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把握起点开始
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把握起点开始
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这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要保证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就要从找准课堂的起点入手,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那么,如何把握阅读课堂的起点呢?
一、用预热把脉思路
课前预热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二是带领学生梳理思路,向着文本的内在意涵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时,开课之前,我这样设计:“今天我们要来谈论一个话题,是有关爱情的。说到爱情,你想到了什么?(情人节)既然大家对情人节很熟悉,那么说说你理解的情人节。(情人节就是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电影,买鲜花送给心爱的人,请对方吃烛光晚餐)如果我正在恋爱,你建议我怎么做?(给对方买礼物,说好听的话打动对方)看来大家认为爱情是很浪漫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里,却有着平凡简单的爱情,一点也没有浪漫可言。山盟海誓是爱,默默关怀也是爱。让我们走进这平凡简单的爱中。”
通过课前预热,学生能够对课文的思路有所把握,并循着教师导入的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从而解读文本。
二、用交流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
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课文的主旨是要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品读,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羊皮筏子漂浮在黄河之上的凶险。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勇敢与智慧,以及他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呢?为此我从交流入手。
我先设置问题:黄河是什么样的?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黄河的主人?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进行品读(抓住“……那么小,那么轻……整个儿吞没……”读相关语句),小组汇报后交流,我相机出示课文的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你怎么理解“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生1:黄河巨浪滔天,能将筏子淹没,可是艄公却一点都不怕,动作那么熟练轻巧,就像平时在地上走路一样。
师:难道艄公有特异功能吗?他难道不是普通人吗?凭借什么能做到这些?
生2:艄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平凡的人。只是他勇敢、镇定、机智。
生3:他能一直坚持着在惊涛骇浪中驾着筏子前行,日子久了,就成了高手,这点是他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
通过交流和探究,学生能够把握黄河的主人的品质,使这节阅读教学课的起点彰显了出来。此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逐步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里,体会艄公的性格形成要素,并与自己构成对比,获得了精神的滋养和升华。
三、用审题确定方向
题为文之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题眼,教师抓住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精彩之处。把握教学起点,可以从引导学生审视课题,找准题眼入手,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将思维导向有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课题、追问课题,我这样引导设计: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林冲和洪教头在比武,他用的是棍棒)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洪教头是谁?林冲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比武?到底是林冲赢了,还是洪教头赢了?会不会有人被打死了?)学生针对课题,通过自己的追问,渐渐有了方向,在阅读文本时就会依据这个方向,一步步探寻下去。
在以上环节中可以看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由地与文本进行碰撞,思维的火花被引爆,而后激活了潜在的学习动机。这样的一个状态,有利于教师捕捉学情,把握教学起点,明确要教的内容,将学生引向教学的方向。
四、用质疑把握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也是把握学情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通过学生的质疑,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融合,与学生的问题密切结合。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的时候,采用了质疑引导:读读这首诗,看看你懂什么?不懂什么?学生回答:读懂了这是一首写草的诗,是古代的人写的。读不懂什么叫“离离”,也不懂什么叫“一岁一枯荣”。
学生继续说下去,将不懂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全部都不懂”。但此时于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还非常风趣地认为这是不懂就问,学生只要上了这节课就懂了。
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都有所把握。在教学中,常有教师乐于展示学生懂的、会的,而羞于将学生不懂的显露出来。其实不然。学生的已知是未知的基础,而未知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让不懂的外露出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进程,设计教学路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
把握阅读教学的起点,这是个宏大的课题,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就能够引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责编 刘宇帆)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从找寻学习起点开始
——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
案例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意义重大。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教师们往往容易出现依据文本的逻辑起点而忽略现实起点导致的低估学生学习起点,以教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导致的高估学生学习起点或者不分学生的学习差异错估学生学习起点这些问题。记得区教研员谈永康老师曾发表一篇文章,大致就讲到自己在上一堂公开课《采蒲台的苇》时,尽管费尽心思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因为没有很细致地“备学生”,而发出了“只有他一人穿越了这采蒲台的苇”的叹息。由此足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至关重要却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我有幸获得一等奖。归功于前辈们经验的分享,让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熟读成诵,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我十易其稿,而每一次修改,就是以不断审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学习目标达成之间的距离作为依据的。一次次地重新发现学生,一次次地重新调整设计,一次次地在课堂上真诚对话,目的只有一个:牵着学生的手,一起从他们的起点,走向我们期待的目标。
案例呈现:
师:我们一起来写课题,注意“基”的第二个竖稍长;“他”第四笔的竖略高;“的”左窄右宽。
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师:(出示高尔基图片)高尔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师:(出示:栽花 彩霞 脸庞 姹紫嫣红 休养 探望 愉快 假期)
生:一组开火车读词语。
师:谁能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休养和探望?
