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希望全体裁判员发扬公平公正
希望全体裁判员发扬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恪守比赛规则,尽职尽责,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热情服务意识、严守规则意识。编辑推荐您关注:
2011年“五一”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公路局关于认真做好“五一”黄金周期间安全工作的通知 庆“五一”迎“五四”文艺晚会讲话 在庆祝“五一”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
全体职工同志们:
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我们※※※※※※※※※※公司的全体员工,满怀喜悦的心情,以精神饱满的姿态,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庆“五一”、迎“五四”运动会。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体劳动者自己的节日,回顾过去,全体员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分公司所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是您们辛勤汗水的结晶,您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石油人的新形象,创造了※※分公司的新辉煌。在此,我代表分公司领导班子对您们表示感谢!向您们致以节日的慰问!
“五四”青年节是广大青年员工的节日,在这里,我代表分公司党委和共青团总支向你们表示节日的问候!同时,希望广大青年员工,以本次运动会为新起点,珍惜美好青春,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工作,全面成长,为分公司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运动会的举办,是落实QHSE体系“以人为本”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对广大职工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验收,也是对全体员工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风貌的大检阅。我们深知运动场上每一项奖励,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顽强毅力的结晶,但我们更懂得它是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使这次运动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全体与会人员提出以下希望:
希望全体运动员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赛出竞技水平、赛出道德风尚、赛出个性风采、赛出团结友谊。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安全参赛、文明参赛,规范参赛。赛前作好准备活动,赛中遵守各项规则,服从裁判。参与就是成功、坚持就是胜利。好的名次值得骄傲,而顽强的毅力更是每个运动员的优良品格的展示,不论比赛成绩如何,我们将为每一位在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加油助威。
希望全体裁判员发扬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恪守比赛规则,尽职尽责,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热情服务意识、严守规则意识。做到公正裁判、热情服务,为各项竞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
希望没有参加比赛项目的同志,要服从组委会管理,文明参观、主动服务,为运动员摇旗呐喊,加油助威,为争创精神文明代表队、争创优秀文明科室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志们,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希望您们以本次运动会为契机,不断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奋发向上,弘扬体育道德,夺取体育比赛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让我们对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精心筹备本届运动会的工作人员、向全体运动员、裁判员,表示深切的敬意。向即将在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最后,预祝全体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预祝本届运动会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读书人网(http://
原文链接:
第二篇: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绩效考核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生存战争中不得不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绩效考核最大的问题和最应注意的事项就是如何使员工心服口服。如果无法做到让所有人信服,绩效考核很可能带来反作用,是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甚至是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团结,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那么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该如何让所有人满意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华恒智信的高级咨询顾问赵磊老师提出以下观点:企业要想通过绩效考核达到员工心服口服,其实并非易事,要想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施合理的绩效考核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中有大量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员工的工作成效。只有摆在面前的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用数据说话永远是最有力的方式。对于员工的绩效评比要展示真实合理的数据,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机制,同时还要求数据收集反馈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企业的领导层要具有一定威信,值得员工信赖,当员工出现问题,对其进行批评时员工能够信服。领导层的决策应该是具有群众公信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如果员工对领导层失去信赖感,那么他们就不会对来自领导层的决策有任何信任,对于领导的批评教育业不会虚心接受,那么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也就失去了信任基础。因此,企业领导层应该注意维护自己公正的形象,适当的亲民以及决策时的公平公正是保证威信的必要手段。以上这两点是做到让绩效考核心服口服的基本前提。
如果企业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在进行绩效管理的工具方法选择方面,华恒智信团队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员工的成果。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也能信服。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第二、建立畅通的员工沟通渠道,多频次、前置的沟通。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好管理者的身份,注意日常工作中员工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扣分的环节,在发现可能存在的这些隐患后要提前告知相关联的员工让其注意避免。这样在最后员工仍然还是出现问题,并被批评时,员工就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忽视这一方面,就有可能在员工心中留下故意不告知的形象,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失去对领导层的信任。例如,在管理孩子时,如果孩子出现淘气学习成绩下降的苗头后,家长就及时与孩子沟通,说明如果再出现此现象,可能就要接受惩罚,这样在出现问题后,孩子就能够很好的承担责任,接受家长的批评。而如果只是一味的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批评教育,孩子往往不会接受,甚至还会更加叛逆。企业管理者在处理员工关系时应该时时刻刻关心员工就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
第三、目标设置上,设定具有一定挑战但基本能够做到的。企业在为员工设定目标时,应该是员工能力可实现范围内的、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员工的能力是有限的,设置过高的绩效考核目标无法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员工的逆反心理,企业将面临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例如,员工只是具备一两酒的酒量,但是在制定目标时要求其达到一斤,这可能对员工就比较为难,在其无法完成任务时,其就会借口,对其的批评很难做到信服。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做到绩效的心服口服,不仅仅需要量化支持系统与值得信赖的领导这两个方面的前提,还需要在量化评价指标、前置的沟通与能力范围内的目标设定这三个工具方法的配合。
第三篇:石化关爱员工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公平公正体现在权利、机会、规则、效率、分配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让所有为企业改革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都能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但公平公正不代表平均主义,它是在“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人、有人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兑现”基础上的相对公平,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具体体现。
公平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关爱员工的基本要求,关注员工公平感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管理层应把对员工公平感的关注融于日常的工作中,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是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员工是否感到公平,所依据的就是付出与报酬之间比较出来的相对报酬。相对报酬如果合理,就会获得公平的感受,否则就是不公平感受。当获得公平感受时,员工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当得到不公平感受时,员工就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不安,从而使员工采取行为以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紧张状态。员工对自己的报酬进行横比、纵比这是必然现象。管理者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出现员工“增收”的同时亦“增怨”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实现相对报酬的公平性。当出现不公平现象时,要做好工作,积极引导,防止负面作用发生,并通过改革与管理科学化,消除不公平,或将不公平产生的不安心理引导到正确行事的轨道上来。
二是建立公平的处罚制度。处罚作为一种负强化手段,与奖励这种正强化手段是共生的,二者缺一不可。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各种非期望行为,借以保护多数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处罚制度应合理,而处罚的目的是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行为审慎。在一个机构中,规章制度所起的作用与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一样,违反了这些规章制度就必须受到纪律处分,所以企业要确立一个公平的纪律处分程序。完善组织的沟通体系。
三是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晋升制度。科学合理的用人和晋升制度有利于员工朝既定目标努力,当企业目标与个人价值目标一致时,员工会增加对工作的投入以实现自我价值,即使得不到晋升,员工也会因制度公平而减少不公平感,并进一步以此指导以后工作。去年年底,省公司已打通了三类人才的成长的通道,同志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加以引导,帮助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王箭)
第四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标题: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
循着2004年
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2004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蓝皮书》预测,2005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
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城乡和谐路漫漫
“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
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
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
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
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
在2004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
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
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分裂、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
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区域差别:“楚河汉界”?
