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课余时间,同事们经常谈及“教育公平”这个话题,大家通常把教育的不公平完全归因于地域、区域或阶层的差异。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不公平现象,我们却往往没有好好地重视并解决。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本、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学方法,班上六十一名学生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平等的教学,实质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就真的平等了吗?我认为不是,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座位安排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在每学期开学,老师们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小孩坐在教师靠前的位臵,最好是黄金位臵即二、三组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臵有限。教师在安排位臵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后三排循环等制度。这学期就有家长打电话来,以孩子眼睛近视,平时好动等,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臵。甚至是亲戚家、同学、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关照的某某学生,这些学生的座位往往是固定不变的最佳位臵,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比如,我班学生陈晓雅论身高,就排列后三排,由于是同学的孩子,“理所当然”放在第二、三排,经常有家长及学生对我反映“挡视线”,弄得我左右为难。细想想,我的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已经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教师教学心理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是著名的“皮格巴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美的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棒!你能行!这说明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比如,我班学生周剑调皮,好动,是个留守儿童,每天作业不能按时交,书写马虎,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弄得“苦大仇深似”的。一学期过去了,毛病一个没改,还学会打人,后来作业干脆不交了。为此,我请教一位老教师,他要我对周剑同学换一种态度,改批评为期待,希望看到他工整的作业、帮助同学等。这位学生得到了由这种期待激发的积极暗示,真的慢慢进步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而对于表现后进的学生来说,因为希望上课顺利,尽快完成教学计划。图省事各方面的原因,教师压根儿就把他们给遗忘了。这样的不公正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活动空间越来越窄,甚而渐渐走向学习的边缘。
其次,我觉得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总是看什么都顺眼,同样一个错误,批评好学生时轻描淡写,反之批评后进生时就在大做文章,还会把以前的错误重拾,一一罗列,唯恐漏掉哪一点。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也认识到不合理性,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及私心的作用,常常会导致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理作崇,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大小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对待。
3、师生互动交流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交流过程。没有这种多层次的交流,就实现不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中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根本上说,教师作为引领者在师生互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例如上公平课时,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按教师的预设进行下去,以理想的完善状态展示给听课老师及评委,教师在指名回答问题时,往往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举手积极的学生,于是一节课下来,就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甚至会被多次点名,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热闹”,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师生群体交流时,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总会用参考书上所谓的“标准”来束缚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逐渐养成思维的惰性。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存在不公平。比如在任务分配上,优等生聪明的学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具有思考性、创新性,具有一定难度的;而成绩稍差、思维稍慢的学生到的任务往往是简单易行、可有可无的任务。这种有失公平的分配收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性
对于上述诸多课堂教学行为中体现的不公平现象,我认为关键还是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进行转变。为此,我谈几点看法:
1、教师教学心理的改变
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持有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及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出现了埋怨后进生拉平均分,转学生分布不均,各班生源不齐等现象。
另外,教师或多或少对本班学生带有一定的心理偏见,中国是个重人情的国家,无论哪个班,都会有亲戚、朋友、同学、领导等指名的“关系户学生”,这些学生与上述优秀生一样,总能受到课堂的特别优待。因此,解决这个不公平的难题,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应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克服心理偏见,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特有的个体,避免对“关系户学生”的特别关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人人感觉在这个集体中都是受老师重视的,自己某方面不够好,是因为努力不够,只要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人人都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
2、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互动交流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臵更加人性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平等地与教师交流,“答案”不唯一。平时将“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比如,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座位的安排,除了考虑身高外,尽量让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
3、家校互动,促进课堂的公平性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配合。老师和家长,信念是一致的,应志同道合,为孩子的明天共同努力。虽然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经济收入不同,但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提拔,多一点关照,所以将家校有效整合,对促进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可通过家长对每个孩子的品德、性格、学习状态有更为细致地了解,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资源应用平台等形式,与家长一对一接触,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避免教师主观上的心理偏见,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从而得出最有效、最全面的教育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孩子得到均等的待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真正做到爱生如子,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善教育公平。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
感受辉煌中国,做自豪中国人
看了系列纪录片《辉煌中国》,很喜欢这样一组数据,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 世界第一 2020 年将达15万公里;高铁里程2.2万公里 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153公里 世界第一;光缆线路3041万公里 世界第一;世界前10斜拉桥 中国占7座;世界前10悬索桥 中国占6座;港口吞吐量世界前10 中国7席……,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内心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党员,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成就的取得还不到七十年,我们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发展成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轻视的伟大中国,我们正朝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前进!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宰。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我们中国进口的时候就会是天价,只要我们中国掌握的技术,马上就变成了白菜价。作为一个教育人,自我感觉,任重而道远,感觉到科技发展的力量,而科技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作为一个教育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教育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教育
摘要:公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公平的对待学生,无论学习好坏,也要让优秀生开拓眼界,精益求精。公平教育最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一堂课一种方法一讲到底的习惯,要在课堂上满足优秀生的求知欲,也要,也得让后进生解开他们学习上哪怕是最小的一个谜团。
公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后进生改变现状获得进步,也要让优秀生开拓眼界,精益求精。如何优化现在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体现公平教育的优势,教师应该作好以下几点:
一、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当然应试教育犹如将学生推入知识的海洋,其结果可能导致其学会“游泳”,也可导致“淹死”其中。那些本可以成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导而“夭折”,我们人为地推毁了他们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让其次次地体验“失败”、“低劣”、“不如人”。为了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找回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2、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3、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三、优化合理的课堂结合是关键
主次分明,科学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
2、对好单词关。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直观教学,增强感官印象;总结规律,记忆单词。
3、过好导课关。“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景,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例如讲到名词性物主代词时,我就请学生回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再设情景记性:
A:Putonyourcoat?
