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概论第六章教案
艺术概论课程
教
案
课程编号:
总学时:36
周学时:2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
开课时间:2006——2007学年 第二学期使用教材:《艺术概论》 授课教师姓名:张新龙
课题:第六章 造型艺术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理解中国画的民族特色。2.要求学生通过西方雕塑简史的学习,熟悉和了解西方最重要的雕塑作品。3.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掌握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4.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加深对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和造型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教学难点:不同造型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之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2„„„„
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第六章 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第一节 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一、绘画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物画等体裁。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一)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解放前称中医为“国医”、称中国武术为“国术”、称京剧为“国剧”、称广东音乐为“国乐”,这些冠以“国”字的名称于解放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50年代曾一度改称“彩墨画”)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1)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制,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最主要的有三种,全景式空间、分短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3)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2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4)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 地的原始岩画和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有据可查的独立的中国画应该是晚周至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1、中国人物画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续丽”的画风。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即所谓“吴装”。
两宋人物画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题材范围也比过去更加广泛。
风俗画的代表画家有张择端、王居正、李嵩等。北宋文人画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有李公麟。
简笔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有梁楷。元代人物画以赵孟頫为代表画家。
元代以后,由于主流转入山水和花鸟,人物画走向衰微。
明代的浙派画家领袖戴进善画人物画。吴门四家也都善于画人物画,以唐寅最为出色。
曾鲸:明代波臣画派的代表画家。陈洪绶:明代人物画的代表画家。
清代的人物画家有:扬州画派的罗聘,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佛像 中国艺术流派。清代乾嘉时期,在扬州画坛上活跃着一批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金农、...他们在生活作风、艺术观点、绘画风格上都有相通之处,因此形成了一个流派——扬州画派,习惯上称之为“扬州八怪”。
近代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人物画家,特别是任伯年,继承文人画的笔墨,大胆吸收西洋画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善于汲取外来艺术的长处,从而创造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拓宽了人物画的,创作途径,对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源于南北朝。
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疑是唐人摹本,近于原作)。
唐代以李思训、李昭通父子为代表的一批青绿山水画家,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
盛唐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
王维和晚唐画家张操创造了水墨山水,此即山水画“始于唐”。五代北方山水画以“荆浩、关仝为代表。
南方山水画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宋山水画以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米芾等为代表。
南宋山水画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史称“南宋山水四大家”。
元代始于赵孟 ?完成于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鲢、吴镇)的又一次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明代主要分为浙派和吴派。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的绘画理论,他本人则推崇南宗。
清初的山水画创作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崇古守旧,以模仿为主,强调笔墨技巧,脱离现实生活;另一种倾向是打破前人陈规,勇于革新,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山水画。清初“四僧”是这种倾向的代表人物。
3、中国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中国画中以花和鸟为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但它的表现范围不仅仅只限于花和鸟,鱼、虫、禽、兽、瓜果、蔬菜等等这些都属于花鸟画所表现的题材范围。
花鸟画的分类
1、工笔花鸟画:可分为工笔白描花鸟画、工笔淡彩花鸟画、工笔重彩花鸟画。①白描又称线描,使用工细的毛笔将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外形勾画出来。它是一种单色画,它的特点是单纯、简洁。② 淡彩花鸟画是在白描的基础上,按照表现对象的固有色,淡淡的渲染一层或两层颜色的花鸟画作品。它的特点是淡雅、清新。③重彩花鸟画是在淡彩花鸟画的基础上,反复渲染,使所画对象的固有色达到饱和状态为止,甚至夸张表现对象本身色彩的花鸟画作品。
2、写意花鸟画:写意画可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 小写意是是通过相对(工笔花鸟画)比较自由的方法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它的特点是真实、生动。是花鸟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画法。大写意在中国画中是一种比较难掌握的画法,需要有很好的基本功,在表现对象的时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造型大胆、夸张。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创造性、趣味性,给人一种潇洒、气派、落落大方的艺术感受。
3、没骨花鸟画:用各种颜色或墨直接渲染出物体形象的方法。对工笔画来说,它比较随意,对写意画来说,它比较工细。
古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派有五代西蜀黄筌所代表的皇家富贵的画风和南唐以徐熙为代表的自然清丽的画风。
其次是元代王冕的水墨花鸟画。明代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
清代八大和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画派。
(二)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艺术更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1、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它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又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便利条件。
西方油画艺术发展过程最主要的时期和代表流派与画家 凡·爱克兄弟改革油画颜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创造了透视明暗法和薄雾法。印象派画家将物理的色光原理引进绘画,注重光源色和环境色,从而使单纯的古典色彩变得绚丽多彩。
后印象派画家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发展,更强调主观心理的体现。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画派更强调色彩的表现力。
2、水彩画
水彩画:绘画的一种,以水调和颜料所作之画。颜料系用胶水调制,可溶于水,利用颜料的这一特性,水的渗融效果及纸的底色,易产生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艺术效果。有干、湿、粗笔、细笔等不同画法。
水彩画始于十五世纪欧洲,十八世纪在英国有很大发展,十九世纪初,英国成立水彩画家协会,出现专门的水彩画展。在西欧其他各国,亦有所发展。近代,我国留学海外习画者将此画种带回国内。由于我国有悠久的水墨画传统,有水技法相似,故较易为中国画家所接受,并将中国画用笔的特点和意境的处理融会贯通,使之具有中华民族风格。
3、色粉画
色粉画,又称粉画、粉笔画,是四大西洋画系之一。色粉画色彩绚丽饱和,具有松柔明艳的效果,且经久不褪色,装框后易保存。
色粉起源于欧洲并盛行于18世纪末的法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种新兴的绘画工具由于其色彩鲜亮明快、富有极其生动的表现力而在当时受到了很多艺术家们的喜爱,甚至很多知名的大画家都改用色粉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又以法国十九世纪印象派大师爱德加·德加为代表人物。德加一生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部分是其色粉画,如“芭蕾舞女系列”等。
到了二十世纪,色粉画的运用得到了普及,开始逐渐为更多的西方艺术家作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并为诸多艺术收藏家收藏。
4、素描
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做素描。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素描,是美术中最单纯的造型形式。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素描的真正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到来之后。达·芬奇的绘画札记不但阐明了许多艺术原则,还特别对绘画的基础学科,诸如解剖学、透视学、素描、明暗色调、构图处理等作了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米开朗琪罗认为素描功夫的深浅直接影响到画家的成败。瓦萨里(1511—1574)则进一步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安格尔更是追求线条的简练与准确,他的素描细节精雕细刻而不失整体,堪称古典主义素描的典范。
凡高的素描犹如他的色彩,充满了涌动与不安的因素。俄罗斯学院派画家契斯恰柯夫的素描体系十分严谨。尼古拉非钦的素描具有东方线的特点。米罗的素描极简,达到用数根线条便足以表现对象的精神本质特征的境界。
二、雕塑艺术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雕塑的种类、体裁和样式繁多。从制作工艺来看,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事实上,雕塑工艺十分复杂,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再将其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周围有三十多座雕塑;有城市园林雕塑,如北京市街道和公园里均有不少美化城市景观的雕塑;有宗教雕塑,如敦煌、麦积山等处的大量彩塑;有陵墓雕塑,如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著名大型石刻《马踏匈奴》;还有陈列性雕塑,如室内架上雕塑、展览馆室内雕塑等。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和浅浮雕(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正是由于雕塑艺术具有以上与其它艺术不同的基本特征,因而雕塑特别强调服从形式美的规律。雕塑艺术应当更加凝练,更加集中,更加概括。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西方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公元前 5 至公元前 4 世纪的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运三女神》,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约作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著名作品《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因 18 20 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而得此名,巴黎罗浮宫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称为罗浮宫三宝。
西方雕塑艺术的第二高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为《哀悼基督》取材于基督被害后,圣母对儿子的殉难表示深切哀悼的宗教故事。此外,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他为美弟奇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作品。
19世纪法国雕塑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其代表人物为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创作有《巴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
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第四个高峰,是20世纪西方雕塑,代表人物 有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以及现代主义雕塑家、法国的阿尔普和英国的亨利.摩尔等为代表,他们拓展了雕塑的观念,探索新的雕塑语言。
三、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按题材分,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自像、全身群像等。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展示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像摄影的最高审美标准。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风光摄影不但要表现大自然的美,更需要表现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摄影师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一般又可以分为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
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有:
绘画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阴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起初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 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摄影,它是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暴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法,将“超现实的神秘世界”作为表现对象。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四、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中华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也体现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讲,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篆书:
大篆:殷商时代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隶书:是由籀文的草率写法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因为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很费时间,所以人们在非郑重的场合,就将字写得草率一点,一些本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这种字体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开始出现,后来逐渐流行开来隶书分秦隶、汉隶和八分。
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新隶体立石经于太学,成为国家的标准书体。魏以后称为八分。
楷书: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上呈正方形。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行书: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它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
王羲之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草书: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 之捷。”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
今草:草始创于汉末的张芝。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来看,不尽可靠。普遍地认为,晋代的王羲之是草书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功绩,人们将他奉为“书圣”。
狂草:源于唐朝,是在今草的基础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颠狂。狂草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它的创始人可以算是张旭
所以书法史上,将张旭和怀素称为“张颠怀狂”。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造型性与直观性。造型性: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绘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雕塑则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艺术形象,书法则是通过笔墨、布白、结构、用笔来创造神采,呈现精神气韵。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做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所以说,造型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直观性:或称视觉性,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者一幅摄影作品、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这个特征,使造型艺术同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区别开来。
2、瞬间性与永固性。
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如何造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精彩的瞬间,成为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们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美学家、艺术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
永固性: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
相比之下,舞蹈、曲艺、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或综合艺术则不能够将艺术形象物化固定下来,只能一次次表演来创造形象,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发明之前,它们也无法流传后世。正因为如此,流传至今的原始艺术作品,其中相当数量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作品。造型艺术的永性,使这些古的艺术品能够被若干年后的现代人所欣赏
3、再现性与表现性。
再现性:指将曾经存在的事物通过艺术方式再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自然成为它最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
表现性:也是造型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离不开表现性,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
(一)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
1、追求视觉效果:形象性与真实性。
2、准确用色:中国画“随类赋彩”、西洋画的光和色。
3、以形传神。
4、拓展空间。
(二)雕塑的审美特征
1、形体的单纯性。
2、瞬间的丰富性。
3、有意味的形式。
(三)摄影艺术审美特征
1、纪实性。
2、艺术性。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另一方面,摄影艺术又必须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三)书法艺术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二、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干脆将它们统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为视觉艺术
区别: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本章小结
一、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二、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作业布置 名词解释
造型艺术 绘画艺术 中国画 雕塑艺术 摄影艺术 书法艺术
1、简要阐释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即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如何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指出标志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几个高峰时期
4、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5、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法是什么?
