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19-05-13 04:0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结合中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现状,通过建立测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测度模型;定量分析

0 引言

21世纪世界主要大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最根本的支撑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后备力量,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寡、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的加强、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多元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这与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而健康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进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故加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已有自己的相关研究。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以及国内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中,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九个二级指标、二十个三级指标。戴伟芬、孙宗禹的“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从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培养创新能力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人们对闲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展到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己刻不容缓。徐春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2007)指出:“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标准化;(2)知识无活力。”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以下三种破坏作用:(1)功能固着。(2)权威迷信。(3)思维惰性。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不能融会贯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子学用结合的练习,进而增强了思维的惰性。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rns& Stalker(1961)首次提出,最初是被赋予经济和管理学上的意义,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以吉尔福特(J.P.Guilf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关注到创新能力的思维特点,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强调从智力的角度上来认识创新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与个体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其信息素养又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创新能力的,其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分别表现出何种特征,则是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出发点,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2.1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国内外Hartsuijker、Burns& Stalker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构建出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影响关系模型,并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流程如图1:

X代表信息素养水平;Y代表创新能力水平;X1代表信息意识水平;X2代表信息知识水平;X3代表信息安全水平;X4代表信息技能水平;X5代表信息伦理水平.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就越强。

H1:信息意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2:信息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3:信息安全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4:信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5:信息伦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先后建立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在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中,将信息素养部分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而创新能力部分则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通过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为依据,掌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水平。最终建立分析模型,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联系起来,主要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详细的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4.1 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充分依靠南京地区的教育优势,以南京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3份,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率为93.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2 同源方差检验

问卷调查过程中,由于每份问卷由同一人填写,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MV)的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检测方法,即对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反应了CMV的量。本研究中,将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到的载荷量是27.263%,并没有占到多数,因此同源偏差并不严重。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

信度反映各个问卷及指标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是测量的稳定性,常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一般来说,α系数大于0.6则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中的研究变量的α系数均在0.6-0.9之间(信息意识,α=0.844;信息知识,α=0.761;信息安全,α=0.637;信息技能,α=0.735;信息伦理,α=0.604;创新能力,α=0.866),这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

4.4 假设结果分析

在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论文将利用调查的数据对前文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4.4.1 相关性分析

表1给出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和创新能力这六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分别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

4.4.2 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9.589,残差平方和为6.429,总平方和为16.019,对应的F统计量为22.371,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对应显著性水平是Sig.=0.001<0.05,可以认为方程显著。因此本文的回归方程式:

Y=0.921+0.063X1+0008X2+0.352X3+0.242X4+0.049X5

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性地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研究模型,并以在南京地区各大高校收集到的467份问卷结果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一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系统体系。高校应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等基础必修课程,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伦理道德,掌握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全面掌握有关必要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教育改革,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校不但应培养或吸纳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积极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力倡导信息化改革教学,改变专业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举办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活动,创新活动会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资源产生强烈的需求,将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光荣而艰巨,是国家发展与进步主要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多寡的将会直接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质。同时,国家应当进一步改革教学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学习国外教学经验,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nne-Kathrin Mayer et al.Developing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rman psychology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3): 1259-1262.[2]Yang Cheng.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balance counts score model[J].Finan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Accounting Monthly Publication,2007(2):82-84.[3]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 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127):24-29.[责任编辑:曹明明]

第二篇: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毕 业 论 文

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五年六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culture on

innovation ability

专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5年6月

摘 要

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由传统的技术,管理等逐渐转向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当前环境下,一个企业只有重视创新,落实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那么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事实上,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企业文化作为其中之一,却容易被企业忽视。因此,探讨研究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对企业创新发展来说很有必要。

本文充分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概括了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定义,通过把关于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理论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剖析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并对四个层面分别进行研究,得出物质文化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感化作用;行为文化对企业创新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制度文化对创新能力有着激励性和约束性两方面的作用;精神文化是企业实现创新的目标导向,具有深刻的感召力。以上方面充分论证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论证研究结论,本文最后以G公司为例,首先介绍了G公司的基本状况,并且从G公司成立之初,企业文化不健全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力,到后来新的管理者W进入公司,塑造了全新的企业文化,并促进了企业全面发展;随后结合G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成果分析,发现G公司的业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剖析和对G公司的实际情况的解析,提出以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政策,总结得出G公司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利用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培育员工创新价值观、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希望文章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探讨,以及对G公司的案例分析,能使我国企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上有所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影响

