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

时间:2019-05-13 02:4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

第一篇: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

基于“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Fair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K12 Based on “the Instruction Support System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摘要】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公平必然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公平问题必然受到学者、社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研究,试图在介绍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教学事件为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教学事件;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课堂教学公平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primary means of education, fairness instruction must be the core of equitable education.Classroom Instruc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fairness education in K12, its equity issues will inevitably be the focus of the scholars and society.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function of system and status of teaching equity research ,the paper trie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air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K12 using the instructional events.Keywords:

Instructional events, the instruction support system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he fair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引言

教育公平是近几年来研究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公平也必然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学校教育在我国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也同样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己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陈云奔,2005)。随着主体意识的加强,社会和学生本人也都比较关注教学的公平性问题。

通过细致的文献综述发现,目前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多为对课堂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策略的研究,但其中策略研究的集中与对存在问题的理论解决策略,而没有涉及到利用技术为支撑的解决策略。

因此,本文首先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及其核心部件“教学事件”的功能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试图借助“教学事件”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研究

2.1 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 课堂教学公平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平等对待不同个性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陈智琼和赵正,2008)。即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有教无类”,又要注重“因材施教”。

2.2 课堂教学公平中存在的问题 但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的大班授课制,平均一个班级有50—60人的条件下,课堂教学公平就存在了更多的问题。

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师生互动公平是课堂教学公平最基本的内容(马吉宏,2007)。正如陈云奔在其博士论文中所说,“教学公平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学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教学的目的、过程、内容、评价或者别的什么(陈云奔,2005)”。在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的具体表述中,作者大多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的角度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不公平现象“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上(吴建成,2007)”。

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又具体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公平现象呢?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李洪、吴建成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均针对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调查研究和详细阐述。李洪认为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明显存在着不公平;教师对不同位置、不同喜好度、对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公平(李洪,2004)。吴建成文中主要“从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成绩不同的学生、位置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的学生和性别不同的学生享有的课堂教学机会是不均等的”(吴建成,2007)。在马吉安的一篇专门对课堂师生互动中公平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中,他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表现在互动的对象、空间、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马吉宏,2007)”。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互动的对象、互动空间、互动内容、互动评价等方面,其中互动对象还包括成绩水平、性别、性格以及教师的喜好度等方面。

互动对象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不同特征学生的提问与回答问题的次数、表扬与批评次数等方面;互动空间的不公平主要是教师作为编排与教师讲台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因此造成的心理距离;互动内容的不公平则体现在教师与不同学生交互时,提出问题的趣味性和难度不同;互动评价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给予的反馈性质不同,评价的标准和评价者单一。

从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来看,一方面,课堂教学不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不同,不能实现“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学生,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不能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差异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

基于上述课堂教学公平中的问题,我们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及他人的教学实践,在案例和文献的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3.1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简介 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四个部件组成:

(1)教务管理部件。完成一般的教务管理任务,如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任务。

(2)教学设计及内容管理部件。本部件的核心工作是按照教学事件的教学设计思想完成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同时负责教案的管理以及教学内容的管理。

(3)课堂教学实施部件。本部件包含两个模块:课堂解释模块是呈现给学生的使用界面,负责对教案的解释和运行;另一模块是呈现给教师的管理界面,负责控制控制课堂教案的解释,即课堂教案事件的呈现控制。并对各事件进行分析处理。

(4)系统管理部件。主要是对教学事件的部署。

其中,系统管理部件是该系统的核心部件,“教学事件”也是该系统的核心内容。

3.2 教学事件功能简介 在本研究中,教学事件是指在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利用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与学的方法提供必要支持的功能模块集合。

该系统中,“教学事件”主要包括呈现事件、上传事件、下载事件、调查事件、选择事件、评价事件以及讨论事件,另外还有监控功能,但它不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出现,而是内嵌于前面的几个教学事件之中,作为其功能出现。

