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时间:2019-05-15 07: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单元话题-情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第一篇: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一)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1.故事与情节

从故事角度看,小说有两种,一种依赖故事,一种不依赖故事。古典形态的小说里,故事是小说意蕴的承载者,作者要靠故事才能说话,比如雨果的《九三年》或者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都是围绕故事来展开小说,小说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附着在故事上完成的;到了现代形态小说阶段,一部分实验作家和理论家则认为,小说形式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摆脱故事的束缚,离开“讲故事”来写小说,《墙上的斑点》通篇都是意识流,就很难找出完整的故事来。

而情节是一个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情节可以构成故事,也可以不构成故事。传统小说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把这个核心情节作为小说的故事主线。有时甚至是先有这个核心情节,然后才有小说。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所以能够诞生,除了依赖作家本人的创作才能,据说普希金提供的一个买卖死人户口的绝妙情节也至关重要。托尔斯泰写《复活》,也得益于检察官柯尼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了她,执意同她结婚以赎罪。没想到婚礼前不久,她竟得伤寒症死了。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的心中,经过若干年的酝酿,最终成为《复活》的情节主线──虽然小说的情节与真实故事略有不同。

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它也可以不构成故事。有的现代小说“淡化情节”,准确地说,是“淡化故事”,或者说“减少情节的戏剧性”,但情节本身是很难取消的。如《桥边的老人》,没有什么戏剧性,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发生,但是仍然有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发生,比如,因为“我”来侦察,所以看到老人;因为“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推进”,所以老人被迫离开家乡,离开他的动物们,这都是情节。哪怕是像《墙上的斑点》这样的现代小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情节,只不过是众多的广义的小情节代替了狭义的大情节而已。

《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在情节上属于比较得“中庸”之道的作品,既有比较明晰的大情节主线,同时不拘泥于故事,善于寻求众多小情节和广义的情节来支持,具有一定的散文化倾向。

比较《清兵卫与葫芦》与《在桥边》可以发现,在有限的篇幅里,前者贴着故事讲,多勾勒白描,情节之间的转折更大一些,故事性更强一些;后者穿插了大量的描写和议论,放慢了小说的节奏,情节之间的转折相对也平缓一些,因而显得故事性稍弱一点。可见,情节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直接影响到了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即便是写同一情节,写法不同,故事性的强弱也就不同。以叙述为主,将情景的描写融于事件的叙述,多粗线勾勒,故事性就强;以描写为主,经常将事件的发展停下来,多写风景、静止的人物等,甚至跳开话题(《墙上的斑点》就是不断跳开话题),故事性就弱。

换言之,情节密度大,故事性就强;情节密度小,故事性就弱。

外国古典小说,多采用前一种写法;19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小说则常常采取后一种写法。比较第二单元的两篇小说,可以体会外国小说的这种演变。《炮兽》和《安东诺夫卡苹果》都重视“场景”的描写,但是《炮兽》中的场景是融入紧锣密鼓的情节之中的,一环一环,扣人心弦,它的场景描写所用的语汇都特别短促、密集,比如“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等,都与紧张密集的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场景描写则 1 是舒缓的,或者说,场景没有为一个情节主线服务。

2.情节的生发

在传统形态的小说中,情节是行走在故事中的一条寻找方向的线,拓展故事、生发故事是情节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情节才具有生发性?我们该如何利用情节的生发功能?这就涉及到事件及事件的选择问题。有的事件,本身构成一个独立的情节系统,情节的生发是事件自然的开始点,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小说就是如此;还有的时候,事件本身是历程较长的一系列事件,小说家需要从中选择一个富有张力的“生发点”来组织自己的情节。

除教材“话题”中所述之外,再举一例说明:

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有个短篇小说《都是因为我们穷》。小说为了表现“都是因为我们穷”,选择洪水冲走了“我”姐姐的那头小母牛这一事件为情节的生发点。“我们家”很穷,为了能让第三个女儿“达恰”顺利嫁出去,父母给了她一头小母牛作为嫁妆,而前面两个女儿因为没有嫁妆,婚姻成了大问题,最后只好沦落为娼。但是大水恰恰在这个时候到来了,席卷了村庄。“我”和姐姐“达恰”站在水边寻找她的小母牛,如果它被洪水冲走了,那么“达恰”将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必然地走上娼妓之路。小母牛被淹死了,连牛犊也被冲走了。到此,我们知道,“达恰”的未来已经在这场大水中提前到来了。小说选择洪水冲走母牛这个事件作为情节的生发点是极为有效的。

本节和后面选讲内容中的“突发性事件”一节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结合起来理解。与“突发性事件”不同,情节的生发一般是写出一种矛盾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穷》之所以选择这个事件作为起始点来写,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小说最核心的矛盾: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与贫乏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本单元所选两篇课文,也都是一开始就点出了矛盾所在,不同的是,它们选择了从矛盾还没有激化的地方开始写,而《都是因为我们穷》一上来就写“突发性事件”,从矛盾激化的地方开始写,效果也更为强烈。

3.情节与细节

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

有的小说中,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节,而且还往往与情节主线相关。比如,在《炮兽》中,写到了伪钞,而且特别强调“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闲笔,顺带提一提英国人的“卑鄙”,但实际上,这一细节在后面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将军抓起一袋随处可拾的伪钞,迅速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才终止了这场灾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情况。曾经有人这样概括传统叙事文学,说如果在开头看见有一把枪挂在墙上,那么看到后面,这把枪一定会有打响的时候。可见细节与情节主线的关联程度。

