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 河北省肃宁县第三中学
张艳丽
摘要: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紧迫任务。首先,明确思想、提高认识,认清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学习培训、探索实践,更要把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培养落到实处:创造软、硬件条件、培训加自学、竞赛促提高、教学互相长、学教要结合、管理重应用。再次,学有所成、做有所获,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要有用武之地:取得教学成果、完成科研课题、教师专业化成长、利用“校讯通”平台、建立学校网站。最后要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社会正朝着信息化方向迅速发展,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到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
质的一顶重要指标。
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它关系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需要改变教师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知识,因而,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明确思想、提高认识,推动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信息化建设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展教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已经引起学校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习培训、探索实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
1、完善软、硬件环境,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
学校新增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更新了多媒体机房;购置了大量的资源库、专题网站、教学光盘等软件资料;给教师订购了教学研究资料;所有教室都装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和资料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多媒体资源,为教师学习利用信息资源创建了宽阔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培训与教师自学想结合,为信息素养提高奠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与技能已成为各位教师的共同认识,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 2
样的大环境下,首先是学校派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然后再分批对本校教师进行辅导,内容主要涉及: word、Excel、Powerpoint、Flash的知识应用培训,网页制作、资料查找和下载、多媒体使用等使用能力培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显著提高。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多、时间较紧,经常性的组织集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提高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必要的辅导后,教师的自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结成中、老、青帮扶对子,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辅导中老年教师,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样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在学校蔚然成风,教师的信息意识有了普遍提高。
3、以竞赛促提高,激励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
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电子贺卡的制作、flash动画制作、专题网页制作、各学科网上论坛、电子阅读与写作”等,在这些竞赛活动中,不仅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丰富了教师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教师的生活品质,更激励了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学的热情。
4、教学相长,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学生想比,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然后,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上,学生在有些方面也可做教师的老师,于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找出一些技能较高的学生,分班级、分学科与教师形成“师生结对”,利用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优势来弥补教师的不足,帮助教师提高,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给教师一些鞭策,教师为了不能在学生面前丢脸也会去努力学习。
5、学教结合,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学校为 3
每个班级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上网查找资料,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找出适合教学内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加工,写出教学设计、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辅助的高效课堂模式。于是,在备、做、讲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得到了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还不仅仅表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地位、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信息技术,从教师的角度看,已不单纯视之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大量丰富多彩的资源、创设对话式、协商式、交互式的教学情境及有利于知识建构的资源工具和教学工具。
6、在教学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必然会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于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也就成了顺势而为的做法。例如: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管理时,利用Excel电子表格,既方便修改,又能通过Excel的多种功能,进行求和、求平均数、求优秀率、最大最小值等,还能进行各种筛选,教师用起来的确是得心应手;在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利用成熟的校园网,设计开发出班级学生电子档案,把学生的成长过程用电子文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直接与“河北校讯通”相通,实现“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多方的沟通。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不断得到提升,而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是有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途径之一。
三、学有所成、做有所获,展现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
1、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得到了普遍提高,教师制作的精彩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如:2011年12月,金焕志制作的课件《教学成绩统计程序》获沧州市电教评比三等奖;2011年11月,杨娜、闫秋艳获沧州市化学课件评比一等奖。撰写的多篇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论文获奖,如:2010年月12月,张艳丽撰写的论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获全国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大赛一等奖;2011年6月,王东纺撰写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教学优势的发掘与整合应用》获得沧州市二等奖;
2011年12月,孙玉娟的《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获肃宁县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多人次获奖,如:2010年11月,孙玉娟执教的《声音的特征》被评为沧州市录像课一等奖;2010年12月,苗红敏获沧州市教具系统应用能手录像课二等奖;2010年12月,王淑恩执教的《电能》获沧州市电教成果评比二等奖。在这样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学习、勇于实践、学有所成、做有所获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也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开展,更有利于教师生活品质的改善。
2、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完成省市级课题
2007年批准立项的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已于2011年7月结题,在课题的立项申报、开题审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过程操作、资料积累、结题汇报的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发挥,每一步都体现了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成果,如果没有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课题的研究工作是根本无法开展的,因此,随着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我校于2010年又承担了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已于2012年7月完成结题验收,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更加体现了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发展水平。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的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师探索出了物理教学的两种创新模式:一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情景导入、定向示标、自学提示、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回顾目标”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尝试了“网络化教学”,形成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互动合作→解疑激趣→总结建构→应用反馈”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更加体现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课题的研究为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平台,既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与锻炼,又给了教师展示信息素养与技能的舞台,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反过来,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又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有了信息技术做基础,教师日常工作的各种资料获得、经验积累都比较方便