生:休养是不是疗养的意思?探望就是看望的意思吧!
师:是的,有时候我们虽然对一个词不是很熟悉,但是凭借对字面的意思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意。(板书:找近义词)
师:高尔基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耐人寻味。(出示信)让我们一起看看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
生:默读书信。
师:信中两次出现了“美好的东西”,第一次出现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理解?
生: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中间有个破折号把他们连起来了。
师:标点符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破折号在这里就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板书:借助标点)
师:读一读,找一找:课文哪个小节在介绍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留下鲜花这美好的东西呢?儿子是怎样留下这美好的东西的?把相关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划线。
师:交流,出示第三小节,引读填空: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汗水浸透了衣服,他拿毛巾擦擦,继续栽花;口干舌燥时,他倒杯水喝一口,继续栽花;累得腰酸背痛,他——(预设:用拳头给自己锤锤背,再继续栽花)他为什么“顾不上”休息?
生:因为假期的时间很有限,他想要让鲜花代替自己多陪伴爸爸一段时间。他希望他离开后,爸爸有鲜花陪伴,心情和身体都能好起来。
师:对,你从这句话的下文找到了一个原因,因为“假期很快过去了”时间很有限。所以要抓紧时间,“顾不上”休息。还有吗?
生:因为爸爸生病了,如果能闻到花儿芬芳的气味,或许心情会好一些。身体也会好起来。
师:是啊!你从这句话的上文找到了一个原因,因为他们是来“探望生病的爸爸”的。可见“联系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深入地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尽管栽花很辛苦,但他一想到自己走后,花儿可以代替自己更长久地陪伴爸爸,为爸爸带来美好的享受,浑身就充满了力量。(引读)如他所愿,(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还有(什么颜色)的(什么花)。这么多色彩艳丽的花儿汇集在一起,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生:姹紫嫣红
师:知道了姹紫嫣红的意思,谁知道“姹”“嫣”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茫然)
师:这个时候,你们可以翻开字典,查查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明确字意。
……
师:置身美景之中,高尔基久久不愿离开。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理解“说不出”)高尔基是个大作家,最擅长遣词造句,这时候他为什么会有“说不出的高兴”?
生:说不清楚。
师: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时候也感觉有“说不出的高兴”?
生:有!爸爸给家里买了个新烤箱,妈妈做了很多美味的烤肉给我吃,那时候我有“说不出的高兴”。
师:联系生活中的相似的感受,你已经理解了这个“说不出的高兴”。在这里就是指发自内心的高兴,特别高兴。
……
案例反思:
这篇课文是“读课文,理解词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如何交孩子们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是我着力想达成的一个目标。常用的理解词句的方法主要有:找近义词,借助标点,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和联系生活实际。但教育不是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而是启发他们的求知,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在他们的“学习起点”给予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自己主动努力去获取进步。找寻“学习起点”并非易事,但有法可循。
1.观察分析,理清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低年级的重点是打好基础,所以识字和书写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差距。识字方面,有些学生阅读面较广,所以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教也认识。有些学生识字量很有限,学得比较困难。在写字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在临帖的时候能做到笔画正确,但美观不足。
基于这些问题,我给他们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课文要熟读成诵,通过反复的朗读来缩小阅读理解和识字量方面的差距。二是临帖要细,一看二写三对比,一个更比一个好。这篇文章中“基”和“他”都是生字,看上去不难,但是书写起来却不容易写好。所以我提示了书写注意的细节,强调了如果在一个生字中出现很多相同的笔画,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变化,比如“基”的两竖和几个横,还有平行的笔画要注意高低的错落,比如“他”的竖和竖弯钩,以一个字的教学提示一类字的写法。
2.采样调查,探寻最近发展区
当问到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时,他们很茫然,说不出什么方法,有些同学能说出“查字典”,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又很少用查字典的方法。事实上,这些理解词意的方法他们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多多少少已经在使用了,只是没有归纳总结。