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细节只为局部情节服务,不与情节主线相关,有时干脆就没有情节主线。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问老人“鸽笼没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这是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但是它与情节的关联程度就很小。这时,整体的情节主线不突出了,细节实际上是统属于一个整体的氛围。用情绪和氛围来代替情节主线,以统摄全篇。我们看到,《安东诺夫卡苹果》也是如此。它的细节可谓密密匝匝,但却仿佛一地碎银,读者如果只追随故事,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很繁琐,只有当我们跟着作品的情绪,一点一点地体会,才会发觉,这些细节一个都不是多余的,而是被一个大的情感场凝聚在一起。

(二)情节运行的方式

1.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在强调戏剧性的传统小说中,情节的运行方式,整体上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情节一点一点向最后的结局逼近,整个情节呈历时状态,轨迹如同一段抛物线,情节和故事性一路攀升,高潮为顶点,在下滑的一刻戛然而止,结局来到了。在这个模式中,一切都为了奔向高潮和最后的结局。

因为目标太过明确而且可以期待,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读者在阅读中,为了追索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线索,从而跳过了中间的许多章节。作家许多精心构建的局部篇章都被忽略了。长篇小说尤其如此。作家不可能为了紧紧抓住读者,故意减少或取消这种空隙和停顿,而只把力气放在这四个环节,因为密不透风的情节会破坏故事本身所应有的张弛,影响作品的美学效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直追情节、忽略细节的阅读状态,很多作家想了诸多方法,比如,尽量在空隙和停顿之处做到有趣,吸引读者停留下来。当然这是古典形态小说的作家热中的花招。

到了现代形态的小说作家跟前,为了在讲故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有些作家干脆取消故事的高潮,甚至不再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运行历时性的、线性的基本模式,转而创造出新的方式来连缀小说中的诸多事件,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嚣与骚动》的散点往复式,在记忆的碎片中随意跳动;《弗兰德公路》的全景共时式,各个场景都是同时发生的等等。

但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还是被许多作品所继续使用,这不仅因为它简单易懂,而且本身也还有很多可以为其增彩的因素。

2.摇摆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常常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我们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不管这个图形多么复杂,它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摇摆组成的。

摇摆的弧度可大可小。细小的摇摆,如《素芭》中素芭的心理活动。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就很简单,只是一个毫不出奇、甚至不会引发多少怜悯的悲剧故事。但是哑女素芭心理活动的摇摆,使得这条简单的情节线索拥有了一条丰满的暗线。而在悲剧和审美上的深度,也大为增加。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写到拉斯柯尔尼科夫要杀房东老太太时,他内心的犹疑和彷徨也是细小的摇摆。

针对全篇的摇摆,比如《炮兽》《丹柯》和《炼金术士》(节选),作家在故事开头和结尾之间,通过一个个细节左冲右突,摇摆到底,将小说写得既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

摇摆走到极端,就成了“否定之否定”──在每一次摇摆中都走向原来的反面,摇摆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无止境的否定,情节得以巧妙地运行。此时,它的效果不仅针对情节本身,对小说所能达到的深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喜欢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因为母亲的结婚不得不离开这里。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一心只想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一个人默默忍受着一切,直到他俩的爱情结晶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 3 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于是他们一反平日少管闲事的习惯,趁着机会大大发泄一通。那一次,我们这群十足中产阶级的餐友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形。……

其结尾让人惊叹,那是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那个女人以及我们这些读者都认定那个男人在受到如此感化、且又做出那样一番忏悔之后,一定离开赌场而去他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们却随着这女人无意识的最后一眼,看到那个男人又坐在了赌桌前。对那个女人来说,一切的努力都等于零,而对于作品而言,这个零,却使得作品的意味骤然放大。

“摇摆”的一种极端方式是变线。

小说情节的进展一般都是按照其内在逻辑向前推进的,但有时候也会突然发生转向,从原有的情节发展的脉络上脱开去,开始另一个事件的叙述,以此创造出另一个情节的生长点。这种情节的变线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有联系的变线。这种变线虽然不遵循上下文的情节运行逻辑,但是在整个小说情节的语境里却是不唐突的,有它变线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变线只是对局部而言,在大的情节框架里还是遵循内在逻辑的。《九三年》《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经常从一个场景跳脱到另一个场景,开始另一条线索的叙述。

第二种,没有联系的变线。这种变线方式主要存在于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中,尤其是后者。它往往既不符合上下文的逻辑,也不符合整体情节的内在逻辑,而是硬生生地另辟蹊径,展开情节。在《墙上的斑点》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这种变线可以随意,可以不对前文负责,任务只是成为其后情节发展的生长点。这样的变线方式作为对传统小说结构模式的解构,对小说的形式和意蕴的开放性的探索也不无裨益,但也不能否认,很多变线已经超出了艺术实践的范畴,沦为玄学和装腔作势的呈现。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法庭上,一个叫商马第的流浪汉被当做“久经通缉”的冉阿让进行审判,而真的冉阿让,也就是市长马德兰先生就站在一边,看着这场审判,感受着它的荒谬、庸俗、喧嚣和悲惨,他最后挺身而出,投案自首。

在《悲惨世界》中,也许刚读到这个转折时会感到一定的突兀,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发现,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是可能的,在情理之中。

在情节的上下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节的运行方式是承上启下的巧妙设置,一个转折,既包容了前文,又为下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这种转折出现在结尾,成为小说揭示真相的点睛之笔,往往会收到让读者唏嘘不已、回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这种手法利于增强小说的故事性,但是用得太多,分寸把握得不太好,则会造成小说意蕴的单一,因为太像一个故事了,情节的走向过于明显,反而限制了小说发展的诸多可能性。时至如今,往往是通俗小说还继续保持对这种手法的热情,而那些更喜欢现代形态小说的作家,很多人不屑使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对情节的戏剧性也有人抵制,他们觉得小说应该更日常化、生活化,主张取消小说的戏剧性。

