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自主互助课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讷河市讷南镇中心学校 白笑坤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历史
3.内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课——三国鼎立 4.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把学生带入情境。提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片头曲?生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么?
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是()(多媒体出示)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E、司马懿
让学生选择,意见不一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三国时期是指魏、(蜀)汉、吴三方政权建立后形成鼎立局面的时期。《三国演义》中曹操没有称帝建国,因而曹操并没有生活在魏国时代,而是生活在东汉后期,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是部小说,里面有许多的虚构成分,三国时期的史实同学们可以考证《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
曹操虽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但曹操与三国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有所了解。我们大家一起先来学习一下跟曹操有关的两场重要的战役,学生看书回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六、新课探究:
一、从官司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一)、官渡之战
1、播放官渡之战片断,帮学生直观了解历史。
2、多媒体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和《官渡之战形势图》,结全两个图示和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小组内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3、通过小组内的交流,班内交流帮学生明确:
⑴、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垦田;善于用人,积极采纳谋士的建议。
⑵、官渡之战的地位: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⑶、曹操取胜的原因:利用袁绍骄敌情绪,并采纳了许攸的计策,烧掉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乘胜攻击。
(二)、赤壁之战
背景: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实力得到很大的扩张,为了实现自己统一全国的目标,他又举兵南下。(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得出)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课件出示《长江中下游三州地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南方的主要割据军阀。帮学生明确:孙权承袭父兄基业,割据江东,统治较稳固;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强大起来。
学生讲叙“三顾茅庐”的故事。
2、赤壁之战
播放赤壁之战视频片断,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学生同时结全教材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后,明确:⑴、背景:曹军大举南下,刘备接受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占据荆、益两州,联吴抗曹。孙权集团审时度势,与刘备结盟,208年,两方军队在赤壁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⑵、战争结果:孙刘联军大胜,曹军败归北方。⑶、曹军失败原因: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曹操的士兵到了南方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得了传染病。⑷、结合官渡之战一胜一败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骄兵必败。赤壁之战后,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分别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汉、吴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小组内完成三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的表格。师讲解强调:三国鼎立意思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且这个相对稳定的局面维持了很长的时间。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乱的局面,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赤壁之战是它形成的关键因素。
三、魏、蜀、吴三国的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探究,师指导,帮学生明确:1.蜀吴关系:赤壁之战前——结盟;赤壁之战后——破裂;诸葛亮治蜀以后——重新结盟。2.蜀、吴与魏关系:赤壁之战前:——敌对;赤壁之战后:吴与魏靠拢,蜀被孤立;诸葛亮治蜀之后:——蜀吴重新结盟,与魏对立。总起来说是:互相牵制,因势调整。
七、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如何评价曹操”
学生结合所知所学,小组活动探究,班内交流,师指导。帮学生明确: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曹操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很大。可以说,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八、课外实践活动:
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学生既有兴趣,又能直观的了解枯燥的历史,从而活学历史。小组活动探究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学效果较理想。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
扒齿港镇初级中学张志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
和道教兴起的原因。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
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一种以多媒体展示的、传统的讲述课,主要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从识记标题开始展开学习。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关于小调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展开,但这东岭仙、东华仙、包公庙在我们本地算是小有名气,学生也知道一些,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相当的好。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姓名:殷双立
单位:白沙一中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
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
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教学过程: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课后反思:
三国鼎立这一课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因为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脑游戏《三国杀》的流行,同学们对三国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历史和小说有着有别,应该让学生明白。“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加深了印象,增强了教学效果。
岳武
2014-1-14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我所担的班级里各小组都有电脑,且可直接上网,学生也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各组将自己的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