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7:5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原平一小

刘应珍

*** 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主渠道。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主要有:课堂教学中人格尊严不平等;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课堂教学管理不公正;学生学业评价有失公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传统的教育观;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教学评价存在功利性倾向。其解决对策有: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班级规模小型化;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的教学公正是教育公平、教育公正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不仅要教风严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要学会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一、关于“公正”

我理解“公正”的意思是按规矩、按标准做事,而不是仅凭主观意志做事。

教师对平时作业没有评定标准、不认真编制试题、阅卷时不能严格执行评分标准,评阅教师给分与评语不对应,也是不公正;只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是更大的不公正。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公正性原则:

1、管理规定需要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强

2、规定的执行者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实践经验

3、不以个人价值取向作为判断和评价的主要标准

二、关于“公平”

在教学上,我理解“公平”的意思是对人对事用同一标准去评价和对待,不因人而异。

目前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最多加上平时出勤情况。至于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个人学习效果的影响,做得还很不够。因为我们往往做的是综合性的评价——例如通过考试及格率、平均分、进行最少是一个班级的试卷分析,而不是一个个学生的分析。正是由于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会出现对学生评价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此外,试题质量、特别是试题在学习能力层次水平的考核方面的目标把握得不准确,也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其中包括公平性。

三、关于“公开”

骨干教师、党员教师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尽情地在三尺讲台前施展才华: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炼的语言组织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给全校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学。

第二篇:救灾款物发放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救灾款物发放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公平

青理东

救灾款物承载着受灾群众的期盼,饱含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凝聚着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血。在灾款灾物发放过程中,我们务必按照“公开透明、公正公平、严肃纪律”的要求,做好发放、使用和监管,绝不能因为速度而忽视程序,绝不能因为特殊而忽视透明,绝不能因为交情而忽视公平,一分一厘都要用在恢复重建刀刃上、用在政策规定的对象上、用在重建规划的项目上。

一要坚持公开透明,决不容丝毫懈怠。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灾后恢复重建涉及的救助标准很高,涉及的资金很多,涉及的项目很多,涉及的人数很多,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因此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和高度关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规范救灾款物管理和发放。纪检监察、民政、审计、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资金的监管,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检查,确保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坚决不搞暗箱操作。要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全过程,主动向社会公开救灾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让老百姓知道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的全过程,主动接受老百姓的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接受法律的监督,确保救灾款物及时有效用于灾区和受灾群众,向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满意账”。

二要坚持公平公正,决不容丝毫马虎。救灾款物的发放,关键在一个“公”字,不仅要保证每一分钱都用于受灾群众,更要让每一位受灾群众都公平公正地得到救助。如果不公正不公平,就会引起误会,造成隔阂,激发矛盾,老百姓就要反映,就会不满,那就是我们的缺位,就是我们的失职,就是我们的犯罪。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考验我们干部的工作能力,越能检验我们干部的工作水平。灾款灾物发放的整个工作和整个流程,都要体现公正公平这条中轴线。越到基层环节,越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一碗水端平,决不允许优亲厚友,决不允许搞双重标准,坚决做到事前公示、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确保救灾款物公平公正地发放到户、兑现到人。

三要坚持严肃纪律,决不容丝毫侥幸。地震灾害是国难,救灾款物是高压线,决不容半点贪心、半点贪欲、半点贪念,任何发“国难财”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如因救灾款物问题引起灾民造反,我们的相关责任人都将“死无葬身之地”。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党员干部,最终都要一个一个地被清理出来,最终都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对于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的人,等待他们的必将是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纪检监察、审计、民政、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救灾物资的监管,任何弄虚作假、截留克扣、挤占挪用、贪污私分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绝不能迁就姑息。作者系中共南江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

第三篇:机关效能建设如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要通过半年的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行政行为明显规范,不正之风得到遏制,以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行为得到有效纠正;二是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进一步简化,“中梗阻”等突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三是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事难办”等现象得到有效整改,人民群众及投资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四是机关干部素质有明显提高,创新破难、跨越式发展和为民服务的本领有新的增强;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进步,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进一步在全镇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组织办、党政办组织实施并督促检查。

1、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关部门要对现有审批项目进行逐项规范,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办理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及追究制度。对涉及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和集体资产产权交易、重大投资工程和政府采购等,实行公开招投标或拍卖。