4(三)情节运行的动力

1.突发性事件

这是情节运行动力中最常用的一种。因为一个突发性事件,生活立刻纷乱,小说的走向也出现了多种可能,有利于展开情节。突发性事件一般有两种位置,小说的开头,或者小说的中间。

在开头引发故事的小说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炮兽》。大炮脱离锁链,在船舱里左右冲撞,眼看就要舰毁人亡。怎么办?读者一下子就被这个情景抓住了,期待着后面的情节发展。现代小说也经常从一个突发性事件出发,引出许多荒诞的情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小说开头就是主人公K被莫名其妙地宣布被捕,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为情节的起点,也成了整个小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贯穿到底。

故事中间依靠突发性事件生发情节的也有很多。在《清兵卫与葫芦》中,突发事件是教员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并进行了一次家访,从而导致父亲对他的体罚,毁了他的葫芦,因为这件事,清兵卫再也不去玩葫芦了。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突发性事件在作为情节动力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暗暗地发挥悬念的作用。一个非常事件发生了,下面将会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件事?这件事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的疑问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我们经常会把这种突发事件看成悬念的标志。比如卡夫卡的《审判》,毕竟从常理来看,一个没有犯过罪的人是不会遭到逮捕的。在这一点上,卡夫卡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心理,制造了一个悬念。由此可见,突发性事件既是情节运行的动力,也是一种悬念。

2.危机爆发

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这个危机的爆发同样也是情节的新起点。

在《丹柯》中,追求光明与道路艰难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危机爆发,大家把怨气发到丹柯身上,要把他弄死。然而这个危机爆发却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新的情节生发点。试想,如果丹柯就这样把大家带领出森林,故事也就了无生趣了。正是因为这个危机爆发,引出后面的情节,丹柯掏出自己的心来,让它燃烧,照亮大家前进。情节到此焕然一新。

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篇小说开头很好,后来却逐渐不行了,这是因为不能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危机,来帮助小说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果要写出危机,最好能事先预示它──这就叫“悬念”的设置。而如果开始设置了悬念,其后又并没有写出危机,或者危机一直没有爆发,或者在危机爆发之后,没有合适的后续情节接上,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仿佛被愚弄了的失落感。这在传统小说中,都是不可逾越的规则。

然而现代小说家常常对此不买账。他们成心要挑战这些规则,认为这些规则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扭曲。他们写的小说常常是无曲折、少危机、毫无先兆地发生危机、设置了悬念又不写出任何危机。这是险中取胜、法外求法。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手法常常不可重复、难以模仿。

四、关于“思考与实践”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1.设题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尤其是结尾的特殊意义。

2.解题思路:

参见“作品赏析”部分,以及教材“话题”中“危机爆发”一节,指导学生作答。《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1)发生: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2)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3)高潮: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其余的葫芦也都打碎了;(4)第二高潮: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5)结局:清兵卫改换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情节的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这也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二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1.设题意图:

结合所学课文,加深对话题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话题”中“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一节,先鼓励学生独立作答,然后参考“作品赏析”部分,做出指正。《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见教材“话题”部分。

三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800字的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1.设题意图:

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理解本单元所讲述的小说知识,初步做到自觉地运用一些技巧来构造情节。

2.解题思路:

这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为了让情节有效地推进下去,最好再编织一个基本矛盾作为情节的生发点,否则很松散地罗列一些事件,很难形成一个“紧张动人的故事。比如,说阿三今天在出门之前,妻子告诉他昨天晚上做的一个梦,叮嘱他今天一定不要捕猎兔子,但是兔子又老是不断从他面前跑过。这样,就可以给情节一个有效的动力。此外,还要注意细节,要引导学生用细节来使故事变得丰满。比如,说阿三带了一把伞,但是撑开一看,伞却在昨天晚上被耗子咬破了,阿三浑身都被雨淋湿了,阿三很想快点回家,但是除了兔子,一直没有碰见别的猎物。设计伞被老鼠咬破这个细节,就很好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运用“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高级技巧。比如说,阿三终于开枪打死了一只兔子,却遭到了可怕的魔咒,自己变成了一只兔子。不过,在高潮之后,还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比如设计阿三的妻子来山上找寻阿三,阿三利用自己的智慧让妻子明白这只兔子就是自己,终于解除了魔咒。

当然,以上只是编者随手设计的一系列情节线索。这个开头完全还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故事。不一定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也可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但是“情节的生发点”“细节”等基本问题都是要注意到的。

第二篇: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话题-情节》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五单元 话题-情节》教案 新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一)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1.故事与情节

从故事角度看,小说有两种,一种依赖故事,一种不依赖故事。古典形态的小说里,故事是小说意蕴的承载者,作者要靠故事才能说话,比如雨果的《九三年》或者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都是围绕故事来展开小说,小说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附着在故事上完成的;到了现代形态小说阶段,一部分实验作家和理论家则认为,小说形式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摆脱故事的束缚,离开“讲故事”来写小说,《墙上的斑点》通篇都是意识流,就很难找出完整的故事来。

而情节是一个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情节可以构成故事,也可以不构成故事。传统小说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把这个核心情节作为小说的故事主线。有时甚至是先有这个核心情节,然后才有小说。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所以能够诞生,除了依赖作家本人的创作才能,据说普希金提供的一个买卖死人户口的绝妙情节也至关重要。托尔斯泰写《复活》,也得益于检察官柯尼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了她,执意同她结婚以赎罪。没想到婚礼前不久,她竟得伤寒症死了。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的心中,经过若干年的酝酿,最终成为《复活》的情节主线──虽然小说的情节与真实故事略有不同。