(1)呈现事件,指教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给学生的教学、学习以及其他相关多媒体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资源等。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阅读数的统计。

(2)上传事件,是指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将相关的资源、练习、答案、作品或成果等上传到信息化课堂服务器端的模块,并在必要时作为评价事件的评价对象。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上传数的统计。

(3)下载事件,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任务和教师的要求,在本系统技术支撑下下载教师提供的相关教学与学习资源的模块。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下载人数的统计与呈现。

(4)调查事件,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期望的调查,发现教学过程的优点与不足,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达到师生良好互动效果的过程。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调查结果的的统计分析与即时呈现,教师可以及时看到调查的反馈结果,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5)选择事件,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些课堂简单小测验——客观题,在本系统的技术支撑下通过测试结果的数据显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对学习内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结果的的统计分析与即时呈现,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反馈,从而了解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

(6)评价事件,是指教师或者学生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即在本系统的技术支撑下对学生上传事件中提交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教师评改、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与反思等等。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呈现学生特定上传事件中提供的作业、作品、成果等的列表,并呈现同伴对每个作品的评价内容列表。

(7)讨论事件,也称为协作事件,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本系统相关功能模块的支持下,进行1对1或者n对n的即时交流和非即时交流的过程10。信息化教学事件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的支持策略

根据文章第二部分对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分析,从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来看,一方面,课堂教学不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不同,不能实现“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学生,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不能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差异教学。

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及其出现的问题,力图借助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中的“教学事件”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减少甚至解决文章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下图为笔者根据教学事件的功能,总结的各教学事件对课堂教学公平的支撑图。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运行于计算机网络教室,每个学生利用计算机与教师和同伴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大环境。

4.1 教学事件与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就是要给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与“有教无类”相关的教学事件包括呈现事件、上传事件、下载事件、调查事件、选择事件、评价事件以及讨论事件。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借助“教学事件”的功能,能够让学生平等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交流、评价等环节中去。

呈现事件、上传事件、下载事件,能够让学生公平的了解教学内容、获得教学资源、教学任务,上传自己的成果,为学生提供公平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共享。

调查事件、选择事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做的相同的调查和小测(或者提问),这样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调查或测验的过程中,不再是只有学优生或前排学生得到关注;另一方面这两个事件的“即时反馈”功能,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全体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及建议、学习态度和和情感等;获得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公平地参与到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互动空间、互动对象、互动内容给学生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讨论事件,该事件以论坛的形式呈现,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这就给了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学生就这一主题与全班同学、教师交流,或者与某一同学进行点对点的沟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教师通过讨论列表可以了解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而避免了教师依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性的与学生交往而带来的互动对象的不公平现象,也让每个学生在和同伴的交流、讨论中得到新的思路,互补彼此的不足,得到等多的发展。

评价事件,主要用来对学生上传成果进行评价。它将学生作品以及同伴对作品的评价结果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每个作品的评价结果包括评语和分数。这也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对互动评价的不公平现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机会,评价结果不再只是教师的评价,或者教师就某几个作品的点评,而是几个学生共同对某一个作品做的评语列表,使得评价的结果更为公平,而且教师也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作品情况。

4.2 教学事件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思想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孔子。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志趣、态度、智力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只照顾大部分学生,而不能兼顾个人的不公平现象。

在本研究中,与“因材施教”相关的“教学事件”有:讨论事件、选择事件和评价事件。旨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调整、实施针对性教学。

讨论事件,用于学生对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得到学生的意见和主题的解决方案。在讨论中,教师可以监控讨论过程,发现有不对或偏离主题的帖子,可以适时利用其中的即时通信一对一的给予引导,或者是对特定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沟通。

选择事件,旨在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或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以及每个学生的选择情况。该事件的“即时反馈”功能一方面可以为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答案列表”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选择情况,给予特定学生帮助,以促进其知识或技能的掌握。