2、完善政务服务中心运作。应当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部门必须进驻;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窗口单位,除特殊情况,并经镇政府批准外,都要将审批项目全部纳入“中心”集中审批,不准搞层层把关、逐级请示,严禁“体外循环”、“两头受理”。对违反规定的,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切实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拓宽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一个中心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切实把“限时办结”、“并联审批”落到实处,提高效率。

(二)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各单位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如学校、医院等公用事业单位,都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对重要事项和临时事项的办理情况,在办结后一周内必须公开。政务公开情况,由镇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织检查考核。

1、公开工作职责。公开部门的主要职能及所属内设机构的管理权限,公开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份、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对外服务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

2、公开工作流程。公示每项事务的办事流程图;涉及两个以上内设机构的,明确主办机构,制定并公示办事流程图;职责涉及不同单位或部门的,各单位都要制定并公示办事流程图。

3、公开办事要求。公开办事依据、纪律、程序、要求、时限、投诉方式和单项职责的承办部门及承办人员姓名,公开审批项目、办理要求、前置条件、必备资料、收费项目的依据及具体标准。

4、公开热点问题。对政府决策、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等,凡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都要依法公开。要把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干部任免、项目审批、办证办照、批钱

批物以及执法处罚、收费等重大活动、重要决策,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

5、创新公开形式。各部门、单位都要设立固定公开栏,便于群众及时了解政务公开内容。根据政务公开的内容,需要向社会公开的,通过广播、有线电视、先锋网页等媒介,开设咨询电话、编写办事指南、开展宣传活动等形式,向社会公开;需要向部分单位或个人公开的,通过召开会议、内部通报、座谈交流、下发文件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各单位各部门要从严规范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纠正违反程序、随意裁量、乱收乱罚等滥用权力的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由镇监察室督查考核。

1、清理审核收费项目。凡是上级取消的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的项目,要立即对接落实到位;凡是没有列入我镇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及收费标准的,一律不得征收;凡是收费标准有幅度的,原则上按规定的下限征收。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人员收费时必须出示有效证件,使用规定票据。违反上述规定的,按乱收费查处。

2、规范执法检查行为。各单位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对执法活动的每个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制定具体标准,严格控制和约束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加强执法人员的资格认证和管理,实行持证

上岗制度。

三、保障措施与要求

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突出教育重点,抓好对照检查。认真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大讨论”活动,重点抓好“十对照十检查”:

1、对照思想解放的要求,检查“三破除、三防止”的落实情况,看是否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想敢干,是否用足用活政策;

2、对照服务大局的要求,检查中心意识、责任意识强不强,看工作是否一切围绕发展、一切为了发展,是否积极主动、跟进服务,帮助企业和项目单位,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3、对照创新破难的要求,检查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化解情况,看是否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善于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看是否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基层化解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的瓶颈制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对照工作落实的要求,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职责履行情况,看是否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单位和个人工作是否在考核中,争先进位,有所进步;

5、对照团结协作的要求,检查个人之间、部门之间配合协作情况,看是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分工不分家,相互补台,合力攻坚;

6、对照履行承诺的要求,检查公开承诺兑现情况,看干部职工

是否熟悉本部门、本单位服务承诺的内容,看服务对象是否能及时了解服务承诺的事项,看部门和单位是否说到做到、群众满意;

7、对照“企业发财、我发展”的要求,检查为投资者服务情况,看是否做到亲商、安商、富商,看是否促进“以商招商”、“以外引外”;

8、对照对群众有感情的要求,检查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看是否热情接待、诚心服务,看是否深入基层,帮助群众化解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9、对照对工作有激情的要求,检查精神状态情况,看是否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看是否做到不讲条件讲奉献、不找原因找办法,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追求一流业绩;

10、对照廉洁从政的要求,检查依法行政行为,看是否有“三乱”现象和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行为,看是否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总之,要通过深入开展对照检查活动,查找部门、单位及个人存在的问题,自查自纠,严肃整改,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机关服务质量。

(二)强化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点检查各部门各单位效能建设制度落实情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情况、政务公开落实情况、投诉转办件办理情况、检查收费规定落实情况、机关干部遵守工作纪律情况;加强对镇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防止“工作不落实”的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检查中,注意发现

