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化关爱员工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公平公正体现在权利、机会、规则、效率、分配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让所有为企业改革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都能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但公平公正不代表平均主义,它是在“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人、有人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兑现”基础上的相对公平,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
公平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关爱员工的基本要求,关注员工公平感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管理层应把对员工公平感的关注融于日常的工作中,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是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员工是否感到公平,所依据的就是付出与报酬之间比较出来的相对报酬。相对报酬如果合理,就会获得公平的感受,否则就是不公平感受。当获得公平感受时,员工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当得到不公平感受时,员工就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不安,从而使员工采取行为以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紧张状态。员工对自己的报酬进行横比、纵比这是必然现象。管理者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出现员工“增收”的同时亦“增怨”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实现相对报酬的公平性。当出现不公平现象时,要做好工作,积极引导,防止负面作用发生,并通过改革与管理科学化,消除不公平,或将不公平产生的不安心理引导到正确行事的轨道上来。
二是建立公平的处罚制度。处罚作为一种负强化手段,与奖励这种正强化手段是共生的,二者缺一不可。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种非期望行为,借以保护多数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处罚制度应合理,而处罚的目的是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行为审慎。在一个机构中,规章制度所起的作用与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一样,违反了这些规章制度就必须受到纪律处分,所以企业要确立一个公平的纪律处分程序。完善组织的沟通体系。
三是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晋升制度。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晋升制度有利于员工朝既定目标努力,当企业目标与个人价值目标一致时,员工会增加对工作的投入以实现自我价值,即使得不到晋升,员工也会因制度公平而减少不公平感,并进一步以此指导以后工作。去年年底,省公司已打通了三类人才的成长的通道,同志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加以引导,帮助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王箭)
第二篇:关爱留守儿童 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关爱留守儿童 构建和谐社会
——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招募了1000多名爱心妈妈,初步建立了13所留守儿童托管学校、一个中心、一个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县直有70多个单位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双扶‛责任范围,有4000多名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受益,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更多的留守儿童受到关注,达到了帮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稳定一方社会的目的,促进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一、担当历史使命,架起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大桥梁 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崇阳县妇联主动牵头担当起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历史使命,就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她们的学习、思想、生活、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向县委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县政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10万多外出务工人员,登记造册的留守儿童有10427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普遍存在以下二种不利因素:一是父母的管教鞭长莫及;二是临时监护人管理力不从心。这种趋势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缺少关爱无法得到重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学业失败、活动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倾向,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情况亟待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所以,县妇联近几年来一直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不断向前推进,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呼吁,推动社会各界关爱留守人群,在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关爱的桥梁。
二、争取多方支持,构建社会化帮扶网络
为推动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县妇联多方动员奔走,首先是采取招募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的办法,让爱心妈妈接近留守儿童,了解她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活动,从而达到走进和温 暖她们心灵的目的。
2006年9月,县妇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招募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的文件,在电视台发表了《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的倡议书,公开招募爱心妈妈志愿者,与在校的留守儿童结对,并隆重举行了结对帮扶启动仪式,为‚爱心妈妈‛颁发了证书。爱心妈妈们行动积极,开展了‚双互‛、‚双访‛、‚两联‛活动,通过了解孩子的家庭、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帮助孩子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如冬衣预备、住校、青春期等问题。许多单位也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
其次,争取大环境的支持,引导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此项关爱行动中来,确保活动实效。
2007年3月,争取县委领导支持,县妇儿工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百千万’关爱行动》的文件,要求全县各级党委都把此项工作纳入各自‚双扶‛的责任范围,给友爱之士提供方便,保证‚一路绿灯‛。现今,全县招募了1000多名爱心妈妈,社会给予了留守儿童很多的亲情呵护,有4000多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受益。
再次,争取政策扶持,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和项目。