ABSTRACT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specially the adv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gradually shift.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 business only focus on innov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in order to gain the initiative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So a company's ability to innovate come from ? In fac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is varied, and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corporate culture as one of them, but easily overlooked by businesses.Therefore,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culture on innovation ability,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t is necessary.Full article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summarize and generalize the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up by about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alysis as material culture, corporate behavior culture, business institutional culture,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four levels, and four levels were studied, drawn material culture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have probation action;conduct innovative enterprise culture has a subtle influence;institutional culture of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incentive effect and binding both;spiritual culture is goal-oriented innovation, a profound appeal.More aspects fully demonstrated outstanding corporate culture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To further demonstrat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paper finally to G's case,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G Company, and from G inception of the company,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not perfect cause enterprises lack innovation, and later into the company's new manager W , create a new corporate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and the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 company, conducted a corporate cultur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G's business levels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Finally,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G's actual situation analysis, offered to the corporate culture of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licy, summarize results G company

i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 to use the corporate culture, including values foster employee innovation, establish effective incentive system, and create innovative corporate culture.I hope the articl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G's case study, it is possible for China's enterprise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ome inspiration.Key Words:Corporate culture;innovation;impact

目 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1 1.3研究内容.................................................................................................2 1.4研究方法.................................................................................................2 2 研究综述..........................................................................................................3

2.1企业文化研究综述...................................................................................3 2.2创新能力研究综述...................................................................................3 2.3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3 3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5

3.1物质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5 3.2行为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5 3.3制度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6 3.4精神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6 4 G公司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分析.....................................................8

4.1 G公司企业文化分析...............................................................................8

4.1.1 G公司简介....................................................................................8 4.1.2 G公司企业文化形成背景及原因分析.............................................8 4.1.3 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成果分析............................................9 4.2以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政策......................................10 4.2.1培育员工创新价值观....................................................................10 4.2.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10 4.2.3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11 结

论............................................................................................................12 参考文献............................................................................................................13 附

录............................................................................................................14 致

谢............................................................................................................15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正式步入全球化时代,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据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以后每年新增企业数量远远超过过了以前全国企业总数。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各类企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更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我们迎来新的挑战,其中最突出表现为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由传统的技术,管理等逐渐转向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源泉。值得注意的是,创新能力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912年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将“创新”引入经济领域,至今已有百年之久,无数学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企业文化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但是随着社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理论界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很多,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关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有深度,有内涵的研究,但是将“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并且大多停留在纯粹的理论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中国企业更愿意简单模仿成功的案例,这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有着重大联系,所以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是存在着某种微妙关系的,这也是本研究所要探究的本质问题。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探讨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问题。研究目的在于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创新能力?当前环境下,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什么影响?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完善来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探讨和解决以上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探索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在理论上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使两者更好的相互“嵌入”,将着眼点放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形式与完善企业文化的必然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上,可以深入地理清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影响,帮助人们认识到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在实践层面上展开研究,特别是以G公司为例,进行企业文化对G公司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从完善企业文化角度提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有利于推进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长效发展,进而取得优势竞争地位,在国际上更加具有影响力,也能巩固我国国际地位。

1.3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研究综述。对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已有的相关理论、主要观点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由此确定从企业文化创新这个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研究。在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引,详细论述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为了进一步论证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以G公司为例,进行企业文化对G公司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并针对我国当前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以企业文化为出发点,提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所启示。

第五部分结论。通过对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剖析和对实证案例的分析,希望就此能够给同类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探索带来一些启示。

1.4研究方法

本文为了研究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其进行了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大量的查阅、梳理参考文献,积累和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内在联系。

(二)案例分析法

本文以G公司为例,结合研究内容对其企业文化的成因与创新成果进行剖析,论证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访谈法

针对实证案例的公司,于2015年3月对该公司公司员工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该公司企业文化塑造的效果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方面的发展,以求掌握真实度高、时效性强的信息,让实证更具有可靠性。研究综述