好的典型,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三)畅通监督渠道,强化外部约束。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企业家等各界代表中聘请一批机关效能建设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视察和评议,巡视、监督各部门各单位机关效能建设情况。

(四)认真受理投诉,加大查处力度。开通投诉电话,设立投诉信箱,及时受理各类投诉。通过受理投诉、明察暗访、专项检查等方式,严肃查处推诿扯皮、办事低效、违反承诺、作风粗暴、纪律松驰,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以及不勤不廉等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每起投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被投诉单位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标本兼治的办法,督促其改善行政管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五)完善绩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要作为提拔晋级、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有关单位和部门考核居后三位的,第一次予以通报,主要负责人向镇党委、政府作出检查;连续两次后三位的,实行“一票否决”,给予主要领导纪律处分;机关干部违反效能建设制度被查实的,第一次给予纪律处分,第二次待岗,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有关领导负连带责任。

四、建章立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制度的建立与落实。

1、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所属单位及内设机构的职责,以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工作标准,让大家知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2、服务承诺制。从机关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服务质量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向社会公开承诺,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民。

3、限时办结制。所有审批事项必须限时办结,能一次办结的必须一次办结,确实不能一次办结的,必须一次说清、两次办结。机关内容的政务运行,必须规定完成时限。

4、否定报备制。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行政事宜过程中,对申报事项给予否定的,必须将否定情况及理由,及时书面报告上级领导。

5、首问责任制。首位接受询问的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主动负责地告知询问事项,并引导询问人到承办处或下一流程办理。

6、效能投诉制。各单位各部门要设立投诉电话,具体负责部门机关效能投诉的受理、调查和处理。对群众的投诉,要快速查办,及时回复,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7、效能考评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评办法,对机关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

8、失职问责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违反效能建设有关规定,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其责任,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连带责任。纪检监察机关要对有关典型适时处理曝光。

机关效能建设如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一、对受理的各种信访举报,本着对口管理的原则,采取直办、转办、督办的方法,做到件件有着落、有回声。

二、对群众来访做到“来者不拒,言者必听,有事必办,满意为止”。

三、在执行任务和实施监督检查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扣压和强行借用被调查人员或单位的车辆、电话、现金和其他物品,不得擅自查封银行账户及存款。

四、在执行任务和实施监督检查时,没收、追缴违纪违法款物,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票据;结案后按“收支两条线”规定上缴国库。

五、在执行任务和实施监督检查时,工作人员一律不许喝酒;严禁参与公款吃喝和进入高消费娱乐场所。

六、在执行任务和实施监督检查时,工作人员不得接受被调查、检查人员、单位的礼品和宴请,不得让被调查、检查单位、人员报销各种费用,不得借机索要土特产品,不得提出人事安排方面的要求,严禁办私事。

七、在执行任务和实施监督检查时,严禁工作人员撒风露气,泄露机密,借机拉个人关系。

八、对行政效能方面的投诉,一般性问题一周内处理,复杂问题一个月内处理。

九、对市主管机关做出的处分决定不服,按时限提出申诉、对监

察局的监察决定有效期内申请复审,或对县(市)、区监察机关做出的复查(复审)决定不服,有效期内提出复核,分别在30日和60日内做出决定。

十、对监察局做出的监察建议按时限提出异议的,30日内给予回复。

如何做到机关效能建设不走过场?

【走过场】:按照辞海解释: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真正抓好机关效能工作,转变机关职能,规范机关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塑造机关公正、廉洁、服务、高效的机关形象:一是树立宗旨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开展宗旨观、政绩观、发展观、法制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求实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完善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位工作制等制度,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科学设置内部科室岗位,分层次量化分解科室和人员的目标任务,明确科室人员的职责范围,实施竞争上岗,实行挂牌上岗,优化组合管理队伍,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三是抓工作规范,提高工作效能。建立完善《机关目