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它也可以不构成故事。有的现代小说“淡化情节”,准确地说,是“淡化故事”,或者说“减少情节的戏剧性”,但情节本身是很难取消的。

如《桥边的老人》,没有什么戏剧性,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发生,但是仍然有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发生,比如,因为“我”来侦察,所以看到老人;因为“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推进”,所以老人被迫离开家乡,离开他的动物们,这都是情节。哪怕是像《墙上的斑点》这样的现代小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情节,只不过是众多的广义的小情节代替了狭义的大情节而已。

《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在情节上属于比较得“中庸”之道的作品,既有比较明晰的大情节主线,同时不拘泥于故事,善于寻求众多小情节和广义的情节来支持,具有一定的散文化倾向。

比较《清兵卫与葫芦》与《在桥边》可以发现,在有限的篇幅里,前者贴着故事讲,多勾勒白描,情节之间的转折更大一些,故事性更强一些;后者穿插了大量的描写和议论,放慢了小说的节奏,情节之间的转折相对也平缓一些,因而显得故事性稍弱一点。可见,情节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直接影响到了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即便是写同一情节,写法不同,故事性的强弱也就不同。以叙述为主,将情景的描写融于事件的叙述,多粗线勾勒,故事性就强;以描写为主,经常将事件的发展停下来,多写风景、静止的人物等,甚至跳开话题(《墙上的斑点》就是不断跳开话题),故事性就弱。

换言之,情节密度大,故事性就强;情节密度小,故事性就弱。

外国古典小说,多采用前一种写法;19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小说则常常采取后一种写法。比较第二单元的两篇小说,可以体会外国小说的这种演变。《炮兽》和《安东诺夫卡苹果》都重视“场景”的描写,但是《炮兽》中的场景是融入紧锣密鼓的情节之中的,一环一 1 环,扣人心弦,它的场景描写所用的语汇都特别短促、密集,比如“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等,都与紧张密集的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场景描写则是舒缓的,或者说,场景没有为一个情节主线服务。

除教材“话题”中所述之外,再举一例说明:

墨西哥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有个短篇小说《都是因为我们穷》。小说为了表现“都是因为我们穷”,选择洪水冲走了“我”姐姐的那头小母牛这一事件为情节的生发点。“我们家”很穷,为了能让第三个女儿“达恰”顺利嫁出去,父母给了她一头小母牛作为嫁妆,而前面两个女儿因为没有嫁妆,婚姻成了大问题,最后只好沦落为娼。但是大水恰恰在这个时候到来了,席卷了村庄。“我”和姐姐“达恰”站在水边寻找她的小母牛,如果它被洪水冲走了,那么“达恰”将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必然地走上娼妓之路。小母牛被淹死了,连牛犊也被冲走了。到此,我们知道,“达恰”的未来已经在这场大水中提前到来了。小说选择洪水冲走母牛这个事件作为情节的生发点是极为有效的。

本节和后面选讲内容中的“突发性事件”一节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结合起来理解。与“突发性事件”不同,情节的生发一般是写出一种矛盾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穷》之所以选择这个事件作为起始点来写,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小说最核心的矛盾: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与贫乏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本单元所选两篇课文,也都是一开始就点出了矛盾所在,不同的是,它们选择了从矛盾还没有激化的地方开始写,而《都是因为我们穷》一上来就写“突发性事件”,从矛盾激化的地方开始写,效果也更为强烈。

3.情节与细节

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

有的小说中,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节,而且还往往与情节主线相关。比如,在《炮兽》中,写到了伪钞,而且特别强调“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闲笔,顺带提一提英国人的“卑鄙”,但实际上,这一细节在后面起到关键作用,正是将军抓起一袋随处可拾的伪钞,迅速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才终止了这场灾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情况。曾经有人这样概括传统叙事文学,说如果在开头看见有一把枪挂在墙上,那么看到后面,这把枪一定会有打响的时候。可见细节与情节主线的关联程度。

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细节只为局部情节服务,不与情节主线相关,有时干脆就没有情节主线。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问老人“鸽笼没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这是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但是它与情节的关联程度就很小。这时,整体的情节主线不突出了,细节实际上是统属于一个整体的氛围。用情绪和氛围来代替情节主线,以统摄全篇。我们看到,《安东诺夫卡苹果》也是如此。它的细节可谓密密匝匝,但却仿佛一地碎银,读者如果只追随故事,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很繁琐,只有当我们跟着作品的情绪,一点一点地体会,才会发觉,这些细节一个都不是多余的,而是被一个大的情感场凝聚在一起。

(二)情节运行的方式

1.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在强调戏剧性的传统小说中,情节的运行方式,整体上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情节一点一点向最后的结局逼近,整个情节呈历时状态,轨迹如同一段抛物线,情节和故事性一路攀升,高潮为顶点,在下滑的一刻戛然而止,结局来到了。在这个模式中,一切都为了奔向高潮和最后的结局。

因为目标太过明确而且可以期待,也会带来一个问题:读者在阅读中,为了追索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线索,从而跳过了中间的许多章节。作家许多精心构建的局部篇章都被忽略了。长篇小说尤其如此。作家不可能为了紧紧抓住读者,故意减少或取消这种空隙和停顿,而只把力气放在这四个环节,因为密不透风的情节会破坏故事本身所应有的张弛,影响作品的美学效果。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直追情节、忽略细节的阅读状态,很多作家想了诸多方法,比如,尽量在空隙和停顿之处做到有趣,吸引读者停留下来。当然这是古典形态小说的作家热中的花招。