本章参考书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北京。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7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北京。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北京。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188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
教学后记
第二篇: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
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
2、《中国民乐》片断;
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
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
2、《中国杂技》片断;
3、舞蹈《千手观音》;
4、《中国皮影戏》片断
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 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
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 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最科学划分方法(a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b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园林、盆景、化妆、摄影、书法、篆刻、现代设计;c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曲艺文学、戏曲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d 综合艺术:曲艺、戏曲、电影、电视、网络艺术)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中国名歌》片断;
2、《中国木偶》片断;
3、越剧《红楼梦》片断;
4、《中国舞狮》片断
5、《中国刺绣》片断
6、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7、张艺谋《红高梁》片断;
8、电影《巴黎圣母院》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 论艺术的门类,举例说明 字数1200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1)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3)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4)想象艺术:文学等。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1)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3)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4)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绘画因为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
雕塑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形象具有单纯性,注重发挥材 6 质的审美作用。
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
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
现代工业设计:对美化生活有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秦汉之际,演化为隶书。魏晋南北朝,盛行楷书,然后出现行书和草书。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1、音响的艺术:乐音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震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2、抒情的艺术:音乐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
按体裁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
(1)独奏:是由一个人演奏的器乐作品
7(2)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的大型乐曲
(3)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
(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人演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1)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动作有一定标准: 第一 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 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第三 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第四 要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二)舞蹈的类型
两个方面来划分:(1)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
双人舞:有两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断。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
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按美学特征: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等。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
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戏剧的类型
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 传统的观点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
现代,(1)以题材为标准,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等
(2)从演出形式来分,有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
1、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2)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3)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
(4)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2、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喜剧必须具有可笑性。喜剧的类型: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
幽默喜剧:如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
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使人不断开怀大笑。
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地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
五、摄影
摄影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术之后,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之一。
(一)摄影的主要特征: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等。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的有:
(1)纪实性
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
(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被看作是光与影的艺术。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按题材来划分: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
按体裁来划分: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等。
六、电影与电视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入实际应用。
(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1)运动的画面语言。电影与电视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第一要素。(2)声画结合
(3)时空转换的自由性(4)追求逼真
电影与电视基本特征一致,观赏条件不同,艺术上有一些差异,电影的篇幅有较严格的限制,结构紧凑、描述简练,画面大,有利于呈现场面、渲染气氛。
(二)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电影的主要类型: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四大片种。
电视的主要类型:包括电影的类型,比电影更广。有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文献片等等。
电视剧的类型: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
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内容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
七、文学
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也称为语言艺术。在艺术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联系。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1)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2)艺术表现的广泛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手段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二)文学的类型
三种方式:“二分法”: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诗歌
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注重抒情,高度凝练。有抒情诗、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11 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
散文
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不受限制,“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主题立意集中,不尚虚构。
小说
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同时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类型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
戏剧文学
也称剧本,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特点:利用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符合戏剧要求,有戏剧性;选材有限制、表现集中。
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
八、建筑与园林
旨在改造和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一)建筑:在原始的巢居、穴居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满足人的居住需要。
1、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1)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如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等。
(2)艺术与技术结合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说:“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3)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欧洲的教堂、中国的陵园。表现特定的精神内涵。如纪念碑、殿堂、陵墓等。
2、建筑的类型
以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
(二)园林
1、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同时具有三个要素:(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园活动(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2、园林的类型:园林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有庭院、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
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1)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宽阔、一览无余。其中有精美的雕像,华丽、高雅。如凡尔赛宫园林。
(2)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巴巴比伦和波斯。因干旱缺水,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花圃下沉,低于地面,以利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一端。该格局成为一种传统,遍及中东、北非、西班牙和印度等地。
(3)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皇宫苑以具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国园林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大派。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从中国园林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塔、楼、堂、馆等。
九、其它艺术门类
(一)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1982年统计,现代国内流传的曲艺品种有341种。其中汉族的曲种可归为四大类:评话、鼓曲、快板和相声。还有东北、内蒙古的二人转、四川清音、河南坠子、安徽凤阳花鼓、维吾尔族说唱、蒙古族的好来宝等等。
(二)木偶;由人操作人工制作的拟人形象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造型手段和操作技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知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通融的。如电影艺术,综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不同的艺术门类能够相互联系并结合在一起,是因为:
1、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 13 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2、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雕塑和建筑都是在空间展示的,同属于空间艺术。
3、有些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或功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舞蹈和音乐。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
(三)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继而出现了小说、戏剧文学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自演奏形式,直到规模较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与戏剧结合,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及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理解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洞悉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掌握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特别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劳动实践论。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动漫《潘天寿》、《空城计》、《惊蜇》;
2、《商代青铜器甲骨文》片断;
3、园林《颐和园》片断;
4、《唐诗宋词》片断
5、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片断
[教学时数] 4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 论艺术发展的动因,举例说明
字数:800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游戏说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为什么会游戏呢?精力过剩。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对游戏说做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劳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
(二)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俩类:“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头发、眉毛、唾液,用蜂蜡粘成人像,连续七夜在灯焰上烤化。通过接触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称之为“接触巫术”,模仿人像可称为“模拟巫术”。
(三)劳动说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又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
二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当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产生之后,经过了几千万年的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飞跃:第一把石刀产生了,人成为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工具的产生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又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在工具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劳动是“萌芽状态的劳动”。随着工具的产生,转变为“真正的劳动”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灵巧的双手才产生了绘画和雕塑,人的歌喉产生动听的歌曲,人的肢体产生优美的舞姿。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导致人的征服欲、创造欲的发生。
(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当人类制成摆脱动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时,是否成为第一个审美对象呢?不。那第一把石刀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当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建筑艺术
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
从建筑到建筑艺术的飞跃是美与情感在建筑物上的凝固。
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喜悦。于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就是这样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第二,高度的写实性。决定于原始的狩猎生活。有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力;有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第一类是对人类或动物形态的模拟。第二类是几何形图形。
第三类是刻在武器上的图形。那是部落的标志,源于狩猎生活。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审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现。分为模仿式与操练式两种。根源于生产劳动实践。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旋律,而是节奏。大多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鲜明的节奏;最初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在石片上磨制一孔,悬挂敲击出简单的节奏。因为节奏是原始音乐的突出特点,无法表达复杂的思想,因而,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形式就成为必然。诗歌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同动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绪,产生了最初的诗歌。
原始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二)“准艺术”的发生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三)“准艺术”的繁荣
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度性与发展性。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需要储存和加工粮食的各种器皿,于是,一种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约有四类:一类是植物纹样。二类是几何纹样。三类是动物纹样。四类是人面形纹饰。
(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约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1、阶级产生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社会有了剩余产品。
2、掠夺战争产生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观念产生掠夺战争。
3、宗教发生了,原始社会的巫术观念是宗教的萌芽。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体。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宗教。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
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否定。
(1)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4)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5)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1)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的,但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
(2)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3)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4)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3、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1)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2)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玛丽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3)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第一,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第二,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2)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 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 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 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第二 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 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1、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2、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性必然造 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相互影响
2、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1、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2、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第三步,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1、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2、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3、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四)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2、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的主体性,掌握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法国印象派画家》片断;
2、《齐白石》片断;
3、电视《西游记》片断;
4、电视《三国演义》片断
5、电影《长征》片断
5、《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片断
6、《西方艺术大师》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 试论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流派,举例说明(字数:1200)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名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感情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 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
审美理想: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
2、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
(1)一般文化,知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2)姐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3)专业文化。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
