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事业,感知广阔的音乐天地。我国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是在近二十年才开始渐渐形成的。在新课改之后,《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蛮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从听课到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必须要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并欣赏到音乐,情感教学和技巧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本论文将举例音乐鉴赏课的作品,从教师讲解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来浅谈一下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1.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在欣赏与讲解之间的矛盾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中,以《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这一课为例,由于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先对两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较,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概念性知识讲解过多,而导致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没有了过多的想象空间。而在欣赏中,又加以讲解作品曲调、细节等,使得学生毫无兴趣和注意力去自己判断和欣赏。而相反,欣赏过多讲解过少,学生则又大多表现很茫然,不知道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感。
1.2学生音乐鉴赏力普遍下降
当欣赏完两首《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所听到的作品的场景、所想象到的作品背景时,学生的反应较为茫然,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普遍降低。在让学生对比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开动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更多的是等待别人的回答以及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学生不愿、不想开动大脑去对音乐做出相对的反应是上课过程中,教师相对头痛的问题之一。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日渐下降。
1.3教师缺乏课堂互动过程
在讲解《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教师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风格等知识讲解较为枯燥死板,只是照本宣科的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教师急于让学生理解很多概念以及作品的更多相关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导致学生无法做到主动地、自愿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而欣赏课中缺乏课堂互动,使得学生无法提升欣赏作品的兴趣以及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2.造成现状的原因
2.1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
在以往音乐欣赏课,教师一直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一条一条灌输给学生。由于担心很多学生不能够做到较为完整的理解音乐意义,往往就会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音乐、解释作品中的细节,结果导致学生反应相对麻木呆板,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较强的求知欲,毫无自主学习能力。单一的听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概念及含义。那么学生只是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
因此在进行新课前,可以采取情境导入的方法,以音乐欣赏为背景,播放音频的同时让学生去想象自己所听到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带领学生走进对祖国河山热爱的情怀,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言,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否有误差,然后再进行概念性的知识讲解,将作品的背景原型、作者简介、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等加以讲解。以两首作品的对比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2.2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欣赏过少
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先入为主的将作品分析提前讲解给了学生,在欣赏前就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两首作品本身就是学生不熟悉的音乐领域,乏味的讲解只会导致学生没有了对于音乐的期待和兴趣。纯知识性或理论性的知识介绍应该要做到尽量删繁就简,教师要懂得抓住作品的特点和重点,言简意赅,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易吸收所讲的每一个重点,绝对不可一把抓,过多地讲解。很多教师认为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应该先把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讲深讲透,做到每一点都讲到,生怕学生不能吸收和理解。结果讲得多听很少,学生失去了对作品的期待和兴趣,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教师无意识中,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了学生,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这两首作品过程中的主动性,导致学生普遍失去了对作品的想象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该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意欣赏,分组讨论等方式来更加自主地、自愿地理解作品的意义,鼓励学生多发言,积极地表达自己所思所想。
2.3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时缺乏教学技巧,讲课呆板枯燥,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统教学方式泯灭了音乐课程本身原有的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中的课堂互动过少,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就是教师播放音乐作品,然后完整听一遍,再分段听一遍,学生们通常都是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必然失败,学生们必然毫无兴趣可言。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参与,才是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必备方法。例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在拓展环节一起歌唱对我国河山礼赞的歌曲,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达到了音乐教学德育教学的目的,通过歌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实现音乐新课程的价值所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音乐本身,这才是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所必备的环节。
第二篇:改进教学从自我学习开始[最终版]
改进教学从自我学习开始
