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拆为乘与加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能将一个数分拆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相同,算式不同。
师: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多种不同的算式。请你也来试一试。生尝试。
师: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多种不同的算式的分拆一个数。(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请你尝试着来列乘法算式。生:每堆1个,有11堆,11=1×11 每堆2个,有5堆,还多1个 11=2×5+1 师:11=2×5+1这个算式是乘法和加法都出现了,要怎样计算呢? 生:先乘后加。
生:每堆3个,有3堆,还多2个 11=3×3+2
每堆4个,有2堆,还多3个 11=4×2+3
每堆5个,有2堆,还多1个 11=5×2+1 小结:原来11可以被分拆成这么多不同的算式。探究二
师:你看懂了什么?算式怎样表示? 生:21=2×10+1 师: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回答。
师:现在乘10变成了乘5,算式要怎样变化呢? 生:21=4×5+1 师:同样都是21,可以有这两种分拆方法。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分拆吗? 探究三
师:想一想,21还可以怎样分拆?完成书上58页填空。学生汇报。
小结:21可以被分拆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混合运算。其实每个数都可以被分拆成乘与加混合运算的形式。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师:照样子填一填,把数分拆成乘与加的形式。生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观察后面的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加数都比已知的一个因数小。练习二
师:你同意小胖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因为23=3×5+8,剩下的8元还可以买一张票。师:正确的算式应该怎样列呢? 生:23=4×5+3 小结:一个数可以被分拆成多种不同的算式,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练习三
师:请你独立完成这些填空。生回答。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回答。
师:这道题要怎样思考? 生:就是把38分拆成有4的乘加算式。师:后面的加数要怎样? 生:要比4小。学生交流完成。
生汇报:1.38=9×4+2 答:能搭9个正方形。
2.38=12×3+2 答:能搭12个三角形。
3.38=6×6+2 答:能搭6座房子。
小结:要求最多能搭多少图形,我们列出的乘与加算式中,最后的加数要小于已知的一个因数。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一个数可以分拆成多种不同的形式的乘与加。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思考:请你写一个数,想一想,你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把它分拆成乘与加的形式?
2、练习册第38页、第39页
第二篇:教案31:分拆乘与加
教案31:分拆为乘与加
庄行学校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58 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教学难点:在分拆的过程中感知括号里最大填几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印有小圆片的练习纸,火柴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创设情境:猜猜有几粒糖?(1)课件中出示一堆糖。
师:谁来猜猜这里一共有几粒糖吗?
师:现在把这些糖分成2份,每份摆放10粒,还剩下几粒?(课件演示)
师:现在谁再来说说这里一共有几粒糖,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份有10粒,2份就是2×10=20粒,再加上剩下的1粒就是21粒。师:你真棒!
(2)板书出示算式:21=2×10+1
2、引出课题:这个算式是把21分拆成什么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把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板示课题)
[结合猜糖的情境,可以在开始阶段在课件中出示一堆糖,请学生先猜,然后通过有规律的摆放,进行相应的计算,获得精确的结果,为将要学习的“分拆为乘与加”做准备。]
(二)探究阶段
1、过渡引导
师:如果你也拥有这21粒糖,你还有其它摆放的方法吗?
师:好,请四个小朋友一组,拿出21粒糖来摆一摆,并写出对应的分拆算式。
2、动手操作
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自主摆放21粒糖。(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说?
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对应的分拆算式。(分解乘法部分中,一个因数分别为10、5、2、4、8、7、3、6、9)
师:小朋友真聪明,特别是xxx一组最快,我们请他们来说说是怎么摆的好吗? 生:我们是想每一份先放10个,这样放2份,还剩下1个,所以21=2 ×10+1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拆,既是为后面的有余数除法作准备,又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思维方向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自主研究
师:刚才大家学得很好,现在老师来看看到底谁学的最好。请小朋友把书翻到58页,看看谁能把18表示成多种算式。大家可以用糖果,也可以用印有小圆片的练习纸,或者用自己想的好办法。
学生进行自主分拆18,并在对应的分拆方法中写上算式。师:谁来汇报一下。(根据生答板书)
[学生在进行18乘加的分拆的时候,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关于21的分拆,所以对学生而言,难度不会很大。其中应该鼓励学生在分拆的时候注意其中的有序性,使其明白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三)实践与应用
1、师:上星期你们去长风公园去秋游,开心吗?小胖他们也去了,他们四个人想玩碰碰车,现在他们有23元活动费,而每张票要5元,最多能买几张票呢?请你先猜一猜
师:小胖这样想:23=(3)×5+8 所以23元最多能买3张票
师:小胖分析得对不对,你是怎么想的? 师:剩下的数要比每一份的数小
2、练习:括号里最大填几
(1)18=()×7+()(2)18=()×3+()师:选择一道找好朋友说一说
3、动手操作
师: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盒火柴,里面有38根火柴,小丁丁用他们搭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媒体出示各种图形),现在我们也要用这些火柴来拼搭一些图案.师:请用四根火柴搭一个正方体
师:那么桌上38根火柴能搭出几个这样独立的正方形.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用38根火柴来搭这样三角形,那么又能搭出几个独立的三角形.师:如果用38根火柴来搭这样的“房子”,那么又能搭出几个?(时间不够可留作课外研究)
[这里一定要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搭来进行探究。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合作交流。如果学生在搭的过程中还出现搭连成一片的情况也是要鼓励的,只要把结果找出就行。]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小朋友分享吗?
