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步》教学案例
弦 外 之 音 ——《散步》教学案例
许霞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语文教学最习惯、最常用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教学片断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生1:这个作者真笨!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学生们:你快说呀!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 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课后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 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若干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第二篇:《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焕发出亮丽多彩的人性美,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文章语言平易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农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更缺乏用语言表达体验的能力,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更能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思路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进一步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实录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
生甲:会心 生乙:高兴
其他答案有:欣慰 灿烂 愉悦 天真 “ 傻傻” …… 师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
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生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
2、祖孙三代人
生
3、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2、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生
1、“母亲”——温和慈爱;
生
2、“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 生
3、“我”——稳重,孝顺,温和。
“妻子”——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师: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生
1、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
生
2、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3、讨论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生
1、“尊老爱幼” 生
2、“对家人的爱” 生
3、“体谅”“尊重”“信任”
生
4、“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
4、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
生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生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用浓淡的田野来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我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生
3、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生
4、“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
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生
5、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几句话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四)感悟体验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
1、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
师:这正是中年一代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
使命感
承前
启后 生
2、“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
生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 的感觉。生齐读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生
1、每天回家,母亲做好饭等候。
生
2、每个家人过生日,大家都互送礼物和祝福。围在一起唱生日歌。
生
3、奶奶过八十大寿,热闹,人多,全家照相等等。
(五)拓展延伸
1、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生
1、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永远的栖息地,永远的暖巢。生
2、家是温暖的,是亲切的,是可靠的,生
3、家是我们所离不开的,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幸福,给我们欢乐……
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我们应该牢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
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五、案例评析:
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内心感悟、情感教育。特别是在课堂的尾声,将学生的情感教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散步》的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我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的感悟,品味,欣赏以及对自己体验的表达来展开。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
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当前农村教育是个难题题。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将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在感悟体验和拓展延伸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在感悟到文中亲情的美的基础上,又从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各自的情感也肯定会有一个升华。
六、教学反思
在《散步》教学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表达兴趣。教师还应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为学生自主表达、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使学生想说、能说、敢说。
在本课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没有真切的体会感受,而是平时农村学生多数比较内向,不善表达,缺少激发表达欲望的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创造这样的机会锻炼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成为他们飞扬情思的平台,放飞理想的起点。
第三篇:《散步》教学案例
让思维的火花碰撞
——《散步》课堂教学案例
怀仁四中
赵国海
【案例背景】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做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真笨”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案例描述】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停顿片刻)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把主动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 „„ 【案例反思】
多有意义的一堂课,通过课堂,师生彼此走进对付的心灵。课堂的精彩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收起了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课堂上,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课堂上,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标新立异的青睐。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充分肯定孩子们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 3
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第四篇:《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设计说明:本篇教学设计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情景导入,创设情境。第二部分为师生互动,学习新课。第三部分为学生表演,激发兴趣。第四部分为课外延伸,激发情感。第五部分为发挥想象,动手创作。本篇教学设计贯彻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互组、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和理念,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着力培养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通过教师的设计突出学生情感的培养。
《散步》 是一篇秀美隽永、内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写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样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就是在这平常的家庭琐事的叙述和描写中,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间亲情。但是,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家庭中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平时,初中学生对这样的情景虽时而所见,却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处体验。那么,怎样上好这堂课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案例描述
一、情景导入: 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师:听着这温馨和谐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家的温暖和舒适。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家人在一起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呢? 生1:一起去散步。生2:看电视。生3:去公园玩。生4:去逛市场。
生5:八月十五吃月饼,过年放礼花,吃好东西„„ 生6:去看各地的名山奇水,感受自然之美。(笑)
师:哇,好惬意。看来你和家人在一起真是自由自在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投影出示课题并介绍作者)同学声朗读全文,带着问题思考:(1)“我”为什么要出来散步?(2)散步时谁和谁发生了什么矛盾?(3)这矛盾又是如何解决这矛盾的?(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并思考)
师:谁来说说“我”提出散步的原因也就是我出于什么考虑? 生 1:为了年老体弱的母亲,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生2: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优美。比如课文中说“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在这里生命是什么意义呢?
生2:生命指“新绿”、“嫩芽”、“咕咕地起着水泡的冬水”,这些都显示着春天所特有的勃勃生机,充满着希望和憧憬。师:你来读读,试着读出这勃勃生机来。(生2读)师:读得怎样?