商都三中教师到山东潍坊三中借班讲课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挑战。在锻炼中充满挑战,在挑战中汲取收获。本次带领我校部分教研教改团队的成员到山东潍坊三中参观学习,其中有一项活动议程就是在听完六节课(含语、数、英、政治、物理、化学学科)后,我们借班按他们的进度和要求各上一节课。
给我安排的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关雎》这课,这节课以前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最后一篇课文《诗经两首》中的其中一首。下午我在会议室专心备课,没有去找和我对接的老师,也不清楚我的对接老师是谁,因为我觉得这首诗不需要课件,也没有去打扰他们。
《关雎》 这首诗是《诗经》里的第一首诗,也是一首爱情诗,从语文素养上讲,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诗经》的价值地位;从人文素养上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爱情观,并让学生掌握学古诗、背古诗的方法技巧。
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导语设计情感沟通,拉近师生关系。特意讲内蒙古人在山东说孔子的故事,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有意思。
二、走进《诗经》。《诗经》分类及表现手法等。以学生自我汇报的形式为主。
三、形式多样地读。初读正音,再读找节奏,听读找感觉,赛读看谁棒,译读深了解,最后读达背诵。
四、分析感悟。因为没有用课件,课前时间把全首诗按照章节形式抄写在黑板上,有意安排把整个故事的关键诗句有序排列。从诗的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来引导学生探究。
五、虚拟拍摄《关雎》找美点。让学生做导演,根据诗意来拍摄场面,联系诗境让学生预设出每一章的画面。
六、擦字背诵。通过学生看无字板书(写好的原文在学生背诵时擦掉)来背诵。
七、布置课下写作。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爱情观。
3月22日上午第一节课前,我主动来到我的授课地点12班,并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和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到这个班的孩子们课堂表现很活跃,课堂也采用小组积分评价机制。此举动给我增强了信心,也对12班的老师表示尊重及感谢,第二节课,我就正式走进了课堂。
铃声响后,正式上课,听课的有十五六名潍坊三中老师,还有我校的杜校长和杨主任,团队的其他老师没有听我的课,也许他都还在准备自己的课。课前杜校长对我有点不放心,他说教学《诗经》有难度,又担心我的普通话能否让潍坊三中的老师和学生听懂,也许他考虑得多,而我一听到上课铃声响后便发出洪荒之力,很快激情投入。
课堂上:一是依照课前设计;一是靠临场发挥,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思入手,使课堂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孩子们在我预设的环节下表现得十分积极,整堂课一会儿静静地思,一会儿激情澎湃地读,一会儿PK大战,一会儿自主,一会儿合作。外行看上去估计是乱七八糟,内行看到的是基于课标的课堂,基于学生的课堂,基于素养提升的课堂。(我心中的三基)因为对潍坊三中的课堂了解少,只是听了不同学科的六节课后,就这样大胆地尝试潍坊三中的教学模式,实在是狂妄自大。
一节课过得太快,不知不觉下课铃响起,按照预设环节基本完成,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重章叠句”这种修辞手法告诉学生,不知道孩子们自己能不能掌握,希望他们懂得。
我的课结束后,出于对我们讲课团队老师的关心,我急急忙忙到他们各自讲课的教室,问一句准备怎样?课件试了没有?鼓励他们大胆去讲。遗憾的是没有去找潍坊三中的老师给我评课,看看在我的课堂上还有什么不足,在某一个环节处理上应该怎样做得更好,误失良机,没有交流,内心很愧疚。今后一定不能这样,让别人感觉目中无人,不懂交流,不懂尊重。
这次在异地借班讲课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感到收获颇多,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不足;同时我也思考了很多问题,语文课我们应该怎样上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好课堂需要侧重哪一个方面?教与学该以怎样的关系存在等。总之,此次学习收获满满,为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在两校交流汇报中,程新明校长说,近两年来潍坊三中学习的学校和老师有十七八拨,但是听两天课后就直接借班上课的,你们是第一家,可以看出你们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佩服,值得我们学习。潍坊三中的领导们对我们的课堂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课堂也给潍坊三中的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篇:改进作风 从“心”开始
改进作风 从“心”开始
常言道:地基固,则高楼得以耸立;根基深,则大树得以参天。根基决定一切,而对于我们来说,工作作风便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根基。所谓作风正,则事业兴,在工作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是推动清廉、务实、高效部门单位建设的强大动力。
根据十八大精神和《山东烟叶复烤有限公司关于开展“改进作风年”交流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厂开展了以加强部门作风和干部职工作风建设为主体,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上级和复烤公司分党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席群众规定,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改进对基层和群众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勤俭节约的风尚等内容的征文交流活动。这一活动主题也正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新任务。青年员工一向是充满活力的群体,具有年轻的动力,作为一名入职未满两年的年轻员工,我深刻意识到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性,我认为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改进作风”的真正含义,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心”做起,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热情,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树立起勤勉、廉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从“心”做起之一 ——“节俭心”。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改进工作作风的行动中拥有“节俭心”
1就是要一方面推行绿色办公,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办公设备和耗材的利用率,例如尽可能将打印纸双面使用,文书电子版修改完好之后再进行打印以避免同一文书多次打印而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消耗。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无纸化办公,尽可能利用网络以电子版形式传输、发布、阅览文件,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再者,节约用水用电,做到人走关灯,下班关机。
从“心”做起之二 ——“敬业心”。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而态度决定成败。“敬业心”就是要用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作为部属支撑单位的员工,我们更应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积极面向企业、面向群众,进一步落实服务措施,提供高质量服务。就我目前所在的岗位而言,“敬业心”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
从“心”做起之三 ——“好学心”。作为一名年轻职工,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积极参加部门组织的各种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加强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认识理解,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再次,要吸取有利于自己发展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创新时代的要求,才
