笔者以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从“心”开始:

一、怀着一颗体贴之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大部分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写作素材匮乏,普遍感觉是“无米下锅”,这与学生生活内容较单一,涉世不深,观察力不足,缺少感悟分不开的。其实,老师布置的那一道道看似深刻的作文题目也是“罪魁祸首”。我们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时,往往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再加上有时有些作文题目伦理道德色彩浓厚或太过抽象,学生不得不去写一些假、大、空的文章,以至于出现人物描写“脸谱化”,人物语言“千人一词”的现象。譬如某县组织统考后的语文阅卷,结果在作文阅卷中,竟发现有二十几位教师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有三十几把折断了的尺子(为了表现同桌的友谊,同桌在“我”考试时忘了带尺子的情况下,毅然将自己的尺子一折为二),有四十几人借伞给别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老师在作文命题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上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要贴近学生,体谅学生。因此,笔者在作文指导训练中尝试“生活化作文”即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写出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文。作文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等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进行写作训练。大力提倡学生写“随记”、“随感”、“随想”。(“随记”就是让学生把一天中能引起自己关心的、好奇的、感兴趣的所见、所闻记下来;“随感”就是让孩子把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理解、感悟、判断记下来;“随想”就是让学生通过“随记”“随感”的再加工,从而在自己心中形成的奇思妙想、美好向往、心中理想)“生活化作文”给学生多种选择,在内容方面给学生留的较宽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生活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心灵感觉不同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才能解决作文事无米之炊的难题,才能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怀着一颗宽容之心,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

应该说,作文是有一定的板块的,但板块只是引导学生入门时用的,一旦学生掌握了还得引导学生走出来,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我们平时作文教学指导中,老师人为的给学生许多板块训练:拟题训练,告诉学生“明眸善睐亮全篇”,“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所以标题很重要;训练开头,告诉学生要闪亮登场,否则明珠暗投,大祸临头,要“巧扮风头秀眉目 ”;训练结尾,告诉学生要振聋发聩,力如豹尾,因为“豹尾小翘文增威”„„这样的作文教学高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许忽视的学生的心理要求,忽略了写作个性化的事实。既然如此,我们教师为什么不放松一点呢?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无为而治”也不失为一种思路,得鱼忘筌,或许会让学生习作更轻松,更快乐,也更有效。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生活对人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方面,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应该为学生提供自由、个性和安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呼吸,发展个性,鼓励创新性。要让学生明白,习作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只要能够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什么方式都是可以的。只要你的表达能够明白准确无误,怎样表达都是可以的。只要你能达目的,不管你走阳关大道,还是过独木桥,都可以。所以,写作课上,除了最基本的以外,老师不应讲得太多太细,尽量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要花工夫解除学生的心里的种种束缚,而不是给学生套上层层枷锁。

同时,大力倡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作文写真话,抒真情;倡导张扬主体的个性。通过几学期的尝试,学生写作有了可喜变化:学生作文时觉有东西可写,学生曾被压抑的写作潜能得以迸发,敢于表达,勇于表达了,作文一改过去刻板、枯燥、单调的面目,求实求新敢于表现自我的佳作大量涌现,不仅自由作文、课堂作文涌现大批优秀之作。

三、怀着一颗赏识之心,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

在命题时,语文老师往往会低估写作难度。在评价时,语文老师又往往抬高评价标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从自己个人的喜好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这样,学生作文很难得到老师的赏识。另外,我们语文老师在评改作文的时候,往往是狠“抠”问题,以为抠出问题越多,对学生的帮助越大。其实,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一厢情愿的想法。看着被自己批得一片狼藉的作文的时候,也许我们老师心里很有成就感。可事实上,这样做不见得有多大益处,相反,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当一个人被别人批评得一无是处的时候,很少会有人有愉悦的心态,哪怕人家说得再有道理。写一篇作文实属不容易: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自己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的作文却得不到老师相应的肯定,得不到老师足够的尊重,其郁闷和懊丧是可想而知,这对学生写作信心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作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评改时,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激励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作文成功的乐趣。如在作文评改时,老师由“挑刺”变为“栽花”。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放大其作文中的优点,给他们以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树立写作自信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教学中,教师怀着一颗体贴的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怀着一颗赏识的心,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对写作有了热情和信心,学生就会从怕上作文课转变成为喜欢作文课;从厌恶写作转变成喜欢写作;从把写作当成“苦差事”转变成把写作当成乐趣。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个体生命的宣示》、《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语文教学论》主编:李景阳)

2、《以赏识之心看“成品”》(《作文教学研究》作者:池文清)

3、《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作者:陈景静)