板书设计:
分拆为乘与加
21=2×10+1 18=1×10+8 21=4×5+1 18=3×5+3 21=10×2+1 18=9×2 21=5×4+1 18=4×4+2 21=2×8+5 18=2×8+2 21=3×7 18=2×7+4 21=7×3 18=6×3 21=3×6+3 18=3×6 21=2×9+3 18=2×9 教后反思:
整节课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在观察,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活动中学习。利用原有知识引入,过渡到新授,从基本知识到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实际运用。在这节课中,几个环节需要加以改进与重视,在搭火柴棒的环节,要说清是搭不相连的正方形,强调不相连的概念;另外在练习上,个人觉得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再设置一些层次,将分糖果与之后的搭火柴棒做到更好的知识衔接,在分拆21时,多带点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认识分拆时,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第三篇:教学方法分析—以二年级数学《分拆为乘与加》为例
分拆为乘与加
二年级数学
一、教师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分拆为乘与加本是很抽象的,但是老师在讲解习题时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如将21进行分拆,要求是10格10格的跳,老师在示范时就在长21的数射线上画,10格画一次,画了2次,多1格,算式是21=10×2+1.学生在做时就可以利用长21的数射线将数字21分拆成乘与加的形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学生理解抽象的东西架起了一座桥梁。
2、直观性的原则。
老师在黑板上摆了11根小棒,让学生将小棒平均分堆,分好的堆在黑板上呈现。如“将11根小棒分成每堆3根,有3堆,多2根”,黑板上就呈现了三堆三根的和一堆两根的,学生看了就一目了然。还有在之后讲解习题时讲习题直接用投影仪投到黑板上,老师边讲边示范做,学生看和听相结合,很容易就掌握了该方法。
3、因材施教原则。
老师先进行集体教学,也就是先给全班同学上课,然后在练习巩固阶段,老师在教室巡视学生掌握的情况,学生不会的就对其再进行讲解,有些学生她启发一下就好了,而对有些学生她还会详细讲解。因为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4、循序渐进的原则。
老师在课堂导入的阶段让学生分小棒,学生根据老师所提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小棒进行分堆,体验分的过程,其实分小棒的实质就是分拆为乘与加,但老师一开始并不说,等学生都体验过了,也理解了再讲解课本内容,之后利用习题进行巩固。
5、巩固性原则。
老师讲课堂内容讲完后马上让学生做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然后还利用学生所犯的典型性错误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进行讲解。如学生做的将21分拆的算式“21=2×6+9”,老师将其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做行不行,有些学生茫然,而有些学生马上反应不行,因为9还可以分拆出一个6,算式应该是21=3×6+3。利用这道题老师又将刚刚讲过的在复习了一遍,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6、启发性原则。
整节课老师很少是直接讲述的,几乎都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发现错误。如老师经常会这样问“你们发现什么?”“这个和前面学的一样吗?”“你们同意这样做吗?”等等。
7、可接受性原则。
该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乘除法,老师就让他们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分拆,然后分拆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方法是旧的,但知识点是新的,也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同时老师使用实物分类这一具体事物对学生进行教学,是内容具体化,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二、运用的教学方法
1、讲述法。
如老师让学生做习题前先讲解了几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
2、谈话法。
老师大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要讲述这么做的原因。如学生将21进行分拆时算式是这样的:21=4×5+1。老师就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学生回答:“我是用背口诀的方法做的。”老师又问:“那你是背几的口诀的?”学生:“我是背5的口诀做的,四五二十,没超过21,五五二十五超过21了,所以应该是四五二十,然后用二十一减去二十等于一。”
3、演示法。
老师将小棒分的过程和方法在黑板上演示。还有在讲解习题时利用投影仪进行演示其做的过程。
4、练习法。
这节课内容刚讲完老师就让学生做相应的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先讲解习题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巡视看学生做的情况,最后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即对练习进行反馈和总结。
5、情境教学法。
课堂开始老师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境,就是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帮老师将黑板上的11根小棒进行平均分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的接触本节课的新内容。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
1、呈示行为。
(1)讲述行为
老师在讲解时语音语调恰到好处,语速适中,普通话标准。讲述的内容清晰明了,用词讲究。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到的词非常好,非常贴合所学内容时,老师马上提出表扬。(2)板书行为
老师采用要点式板书,字迹清晰、醒目,采用白粉笔和彩色粉笔相结合的形式,彩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或与白粉笔呈示的形成对比的。老师的板书为学生发现规律从而掌握该知识点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2、对话行为(1)发问。
老师向学生抛出的问题简洁明了,总是等学生回答完了再问下一问题,如经常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因为老师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所以老师的发问次数多。(2)候答时间
老师提出问题后有时会马上请同学回答,有时老师会留出几秒后再请学生回答。(3)叫答。
老师叫答一般请自愿举手回答的同学,课堂上她会强调她会叫坐的好,嘴巴不发出声音的学生回答,有时看到不认真听得学生她会点名,提前告诉他下一题让他回答,以将其拉回课堂。(4)理答。
老师一般会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回答的贴别好的会提出表扬,不过有时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不清晰时,老师不理答直接叫其他同学回答。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也会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如老师会问:“谁谁谁说的你们同意吗?”