生3:我认为还要突出“初春”、“浓”、“淡”“密”这些词,才能使人感到春天景色的美丽。
师:那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谢谢你的朗读,我好象也置身于这美丽的春色中去了。“我”最希望谁能呼吸到这清新的空气,感受到这春天当中的生机? 生(齐声):母——亲——
师:看来“我”出来散步主要是为了母亲,可是母亲本身体不好,不愿出来,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同时荧幕出示与课文描写极一致的南方初春田野的风光图,体绘奏优美的风光)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与荧幕展示的图片来说
生1:妈妈,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空气多新鲜,让我们一起出去散散步吧。
师(学母亲的口吻):我的身体也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不想出去。
生1:妈妈,正因为你身体不好,才要出来走走,舒活舒活筋骨,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的,不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吗?
师(学母亲的口吻):那好吧,我听你的。(大家笑)谁再来劝说劝说? 生2:妈妈,你看,外面田里的油菜花开了,池塘里的水满了,空气很清新,你这一个冬天身体都不好,也没出来走走,趁今天天气好,我们出去散散心吧。
师(学母亲的口吻):好,好,我去拿件衣服就跟你出来。师:看来同学们还挺会劝说人的。我们知道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它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现在再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欣赏这南国初春美丽的田野风光,感受作者的浓浓孝心。(学生齐声朗读)
师:于是一家人有说有笑地散着步,可是发生了矛盾,什么矛盾呀? 生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他认为小路有意思。
师:小路真的那么有意思?
生1: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你来读读,可要读出有趣味和有意思的那种语气来哟。(生1读)师:这样美丽的景色,我们要读出缓慢、抒情的语调。同桌生2:我来读读。
师:那你就来抒情一下吧。(生2读)
师:我真的好象看到那池塘里有小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呢,让我们一起照着这样的语调来抒情一下吧!(师生齐读)师:既然这么有意思,“我”是否就选择走了小路呢?
生:没有,“我”选择走了大路。因为“我”担心母亲身体,担心小路不好走,她会摔倒。
师: “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生1:为难。因为文中说“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生2:为难,因为一家人都听我的。文中说“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 到了责任的重大”。
师:你们能理解文中“作者”作出的决定吗?你觉得“我”是不是个合格的父亲吗?
生1:我能理解,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先要考虑母亲。
生2:其实“我”也很爱儿子的,文中说“委屈”了儿子,可见他知道儿子的心情,也很心疼儿子。
师:是啊,作为一个中年人,他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他的担子确实很重很重,同学们的理解也表明了你们很懂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一下这一段,体会一下父母这一辈人的沉重负担。(学生集体朗读)
师:矛盾是否因“我”的决定而解决了吗?
生:不,奶奶为了孙子,走了小路。文中说“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师:这是个怎么样的奶奶?你准备怎么读?
生:慈祥和蔼。要突出“摸摸”这个词,还有奶奶的话要慢些并温和些。(学生朗读)师:看来这一家人,又敬老又爱幼,过得很和睦。下面有个非常感人的画面,同学们找找看,试着读读,读出感情,最好是让人感动。1:(朗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师:真的非常感人,你是怎么做的?
生1:“我”关心母亲,妻子疼爱孩子。认为“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要读慢、轻、沉。
师:生2:(朗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里“蹲”、“背”“高大”瘦“胖”“幼小”给人以画面感,情景很感人。
师:那好,老师来读一下,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感受这一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
师: “整个世界”在这里该怎么理解?
生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中可见母亲、我和妻子、儿子加起来是一个世界,我和妻子做的最多,承担的最多。
生2:“整个世界”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而文中的“我”觉得过去的,也就是母亲是很重要的。文章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只看将来的。
师:是啊,“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三、学生表演、激发兴趣:
文中这一家子过得乐融融,奶奶慈爱、孙子活泼可爱、妻子贤惠,而我更是孝敬母亲,叫上母亲,出来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着母亲,走过小路;那么,假如有一束花的话,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学生互相说话,准备练习说话)
生1:我要送给文中的 “我”,因为他很孝顺,母亲身体虚,他为了让母亲锻炼一下身体,配着一起出去散步,散步时,儿子要走小路,觉得有意思些,但他为了母亲,选择了走大路,后来母亲见孙子很想走小路,就走了小路,在走小路时,一些地方很难走,他还背着母亲呢,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很难能可贵啊!
师:嗯!说的非常好!看来你以后也会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生2:我要献花给妻子,因为她贤惠善良!生3:我要献花给儿子,因为他天真活泼可爱!„„
师:看来大家都很有心,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心的人!
