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草原教案范文

时间:2019-05-15 07:5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舍的草原教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舍的草原教案范文》。

第一篇:老舍的草原教案范文

老舍的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写9个字,理解“渲染、翠色欲流、迂回、襟飘带舞、羞涩等词语的意思。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二)学习课文第1、2、4、5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三)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四)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情况。

1、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在作业上听写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拘束、羞涩、鄂温克等词语(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老师当堂用“双批双改“法检查反馈。)

2、检查学生课文自学情况,弄清课文记叙顺序。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作者看到的草原是怎样的?(3)草原上的人们怎么样?

(4)老舍先生草原之行说明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老师点拨。

(1)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2)广阔、美丽、色彩明丽、让人心旷神怡。(3)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4)蒙汉亲如一家,祖国人民精诚团结。

二、课文解读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指名学生回答,学生甲: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学生读后讨论。学生乙回答第二个问题: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师总结:两位同学回答的都不错,可以看出来两位同学在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方面下了功夫。

4.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学生回答: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描述了怎样的一幅草原风景画: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读第2段,然后同桌互相背诵第二段。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可以通过读课本来说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学生甲: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

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从这个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乙:“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很热情。”)

(三)、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略)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 情好客的词句。

(学生回答:例如到很远的地方来迎接我们;握住我们的手不放;热情招待等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交流后学生回答:我们乘车,主人骑马。握住不放,握了再握。笑了再笑。体会到人们的激动心情)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学生回答:奶茶、手抓羊肉、敬酒、歌舞)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集体交流,1,组织交流问题一,组织学生观看草原纪录片,欣赏草原美景,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2,交流问题二,引导大家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品味异族风情,交流一下异族风情。

四、作业。

1.展开想象,在作业上具体描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这两句诗所描述的情景

2搜集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们汉族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一景美

1、空气清

2、天空美

3、颜色美

4、线条美 二情深

1、迎客

2、相见

3、款待

4、联欢 归结一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重阳。

六、教后反思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的热烈欢迎,表达了蒙古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写作顺序上按时间先后写作,在理解这篇课文时由于我们同学远离草原人民的生活,因此对草原人民的行为举止不好理解,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加以引导。

第二篇:老舍草原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老舍先生的文章是在初中的时候,他的一篇《骆驼祥子》令我深受感动,旧社会的困难真的是令人绝望,不过老舍先生在绝望中还是给我们希望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老舍草原读后感。之后忙于中考,一直没有接触老舍的文集。

我上大学后,我慢慢开始欣赏老舍先生的书。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让我觉得草原不仅有美若仙境的自然环境,也对蒙古人民浓厚的民族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好客的蒙古人大方、诚实待人,这些感染了访客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点儿都不拘束。人们都那么亲切,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就进了蒙古包。蒙古的特产都摆上了,大家边吃边聊,好似一家人。老舍先生用可爱来描写天空很恰当,仿佛躺在天底下,天空格外高,蓝地让人舒服。一团团的大白云挂在天空,白地让你忍不住摸一摸再舔一舔。有了它,天空不再那么空虚。老舍写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确,在这种环境下,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忘掉一切烦恼,只剩下天空一样纯洁而又明净的心,只有粗犷和豪放的歌声才能表达出回归自然的愉悦。

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牧人无限扩张动物的数量和不停地开垦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色已经不多了。我们一定不能让环境再恶化下去,必须保护这美丽的大草原!

老舍先生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只是我还没有读完,相信早晚会读完的,也许我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我只能够慢慢的拓宽我的知识面,将我的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几个档次,才值得也配写老舍先生的作品赏析!

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读后感《老舍草原读后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了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看看吧!挑拨离间的人看啊!文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你扪心自问,这样在吧里骂人有意思吗???这么多的革命先烈用鲜血保卫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你们就是这样让民族之间产生矛盾,毁了着一切吗?这样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感悟美 回味美

——《草原》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三篇:老舍作品《草原》赏析

1、《草原》作品原文】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2、《草原》作品赏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綮的文章来。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第四篇:老舍草原阅读答案范例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__________,小丘也是__________,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是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______,又叫人______________,既,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原文内容把语段补充完整。

2.读一读,回答问题。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3.注意画线的词,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__和_______,读了这段话,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是绿的 绿的 惊叹 舒服 愿久立四望 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本文答案在第6页)…4.羊群 小丘 示例:草原真美啊![1]

第五篇:老舍《茶馆》(教案)

茶 馆

教学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四、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结构

《茶馆》【二】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教学过程:

一、.理清戏剧冲突脉络: 课文分为十节:

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第2节:“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妻子的埋怨。第3节:“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民散去”,写打发难民。

第4节:“怎样阿?六爷!”—“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军警的敲诈。第5节:“您慢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超级骗子唐铁嘴。

第6节:“自言自语”—“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与怀念。第7节:“这小子”—“同宋恩子下”,写“混世魔王”的敲诈。

第8节:“刘爷,茶喝够了吧”—“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第9节:“王利发和催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催九峰的绝望。

第10节:“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结束,写“逃兵”的下场。

二、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 right?”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三、.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茶馆》【三】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教学过程:

一、.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常四爷的形象: 2.松二爷的形象: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4.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5.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二、.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思考——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③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三、讨论:从《茶馆》看茶园——精神文明建设之我见

四、作业布置:

分小组扮演一段《茶馆》中的戏剧情节,评比出最好的一组。

下载老舍的草原教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舍的草原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舍母鸡教案

    将爱进行到底 ——赏析老舍的《母鸡》有感老舍的《母鸡》这篇短文,虽然不到七百字,但是却向读者们传递了一种世间亘古长存的人间真情——母爱。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对母鸡的......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草原》教案设计(三)。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

    草原教案

    关于草原教案 关于草原教案 篇1教材分析: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秒学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

    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模板 草原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2、欣赏各种表现草原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使学生了......

    《草原》教案

    1.草原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1段,掌握作者写景的方法,体会草原静态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3.有感情地......

    《草原放牧》教案

    《草原放牧》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形式要素......

    课文草原教案

    篇一:草原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草原》第一课时 金家河镇中心小学庞红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