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联系文本,设计了一些环节:比如检查预习,读词语的时候让他们给两个词找近义词;在“美好的东西——鲜花”这里,让他们关注标点;在理解“顾不上”时,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姹紫嫣红”的时候,虽然知道了词语的大意,但精益求精,让他们查字典明确关键字的含义;在理解“说不出的高兴”时,让他们自己尝试联系生活中相似的感受和精力理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的挑战,我们一起总结出理解词意的几种方法,呈现在板书上。经过这样的操练,相信学生对于理解词意的方法掌握得比较扎实了。
3.灵活预设,应变课堂的生成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面对问题的反应也就不一样。这篇课文的一个难点在于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你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这句话的含义。有些聪明的孩子或许明白第二个“美好的东西”的内涵是什么,但有些孩子可能似懂非懂。所以在预设上应该灵活,宽容孩子之间的差距。
为了让他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特意提前两天让他们为身边的人做一件“自认为美好的事情”,我自己也做了一件我认为美好的事情——布置教室。当我花了周末两天的时间,独自完成整间教室的布置时,虽然很累,但是一想到孩子们惊喜的表情,就觉得很开心,累也值得。结果果然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铺垫,所以在理解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时,有些孩子说出了当他帮妈妈做家务被妈妈表扬很开心,还有同学说帮生病的同学盛饭,感觉自己帮助了别人,别人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当然有个别学生说的还是具体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但当他们听到别人的回答,也会恍然大悟地点头认可。当然,深刻的道理他们说不出来,还需要老师的点拨,才会明白人世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它不只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美好事物,更包含所有真、善、美的思想、行为和举动。他可以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贴心的安慰、一次乐于助人的举动。
看清孩子的起点,承认孩子的差异,适时恰当的引导,能让他们在思维的试炼中不断地得以进步,一点点靠近学习的目标。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当然,更有效地学习,还是要从找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
第三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会倾听开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学会倾听开始 倾听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失的习惯培养
课堂现状
教学片断呈现
镜头一:
教学《统计》 教师:‚苹果、香蕉、西瓜、梨这四种水果当中,你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 学生1:‚我最喜欢吃香蕉、西瓜。‛ 学生2:‚我四种都喜欢。‛ 学生3:‚我最喜欢吃桔子。‛ 学生4:‚我最喜欢吃草莓。‛ …… 镜头二: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师:关于除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我!我!老师,我!‛,大部分学生抢着想说自己的看法。请了其中的一位发言时,其他学生——
有的转移阵地,和四周同学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干脆自言自语,声音甚至盖过发言的学生;有的因为没被叫到而大声叹息、没了神气或趴在桌上;有的则事不关已,一心一意地与铅笔、橡皮‚对话‛……
发言完毕,教师说:‚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奖你一个‘聪明一休’!‛一时,‚刷‛,所有的学生都端坐如钟。
教师又问:‚刚才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的有,和前面学生看法基本一致的有,讲了半天也听不懂他到底讲了什么的有,一脸无辜、不知所云的也有……
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十分多见的:大部分学生有“说”热情却没有“听”的耐心,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受不得不被叫到的“打击”;一部分学生看似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实则早已思绪飞扬,注意力完全不在课堂上,同学教师所说的话更是“过耳云烟”;另一部分学生,则完全是“与世隔绝”型,你说你的,我忙我的„„种种情况表明,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并养成倾听的习惯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有一位深圳的特级教师曾说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倾听开始”。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当作一个重要目标,也惟有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习惯,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使课堂交流焕发异彩,才能让探究变得有深度和广度,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并逐步养成一种自发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课堂习惯呢?