一是建设留守儿童托管学校。随着活动的推进,留守儿童仍在学习辅导、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探求和构建新的帮扶模式,于是县妇联从新思考和探索,认真领会全国妇联等13家部门联合发文——‚关爱留守儿童大行动‛中提出的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精神,争取了县委的支持,联合教育部门,依托各乡镇的中小学校,终于在2007年7月份,县政府同意转发了我们与教育局的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农村托管学校建设的工作意见》的文件,文件上明确了全县一次性建立13所留守儿童托管学校的校址和校名。根据我们的规划和经验,托管学校实行的是寄宿制,内设心理咨询辅导站、亲情电话室、微机图书室、游戏室等,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安全保障等现实问题。今年,国 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将对我县的托管学校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是建设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近几年,省、市妇联领导多次来到崇阳县调研考察,对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全省首家留守儿童服务站落户到了崇阳县白霓镇白霓村。省妇联副主席赵吉风、马萍先后来到崇阳县调研考察关爱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托管学校有关工作情况,对崇阳县取得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发改委、省妇联将全省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试点项目(简称中心)定在崇阳县白霓镇。该项目2008年建成,正式投入运作,突出了人性化,亲和力和家庭氛围,强化了教育、生活、娱乐、卫生健康、亲情关爱等服务功能,示范推动了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其它项目的建设。项目建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白霓镇中心小学校园内,称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简称中心),目前已容纳308名留守儿童寄宿。中心利用小学院内闲置的房屋和操场及富余的师资,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安全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解决了周边300多名留守儿童长年寄宿生活的场所问题。
三、注重实际,落实关爱行动措施
为把活动向前推进,我们按照就近就亲的原则,继续招募爱心妈妈,动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使关爱行动形成学校和托管学校及托管中心、家庭、爱心妈妈三位一体的合力。
1、立足长远,落实措施。完善了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各项制度,有特殊学生帮扶措施、访问制度、活动信息反馈制度。
一是爱心妈妈通过与留守儿童互相了解,真情互动,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建立了联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爱心妈妈对待留守儿童逐渐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了他们所缺少的亲情,帮助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心态方面,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对有些不爱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心理素质差的‚玩劣‛留守儿童,落实了‚四个一‛的帮教措施,开展了‚五个一‛活动,从‚心育‛下手,开展了争创精品作业、先进班集体、五星学生的活动、举办了留守儿童学业成果展示会。三是托管中心已建立起反映他们的学业、家庭教育、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信息与学校、家长、爱心妈妈共享,准确掌握他们的成长脉搏,有的放矢的开展关爱行动,帮教教师要都建立了自己的德育素材库。
2、因地制宜,活动丰实。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从贴近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创新表达方式,突出孩子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爱心妈妈针对留守儿童性格特征,带领她们参与社区、广场、学校开展的文体、娱乐活动,参观、观看电影戏曲,参与各类兴趣活动、知识竞赛、法制安全教育,扩大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兴趣,让留守儿童早日成为‚社会人‛;留守儿童的管辖区也成立维权服务站,对她们参与活动给予优先权,让他们共享社区、乡村内的文化、体育等活动资源。爱心妈妈单位也相应制订了完整的帮扶计划,活动非常丰实。
在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活动过程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与校方密切联系的重要性,爱心妈妈必须通过学校来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个人品德方面的情况。因此,关爱工作,必须要求教育部门和行政村组、社区插手,才能联得动学校、家庭、社会。
3、强化德育,突出特色。关爱行动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活动才能有序开展、富有特色。
一是强法德,树正义。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普法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联系法律部门,下派辅导员到中心进行宣传教育,使她们遵纪守法,洁身自爱,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从着眼于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发因素出发,告诫 留守儿童远离毒品、网吧,托管中心组织他们到监狱、戒毒所、法庭进行参观,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当地的平安建设中来,旗帜鲜明地树正义,激励广大留守儿童积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二是倡公德,扬正风。加强公德教育,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引导留守儿童规范行为习惯,从言行举止文明、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清洁等小事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托管中心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交流、社会实践、典型示范等方式,培养了留守儿童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等品质,争当‚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小公民。
三是育美德,养正气。把美德教育贯穿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托管中心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教育资源,组织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爱心妈妈宣传介绍杰出人物和身边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活动开展不久,我县白霓镇纸棚村的留守儿童包佳豪,为救起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生命,成为‚见义勇为小英雄‛。
县内有好几所学校的学生是以打工子女为主的,我们也要求学校规范儿童言行,开展孝雅文化教育,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用传统的文化教育感染留守儿童。
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开展了书香活动和书香文化艺术节,每周用一定时间集中留守儿童博览群书,低段侧重朗诵《三字经》,中段侧重唐诗,高段侧重宋词。目前,已有不少留守儿童能熟练背诵《三字经》,背诵唐诗突破一百首,背诵宋词最多的达到七十多首。孩子们在吟诵中积淀了一种文化底蕴,在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品格涵养。许多留守儿童的思想境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子不学,不成器。幼不学,老何为,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座右铭。从托管中心和托管学校的一些家长的来信来看,这项活动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和 热烈好评,令人欣喜。
4、扩大宣传,营造关爱氛围。几年以来,我们要求各所托管学校也加大自己宣传力度,明比暗赛,将自己举办的爱心活动在全社会和媒体上多作宣传,延伸手臂,吸引更多的友爱之士加入此行列,一起把这项活动推向纵深。
前年,县妇联花费5千余元,请人创作了一首‚《爱心妈妈之歌》‛主题歌曲,组织四小留守儿童在咸宁市电视台的‚今日话题‛——‚爱心妈妈与和谐同行‛的节目中演唱。当晚的节目中有崇阳一小的‚爱心妈妈‛艾亚杰老师一家人接受了电视节目的访谈,三小的‚爱心妈妈‛、‚感动咸宁‛的‚十佳母亲‛梅一丛老师受到表彰。去年这首《爱心妈妈之歌》在8月15日晚上,由崇阳县白霓镇小学的留守儿童以饱满的激情在‚童谣中国、喝彩奥运‛全国青少年健康艺术展演中以舞蹈形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进行了演绎。8月18日,白霓镇小学20名师生手捧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文化活动部、中国儿童音乐学会等部门颁发的银奖证书,载誉回校。参演的18名小演员们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7岁,这次活动会让她们感到终身荣幸。