评价事件,主要用于学生互评,与上传事件密切相关,上传事件作为其评价对象。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分配几个学生的作品(例如,一个学生评价三份作品)进行评价,依据师生达成的评价标准,给出该作品的评价结果,包括评语、建议和分数。学生可以评价中学习到他人的长处,从而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结果对特定的学生(例如,平均分数较低的、成绩较高的、评价反差较大的、评语或建议有偏差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点评、鼓励、帮助和指导。小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必然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教育公平话题。

本研究是在假设教师具有良好的公平理念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事件” 的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环境下来促进课堂教学公平,为课堂教学公平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策略。“教学事件”可以为课堂教学公平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能够让学生较为公平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

然而本研究只是在策略层面上给出了“教学事件”对课堂教学公平能够起到的作用,但“教学事件”的技术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效,效果如何,都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陈云奔(2005).教学公平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陈智琼和赵 正(2008).对课堂教学公平内涵的思考.教育教学

马吉宏(2007).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当代教育科学

吴建成(2007).中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对策.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 林德丰(2007).信息化课堂中的教学事件研究.本科论文.华南师范大学

李 洪(2004).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

第二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实施方案

本研究将进行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摸清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得到关键的数据。北京大学教育技术系和中央电教馆的合作,可以从调查的质量、调查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得到充分保证。我们将获取详细、真实的数据,经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问题,并揭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本研究将主要关注“校园网建设现状”、“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状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三个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过程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将采用层次结构,按照县、市、省的结构得到相应的研究报告。例如,某个县的调查问卷收集之后,经过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就可以得到该县的有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数据和报告。该县所属省的报告,就可以通过所有属于该省的市、县的数据的汇总得出。这样,本研究将对各级部门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状况给出一个较详细的调查。

这里的具体数据请费老师填写(多少地区、学校等)

研究将分成四个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 第一阶段

2002年10月----2003年1月,分析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的状况,问题、困难、前景等,考虑问卷的设计,负责人赵国栋。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研究报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相关资料收集》

 第二阶段

2003年2月----2003年4月,根据上面的分析设计问卷,负责人缪蓉。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之问卷》

 第三阶段

2003年5月----2003年9月,将调查问卷发放到各地电教馆并下发学校,然后回收。负责人费龙。

 第四阶段

2003年8月----2003年12月,收集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负责人缪蓉。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模式研究》、《中小学教育软件产品比较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研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研究》等。

第三篇:教育公平研究

教 育 公平研 究

东至二中温祖山

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发展, 是以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征, 可以说是“ 发展大于改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主要是围绕育经费问题而进行的,兴奋点在创收、经营、学校办公司、高收费等方面, 即所谓“单纯财政视角的改革” ,舆论称之为“ 教育产业化” 思路它造成当前教育巨大的反差。一方面, 这是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教育机会极大地增加, 全体人民都从中受益;但与此同时, 这种“ 产业化” 思路造成对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的巨大伤害,造成教育价值、教育品质的严重变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阶层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显地扩大了。人们在享受增长的教育机会的同时,感受着严重的不公平。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而社会平等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了解教育公平,了解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开展应更加重视。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第二是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

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二、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教育公平现状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平等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从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一开始就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我国政府在扫盲问题上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都曾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坚持教育机会均等所采取的重大步骤。五是近几年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别诸差别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城乡公平缺失,从 2002年全社会 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 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 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地区公平缺失,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阶层公平缺失,2009年 3月 1日,由杨东平先生主持,北京理工大学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中一份名为“我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78年,重点中学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比例高达 37.3%,高居首位,超过了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子女的总和。1988年开始,来自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例迅速上升,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和工人子女比例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子女由 1978年的 7.8%跃升至 43%,而产业工人子女比例则由最初的 37.3%猛跌至 16.65%。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二)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公平缺失,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2、地区公平缺失,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3、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4、配置公平缺失,前面主要是从教育的消费者角度来看的,从教育的供给者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而这一点也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逐渐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而且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更窄。我们不免对国家的倾斜政策提出了疑问,到底是将教育资源倾向于一些尖子生,还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当代的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这几个统筹,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在当前这个教育公平严重缺失的环境下,空谈和谐社会无疑是可笑的,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现有的很多突发事件和群众的呼声可以看出,社会对这种现状的容忍度已经很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矛盾。如果政府不立即采取措施缓解这种矛盾,改变这种现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和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才能办好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城乡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合理性。各级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重点把工作放在解决处理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短缺上。教育资源绝对的平均配置,不符合客观规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公平就是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义务教育国家办。对义务教育基础极为薄弱的贫困地区,除应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应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