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从而激发自己的斗志,投身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
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名青年职员,更应该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尽职尽责,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头践行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提高工作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在所在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为烟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课堂教学,从激发好奇心开始
四会市下茆镇马陂东霖学校 欧北娣
内容摘要:
1、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善于让学生想问题、提问题。
3、善于让学生挖问题、解决问题。
4、善于引导学生延伸问题。关键词: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成人的好奇心较为内敛,很少把好奇心变成问题去请教别人,因为怕被人笑、怕别人说自己幼稚、怕落下笑柄,所以对于好奇的东西一般都是通过自己去实践、探索弄明白,有些甚至不懂装懂。而小孩子则不然,他们的小脑袋里装满问号,碰到不明白的事情总爱问个“为什么?”,一切都浮于表面,没有人会笑话他们,他们也正是靠着这“为什么?”的答案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这些知识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去主动获得的,比起我们要他们记忆的被动获得的知识记忆牢固得多,理解也深刻得多。所以,我们要取得好的学科教学效果,特别是数学科的教学效果,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激发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不难。善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教师懂得用故弄玄虚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找一些新奇的教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做一个夸张的动作,卖一个神秘的关子„„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故意吃力地把一个箩筐搬进教室,学生们对老师的这一举动都觉得非常奇怪,纷纷探头探脑地朝箩筐里张望,都想知道箩筐里装着什么东西,他们一边看一边互相转告:“我看见了,是马铃薯。”、“还有萝卜”、“还有番薯”、“老师拿这些东西来,要干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引起了。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用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很想将邻国的国土据为己有,但又怕邻国多能人计划失败。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试探邻国有没有能人。他命人制造了一顶精美的皇冠,上面缀满了名贵的珠宝:有鸡蛋在的夜明珠,有闪闪发亮的钻石,还有很多形状各异的宝石。他派人把这顶皇冠送给邻国的国王,条件是邻国必须在两天内算出皇冠的体积。没过两天,邻国就把皇冠的体积算出来了,这个国王了断了攻打邻国的野心。你们知道邻国的国王是用什么方法把冠的体积算出来的吗?
不难想象,当学生们看到箩筐时里的东西,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好奇和期待。到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二、善于让学生想问题、提问题。
让学生想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猜测,猜测要学习的内容、猜测老师的意图、猜测教具的用法、猜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测转化为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如上面的案例1,学生们肯定会提出像——“我们今天是上什么课呢?老师该不会是教我们做菜吧?”“老师来上的肯定是数学课,就是不知道他搬进来的东西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而案例2中则会提出:“皇冠到底是个什么形状的物体呢?”、“邻国国王用什么方法求出皇冠的体积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们先不要给予回答,也不要急于直奔主题,要卖个关子,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增强,求知得到膨胀。
三、善于让学生挖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膨胀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要适时地揭示课题,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大方向,使他的思考能紧跟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去挖掘深一层的问题。如案例1那节课,当学生的猜测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这节课是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揭示课题后,我们就引导学生挖问题:“看到学习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问题肯定比刚才的问题要问得深入,问得更紧贴学习内容:“老师,你带进来的东西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对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该不是这些东西会变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吧?”„„,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不要作答,要用“还有谁想提问题?”、“还有别的问题吗?”等鼓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多提问题,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学生挖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我们没必要做到有问必答,应该多用“你说呢?”、“你认为谁能回答你的问题”、“谁能帮助这位同学回答?”等这样的话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帮助,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四、善于引导学生延伸问题。
经过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初步的认识,但这时的认识还是比较表面的,比较肤浅的,我们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获得知识,就要让学生学会延伸问题。
如案例1到了这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把箩筐里的东西发到每一个小组,并配以小刀,这时,学生肯定会明白老师的意图,都会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经过一番忙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杰作”呈于老师面前。看着学生们乱七八糟的“杰作”(连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都未搞明白,肯定没几个合格品),我们要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跟其它的作品进行比较,再集中比一比谁做的好,为什么?使知识问题得到延伸怎样的形体才是长方体(正方体)?这两种形体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据此展开激烈的评比、争论和概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好奇心开始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能在课堂中演好“导”的角色,就能真正做到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减负增效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要六大解放”再到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这些经典的理论告诉我们,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学校的课堂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最终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本人通过探索,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备课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充分预设与灵动生成的辩证统一,当以充分预设为前提。备课时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展开对教材的解读、目标的确立和过程的预设,以使教学取得最优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1、解读教材,要多一些儿童的视角。