县妇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把她们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为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扩大活动影响力和参与面,形成领导重视、社会关心、舆论关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使关爱行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国务院两纲通讯》、《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湖北妇女网》《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一直以来都对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进展情况相继进行了宣传报道。
四、整合资源,给予留守者更多政策关怀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我们才算刚刚起步。目前,很多细致的工作我们正在作深入探索研究和积极推进。
一是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体格经常性检查,疾病预防,卫生保 健、青春期的性教育,生病的管理和护理问题;二是学习和住校条件的改善,活动场所的扩展问题;三是法律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问题;四是留守儿童之多而与之结对的友爱之士相对不足问题;五是建设托管学校的职能分清问题等。
以上新问题,使妇联作为主管单位,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以人为本,要求我们进一步进行大胆创新,积极推动。
一是将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公安、司法、卫生、民政、关工委、共青团等职能门和成员单位共同行动,借助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惠民政策的东风从政策上给予‚留守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情感关注、生活关爱、社会帮助,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拿出切实可行方案,紧帖农村留守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新需求、新变化,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托管学校、家长学校的建设和服务,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及管理、公共安全保障、特困社会资助、卫生保健、维权服务、文化娱乐体系和社会化帮扶的服务网络及相关制度和机制,满足留守儿童精神生活需求和身体健康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导向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引导家长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受教育的关系,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最大限度减少‚留守者‛,减少社会问题,使关爱行动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崇阳县妇女联合会 2009年5月10日
第三篇: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生存战争中不得不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绩效考核最大的问题和最应注意的事项就是如何使员工心服口服。如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信服,绩效考核很可能带来反作用,是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甚至是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团结,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那么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该如何让所有人满意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华恒智信的高级咨询顾问赵磊老师提出以下观点:企业要想通过绩效考核达到员工心服口服,其实并非易事,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施合理的绩效考核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中有大量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员工的工作成效。只有摆在面前的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用数据说话永远是最有力的方式。对于员工的绩效评比要展示真实合理的数据,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同时还要求数据收集反馈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企业的领导层要具有一定威信,值得员工信赖,当员工出现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时员工能够信服。领导层的决策应该是具有群众公信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如果员工对领导层失去信赖感,那么他们就不会对来自领导层的决策有任何信任,对于领导的批评教育业不会虚心接受,那么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也就失去了信任基础。因此,企业领导层应该注意维护自己公正的形象,适当的亲民以及决策时的公平公正是保证威信的必要手段。以上这两点是做到让绩效考核心服口服的基本前提。
如果企业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在进行绩效管理的工具方法选择方面,华恒智信团队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员工的成果。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也能信服。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第二、建立畅通的员工沟通渠道,多频次、前置的沟通。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好管理者的身份,注意日常工作中员工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扣分的环节,在发现可能存在的这些隐患后要提前告知相关联的员工让其注意避免。这样在最后员工仍然还是出现问题,并被批评时,员工就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忽视这一方面,就有可能在员工心中留下故意不告知的形象,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失去对领导层的信任。例如,在管理孩子时,如果孩子出现淘气学习成绩下降的苗头后,家长就及时与孩子沟通,说明如果再出现此现象,可能就要接受惩罚,这样在出现问题后,孩子就能够很好的承担责任,接受家长的批评。而如果只是一味的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批评教育,孩子往往不会接受,甚至还会更加叛逆。企业管理者在处理员工关系时应该时时刻刻关心员工就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
第三、目标设置上,设定具有一定挑战但基本能够做到的。企业在为员工设定目标时,应该是员工能力可实现范围内的、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员工的能力是有限的,设置过高的绩效考核目标无法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员工的逆反心理,企业将面临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例如,员工只是具备一两酒的酒量,但是在制定目标时要求其达到一斤,这可能对员工就比较为难,在其无法完成任务时,其就会借口,对其的批评很难做到信服。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做到绩效的心服口服,不仅仅需要量化支持系统与值得信赖的领导这两个方面的前提,还需要在量化评价指标、前置的沟通与能力范围内的目标设定这三个工具方法的配合。
第四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标题: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
循着2004年
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2004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蓝皮书》预测,2005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
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城乡和谐路漫漫
“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
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
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
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
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
在2004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
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
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分裂、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
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区域差别:“楚河汉界”?