到了现代形态的小说作家跟前,为了在讲故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有些作家干脆取消故事的高潮,甚至不再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运行历时性的、线性的基本模式,转而创造出新的方式来连缀小说中的诸多事件,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喧嚣与骚动》的散点往复式,在记忆的碎片中随意跳动;《弗兰德公路》的全景共时式,各个场景都是同时发生的等等。

但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还是被许多作品所继续使用,这不仅因为它简单易懂,而且本身也还有很多可以为其增彩的因素。

2.摇摆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常常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我们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不管这个图形多么复杂,它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摇摆组成的。

摇摆的弧度可大可小。细小的摇摆,如《素芭》中素芭的心理活动。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就很简单,只是一个毫不出奇、甚至不会引发多少怜悯的悲剧故事。但是哑女素芭心理活动的摇摆,使得这条简单的情节线索拥有了一条丰满的暗线。而在悲剧和审美上的深度,也大为增加。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写到拉斯柯尔尼科夫要杀房东老太太时,他内心的犹疑和彷徨也是细小的摇摆。

针对全篇的摇摆,比如《炮兽》《丹柯》和《炼金术士》(节选),作家在故事开头和结尾之间,通过一个个细节左冲右突,摇摆到底,将小说写得既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

摇摆走到极端,就成了“否定之否定”──在每一次摇摆中都走向原来的反面,摇摆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无止境的否定,情节得以巧妙地运行。此时,它的效果不仅针对情节本身,对小说所能达到的深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喜欢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因为母亲的结婚不得不离开这里。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一心只想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一个人默默 3 忍受着一切,直到他俩的爱情结晶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于是他们一反平日少管闲事的习惯,趁着机会大大发泄一通。那一次,我们这群十足中产阶级的餐友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形。„„

其结尾让人惊叹,那是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那个女人以及我们这些读者都认定那个男人在受到如此感化、且又做出那样一番忏悔之后,一定离开赌场而去他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们却随着这女人无意识的最后一眼,看到那个男人又坐在了赌桌前。对那个女人来说,一切的努力都等于零,而对于作品而言,这个零,却使得作品的意味骤然放大。

“摇摆”的一种极端方式是变线。

小说情节的进展一般都是按照其内在逻辑向前推进的,但有时候也会突然发生转向,从原有的情节发展的脉络上脱开去,开始另一个事件的叙述,以此创造出另一个情节的生长点。这种情节的变线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有联系的变线。这种变线虽然不遵循上下文的情节运行逻辑,但是在整个小说情节的语境里却是不唐突的,有它变线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变线只是对局部而言,在大的情节框架里还是遵循内在逻辑的。《九三年》《战争与和平》等小说,经常从一个场景跳脱到另一个场景,开始另一条线索的叙述。

第二种,没有联系的变线。这种变线方式主要存在于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中,尤其是后者。它往往既不符合上下文的逻辑,也不符合整体情节的内在逻辑,而是硬生生地另辟蹊径,展开情节。在《墙上的斑点》中,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这种变线可以随意,可以不对前文负责,任务只是成为其后情节发展的生长点。这样的变线方式作为对传统小说结构模式的解构,对小说的形式和意蕴的开放性的探索也不无裨益,但也不能否认,很多变线已经超出了艺术实践的范畴,沦为玄学和装腔作势的呈现。

3.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法庭上,一个叫商马第的流浪汉被当做“久经通缉”的冉阿让进行审判,而真的冉阿让,也就是市长马德兰先生就站在一边,看着这场审判,感受着它的荒谬、庸俗、喧嚣和悲惨,他最后挺身而出,投案自首。

在《悲惨世界》中,也许刚读到这个转折时会感到一定的突兀,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发现,这样的情节设置完全是可能的,在情理之中。

在情节的上下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节的运行方式是承上启下的巧妙设置,一个转折,既包容了前文,又为下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这种转折出现在结尾,成为小说揭示真相的点睛之笔,往往会收到让读者唏嘘不已、回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这种手法利于增强小说的故事性,但是用得太多,分寸把握得不太好,则会造成小说意蕴的单一,因为太像一个故事了,情节的走向过于明显,反而限制了小说发展的诸多可能性。4 时至如今,往往是通俗小说还继续保持对这种手法的热情,而那些更喜欢现代形态小说的作家,很多人不屑使用“欧·亨利式的结尾”,对情节的戏剧性也有人抵制,他们觉得小说应该更日常化、生活化,主张取消小说的戏剧性。

(三)情节运行的动力

1.突发性事件

这是情节运行动力中最常用的一种。因为一个突发性事件,生活立刻纷乱,小说的走向也出现了多种可能,有利于展开情节。突发性事件一般有两种位置,小说的开头,或者小说的中间。

在开头引发故事的小说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炮兽》。大炮脱离锁链,在船舱里左右冲撞,眼看就要舰毁人亡。怎么办?读者一下子就被这个情景抓住了,期待着后面的情节发展。

现代小说也经常从一个突发性事件出发,引出许多荒诞的情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小说开头就是主人公K被莫名其妙地宣布被捕,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为情节的起点,也成了整个小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贯穿到底。

故事中间依靠突发性事件生发情节的也有很多。在《清兵卫与葫芦》中,突发事件是教员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并进行了一次家访,从而导致父亲对他的体罚,毁了他的葫芦,因为这件事,清兵卫再也不去玩葫芦了。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突发性事件在作为情节动力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暗暗地发挥悬念的作用。一个非常事件发生了,下面将会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件事?这件事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的疑问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我们经常会把这种突发事件看成悬念的标志。比如卡夫卡的《审判》,毕竟从常理来看,一个没有犯过罪的人是不会遭到逮捕的。在这一点上,卡夫卡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心理,制造了一个悬念。由此可见,突发性事件既是情节运行的动力,也是一种悬念。