四、课外延伸,激发情感:
师:文中的儿子“我”做了很多,承担的也很多。(你的感悟: 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生稍作考虑)
生1:我的爸爸,我爸爸是做生意的。有时为了一个买卖,他出差好几天,没好好吃一顿饭,进货、运货、推销货,都是他一个人的事,回家还要辅导我学习,很忙很忙,特别辛苦。
生2:我的爸爸,我爸爸是做小工的。每天他都要很早出去做工,很晚才回家,还要煮饭,洗地,洗衣服„„,我的衣服都是他洗的,晚上还帮我辅导功课,从不怕麻烦„„他太辛苦了,他的担子真的太重了。(小女孩眼睛里充满眼泪,其他学生叫起“你妈妈呢,妈妈哪里去了”)(这是一个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的小女孩)
师:我想你的父亲听到你的这番话,一定很高兴,你是这样的理解他。生3:我认为我们家我的担子最重。我的学习压力很重,我一定要读好书,将来才能挣更多的钱养好我的爸爸妈妈,才能报答他们。师:你爸爸妈妈从事什么工作? 生3:他们都是老师。
师:现在你总不用照顾他们吧!你爸爸妈妈有哪些担子要挑? 生3:要把书教好;要照顾爷爷奶奶,还有照顾我。(声音越来越低)师:你呢?几副担子? 生3:一副,好好读书。
师:现在你给想一想,谁的担子重? 生3:爸爸妈妈的担子要重些。
师:其实我也很理解你的学习上有些困难,你改变一下学习方法,学起来会轻松些。
师读:(荧幕出示:作为年幼的一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生1:我爸爸妈妈说了,我只有读书在社会上才能被别人看起,我要好好读书,考最好的高中、大学,考硕士、博士。(大家笑)生2: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担子。生3: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减轻父母的思想的压力。师:你看问题独特,你说说你打算怎么做呢?
生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一下父母是否会生气,会担心,做任何事考虑他们的感受,一定要让他们开心,只要他们开心了,那么他们即使累些也会很愿意去做的。同时我们要把学习上的事做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减轻父母的负担。五,发挥想象,动手创作: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关心人,懂得如何孝顺父母,我为同学们有这样的认识而高兴。虽然我们同学还年幼,不能做得很多,但是孝心是无价的,请看视频。(投影出示: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同学们,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学生齐读,同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师:上课前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一家人在一起的所过的快乐事情,请同学们把这些事写下来,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教后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在于我能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努力做到了“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八个字。最大的创新在于我对课文进行了精心剪辑,把课文最精彩的的部分让学生进行朗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以下几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第五篇:《散步》教学案例
人教七上第五单元《散步》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希凤 授课时间:2012.12.17
一、教案背景:
1.讲授年级:七年级
2.学科:语文
3.版本:人教版
4.课时:一课时
5.课题:《散步》(莫怀戚)
5.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回顾生活往事,准备讲述属于你的亲情故事。
6.教师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用于导学、激趣、情感氛围的营造。
(2)课文类文:龙应台《散步》
适应潍坊市语文主题学习的要求,本节课设计的是“课内1+课外1”的课型。
龙应台的《散步》一文,出自2012年浙江丽水市的中考语文试题。大意是:龙应台的母亲患有健忘症,人老了,经常忘记事情,甚至谁是她的女儿都不知道。所以,每次龙应台回来看望她,都会耐心和她叙说每一件事,领他涂指甲油玩,领他到四周转转。这个时候的老人,都很脆弱,因为他们就像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所以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而”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意思就是母亲转换角色变味了孩子,而孩子转换成为了大人来呵护自己的母亲。在主旨上,两文是一致的。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
2.品味文章的意境,欣赏文章精美的语言。(品)(重难点)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珍爱亲情。(悟)
三、教学思路:
生课前准备相关交流材料,预习课文,自学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
师课上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组为单位品析语言。语言品析是课堂重点,应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手法等角度入手赏析。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营造亲情的浓厚氛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散文的主旨。
指导学生做好课内外类文的比较阅读,抓住关键语句引导研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后摘抄精美句子,积累语言。
四、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通过“散步”这件生活小事,体现了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五、教学方法:
“读、品、悟”教学法。
1.读——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安排在“自主学习”阶段,目的是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
2.品——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主要是品味语言,有时也可品味文章的写法、构思等,安排在“合作探究”阶段。品读形式:我觉得哪个句子好,好在哪一方面,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悟——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主要是领悟文章的主旨,反思文本,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受到了哪些教育。
最后,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进行与文本相关的类文阅读,尽量用上学习课文时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引申、扩展、深化,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导入,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
2.展示目标。
通过展示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3.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
4.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品读课文,追踪美点。
5.精段品读,合作探究。
(1)品读景物描写,揣摩表达效果。
(2)探究文本难点,理解文章主旨。
6.拓展延伸,拥抱亲情。
(1)小组内互相讲述“属于我的亲情故事”。
(2)拓展阅读:龙应台的《散步》。
7.随堂测评,检验学习效果。
8.a
b
c命).