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建立每周工作点评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抓真的来实的。加强机关和服务窗口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机关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真正实现工作服务零距离、工作推进零障碍、工作质量零投诉。四是加强民主管理,履行服务承诺。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上下功夫,解决政务财务公开不及时、不透明的问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一通过政务公开栏、局域网站等各种方式对外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二是进一步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并在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办事实效等方面作出承诺,不断增加透明度。三是进一步缩短办结时限。将行政许可项目缩短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对行政许可相对人履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努力减少其不必要的往返;四是转变机关作风,务求工作实效。一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增强公仆意识,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主动性。二是严肃机关工作纪律。结合市效能办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执行各项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机关干部日常行为。三是着重解决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受理处理群众反映的急难问题,努力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确保作风建设整改活动取得实效。

第四篇: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监狱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监狱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

南川监狱 2009年9月7日(点击:2627)

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监狱人民警察是刑罚执行的主体,其治监权力源于人民,是人民将权力委托于监狱机关交由人民警察依法行使,在行使刑罚执行权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就能有效防止监狱腐败,助推监狱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为构建公正、廉洁、文明监狱起到积极作用。

一、正确理解监狱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含义

公平本是一个心理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其基本含义就是按规则办事,对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一视同仁。公平相对而不绝对,如同物理学里的静止状态,只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开从字面上也好理解,这里着重谈一下公正的含义。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是人类普遍追求的崇高价值。监狱的公正执法是指监狱及其所属人民警察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正确履行职责、改造罪犯。包括静态的公正和动态的公正、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

(一)静态的公正和动态的公正。静态的公正是指写在书面上的公正,即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监狱的规章制度在内容上的公正;动态的公正是指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体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制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原则,因而静态公正较容易实现,监狱公正执法的着力点应该是动态公正,是从执行层面而言的,这就关系到执法者的执法水平问题。

(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程序和步骤办事;实体公正是指执法活动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符合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公正结果。程序公正强调的是操作过程的公正,实体公正强调的是执法结果的公正,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监狱的执法行为应追求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

(三)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形式公正是指形式上所有罪犯在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时不加区别,一律平等;实质公正是指罪犯在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时,对不同的犯罪性质、刑期、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加以区别对待,使具有相同主观努力程度的罪犯得到相同的实质利益,如在对待老病残犯的问题上。实质公正比形式公正更能调动罪犯的积极性,监狱应在形式公正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关押、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和分类核定劳动任务等办法实现执法的实质公正。

二、正确认识监狱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的意义

(一)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需要。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维护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监狱是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监狱工作必须把公正公平公开执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命线。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人为本,秉公执法,才能真正将依法治监的任务落到实处,促进监狱和谐发展。

(二)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需要。坚持“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既是长远目标,也是现实问题。当前,罪犯悔罪意识淡化,权利意识异化,抗改意识强化,功利意识膨化,给监狱的执法、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现在管理上大家面临的情况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同时新的时期又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警工作主动性不强,不主动学习、钻研业务技能,不能正确处理文明管理与严格管理的关系,管理起来顾虑重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事多一份风险,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不愿去做过细的工作,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导致一些民警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从而影响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监狱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执法,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让每一名罪犯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他们未被剥夺的生活、通信、劳动、学习,特别是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权利,充分发挥约束、引导、激励作用,使他们始终在希望中改造,就会促使他们化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认真遵规守纪,消除不平衡心态,踏实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力争改造好每一罪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推进“平安监狱”建设的需要。按照重庆市“平安重庆”的整体部署,结合司法部《关于采取坚决措施对监狱劳教所进行专项整顿的通知》精神,司法局对监狱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强调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三个绝不允许”,做到“三个杜绝”,实现“三个净化”。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及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严格规范对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防止管理工作的不作为和逾越法律、法规的管理方式,提高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水平。执法不公,处理问题不公将会在罪犯中造成心理不平衡,积有怨气,改造中心理负担沉重,也会让一些反改造分子有机可乘,借机寻事,埋下不安全因素。

(四)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提高执法水平的需要。

监狱警察执法水平是决定监狱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执法随意性不同程度存在,影响公平公正公开执法。一是不调查不研究,浑浑然主观武断表态和处理问题。在管理中遇事多调查,多请示,多汇报,一时掌握不准的问题和矛盾通过集体的力量加以研究和处理。二是凭个人好恶,有意识倾向一方。三是奖罚不公。考核上不一视同仁,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情节,却在加扣分的处理上不一样,未严格按照条规执行,随意加扣分,自由裁量度太大。四是处理不及时,对待罪犯行政、刑事奖励,不予及时办理,罪犯入监后,往往会形成一种苦闷、失望、不满甚至抵触的心理,并随之产生一种希望人格得到尊重,执法上得到公平对待的强烈诉求。如果人为造成不公平的对待,必定会严重挫伤改造自尊心和枳极性。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提高监狱民警执法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监狱民警在执法活动中,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民警执法形象得到了树立,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威严。监狱警察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言行举止,可以强化罪犯的守法观念,增强对监狱民警的信任,更大地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反之,民警执法不严不公不文明,那么反映出民警的执法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新时期对我们监狱民警的必然要求。