一、让学生认真的倾听从提高自身修养做起。
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课的内容、形式或同学的回答不感兴趣或者表现欲太强,只注重自己的表现,而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发言。我们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认真的倾听,首先要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我常常对学生说: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让别人听是一种艺术。让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约束自己认真去听,听清、听懂,争做“认真倾听小绅士”、“认真倾听小淑女”。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自身的素质。我们在听一些名师的课时,常常顾不上记笔记,写思考,全部的注意力都被深深地吸引在课堂上,根本不会走神。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做一名有魅力的老师。在备课时要尽量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例如: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引入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童话故事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使自己的课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自己的课堂成为一种艺术。
二、生动鲜活的故事讨论,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我们直截了当、教条式地对学生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一定要克服浮躁之气与轻漫之举,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就算学生表面上“心领神会”了,那也是为了迎合教师而做的。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对学生讲类似于这样的故事:
有一只知了,它想跟蜜蜂学采蜜,想跟蝴蝶学跳舞,想跟啄木鸟学捉虫……但每次老师才讲了一点点,它就没耐心了。结果什么本领也没学会。只会没完没了地‚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大家谁也不喜欢它!
有三个外形、重量、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金子塑的金人,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怎么分辨呢?用三根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第一个金人的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第二个金人的草从嘴巴里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在讲故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明白: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医生学会了倾听病人的叙述,就能更快的诊断出病人的病情,我们学生学会了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就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同样受人尊敬的人。
让孩子学会倾听,就要让孩子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在倾听中,我们会了解到很多信息,获得很多思想,会迸发思维的灵感。学会倾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它包含了尊重、理解、沟通、接纳、期待、分担和共享。所以,最初的倾听,应该从心开始,只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认识了倾听的重要性,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行动。我常常告诉学生,倾听是一种学习和沟通的方式。课堂上,倾听能帮助我们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利用别人的意见启迪自己的智慧。倾听会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点燃思维的火花。“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学生熟悉的一句名言,我用它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明白他人的思路总有值得自己借鉴之处,他人的发言也是思考的成果,我们要学会尊重和吸纳。当学生意识到了倾听的作用,并在学习中体会到了这种习惯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之后,学生就会从心底处接受,并在行动中体现。
三、倾听示范,传达教师的倾听态度。
听是有效鉴别、有效评价的基础。就算在同一个班中,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会不同,思考问题的思路也会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到他们思维的亮点,生成动态的数学课堂。更重要的是,教师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这种认真倾听的态度,必定会给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倾听习惯。
因此,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先学会倾听: 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无论是对还是错,是一气呵成还是断断续续,都应该一如既往地面带微笑,注视发言的学生,更不随意打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弱孩子”,更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鼓励的目光和必要的点拨。
当孩子们也同样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摸摸他们的小脑袋。用爱心营造充满民主、温馨的数学课堂。
四、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吸引学生倾听的兴趣。①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真实、具体、有趣的情境里,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会更乐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倾听习惯时,我们要机智地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多种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倾听他人的想法,同时鉴赏性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找规律》时,出示一些男女同学的图象,“‘六一’节要表演节目,你能帮他们排排队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按一定的规律来思考解决问题。学习《认识人民币》之后,创设了“同桌两位同学每人10元钱到肯德基消费,可以怎么买?”的设计购物单活动。同时提出反馈的要求:介绍同桌的方法;先评价别人的方法,再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只有认真听别人意见的同学,才能获得发言权。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②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成决定。想让他们一节课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那也是不太现实的。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求我们上课有节奏、有弹性,同时利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新奇、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地开发教学资源,如游戏、比赛、故事情景、图片展示、多媒体影像、音乐等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