2.危机爆发

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这个危机的爆发同样也是情节的新起点。

在《丹柯》中,追求光明与道路艰难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危机爆发,大家把怨气发到丹柯身上,要把他弄死。然而这个危机爆发却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新的情节生发点。试想,如果丹柯就这样把大家带领出森林,故事也就了无生趣了。正是因为这个危机爆发,引出后面的情节,丹柯掏出自己的心来,让它燃烧,照亮大家前进。情节到此焕然一新。

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篇小说开头很好,后来却逐渐不行了,这是因为不能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危机,来帮助小说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果要写出危机,最好能事先预示它──这就叫“悬念”的设置。而如果开始设置了悬念,其后又并没有写出危机,或者危机一直没有爆发,或者在危机爆发之后,没有合适的后续情节接上,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仿佛被愚弄了的失落感。这在传统小说中,都是不可逾越的规则。

然而现代小说家常常对此不买账。他们成心要挑战这些规则,认为这些规则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扭曲。他们写的小说常常是无曲折、少危机、毫无先兆地发生危机、设置了悬念又不写出任何危机。这是险中取胜、法外求法。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手法常常不可重复、难以模仿。

四、关于“思考与实践”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什么?这篇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1.设题意图:

使学生进一步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尤其是结尾的特殊意义。2.解题思路:

参见“作品赏析”部分,以及教材“话题”中“危机爆发”一节,指导学生作答。《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主线是:(1)发生: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2)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3)高潮: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其余的葫芦也都打碎了;(4)第二高潮: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5)结局:清兵卫改换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情节的结局,是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这也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二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1.设题意图:

结合所学课文,加深对话题所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话题”中“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一节,先鼓励学生独立作答,然后参考“作品赏析”部分,做出指正。《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见教材“话题”部分。

三以“太阳高悬,却下起了大雨。阿三正在打猎,一只兔子从他面前跑过„„”为开头,写一个800字的情节紧张动人的故事。

1.设题意图:

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理解本单元所讲述的小说知识,初步做到自觉地运用一些技巧来构造情节。

2.解题思路:

这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为了让情节有效地推进下去,最好再编织一个基本矛盾作为情节的生发点,否则很松散地罗列一些事件,很难形成一个“紧张动人的故事。比如,说阿三今天在出门之前,妻子告诉他昨天晚上做的一个梦,叮嘱他今天一定不要捕猎兔子,但是兔子又老是不断从他面前跑过。这样,就可以给情节一个有效的动力。此外,还要注意细节,要引导学生用细节来使故事变得丰满。比如,说阿三带了一把伞,但是撑开一看,伞却在昨天晚上被耗子咬破了,阿三浑身都被雨淋湿了,阿三很想快点回家,但是除了兔子,一直没有碰见别的猎物。设计伞被老鼠咬破这个细节,就很好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运用“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高级技巧。比如说,阿三终于开枪打死了一只兔子,却遭到了可怕的魔咒,自己变成了一只兔子。不过,在高潮之后,还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比如设计阿三的妻子来山上找寻阿三,阿三利用自己的智慧让妻子明白这只兔子就是自己,终于解除了魔咒。

当然,以上只是编者随手设计的一系列情节线索。这个开头完全还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故事。不一定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也可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但是“情节的生发点”“细节”等基本问题都是要注意到的。

第三篇:第五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复习

生字

扭niǚ捏厨chú房刺猬wèi逃窜cuàn胯kuà下潮汛xùn圈套tào畜chù生挽wǎn联囫hú囮lún吞枣zǎo搞gǎo乱 恍huǎng然大悟 饱经风霜shuāng慈祥xiáng逝shì世无穷无尽殡bìn仪馆吊唁yàn 张冠李戴镊niè子敷fū药硼péng酸女佣yōng逝shì世详xiάng细 文章zhāng咳ké嗽sòu一望无际一匹猹chá竹匾biǎn秕bí谷 束缚fù 鹁bì鸪gū獾huān猪摩挲suō地窖jiào懊ào悔赫hè然 翻译yì水浒hǔ传莽mǎng撞捻niǎn着伶líng俐lì颓tuí唐致敬 精神抖擞 熏xūn黑 虐nǜè待 不朽xiǔ 垮kuǎ台 大病新愈yù 徒tú然 枯瘦 团聚 低微

多音字

正zhèng在畜chù生供gòng品仿佛fú奔bēn跑方便biàn树冠guàn号hào召

正zhēng月畜xù牧提供gōng神佛fó投奔bèn便pián宜冠guàn军号háo叫

形近字

钮扣挎包厨房称谓搀扶咳嗽详细逝世教诲窑洞

扭打胯下橱窗刺猬挽联应该慈祥浙江懊悔地窖

近义词

惊异──诧异忍受──忍耐逝世──去世爱戴──拥戴深奥──深刻 悔恨──懊悔忍受──忍耐羞愧──惭愧团聚──团圆追悼──悼念 饱经风霜──饱经沧桑各色各样──形形色色马马虎虎──粗心大意

郑重──重视允许──同意熟识──熟悉无端──无故希奇──希罕 盼望──希望往常──以往郑重──慎重许愿──许诺捏──握 一望无际──一望无垠

反义词

个性──共性爱戴──憎恶深奥──浅显老实──狡猾详细──简略 阴暗──明亮熟识──生疏允许──拒绝伶俐──笨拙郑重──随便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词语搭配