(二)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这是从“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方面讲的。就我国目前来说,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为基本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五部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6 项教育行政法规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近200 项规章等构成的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是各国法制的重要任务。我国应加大对公民受教育权保护的力度,完善法律救济措施,使各个层次的公民受教育权可以得到切实保障。

(三)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为教育公平寻求实现的路径

针对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应该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加有意识地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着眼全局,努力整合各方利益差异,从中寻求折中点。针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各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从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入手,进一步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在发展中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而不是教育发展的结果。

教育公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只有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释放教育公平的内在巨大力量,使教育公平不断向纵深化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添砖加瓦”。

第四篇:教师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向都镇乐久小学 黄冠华

2009年11月24-30日我有幸参加天等县中英西南基础项目2009年参与式教学和教育公平培训,我懂得了教育公平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方的农村,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其子女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之一,解决我县农村子女教育问题,是天等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而促进教育公平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教师的平等对待, 没有偏见与偏爱。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提供“ 富有爱心”的平等教育, 做到教学公平, 保证农村孩子“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 体现平等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位学生, 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希望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农村孩子树立对自身的信心, 克服这一群体因为农村人而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 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 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针对农村农民忙于生计, 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特殊情况, 教师对农村孩子的学习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 对这些孩子教师要多关心, 多提问, 多辅导,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成绩。教师要经常与这些孩子沟通, 在沟通内容上, 不能只谈学习成绩, 其他方面也应该关心。教师要努力使所有的农村子女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享受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欢乐。

尽最大的可能, 通过教育内容的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有价值的发展, 达到教育效果的公平。“ 最有价值的发展” 主要是学生人格发展和文化内涵的提高。人格发展即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作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主体资格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文化内涵的提高是通过教育使人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优良的文明教养习惯、劳动创业能力, 对他人、对社会、对公共事业有正确的态度。正是通过人格发展与文化修养的提高, 农村人方可成为有能力享受公民权益和承担公民义务的社会主体。只有学生走出校门时都获得自身优势的有效发展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才能使原本不同社会地位的儿童在起点上的差别得以消除。

向都镇乐久小学

2011年2月

教师教育公平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向都镇乐久小学 黄冠华

第五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课余时间,同事们经常谈及“教育公平”这个话题,大家通常把教育的不公平完全归因于地域、区域或阶层的差异。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不公平现象,我们却往往没有好好地重视并解决。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本、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学方法,班上六十一名学生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平等的教学,实质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就真的平等了吗?我认为不是,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座位安排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在每学期开学,老师们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小孩坐在教师靠前的位臵,最好是黄金位臵即二、三组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臵有限。教师在安排位臵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后三排循环等制度。这学期就有家长打电话来,以孩子眼睛近视,平时好动等,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臵。甚至是亲戚家、同学、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关照的某某学生,这些学生的座位往往是固定不变的最佳位臵,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比如,我班学生陈晓雅论身高,就排列后三排,由于是同学的孩子,“理所当然”放在第二、三排,经常有家长及学生对我反映“挡视线”,弄得我左右为难。细想想,我的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已经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教师教学心理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是著名的“皮格巴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美的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棒!你能行!这说明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比如,我班学生周剑调皮,好动,是个留守儿童,每天作业不能按时交,书写马虎,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弄得“苦大仇深似”的。一学期过去了,毛病一个没改,还学会打人,后来作业干脆不交了。为此,我请教一位老教师,他要我对周剑同学换一种态度,改批评为期待,希望看到他工整的作业、帮助同学等。这位学生得到了由这种期待激发的积极暗示,真的慢慢进步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而对于表现后进的学生来说,因为希望上课顺利,尽快完成教学计划。图省事各方面的原因,教师压根儿就把他们给遗忘了。这样的不公正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活动空间越来越窄,甚而渐渐走向学习的边缘。