解读教材是备课的起点,我们往往以教师的解读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与需要。然而,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的“发展教学观”告诉我们,备课时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解读教材,聆听他们的心声,以他们的真实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新的发展。
2、目标设定,要多一些长远的关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精神,目标达成后能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与收获,对后续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受用无穷。
3、过程设计,多一些弹性的空间。
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力求为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发展的空间。
二、以学生基础为标,创造性使用教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和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要敢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观点,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重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对城市中的师生来说,确实新、实用,但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就不一定完全适用。根据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使用手中教材。以本人听的一节课为例:一年级上学期《几和第几》这一课中,教材中的练习题以“站牌为例,说说哪个第几,要经过哪几站?”一位教师在上这课时,题目出示后,教者好不容易发现一个举手的,回答竟是:“老师,西山路在哪里„„„”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陌生的学习内容改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上题中站牌可换成学校各年级的教室,班级内学生的座位等)。这样一来,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决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加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景。”我们身边的学生,所具有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及数学知识的背景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深入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着感觉走,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三、联系实际创设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新授之前,我经常设疑编拟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时,先出示两个较大的自然数,要求学生不计算立即说出这两个数哪个能是2的倍数”,学生回答不出,老师迅速报出答案,并要求学生笔算验证。然后接着说:“下面请大家任意说自然数,老师都能很快判断出来,谁先说?”学生纷纷报数,教者一一答复这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又说:“任你随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还能立即说出它是3或5的倍数。”接着指名学生当场测试老师。这时学生被老师的“特殊功能”所吸引,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迅速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四、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意识,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 向 老师提问题,对一些问题爱寻根问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增加“质疑问难”环节,经常开展“最佳质疑问难生”评选活动。当然对提问我会做出一些必要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回答,如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了的,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能一一得到解决。学生尝到了质疑问题的甜头,一些本来对学习数学无兴趣,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也积极开动脑筋,提起了很多问题。有一个成绩偏下的学生,在一次提问活动中,提出了“0是不是最小的一位数?”这个问题,全班同学一下子被问住了。有的翻课本,有的查资料,小组内相互讨论„„大家都没想到这个同学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展“质疑问难”活动,人人参与,组组讨论,学习、讨论、研究,蔚然成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儿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们的行为。”的确,人是渴求表扬、鼓励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评价,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然而现在,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表现自己尊重学生,肆意扩大表扬面,不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脸上总是堆起模棱两可的笑容,口中机械地吐出:“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赞美之声络绎不绝,事实上许多问题并没有价值,有些学生的回答也不能让人满意,甚至某些说法让人不敢苟同。这样的表扬看上去是给学生肯定的评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可殊不知,这一声声夸大其词的评价会适得其反,会起到抑制、诱导的不良作用,会让学生沾沾自喜,滋生自满情绪,造成不良影响.陶行知说过:“当我们在赞美学生‘如何了不起’时,要想一想他是否真的‘了不起’,不要忘了,我们该做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用心寻觅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我们的评价必须真诚地赏识每个孩子,从根本上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真心实意,恰到好处的评价中,上进心才会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才会日渐浓厚,课堂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优化。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为教学的前提,就一定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