③让生活走进数学教学。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才能与发言者产生共鸣。如,在学习了《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只数,制作成一个统计表,并在班级中说说统计之后的想法。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随便抓一把乒乓球,猜有多少,数验证判断;再抓一把花生,同桌互猜比赛,看谁估计得准确。教学一年级《左右》时,让学生说“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切身体会,每一个学生的倾听也是特别专注。
五、细化训练,引导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需要我们细化训练,使其学会倾听。
1、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倾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想努力表现自己是认真倾听的,于是把双手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其实,这是一种假听,如果学生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因此,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必须双手平放,腰挺直,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在真听。当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做到神情专一,眼睛要注视着老师或发言人,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即时得到反馈信息。
2、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静,这是倾听的前提条件,还要强化听的意识。新接到一个班级,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会告诉学生: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班级中,我对学生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一是专心听,无论是在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同学所讲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当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刚才他(她)讲的你们听明白了吗?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再请一位同学复述;二是耐心听,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细心听,当别人发言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有没有道理?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好的意见?你能帮他解释得更清楚吗?„„ 用这些问题去换醒学生应该注意倾听,并把同学的发言经过选择、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归类。
3、持之以恒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到每一堂课中。倾听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可通过教师长期坚持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听问训练、听记训练,听后复述训练等等,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写一个式子,让学生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除法算式。
师:12÷4 生1:24÷8 生2:36÷12 生3:6÷2 „„ 师:15÷3 生1:30÷6 生2:45÷19 生3:150÷30 „„
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就会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使学生静下心耐心听,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倾听习惯。
六、欣赏鼓励是对倾听者的莫大鼓舞。
1、言语激励
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也可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2、荣誉激励
做惯了学生,如有机会转换一下角色,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因此,在课堂上,专门设计一些判断题,改错题,巧铺地砖或合理租车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 “小医生”、小小评论家”、“小博士”、“小小设计师”等。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更多时候,激励是在无声中随时进行的,它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学生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些细微改变,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师从内心流露出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有时教师“无意”间坐到“听众”席,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聆听,让听者更感兴趣,说者倍添兴奋。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教师要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和督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才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才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为学生从小播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让学生一生受益。
第四篇: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四会市下茆镇马陂东霖学校 欧北娣
内容摘要:
1、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善于让学生想问题、提问题。
3、善于让学生挖问题、解决问题。
4、善于引导学生延伸问题。关键词: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成人的好奇心较为内敛,很少把好奇心变成问题去请教别人,因为怕被人笑、怕别人说自己幼稚、怕落下笑柄,所以对于好奇的东西一般都是通过自己去实践、探索弄明白,有些甚至不懂装懂。而小孩子则不然,他们的小脑袋里装满问号,碰到不明白的事情总爱问个“为什么?”,一切都浮于表面,没有人会笑话他们,他们也正是靠着这“为什么?”的答案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这些知识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去主动获得的,比起我们要他们记忆的被动获得的知识记忆牢固得多,理解也深刻得多。所以,我们要取得好的学科教学效果,特别是数学科的教学效果,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激发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不难。善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师懂得用故弄玄虚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找一些新奇的教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做一个夸张的动作,卖一个神秘的关子„„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故意吃力地把一个箩筐搬进教室,学生们对老师的这一举动都觉得非常奇怪,纷纷探头探脑地朝箩筐里张望,都想知道箩筐里装着什么东西,他们一边看一边互相转告:“我看见了,是马铃薯。”、“还有萝卜”、“还有番薯”、“老师拿这些东西来,要干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引起了。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用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很想将邻国的国土据为己有,但又怕邻国多能人计划失败。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试探邻国有没有能人。他命人制造了一顶精美的皇冠,上面缀满了名贵的珠宝:有鸡蛋在的夜明珠,有闪闪发亮的钻石,还有很多形状各异的宝石。他派人把这顶皇冠送给邻国的国王,条件是邻国必须在两天内算出皇冠的体积。没过两天,邻国就把皇冠的体积算出来了,这个国王了断了攻打邻国的野心。你们知道邻国的国王是用什么方法把冠的体积算出来的吗?
