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的研究大全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的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调查和说明,指出现在中小学信息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师;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10-0179-02?お?
??
作者简介:刘新鸽(1985-),女,河南开封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习的科学与技术。
0 引言??
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道德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独立学习能力: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
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邮寄、E-mail发送等形式,对全国分布在东、中、西部的十几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出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家庭计算机普及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利用率和上网率都不高。根据调查,电脑在教师家庭里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中学教师家庭电脑的普及率略高于小学教师。但是,从电脑的软件设施来看,电脑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电脑配有充分的软件工具,如绘图、flash、网页设计等;从上网条件来看,大部分用调制解调器上网,而且有一部分人不能上网,即使能上网的使用率也很低。??
(2)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水平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有近七成的教师还处于电脑的启蒙阶段,计算机资格考试通过率很低。熟悉硬件市场信息,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的教师只占不到1%。对于计算机硬件或软件出现一些小问题,只够自行解决的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教师成人对硬件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对于Word、PPT这类作为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沟通点工具。教师们的掌握水平仍是令人担忧的。能够熟练掌握的不到两成。会编程和网页制作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
(3)多数教师不能经常上网,没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从上网时间来看,年龄差距明显存在,能做到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只有两成,几乎不上网的占近三成。且有许多教师上网只是聊天或娱乐,没有运用在搜寻信息上,教师的个人主页拥有率只有不到1%,和学生交流方式大多限于课堂。??
(4)信息技术教师改行的居多,师范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力度不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计算机专业的比例几乎为零,中学的情况要好些,但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学成才,在大学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很少,且有许多教师都是在职后依靠学校和教委的培训。师范院校一般只是将计算机作为公共课开设,重视力度不够,许多教
师长用到的软件没有完全掌握,这也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课程整合程度低。教师在使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最大的障碍是在技术方面,大多数教师表示,尽管没有进行过网络教学,但并不是认为其不必要,而是技术上作不到。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专业代课老师技术能力不够,有很多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却没有能力运用。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其突出。课程的整合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很好的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合,能够完美运用技术等方面因素。??
思考与讨论??
(1)学校技术环境的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从信息理论的观点,学校环境应建成为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主要是教学信息包括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师环境等;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建立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其中,教室环境是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现代的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去传授知识信息,还必须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去形象、生动的、科学、准确地呈现各类信息。因此,教室内应装备有方便教师控制的能呈现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设施。??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它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用教育技术的方法、手段将各种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不仅仅指媒体技术。教师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等于就能发挥了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练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实践。现在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都是很薄弱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3)教师要做一个信息化环境教学的管理者。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要要做好一个信息化教学的管理者,而这点就依赖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对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信息化学习环境决定了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方式。首先是对各种学习资源的管理。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效率,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与他接触和掌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有关。因此,教师要管理好各种学习资源,便于学生的浏览、搜索和利用,特别是对学习资源的支持系统的管理,以及学习资源运行系统的管理。其次,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情况,需要教师加以解决。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适度的控制,以维持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随时对学生主动积极的反馈予以鼓励,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并妥善予以处理。??
(4)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评价者。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步骤。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为教师搜集评价信息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交互工具,而且提供了一些已有的评价平台、评价工具给教师使用。所以教学中怎样设计,并恰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工具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关键工作,也是教师所面临一个主要问题。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空间,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设计评价中不仅需要考虑怎样评价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而且在评价中应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体现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本着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总之,教师应将网络评价工具和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对学生学习做出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的评价。?? 对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务实型师资培训。教研部门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实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成功范例,如整合教学课例、归纳明晰不同环境条件适用教案等,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务实型培训,建立校本教学中坚队伍,以骨干带一般、以示范推普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意识和技能。??
在培训中,因人施培、因地施培,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教育、师资基础实力和意识水平,实行级次差别培训。如在经济发展快、教育硬件投入量大质高、配套设施完备、接受现代信息意识强的地域,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条件简陋、信息技术教学配套设施差的地域,就不可能使用同一层次培训内容;同一学校内不同水平的教师之间也应当实施不同级次的培训内容;重视经济型适应性强的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
(2)建立区域、校园信息技术网络化交流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要重视建设县级网络、校园网络,丰富网络教学研讨和论坛活动内容,要加大县级、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的力度,制定激励措施,让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特点,有更多的时间更自由地阅览思考,阐述个人观点,让教师在同一区域、同一学科、同一学校的教学学术得到更广泛和深度的交流,接触更多更近似自身实际环境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法,更好地充实完善自己的教案,提高工作效率。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在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模式上要和中小学互动。有一些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是注重论论方面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当成一门公共课来开设,并没有认真的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像Flash、网页设计等一些软件都没有基本掌握,流于形式。??
(4)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关系到教师怎么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信息技术运用不好必然影响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一线教师中有很多都不了解一些运用很好的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例如“探究-发现”、“协作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big6教学设计模式”、“自主学习”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适应自身课程的教学设计比人能够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5)完善考核评价管理机制。项目评价直接反映部门管理意向和定位。在普及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教学评价指标既要反映要求、进度和时期目标,合理地评价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实施中的效果和作用,也要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和索求欲望,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积极性,促进树立积极探索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和理念。通过完善项目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能力和成果,不但要看到教师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量,还要看到熟悉程序操作的质;不但考察到教师收集和下载、制作和整合教学资料的能力,还能检测到整合教学资料是适用于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引导,是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才适用的实践效果。不要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流于一种形式,一线教师只是把信息化课堂教学当做一种表演,就是出现的一种“做课”现象,这是和我们评价体制是有很大关系的。??