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水平仍快于欠发达地区。
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被提名为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他用自己的奖学金和靠勤工俭学挣的钱资助贵州儿童并远赴贵州山区大方县支教。大二那年,徐本禹带着5人支教队,走进了贵州山区大方县一个名叫狗吊岩的落后地方。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但徐留了下来,每天六节课坚持教着这些闭塞、接受力差的孩子们。
2004年6月26日,该校领导去了徐支教的地方,让他们深受震动的不是那里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上课还是那样地认真、专注……”
去年7月11日,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在广袤的中西部农村,我们触目可及的贫瘠与落后,让我们揪心。经济不发展,西部不富足,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从何谈起?专家认为,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垄断:和谐的杀手
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扫地的拿得也不少”,说这些行业收入高。钱多主要是因为垄断。
近年来,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几年间,一些垄断行业造成了万亿元社会福利损失。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22457元,为农林牧渔业的3倍。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在电力、煤气、水行业中,电力工资又高于煤气、水这两个行业。
《微型小说选型》2004年第6期刊载的《电信局长洗澡记》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写的就是对行业垄断的绝妙讽刺,电信局长去澡堂洗澡,澡堂要收取的“初装费”、“选号费”、“特别号码附加费”、“改号费”、“月租费”、“销户费”、“漫游费”,都是电信局对固定电话用户收取的费用条目。收费项目之多,可谓琳琅满目!
确实,在关系民生的这些行业里,电信、民航、铁路等垄断行业定价的做法一直为人所诟病:电信资费居高不下,违背了普遍消费的原则;而民航利用政令禁止打折,也是不可取的;铁路利用中国人重视春节的民族习惯,在服务不良的情况下涨价,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电力和供水部门在不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却加重社会成本。除了传统的垄断之外,类似会计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垄断,政府部门立法的垄断,政府对产品需求的垄断等新的垄断也露出苗头。
2004年10月,商务部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开展反垄断立法及其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是承担有关反垄断的国际交流、反垄断立法以及调查等相关工作。但愿这对于反垄断,是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引入竞争,才能正确抑制垄断行业的利润,让他们不至于占用并耗费国家大量财富,真正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合理配置。不患不均患不公。垄断一日不除,市场一日无公正可言,社会的和谐也无从谈起。
社会阶层分化嬗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包括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各贫富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具体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区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以及统领各阶层的文化也不尽相同。由于生活方式上相差甚远,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相对独立地从事社会活动,彼此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
孙立平教授举例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老同学聚会搞得风风火火,尽管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存在,但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情感上的隔阂却并未显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老同学之间已经很难相聚,因为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并且两者都感觉无法融入对方的圈子,彼此之间无话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户籍、就业、人事这三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就业结构和谐任重道远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七亿多人。让七亿人有活干,绝非易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
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降到14%。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应当相应地降到30%~35%,但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仍高达49%。这给我国实现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困难。另外,我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
另外,追求就业结构的和谐,同时体现在平等就业上。平等的就业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国家应为所有的公民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城市市民,城市流动人口不平等的就业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并没被大多数中国城市政府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内。
不平等就业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许多中国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存在“职业保留”现象——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如一些城市对招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实行分类控制,分成可以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三大类。其中10多种工种被列为属于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列。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歧视制度,使得无城市户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被剥夺了许多就业机会。诸如此类的还有身高、疾患等方面的显性或隐形的就业歧视,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而刺杀公务员被判死刑的周一超、在“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胜诉、当选2004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的张先著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事件虽然推进了法治的进程,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构建代际结构的和谐,建立和完善重节约、广覆盖、有积累、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也不可或缺。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知易行难。正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脍炙人口的名篇《火光》所描述: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加劲划桨,直至到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彼岸。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第五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循着~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社会蓝皮书》预测,~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城乡和谐路漫漫“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在~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区域差别:“楚河汉界”?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