2.1企业文化研究综述

企业文化是近代企业发展的产物,时间并不长,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逐渐兴起。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思维的变迁,也就是将管理的焦点由过去的技术,环境等硬性条件,转向人,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这里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企业内部员工,企业文化还可以辐射到企业外部的各类人,包括顾客,供应链合作方,甚至整个社会。关于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但是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按照这种定义,企业的人员构成、管理人员与职工的素质状况、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及特色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产品或者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基本组织结构。

综上所述,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体现出管理者主体意识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2.2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多年来,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主题之一。1912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国外对创新研究的开始,他认为,创新是指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是打破经济静止均衡状态、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际上对于创新能力的讨论,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Burgenman(1998)以为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实行创新战略的综合性能力,该定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过于抽象空泛,缺乏可测性,而且从企业创新战略实现要素看,还要包括制度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另外Steward等学者以及不同组织对企业创新能力也进行了不同侧重的研究(魏江等,1995)。由此看出,国外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期。

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源泉,创新并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而是体现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总结起来就是,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条件下,激发促进企业发展的新的思想理念,运用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使各部门协同一致,将它们最终转化成为某种产品,管理手段,组织形态或组织制度等,以达成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使企业利润增加,使企业成本降低。

2.3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进行大量研究,但大部分是对提高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的研

究,对于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内在因素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而有关企业文化的理论大多从企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企业行为学、组织理论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用人之道、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绩效等之间的关系,在后来,这种把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相结合起来研究的才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并开始阐释其关系。

Charles O’Reilly(1997)认为文化在促进创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企业的管理哲学和文化适应时势和环境的改变时企业才能成功地进行改变[1]。

Sheldon A.Buckler(1998)认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文化是进行更高层次创新所必需的氛围[2]。

Alan L.Frohman(1998)认为能够培养一种有利创新的文化对一个企业来说很重要,他提出了三种文化:完全个人主义式文化、家长式文化、团队式文化,指出,把这三个文化相结合才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3]。

张钢、许庆端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中认为,企业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是互相匹配的,技术的创新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组织结构中发生的,而且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性质[4]。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文化和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是从他们的定义、主体、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而把企业文化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的系统研究还需继续探索。本论文在考虑到“新经济”时期下,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因此,拟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这个狭义的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培育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

[1] Charles 0’Reilly.Corporations Culture and Commitment: Motiv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in Organization[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8:36-42.[2] Sheldon A.Buckler.The Spiritual Nature of Innovation[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43-47.[3] Alan L.Frohman.Building a Culture for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9-12.[4]张钢、许庆瑞.文化类型、组织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1996 年,第 9 期:第 26-31页.3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由于分类标准各有不同,所以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也是多样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也是最基本的企业文化分类,将企业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3.1物质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企业中凝聚着企业精神文化的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表层,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所创造的的物化成果,如产品或服务、企业环境、企业广告等。无论是提供服务还是产品的企业,都有自身的物质文化,而产品,企业环境,企业广告等物质文化也是顾客和社会最先接触的媒介,是外界对企业评价的起点。

企业物质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感化作用,这种感化作用是表层,但是却不容忽视。企业员工的办公环境,办公场所甚至是办公用品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者如果能综合运用建筑学,环境学等专业知识,为企业员工构建一个合适的办公环境则在能最大程度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往往比狭小昏暗的办公场所更能激发员工的想象力,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型企业都会花费大量的资源用于办公场所的构建,包括选址,装饰等。毫无疑问,创造最有利于企业员工工作的环境,使员工以愉悦的心情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色彩调节和音乐调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劳动氛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往往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迸发的源泉,而这些都是企业物质文化带来的。

3.2行为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行为文化,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作为在企业经营、指导宣传、人际关系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行为文化是企业的经营作风、精神面貌的展现。相比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更倾向于“人”的层面,包括企业管理者,企业行为模范以及普通企业员工。企业的本质是人(企业)与人(社会)的利益关系,企业的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模范者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向企业普通员工灌输的,企业行为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意义更加深远。企业行为文化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从生产到销售,企业的所有流程都是由企业管理者运筹帷幄的,所以企业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而创新性是每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必备的属性,当一个企业管理者具备足够的创新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这不仅会直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