其次,我觉得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总是看什么都顺眼,同样一个错误,批评好学生时轻描淡写,反之批评后进生时就在大做文章,还会把以前的错误重拾,一一罗列,唯恐漏掉哪一点。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也认识到不合理性,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及私心的作用,常常会导致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理作崇,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大小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公平对待。

3、师生互动交流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交流过程。没有这种多层次的交流,就实现不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中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根本上说,教师作为引领者在师生互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例如上公平课时,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按教师的预设进行下去,以理想的完善状态展示给听课老师及评委,教师在指名回答问题时,往往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举手积极的学生,于是一节课下来,就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甚至会被多次点名,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热闹”,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师生群体交流时,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总会用参考书上所谓的“标准”来束缚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逐渐养成思维的惰性。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存在不公平。比如在任务分配上,优等生聪明的学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具有思考性、创新性,具有一定难度的;而成绩稍差、思维稍慢的学生到的任务往往是简单易行、可有可无的任务。这种有失公平的分配收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性

对于上述诸多课堂教学行为中体现的不公平现象,我认为关键还是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进行转变。为此,我谈几点看法:

1、教师教学心理的改变

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持有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及判定学生优劣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出现了埋怨后进生拉平均分,转学生分布不均,各班生源不齐等现象。

另外,教师或多或少对本班学生带有一定的心理偏见,中国是个重人情的国家,无论哪个班,都会有亲戚、朋友、同学、领导等指名的“关系户学生”,这些学生与上述优秀生一样,总能受到课堂的特别优待。因此,解决这个不公平的难题,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应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克服心理偏见,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特有的个体,避免对“关系户学生”的特别关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人人感觉在这个集体中都是受老师重视的,自己某方面不够好,是因为努力不够,只要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人人都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

2、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互动交流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臵更加人性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平等地与教师交流,“答案”不唯一。平时将“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比如,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座位的安排,除了考虑身高外,尽量让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

3、家校互动,促进课堂的公平性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配合。老师和家长,信念是一致的,应志同道合,为孩子的明天共同努力。虽然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经济收入不同,但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提拔,多一点关照,所以将家校有效整合,对促进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可通过家长对每个孩子的品德、性格、学习状态有更为细致地了解,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资源应用平台等形式,与家长一对一接触,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避免教师主观上的心理偏见,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从而得出最有效、最全面的教育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孩子得到均等的待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真正做到爱生如子,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善教育公平。

下载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学校名称)教育在线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江西公司 2010年8月 目 录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 4 (一)缺乏整体的方案规划 ...........................

    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推进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教育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教育 摘要:公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公平的对待学生,无论学习好坏,也要让优秀生开拓眼界,精益求精。公平教育最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这就要求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

    感受辉煌中国,做自豪中国人 看了系列纪录片《辉煌中国》,很喜欢这样一组数据,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 世界第一 2020 年将达15万公里;高铁里程2.2万公里 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

    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渐趋丰富,目前对于技术的关注重点由重视硬软件及资源建设,转为关注评价技术在学校和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性,即信......

    对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艺术的研究

    对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艺术的研究 摘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是受制于教师自身素质、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目前,在我国......

    翻转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研究 翻转课堂是什么?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

    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总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作为信息科学的基础——教育,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特别是教育思想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的竞争将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竞争。通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