(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第二节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一、艺术创作过程
(一)生活体验
(二)艺术构思
1、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2、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三)意象物化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
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包含:文学语言、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
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规律可循:
1、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
2、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
3、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律。
4、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
5、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
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 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
1、误差无意识
2、病患无意识
3、梦幻无意识
4、本能无意识
5、习惯无意识
6、集体无意识:(1)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2)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三)艺术灵感:久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一种顿悟。灵感可分为两种:
1、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2、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艺术灵感的产生条件:
1、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
2、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
3、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艺术灵感。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
(2)想象性
(3)情感性
(4)艺术个性
(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群形意象
d、易形意象(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A、意象的整体画面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布局合理、结构完整。
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之间的联接要高度和谐与统一。
II、融合律
A、艺术意象和中心思想的高度融合。
B、形象和神融为一体。
C、情和景水乳交融。
iii、理想律;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的特点是严格地遵循着艺术美的规律来进行的。
1、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互相转化。
2、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现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的神韵表现出来的原则进行转化。
第三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基本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1)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
(2)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创作方法多样,其他几种较有影响的创作方法:
1、古典主义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只要原则是要求创作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强调复古。也称“新古典主义”。
鲜明特征是:崇尚理性、排斥感情,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感情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
2、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后波及欧洲。基本原则是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再现客观事物,强调描绘的实录性和详尽性,不要求典型化。
3、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各种文艺新潮和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后期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以反传统为宗旨。重要艺术特征:主观性、内向性。
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西方艺术,西方后工业社会现实矛盾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艺术思潮,是多国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商品化的产物。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反讽、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手法,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
二、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一)艺术流派 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群;
2、这些艺术家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处理、表现手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艺术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
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作品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自觉地组织起来,成立一定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不自觉的艺术流派,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他们直接或间接的追随者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艺术流派多种多样,可分为:
1、以艺术倾向、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命名的有:写实派、浪漫派、象征派、印象派、古典派、唯美派、荒诞派等等。
2、以艺术大师的名字命名的有:梅派、德国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等等。
3、以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命名的有:中国的桐城派、岭南画派、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画派、法国的左岸派电影等等。
(二)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
1、新的艺术思想
2、群体性潮流
(三)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
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特定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特定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某一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之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具有普适性。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用创作方法;各创作方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
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1、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2、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3、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从近代艺术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发展经验、教训,艺术的创作方法需要把握两点:
1、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吸取新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养料和时代精神的乳汁;
2、要善于不断吸取其他诸流派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中之精华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本体和原则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更优化。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根源,掌握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蕴、意境与风格等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条件和特征。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意蕴、意境与风格等相关属性、艺术美的条件和特征;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浙派艺术大师》片断;
2、《法国野兽主义马蒂斯》片断;
3、《中国傩舞》片断;
4、《古希腊雕塑》片断
5、戏曲电影《牡丹亭》片断(昆曲)
6、《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活动的成果,艺术家精神生产的成果。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两个相互滲透、融会合一的因素: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
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包容的辩证关系。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
(一)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 艺术作品由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结构、艺术语言、体裁等因素化合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要领会作品的含义,产生联想、想象、体会,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的。
(二)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
1、题材 概念有两种含义:(1)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
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2)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
素材与题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2、主题 作品的主题往往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
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1)作品的题材(2)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一)结构
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
(二)艺术语言 在艺术作品中起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艺术语言与结构密切配合,在结构的框架中,艺术语言承担描绘、叙述、抒情等塑造艺
术
形象、传达艺术内容的任务。艺术作品的完成,由艺术语言给以实现。
艺术语言有两个基本功能:
1、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
2、审美功能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
(一)艺术作品的意蕴
意蕴指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艺术作品的意蕴分四个层次: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2、包含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之中
3、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
4、文化意义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意境是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作品的风格 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由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
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与同一性的特征。往往相互联系、相互滲透,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现象。刘勰曾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种。
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艺术作品的格调
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格调高的作品:
1、在作品中能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2、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二)艺术作品的品位
品位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品位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上中下三品。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一)问题的提出
1、我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现象和新的事物,如: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画廊、画商、书商、音乐经纪人、演员经纪人、影视戏剧制作商等等。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将其文化产品推向全球。
(二)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
艺术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和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在审美创造中,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认识物化或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的产品即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是劳动产品,也是交换物。
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1、是一个欣赏对象,是精神产品。
2、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
一、艺术美的根源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及审美认识的物化形态。
二、艺术美的条件
1、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
2、健康向上的意境、风格、意蕴与格调。
3、真是艺术美的基础,善是艺术美的前提。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三、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接受的性质和社会环节、艺术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理解并掌握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1、《中国泥人》片断;
2、《东晋画圣顾恺之》片断;
3、《西方后 现代主义名流画派》片断;
4、《德国包豪斯的现代设计》片断
5、《西方马戏魔术》片断
6、《郎静山摄影作品》片断
[教学时数] 4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 论艺术的审美价值,举例说明
字数:1500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本质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在艺术活动中,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地位: A、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B、艺术接受与消费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C、艺术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2、艺术接受方式与艺术的本质
艺术本质: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方式。
艺术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消费和接受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1)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2)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当艺术作品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1)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
(2)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只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
(三)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
1、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
2、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3、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
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 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
(一)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
1、“艺术世界”的构造:(1)“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 1 艺术家
提供了艺术作品。批评家
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者”。3 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 4 艺术史家 艺术世界中,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有艺术编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的研究及管理人员、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等(2)各种艺术机构:
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出版社、书店、艺术教育机构等等
(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三个部分是内在的相互关联的。艺术世界的两个明显特点:
(1)艺术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世界。(2)艺术作品接受过程越来越复杂。
2、“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1)中介性(2)接受性(3)主动性
(4)制度性与惯例性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1、艺术展览馆
2、新闻媒介
3、艺术出版社
4、艺术博物馆
5、艺术市场
6、艺术院校
三、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品。是艺术接受活动中的一个层次。
1、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2、艺术批评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3、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艺术批评也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1、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2、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3、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定向与期待
当接受者有了相应的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心理定向时,注意有了相应的方向,同时对将要接受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期待。期待是比心理定向更进一步的接受和欣赏的心理准备状态。
2、审美态度的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他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审美态度也是接受者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初级阶段
1、知觉――完形与弥散
2、知觉――错觉(1)空间错觉
(2)物像错觉及其他
3、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三)高级阶段
1、理解
(1)理解和前理解(2)理解的循环
(3)理解中的还原和误解
2、体验
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
3、回味
富有审美魅力的作品会在很长时间一直以表象的形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供我们回味思索。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称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说明共同美感是存在的。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只有在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名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指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能够激动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能作用于人的理智,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艺术的这种作用即美感作用,或叫审美作用。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艺术的以上三种功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是建立在艺术所具有的功能及与艺术这种语言形态相适应的接受方式基础上的。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美的观念
美的观念:那些既反映美的事物的种类的本质和规律,又反映经过典型化了的、非常鲜明的美的事物的个体的现象和形式;既有感性认识中的具体形象,又有理性认识中的高度概括性,既有某类事物的个别性,又有该类事物的普遍性的观念。
在进行艺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首要任务。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对艺术的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艺术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1、“寓教于乐”
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说明审美教育实际上涉及到艺术功能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只对美的形式的教育。
2、潜移默化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
(二)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
一九九九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说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表现在:
1、德育、智育、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2、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反作用。
3、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篇:艺术概论 教案