快捷,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化“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工作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故事、教育案例、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试卷分析、学生成绩分析、工作总结、个人特色等,每学期整理打包做小结。“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而科学地记录了教师成长的每个细节,形成了丰富详实的档案材料,有利于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为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有力的材料佐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教师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修炼和感悟自我,从而也成就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10年学校申报了河北省示范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11年12月已通过沧州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验收,2012年要进行省级验收。
4、利用“校讯通”平台,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管理也进入信息化时代,顺应时代的需要,“河北移动校讯通”平台引入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教师利用校讯通平台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制度,每周五把本周学校的工作情况、学生的个人表现、下周的工作重点、周日对学生在家的要求及温馨提示,制成“家校联系卡”,通过校讯通发送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校讯通平台反馈学生周日在家的表现,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发挥了家校互动的作用。而校讯通平台的利用必须是在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的基础上,而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又更好的促进了“家校联系卡”的良性使用。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技能有了个更好的发挥空间,也更加激励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5、建立学校网站,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资源共享
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学校建立了肃宁三中网站,网站包括:校园新闻、教师园地、教学教研、学生天地、家长学校、德育园地、校长信箱、班级主页等内容,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对学校的发展、班级的管理通过网上留言提出建议、献计献策,做到全员参与。网站的建立既是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的表现,又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提供了自我展现的舞台,网站从2008年建立发展至今,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涉及内容越来越丰富,管理也越来越精细,既实现了信息时代 的资源共享,又使得教师们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
四、总结反思、发现问题,再促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虽然在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实用的做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研究的深入性、科学性还远远不够,还存在一些问题,更需要做深入的探讨。
1、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技能,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减负增效,才能建立充实的网上教学和学习资源,创设基于问题探究的、情境创设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信息素养潜质,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师乃至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技能,使现代的教育理论与广泛的教育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目的。
2、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必须应用于教学,必须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对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呈现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探索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下的创新型教与学模式,也应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一个内容。
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久课题,其本身的动态性、多元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继续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的研究只有不断提升、更新、拓展的目标,而没有截止的终点。
参考文献:《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技巧》刘新海
第二篇: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2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进入到21世纪,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现象,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逐步关注“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法,反思教学行为,自我监控,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2、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学校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方式以及知识管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变混沌为条理,变无序为有序,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网络变革了教师们的学习方式,从行动反思开始,借助教育网站探讨、沟通、交流。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们开始踏上自我更新和学习的专业发展之路。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全球化、数字化的交流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得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协作中得到提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⑴ 以校本培训作为切入点,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⑵ 撰写教育随笔,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探索教师主动学习、培训之路。⑶ 搭建信息化平台,变革学习方式,强化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内容
⑴ 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⑵ 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⑶ 教师信息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⑷ 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3、主要观点
⑴、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师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
⑶ 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创新之处
⑴ 课题研究信息网络时代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促进者的信息素养及其行为。
⑵ 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反思、培训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信息素养的课题,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方式,旨在通过较为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构建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教与学模式,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为重点,加速信息化建设工程。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为研究法相结合,结合采用调查法(问卷、访问、调查等)、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具体研究和措施如下: 1.深入调查,收集资料
以个案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座谈等形式获取较为完整的资料。2.组织培训,更新观念
构建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组织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课件开发平台的使用、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提供学习资料,举行专题理论讲座,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引导相互交流探讨,使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
3.进一步开展实验,引导探索
引导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设备、电子备课系统和多媒体教师室,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开辟课题研究阵地,方便教师了解课题进展情况以及进行教育技术的个人研修;引导研究对象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加强自身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4.定期总结,相互促进
定期组织研究对象,研究新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文章,开展交流学习、座谈讨论,使研究对象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技术路线