B:whichoneismycoat?
A:Theblueoneisyour?
B:Oh,yes,it’smine,Thankyou.先提问your、my,再问yours、mine的意思,学生容易地回答出来。于是引出新语言项目。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根据自己的经验,公平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的话,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即要么整个偏向优秀生,提高知识讲的太多;要么专讲基础题,使好学生产生不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求教师备课一定要充分,两头都要兼顾。
学习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和发展的活动,任何人不能代替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系统的概括化了知识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要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都要依赖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教师反要学生学来起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坚持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信息是指经过努力获得更多的外语信息量,多渠道的提供外语的信息源,针对学生平时听说和阅读课文的外语材料太少、信息量不足、视野不宽的弊端,课堂教学中安排多听一点生动、有趣、幽默的读物,并逐步提高听和阅读的外语语言材料的量和质。高密度是外语实践的内容量大、密度高和学生实践面广,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以增加学习外语实践的量和外语实践的人数。快节奏是指用正常的语速进行外语教学,教学节奏明快,环节交替练习轮换紧凑。学生操练外语的内容和学生轮换操练的频率和节奏快速、协调。整个教学过程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束都有强烈的节奏感。
第四篇: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公平的概念
公平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文本意义,即“不偏不倚”;一种是解释意义,通常指社会公平。所谓公平,是表示人与人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等合理之义;从最根本上讲它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的原则、制度、做法等合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公平是反映的有合作而产生的利益关系。再者、公平表现一种程度,这种程度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文明的程度密切相关。最后、公平是描述概念与规范概念的统一。
(二)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观念,实际上就是关于教育机会相等的观念。因此,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公平就是指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进行自由的、平等的选择和分享。教育公平包括三层含义:(1)首先人人都能实现受教育权,这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2)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即同一水平或同一待遇)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对学生来说,即意味着受教育过程平等。(3)受教育者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是相等的或基本相等的,即教育结果公平。
(三)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心智发展的场合。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教师、学生围绕课程资源而展开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公平既折射着教育公平,也制约着“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 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享有平等的待遇;倘若存在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是否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即是否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同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是否切合平等化的对象(学生),是否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这一定义包括两层涵义。首先,教师对待所有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应该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的好坏、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生有歧视。可以说这一点是课堂教学走向公平的一个基础前提。如果教师没有这样一颗对任何学生都平等对待、公平看待的心,那么她(他)的课堂将永远不会走向公平。其次,在教师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同学的基础上,还要对其施之以差异性的教育,这一点与上一点相比,看似矛盾,但是实际上并不冲突。
二、课堂教学公平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公平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公平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课堂教学公平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编排座位的不公平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目前我国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座位一般采用“秧田型”编排方式,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教师习惯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或与自己有着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教室的中间和靠前的位置,而把那些教师心目中所谓“差生”的孩子放在后排或者最前排使之成为
“孤家寡人”,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仅仅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不同位置上的学生的互动情况也不同。教师对前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提问次数要明显多于后排学生的提问次数。这主要是因为前排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好的和中上等生,能够引起教师更多的注意他们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做出回应,与教师的交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而那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很少得到老师的眷顾,因而在课堂上易开小差,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久而久之也沦落为“差生”名列。2.教学方法存在不公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运用最多的就是讲授法和练习法。教师依照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这样,学生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的知识获得者。对于知识掌握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待具有不同个性的、禀赋资质不同的学生是一种实质上的不公平。3.课堂教学参与机会和评价不公平
国内统计资料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带有偏见,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所谓“差生”被提问的次数只及班级平均数的一半,只及“优等生”的四分之一。
4.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管理的不公平
课堂管理中,在处理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即学生在课堂行为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同的妨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时,有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有的老师只重视教育而忽视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对分的负面评价。
5.课堂教学中教师动作行为的不公平
根据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和练习中多站在“优秀”的学生旁边给予鼓励,而对那些“差生”提问则是站在讲台上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评价。这就有意或者无意的反映出教师的公平意识。
(二)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危害 1.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他的任务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意识中渴望获得知识的星火永不熄灭。”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学生多种选择,在课堂教学中千篇一律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学生去学习相同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
2.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人的发展始终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如果课堂教学充满积极上,平等、团结、相互尊重氛围,教师就能够保一种宽容、愉快的心情,使课堂充满乐趣。反之,如果课堂教学中长期充满了不公平现象就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判断,形成对劣势学生永久的偏见。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缺乏关爱所有学生的氛围中,就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最终会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
3.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也是和谐班级 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是学生品德养成的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师生关系是学生开始认识社会关系的一个窗口,成年人的道德水准潜移默化地影响新生一代。”
4.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真正公平的教育必须适合个人特点,受教育者都有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亦即教育质量上的公平。但是课堂教学不公平,难以体现学生现代化要求,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它的存在必将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的进程。
三、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对策
以下是促使课堂公平化的相关措施:教师自身成长,学校管理与培训,社会、家庭教育鼎力配合和媒体正确导向。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营造和谐公平课堂
1.树立新型教学观、学生观,具备现代教师素养
(1)树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观,从深层感受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课堂上亲近每一位学生,善待并宽容学生。
(2)教师要掌握教育理论,把握教学规律,具备过硬的教书育人能力。(3)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
2、加强师德修养,公正合理评价学生
(1)提升道德,加强修养。“德高为范,学高为师”,这是人们对教师永远的期待与要求。(2)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3)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