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水平仍快于欠发达地区。
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被提名为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他用自己的奖学金和靠勤工俭学挣的钱资助贵州儿童并远赴贵州山区大方县支教。大二那年,徐本禹带着5人支教队,走进了贵州山区大方县一个名叫狗吊岩的落后地方。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但徐留了下来,每天六节课坚持教着这些闭塞、接受力差的孩子们。
2004年6月26日,该校领导去了徐支教的地方,让他们深受震动的不是那里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上课还是那样地认真、专注……”
去年7月11日,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在广袤的中西部农村,我们触目可及的贫瘠与落后,让我们揪心。经济不发展,西部不富足,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从何谈起?专家认为,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垄断:和谐的杀手
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扫地的拿得也不少”,说这些行业收入高。钱多主要是因为垄断。
近年来,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几年间,一些垄断行业造成了万亿元社会福利损失。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22457元,为农林牧渔业的3倍。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在电力、煤气、水行业中,电力工资又高于煤气、水这两个行业。
《微型小说选型》2004年第6期刊载的《电信局长洗澡记》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写的就是对行业垄断的绝妙讽刺,电信局长去澡堂洗澡,澡堂要收取的“初装费”、“选号费”、“特别号码附加费”、“改号费”、“月租费”、“销户费”、“漫游费”,都是电信局对固定电话用户收取的费用条目。收费项目之多,可谓琳琅满目!
确实,在关系民生的这些行业里,电信、民航、铁路等垄断行业定价的做法一直为人所诟病:电信资费居高不下,违背了普遍消费的原则;而民航利用政令禁止打折,也是不可取的;铁路利用中国人重视春节的民族习惯,在服务不良的情况下涨价,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电力和供水部门在不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却加重社会成本。除了传统的垄断之外,类似会计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垄断,政府部门立法的垄断,政府对产品需求的垄断等新的垄断也露出苗头。
2004年10月,商务部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开展反垄断立法及其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是承担有关反垄断的国际交流、反垄断立法以及调查等相关工作。但愿这对于反垄断,是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引入竞争,才能正确抑制垄断行业的利润,让他们不至于占用并耗费国家大量财富,真正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合理配置。不患不均患不公。垄断一日不除,市场一日无公正可言,社会的和谐也无从谈起。
社会阶层分化嬗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包括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各贫富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具体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区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以及统领各阶层的文化也不尽相同。由于生活方式上相差甚远,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相对独立地从事社会活动,彼此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
孙立平教授举例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老同学聚会搞得风风火火,尽管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存在,但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情感上的隔阂却并未显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老同学之间已经很难相聚,因为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并且两者都感觉无法融入对方的圈子,彼此之间无话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户籍、就业、人事这三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就业结构和谐任重道远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七亿多人。让七亿人有活干,绝非易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
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降到14%。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应当相应地降到30%~35%,但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仍高达49%。这给我国实现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困难。另外,我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
另外,追求就业结构的和谐,同时体现在平等就业上。平等的就业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国家应为所有的公民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城市市民,城市流动人口不平等的就业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并没被大多数中国城市政府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内。
不平等就业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许多中国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存在“职业保留”现象——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如一些城市对招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实行分类控制,分成可以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三大类。其中10多种工种被列为属于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列。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歧视制度,使得无城市户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被剥夺了许多就业机会。诸如此类的还有身高、疾患等方面的显性或隐形的就业歧视,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而刺杀公务员被判死刑的周一超、在“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胜诉、当选2004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的张先著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事件虽然推进了法治的进程,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构建代际结构的和谐,建立和完善重节约、广覆盖、有积累、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也不可或缺。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知易行难。正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脍炙人口的名篇《火光》所描述: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加劲划桨,直至到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彼岸。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第五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循着~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社会蓝皮书》预测,~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城乡和谐路漫漫“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在~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区域差别:“楚河汉界”?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