力,而且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企业员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人人想创新,人人会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行为文化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行为模范身上,与企业管理者一样,企业行为模范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通过对企业其他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的。企业行为模范都是企业的精英,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而创新能力作为这些精英的必备能力也对其他员工有种深远影响,只要企业多推出一些优秀的行为模范,久而久之,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3制度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综合。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阶层,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文化现象。企业制度文化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激励性,即优秀的企业制度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有一种机遇感,可以使企业员工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取心,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拥有协调、统一和通畅的企业领导体制,努力为企业员工营造出如家一般的温暖,员工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企业发展,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对世界上优秀企业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领导体制并不死板,而是很宽松的,上级对下级充分授权,每一个员工都是“主人”,这样的企业才能充分提升和运用创新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来鼓励员工的创新,这里的奖励必须是制度规定的,而不是企业领导者个人主观意愿,这样的奖励更加公平,创新能力更加显著。

企业制度文化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另一个表现在约束性,指的是按照规章制度,对不能及时完成任务或者出现明显错误的员工给以惩罚,以达到约束他们的目的。企业各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需要,制定创新计划,企业员工在计划的约束下,必将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能力,努力完成计划任务,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

3.4精神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也是企业文化中较为稳定的内核,企业精神对于全体企业成员具有号召力。世界上所有的优秀企业都有着属于本企业的企业精神,越是优秀的企业,其精神也更加鲜明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不是纸上空谈,也不是标语口号,而应该是以企业创新思维为基础,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形式多样的企业能力。企业精神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目标和价值观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目标,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整个企业才能围绕这个目标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改进质量,完善服务等形式努力完成目标,所以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能够有力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其次,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中更容易被忽视的构成要素,它对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刻的,需要企业员工去细细领悟。在一个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意识到竞争和机遇,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G公司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论述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所以选择了与两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本身就是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侧重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所以人力资源行业对本研究更加贴合。为了确保本研究真实有效性,笔者除了通过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介搜集G公司相关信息与数据,还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深入了解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形成与改变过程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4.1 G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4.1.1 G公司简介

G公司是专业从事人才(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管理和咨询的机构,主要依托国家和省、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及大专院校,引进世界创新思维、诚信服务理念及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方面为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开发管理服务。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人事、劳动保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公司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一批熟悉人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实践的资深专家顾问和精通业务、工作规范、高效精干的专业团队,现有内设部门12个,团队成员80余名。由于注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保持每个月一项的新型服务产出,多次荣获“D市创新企业”称号,在同行业中,影响较大,凭借其优秀的企业创新能力,成为当地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单位成员。4.1.2 G公司企业文化形成背景及原因分析

随着人力资源行业的不断发展,G公司于2004年成立,在公司刚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硬性资源”不足,如资金不足,人力资源不足,办公场所以及设备简陋;“软性资源”短缺,主要指公司成立之初没有企业特色以及明确的管理制度,整体比较松散,这就导致了企业文化匮乏,因为连最基本的企业物质文化都无法形成,更不用说更深层次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就在公司发展面临重重困境之时,企业管理者更替,企业管理专业硕士W接替总经理一职,W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专业知识,认清形势,决定从最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开始做起。首先将公司搬迁至D市中心商业圈,较好的地理位置还能方便公司员工的日常行为,解决了员工的生活不便的后顾之忧,能安心工作,投入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与工作中,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公司物质文化基本形成,良好的物质文化有利于员工提升创新能力。

其次,W对公司管理层和公司一些行为模范进行严格要求,力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全公司员工的榜样,从而构建良好的企业行为文化。同时,W重新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为了实际需要屡次作出修改,形成了包含人员奖励条例、纪律处分制度、行为规范等内容的详细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代表了G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最后,W还通过一整套完整的企业精神文化培养了一批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优秀员工,同时也向消费者展示了优秀的企业文化素养、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的产品,从而在激烈的人力资源行业竞争中得到认可。4.1.3 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成果分析

