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时代下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信息化时代下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沈阳市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
金丽
【论文摘要】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职业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信息素养现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一种基本素养。信息化时代下的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进而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素养
随着学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已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学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这种政策支持给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灯移动终端媒体设备的普及与使用,使得媒体在信息化时代伴随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幼儿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主导者是教师,这就对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化程度要求非常高。所以,幼儿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潜能。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各 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二、信息化时代下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信息时代的带来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 服务;要求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影响;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美学基础和具有正确的媒体反思观念,更好地为幼儿学习者服好务。
1.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幼儿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丰富 幼儿课外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正确认识媒体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以便推动自身的专业素质发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加强对幼儿媒体发展的认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定期参加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
幼儿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决条件时对多媒体操作的熟练 程度,这也是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幼儿教师应在掌握原有的媒体操作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幼儿教师应定期参加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
3.经常开展媒体发展讲座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不断涌现,众多媒体信息 融入了幼儿教学的整个领域,媒体已经成为幼儿学习者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幼儿学习者正面临繁杂的信息困扰,幼儿教师应正确引导幼儿学习者在媒体信息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幼儿园经常邀请媒体教育界的专家来园里作讲座和报告,以便扩大幼儿教师的信息面,增强信息素养。
4.建立信息素养资讯平台
幼儿教师一般工作比较繁重,很少有机会进行正规或正式的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学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域特色,建立各具特色的相关资源中心,供幼儿教师进行学习,相互交流和讨论,有效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信息化教学更好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第二篇:信息超载时代用户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一、信息超载对信息用户的威胁
海量的信息环境中,人们用于信息处理的时间越来越长,病态信息使用行为已给使用者带来种种威胁。
1.信息反客为主
信息数量巨大,会导致信息消费主体熟悉信息的时间大大挤压反思的时间,信息反客为主,产生信息异化现象。知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信息要转化为人需要的知识,上升为智慧,须将原始信息经过整理。由于知识具有隐性特征,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等人的心智内化过程,才能被真正理解并被准确运用。而信息的归纳、总结、提炼需要一个人留出时间,专门用于信息的处理。如果原始信息的组织性、有序性差,形不成知识体系,信息使用主体的创造性降低。“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当一个人一味地追逐新信息,那么最终必会沦为信息的奴隶。
2.身体疾患增加
长时间的信息接触会导致身体的虚弱,头痛、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腰椎间盘突出、血压增高、鼠标手等生理疾病。甚至,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的形体将会因此发生很大变化。因iPhone等移动类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需更加复杂的手眼协调能力,未来人类手臂和手指将会变得更长,以便减少常常伸出手臂的动作,而手臂上的神经末梢数量将会增加。因为计算机将会帮助人类进行很大一部分记忆和思考功能,而大脑体积将会缩减。由于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短信与别人联络,说话渐少,双眼经常盯着手机屏幕,科学家预测人类的眼睛将会变得更大,且眼纹更多。
3.催生精神疾病
信息超载已引起心理学研究专家的重视,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是信息焦虑。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繁杂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便会造成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被称为“信息焦虑症”。沃尔曼认为信息焦虑的产生源于人们所理解的内容与期望自己应理解内容之间的差距,并警告说由于缺乏时间反思,信息超载会将人们变为机械的信息查询者。人们在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从而产生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长时间的信息超载还会导致人的阅读心情越来越浮躁,患上“注意力缺乏症”。为在有限时间内更大范围触及流行信息的“全景”,以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已成为人们从信息海洋中搜寻和捕捉有用信息的主流方式。过大的信息负荷会减少信息选择的时间,增强延迟选择的可能性,甚至使使用者只重视对信息的了解,而放弃对信息的知识性理解选择。对信息反思性选择工作量的减少,必然使用户的信息接触行为背离人的信息需要,不能确保思维和行为满足目的性和有序性。
4.弱化社交能力