一轮圆月 一个少年 一匹猹 一柄钢叉 一包贝壳 几支鸟毛 一件东西 一滴泪珠 一本书 一天黄昏 一摊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明晃晃的银项圈 紧张动人的情节 饱经风霜的脸 慈祥的脸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来来往往的人 竹枝似的手 枯瘦的手 深深的寒意

囫囵吞枣地看 张冠李戴地乱说 清清楚楚地记得 恭恭敬敬地行礼 端端正正地站 精神抖擞地站着 匆匆忙忙地赶

词语解释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挽联:哀悼死者的对

联。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恍然大悟:形容

猛然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

难困苦。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莽

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

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摩挲:用手抚摩。颓唐:精神不振作。打眼:引人注目。憎恶:憎恨,厌恶。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解释课文、语句

《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4、“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说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这是因为闰土从小参加劳动,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我往常的朋友”指有钱人家的少爷。这句话表达了对闰土的敬佩和羡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用比喻——暗喻的手法,抨击旧社会的黑暗和对鲁迅先生的迫害。意思是: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到反动派的迫害,人民的革命斗争处处遭到反动派的镇压。表现了鲁迅先生恢谐幽默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

4、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救助车夫后,他可能由一个受伤的车夫想到千千万万的受苦人,想到黑暗的社会制度,想到只有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受苦人才能脱离苦海过上好日子,想到如何才能拯救旧中国„„体现了他忧国忧民。因此,伯父的脸上变

得严肃了。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精神

5、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段话写得很巧妙:1、对第五段进行总结。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3、照应了课文第一节,首尾呼应。

6、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拟小标题,我们采用微缩段意的方法,先概括各段段意,在此基础上拟定小标题。段意与小标题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完整的句子,而后者多为短语。本课五个小标题依次是: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这六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2、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3、“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日积月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这句话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这句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以此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开创美好未来。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这句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崇高品德的体现,这句话教育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乐于奉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门外文谈》 这句话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如同生命一般宝贵。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醉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句话说明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的好处。鲁迅用蜜蜂酿蜜打比方,从正反两方面申述自己的看法,说明了只有读更多人的著作,阅读面广一点,才能得到多方面的知识

必背内容

1、《日积月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醉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2、《有的人》

第四篇:第五单元 冲突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第五单元 冲突

单元备课:

这单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文章多数写少年儿童的故事。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 鬻 y ù 誉 y ù 鹬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读 sh ě,不读 sh è 即:读 j í,不读 j ì 作家: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刘向:西汉末年的经学家,相传他校订、整理了《战国策》。作品:

《韩非子》,作者韩非,现存 55 篇,宣传法家思想的著作。书中很多篇章都运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相传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本书内容丰富,但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很强。

2.能力目标

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的含义。3.思想情感目标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难点:对寓意的理解及运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矛与盾》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多,被人们收集在《韩非子》里。(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矛与盾

(锋利)矛-------------盾(坚固)

自相矛盾

(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鹬蚌相争》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1.出示鹬的图片。(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规律。](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4)师生分角色对话,再现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1)在师生共同表演时顺势理解“相持、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2)辩论:你觉得鹬和蚌到底谁厉害呢?

[设计意图: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在表演中观察辩论,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3)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2.齐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齐读课文。

2.思考:此时此刻,你就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

3.总结拓展: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4.老师这有一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现在赠送给大家。课后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多读这些故事,你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0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利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来曾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所写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描写学生生活,带有感伤情调,其他作品有《公共马车》、《工人女教师》。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2.指名读课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儿地。

迸出:指由内而外地、突然地、不能抑制地发出。瞟:斜着眼睛看。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后悔不该这样。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坚持抄写签条,虽然被父亲误解、冷淡,依然坚持着。)

2.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利奥要帮父亲抄签条,父亲不同意。(1—4自然段。)第二部分: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5—24自然段。)第三部分: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

四、分组分部分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从“恳求”体会出叙利奥的心里非常难受,委屈。从“更重要,对,这样做对!”体会到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做事,减轻父亲的疲劳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还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很体谅父亲的辛苦。

句子⑥又过了两个月,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亲见了儿子,仍旧动怒。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儿子渐渐冷淡了……叙利奥看到这个样子,伤心得不得了。

从“夜夜”体会到叙利奥这样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亲的冷淡,使他伤心到了极点,可为了帮父亲,他仍旧没有为自己辩解。

句子⑦可是一到十二点钟,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于是他忍不住仍旧爬起来。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工作看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干,就是对这个家的不负责任。)

句子⑧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眼里已经没有他这个人了。“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

追问:请你想象体会,什么是刀割一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叙利奥此刻已是伤心欲绝,他是那么爱他的家人,同样他也需要父母对他的爱。)2.叙利奥受到父亲的责骂,冷落后是否停止了工作呢?(没有,习惯的力量,为爸爸分忧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来。)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家里的生活很清苦。一家人的生活全压在父亲的肩膀上。他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又从别处接了文件来抄写。工作很辛苦,父亲常常诉苦:“我的眼睛似乎坏起来了。这样的夜工,会缩短我的寿命呢!” 叙利奥心疼父亲,想为他分担一些。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 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C 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三、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四、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

五、作业布置

1.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2.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

幼龟:“侦察兵” 生存方式 人:万物之灵 走向反面

教学反思:

《我看见了大海》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继父带“我”去看海的意义。

2.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继父对我的爱,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继父的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带”字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由衷地会领悟到是伯伯带我去串门,才使得我有胆量走出家门。一个“带”字,带出了我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勇气。从而学生不由地会明白:要读好这一句话,就得强调这个“带”字。

(3)指读、评读、分角色朗读。

△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使学生读懂继父说的每一句话,是继文的爱给了我自信,给了我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这里给学生充分时间,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把“怎么读”贯穿这一部分教学。通过朗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位伟大的继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2.品读点:品读继父给我讲大海故事,鼓励我独自生活 ※ 这部分品读采用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合作探究的方式。(1)默读课文17-29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2)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3)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继父看见“我”做了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②继父就要死了,带“我”去看大海这“撒谎”一事,完全可以瞒着我,为何在临死前把它说出来呢?

