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课 牧童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剪羊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具体的音乐知识,学习了一些活泼优美的儿童歌曲,虽年龄小,但学习能力强,能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上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教材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于世。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的形容通过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以“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
2、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工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
教学难点:创编恰当的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教学方法:视听法、对比教学法等。教学用具: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请大家猜猜看:年纪不大,胡子一把,喜欢吃青草,爱叫妈妈。(羊)澳大利亚的羊也特别多,就因为这个国家的羊特别多,它还有个美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澳大利亚,每年到了春夏之交的时候,所有农场就会将羊集中在一起,剪下羊毛,然后将这些羊毛出口到其他国家,我们平时穿的羊毛衫、羊毛大衣、羊毛被,都是用羊毛加工而成的。
师:为什么要剪羊毛呢?
同学们看到剪羊毛吗?谁学着做个动作试试,剪子剪羊毛发出的声音是什么?
生:嚓!
(引出难点练习难点节奏)
师:同学们学的都不错,现在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美丽富饶的澳大利亚草原去看一看,去听听那里好听民歌,然后参加剪羊毛比赛。
四、讲授新课
1、播放音乐师范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情诸感受美丽的农场有哪些迷人的景色(草原、白色一片 白云 雪堆像冬天)
师:洁白的羊群的数量不计其数,羊身上那洁白、松软的羊毛就像天上的洁白松软飘浮的云飘到了草原上美丽无比,人们看到了劳动成果,认识到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得来的。
接下来一起去参加剪羊毛比赛,看谁剪的又好又准确。
2、歌曲教学
①学唱旋律,师带领学生用嚓模唱注意唱准八分附点音符 ②学唱歌词 ③处理歌曲情诸 ④有感情演唱歌曲
五、表现歌曲
1、带领学生创编节奏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自由选择打击乐器,再分组演奏找出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启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同时综合其他艺术手段。演唱:1—5名领唱,其他齐唱
打击乐器:学生讨论并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歌表演:学生自选头饰,小羊、剪羊毛工人、创编动作并表演、(捉羊、羊儿害怕、抚摸羊儿、剪羊毛的动作)
六、小结:
这是一首流传颇广的民歌,澳大利亚以生产羊毛而著称,这首剪羊毛就是反映了澳大利亚农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这首歌不仅表现了剪羊毛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更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同学们,幸福靠什么创造(劳动)对,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板书设计:
剪羊毛
八分附点音符 歌曲情诸 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并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两年多音乐课的熏陶和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歌唱和表演能力。这首富有童趣的《小小羊儿要回家》,学生应该会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生理上具体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重需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教学组织中更需趣味性和严密性 教材分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
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小小羊儿要回家》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它是4/4拍,羽调式,感情真挚。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演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难点:融洽音乐、电影、演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
教学方法:视听法、对比教学法等。教学用具: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2、练声曲:《do re mi》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导入: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动听的《do re mi》,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2、介绍影片《音乐之声》引出歌曲。
3、初听《孤独的牧羊人》:师:很好!赶快进入音乐之旅的第一站——细细品位《音乐之声》的影片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想,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复听: 师:真棒!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请同学们边看边想想歌曲中最好听,最有特点,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5、学习歌词:师:这么诙谐,幽默的歌曲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原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所以他觉得很孤单。可是后来呢?请 同学们再接着读下去:(朗读PPT第二段歌词)孤独的牧羊人还孤独吗?他的歌声变得越来越?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师:很好!让我们再读下去:(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6、了解歌曲旋律:
a.先跟着老师一起拍拍第一句的节奏。(老师边唱边拍手)b.好。再加入自己的演唱。(一共学四句,每一句后都有衬词的演唱。)
c.最后,和着原唱拍手唱一唱。
7、拓展活动:师:老师觉得仅仅用歌声还不能完全表现出牧羊人快乐,奔放的情绪!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8、拓展知识:师:有谁知道是哪位伟大的作曲家创作了《孤独的牧羊人》呢?简单介绍作曲家。
三、教师小结,下课。板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
情绪:活泼地,速度:稍快 诙谐,幽默 快乐,奔放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要紧紧抓住音乐的美感特征,以学生为本,要设计学生可以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都要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的增量是音乐课成功的关键。
第二篇:牧童之歌 第六册第五课 教案
牧童之歌 第六册第五课
(2008-06-19 14:44:21)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5、牧童之歌 教学目标:
1.表演《剪羊毛》和聆听《牧童短笛》。这两首歌曲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教学重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仔细听 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请听听(《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2)再听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说你的想像与感受?
仔细听
(3)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指名说
(4)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5)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6)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
仔细听 指名说
(7)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指名说(8)再次完整地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边即兴用动作来表演。
(9)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10)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仔细听
2、学唱歌曲
指名说
(1)展示澳大利亚牧场的画面。
自由完成
(2)边看画面边听范唱。设问:歌曲唱些什么内容?这一群牧场上的男女老少在干什么?