过多的信息活动会减少社交时间,降低社交能力。现代数码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信息用户开会、吃饭、看电视等日常活动,人际关系也因此疏离。现实交往越来越被感觉“不需要”,因网络视频已让人觉得“天涯共此时”了。然而,现实交往是一种全感官即时性交往,而网络中介化的交往则是部分感官参与的异步交往,因此网络虚拟社交并不能弥补现实交往活动不足带来的缺憾。同时,从知识学习来看,隐性知识很难在中介化的信息交流活动中得到转移。由于隐性知识是扎根于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参与和使命,是非口语化的、直觉的和难以表达与编码的,这类知识转移的难度很大。因此,一个人要获得体系完备的知识结构,须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得到锻炼,并增强线下社会交往活动量。
5.影响创新能力
过度的信息接触会导致信息迷航,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创新能力。信息用户如果受兴趣的支配,在各类信息间自由跳转,就难以将精力聚集在某一特定问题上,从而忘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信息迷航现象。特别是网络媒介的信息消费,尤其要注意信息使用的效率问题。网络信息接触从内容来看,属于摘要式阅读;从时间上看,属于碎片化阅读;从阅读的思维参与度来讲,属于浅阅读;从阅读内容的内在逻辑上讲,属于非线性阅读。摘要式阅读和非线性阅读破坏了阅读内容的完整性,弱化了对某一主题内容的深入思考。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影响了阅读时的思想参与,削弱了用户的创新思维。而全神贯注、将注意力长久地倾注于某一件事,才有可能灵感勃发,产生超常的创造力。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在不同的信息窗口中不断切换,注意力不断转移,工作效率必会降低,个体潜在的创造力受到抑制。此外,由于疲于应对新的信息,记忆被迫外包给了网络,大脑本有的信息贮存功能被交付给电脑。记忆外包当然节省了脑力,但主体也因此削弱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理解程度,外在于己的信息难以转化为内在于我的知识,主体借助知识的实际运用而产生智慧的可能也因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信息超载时代的用户自赎
面对日益严重的信息超载问题,信息用户并非无所作为,虽无法突破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极限,但用户可通过科学组织信息活动避免超载带来的负面影响。
1.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
各种符号类型的信息产品要合理搭配,图像、文字符号各用其长。如视觉符号具有瞬间性,是最高效的信息接收方式,而阅读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才能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的多媒介符号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却容易干扰人们的思维,其接受效果往往不如纯文字文本。因此,在学习性信息活动中要注意各种符号文本合理搭配,特别要为纯粹的文字阅读留下一定的空间。在关注内容上,要结合工作需要和兴趣所在,确定重点关注的信息范围,排除对工作和个人发展无效、低效的信息。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对用户有意义的信息必然会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或抵消,为减少无意义信息的干扰,用户应在长期的信息活动中缩小信息关注范围,重点关注最有价值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类型。同时,还要增强心理控制力,避免被兴趣支配,一味追新求异而在信息活动中模糊了信息接触的目的,丧失信息使用的主体地位。
2.科学组织信息来源与内容
过度信息对生活充实的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为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信息使用者须懂得取舍,善于选择。“信息对人的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意味着信息越多越好,要考虑它在量上的适度性以及在质上的适用性。量上的适度性就是信息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来说,既不缺乏,又不过量。质上的适用性是指信息的有用、有利,不会对个体的身心构成危害。”信息媒介组织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将无序化的信息结构化、专题化。信息媒介组织强化了信息的有序性,但每类媒介对信息的组织化程度不一样,因此对各类媒介的特征应有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利用。如报纸可选择新闻周刊看。新闻可选择要闻看,以浏览式为主,将厚报读薄。电视可充分利用节目预告,选择性收看频道与节目。对网络要充分利用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个性化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组织具有非线性特征,信息之间的跳转极为容易,因此要更加注意信息超载问题。
3.合理分配信息使用的时间
合理分配信息使用的时间涉及两个方面。首先,要限制信息接触的时间,有规律地留出部分时间远离信息媒介,将这段空白时间用于身体锻炼;坚决反对“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过度信息活动,讲究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加信息整理的时间和信息应用的时间。理由在于只有将信息整理归类,才能转化为用户自己的东西。电脑日益掌中化,手机日益电脑化,现代个体已成为网络中的移动节点,信息的快速更新激化了人们的时间紧迫感。然而只有在远离外界信息打扰的寂静中,才会转向自我内心,在静默中体会、反省、怀疑、选择,升华对已知信息世界的理解。
4.掌握现代信息使用技术
掌握专业化的信息搜索技术。首先要掌握信息搜索技术,信息搜索技术具有智能化与精准化等优点。通用搜索与各类垂直搜索软件,能帮助用户快速地寻找到所需信息。其次要有效地利用推技术。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身份识别功能,可通过IP地址、用户登录、cookie、视频辨认等手段区分每一个用户,用户可根据自己定义的准则,让软件系统自动搜集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并使其将信息传递至指定的地点。再次,要变传统的信息储存方式为网络储存方式。传统的信息存贮方式多种多样:笔记、音像制品、纸质载体、剪报这些以物理形态存贮的信息存在诸多缺陷:不方便整理、信息归类费时费力、查阅困难、存储空间大、物质载体容易毁损、复制共享困难、信息购置成本高物理形态信息产品的种种弊端,都可以被电子信息产品有效地解除。
5.付出必要的信息服务成本
优质的信息服务须付出相应的物质代价,无论是文件下载速度的提升,还是特色数据库的使用,都要求支付一定的费用。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免费信息服务是存在的,这种免费实质上和收看电视节目一样,需付出注意力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须作出成本选择:时间或者金钱。付出时间需忍受广告的干扰,付出金钱可获取“广告清洁版”。因此,用户应付出必要的金钱成本,以降低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投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此外,还要有合作共享的精神,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散落各处,一个人很难将这些信息迅速搜集在一起,即使有现代网络搜索技术的帮助,许多非结构化的信息也很难被搜索到。因此,为提高个人的信息使用效率,在信息使用上可与有共同信息偏好的人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应对信息超载问题,信息用户既要避免一味追逐新信息而沦为信息的奴隶;又要注意在减负过程中避免信息偏食,造成信息的结构性营养失调,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1.信息素养的内容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挥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事业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师生应当切实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才可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展现出比较强的适应性,从而也就可以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一定需要养成的一种素质,它是在信息化时代当中