G公司构建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创新和科研投入是密切相关的。G公司总经理认为企业竞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创新上,而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观念、文化的创新。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以企业家创新精神为指导的管理制度下,G公司上下,包括最高管理层和底层员工,都认识到在日常工作中改进和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体制制度,使每一个好的设想和计划可操作化,并保证一定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同时,G公司内部具有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富有成效的协调组织、生气勃勃的工作团队,这都为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G公司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全方面一站式的人力资源服务,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情况组合成不同的人力资源服务包,涵盖企业整个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过程,通过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开发管理水平,培养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并且组合收费,服务包比单个服务加总起来费用要低,帮企业节约成本。这种全新的服务内容就是G公司积极创新的结果。在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依托下,公司不断求新求变,现已拥有劳务派遣、招聘猎头、社保代理、企业管理咨询企事业合作单位1000多家,其中,现拥有劳务派遣、劳务外包合作单位200余家,派遣员工20000余人,较2010年增长率为百分之百,合作单位涉及铁路、税务、航空、建筑、电力、能源、通信、金融、地产、酒店及物业等各个行业,公司的各项服务受到客户一致好评。

在调研过程中,多名公司职工提到,G公司对创新优秀人才进行额外的重奖及重视创新人员的工作环境氛围,这能最大化的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从而推动整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总分为5分的员工评价中,G公司创新优秀人才有无额外的重奖得到平均分为4.9分的高分,企业是否重视工作内容有创新性的人员的工作环境氛围也得到了4.7分,说明公司在对创新优秀人才进行重奖这一问题上有高度重视,对领导的期权激励和创新环境氛围方面也十分关注。

4.2以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政策

4.2.1培育员工创新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企业价值观不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简单整合,而是一句企业自身状况,发展目标等客观条件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现,它对企业整体及每位员工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有一种引导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求企业员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求企业员工在认清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对于一个渴求创新的企业来说,培育企业员工的创新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员工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价值标准,从而为企业各个层面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精神,当企业群体及员工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与企业核心文化的规范标准和创新精神相背离时,创新价值观就会引导他们向企业创新目标靠拢,使他们自觉地认知和接受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念,自觉地挑战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

企业管理者应该认清,培育企业员创新价值观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通过文件规范式的急功近利的树立创新价值观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大培育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或者座谈会,潜移默化的培育员工的创新价值观。4.2.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包括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正确的目标,战略,计划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最关键的是所有企业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个人的行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个人创新能力符合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激励。激励是激发鼓励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多种形式。

在外部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企业能否持续创新,首先决定于企业内部能否构建出一套对员工持续创新有有效促进作用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参与和推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涉及到经济实力,技术力量,组织结构与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而企业中负责创新类工作的职员的创新欲望,工作态度和创新成果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企业要推动创新的实践,不仅要确定目标,提出策划,加大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企业内部对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如果可以凭借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充分调动起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积极的面貌参与到各项创新活动中,那么,对保证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都是具有可实现性的。

丰田汽车公司对员工采取合理化建议奖,这个奖包括物质奖和荣誉奖,以这种方式来鼓励职工提建议,敢于创新。不管这些建议最终被采纳与否,职工都会受到奖励和肯定,若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甚至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将会被重奖。正是因为丰田鼓

励创新,激励创新,才造就了其在汽车行业脱颖而出,不断推出新型技术和管理理念。4.2.3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个企业是一个集体,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不可能单独行动,必须是在企业这个大环境内活动,这时,企业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员工才能在日常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创新日常化。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员工整体受教育水平并不是特别高,无法满足企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的需要,所以加强学习,营造创新氛围就是发展阶段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应该确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目标,并且经常性选派优秀员工参加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为新员工解答疑惑,传授经验。这种注重学习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得每个企业员工意识到学习和创新不再是教室里或者上岗前孤立活动,工作(运用知识)和学习创新(获取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员工也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时间来学习创新,相反,学习创新就是工作的核心。在学习创新的文化氛围下,员工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整个企业具有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企业管理层鼓励、奖赏、推动学习,每个员工都可以参与学习讨论和管理决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是过去不可比拟的,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迅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则需要通过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来实现。

结 论

本文充分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概括了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定义,通过把关于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理论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剖析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并对四个层面分别进行研究,得出物质文化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感化作用;行为文化对企业创新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制度文化对创新能力有着激励性和约束性两方面的作用;精神文化是企业实现创新的目标导向,具有深刻的感召力。以上方面充分论证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论证研究结论,本文最后以G公司为例,首先介绍了G公司的基本状况,并且从G公司成立之初,企业文化不健全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力,到后来新的管理者W进入公司,塑造了全新的企业文化,并促进企业全面发展;随后结合G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成果分析,发现G公司的业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剖析和对G公司的实际情况的解析,提出以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政策,总结得出G公司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利用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包括培育员工创新价值观、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重点分析了G公司企业文化提升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际情况后,通过文章中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探讨,以期望能对我国企业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战对策。