(4)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小组合作探究。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文,认真思考。② 小组交流每人探究的结果。③ 全班汇报交流。

※一旦学生有困难,起到桥梁作用的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比如第一个问题,先是理解“欣喜若狂”和“惊天动地”这两个词语。再是想象一下我可能做了件什么事?最后是我做了对常人来说是如此微小的事情,而继父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为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以上两个问题时,还要美美地欣赏一组佳句:“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是这样深情的语言,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泱翔中心小学

4.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戏剧文学的形式和特点。

2.分析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介绍知识导入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以创造完整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目的,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和歌剧中又包含曲调、演唱)、舞蹈(话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舞剧、戏剧中的舞蹈成分)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属于戏剧文学,是独幕剧。全剧以赵王对甘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通过对白描写,通过场景渲染来刻画人物,塑造了甘罗年少有为,胆识过人的形象,赞扬了甘罗机智勇敢、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表现了少年甘罗所具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三、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词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邯郸 觐见 拜谒 和睦 恭请 一戳 秤砣 倏地 祈祷 酬谢 家喻户晓 放肆 狂妄自大 正襟危坐 铜鼎

2.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揭示生活本质的。戏剧冲突一定要尖锐、激烈,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聚精会神地看完演出。本剧的冲突是什么?(甘罗年纪小)

3.理清戏剧梗概。剧情发展:

赵王 甘罗 正襟危坐,严肃傲慢 不卑不亢 狂妄,污辱 陈述看法、0

第五篇:第五单元诗歌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看课件: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引导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全诗无一个“喜”字,那喜悦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模仿品析“潜”和“细”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读主题丛书上的诗歌,“古体诗一组”“唐诗一组”,并做积累,写在读书笔记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 展示课件:

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② 解释个别词语。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 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

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 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3、读主题丛书上的诗歌,“宋词一组”“元曲一组”,并做积累,写在读书笔记上。

《太阳的话》《白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拓展阅读主题丛书有关内容。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3.师小结导入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点拨:

《太阳的话》写于1942年,是艾青到延安后写的,他为我们歌咏了太阳的美善真,借太阳象征光明进步,表达了对进步、民主的新生活的向往。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太阳的话》《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 诗歌的特点: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语言具有音乐美。②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3、读主题丛书上的诗歌,“儿童诗一组”“现代诗一组”,并做积累,写在读书笔记上。并模仿写一首小诗,不少于五行。

诗海拾贝

活动一 搜集诗歌

活动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活动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第二课时

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 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可以结合主题丛书上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诗歌 作者 推荐理由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与诗同行

活动一 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 11.21 地点 教室 形式 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 杨鑫苑

教师布置 1小组 串词准备 2小组 道具准备 3小组 评委安排 4小组 场地清洁 5小组

活动报道 6小组。照相,写报道。

活动二 自己动手写诗

活动内容

1.阅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2.尝试写诗。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自读《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1.你欣赏哪首诗?为什么?(预设:生:我喜欢《致老鼠》,因为作者把讨厌的老鼠想象成了人来写,很有趣。

生:我喜欢《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2.师相机归纳板书:大胆想象

3.读了这两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我知道写诗并不是那么神奇的事,我们也可以学着写。写诗就是写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4.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三、补充诗歌,让学生欣赏。将下面的诗歌复印给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交流交流写作方法。

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运用假设。

四、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六、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阅读主题丛书上的儿童诗,并讨论归纳常用的创作手法。

活动三 合作编诗集 诗歌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活动过程:

一、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3.成果展示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3.出题方式: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

活动内容: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准备:带上自己活动过程中随时记下的点滴收获和体会以及活动前拟订的活动计划

活动过程:

1.同学们,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出了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延伸到了其他课堂和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获,今天,我们就把自己点滴的收获总结一下,让我们今后的活动开展得更好。

2.还记得活动开始时我们自己拟订的计划吗?请大家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浏览一遍,回忆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想想本次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活动自己收获比较大,然后用5── 8分钟的时间写一写。

3.就象大家写的一样,这次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还记录了点滴体会,赶紧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谈。(教师相机板书: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分类 朗诵的技巧 学习写诗 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5.接着刚才所写的活动过程,详细地写写自己活动中的收获。6.小组里交流总结,评选出优秀总结。

下载第五单元话题-情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单元话题-情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

    第五单元教案

    2010-2011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案 制定者:高瑞霞 数学学科第三册第五单元 制定者:高瑞霞 2010-2011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教案 制定者:高瑞霞 五、方向与位置 单元分析:......

    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加与减 教学内容: P43~44 买电器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第五单元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

    第五单元 日积月累

    第五单元 日积月累 百炼成钢bǎi liàn chéng gāng 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发愤图强fā fèn tú qiáng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坚持不懈......

    第五单元复习

    生活的启示 ——六语下第五单元复习 课时目标: 1、复习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背诵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从而理解课文中心思想。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整体复习回顾......

    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知识点 14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多音字:散喷背处 近义词:难看——丑陋松散——蓬松自豪——骄傲 用处——用途多亏——幸亏无边无际——一望无际 反义词:难看——......

    第五单元作文

    第五单元(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一、习作内容解读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习作的内容。 我们学习了本组课文,还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把这段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