目 录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2 《中外舞蹈史》教学大纲..............................................4 《乐理视唱》教学大纲................................................9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学大纲.......................................12 《舞蹈作品赏析》教学大纲...........................................15 《芭蕾舞基训》教学大纲.............................................19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大纲.........................................24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28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31 《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教学大纲.......................................35 《中国古典舞素材》教学大纲.........................................39 《教学剧目》教学大纲...............................................42 《外国代表性舞蹈》教学大纲.........................................45 《流行舞蹈》教学大纲...............................................47 《化妆》教学大纲...................................................52 《舞美与服饰》教学大纲.............................................54 《音乐曲式与欣赏》教学大纲.........................................56 《当代教育学》教学大纲.............................................59 《美术精品赏析》教学大纲...........................................61 《舞蹈心理学》教学大纲.............................................68 《舞蹈教学法1》教学大纲...........................................71 《舞蹈教学法2》教学大纲...........................................77 《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大纲...........................................79 《人体结构与体能训练》教学大纲.....................................85 《艺术实践1/2/3/4》教学大纲.......................................87 《毕业论文》教学大纲...............................................89 《创新教育》教学大纲...............................................95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Brief introduction of arts 总学时:28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文艺编导、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就是艺术理论。它简明概括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概述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研究艺术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课程共分六个部分:①艺术的本质特征;②艺术的门类划分;③艺术的发生与发展;④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⑤艺术作品;⑥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艺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特征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概论的主要框架结构,掌握艺术的本质特征,了解以往研究中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理论,理解艺术与政治、宗教、经济、道德、哲学之间的关系。掌握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二章:艺术发展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起源的几种理论、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实践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起源的学说: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掌握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了解艺术发展规律(他律性和自律性),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三章:艺术门类论(6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掌握五大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理解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四章:艺术创作论(5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家的涵义、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
创作过程及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艺术创作方法、流派、与艺术思潮。
教学要求:了解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创作的主要创作方法,对各种创作主张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正确认识。了解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基础知识。理解艺术家的概念,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了解什么是艺术创作。掌握艺术创作中的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了解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因素。重点掌握形象思维定义、特点以及与抽象思维的异同,明白它们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五章:艺术作品论(5学时)教学内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和意境。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作品的定义,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情况。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有:内容、形式、主题、题材、结构、手法等等。特别使学生掌握艺术作品里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掌握艺术作品层次的具体内容、艺术意蕴及其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六章:艺术接受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审美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区别,了解艺术传播的基本方式,主要因素等等。掌握艺术批评的基础知识,能够简单的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批评。了解艺术欣赏的一般性过程:准备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了解艺术传播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接受者、传播效果。通过学习,掌握艺术批评的定义和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艺术批评的作用在于正确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使学生能够简单的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学期中间根据所学内容组织两次关于艺术的课堂讨论。2.提交一篇艺术作品评论。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出勤:满勤为30分。旷课五次(含五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五次以下1次扣1分;艺术评论:70分;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70%。撰写一篇论文。论文内容为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2.主要参考书: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撰写人:苗苗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苗苗
《中外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Dance 总学时: 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乐理视唱、舞蹈作品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外舞蹈史》是舞蹈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由中国舞蹈史和外国舞蹈史两部分组成,该课程力图在历史的架构下介绍中国舞蹈在不同历史朝代和时期的发展简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构成特点;而外国舞蹈史这一部分则以舞蹈的性质和地域的分布为构成特点,从自娱性的原始舞蹈、民间舞蹈等讲述到表演性的宗教舞蹈、古典舞蹈等等,重点以外国主流剧场艺术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发展史为对象,使学生利用较少的课时学习到丰富的舞蹈史学知识,为大学舞蹈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史论基础。该课程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在学生对舞蹈学识的积累和提高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的五、六学期开设此课程。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五学期:外国舞蹈史(28学时)第一章:绪论、自娱性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舞蹈的起源与分类,原始舞蹈艺术特征,民间舞艺术特征,交谊舞艺术特征,舞蹈个案:毛利人歌舞,印度民间舞、犹太民间舞、夏威夷民间舞,曼波、摇滚舞、摇摆舞、吉特巴格、林蒂跳步。
教学要求:了解舞蹈的几种起源说和不同的分类法;理解原始舞、民间舞、交谊舞的不同艺术特征;理解并记忆几个舞蹈个案的发源、流传及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学等结合。第二章:表演性舞蹈的艺术特征、不同表演性舞种特征及舞蹈个案(2学时)教学内容:表演性舞蹈的艺术特征,表演性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不同舞种的舞蹈个案
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不同表演性舞蹈: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了解不同表演性舞种中的舞蹈个案:印度教舞蹈、犹太教与基督教舞蹈,印尼民间舞、西班牙民间舞,狐步舞、快步舞、恰恰、斗牛舞、牛仔舞,印度古典舞、印尼古典舞。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三章:芭蕾概说、早期芭蕾及浪漫芭蕾(2学时)
教学内容:芭蕾概说:喜剧芭蕾、芭蕾歌剧、心理芭蕾、摇滚芭蕾、动觉概念;早期芭蕾名家:拉芳丹、玛丽-卡玛戈、玛丽-萨莱、维斯特里父子,范尼-埃尔斯勒、卡洛塔-格里西、萨尔瓦多-维加诺、布农维尔父子;相关名词及作品介绍:白裙芭蕾、《帕基塔》、《海盗》。
教学要求:了解相关名词解释、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四章:古典芭蕾、现代芭蕾(早期阶段)(2学时)教学内容:彼季帕和柴科夫斯基对古典芭蕾的贡献,古典芭蕾相关名词解释:大双人舞、性格舞,介绍名作《舞姬》、《睡美人》;现代芭蕾名词解释:抽象芭蕾、戏剧芭蕾,人物介绍:莱奥尼德-马辛、尼金斯卡、玛丽-兰伯特、恩里科-切凯蒂、瓦岗诺娃
教学要求:了解古典芭蕾相关名词,不同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五章:现代芭蕾中期及晚期阶段代表人物和作品(2学时)
教学内容:巴兰钦与斯特拉文斯基对现代芭蕾发展的贡献,人物介绍:谢尔盖-李法、安东尼-图德、阿利西亚-阿隆索、亚历山大-普希金、娜塔莉娅-马卡洛娃、鲁道夫-努里耶夫,作品介绍:《泪泉》、《婚礼》、《丁香花园》、《卡门》等。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阶段代表人物及著名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六章:当代芭蕾的发展及著名人物和作品(2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芭蕾的发展,代表人物介绍:克里斯多夫-布鲁斯、鲍里斯-艾夫曼、纳乔-杜阿托、詹姆斯-库德尔卡、阿娜妮娅什维丽、亚历山德拉-费丽、达尔西-巴索尔,名作介绍:《归去来兮》、《天鹅之歌》、《红色吉赛尔》、《缓流》、《残酷的世界》。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芭蕾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七章:现代舞概说、美国流派现代舞从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到古典现代舞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舞基本特征,美国流派自由舞阶段的发展,早期现代舞的发展情况,古典现代舞的发展及这一时期众多的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舞基本特征、对自由舞阶段的先驱人物有所了解,重点了解掌握古典现代舞阶段众多代表人物及其体系和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八章: 美国后现代舞阶段的发展(2学时)教学内容:后现代舞阶段出现的各种编舞技术,著名舞蹈家及其留下的作品。教学要求:了解即兴编舞法、环境编舞法、放松技术、接触即兴法,了解崔士-布朗、芒克、劳拉-迪恩、洪信子等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九章: 美国后后现代舞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出现的著名团体和舞蹈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后后现代舞的由来,了解几个著名团体,了解著名舞蹈家和其代表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十章:德国现代舞流派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表现派舞蹈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著名作品;舞蹈剧场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和著名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拉班的人体动律学和舞谱、玛丽-魏格曼及无音乐舞蹈,了解这一流派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了解皮娜-鲍希与舞蹈剧场,了解这一流派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十一章:德国流派现代舞在欧美、亚太地区的影响及现代舞派生出来的新舞种(2学时)
教学内容:德国现代舞在欧美的传播、在亚太的影响,这些地区出现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身体剧场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了解在欧美的传播及著名舞蹈家和其代表作,了解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及舞蹈家和其作品,了解现代舞在欧、美、亚、澳派生的新舞种,身体剧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十二章:当代舞的发展、舞踏在日本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什么是当代舞、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什么是舞踏、它在日本的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舞及其名家名作,了解舞踏的形成和名家名作。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十三章:新媒体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于发展,电视舞蹈、录像舞蹈、舞蹈录像,计算机编舞法,名家名作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新媒体舞蹈及几种方式,了解几部著名代表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小结与复习等结合。
第十四章:大趋势:新世纪国际舞坛回顾与展望(2学时)教学内容:新世纪以来国际舞坛呈现出来的日益多元化的十大新趋势及其原因。
教学要求:了解十大趋势:年轻化、放松化、轻松化、科学化、知识化、现代(舞)化、环境化、多元化、小型化、全球化。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小结与复习等结合。第六学期:中国舞蹈史(32学时)
第一章:祈神求天 记事象功(4学时)
教学内容:人类生存与舞蹈雏形、声色追求与舞蹈进化、“制礼作乐”与“礼崩乐坏”。
教学要求:从考古学角度和古文献记载了解夏代舞蹈;从商代祭祀舞、巫师与巫舞看商代舞蹈发展,了解商末上层社会舞蹈风貌及特殊的乐舞阶层—万人;了解周代初年的“制礼作乐”和各种舞蹈,“礼崩乐坏”后的周代舞蹈;了解诸子百家中的主要乐舞思想。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二章:兼容并取 艺高技强(4学时)教学内容:“秦王扫六合”掀起汉舞泱泱大国气象;分裂与割据,推进舞蹈交融;辉煌唐朝,摘取古代舞蹈顶冠。
教学要求:了解春秋战国以来多姿多彩的乐舞文化,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乐府、百戏、《乐府诗集》、乐舞交流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唐代舞蹈发展与交流的盛况;了解掌握自汉代至唐代以来著舞人及各个时期的著名乐舞。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三章:盛极而衰 异军突起(4学时)
教学内容:唐代后期舞蹈的衰落,宋代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异族政权对汉乐舞文化的接收、辽金西夏乐舞的发展;元朝乐舞的分化、戏曲的发展;明清时
期独立表演性舞蹈的销声匿迹、吸收在戏曲中的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唐代后宫廷乐舞走向衰落、民间舞蹈在宋代的发展情况;了解宋代同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及其受汉族乐舞的影响;了解元代戏曲的发展及其后的明清时期舞蹈最后融入戏曲的过程。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四章:世纪之交 舞蹈启蒙(4学时)
教学内容:近代中国舞蹈发展状况:裕容龄首开向西方学舞之先河;西方舞蹈向封闭的中国阔步走来;黎锦晖与舞蹈美育和舞蹈普及:20世纪早期歌舞团的粉墨亮相
教学要求:了解世纪之交西方舞蹈传入中国的几种渠道;了解早期中国舞蹈教育与黎锦晖之间的关系;了解20世纪早期歌舞团体的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五章:舞蹈革命 革命舞蹈(4学时)教学内容:为新中国新舞蹈开路奠基的舞蹈先驱吴晓邦;中国舞坛一朵清荷戴爱莲;舞蹈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舞入新中国。
教学要求:了解吴晓邦如何点燃新舞蹈艺术火种、戴爱莲如何高举民族舞蹈的大旗;了解延安的新秧歌运动和抗日烽火中的舞蹈。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六章:新生国度 青春舞蹈(4学时)教学内容:红绸舞里丰收歌,俄国专家撒下的舞剧种子,芭蕾舞剧的中国化、民族化道路,民族民间舞的新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舞蹈队伍的大发展和建国初期的舞蹈创作;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和两届舞蹈编导训练班的硕果;中国舞蹈开始走向世界—几届“世界青年联欢会”的中国舞蹈获奖;极左思潮影响下的芭蕾一枝独秀状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的舞蹈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七章:中国舞剧 繁荣初呈(4学时)教学内容:舞剧在新中国诞生前的出现;新中国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舞剧作品;中西结合的舞剧发展道路;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芭蕾舞剧的演出情况;了解《鱼美人》、《宝莲灯》、《小刀会》等作品的诞生以及两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作品《红色年娘子军》、《白毛女》的诞生和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八章:舞蹈交响 世纪展望(4学时)教学内容:多元发展的中国古典舞(剧),从“希望”中崛起的中国现代舞,21世纪中国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和开放的国际交流。
教学要求:从1979年的《丝路花雨》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舞蹈、舞剧的快速发展,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的意义;了解中国舞蹈多元发展;看中国舞蹈与世界舞蹈的对话,了解中国舞蹈走出国门的参赛与交流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为外国舞蹈史和中国舞史两部分,因先开课程《舞蹈作品赏析》中已牵涉到芭蕾简史和现代舞发展史的许多内容,可在课时相对少的第五学期进行外国舞蹈史部分,而在课时较多的第六学期进行中国舞蹈史部分。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平时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思考题等作为平时成绩记入占20%,出勤率及作业上缴率占10%。
2.期末考核:每学期末以笔试答卷的形式考试,第五学期为闭卷考试,第六学期以开卷加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8.(2)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书:(1)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2)隆荫培、徐尔冲、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5)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6)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8)董锡玖.《中国舞蹈史》宋辽金夏元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9)王克芬.《中国舞蹈史》明清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0)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撰写人:徐荣
审核人:张红兵
课程负责人:徐荣
《乐理视唱》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usic Theory and Solfeggio 总学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文艺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乐理视唱是以记谱法、节拍、节奏、音程、和弦等音乐艺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了解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通过对各种节拍、节奏以及各种调性的视唱,使学生在学和唱的过程中能够掌握音乐语言的诸要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表现、理解与审美能力,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第一章 :记谱法(4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
(二)音高
教学要求:
理解 1.乐音与噪音; 2.乐音的特性;
3.乐音体系; 4.音名与唱名;
5.音符与五线谱; 6.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 7.休止符; 8.附点。
掌握 9.音的分组; 10.全音与半音类型;
11.变音记号; 12.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二章:节奏与节拍(4学时)教学内容:
(一)节奏;
(二)节拍 教学要求:
理解 1.节奏与节拍的基本概念;
2.拍子与拍号; 3.节拍图式与指挥;
掌握 4.节拍类型,5.节奏型;
了解 6.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和眼。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第三章:音程(8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程的识别;(二)音程的构成
教学要求:
理解 1.音程、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掌握 2.音程的级数与音数;
3.自然音程;
4.变化音程; 5.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6.音程的转位;
7.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四章:和 弦(8学时)教学内容:
(一)和弦的构成;(二)和弦的识别 教学要求:
掌握 1.和弦、和弦的名称;
2.三和弦的种类;
3.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 4.七和弦的种类;
5.七和弦的原位与转位;
6.构成和弦的方法。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五章:自然大小调式(4学时)教学内容:
(一)自然大小调式音阶的构成;(二)自然大小调式的调号 教学要求:
了解 1.调式定义。
掌握 2.自然大调及调;
3.自然小调及调号;
4.关系大小调及其调号。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二学期
第六章:听力视唱训练
(一)(16学时)教学内容:
(一)单音模唱
(二)音程性质听辨
(三)旋律及节奏的听辨 教学要求: 掌握
1.模唱单音;
2.构唱、听辨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
四、纯五度、增四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音程;
3.模唱简短的旋律片段;
4.模打基本节奏及较简单均分节奏的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第七章:听力视唱训练
(二)(8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程综合听辨
(二)大小三和弦的构唱与听辨
(三)无升降号单声部旋律视唱
(四)均分节奏模打与记写 教学要求:
掌握 1.音程的综合构唱与听辨;
2.构唱、听辨大小三和弦;
3.C大调及a小调节拍、节奏较简单的单声部旋律视唱; 4.2/
4、3/
4、4/4拍均分节奏型模打与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第八章、听力视唱训练
(三)(8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程和弦的综合听辨
(二)简单二声部旋律视唱
(三)切分节奏模打与记写
教学要求:
掌握 1.音程、和弦的综合构唱与听辨;
2.C大调及a小调节拍、节奏较复杂的单声部旋律视唱; 3.C大调节拍、节奏较简单的二声部旋律视唱; 4.2/
4、3/
4、4/4拍切分节奏的模打与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本课程第一学期为乐理知识的讲授部分,第二学期为听力视唱训练部分,2.本课程需要配备五线谱黑板及钢琴。
四、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闭卷考试(评分采用五级制A B C D F)1.平时成绩:40% 出勤: 20分平时作业成绩:20分 2.考试成绩:60% 第二学期:闭卷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
1.平时成绩:40% 出勤: 20分平时视唱成绩: 20分
2.期末考试:60% 期末视唱成绩: 30分 听力卷面成绩: 30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徐艳秋.《大学生音乐教程》.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2.主要参考书:
(2)李重光.《基本乐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冯芸.《通用视唱教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撰写人:韩芳芳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National Folk Dancing 总学时: 28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赏析、乐理视唱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它不受语言文字限制,可以沟通感情、使舞者和观众心灵共振,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类型的特殊性。
本课程是以中国各民族中仍在流传的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表现文化的规律,研究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与形成的各种因素。以“五种文化类型”的划分即:以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性、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作为中国民间舞蹈的分类框架;以舞蹈的动态形象作为切入点,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民族血缘关系、语言系属以及民族审美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作综合性的文化论述。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我们要有继承与发展的责任感,以舞蹈基本理论为指导,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舞蹈的文化探索(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类型、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异同; 第二节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的两种类型,理解舞蹈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了解并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探索的意义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舞蹈文化中明确自己文化之根的所在。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二章:民间舞蹈的概念与文化特征(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舞蹈的概念 第二节 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民间舞蹈的特点和概念,结合实例分析民间舞蹈六种特性;明确和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分析五种文化特征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三章: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况与文化类型(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况