(五)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加强监狱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执法者是否清正廉洁,是为公执法还是为私执法的集中体现。保持清正廉洁,是监狱民警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的严格要求。罪犯中的反改造分子及一些不法亲属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监狱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千方百计拉拢和腐蚀干部。基层警察直接管理罪犯,是反改造分子和不法亲属选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果警察经受不住诱惑、贪图小利,循私枉法,就会影响监狱的公正执法形象。民警的偏袒与不公,必然会使服刑人员失去公平公正感,造成情绪的压力和心里的不平衡,挫伤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影响服刑人员对民警的信任、对监狱的信任、对社会的信任。有句话叫上行下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管理者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有受教育者公平公正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监狱民警要正确对待金钱和权力,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警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正确处理私情与执法的关系,不循私,不枉法。在执法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是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如何实现监狱执法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正义的首要内容是确保一切行为符合法律规定。要实现监狱执法公平、公正、公开,一方面,监狱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结合监狱实际制订一套完整、明确、和谐的监狱管理制度,使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的要求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监狱应形成有效的制度落实机制,监狱各级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一律追究,努力形成以遵守制度为荣,违反制度为耻的良好氛围。

(一)树立“四种”理念,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是落实首要标准的必然要求。正确的执法理念,体现在依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具体实践中。

1、依法的理念。依法的理念是监狱法定的属性决定的,其根本目的是依法治监。监狱的主要任务是惩罚教育改造罪犯,既要履行对以决罪犯法定期限内的刑罚执行,又要通过教育改造把他们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人。特别是在当前押犯构成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监狱和监狱人民警察的职能职责更为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压力更加巨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做决策时,一定要考虑监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实际,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力戒“盲目性”和“瞎指挥”。二是依法管理监狱警察。要依照《国家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管理监狱警察。明确警察的执法职责,把从严治警、从优待警贯穿和落实到监狱警察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要清楚监狱人民警察肩负的特殊职责和使命,在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上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理解和关心其身心健康,关心关怀其生活状况,努力为其依法履行职责创造条件。三是依法监管罪犯。既要依法严格管理罪犯,充分发挥监狱执法管理对罪犯的威慑功能、规范约束功能、教育矫治功能,又要依法保障罪犯法定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人身权利,依法组织监狱企业生产,搞好罪犯的劳动保护,充分调动罪犯接受教育矫治和劳动改造的积极性,争取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守法公民。

2、规范的理念。规范就是规定的标准,规范既表现为管理工作的预定目标,又是为实现预定目标,使管理工作按照规范要求所进行的由量到质的转化过程。树立规范的理念,作为监狱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规范”:一是监狱执法制度规范。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监狱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警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形成依法、科学、系统、配套、可操作性强且富有“刚性”的规范的执法制度机制。二是警察执法行为规范。监狱人民警察要严格遵守《监狱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监狱执法工作标准和执法工作程序,控制执法行为,规范执法工作。三是罪犯服刑规范。要加强罪犯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劳动规范管理和养成训练,使罪犯“言有戒律、行有准则、服刑改造有法律依据、违反监狱法规必将受到追究”,发挥行为规范和监管制度的强制、导向和警示作用。

3、公正的理念。我们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在监狱全面推行狱务公开,将刑罚执行全过程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防止执法中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消除社会对监狱执法不公的疑虑,保障罪犯及亲属、社会群众对监狱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和彰显执法公正。