涌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在经过后天的学习及适应之后,逐渐就会养成这种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一般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首先是专业发展领域,教师实
际工作过程中教授的科目应当和信息技术相互联系起来,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
术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信息技能领域,也就是教
师需要去对一般的信息技能进行分析,促使信息化传播工作的有效性得到大幅度
提升。最终,信息意识领域,这是信息素养的深层次内含,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
行的过程中,一定是需要养成这种信息意识,才可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科
学合理的完成教学工作,妥善解决以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如图
所示。
图
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
2.现阶段师生信息素养发展现状概述
(1)性别,年龄,学科以及设备等现状
教师信息技术意识水平有待提升,在此所说的信息技术意识所说的是教师面对各种类型信息的情况下展现出的分析和捕捉能力。一般情况下,此意识和教师的性别、年龄以及学科性质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比方说,年轻教师相较于年长教师来说,展现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强一些,女性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男性教师弱一些,文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理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一些等等。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或者是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硬件设施的影响,也有可能在自身操作不恰当的情况下,难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不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信息收集及整理工作,特别是对任课教师来说,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促使教学效率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学科教师在文字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领域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此背景之下,想要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做出保证,自然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3)不同学生展现出的信息应用能力现状
不同学生展现出的信息应用能力之间差异性比较强;学生本身处理及编辑信息的能力不是很强。比方说某些学生能够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主题资料,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将这一篇文章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形式,甚至难以将文章当中多余的内容去除掉。学生本身的信息传输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比方说在小组当中各个同学相互合作的背景之下完成作业的时候,某些同学并不了解怎样利用网络和同学相互传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这一个目标。大多数学生只要是在家里想要使用计算机,肯定就会受到家长的反对,因此需要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情况下,要不需要向教师求救,要不就是需要在图书馆当中找寻答案,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机会在家里利用计算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3.1
切实转变观念,提升认知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一定是需要做到下文中所说的两点。首先,由内而外的树立其崭新的教学理念,争取可以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突破,将学生当成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应当对信息素养的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不单单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养成的素质,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只有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的背景之下,才可以在日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推动性作用。
3.2
以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信息应用意识
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师自身作为出发点,切实提升对学生的引导及启发力度,让学生对信息资源产生较为强烈的探究意识,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认识到,假如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资源,就可以获取到十分丰富的知识,并且还可以让自身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一些,在此背景之下,学生就能够自觉的使用信息技术措施来解决问题。比方说学生在学习完《墨梅》这一首古诗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人们将梅兰竹菊称为是四君子,那么同学们知道四君子各自的品质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个问题是难以在教材当中找寻到答案的,所以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查找资料,从网络当中获取到答案,不单单是可以让学生养成一定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一定信息应用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积极使用信息资源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3.3
师生构建信息平台,互相交流
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结构构建过程。只有加强健康交流,才能使这种经验传递系统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指出“为文三多”,即除了多看多做,就是多讨论。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
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讨真理的志同道合者,他们之间是民主的,这就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能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完善,师生相长。