第二节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民俗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民族在各自历史文化、居住环境和社会结构条件下,形成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类型。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四章:中国原始舞蹈遗存(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原始舞蹈遗存及其特点
第二节 萨满舞、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及东巴舞的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原始舞蹈遗存及其特点和给我们的启示,掌握萨满教、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及东巴舞的文化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五章:鼓舞文化(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鼓舞—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 第二节 鼓舞的种类与芦笙舞的不同色彩
教学要求:了解鼓舞的起源、理解它是农耕文化型舞蹈的开端,明确其文化特征与表演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六章: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 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灯节、灯舞与灯阵 第四节 高跷与秧歌
第五节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第六节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
第七节 江南特色的花灯、花鼓与采茶 第八节 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耕文化型舞蹈的艺术特点,能够为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寻找理论依据。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七章: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朝鲜族民间舞蹈
第二节 傣族民间舞蹈及其他农耕民族的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下两个不同民族的物的文化特征,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八章: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博大深邃的草原文化
第二节 蒙古族民间舞蹈和满族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源流及舞蹈特点,明确、理解蒙古族道具舞蹈的发展和满族舞蹈的主要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九章:海洋文化与沿海民族民间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耕民族的人海和谐的心态
第二节 沿海民族的民间舞蹈及多元古拙的高山族舞蹈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中国漫长海岸线给各民族人们带来的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掌握中国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十章:农牧文化与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牧交融的舞蹈文化特征
第二节 藏族民间舞蹈及其他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高原舞蹈“一顺边”的美,了解藏族及其他高原民族的风格特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一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十一章:绿洲文化与西北民族的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及丝绸古道与乐舞遗风
教学要求:了解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了解绿洲文化与西域古风的其它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二章: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与时代精神(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承与融会贯通
第二节 个性的艺术升华与时代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理解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的审美心理。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布置、完成课后思考题的方式,使学习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得到延伸,确保完成学习任务。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以课堂提问和平时思考题完成情况为平时成绩,以A、B、C、D、F五级分制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核:以卷面笔答的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记入。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主要参考书:
.《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马薇 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舞蹈作品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Dancing Works1/2/3/4 总学时: 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舞蹈作品赏析》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名家、名作为赏析对象,重点介绍、欣赏和分析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历史遗产价值的芭蕾舞剧作品、现代舞蹈作品等,使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开阔专业视野、丰富专业修养、建构合理的专业知识层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评论写作基本能力,提高查阅、搜集和检索专业资料的能力。通过学习、讨论及专业动笔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在舞蹈学习的领域内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该课程分布在大学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一至四学期中,以单元授课的方式进行,以便于学生集中时间观摩、赏析作品和完成写作及查阅资料。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14学时
第一章:赏析早期芭蕾代表作《关不住的女儿》(2学时)教学内容:早期芭蕾发展情况,著名芭蕾改革家,《关不住的女儿》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这一时期重要代表人物及相关名词解释。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及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二章:赏析浪漫芭蕾开端作品《仙女》(4学时)教学内容:浪漫芭蕾发展情况,《仙女》的创作背景及特点,它在浪漫芭蕾时期的地位,塔里奥尼父女介绍。
教学要求:重点理解《仙女》是浪漫芭蕾开篇作品,了解该作品创作特点及它对后世芭蕾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相结合。
第三章:欣赏浪漫芭蕾代表作品《吉赛尔》(4学时)教学内容:《吉赛尔》在浪漫芭蕾阶段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世芭蕾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吉赛尔》创作情况及其芭蕾代表人物。以课外欣赏方式了解其它浪漫芭蕾作品:《葛蓓莉娅》、《西尔维娅》、《海盗》、《拿波里》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课内外观摩后作业相结合。
第四章:赏析古典芭蕾《天鹅湖》以及当代芭蕾《天鹅湖》(男版)(4学时)教学内容:古典芭蕾发展情况,“古典芭蕾之父”彼蒂帕及其对这一时期的贡献,《天鹅湖》的两个不同创作背景及人物介绍;当代芭蕾《天鹅湖》的创作背景及编导介绍。
教学要求:比较100年间两版《天鹅湖》的不同之处,理解古典芭蕾和当代芭蕾之间的不同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作业相结合。第二学期:16学时
第一章:古典芭蕾时期的重要作品《睡美人》及《胡桃夹子》(4学时)教学内容:柴科夫斯基对古典芭蕾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两部芭蕾舞剧的创作背景。
教学要求:了解两部古典芭蕾舞剧的创作特点;以课外欣赏方式了解其它古典芭蕾作品:《雷蒙达》、《唐-吉柯德》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作业相结合。
第二章:介绍现代芭蕾的发生与早期重要人物、欣赏现代芭蕾作品《火鸟》的两个不同版本(4学时)
教学内容:早期著名人物介绍:佳吉列夫、米歇尔-福金、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芭蕾不同时期的具有情节性的俄罗斯版本与忽略情节的丹麦版本《火鸟》
教学要求:用比较的方法讨论、对比、理解现代芭蕾不同时期的两个版本的各自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作业相结合。
第三章:现代芭蕾中、晚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介绍(4学时)
教学内容:二十世纪著名三大芭蕾男、女明星;中期代表人物:巴兰钦、阿什顿、安东尼-图德;罗朗-佩蒂、贝雅、约翰-克兰科及其代表作等。
教学要求:以课内、外欣赏分析的方式了解巴兰钦《四种气质》、《巴兰钦的庆典》,阿什顿的《玲珑剔透》,图德的《丁香花园》以及克兰科的《奥涅金》、麦克米伦的《曼侬》、格里戈洛维奇的《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专业相结合。
第四章:当代芭蕾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4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芭蕾的发展特点,各阶段代表人物:伊日-基里安、威廉-福塞斯、马茨-埃克、鲍里斯-艾夫曼,杜阿托、西尔维娅-吉扬、马拉-霍夫等;代表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芭蕾产生及特征,了解代表人物及作品,以课内外观摩方式了解基里安作品《教堂丧钟》等、马茨-埃克的《烟》、吉扬表演的《蓝黄》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作业等相结合。第三学期:14学时
第一章: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芭蕾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前、后芭蕾的发展(芭蕾教育及创作),欣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芭蕾发展的成就,了解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赏析作品理解中国芭蕾走民族化道路之进程。课外观摩《沂蒙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观摩及课后作业等。
第二章:芭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4学时)
教学内容:1980年代后当代芭蕾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当代芭蕾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情况及作品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芭蕾的发展状况,了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特点和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观摩及课后思考题。
第三章: 舞剧在中国的发展情况(4学时)教学内容:新中国初期引入苏联芭蕾教育对中国舞剧发展的影响,文革前中华民族舞剧的发展状况,普及“样板戏”对舞剧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到文革期间舞剧发展的状况,了解这段产生的重要作品《鱼美人》、《宝莲灯》、《小刀会》等。了解课外欣赏的中国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风格。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观摩相结合。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剧的大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丝路花雨》对中国当代舞剧发展的意义,舒巧对于中国当代舞剧发展的影响,不同类型中国当代舞剧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剧发展概貌,以课内外欣赏形式了解不同类型的当代中国舞剧:《闪闪的红星》、《大梦敦煌》、《马勒访天边》、《云南映像》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观摩后作品结合。第四学期: 16学时
第一章:现代舞的产生与最初发展情况(4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舞的产生及伊莎多拉-邓肯对与现代舞发展的意义,现代舞最初在美国和德国的发展情况,介绍德国的拉班、魏格曼和美国的圣-丹尼斯和肖恩夫妇。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舞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两国先驱人物的对现代舞发展的重大贡献,欣赏《圣-丹尼斯与肖恩》影像介绍资料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二章:美国现代舞的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美国古典现代舞代表人物介绍、后现代舞人物介绍及其著名代表作品。欣赏格兰姆的《天使的对话》、《查尔斯-韦德曼的现代舞》、教学要求:了解玛莎-格兰姆、多丽丝-韩夫丽、查尔斯-韦德曼等第一代现代舞大师;以坎宁汉、保罗-泰勒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美国现代舞,了解“贾德逊剧场运动”和后现代舞时期重要代表人物,欣赏并了解《生命有灵》、《生命之舞》等作品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三章:美国后后现代舞的发展、现代舞在欧洲的发展(4学时)
教学内容:后后现代舞发展特点,德国的舞蹈剧场,欧美现当代舞蹈发展,教学要求:了解后现代时期以来著名的现代舞蹈家、相关名词、著名舞团、重要作品。赏析《帕森斯作品集》、现代版《睡美人》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四章:现代舞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中国现代舞的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亚太地区的中、日、韩各国现代舞的发展,现代舞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台湾和香港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中日韩三国现代舞发展的脉络,以及重要代表人物,以课内外赏析形式观摩、了解林怀民《水月》、《薪传》《竹梦》系列作品、香港当代舞团《兰陵王》、北京现代舞团的作品及王枚的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和作业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以单元集中授课的形式(四课时为一单元),因课时有限,可与课外欣赏、讨论、课堂留题课外查阅资料的自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其他学习方式,以确保教学内容与质量。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本课程在每单元授课后留有相关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题作为平时成绩,平时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也计入平时成绩。占30%。以A、B、C、D、E五级记入。
2.期末考核:以每学期最后一个思考题或老师给予的命题范围,撰写论文,明确要求字数在3000字左右,以开卷方式进行。该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主要参考书:(1)钱世锦.《世界十大芭蕾舞剧欣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3)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4)隆荫培,徐尔冲,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03.撰写人:徐荣
审核人:张红兵
课程负责人:徐荣
《芭蕾舞基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ncental Trainings on Ballet1/2/3/4 总学时:3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实训:300学时 学分:14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舞蹈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保障舞者从事舞蹈相关活动的根本。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舞是一种无氧运动,其健美力度是一般健身运动无法比拟的,开、绷、直、立芭蕾四因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使经过芭蕾训练的人身材更修长,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造就形体美。芭蕾既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同时其训练又是枯燥无味的,因为每节课都是单一的擦地,蹲,跳跃等等,但是学习芭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芭蕾是所有舞蹈的基础,并且芭蕾的练习对自身气质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所以要让学生认识清楚这些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发现它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84学时)
第一章:芭蕾的基本站姿,手位、脚位(14学时)教学要点:
1.芭蕾的基本站姿 2.芭蕾的七个手位 3.芭蕾的五个脚位 4.位脚位组合 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了解芭蕾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基本功训练(14学时)教学要点:
1.腿、压胯的方法。2.腰、开肩的方法。3.叉的方法。4.腿的方法。教学要求: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达到一定的软开度。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三章:扶把练习(2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四章:中间部分(2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Assemble(擦地跳)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Grand jete(大跳)Pirouette(旋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8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易程度)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Grand jete(大跳)Pirouette(旋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三学期(84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2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度加大)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2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Pour batterie(为中间打击动作而设的一个辅助练习)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
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
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加打击)En lair(昂莱尔 空中)Failli(闪身)
Sissnne fermee(分腿跳)Grand jete(大跳)
Grand assemble croise(大的双起双落跳向前做)Grand assemble ecarte(大的双起单落跳向旁做)Pirouette(旋转)
a la se lone(旁腿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四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8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度加大)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
Pour batterie(为中间打击动作而设的一个辅助练习)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
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加打击)En lair(昂莱尔 空中)Failli(闪身)
Sissnne fermee(分腿跳)grand tombi(倾倒跳)Grand jete(大跳)
Grand assemble croise(大的双起双落跳向前做)Grand assemble ecarte(大的双起单落跳向旁做)Pirouette(旋转)
a la se lone(旁腿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
三、考核方式
每学期课程成绩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课程完成情况占20%,出勤率占10%。2.期末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7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言传身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课下反复练习加强训练为基本要求。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黄式茂.《芭蕾基本功训练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朱立人.《芭蕾基础教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ncental Trainings on Chinese classical Dancing 1 总学时: 180学时 讲授学时:30学时 实训学时:150学时 学分: 7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它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和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取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的、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中国古典舞基训》这门课程总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基本功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该课围绕“形、神、劲、律”进行种种训练,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古典舞身体韵律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84学时)
第一章:基本体态和动律以及柔韧性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训练: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2.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3.柔韧性训练:分为腿、胯、腰、肩四部分训练。4.规范性训练:单一的脚下擦地训练。教学要求:
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明白及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舞姿和体态,并加强柔韧性训练为今后课程训练打下较好基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章:基础组合训练:(30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基础单一)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翻身(点步翻身、踏步翻身、串翻身、探海翻身)
6.碎步训练。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较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和体态。2.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规格概念。
3.以基本功的基础训练为主,使学生得到腿、胯、腰、肩柔韧性的解决。4.通过训练加强学生重心和中段部位稳定性训练。
5.重视学生素质的训练。加强学生膝腕关节以及半脚掌力量的训练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三章:加强组合训练:(36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加舞姿)。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踏步翻身(提高质量)、串翻身(愿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和体态。2.重视动作过程中规范性和风格性的训练。
3.通过加强主力腿半脚掌力量的训练,为跳、转、翻等技术技巧的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4.在基本技术技巧的训练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规范性和风格性。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四章:提高训练:(12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功组合训练:把上部分、中间部分。2.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组合)
3.技术技巧训练:旋转(组合)翻身(提高质量)教学要求:
1.通过提高训练不断完善学生动作的规范性。2.通过提高训练加强学生跳跃技巧的能力。
3.通过提高训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中国古典舞的训练精髓。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柔韧性以及基本规范性恢复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柔韧性训练:分为腿、胯、腰、肩四部分训练。3.规范性训练:单一的脚下擦地训练。教学要求:
通过训练解决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为今后课程训练打下较好基础。授课方式:
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章:恢复组合训练(36)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舞姿组合)。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踏步翻身、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加绞腿蹦子)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体态,能够按照正确的要领完成动作。
2.通过训练使学生加强肌肉自我控制的能力。3.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技术技巧得到一定提高。4.通过训练使学生提高半脚掌力量。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三章:提高组合训练:(42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加花样变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变舞姿变方向)。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加射燕舞姿)、踏步翻身、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加绞腿蹦子)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稳固准确地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规范性风格性。2.通过训练使学生提高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
3.通过训练使学生加深理解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关系。4.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较赋感染力地完成各个组合。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四章:技术技巧训练:(12学时)教学内容:
1.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加各种古典舞姿、空翻并以组合形式完成)2.旋转训练:原地转组合、挥鞭转和旁腿转(加舞姿和方向变化)、平转、圈平转、大掖步转。
3.翻身训练:
(1)点步翻身:加吸腿加射燕舞姿
(2)串翻身:行进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串翻身、串翻身接吸腿翻身。教学要求:通过训练提高学生一系列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质量。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三、其他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情况,可在具体授课中考虑部分章节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整。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程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课程完成情况 20%,出勤率10%。
2.期末考核:第一学期为考查,第二学期为考试;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方式为:以主教老师为主教研室全体老师共同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示例课教材》.北京: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撰写人:丁乐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Dance Choreographing1/2/3/4/5 总学时:296学时 讲授学时:74学时 实训学时:222学时 学分: 12.5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在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但舞蹈的思维创作却不多见。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主要原因。此课程会在第二学年开设,开设到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
因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动作,它所要求的不是自然形态或单纯生理状态,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情色彩的动作。那么在编导教学上,会引导学生从明确舞蹈创作的一些基本要领到熟悉编创的一般过程,从对教材理论的理性认识到实际操作的具体把握,使学生对舞蹈编创在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舞蹈艺术深层次的感觉,达到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舞蹈创作理论及其实践规律。
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完成创作舞蹈的流程,深刻理解舞蹈是动作(空间)、节奏(时间)在一定的空间(舞台、场地)和时间(一定的音乐)内用身体表达感情的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学期:(56学时)
第一单元:即兴舞训练(26学时)教学内容: 1.节奏即兴 2.旋律即兴 3.造型即兴 4.情景即兴
教学要求:解放学生的四肢,让身体随着音乐在无准备的状态下即兴舞蹈。授课方式:讲解即兴编舞法,讲评作业情况。第二单元:动作分析(30学时)教学内容:
1.从素材中寻找核心动作 2.人生活中寻找核 心的动作 3.发展八个8拍的动作
教学要求:解放学生思维,使学生从素材中寻找核心动作。授课方式:讲解示范,实训结合进行。第四学期(64学时)
第三单元:结构训练(20学时)教学内容:
根据规定音乐写出一个完整的舞蹈结构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写出完整的舞蹈结构。
授课方式:讲解结构方式,学生随堂写下一段音乐的舞蹈结构。第四单元:舞句舞段练习(20学时)教学内容:
1.规定音乐编舞句 2.规定音乐编舞段 教学要求:在动作分析变化的基础上,把一个单一的动作发展成一个舞蹈句子舞段。
授课方式:讲解舞句舞段概念,分析舞句舞段结构。第五单元:流动造型训练(24学时)教学内容:
1.双人流动造型 2.三人流动造型 3.多人流动造型 4.流动造型舞段
教学要求:对不同人数流动造型的理解。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五学期(56学时)
第六单元:技法训练(23学时)教学内容: 1.接解练习2.重力练习3.重力接触舞段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重力与重力接触。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
第七单元:形象捕捉训练(33学时)教学内容: 1.观察生活 2.动物形象 3.人物形象 4.情景中的人物
教学要求: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不同形象。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六学期(64学时)
第八单元:调度练习(20学时)教学内容:
1.点——线——面 2.聚散
教学要求:对不同调度的理解。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九单元:限制训练(44学时)教学内容:
1.规定三个动作编舞段
2.规定乙字形编舞段
教学要求:对不同舞段的编排。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七学期(56学时)
第十单元:情绪小品(32学时)教学内容: 1.选择题材 2.选择素材 3.写出结构计划 4.编排
教学要求:对题材、素材结构计划的选择及理解,并综合进行编排。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并讲评作业情况。第十一单元:情节小品(24学时)教学内容: 1.选材 2.确立形象
3.写出结构计划 4.编排
教学要求:对舞蹈作品的综合编排。
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并讲评编排情况。
五、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考试
2.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 综合应用80%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于平.《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2)卡林娜-伐纳 [法].《舞蹈创编法》.郑慧慧 译.上海音乐出版社.(3)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National Folk Dancing 总学时:240学时 讲授学时:120 学时 实训学时:120学时 学分: 1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艺术宝库中具有继承和发展意义的主要部分。该课程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基本舞姿、动律、风格特点的训练,使学生在解放身体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的能动性和自身的协调性,同时基本掌握各种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动律特点,提高学生在掌握各种素材和不同风格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达到专业舞蹈人才应当具备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对不同风格、地域舞蹈的灵活把握与运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云南花灯、蒙族(56学时)第一章:云南花灯(28学时)教学内容:
1.小崴动律综合组合:小崴动律训练、小崴捻扇放扇 2.正崴动律综合组合:正崴动律训练、正崴捻扇 3.扣扇组合:小崴扣扇训练、正崴扣扇训练 4.跳颠步组合:吸跳颠训练、掌跳颠训练 5.反崴动律组合:反崴动律、反崴摆扇 6.小崴走场组合:小崴扇尖花、小崴走场
教学要求:了解云南花灯边歌边舞的原有特色,引导学生在朴实自然的自娱状态下尽情舞动,体会和体现云南花灯舞蹈声情并茂的审美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蒙族(28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动律组合:手位脚位训练、体态动律 2.碎步组合:碎步训练、流动碎步训练 3.胸背组合:胸背训练、拧转胸背训练
4.肩部组合:硬肩、柔肩、双肩训练、绕、耸、碎抖肩训练 5.腕部组合:硬腕训练、硬腕带肩训练
6.柔臂组合:软手柔臂训练、上下、拧转柔臂训练、划圆拧摆扭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蒙族的基本体态,在后点部位上,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手于平手位。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学期:东北秧歌、藏族(64学时)
第一章:东北秧歌(32学时)教学内容:
1.动律综合组合:上下动律训练、前后动律训练、划圆动律训练 2.手巾花组合:绕花训练、片花训练、片花、出手花、转花训练 3.前踢步训练组合:前踢步绕花训练、前踢步片花训练 4.后踢步组合 :后踢步动律训练
5.顿步组合:颤顿步训练、抻顿步、捻顿步训练 6.缠花组合:缠花顿步训练、缠花十二鼓训练
7.小看戏: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教学要求:了解、掌握东北秧歌主要“风格”,并以此为基础,掌握动律、手巾花、步法、鼓相四个重点部分,作为训练脉络加以展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藏族(32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脚位、体态及屈伸组合:基本体态、屈伸训练、屈伸靠步 2.手位组合:基本手位训练
3.拧跟拧胯组合:单一的拧跟拧胯动律、加身体的拧跟拧胯、加方向的拧跟拧跨
4.颤动律组合:颤撩步训练、颤拖步训练
5.牧区快板: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6.步伐组合:悠摆、悠滑、转身步训练、跨悠、悠踢步训练 7.撩步组合:屈伸撩步训练、颤撩步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藏族舞蹈动律特点,使学生能够把握不同节奏中不同舞姿的性格,以及表演舞蹈性格的准确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学期:安徽花鼓灯、维族(56学时)第一章:安徽花鼓灯(28学时)教学内容:
1.动律综合组合:上下、划圆动律训练、倾拧动律训练 2.碎步训练组合:碎步进退训练、碎步横移训练
3.扇花训练组合:团扇训练、合开扇训练、贴挽扇训练
4.步伐综合训练组合:拔泥步、扒泥步训练、风柳步训练、双环步训练 5.起步组合:撤步起步训练、快起步训练
6.拐弯综合训练组合:单拐弯训练、双拐弯训练、三点水训练 7.大兰花组合: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花鼓灯基本动律,要求学生掌握花鼓灯的三大重点:1.溜得起、刹得住2.流动中的倾拧3.溜起意先行、刹住不间断。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维族(28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组合:手位脚绕腕训练、摇身点颤、自由步训练 2.眼睛组合:各方位的眼神训练
3.踏蹲旁点步组合:踏蹲旁点步进推、推开式搂绕叉腰手、上开式搂绕四位点肩手
4.点颤步组合:前点颤步/转、旁点颤步、后侧点颤步/转训练
5.步伐组合:垫步、进退步、搓步、三步一抬、压颤步与跺移步、划冲步训练
6.其克特曼组合: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7.技巧:腰部训练、转类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维族舞蹈动律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挺而不僵的体态,多附点的节奏,颤而不窜的动律要素。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学期:胶州秧歌、朝鲜族(64学时)第一章:胶州秧歌(32学时)
1.正丁字拧步组合:正丁字拧步训练、正丁字拧步8字绕扇训练 2.提拧步组合:原地提拧步训练、提拧步8字绕扇、拨扇训练 3.倒丁字碾步组合:倒丁字碾步撇扇训练、到钉子碾探步拨扇训练 4.嫚扭步平转扇组合:嫚扭步训练、平转扇训练 5.推扇组合:推扇、嫚扭步训练、盘扇训练 6.小嫚走场组合:滚步、丁字步、8字绕扇 7.扭子组合:扭子探步训练、扭子整装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胶州秧歌动律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胶州秧歌时,应突出胶州秧歌“碾、拧、抻、韧”四大方面的动作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朝鲜族(32学时)教学内容:
1.古格里:原地屈伸训练、移动屈伸训练
2.安旦:训练切分拍节奏与顿性韵律的高度协调性。3.扎津古格里:训练气息的控制力与动作的敏捷度。4.阳山道:上颤动律与绕腕训练。
5.萨尔普利:训练内心深处细腻的韵律,静中有动感。
6.它令:极深陈的气息贯穿于全身,放大想象高大魁梧的形象。7.恩毛里:保持在基本体态上的晃动‘切忌后颈松懈。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朝鲜族舞蹈动律基本特点和要求,理解呼吸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除了以上的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可能会增加开设其他少数民族的典型性舞蹈,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中华民族民间舞素材。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程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表现10%,课程完成情况 10%,作业和出勤10%。
2.期末成绩70%。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完成本学期的所有组合。以主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给学生进行打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潘志涛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自编教材
(根据学生条件,因材施教、选定舞蹈组合)
撰写人:马蕾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odern Dadce and the Composing Techniquesl 总学时: 176学时 讲授学时:44学时 实训学时:132学时 学分: 7.5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教学剧目、舞蹈作品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现代舞(Modern Dance)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它以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流派的现代舞技术和编舞技法,拓展现代舞蹈思维、提高舞蹈创作能力,能够自由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身体。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五学期:地面训练及腿部训练(56学时)第一章:放松与呼吸(10学时)教学内容:
1.放松练习组合 2.呼吸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身体的松弛和呼吸,掌握在呼吸中运动利用呼吸发展动作产生变化。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收缩与放松(10学时)教学内容:
1.收缩和放松练习组合 2.下地和爬起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在地面上脚与地面的关系。掌握肌肉的爆发力和瞬间的爆发与收紧。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地面腿部与头的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地面荡腿组合组合 2.地面甩头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在地面时头部的留头、甩头动作。理解并掌控身体与地面的关系与地面产生摩擦。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地面腿部练习及擦地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地面起腿组合 2.擦地组合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组合动作,训练腿部力量和控制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腿部力量练习(16学时)教学内容: 1.控制组合 2.小踢腿组合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稳定性的动作训练,腿部的爆发力,瞬间的起腿与点地,上身的稳定与舞姿的配合。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六学期:腰、肩、重心训练 跳的练习(64学时)
第一章:腰部练习(18学时)
教学内容:
1、腰部单一动作与复合练习
2、荡腰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保持腰部的力量与协调能力,加上脚下的配合。保持好荡腰的幅度。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肩部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肩的单一动作及复合练习
2、肩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打通肩膀的灵活性,利用肩膀的发力点产生身体的变化。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重心移动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移动重心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感觉地面,感觉中心。掌握身体的松弛带动着身体的移动。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跳跃练习(12学时)教学内容:
1、小跳组合
2、中跳组合
教学要求:跳跃类组合要求学生增强腿部的力量和上身的松弛。在跳跃中掌握变化,训练反应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跳跃练习(14学时)教学内容:
舞姿跳跃单一动作与组合
教学要求:跳跃类组合要求学生掌握腿部的力量和上身的松弛。在跳跃中变
化,训练反应能力和舞姿的变化。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七学期:现代舞编导(单、双、三、群)(56学时)第一章:独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动作结构 2.形象设计 3.独舞创作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动作语言思维.掌握动作进行艺术思维和用动作组织舞蹈语言的能力,进而推进舞蹈的创作练习。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双人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辅助即兴训练
2.双人基础技术
3.双人现代技术 4.双人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双人舞运动的基本模式,然后运用专业编舞技术技法,要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推进双人舞创作的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三人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辅助即兴训练 2.三人基础技术 3.三人现代技术 4.三人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三人舞运动的基本模式,然后运用专业编舞技术技法,要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推进三人舞创作的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群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调度训练 2.舞句、舞段 3.交响编舞技术
4.结合音乐与空间的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要求以舞蹈结构的系统理论学习为纵向指导,以舞蹈体裁的连续训练为横向实践,使学生全面掌握群舞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作品创作(8学时)教学内容:
1.情绪小品设计 2.情节小品设计 3.群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要求以群舞创作的多种样式为形式基础,引入情节与人物设计,掌握音乐、形象与动作三者的配合关系,创作出完整的群舞剧目。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第5、6学期内容为现代舞技术训练部分,第7学期现代舞编舞技法部分为配合舞蹈编导课程进行,并在布置教学内容和最后考核中结合教学剧目和毕业回报的需求。
四、考核方式: 1.考试形式:考试 时间:20分钟
2.考试题型及比例:表演现代舞组合占70-80%,舞蹈表现力占15-20% 3.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综合应用80%。
4.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基训课程》音像资料.天天艺术出版社.(2)北京舞蹈学院.《现代及编舞技法》音像资料.天天艺术出版社.撰写人:娄杨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中国古典舞素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Resource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总学时:120学时 实训学时:120学时
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吸取了京戏、昆曲中的戏曲舞蹈与芭蕾程式相结合的古典舞,主要解决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技术技能(跳跃、旋转、翻);身体素质(幅度、速度、柔韧性、力量、耐力、重心、协调性)等,强调学生在技法特点、技术语言、技法与身法结合的连接能力和组合能力。主要围绕“形、神、劲、律”,通过形态、动律元素、动作、动作短句到组合的训练,把握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动作语言。
在此课程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系统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身体上所要具备的舞蹈专业素质。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站立形态、方向、舞蹈动作姿态,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速度、灵活性,身体控制的稳定感、协调感、肌肉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六学期: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训练 第一章:地面训练(16学时)
教学内容:提沉、冲靠与旁移、含腆移、云肩转腰、横拧、旁提。教学要求:这一部分重点训练学生腰部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起于腰”的动作规律。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章:中间训练(28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横拧、旁提、穿手、双晃手、盘腕、风火轮。
教学要求:该训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接方法,增强学生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使学生了解肢体的流动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三章:步伐训练(20学时)
教学内容:慢步、花帮步、行步、掰扣步、圆场。
教学要求:步伐训练在中国古典舞中经常运用,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古典舞身法韵律的准确度和步伐的流畅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七学期:袖舞训练
第一章:单一技法训练(10学时)
教学内容:抖袖、出收袖、扬袖、推袖、绕袖、抓袖、搭袖、半袖片花。
教学要求:这部分教材以手臂动作为主,重点训练由手臂动作所产生的“袖子”技法。因此,学生要了解和掌握这其中的技术技巧性,强调“身法”对“袖技”的连接作用,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章:短句强化训练
第一节:抖袖综合训练(10学时)
教学内容:原地抖袖、流动式抖袖、快抖袖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袖子抖动的力度、节奏、方向与空间的变化,加强肢体与袖体的配合。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节:出收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出收袖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出袖和收袖的动作要领,在出收袖时,要重点了解袖子出收时的速度和力度配合。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三节:扬袖综合训练(8学时)教学内容:弧线扬袖、直线扬袖
教学要求:短句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扬袖时要重点掌握袖子所走的路线,直和弧的线路要准确、合理,使单纯较孤立的单一技法得到强化和丰富。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四节:推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推袖
教学要求:通过单一训练,在做推袖时,要学生能够准确的了解和掌握袖子推出去的力度和线条。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五节:绕袖综合训练(12学时)
教学内容:原地快绕袖、慢绕袖、流动式快绕袖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绕袖的幅度、力度和路线,包括它和身法韵律的搭配,使单纯较孤立的单一技法得到强化和丰富。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六节:冲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冲袖
教学要求:通过该部分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在做冲袖时袖子冲出去的力度和幅度。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
第七节:半袖片花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半袖片花
教学要求:在这部分训练中,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片花的面、力度,并且了解片花之间的连接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在完成以上大纲的情况下,开设以下内容,作为补充教材:
1.剑的各部位名称。
2.剑的基本持、握法和剑指。3.剑舞的单一技法训练