d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温馨的家事——散步(也是线索). .优美的风景——南方初春田野(意境美:蓬勃的生机). .真挚的亲情——人性美、哲理美(尊老爱幼)(珍爱生活,热爱生.绝妙的构思——寓理于事,以小见大
七、教后反思:
八、教学过程:
《散步》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活的细节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演绎着深沉的爱。父爱如山重,母爱似水深。平凡的生活中,父母用自己的艰辛劳动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当他们在岁月的风霜中不可避免地衰老,步履蹒跚时,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散文——《散步》。(板书课题、作者:散步 莫怀戚)
二、目标展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
2.品味文章的意境,欣赏文章的语言。(品)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珍爱亲情。(悟)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歧()霎()时 蹒()跚()粼()粼 讷()讷 步履().......
2.文中散步的时间?(春日的一天)地点?(南方初春的田野)有哪些人物?(一家四口:我、母亲、妻子、儿子)作者通过散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尊老爱幼、珍视亲情)
四、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熟悉课文内容,注意感情。并思考问题:
1.概述文中的主要事件。(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要求讲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示例: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后发生分歧,结果我的母亲顺从我的儿子走小路,体现一家人的温馨和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板书:散步——分歧——解决
师:让我们融进这个和睦的家庭,去品味这个温馨画面的美。
(二)品读课文,追踪美点。
默读,圈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
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让我们感受到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
2.你觉得文章美在哪里?
(1)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美,找出文中最美的地方(意境、语言、主题、人物形象均可)。把你发现的课文的美点在本子上写下来。
示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的描写;美在文章对称句式的反复运用;美在小家伙的话;美在用生活的细节表达出一定的道理;美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结尾段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结尾的一句话??
例1:你看,这里其实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甚至可以说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这初春的美景:那有浓有淡的大块小块的新绿,那树上逐渐显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将来临的冬水??一切构成了美丽而温馨的图画,可以说就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世界了吗?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家庭。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生主动发言,师给予肯定,并适时点拨。格式:我觉得课文美在。
3.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五、精段品读,合作探究。
(一)精段品读。
找出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朗读,揣摩其表达效果。
1.作者通过对春天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珍爱生命感情。(为什么作者看到田野里的东西就想起生命来了?因为春
天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作者单是为了写景吗?和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有。母亲战胜了严寒和疾病,她的生命获得了新的活力。)(从哪里看出来?一个“熬”字可以看出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在这美好的春天出来散步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第四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2.第二处是对母亲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的描写。“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流露着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第七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二)难点探究。
小路尽头有那么多的美景吸引着我们,但我最终选择小路了吗?(没有)我为什么选择走大路?(怕年迈的母亲摔倒)。作出这样的决定时,作者为什么说:
1.第六段:
作为一个中年人,他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他的担子确实很重。我为什么决定委屈儿子?(敬老)如果文中的“我”依从儿子,毫不犹豫地走小路,母亲的感受会如何?但,是不是我们最终走的大路呢?(不是)为什么走小路?(奶奶疼孙子,满足他的心愿。)为什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爱幼)
作者在平凡的散步中,散出了文章深刻的主题——尊老爱幼,于平凡中见深刻,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板书:尊老爱幼
(二)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母亲、我和妻子、儿子加起来是一个世界,而这“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而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有培养教育子女的责任。
六、拓展延伸,拥抱亲情。
(一)讲述“我的亲情故事”。
莫怀戚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平平常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家庭中的浓浓亲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也有这样的亲情故事。
说说你家中的亲情故事。在你家里,谁的负担最重?今后,你打算怎么做?
(二)拓展阅读:龙应台的《目送》
用学习课文的方法阅读,重在语言品味。
(三)师小结:
父母恩情似海深。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单向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回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疼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孝敬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美德。”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体会亲情,珍爱亲情,最终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七、生谈学习收获。
作者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希望大家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在家庭中要尊老爱幼、珍爱亲情;还学到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圈点勾画品读课文的方法。
八、达标测评:
基础题: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歧()蹒()跚()讷()讷 ....
2.选词填空。
(1)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2)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1)度(2)无奈(3)生长 b.(1)拖(2)高兴(3)覆盖
c.(1)熬(2)信服(3)铺 d.(1)活(2)犹豫(3)滋生
能力题:
3.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拓展题: 4.仿照示例,写出你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
示例: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
八、真诚行动,回报亲情。
课外作业:回家为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倒杯水??
附:拓展阅读材料:
散步(龙应台)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乙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
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参考答案:
1.“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
3.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
4.“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大意写出即可)
5.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