1、以“讲座——培训——实践——考核” 为模式,多种学习方法渗透的培训方式进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2、引进和开发网络应用平台促使教师探讨、沟通、交流,进行行动反思,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以使高教与学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从2006年1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06.1——2006.7)
1.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题,由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发展教育技术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 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科研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关理论。3. 组织调研,分析教师现有的信息技能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建议,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4. 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06.9-2008,12)1.以教研组和办公室为单位,明确分组和负责情况。2.确定学期研究重点,并组织实施。
3.培训组撰写学期培训计划和教案,并组织培训。5. 教研组把教师培训和研究课纳入学期计划,并组织实施。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09.1-2009.12)。
完善各种资料,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迎接有关专家的验收。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确定后续研究方案。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省级课题《智慧型教师的研究》已结题 市级课题《利用多媒体辅助应用题教学》已结题 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结题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组
冷国华
《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的定量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高 丽 《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桑新民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施勤,年龄40岁,本科学历,现任学校校长,长期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2005年3月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为期一个多月的校长培训班,系统的学习了课题的研究和教师的培训。
课题组其它成员学历均在专科以上,其中 位是小学高级教师, 位是现任教研组长,位是现任教育行政干部,都是教学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积累了相当的教育科研成果,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政策法规有较全面的了解,一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2003年又被评为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是镇江市京口区信息技术硬件设备配备最先进,最齐全的学校之一,校园网功能完备,教师人机比接近2:1,正积极筹备每位专职教师都配置笔记本电脑,有胜任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四位。
学校图书馆有3万册藏书,其中有几百册是有关基础教育理论和现行课程改革的书籍,有上百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方面的书籍。另外,电子阅览室能提供五万多册的电子阅读文本,相当另一个大型的图书馆。
课题组有完善的管理组织,成员分工明确,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有足够的时间,课题过程各阶段任务目标清楚,实际可行。整个课题研究计划投入60万元经费,第一期20000元课题经费学校已经同意批发。
第三篇:《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中期研究工作总结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
中期研究工作总结
2011年3月,由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小提交申报的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于2012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课 题 批 准 号: HNETR1037。20123月年,课题组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研究工作计划,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现将2011年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要报告: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的提出
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在课题研究初期进行了“信息化进程中的学科整合”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较好地提升了理论素养。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硬件设施日趋到位。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信息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是我们面临和正在思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好信息时代带给教师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积极投身于本课题的研究。立足已有的研究基础,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实践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2.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3.概念界定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从外在表现来看,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内在特征来看,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或修养。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持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研究目标
(1)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有获取新信息的意识、愿望和技能。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建立教育案例、多媒体课件。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案例和课件,可以丰富教育资源,供相关教师学习和借鉴。
(4)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求证教师信息素养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确定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求得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5.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师应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获取者与传输者,对信息具有敏感性,能较好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并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2)研究如何通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研究如何通过提高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教师应该具备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对适合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4)研究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6.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及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为一项探索性、应用性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先拟定阶段目标,然后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正,使研究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为我所用。
(3)案例研究法:收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以某些个案为研究蓝本,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规律或模式。
(4)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每学年安排阶段总结与展示,对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
二、开展的工作
1.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
我们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教师认识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
教师应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的知识。为了帮助教师充实信息知识,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专题培训,内容主要是吸收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研究新动向;课题组定期为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信息,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理论;电教组为全体教师培训如何高效使用投影仪,投影仪与电脑的日常保养与维护知识等。
(3)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我们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学校现在做到了网络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每个班一套,教师人人一台工作电脑,平均每班一台教学笔记本。其次,加强全体教师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对日常教学及其办公管理的一般技术的应用操作。对于年龄大的教师,接受起来比较慢,且易遗忘,可由一位年轻教师“一对一”辅导。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老师自学、相互探讨,务必使各位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技术的帮助。第三,集中开展了两次专题培训。第一次是进行了课件动画制作培训,对于ppt、flash的基础知识与课件的制作进行了培训。第二次是开展了教师获取网络资源的培训。分别利用校会时间进行了相关的训练,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培训,有的老年教师也能利用时间来学习,教学效果好。