由于对相关理论及背景掌握程度不足,本次研究尚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实证调查的部分。另文章可能还有其他不足之处,这都是今后努力改正实现进步的动力与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锋.企业文化提升创新能力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增刊): 40-44.[2]杨月坤.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内在影响分析——以 20 世纪 60 至 80 年代日本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4):294-298.[3] 南旭光,周开贤.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以 CQGPE 公司“轮式发展”模型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7): 5-9.[4] 顾远东,彭纪生.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30-41.[5] 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 李同修.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企业管理,2008(12):62-65.[7] 科技部.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为何不足?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访谈.http://.2010年7月30日.[8] 黄明明.《2013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强.科学网.[9] 蔡漠俊.企业创新的挑战——基于组织模式、企业文化及领导者行为视角的探讨[J].江苏企业管理,2009(10):28-30.[10] 远德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方法[J].科学管理研究.1994 年,第 4期:50-52.[11] 张钢、许庆瑞.文化类型、组织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1996 年,第 9 期:26-31.[12] 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年.[13] 杨洁.企业创新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年.[14] [美]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李晓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7-19 页.[15]Welofre,Richard(editor);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Earth scan Publications,Ltd,London,P192,1997.附

访谈提纲

访谈时间:2015年3月 访谈对象:G公司员工 访谈内容:

1.请问你认为G公司的企业文化整体塑造方面效果怎么样?

2.在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你认为G公司有什么优势或者不足之处?

3.我们都知道G公司在最近几年内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状态,尤其是在创新方面,名列同行业前茅,你认为这与企业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吗?

4.据你所知在同行业中,G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哪个更适合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 5.您对G公司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如何?您希望公司在企业文化在进一步优化吗?对此,您希望公司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您的有什么较好的建议吗?

致 谢

时光匆匆,转眼间,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感谢四年间给予过我关心、鼓励与帮助的每一位家人、老师和同学。

首先,对写论文期间收到的各方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由衷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高林老师,在论文选题阶段,耐心的和我讨论,选定适合我的论文题目,并且在论文的开题阶段框架的确定,以及后来论文的修改和补充上都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虽然没有担任过我的任课老师,但高林老师认真负责的品格,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对同学亲和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感谢四年来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你们对学术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都让我十分敬佩。也感谢我的同学舍友给我的论文提出的建议,更要谢谢她们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这么快乐、温暖。

最后,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他们默默的支持和陪伴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范文模版]

谈大学生如何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青年大学生更是每天与海量的信息接触着。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学生当中进行信息教育,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这既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现代信息社会人的精神诉求。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将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看来,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课程的保证

目前,学生缺乏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识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系统地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包括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使他们的信息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校电子图书馆建设,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信息资源的保证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中的一场革命,它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教育的作用和范围,是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如何才能有效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老师是学生的导向,保证师资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老师应当从传统的围绕课本转圈的教学方式走出来,大力倡导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勇于实践。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知识的活跃场所,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获取知识信息。

四.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达到信息过滤、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管理和协作的技能,提高信息素养。从以下几个部分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用户信息库, 公告栏,作业专区, 站内邮件及E-mail的通信方式, 我们的书架, BBS, 查询功能。

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强交互性和非同步性等特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可以方便、高效地进行信息的统计和查询浏览,方便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通过管理教师的组织,给学习者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这样,他们的信息协作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就会得到提高。通过教学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开发和管理教学信息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篇: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