结语
教师信息素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和教学活动的效率及水平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是需要本质角度上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除此之外,技能的提升并不是一件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更是需要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配合。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切实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切实提升信息技能的培训力度,以便于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出较为强劲的信息能力,妥善解决以往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四篇: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021班 张建辉
指导老师: 熊才平
摘要: 针对当今信息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缺乏科学管理,共享不够全面的状况,提出了在技术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在理论上以系统工程、人机工程等理论工具为基础,试图找到一种全新的信息共建与共享结合模式,从而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整合1、前言
随着信息化浪潮在全世界的兴起,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科学的规划和组织,目前存在信息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大量重置和浪费现象,造成资源不能共享。而资源集成整合是突破现状的惟一途径。整合作为一种理念,它有多种称谓,如:“集成”、“一体化”、“综合”等。所谓整合,是指某一系统或某一系统的核心把若干部分、要素联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1]。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信息化背景下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是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系统。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串联”82个国家与地区的41 000个各类型的图书馆,用370种文字通过因特网进行联合编目,年均产出数据2000多万条[2]。我国也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
[3]建共享实践活动,如科技部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平台”、文化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系统等。但在深入探讨跨地域、跨系统、囊括所有信息服务机构的全国乃至国际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始终显得举步维艰,成效不明显[4]。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主要涉及用户与Web界面多维模型、因素分析;信息共享多语言处理技术;信息资源共建标准化;信息共享设备;信息共享载体与数据模型等内容[5-10]。国内也相继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其中以针对信息资源配置、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趋势的论述居多[11-15]。
3、相关信息技术分析
毋庸置疑,信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整合技术。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是指在知识型组织内生产、组织、存储、传递、交流、反馈知识的信息技术,它不同于以往技术管理时代和信息资源管理时代的数据管理技术,是在数据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知识资源的特性而开发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能够协助知识管理人员和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活动的技术。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并不
是一项专门技术,而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构成,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网格技术、知识仓库技术、知识发现技术和群件技术等在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1 网格(GGG)技术
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科技版《Forbes ASAP》2001年9月10日发表一组文章,预测信息技术的下一波大浪潮的本质特征就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升级为网格(Great Global Grid)。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认为,网格是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代因特网应用。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则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其中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简单地讲,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全球范围的计算机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的全面共享。对网格本质的理解可以从网格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那么,网格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它可以概括为:如何在动态、异构虚拟组织间实现协同的资源共享以及协同的解决某一问题。
网格的根本特征不是它的规模,而是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消除资源孤岛。知识资源共享更具目的性。目的性体现在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互连和单一使用,而是通过互连、组合、协作解决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具有附加值的新服务、数据、信息等资源,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网格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贵重科研设备(电子显微镜、雷达阵列、粒子加速器、天文望远镜等等)、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等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当然,网格并不一定非要这么大,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庭网格和个人网格等等。
3.2 知识发现(KDD)、数据挖掘(DM)技术