4、文明的理念。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监狱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为载体,促进监狱管理文明。树立文明的理念,应当把握“三点要求”:一是监狱管理制度文明,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符合当代社会文明要求;实现监狱文明管理,充分尊重和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二是警察执法文明,努力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素质修养、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执法观念,规范执法活动,以高尚的情操教育感化罪犯,以规范的行为管理罪犯,绝不能有情绪化执法、凭感觉执法、随意性执法和简单粗暴执法等行为,更不能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行为。另外,做到服务热情也是文明执法的应有之义,在接待群众来访,办理会见等“窗口”部门要做到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办事热情,服务周到,树立监狱良好文明形象。

(二)加强民警队伍建设,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执法。

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监狱警察作为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罪犯心中的法律化身,代表着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公正、公平、公开执法是监狱民警人格风范的体现,也是服刑人员对监狱民警信任与尊重的前提。面对个性特点、人格品质不相同的服刑人员,面对教育管理可能出现的警与囚、囚与囚等各种矛盾,监狱民警要公平、公正、公开执法,妥善、理性地化解矛盾,为服刑人员全面得到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改造环境。这就要求必须提高警察的执法素质,树立警察良好形象,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带动罪犯自觉踏实改造,外化于实际行动。

(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我们必须做到“三要”。

1、对服刑人员的赏罚要公平公正公开。监狱民警对服刑人员的赏罚必须以改造人为前提,在教育改造中必须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有节,公平合理。赏,一定要给予积极改造、表现突出的服刑人员;罚,一定要施加于消极改造,表现较差的服刑人员,并且要符合法律法规,不能随心所欲。不管是赏还是罚都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狱务公开,不能个人说了算,这样才能称得上赏罚公平公正。

2、处理服刑人员的问题要公平公正公开。服刑人员在服刑改造中,或与其他服刑人员、或与直接管理的民警,产生改造与被改造矛盾时,民警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调查研究,分析原因,要做到“公平如称”,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服刑人员心悦诚服。

3、评价服刑人员要公平公正公开。要大胆探索教育改造工作的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在评价服刑人员改造表现的好与差时,监狱民警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意断,要从发展的、综合的、公正的评价服刑人员的手段促使服刑人员加速思想改造,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是构建适度和谐监狱、落实首要标准、提高改造质量的基础,监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为推进“平安重庆”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实现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

实现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

为依法正确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减刑、假释作为重要的刑罚变更制度,有利于激励罪犯改造、维护监管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为准确理解和把握规定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有关负责人就规定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减刑假释制度改革司法改革重要任务之一

问:请您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减刑、假释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公布实施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指导减刑、假释工作开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减刑、假释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案件审理程序透明度不够高、监督机制不够健全,“重罪多减、轻罪少减”的规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假释适用率普遍偏低等,人民群众对减刑、假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减刑、假释制度改革也是本轮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以及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的公开制度,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

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将一律公示

问:减刑、假释案件为什么要开庭审理?具体案件范围有哪些?

答: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主要采用书面审理方式,这既不利于人民法院科学判断罪犯是否符合减刑、假释的条件,也不利于充分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对减刑、假释案件依法实行开庭审理,可以避免人民群众对减刑、假释审理工作“暗箱操作”的怀疑,也可以使人民法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听取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罪犯本人以及同监区罪犯等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司法公信力,确保减刑、假释案件的公平公正。

但鉴于目前人民法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要求所有减刑、假释案件一律开庭审理是不切实际的。规定选取了现阶段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社会关注度较高、司法实践中也容易出问题的六类减刑、假释案件,明确要求必须开庭审理。这六类减刑、假释案件分别是:(1)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提请减刑的;(2)提请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或者减刑幅度不符合一般规定的;(3)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或社会关注度高的;(4)公示期间收到投诉意见的;(5)人民检察院有异议的;(6)人民法院认为有开庭审理必要的。

问: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为什么要一律公示?应如何公示?

答:规定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一律予以公示。公示地点为罪犯服刑场所的公共区域。有条件的地方,应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对于仍然需采取书面方式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人民法院在作出减刑、假释裁定前,应将拟减刑、假释罪犯的基本情况及减刑、假释依据等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及相关各方的监督,经过必要的期限后,未收到举报或者举报经查不实的,人民法院才能作出减刑、假释裁定,以公开透明的审理程序来确保减刑、假释案件的公平公正。此外,《规定》也明确了公示的内容,包括:(1)罪犯的姓名;(2)原判认定的罪名和刑期;(3)罪犯历次减刑情况;(4)执行机关的减刑、假释建议和依据;(5)公示期限;(6)意见反馈方式等。