2.课堂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1)更新信息化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中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新课程的标准,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原则以及基于整合思想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和模式方法等。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和了解以上知识是教师从理论层次上发展自身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先从观念上下手,使教师有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然后再付之行动,多研究,多上网查找资料,多动手去做,从中有所收获。(2)培养骨干教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校已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网络实现人机互动教学,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对“整合”这个名词已不陌生,但真正去实施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第一次。课题组内多数教师对如何实施课程整合还是一片茫然,再加上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要大面积地实施课程整合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我们在课题组及其他学科中挑选了4名信息技术素养较好的教师,组建了一个课件制作小组,着力进行资源的开发及课程整合的实验。我们先选派了1名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拜师学艺,回到学校后对其余几名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在不断的摸索中,这几名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整合课的案例。
(3)开展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形成,要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和创造更科学、更有效的课程整合模式。
首先,组织观摩交流活动。成长之路往往是从观察和模仿开始的,我们外派教师学习取经,外出教师带着任务,观摩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传达学习经验、上模仿课,这样做的好处既使外出教师成为直接受益者,也使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也从中有所收获,成为间接受益者。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收看名师的录像课,认真观摩优秀的整合课,揣磨每一个设计的意图,分析设计的方法及技巧,寻找适合借鉴和引用的闪光点。
其次,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我们鼓励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提倡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优质课、研讨课作为“点”,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为日常教学普及提供范例,带动日常教学课堂的“面”,真正让信息技术走入课堂。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各种校级优质课评选,学校要求教师尽可
能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自己收集资源,丰富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库,为以后教学提供方便。
3.建立机制,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逐步形成了信息化管理新体制:
教师办公自动化: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教师人人会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撰写论文;能熟练运用电子表格软件收集、分析学生的成绩。学校内部文件全部逐步使用内部网络传输,既节省了办公成本,又缩短了文件传递的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真正做到了方便、快捷。
家校联系网络化:创建校园网,利用信息技术的高速传递功能与互动功能,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通过校园网和校讯通,教师可以即时向学生家长传递教育信息、通告,将对家长的教育建议、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及行为规范及时通报家长,家长与教师可通过网络互相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交流意见,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真正实现了“零距离”。
教育资源共享化:学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做到每月更新与充实。我们及时将本校老师优秀的教案、论文、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公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老师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初步的成效
1.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
目前,全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意识明显增强,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有了不断的提高。教师们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教龄长短,人人会熟练使用现代教育设施和设备,电脑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在课堂中随处可见。部分青年教师人人建有BLOG,个个能够自制课件,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运用自如,教师自制的近十个课件在市级以上课件竞赛中获奖,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专题论文、获奖论文20多篇。
2.信息技术带来了课堂方式的变革
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在全市优质课、录像课比赛中,我校6人次获奖,2人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市级优质课10余人。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1.反思存在问题
技术力量的不足: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最大的难点。目前,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力量人数不足,大部分教师只能进行基本的运作。要深层次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还赖于专职人才的培训,如何以点带面,充实骨干力量,是我们一下步应该思考的的问题。
时间上的不足:不可否认,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从中获益颇多。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要上一节好的多媒体辅助课或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节课,都要教师花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作准备。而事实上,现在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要完全沉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难点。
2.下一步的计划
培训:我们准备进一步外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帮助全体教师更新观念。加大骨干力量的培训,着手进行面上的普及提高。
实践:我们设想选择其中操作性强、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能够教学质量提高作用大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出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总结:引导教师认真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科室每学期做好论文、随笔、案例的评比、编辑工作。
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小课题组
2013年4月
第四篇:资讯素养教育信息研究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将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近日,全国500多位中小学校长齐聚深圳,探讨了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当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之从前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教育是否能适应新的变化,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首先需要相关硬件设施的保障。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深圳的孩子是幸运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在“软件”方面,深圳教师的高素质,也让深圳的教育信息化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能否让学生们具备较高的“资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有学者曾对“资讯素养”作了简单描述,认为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在资讯社会中实践终生学习的人。在笔者看来,“资讯素养”至少包括以下含义:
首先,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应能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对于这一点,笔者向来乐观。包括电脑、互联网在内的高科技信息传播介质,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今天,我们常会谈到有关“网络沉溺”等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说是网络信息传播魅力的“非正常”展现。这样的一种强大吸引力,会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学生们主动地去亲近、喜爱它。对于电脑、网络,一些孩子常常是“无师自通”,小小年纪,就会熟练地使用QQ聊天,开设自己的博客,建立自己的主页。
对海量信息的分析、评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资讯素养的重要标尺。能够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表明我们具备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能力,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对所接收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合理地使用它。当我们打开电脑,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哪些可以接受,哪些应该拒绝,对接收到的信息该如何进行分析判断,是学生们从小就须注意培养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性和自我把握能力)。现在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或是因为接触了一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而做出一些不当行为,同其对信息的把握和评估能力有着很大的关联。
当孩子们从小就具备了一定的“资讯素养”,“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也就有了基础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会更加顺畅。
第五篇: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痒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