一、数据分析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1997年公开发表,此后到2008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年开始出现下降,2010年又开始回升,2011年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0年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2001-2006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784篇,占发文总量的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96.31%。第三阶段是2007-201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1975篇,占发文总量的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2.5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2789篇论文发表在833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统计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SAT13.2软件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318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文献检索课”“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3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通过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文章中有8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2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文献的作者与所著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某一研究领域,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部作者数量的60%左右。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发文数量为1篇的作者(2656人)占全部作者数量3073人的86.37%,比洛特卡定律所给的标准高出26.37%,这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写1篇论文数量的作者过多;写2-7篇论文的作者数量(417人)只占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5.7%,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比例标准,这种趋势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普赖斯定律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作者加以阐释:在同一领域中,只有发表论文在M篇(M=0.749(Nmax)1/2,式中Nmax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多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数据显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7篇,代入公式可得M=1.98,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相关文章2篇。据此可知,该领域共有417位“核心作者”。但是,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约为该领域全部论文数量的50%左右。而这417位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4.28%,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合作情况论文合著情况能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人力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分析2789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作者,笔者发现:独著篇数为2122篇,占文献总数的76.08%;2人合著篇数为409篇,占文献总数的14.66%;3人合著篇数为173篇,占文献总数的6.20%;4人及以上合著篇数为85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3.06%。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结果讨论

对1997-2014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作者五个维度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情况。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与2007、2008年的发文数量相比,2010年后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每年在200篇以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含CSSCI)论文的数量(见图)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期刊分布范围有待拓展

对来源期刊的分析表明,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内,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紧密关系,但是也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没有与其他学科较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国外与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偏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核心作者群尚未有效形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发文1篇的作者较多且与发文2篇的作者总量相差较大的现象表明:该领域多数学者只是瞬时性研究,缺乏持续的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发文2篇是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质量研究的突破口,发文1篇的作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争取跨过2篇的“拐点”从而扩大核心作者群体。此外,在保证研究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特别是强化核心作者辐射带头作用的发挥,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高水平建设。

(五)合作研究亟须加强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在图书情报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多人合作、跨学科合作、跨部门合作明显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更是极度欠缺,因此合作研究是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必然趋势。

第五篇:现代信息传媒对大学生影响

现代信息传媒服务对大学生影响

20114512 胡卫翔 11信管2班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传媒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现代信息传媒服出发,讨论信息传媒服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据此,提出一些应对对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传媒服务 ;大学生; 对策 一.现代信息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大众信息传媒,既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媒体,也包括手机等新的信息载体,但大众传媒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定位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各有短长。1.1.电视

虽然在我国现在电视很常见,但由于高校目前现有的硬件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所限,电视在高校校园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教育的“道具”,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限。很多情况下,电视只是充当了重大事件的发布渠道,如学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先进人物事迹、重大新闻事件等等。1.2.报纸

报纸因其廉价、方便阅读、便于保存、易于传阅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86.7%的大学生有阅读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习惯,其中有大概10.5%的人每天阅读都市类报纸,26.6%的人一周阅读3~5次都市类报纸。但大学生看重报纸提供的实用信息,报纸的告知功能强大,引导作用有限,报纸作为大众传媒“道德标杆”的作用被淡化。1.3.广播 “居一室而知天下”,广播这一日渐消退的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大学生用广播的越来越少。1.4.网络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早在几年前,高校还在为是否对学生开放互联网而争论,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交流的便捷、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条网线、几个路由器,就能让一个宿舍的所有人上网,且价格低廉。有的高校甚至整个校园都能无线上网,这给大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1.5.新媒体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新兴媒体往往依托于网络,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容易成为新媒体的首批受众。目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1.6.校内媒体

大学中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更多体现在大学生的参与方面。除了纯粹学习上的实用性之外,校内媒体的告知功能有限,大学生更看重校内媒体的参与制作过程。但由于校园BBS的双向互动性、自由度较大,接近性更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校园BBS的引导与组织功能凸显。二.大学生在现代信息传媒下的信仰危机 2.1.网络虚拟社会中“数字化的一代”

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主体,他们在构建着、扩大着网络虚拟社会,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目前,80 后、90 后大学生作为网络新一代,是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最先体验者,能更加自主地进行社会观察,更加自由地表达思想,更有效地汇集公众意见。但是,大学生数字化生存正在改变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重时尚轻传统、重物质轻精神、重享乐轻担当。他们痴迷于网购、网聊、网恋、网游、论坛灌水、人肉搜索和网络电影、网络小说等。他们沉迷上网、游戏人生,陶醉于网络提供的感官刺激,心情浮躁、精神空虚。部分大学生失去了青年学生应有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追求和崇高信仰,变得越来越不关心身边的任何事、任何信息,包括自己的前途,只关注自己眼下的天地。2.2.电视娱乐节目的忠实粉丝