问:规定在加强程序监督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主要有两点:一是切实加强检察监督。规定明确,执行机关在提请减刑、假释时,人民检察院对提请减刑、假释案件提出的检察意见,应当一并移送受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对于执行机关减刑、假释“不当提而提”和“当提不提”均有着重要的监督和纠正职能,检察机关的监督意见可以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公正裁决提供重要而有力的帮助。

二是规定了人民法院自身纠错程序。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在减刑、假释裁定作出后,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但并未规定人民法院自己发现减刑、假释裁定存在错误后的纠错程序,无疑是个缺憾,不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因此,有必要在司法解释中设置人民法院的自身纠错程序。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发现本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减刑、假释裁定确有错误,无论检察机关是否提出纠正意见,人民法院都应当依法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定。

严格重大刑事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

问: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的规定,对因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那么,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执行中应如何减刑?是否可以假释?

答:规定积极配合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刑罚结构调整的制度落实,相应严格了重大刑事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推动改变“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刑罚轻重不平衡现象。规定明确规定: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被减为无期徒刑的,或者因有重大立功表现被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比照未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上从严掌握。从而,既严格限制此类罪犯的减刑条件,使其最低实际执行刑期不少于二十五年;同时又给其留有减刑的空间和希望,激励其遵守监管秩序,认真接受改造。

关于被限制减刑的罪犯是否可以假释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规定第十八条明确,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被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也不得假释。可见,因前款情形和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无论人民法院是否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其即使在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仍然不得假释。

问:未被限制减刑的普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执行中应如何减刑?是否可以假释?

答:关于未被限制减刑的普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减刑,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的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规定对于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应如何减刑,作出了明确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三年有期徒刑。同时,规定将其实际最低服刑刑期由十二年提高到十五年,且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包括在内。

关于普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是否可以假释的问题,规定第二十一条予以明确,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确符合假释条件,实际服刑刑期在十五年以上(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包括在内),且不属于前述不得假释情形的,可以假释。

问:刑法修正案

(八)将无期徒刑罪犯的实际最低执行刑期由十年提高到十三年。那么,关于无期徒刑罪犯的减刑有哪些调整?

答: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的上述修改,规定将无期徒刑罪犯减刑后的刑期整体提高了二年,即将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减刑幅度由原来的可以减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下”修改为“二十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将因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减刑幅度由原来的“十三年以上十八年以下”修改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修改后的条文规定为:无期徒刑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可以减为二十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问:1997年减刑、假释司法解释有关“重罪多减、轻罪少减”的规定,实践中一直争议很大,规定对此是否进行了修改?

答:根据1997年减刑、假释司法解释的规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现突出的,可以减刑二年;有重大立功情形的,甚至可以减刑三年;而被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即使悔改表现突出,最多只能减刑一年。如此规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减刑过快”的问题。因此,规定删去了1997年减刑、假释司法解释“重罪多减、轻罪少减”的有关规定,使减刑幅度回归到正常合理的轨道上来。

问:规定在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条件的同时,有哪些规定体现了从宽精神?

答: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规定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当从宽。

二是规定老年、身体残疾(不含自伤致残)、患严重疾病罪犯的减刑、假释,应当主要注重悔罪的实际表现。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身体残疾、患严重疾病的罪犯,能够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应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可以相应缩短。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除法律和本解释规定不得假释的情形外,可以依法假释。

三是规定对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比照有期徒刑的一般减刑条件,适当缩短起始和间隔时间。

四是规定对减刑后余刑不足二年的罪犯,符合条件决定假释的,可以适当缩短间隔时间。

明确减刑假释标准推动与社区矫正顺利对接

问:应如何理解和判断刑法规定的“确有悔改表现”的一般减刑条件?

答:我国刑法关于减刑、假释一般条件的规定较为原则,为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统一掌握减刑、假释标准,规定对刑法规定的一般减刑、假释条件进行了细化。规定明确了“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规定要求,对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对罪犯申诉不应不加分析地认为是不认罪悔罪。

问:应如何理解和判断刑法规定的“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一般假释条件?