(1)里外分剑(2)盘剑(3)倒把剑(4)刺剑(5)撩剑(6)点剑(7)崩剑(8)抹剑(9)掰腕剑(10)云剑(11)提拉剑(12)搅剑(13)穿剑(14)挂剑(15)外腕花、里腕花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以随堂测验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出勤率,占总成绩的30%。2.期末考核: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
每学期期末考试过程需要全程摄录,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打分,以主课老师意见为主。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短句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中国古典舞身韵——袖舞训练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3)《中国古典舞身韵——剑舞训练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4)《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唐满城、金浩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教学剧目》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list of plays for teaching
总学时:272学时 讲授学时:76学时 实训学时:196学时 学分:11.5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专业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教学剧目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剧目学会逐步刻画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掌握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行动对作品进行直接地体现,是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
作为本科的教学与中专之区别,在于从教室教学为主转为以舞台表演、社会艺术实践为主要阵地,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表现和创作,促进自身表演以及对表演规律、表演理论、表演作品、创作研究的提高和发展。为此,剧目课是演员能够达到的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训练课程,针对培养能演、会教、善于研究的舞蹈应用型人才,它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
教学剧目课程分别为:保留剧目,新创作剧目,社会艺术实践三大内容,在保留剧目里都包含了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蹈等剧目。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二学期:群舞(64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三学期:群舞(56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四学期:独舞、双人舞、三人舞(64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五学期:独舞、双人舞、三人舞(56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使学生把舞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剧目中我们要参照当时的新剧目,根据授课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不同剧目。为艺术实践活动环节提供有利的帮助。既成就了学生在解决舞蹈专业技术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到了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的自身条件进行独立创作,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自身舞蹈表现力。
选择剧目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个体专业条件,在各种赛事优秀剧目中挑选。如:《春满人间》、《福到满家》、《花棍》、《梦里水乡》、《鼓舞东方》、《美阿里》、《唐古拉风》、《旋旋旋》、《摆手女儿家》、《桃夭》、《姑娘》、《牛背摇篮》、《邵多丽》等最新剧目。并且要随时间推移不断更新作品,在老师指导下,将专业技能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有效的运用在舞蹈领域当中。并由专业教师进行本环节的考核,最后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 出勤率:10% 课堂表现:10% 2.实践环节:10% 3.期末考试: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
每学期期末考试过程需要全程摄录,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打分,以主课教师意见为主。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全国优秀舞蹈作品及比赛的音像资料.1.《“桃李杯”舞蹈比赛》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2.《“荷花杯”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3.《CCTV舞蹈大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4.《北京市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5.《全国舞蹈大赛》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6.《华北五省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外国代表性舞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Foreign Representative Dance Works 总 学 时:32学时 实训学时:32学时
学 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外国代表性,又叫做外国民间舞。是指欧洲地区如波兰、匈牙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这些舞蹈常常穿插在外国芭蕾舞剧和歌剧中,表达人物不同的民族、身份以及个性。通过本课程学习最基本的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动作元素,并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形态及其所具备的风格特点,使学生通过最基础的性格舞练习,对外国舞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得到感性认识。
由于学生专业方向和技术能力方面不能与芭蕾舞专业学生等同,因此在教材上选择上应以较为简单、个性较为突出的内容为主。首先,学习最基本的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动作元素,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形态;其次,在扶把练习和中间练习中尽可能地带手、头与身体方位的配合,通过完整的舞蹈动作形象使学生了解和体会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16学时)扶把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 Port de bras 前、旁、后腰
2. Plie 直一位、开一、二位蹲
3. Battement tendus 4. Jete
5. 俄罗斯小点
6. Rond de jame
7. 中的 Battement 和 flic-flac
8. 西班牙小点、压脚跟、脚跟脚掌交替、半脚掌击地接压脚跟。
9. Plie soutnus
10.Developpe 前,及匈处的结束动作
11.Grand battement jete 教学要求: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的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以及了解它的基本感觉。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中间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手的基本位置
2.俄罗斯慢板,三不一滑、手风琴步、横步。俄罗斯快板,单一的基本步、小绳、小点。
3.波兰舞:玛祖卡 4.西班牙 a.手位
b.Chass pas de bourree c.Balance 教学要求:
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的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以及了解它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单元(16学时)扶把练习:(8学时)
继续学习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基本功作元素,并更多地加上手和头的练习。
中间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 Port de bras a.西班牙 port de bras b.中亚西亚 port de bras 2.波兰舞蹈
a.奥比亚奈及带上转 b.小铃铛 c.Pas couru d.戈鲁别茨 3.对舞练习
男女给手和放手的练习,及男领女做简单的围绕 pas couru 和简单的双人舞步练习。.玛祖卡片段《伊万·苏萨宁》 5 .罗马尼亚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
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不同风格元素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
五、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考试
2.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 综合应用80%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六、教材与教材参考书目
《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教学大纲》.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参考资料
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流行舞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Popular Dance1/2 总学时: 64学时 实训学时: 64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舞蹈编导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街舞和爵士舞两部分组成。街舞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黑人青少年中的一种街头舞蹈形式,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具备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弹性、增强韧带柔韧性的功效,还具有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群,塑造优美体态,提高人体协调能力,陶冶美感的功能。
爵士舞是来自非洲黑奴的民间舞,后来流传到美国逐渐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形式。它吸收了芭蕾、现代舞、街舞、拉丁舞等元素和技巧,具有表达狂野的风情,性感的舞姿、波浪扭动的身体等特点。由于这种通俗舞蹈的形式大多出现在街头,不拘于场地器械,所以也被称为“流行舞”,并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斗舞性质。
为使舞蹈编导专业学生掌握应用性强的多种舞蹈素材,本课程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流行舞的不同风格、动作特点,随着动感强烈的音乐,按着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去充分表现自我,以达到肌肉、关节更加松弛与灵活,扩展自身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街舞训练(32学时)
第一章: 街舞的基本步伐动作的基本训练(6学时)
教学内容:
1.简单的基本步伐练习。街舞的起源、发展、现状、锻炼价值。学习基本步伐A1组。学习成套动作第一组,配音乐。素质练习。
2.动律练习。学习基本步伐 A2组。学习成套动作第二组,配音乐。素质练习。动律B1组合。
教学要求:了解街舞起源于欧洲国家,并要求学生知道舞蹈是由基本的步伐和气息组成,并加以准确表达。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身体各关节的活动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头的练习2.肩的练习3.转肩的练习4.胸的练习 5.头肩部组合
6.转肩上身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路线和动作的点、线关系,按要求掌握。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三章:单一的练习(6学时)教学内容:
1.2up-down的单一练习2.膝关节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并掌握动作的松弛性。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元素训练
(8学时)
教学内容:
1.HipnoticBoogie 2.Locking 3.FullHouse 4.Popping 5.Breaking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张力和音乐的节奏分配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综合性组合练习
(4学时)
教学内容:综合性组合练习1.综合性组合一Locking 2.综合性组合二Popping 3.综合性组合三House 教学要求:完成动作的连接,注意节奏的分配。掌握动作的力度、速度。充分理解和把握HIP-HOP风格。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学期:爵士舞训练
(32学时)第一章:爵士舞的基本训练和练习
(2学时)教学内容:
1.简介爵士舞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作用等。
2.简介爵士舞术语的概念、基本术语、专门术语。3.简介爵士舞动作组合、术语的运用等。
教学要求:明确爵士舞的定义、了解学习现代爵士舞的功能、特点及要求。初步掌握现代爵士舞术语的构成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术语,学会成套动作的记写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爵士舞组合(2学时)
教学内容:
1.现代爵士舞基本动作 2.现代爵士舞组合 3.现代爵士舞成套动作 教学要求:
1.掌握爵士舞基本动作的动作要领和规格,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爵士舞基本动作。
2.由教师引领,增加学生对爵士舞组合动作的了解。
3.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比较熟练地完成整套组合动作衔接。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身体素质练习(4学时)教学内容:
1.柔韧(压肩、压腿、体侧屈、体侧转、劈叉)2.力量(俯卧撑、仰卧起坐)3.耐力(连续完成成套动作)
4.协调性(上下肢协调配合动作练习)
教学要求:初步掌握各种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组合练习(6学时)教学内容:
1.爵士舞的基本站姿、各身体部位基本动作。
2.爵士舞基本步伐。
3.爵士舞各行进、流动动作。
4.爵士舞基本组合、套路动作。
教学要求:注意爵士舞小的动作细节,注意并掌握动作的连接和节奏的分配。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单一组合(4学时)教学内容: 1.芭蕾手位练习2.平衡练习3.滑并步 4.足的位置 5.单足跳
6.屈膝成半蹲 7.爵士方步 8.爵士 步行 9.螺旋转
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通过爵士舞练习,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培养其动作节奏感及音乐韵律感。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必要的技巧与柔韧性,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六章:复合练习(2学时)教学内容:
1.复合性动作组合 2.舞蹈编排技法和运用 3.表演性爵士舞练习4.音乐的理解即兴舞蹈
教学要求:要求掌握技法和音乐的运用,掌控动作的张驰。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七章:组合练习
(6学时)
教学内容:
1.手位组合,头组合。
2.擦地组合,蹲组合。3.走步组合,肩组合。4.跨组合,纽动组合。5.步伐加转体练习。6.螺旋转组合练习。7.侧划步组合练习。8.表演性组合练习。9.表演性组合一。10.表演性组合二。
教学要求:体会动作感觉和节奏分配,做动作时注意肩的突出。巩固套路中的动作,熟练掌握动作中的快慢节奏,做到力与柔的结合,在巩固提高过程中逐渐放松自我。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八章:道具运用练习
(6 学时)
教学内容:
1.头、颈、肩、上肢、躯干的曲伸、转动、绕环、摆振。2.同上一节练习,复习组合。
3.道具拐棍,和动作的配合和运用。4.拐棍舞组合。
5.复习之前所学的组合。
6.道具椅子,抬腿、扭胯、耸肩人和道具的关系单一动做。7.音乐道具动作单一练习。
8.舞蹈组合,复习:抬腿、扭胯、耸肩。9.舞蹈组合,复习。
10.道具帽子,道具和人的关系,动作的运用。11.音乐动作和道具的关系练习。12.表演性舞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明确爵士舞不同于别的舞种,关键是要自己跳着舒服。建议穿着较为贴身的衣装,舞动起来要更有美感。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教学方法
个性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场地设备等具体情况来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提示法等进行开放式、探究式、学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现代爵士舞特点、基本动作和成套的要求,不仅要注重现代爵士舞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
实践课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有机体直接参与练习为主,同时利用图解、电视、磁带、光盘、计算机、录像资料等进行直观辅助教学。室内理论课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四、考核方式
第四篇:《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
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最科学划分方法(a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b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园林、盆景、化妆、摄影、书法、篆刻、现代设计;c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曲艺文学、戏曲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d 综合艺术:曲艺、戏曲、电影、电视、网络艺术)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1)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2)
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3)
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4)
想象艺术:文学等。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1)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
(3)
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4)
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绘画因为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
雕塑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形象具有单纯性,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
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现代工业设计:对美化生活有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秦汉之际,演化为隶书。魏晋南北朝,盛行楷书,然后出现行书和草书。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1、音响的艺术:乐音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震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2、抒情的艺术:音乐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
按体裁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
(1)独奏:是由一个RY奏的器乐作品
(2)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的大型乐曲
(3)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RY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
(1)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动作有一定标准:
第一 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 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
第三 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
第四 要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
(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二)舞蹈的类型
两个方面来划分:(1)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双人舞:有两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断。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
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按美学特征: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等。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
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
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
(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戏剧的类型
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
传统的观点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现代,(1)以题材为标准,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等
(2)从演出形式来分,有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
1、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1)
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2)
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
(3)
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4)
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2、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喜剧必须具有可笑性。
喜剧的类型: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
幽默喜剧:如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
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
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使人不断开怀大笑。
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地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
五、摄影 摄影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术之后,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之一。
(一)摄影的主要特征: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等。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的有:(1)纪实性
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被看作是光与影的艺术。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按题材来划分: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
按体裁来划分: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等。
六、电影与电视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入实际应用。
(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1)
运动的画面语言。电影与电视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第一要素。(2)
声画结合
(3)
时空转换的自由性(4)
追求逼真
电影与电视基本特征一致,观赏条件不同,艺术上有一些差异,电影的篇幅有较严格的限制,结构紧凑、描述简练,画面大,有利于呈现场面、渲染气氛。
(二)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电影的主要类型: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四大片种。
电视的主要类型:包括电影的类型,比电影更广。有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文献片等等。
电视剧的类型: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
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内容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
七、文学
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也称为语言艺术。在艺术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联系。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1)
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2)
艺术表现的广泛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手段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二)文学的类型
三种方式:“二分法”: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诗歌
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注重抒情,高度凝练。有抒情诗、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
散文
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不受限制,“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主题立意集中,不尚虚构。
小说
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同时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类型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戏剧文学
也称剧本,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特点:利用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符合戏剧要求,有戏剧性;选材有限制、表现集中。
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
八、建筑与园林