媒介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大众文化低俗化、泛娱乐化等现象。一些地方电视媒体为获得高收视率,节目低俗化、同质化,出现导向性偏差,给正处于理想信仰塑造过程中的大学生传递出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部分大学生已成为这类电视娱乐节目的忠实粉丝,他们热衷于选秀节目,相信一夜成名的神话,对于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缺乏正确的规划,追求上易急功近利。在婚恋观上受新派交友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财富人生”,信奉金钱“拜物教”,他们认为拥有财富和地位,就会拥有一切。节目中频繁出现的“宝马女”、“豪宅女”,给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强化了功利性色彩,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些大学生还模仿电视真人秀、八卦秀中的搞笑和八卦,生活态度极为消极颓废。受这类低俗化、泛娱乐化节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上模糊,打造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弘扬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精髓,重建青年信仰、重塑民族精神,其意义是非凡的。2.3.校园里的“手机微博控”

微博掀起了传播时代的微革命。当前,微博客作为最热门、最时尚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在构建公共领域、社会交往、媒介互动与动员等方面能量不可小觑,微博实现了公民对于公共事务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但是,微博也可能成为腐败现象滋生、不良思想和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如今,大学校园也悄悄兴起了“微”生活,微博成为继手机短信、QQ 之后,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微博控”大军中来。手机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大学生随时随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微博架起了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微博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多元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微博控”、“偷菜狂”、“发帖癖”在大学生中已成为新型网瘾。“微博控”们在虚拟世界中“活蹦乱跳”,在现实生活中萎靡不振,精神极度空虚。他们忙于在上课时间“织围脖”,甚至把“微博”当成情感宣泄、倾倒情绪垃圾的场所。微博的娱乐化倾向正在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玩微博、iPhone 及iPad等时尚交流工具和娱乐工具,对于政治、社会和精神文化等较少关注,这将会影响其理想信仰的养成。三.应该使大学生正确对待现代信息传媒 3.1加强舆论引导

当代大学生信仰正处在由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度,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这是一个极具不稳定的阶段。现代传媒深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信仰的构建,需要正确的导向。应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新传播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牢牢掌握新媒体舆论的话语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在进行信仰传播和舆论引导时,既要坚持导向的正确性和坚定性,又要强调引导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把握现代传媒语境下舆论引导的特点和引导对象的特殊性,坚持引导与渗透相结合。3.2 改进教育方法

在日趋多元的社会中,话语体系、舆论格局和修辞模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和德育模式。从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转变,从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向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转变。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理想、社会现实与未来理想结合起来。通过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开辟网络理想信仰教育阵地,创新“两课”教育方式方法,强化育人中心工作。重视现代传媒语境对大学生话语表达和校园舆论传播的影响,加强对校园新媒体文化的引导和监管。利用网络新媒体和校园新媒体文化,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功能,坚持把党的优良传统、崇高信仰和革命精神内化到大学生中去。3.3提升媒介素养 现代传媒发展日新月异,但当前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对传媒领域多元文化的不良影响缺乏免疫力,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当前,高校应积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和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培养对媒介的主体性批判意识,自觉抵制传媒领域的“庸俗、媚俗、低俗”文化。作为媒介管理人员,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要善用、善管、善待媒体。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媒体的规范和对媒介行为的规范,加强对新媒体舆情的引导和监管,坚决遏制媒体行业“三俗”不正之风。要积极构筑传媒领域主流意识形态高地,防止西方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结论

当前,大众传媒通过先进理念的传播、文化传递功能、监督功能以及娱乐功能的发挥等,对青年思想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一些大众传媒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偏差,从而对青年的成长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消极影响,如何帮助青年有选择地接收大众传媒所发出的信息?如何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使我们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培养其对媒介正确认识、识别和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正确甄别、接收和利用媒介信息,学会积极地接触媒介,建设性地使用媒介,使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下载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Review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姓名华涂兵 学号130310432......

    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论文题目摘要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创新,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教育(Education),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浅谈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浅谈摘要: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要素,也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

    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调查报告.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调查报告 ———以人人网为例 陈栋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随着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5篇)

    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摘要:结合21世纪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当前人文素养的现状,表明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而大学语文教学从各方面对于提高......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姓名:李源広 摘要:体育锻炼体不但可以强健身体,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它还有助于矫正某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