答:我国刑法此前关于“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把握,一定程度上导致假释适用率普遍偏低。在刑法修正案

(八)将其修改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后,增强了该标准的可操作性。在规定起草过程中,考虑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仍然较为原则,且属于主观判断的范畴,为便于实践中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故对该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规定明确规定:办理假释案件,判断“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除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还应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罚情况,在刑罚执行中的一贯表现,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以及监管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对该一般假释条件的进一步细化,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假释制度的进一步适用。

问:在刑法修正案

(八)确立假释罪犯实行社区矫正后,规定在推动假释与社区矫正顺利对接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主要有两点:一是将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作为人民法院裁定假释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规定》明确要求,执行机关提请假释的,应当附有社区矫正机构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

二是明确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必须送达有关执行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罪犯本人,包括社区矫正机构,从而确保假释罪犯的顺利交接,防止脱管、漏管,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着力解决刑罚执行疑难复杂问题

问:罪犯财产刑执行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履行情况对其减刑、假释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

答:规定建立了罪犯财产刑执行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履行情况与其减刑、假释的关联机制。当前,财产刑执行难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履行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对于确有财产能力而不执行、不履行的罪犯,不仅难以弥补犯罪造成的损失和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也不利于维护人民法院裁判的公信力,不利于缓和与消除社会矛盾。将罪犯财产刑执行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履行与其减刑、假释关联起来,对于解决财产刑空判现象,推动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的履行,具有明显和积极的作用。因此,规定明确要求,对确有财产刑执行能力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履行能力而不执行、不履行的罪犯,在减刑、假释时应当从严掌握。当然,对于确实没有执行和履行能力的罪犯,在减刑、假释时不应从严掌握。同时,罪犯积极执行财产刑和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的,也表明其能够认罪悔罪,人身危险性有所降低,可视为有认罪悔罪表现,在减刑、假释时可以从宽掌握。

问:案件再审后,原减刑、假释裁定应如何处理?

答: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案件再审后原减刑、假释裁定的处理问题成为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各地在具体操作上也不完全统一。考虑到,案件再审与原减刑、假释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法律条文难以涵括各种情形,若作具体列举,反而将可能不利于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因此,规定在确保案件公正处理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司法成本,将该问题区分两种情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一是再审维持原判决、裁定的,原减刑、假释裁定效力不变。二是再审改变原判决、裁定的,应由刑罚执行机关依照再审裁判情况和原减刑、假释情况,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减刑、假释裁定。

问:实践中还有哪些突出问题?规定是如何解决的?

答:规定主要根据执行机关的意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了规定。一是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抗拒改造,尚未构成犯罪的,此后减刑时可以适当从严。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要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的,即应减为无期徒刑,这导致有些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虽未构成犯罪,但抗拒改造,不利于维护正常的监管秩序,也不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

二是严格在执行期间又犯罪罪犯的减刑条件。在执行期间又犯罪的罪犯,尤其是原判罪行较重或者新罪罪行较重的罪犯,体现出很大的人身危险性,是监管和改造的重点。规定明确: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二年内一般不予减刑;新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三年内一般不予减刑。

三是强调符合减刑条件的管制、拘役罪犯以及判决生效后剩余刑期不满一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酌情减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管制、拘役罪犯以及判决生效后剩余刑期不满一年有期徒刑是可以减刑的,但由于执行时间较短,又缺乏相应的赏罚机制,实践中较难获得减刑,有些表现突出的罪犯心有不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因此,规定对该问题予以专门强调和明确,对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下载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公正公开[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公平的概念 公平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文本意义,即“不偏不倚”;一种是解释意义,通常指社会公平。所谓公平,是表示人与人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教育公平公正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教育公平公正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明确了公平教育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教育起点上的公平;二是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也就是说以公平的方式对待每个不同的孩子;三......

    石化关爱员工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公平公正体现在权利、机会、规则、效率、分配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让所有为企业改革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都能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但......

    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第 1 页 共 2 页 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生存战争中不得不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课余时间,同事们经常谈及“教育公平”这个话题,大家通常把教育的不公平完全归因于地域、区域或阶层的差异。对课堂教学......

    严把五关确保竞争上岗公正公平

    严把五关确保竞争上岗公正公平近日,**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前移监督关口,严把“五关”,确保*个中层正职空缺职位竞争公正公平,坚决防止和纠正用......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标题: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建设和谐社......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