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整体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也是影响信息化课堂有效性的最大阻力。因此,学校在进行硬件和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教师的培训,并且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将培训做到实处,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最终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让信息化课堂切实有效,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文剑.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6).??
[4] 曾金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改革与战略,2006(6).??
[5] 宋卫华.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ぃㄔ鹑伪嗉?:杜能钢)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平阴县实验小学 张 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从无到有,从老课标到新课改,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的课程整合,一路风风雨雨,蹒跚着,弱势着,执著着走到了今天。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的确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等。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举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进而使学生“信”,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应当适当地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即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
二、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 Windows系统 中的“画图”程序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太明白,我就这样讲解:“同学们平常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面面俱道。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妥:
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
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
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用知识迁移的方式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还比如说,在六年级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我先展示了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节课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因为已经学过文字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演示文稿中学过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
“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注间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写字板”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从实际角度出发,解决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同时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体会到计算机有用、好用。有效的课程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用好“小老师”,师生相互协作
上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出问题了!”,老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也就可能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先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小老师,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而且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小老师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使小老师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六、及时恰当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会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学生“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的创造性与差异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展示教学的效果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我们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世界里,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对社会各个部门都是重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呢?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每个人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技术”呢?它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大部分人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把两者等同起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是“计算和操作”,而非“分析和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某环节或阶段的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合理。
二、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处理、交流进行探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只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根据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在网上交流、学习,从而探讨出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通过网络来获取教学的信息,以便对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这种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会极大的优化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活动探讨者和执行者。因此,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完整的圆柱体模型,然后慢慢地把侧面展开,同时光标闪烁,然后两底面又以不同的颜色呈现给学生,并把两底面重叠后完全重合,使学生看后马上意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两底面相等,要计算其表面积也就是求这三部分的面积和。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进程缩短。数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一工作,它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力,又能通过生动的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四、转变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式呢?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作用,但是每一个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式,所以就需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
首先是查找资料。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用好计算机网络,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其次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将所获取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最后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利用。也就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但同时也是学生同别人合作、探讨、交流的学习。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探讨、分析、思考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种教育技术。
五、突出教学重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习教师难以讲明、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都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可以把教材中复杂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突破难点,使平时非常难以讲授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接受,显示出巨大生命力。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笔者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可以接着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应用信息技术容易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把教学的难度降低了,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效果不佳。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无味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体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减轻了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好发展。
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对强有力的翅膀,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尽情地飞翔,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抵挡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意实效,优化整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让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辉煌。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随 着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正融入 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也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现实。下面根据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 日益激烈的竞争世界里,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对社会各个部门都是重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正 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呢?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每个人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什 么是“信息技术”呢?它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大部分人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把两者等同起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是“计算和操作”,而非“分析和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某环节或阶段的 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合理。
二、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 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处理、交流进行探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靠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只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根据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在网上交流、学习,从而探讨出答案。在此过 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通过网络来获取教学的信息,以便对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这种 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会极大的优化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活动探讨者和执行者。因此,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 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 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 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 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 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完整的圆柱体模型,然后慢慢地把侧面展开,同时光标闪烁,然后两底面又以不同的颜色呈现给学生,并把两底面重叠后完全重合,使学生看后马上意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三个部分 组成,其中两底面相等,要计算其表面积也就是求这三部分的面积和。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深 化,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进程缩短。数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多媒 体教学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一工作,它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力,又能通过生动的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 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四、转变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式呢?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作用,但是每一个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式,所以就需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
首先是查找资料。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用好计算机网络,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其次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将所获取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最后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利用。也就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但同时也是学生同别人合作、探讨、交流的学习。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探讨、分析、思考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种教育技术。
五、突出教学重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恰 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习教师难以讲明、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都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难以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 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可以把教材中复杂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突破难点,使平时非常难以讲授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 接受,显示出巨大生命力。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笔者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可以接着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应用信息技术容易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把教学的难度降低了,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多 媒体技术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 段材料后学生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效果不佳。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 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无味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 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信 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教学课件,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让学生在多彩的多媒体世界里读“电子读 物”;教师要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但要注意不能照搬照用,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区域环境、人文习惯、学生的感 知能力和教师对教材把握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些课件可能对于设计者自身及当地来说是优秀的,但当它进入我们的课堂后,由于无法真正理解其切入点和切入 法,就变成无根之木,毫无生命力可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组建或修改,让教学资源更适合当地的教育,同时还要把信息技术与传 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做到优势互补,才能取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现 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体介获取信息,帮助思 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 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 识,减轻了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好发展。总 之,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对强有力的翅膀,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尽情地飞翔,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抵挡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 工作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意实效,优化整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让教育事 业的发展更加辉煌。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的技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的技巧
-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卷洞九年制学校 刘强【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评价、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信息技术学科地位。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一是精心准备,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二是搭建有效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三是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四是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合理采用教学策略;五是合理的学习评价;六是加强课堂管理;七是正确合理的课堂教学反思。【关键词】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文】通常情况下,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2-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影响因素1.教师的教学目标。当课堂教学依赖于学生的进程,部分学生因前面技能的没有掌握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个“旧技术”对“新技术”造成的瓶颈问题?2.学生学习目标。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有些学生对下一步设计心中茫然,教师需要如何把握“引导”的恰当程度问题。
3.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导致学习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完成任务后“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上缺乏主动性。5.学生学习评价。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6.学生的贪玩及时尚心理。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QQ,喜欢看视频、听音乐、看明星图片,却不热忠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7.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3-8.信息技术学科地位。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问题观念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等等。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精心准备,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材的解读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的了解、教材的解读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着手,才能在课堂上出现有效性教学的良好局面。1.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外部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了解学生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走进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2.解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