(3)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试一下,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几句?比谁唱出句子多而准确?(4)在学生试唱的反馈中学会全歌。
仔细听 指名说
(5)聆听范唱。他们的情绪怎样?应该用什么速度、什么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这指名说 群牧场上人们的心情。
(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7)把歌中的节奏改改唱一唱,比较一下感觉如何?为什么?
(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9)分组讨论,为第二部分[2]伴奏。(10)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
三、组织下课
指名说
齐唱
小组完成 集体交流
仔细听
小组展示
第2课时
课题:
5、牧童之歌 教学目标:
1、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剪羊毛》。
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重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歌名导入。设问:谁能来解释一下歌名?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指名说 怎样的家?
(2)聆听范唱二遍。要求能感受歌曲的内容、速度与情绪。(3)学唱曲调:
A、听一遍曲调的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B、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
C、新授全音符。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那么全音符就唱四拍。 D、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 出现几次?
E、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仔细听 指名说
仔细听 F、完整地唱全曲。(4)学唱歌曲与处理:
A、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B、复习《剪羊毛》。
仔细听、指名说 轻唱
C、师生讨论这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
D、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E、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讲述在本歌中的作用。还可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齐唱
F、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宜采取分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方法,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给予鼓励。(5)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主或以小组为主邀请外组同学参加。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
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这一环节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如道具、伴奏等,学生要什么尽量服务好,但不是去“发号施令”、“指责”。
三、组织下课
集体交流
小组完成 小组展示
集体讨论
第3课时
课题:
5、牧童之歌
课型: 综合 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
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仔细听(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
一、风格多彩。
指名说
仔细听
2、曲调接龙创作游戏(1)游戏规则:
①头尾相接必需是相同的音高,如:
②有节奏的一个接一个,中间不能卡着脱节。所以要求接者要注意力集中,并且接好最后一个音即兴脱口而出一句曲调。凡卡着的,接错的,音不准的被淘汰(2)
仔细听
游戏开始时,可以由教师开始,也可以由学生开始唱头一句,接着就按座位顺序而接。看谁坚持到最后为胜者。
(3)初次时不宜太复杂。此游戏在其它单元课中也可穿插进行,以经常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等综合能力。
三、组织下课
集体交流
第三篇:牧童之歌教案
牧童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牧童放牧时愉快心情,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
2、在活动中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进而培养节奏感、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3、欣赏《欢乐的牧童》,能够听辨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解决附点节奏处的演唱
2、能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自主式、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计算机、图形谱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1、3、5的柯尔文手势吗?跟着陈老师一起来做一做、唱一唱。
2、师:5的上面是哪个音符呢?将5往上轻轻的一拉,就变成了6!我们连起来唱一唱。
师将1、3、6连起来唱一唱,生跟唱(师生边唱边比划)
3、师:现在我们将6降低一个八度,变成了低音6,像在爬高山一样,我们连起来唱一唱。(师带领生唱6、1、3、6)
4、师:6、1、3三个神奇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能谱出许多旋律,不信,你们听!(师弹奏两段不同情绪的乐句,师唱)
提问: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生:
5、师:作曲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喜欢用这三个音为主要音符创编旋律,我们来看看这首由作曲家石夫改编的新疆民歌。(出示歌谱)
6、师:陈老师唱旋律,同学们能随着老师一起来找一找6、1、3这三个音符吗?
师:老师加入伴奏再来为大家唱一遍,同学们可以随着老师默唱。
7、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三个音符确实出现的非常多!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用“a”来轻声的哼唱这段旋律。注意陈老师的要求,轻声唱,多用耳朵去聆听。
二、学唱
1、师:这么优美的旋律会是在歌唱什么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吧!(初听《牧童之歌》)
师:谁为大家讲一讲你听到了些什么?
生回答
师按节奏读一读歌词。
师:请同学们随着老师轻声地读一读这美丽的景色,可以为老师打拍子吗?(师示范)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师:我们一起随着这美妙的音乐来唱一唱吧!我们先将速度放慢唱一唱。(师生演唱)
3、师:老师听到有一部分同学唱的不错,但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不熟悉,我们就再来帮一帮他们,再来唱一遍,好吗?(师伴奏,生演唱)
4、师:同学们在演唱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里唱的有点累啊?
生:
师:陈老师唱的时候觉得“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起来有点累。(师示范)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又好听又轻松,你们来听一听,陈老师多加了两个字,而且唱的很快很轻,你们能听出来吗?(师唱)
生:
师:(出示ppt)在“鞭”后面加入了“儿”,在“滩”后面加入了语气词“呀”,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试一试。(师生清唱,师指挥)
师:你们注意是在哪里进行换气的?(师示范)
生:
师:那下面的连线还需要吗? 生:不需要了。
师:那你们觉得怎样唱的能好听些呢?(师示范)因为加入的字都在弱拍上,所以要唱的轻一些,请同学们按照陈老师刚刚提出的要求来试一试。
生演唱(师指挥)再随钢琴单独演唱。
你们看看,歌曲中出现了之前我们教过的八度音吗?