伴随着因特网(Internet)、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应用的成熟和普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地在网络上交换数据信息和协同工作。由于Internet上网络知识资源多以各种数据库的形式存在,面临浩渺无际的数据,人们呼唤从数据汪洋中来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技术。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DD)及其核心技术——数据挖掘(DM)便应运而生了。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发现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步骤,知识发现过程是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所谓数据挖掘,就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与传统分析工具不同的是数据挖掘使用的是基于发现的方法,运用模式匹配和其它算法决定数据之间的重要联系。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核心部分。知识发现是知识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网络知识资源进行发现和选择,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利用和知识创新。
3.3 组织内部网络技术
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组织和个人都已经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优势。组织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是基础。组织必须要建立自己组织内部网络(Intranet),它是由Internet发展而来的,它继承了Internet的标准化技术(如TCP/IP、HTTP协议等),在组织内部集成各类信息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开放、标准、简捷的网络平台。它不仅是组织内部信息发布系统,能运用一些知识管理软件,成为员工之间常用的交流方式,而且是组织内部业务运
转系统。它既有严格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又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组织信息系统内部知识资源的共享问题。
Extranet是Intranet的延伸与发展,它把Internet的技术应用到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系统中,优点是能为客户提供多种及时有效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各种项目的合作,可以兼容原来的信息系统。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强调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资源共享,Extranet已经成为当代组织知识资源管理技术框架的主流。
3.4 知识仓库(KDB)技术
知识仓库技术是数据库管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知识型组织诊断、计划、设计和分析等方面的决策支持。KDB(Knowledge Database)是组织构建的基于www.xiexiebang.computer-integrated facilities management.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J],2000(3):46-54
[10] Capstick J.Kader A et al.A system for supporting cross-ling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J],2000(2):2801-2816
[11] 周毅.试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料配置特点与基本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3(3):81-85
[12] 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
(一)[J].图书情报工作,2000(5):32-37
[13] 黄郴.网络信息资源的无限共享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84-85,114
[14] 粟慧,蔡玲.信息资源管理四大矛盾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02(8):25-27
[15] 曹作华,张长安.论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协调与微观发展[J].情报学报,2003(5):584-591
[16] 李伟超,王兰敬.知识资源共享的相关技术及概念[J].原生文献专栏,2003(4):11-13
[17]王以群,张力.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网格[J].图书情报工作,2004(12):73-76
第五篇: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将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近日,全国500多位中小学校长齐聚深圳,探讨了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当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之从前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教育是否能适应新的变化,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首先需要相关硬件设施的保障。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深圳的孩子是幸运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在“软件”方面,深圳教师的高素质,也让深圳的教育信息化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能否让学生们具备较高的“资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有学者曾对“资讯素养”作了简单描述,认为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在资讯社会中实践终生学习的人。在笔者看来,“资讯素养”至少包括以下含义:
首先,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应能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对于这一点,笔者向来乐观。包括电脑、互联网在内的高科技信息传播介质,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今天,我们常会谈到有关“网络沉溺”等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说是网络信息传播魅力的“非正常”展现。这样的一种强大吸引力,会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学生们主动地去亲近、喜爱它。对于电脑、网络,一些孩子常常是“无师自通”,小小年纪,就会熟练地使用QQ聊天,开设自己的博客,建立自己的主页。
对海量信息的分析、评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资讯素养的重要标尺。能够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表明我们具备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能力,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对所接收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合理地使用它。当我们打开电脑,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哪些可以接受,哪些应该拒绝,对接收到的信息该如何进行分析判断,是学生们从小就须注意培养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性和自我把握能力)。现在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或是因为接触了一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而做出一些不当行为,同其对信息的把握和评估能力有着很大的关联。
当孩子们从小就具备了一定的“资讯素养”,“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也就有了基础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