不难想象,当学生们看到箩筐时里的东西,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好奇和期待。到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二、善于让学生想问题、提问题。
让学生想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猜测,猜测要学习的内容、猜测老师的意图、猜测教具的用法、猜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测转化为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如上面的案例1,学生们肯定会提出像——“我们今天是上什么课呢?老师该不会是教我们做菜吧?”“老师来上的肯定是数学课,就是不知道他搬进来的东西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而案例2中则会提出:“皇冠到底是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呢?”、“邻国国王用什么方法求出皇冠的体积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们先不要给予回答,也不要急于直奔主题,要卖个关子,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增强,求知得到膨胀。
三、善于让学生挖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膨胀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要适时地揭示课题,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大方向,使他的思考能紧跟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去挖掘深一层的问题。如案例1那节课,当学生的猜测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这节课是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揭示课题后,我们就引导学生挖问题:“看到学习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问题肯定比刚才的问题要问得深入,问得更紧贴学习内容:“老师,你带进来的东西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对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该不是这些东西会变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吧?”„„,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不要作答,要用“还有谁想提问题?”、“还有别的问题吗?”等鼓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多提问题,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学生挖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我们没必要做到有问必答,应该多用“你说呢?”、“你认为谁能回答你的问题”、“谁能帮助这位同学回答?”等这样的话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帮助,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四、善于引导学生延伸问题。
经过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初步的认识,但这时的认识还是比较表面的,比较肤浅的,我们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获得知识,就要让学生学会延伸问题。
如案例1到了这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把箩筐里的东西发到每一个小组,并配以小刀,这时,学生肯定会明白老师的意图,都会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经过一番忙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杰作”呈于老师面前。看着学生们乱七八糟的“杰作”(连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都未搞明白,肯定没几个合格品),我们要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跟其它的作品进行比较,再集中比一比谁做的好,为什么?使知识问题得到延伸怎样的形体才是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形体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据此展开激烈的评比、争论和概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好奇心开始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能在课堂中演好“导”的角色,就能真正做到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有效教学从有效备课开始——心得
有效教学从有效备课开始
海丰仁荣中学
刘静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如何备好一节课,对每位教师而言,永远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人们又赋予了它新的“活力”。“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有趣,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所以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堂教学越来越趋向活跃,学生包括教师也越来越不满足单纯的听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开放。备课质量的高低,也就成为保证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备好一节课?备课不是一字不漏的背教学流程,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落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备学生
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备课的出发点首先必须由教材转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进行学情调查,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深入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困惑;以及认知难点是什么;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总之,要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高一地理这一学科,学生在初二就结束地理的学习,到高一地理知识基本都忘记了,所以高一的地理教师就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特别要了解学生学习新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力准备和心理状态,确定教学的高度,防止教师对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以增强教学效果。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教师备学生,解决了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了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备课时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教学设计过程考虑多方面,如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备教学目标
体现课标,注重三维整合
新课程下的教师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目标已不同于传统的大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既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三维目标”应该达到怎样的“度”,教师要明确了解,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在有效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节课将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策略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其次,在教学中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通过设计什么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的;最后通过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备教学方法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探究—讨论、启发—讨论、自学辅导、讲授法等。不论哪种方法,都要依据教学实际,结合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还要考虑这种教学方法什么时候发挥有效,哪不同种类型的学生采取何种方法,注意个性与共性的差异。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总之,备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外,一是要体现启发式自主合作式教学原则,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情和学情。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防止生搬硬套。
四、备教学过程
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教学目标而又归于教学目标
确定了教学方法,教师要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和程序,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如何掌握必要的获得方法,如何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安排教学步骤时,一般要考虑:一节课研讨前要用到哪些前置知识做铺垫,进行哪些基本的训练,新知识如何引入,知识的生发如何逐步有序的展开,怎样突出重点,教材中有哪些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应该挖掘,还要设计哪些有思考性的问题,怎样安排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安排几次反馈,使用哪些教具学具,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甚至课堂用语、板书设计都要整体构思,周密考虑。特别是如何寓学法指导教学之中,更要仔细揣摩、推敲,要做到每个教学步骤和安排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都是要在备课中考虑的。教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全力思考、精心谋划、巧妙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应始于教学目标而又归于教学目标。
总之,既要钻研教材,又要重视教学方法,不能认为教材钻研透了课就备完了,也不能只追求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材和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组合与整合,把握好尺度。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至于教案的书写详与简,再简的教案也必须体现各教学环节和层次,体现教学,突出重点,并写上应该提出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或教学反思等。
当然,课备得怎样,还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是否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备课方法,一丝不苟,肯于下功夫,坚持始终,不断实践,就一定能运筹帷幄,备好每一堂课,使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