3、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公平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公平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1)教师合理传递信息,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2)引导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为使课堂公平,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上课监督机制、评价体系和教师培训措施,这是形成一个公平和谐大环境的前提。因此,学校领导管理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为学生配备优质的、公平的授课教学资源,以保证师生间的互动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为每一个班级配备先进‘的课堂资源,如教室内的设备、光线、视听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工具的展示、学生的数额、男女生的比例等都要通盘考虑,尽量为不同性格、性别、位置、成绩的学生提供公平的课堂环境。
2、学校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监督和控制,制定合理地奖惩措施和评价体。
做好教学评价,学校要制定合理的监督体系,综合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通过检查、学生评教等活动,学校职能部门要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堂中的不公平行为,并反馈任课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促使教师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更是实现公平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定时地对各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使其具备现代教师的素养。
(三)构建立体教育网络,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1、社会、学校、家庭要构建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能正确的评价、定位自己和他人。要为公平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就必须搞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优化。要以育人为目标导向,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为助力,社会教育为补充,构建一个优化的育人体系。学校教育要发挥优势,家庭教育要因势利导,社会教育要挥善而行。
2、教育管理部门要正确评价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每位学生发展为本,任何评价都应当体察和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验,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客观、中肯的评价。
3、社会、媒体的关注和舆论导向也是促进课堂公平的有效手段。实施公平教育,创建“公平课堂”,校长、教师是重要的因素,但社会的力量、媒体的关注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公平课堂”的创建更离不开舆论的宣传和监督。社会媒体的关注与导向、家庭的关心、教师的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刘旭东教授在上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公平还给课堂,使课堂资源充分利用;把糟神生命丢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让这些话与所有关心课堂教育的人共勉。
第五篇:教育公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弱势群体
引 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人文关爱,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难题,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然而,当前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理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目前,在某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3万多人,在市区60多所小学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接收了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从统计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入学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以及市内新建小
区附近,这些区域的学校基本上是校校生源爆满,班班拥挤不堪。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目前,我国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某市3万义务教育年龄段的流动儿童93%的孩子处于辍学阶段。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某市16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区域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较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许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2.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
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实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转学、退学还是其他。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老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来练听力,默写单词。学生整体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普遍问题。每个学期班主任要走访无数个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及学生以前的学习状况。这些差异,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更多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城里孩子走到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导致城里孩子趋向于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农民工子女进入一个新环境读书,心理上也会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3.自卑的心理压力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积极的引导和良好的监督,他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经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首先就让孩子们的心里筑上了一道城市堡垒。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社会来讲也会是极大的隐患。因此,不管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各方面的帮
助和关爱。城乡两地孩子之间是存在隔膜的,这种隔膜也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但是,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长期在边缘状态生长,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
1.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生存状况极为不易。
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较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 1/4。这样低的收入,维持温饱问题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
2.许多地方原来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规划社会教育发展事业计划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但是农民工带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这无疑就增加了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城市人对农民工进城数量的担忧。城市人已经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从事险、脏、累的活,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力,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城里人不必担心他们留在城内和城里人分享城市的公共福利与资源,也不用害怕城里出现大量的贫民窟.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定居,无形中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造成城市人在情感上无法融合农民工子女教育。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得不提前品尝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中国已经提出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要认识到农民工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有权得到与自己劳动相符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歧视、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农民工与农民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
2.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农民工孩子都能够顺利入学。同时农民工自己也要克服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思维,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方面尽量避免集中某所学校就学,适当分流生源,防止学生入学扎堆现象的发生。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对学校进行新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
规定。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的秩序内。
3.大力扶持重视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
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支持农民工子弟教育。因此,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每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民工子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定点学校的硬件改造和日常教学办公支出;选派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教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办学方式,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办学,改变目前办学体制的单一性;平时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4.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关心农民工子女,多与农民工子女沟通。
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不积极,这些农民工送子女上学时对学校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保证基层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茜.广州外来工子弟学校调查 [N].南方日报,2004-04-30.2.侯靖方 方展画.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 [N].浙江日报, 2002-5-16.3.云依水.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8.题目: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工作单位:上栗县第二中学
作者:阳欣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