旨在改造和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一)建筑:在原始的巢居、穴居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满足人的居住需要。
1、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1)
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如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等。(2)
艺术与技术结合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说:“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3)
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欧洲的教堂、中国的陵园。表现特定的精神内涵。如纪念碑、殿堂、陵墓等。
2、建筑的类型
以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
(二)园林
1、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同时具有三个要素:(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园活动(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2、园林的类型:园林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有庭院、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
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1)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宽阔、一览无余。其中有精美的雕像,华丽、高雅。如凡尔赛宫园林。
(2)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巴巴比伦和波斯。因干旱缺水,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花圃下沉,低于地面,以利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一端。该格局成为一种传统,遍及中东、北非、西班牙和印度等地。
(3)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皇宫苑以具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国园林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大派。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从中国园林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塔、楼、堂、馆等。
九、其它艺术门类
(一)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1982年统计,现代国内流传的曲艺品种有341种。其中汉族的曲种可归为四大类:评话、鼓曲、快板和相声。还有东北、内蒙古的二人转、四川清音、河南坠子、安徽凤阳花鼓、维吾尔族说唱、蒙古族的好来宝等等。
(二)木偶;由人操作人工制作的拟人形象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造型手段和操作技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知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通融的。如电影艺术,综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不同的艺术门类能够相互联系并结合在一起,是因为:
1、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2、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雕塑和建筑都是在空间展示的,同属于空间艺术。
3、有些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或功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舞蹈和音乐。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
(三)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继而出现了小说、戏剧文学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自演奏形式,直到规模较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与戏剧结合,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及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理解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洞悉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掌握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特别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劳动实践论。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游戏说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为什么会游戏呢?精力过剩。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对游戏说做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劳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
(二)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俩类:“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头发、眉毛、唾液,用蜂蜡粘成人像,连续七夜在灯焰上烤化。通过接触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称之为“接触巫术”,模仿人像可称为“模拟巫术”。
(三)劳动说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又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 二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当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产生之后,经过了几千万年的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飞跃:第一把石刀产生了,人成为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工具的产生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又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在工具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劳动是“萌芽状态的劳动”。随着工具的产生,转变为“真正的劳动”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灵巧的双手才产生了绘画和雕塑,人的歌喉产生动听的歌曲,人的肢体产生优美的舞姿。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
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
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导致人的征服欲、创造欲的发生。
(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当人类制成摆脱动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时,是否成为第一个审美对象呢?不。那第一把石刀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当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建筑艺术
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
从建筑到建筑艺术的飞跃是美与情感在建筑物上的凝固。
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喜悦。于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就是这样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
第二,高度的写实性。决定于原始的狩猎生活。有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力;有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第一类是对人类或动物形态的模拟。
第二类是几何形图形。
第三类是刻在武器上的图形。那是部落的标志,源于狩猎生活。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审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现。分为模仿式与操练式两种。根源于生产劳动实践。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旋律,而是节奏。大多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鲜明的节奏;最初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在石片上磨制一孔,悬挂敲击出简单的节奏。
因为节奏是原始音乐的突出特点,无法表达复杂的思想,因而,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形式就成为必然。诗歌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同动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绪,产生了最初的诗歌。
原始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二)“准艺术”的发生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三)“准艺术”的繁荣
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度性与发展性。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需要储存和加工粮食的各种器皿,于是,一种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约有四类:一类是植物纹样。二类是几何纹样。三类是动物纹样。四类是人面形纹饰。
(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约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1、阶级产生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社会有了剩余产品。
2、掠夺战争产生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观念产生掠夺战争。
3、宗教发生了,原始社会的巫术观念是宗教的萌芽。
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体。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宗教。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
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否定。(1)
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
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4)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5)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1)
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的,但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
(2)
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3)
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4)
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3、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1)
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2)
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玛丽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3)
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第一,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第二,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
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2)
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 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 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 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第二 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 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1、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2、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性必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相互影响
2、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1、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2、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第三步,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1、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2、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3、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四)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2、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的主体性,掌握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名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感情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
审美理想: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
2、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1)一般文化,知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2)姐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3)专业文化。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第二节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一、艺术创作过程
(一)生活体验
(二)艺术构思
1、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2、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三)意象物化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
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包含:文学语言、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
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规律可循:
1、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
2、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
3、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律。
4、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
5、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
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 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
1、误差无意识
2、病患无意识
3、梦幻无意识
4、本能无意识
5、习惯无意识
6、集体无意识:
(1)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2)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三)艺术灵感:久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一种顿悟。
灵感可分为两种:
1、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2、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艺术灵感的产生条件:
1、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
2、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
3、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艺术灵感。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
(2)想象性(3)情感性
(4)艺术个性(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群形意象
d、易形意象(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A、意象的整体画面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布局合理、结构完整。
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之间的联接要高度和谐与统一。
II、融合律
A、艺术意象和中心思想的高度融合。B、形象和神融为一体。C、情和景水乳交融。
iii、理想律;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的特点是严格地遵循着艺术美的规律来进行的。
1、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互相转化。
2、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现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的神韵表现出来的原则进行转化。第三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
第五篇: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目的
“艺术概论”是介绍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本大纲以讲授内容划分章节,共有九章。第一章 总 论(2学时)
第二章 艺术本质论(2学时)第三章 艺术范畴论(4学时)第四章 艺术作品论(2学时)第五章 艺术鉴赏论(4学时)第六章 艺术批评论(2学时)第七章 艺术创作论(2学时)第八章 艺术民族论(2学时)第九章 艺术家论(2学时)
第一章 总 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对“艺术文化”的认识状况。
①艺术与文艺 ②艺术与文学 ③艺术与艺术学(2)艺术理论形态课程的“艺术概论”(3)学习“艺术概论”的任务目标
2、教学重难点:
基本框架;基本脉络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概论”的陈述背景。
(2)分析“艺术概论”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
(3)探讨“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并充分理解“润泽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基本框架
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
·1· 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艺术种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五章。
“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章。
(二)基本脉络
第一层:“艺术总论” → “艺术种类” →“艺术系统”。
第二层:“艺术总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三层:“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
第二章 艺术本质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叫艺术(2)艺术的价值(3)艺术的形态
(4)艺术形态的多元化(5)艺术形态的成因
2、教学重难点:
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3、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2)了解艺术的价值及其形态。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劳动”。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第三章 艺术范畴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认识艺术范畴的价值(2)艺术范畴的内涵
2、教学重难点: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分类法、实用艺术、造型艺术
3、教学要求
·2·(1)认知艺术范畴及其确立的价值。(2)分析艺术范畴及其内涵。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2.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4.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影响艺术、艺术影响道德。5.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6.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7.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二)艺术分类
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第五种:在欧美等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等。
(三)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四)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造型艺术分为: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
第四章 艺术作品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艺术作品(2)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3)艺术流派
2、教学重难点:
艺术作品的层次、典型和意境
3、教学要求
·3·(1)认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2)分析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二)典型和意境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艺术鉴赏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鉴赏艺术是一种爱
①鉴赏艺术是一种爱 ②鉴赏艺术 ③ 鉴赏艺术的特征(2)艺术鉴赏的形态(3)鉴赏艺术的方法(4)艺术鉴赏的环节
2、教学重难点:
艺术鉴赏的含义;艺术鉴赏的意义;艺术鉴赏的内容;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过程
3、教学要求
(1)认知艺术鉴赏的内涵和价值。
(2)分析艺术鉴赏的条件、方法和过程。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二)艺术鉴赏的意义
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
(三)艺术鉴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艺术鉴赏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表现在: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注意、感知、联想、情感、理解。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4·
第六章 艺术批评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批评陈述(2)艺术批评主体(3)艺术批评学
2、教学重难点:
全面认识艺术批评
3、教学要求
(1)全面认识艺术批评。(2)分析艺术批评者的素养。
(3)学习艺术批评的实践及其作用。
4、本章重难点分析: 认识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
1、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2、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
艺术批评的特征:科学性、艺术性。
艺术批评的标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第七章 艺术创作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论艺术的创作(2)论艺术研究(3)论艺术教育
2、教学重难点: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创作。(2)分析艺术研究。
(3)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教育: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5·
(二)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
(三)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第一,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第二,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第三,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四)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形成的艺术流派。另一种是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形成的艺术流派。再一种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五)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第八章 艺术民族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的民族论(2)中国气派的艺术(3)民间艺术
2、教学重难点: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的族群性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帮助理解艺术文化生态。(2)认知民间艺术的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道、气、心、舞、悟、和。
第九章 艺术家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创造主体
·6·(2)艺术家存在的责任与价值(3)艺术创造主体
2、教学重难点:
艺术家;艺术家与社会生活;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创造者的内涵和特征。(2)认知艺术家的构成要素。
(3)分析艺术家角色的责任与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