第三篇: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要六大解放”再到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这些经典的理论告诉我们,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学校的课堂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最终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本人通过探索,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备课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充分预设与灵动生成的辩证统一,当以充分预设为前提。备课时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展开对教材的解读、目标的确立和过程的预设,以使教学取得最优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1、解读教材,要多一些儿童的视角。

解读教材是备课的起点,我们往往以教师的解读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与需要。然而,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的“发展教学观”告诉我们,备课时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解读教材,聆听他们的心声,以他们的真实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新的发展。

2、目标设定,要多一些长远的关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精神,目标达成后能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与收获,对后续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受用无穷。

3、过程设计,多一些弹性的空间。

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力求为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发展的空间。

二、以学生基础为标,创造性使用教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和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要敢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观点,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重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对城市中的师生来说,确实新、实用,但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就不一定完全适用。根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使用手中教材。以本人听的一节课为例:一年级上学期《几和第几》这一课中,教材中的练习题以“站牌为例,说说哪个第几,要经过哪几站?”一位教师在上这课时,题目出示后,教者好不容易发现一个举手的,回答竟是:“老师,西山路在哪里„„„”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陌生的学习内容改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上题中站牌可换成学校各年级的教室,班级内学生的座位等)。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决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加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景。”我们身边的学生,所具有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及数学知识的背景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深入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着感觉走,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三、联系实际创设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新授之前,我经常设疑编拟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时,先出示两个较大的自然数,要求学生不计算立即说出这两个数哪个能是2的倍数”,学生回答不出,老师迅速报出答案,并要求学生笔算验证。然后接着说:“下面请大家任意说自然数,老师都能很快判断出来,谁先说?”学生纷纷报数,教者一一答复这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又说:“任你随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还能立即说出它是3或5的倍数。”接着指名学生当场测试老师。这时学生被老师的“特殊功能”所吸引,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迅速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四、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意识,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 向 老师提问题,对一些问题爱寻根问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增加“质疑问难”环节,经常开展“最佳质疑问难生”评选活动。当然对提问我会做出一些必要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回答,如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了的,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一一得到解决。学生尝到了质疑问题的甜头,一些本来对学习数学无兴趣,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也积极开动脑筋,提起了很多问题。有一个成绩偏下的学生,在一次提问活动中,提出了“0是不是最小的一位数?”这个问题,全班同学一下子被问住了。有的翻课本,有的查资料,小组内相互讨论„„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同学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展“质疑问难”活动,人人参与,组组讨论,学习、讨论、研究,蔚然成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行为。”的确,人是渴求表扬、鼓励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评价,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然而现在,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表现自己尊重学生,肆意扩大表扬面,不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脸上总是堆起模棱两可的笑容,口中机械地吐出:“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赞美之声络绎不绝,事实上许多问题并没有价值,有些学生的回答也不能让人满意,甚至某些说法让人不敢苟同。这样的表扬看上去是给学生肯定的评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可殊不知,这一声声夸大其词的评价会适得其反,会起到抑制、诱导的不良作用,会让学生沾沾自喜,滋生自满情绪,造成不良影响.陶行知说过:“当我们在赞美学生‘如何了不起’时,要想一想他是否真的‘了不起’,不要忘了,我们该做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用心寻觅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我们的评价必须真诚地赏识每个孩子,从根本上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真心实意,恰到好处的评价中,上进心才会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才会日渐浓厚,课堂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优化。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为教学的前提,就一定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第四篇: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自北京市再次发布减负令以来,九中教育集团从课程、课堂、有效性作业等方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很重要,单纯的减负也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减负不减质”却不简单。提高课堂实效,优化课堂教学是科学减负、减负不减质的根本,减负增效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作为九中教育集团的成员校,金二小每周一的调研课,学校领导班子走进课堂集体调研。每周一行政例会安排一节课,集体走进课堂进行常态课调研,从不同侧面做好课堂观察。听课后,大家汇总观察结果,对听课教师所在的教研组进行集体反馈,对于部分教师的课堂还要追踪,促进其课堂的改进,如此循环往复。

学校建立邀请听课制,为教师之间的互助搭建了平台。每位教师每学期主动邀请一定数量的人去听自己的课,并进行评比。至于什么时间去听、听什么内容以及课后如何评课,均由教师自己安排。实施邀请听课制,大大激发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情。

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前移,让课堂中的探究成为真探究。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探究学习―课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后应用探究学习。课前预习探究,学生带着疑问而来。课堂上,孩子们就课前产生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使得课中的探究成为真探究,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例如,数学学科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构建教学的流程:

学校倡导“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实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迫地学习。以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为主线,课前的预习探究、课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后的应用探究为学生开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①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权利。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探究和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的困惑、困难、疑问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的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②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独立思考是学生小组活动、发表意见、与人合作的前提,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才能深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获有个性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经验。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探究和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体验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快乐。④让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了表达的欲望,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师放心而退,适时而出,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有了很多的不同。孩子们在课堂上,时而自己思考,时而与同学讨论,时而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而高高地举起自信的小手……课堂上原来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原来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

第五篇: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事业,感知广阔的音乐天地。我国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是在近二十年才开始渐渐形成的。在新课改之后,《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蛮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从听课到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必须要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并欣赏到音乐,情感教学和技巧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本论文将举例音乐鉴赏课的作品,从教师讲解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来浅谈一下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1.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在欣赏与讲解之间的矛盾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中,以《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这一课为例,由于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先对两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较,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概念性知识讲解过多,而导致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没有了过多的想象空间。而在欣赏中,又加以讲解作品曲调、细节等,使得学生毫无兴趣和注意力去自己判断和欣赏。而相反,欣赏过多讲解过少,学生则又大多表现很茫然,不知道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感。

1.2学生音乐鉴赏力普遍下降

当欣赏完两首《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所听到的作品的场景、所想象到的作品背景时,学生的反应较为茫然,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普遍降低。在让学生对比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开动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更多的是等待别人的回答以及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学生不愿、不想开动大脑去对音乐做出相对的反应是上课过程中,教师相对头痛的问题之一。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日渐下降。

1.3教师缺乏课堂互动过程

在讲解《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教师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风格等知识讲解较为枯燥死板,只是照本宣科的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教师急于让学生理解很多概念以及作品的更多相关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导致学生无法做到主动地、自愿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而欣赏课中缺乏课堂互动,使得学生无法提升欣赏作品的兴趣以及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2.造成现状的原因

2.1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

在以往音乐欣赏课,教师一直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由于担心很多学生不能够做到较为完整的理解音乐意义,往往就会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音乐、解释作品中的细节,结果导致学生反应相对麻木呆板,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较强的求知欲,毫无自主学习能力。单一的听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概念及含义。那么学生只是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

因此在进行新课前,可以采取情境导入的方法,以音乐欣赏为背景,播放音频的同时让学生去想象自己所听到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带领学生走进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情怀,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言,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否有误差,然后再进行概念性的知识讲解,将作品的背景原型、作者简介、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等加以讲解。以两首作品的对比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2.2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欣赏过少

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先入为主的将作品分析提前讲解给了学生,在欣赏前就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两首作品本身就是学生不熟悉的音乐领域,乏味的讲解只会导致学生没有了对于音乐的期待和兴趣。纯知识性或理论性的知识介绍应该要做到尽量删繁就简,教师要懂得抓住作品的特点和重点,言简意赅,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吸收所讲的每一个重点,绝对不可一把抓,过多地讲解。很多教师认为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应该先把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讲深讲透,做到每一点都讲到,生怕学生不能吸收和理解。结果讲得多听很少,学生失去了对作品的期待和兴趣,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教师无意识中,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了学生,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这两首作品过程中的主动性,导致学生普遍失去了对作品的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来更加自主地、自愿地理解作品的意义,鼓励学生多发言,积极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

2.3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时缺乏教学技巧,讲课呆板枯燥,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统教学方式泯灭了音乐课程本身原有的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中的课堂互动过少,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就是教师播放音乐作品,然后完整听一遍,再分段听一遍,学生们通常都是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必然失败,学生们必然毫无兴趣可言。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参与,才是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必备方法。例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在拓展环节一起歌唱对我国河山礼赞的歌曲,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达到了音乐教学德育教学的目的,通过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实现音乐新课程的价值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音乐本身,这才是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所必备的环节。

下载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发现的现象: 在最近的随堂听课活动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1.语文课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教材的处理与目标相脱节。 2.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问题的标准答......

    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把握起点开始

    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把握起点开始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这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要保证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就要从找准课堂的起点入手,有效把握课堂教......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大全五篇]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从多媒体开始 内容提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形象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也让课堂充满生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巧用......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案例背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会倾听开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会倾听开始 倾听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失的习惯培养 课堂现状教学片断呈现 镜头一: 教学《统计》 教师:‚苹果、香蕉、西瓜、梨这四种水果当中,你最喜欢吃哪......

    从微笑开始

    一份微笑,一点阳光,一份温暖。 微笑,惟有人会微笑。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会微笑。 学会微笑,理解微笑,习惯微笑。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

    从感恩开始

    从感恩开始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

    温暖从心开始

    温暖从心开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又是一年春天到,沐浴着三月的春风,我们迎来了向雷锋学习49周年活动。记得第一次学雷锋,那还是在刚上小学的时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