3、指导行为
在指导行为这一块,老师主要是对你进行了练习指导。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前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习题的前一二题,对于比较难的进行了充分的讲解。在学生独立做练习时又在教室巡回指导,做完的对其习题进行批改,看到学生不会的还会进行个别指导。
四、教学的组织方式
该堂课老师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全班33个学生,座位是秧田型的。
第四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信息窗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信息窗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理解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年级5班男生35人,女生30人”出示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几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人?(3)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列式解答?
总结:求一共有几人,实际是求总数,用加法计算。把有关的部分加起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用减法计算。求相差的部分。师:减法还可以用来求什么?
生:剩余的部分或拿走的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带着我们刚复习的知识,我们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之旅,看谁能够最快获取这节课的数学果实!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仔细看图,图上的人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 请你根据汽车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多少辆? 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一共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一: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1)自主探究。请想一想,再列式!
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能直接列式的可以列式,不能的可以画图)生:1)3×7=21(辆)(没能完整答题的)2)3×7=21(辆)21+9=30辆(正确的)3)21+9=30(辆)(不能完整答题的)3)3×7+9=30(辆)(列综合算式的)(2)组内交流 每位学生说自己的方法,探究分析思路。目标会说分析思路,能列式!(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把四种写在黑板上。)(3)小组展示
任务一:找学生来说分析思路,讲解
先找两个小组说分析过程,1)我想:从问题出发,要求。。。必须知道。。,去题中找,没有的先算出来,再计算列式:2)3×7=21(辆)21+9=30辆(正确的)
2)从条件出发。
任务二:订正黑板上的四中做法。为什么不对?
信息中直接给出的数可以直接拿来用,算出来的数要写明算出来的过程。(4)教师讲解
你听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说分析思路:从问题出发,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先求。在把。。和。。加起来。
(从问题出发,要求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哪个条件不知道,先要去就。)(5)类化练习1: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9个。小猴采了6个。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类化练习2:9人一组,分了4组。还剩5人。一共多少人? 解决问题二: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1.自己解答。挑选几个写在黑板上。1)3×7=21(辆),21-9=12(辆)2.学生说思路。(从问题出发,要求。)3.师总结。
(意图:有了乘加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乘减时,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及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轻松掌握了乘减的运算顺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4.类化乘减的题目。
(1)儿童节,5个班的同学做小红花,每班做8朵,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5朵,还剩多少朵?
(2)一本漫画书有15页,第一天看了5页,第二天又看了8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3)一支钢笔8元,李老师买了5支钢笔。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接下来有没有信心表现的更棒呢?
三、看黑板,总结这节课学习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板书课题)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1.一辆车用4个轮子,已经做好了9辆车。还剩50个轮子。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自主练习2.有4个同学一起吃包子,每人吃3个。还有16个包子。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3.服装厂计划加工60套衣服,每天加工5套,加工了6天,还要再加工多少套? 4.一个篮球9元,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篮球,应找回多少元?
5.动物园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用20元钱够吗?
四、总结课堂,提出希望
其实,在这个展厅里,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智慧的大脑去解决问题,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第五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三团中心校 刘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2.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新授铺垫
1、计算:
1×3= 2×5= 3×4= 5×5= 4×2= 5×4=
2、看图列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3×3=9
乘法算式:5×4=20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几节课的知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问大家:你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生答:喜欢)那我们来看看一些有趣的游乐项目吧!大家猜猜是什么。(生答:旋转木马等)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幻灯片出示情境图:4个旋转木马,其中3个上面都坐着3个人,还有1个坐着2个人。根据此情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该怎样解决呢? 生1: 3+3+3+2=11 生2: 3+3+3+3-1=11 师:向这样的算式可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呢?我们一起来解决。(板书)3×3+2=11(乘加)或3×4-1=11(乘减)
【在乘加和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一)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
4×5+4=24 4×4+1=17 5×5-1=24 4×5-3=17
(二)看图填写合适的数和运算符号
3×4+1=13 或 3×5-2=13
(三)算一算
四,课后作业:
第59页练习十二,第1—3题。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 3+3+3+2=11 3+3+3+3-1=11 3×3+2=11 3×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