生:
师:我们演唱的时候觉得要爬到山顶,不能爬在半山腰上了,这样音就不准了。我们来试一试。
师:很好,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将歌曲完整的唱一唱。(师伴奏)
5、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美丽的新疆有许多能歌善舞的少数名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哈萨克族的代表性乐器是手鼓(师做表演手势),老师邀请了一位新疆的鼓王来为大家表演,大家欢迎!(播放手鼓视频)
6、师:不愧是鼓王,表演的太精彩了!老师没有手鼓,但是有铃鼓,如果让你做一回哈萨克族的鼓手,你觉得在哪里加入手鼓为歌曲伴奏,比较好呢?如果像刚刚看到的这首歌曲一直在敲击手鼓,适合这首歌曲吗?那你觉得在哪里为歌曲点缀一下呢?
生:
师:(出示ppt师边唱边打拍子)就是在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小节敲击三下手鼓。大家能为陈老师的演唱来伴奏吗?
生伴奏
师:同学们伴奏的很准确,我们试着为自己的演唱伴奏,可以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生清唱并伴奏)
师:加入音乐来试一试,可以吗?注意音乐的速度加快了!(师生随音乐边唱边伴奏)师:新疆人喜欢骑马,什么节奏能表现马儿飞快的马蹄声呢?马蹄声非常的紧凑,看看我们的谱子,应该在哪里加入呢?
生:(嘀嗒嘀嗒)
师:我们就用双响筒一起来试一试。(生边唱边模仿敲双响筒)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铃鼓,还有双响筒,有哪些同学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精彩表演?其他同学也不要闲着,我们可以用手势来模仿!(师生清唱)
师:加入音乐可以吗?(播放音乐,师生随音乐加入打击乐器)师评价学生表现后,再邀请学生表演
三、拓展
1、师:这首歌曲伴随了一代代的小牧童成长,这美妙的旋律吸引了一位作曲家——黄虎威,为我们创作了一首钢琴曲,在其中会听到我们熟悉的牧童旋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播放《欢乐的牧童》)
2、师:我们熟悉的牧童旋律出现了几次?刚开始出现了吗?出现了几次?然后呢?最后呢?
生:
师: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师:共分为三部分,A段为我们熟悉的牧童旋律,并且出现了两遍,B段进行了新的旋律,最后一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称为A’。因此我们将这首乐曲的结构分为ABA’。(出示ppt)
师:A与A’都是牧童旋律,但是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来分别感受一下。(生聆听A与A’)
生: 师:A段的音区高,A’的音区降低了。整首乐曲的情绪都是怎样的?都是在描写牧童,如果让你为这首乐曲的名字取个名字,叫什么呢?
4、师:我们再来欣赏这首《欢乐的牧童》,听到我们的牧童旋律时,同学们随着一起来唱一唱,好吗?(播放乐曲)
四、总结
师:新疆真是个好地方,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游览游览。瞧,小牧童邀请我们一起去大草原骑马呢,一起去吧!(播放《牧童之歌》师生共唱)
第四篇:《牧童之歌》说课稿
《牧童之歌》说课稿
洪河桥镇时台小学冷雪 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 大家好!我是洪河桥镇时台小学的音乐老师冷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花城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海啊故乡》中的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本节课我主要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牧童之歌》,这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儿童歌曲,四句体歌曲。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后两个乐句由于使用较多的附点音符,具有很强的动感。旋律欢快、活泼。整首歌曲将生动活泼的节奏与浓郁的哈萨克民歌音调巧妙的结合,生动逼真的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哈萨克族牧童天真活泼、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展现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画卷,表现了牧童对家乡的真挚、热爱的情感,同时生动地描绘出牧童骑马奔驰的形象。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活动的指南。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知识与技能: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与欣赏《牧童短笛》,了解牧童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3)过程与方法:使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活动。
3、教学重难点: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用欢乐、轻快的歌声并采用速度的变化,充分表现小牧民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造一系列优美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性情景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能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指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我还运用了学科综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美术、自然、舞蹈等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交流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我具体来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 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熟悉本课,我先播放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喜爱的《娃哈哈》来导入本课,让学生在《娃哈哈》的音乐中做律动活跃课堂,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问,演示图片的方法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牧童之歌》。
2、节奏练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的教学难点我先让他们练习一下后两乐句的附点节奏型。
(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牧童之歌》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附点音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着老师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
(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型的把握。
解决方案:通过用马蹄声的渐进渐远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音型。
(三)表演与创作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用双响筒来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b.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创编一些新疆的舞蹈动作,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3-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采用了归纳式的结尾,请学生说说《牧童之歌》这首歌曲中的牧童生活在哪里?然后我再播放一首《牧童短笛》告诉他们这首歌里的牧童是生活在江南水乡,最后以我的总结来结束这节课。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
第五篇: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五课《牧童之歌》教案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五《牧童之歌》
教案
第五
《牧童之歌》
(三时)第一时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既复习了已学歌曲,又为新教学设下了伏笔。入境激情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题《剪羊毛》)、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分段欣赏更能让学生感知音乐塑造的形象,从音乐的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更到位。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拓展情境
1、师: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随机)
4、(下)师生再见。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增强对歌曲的表现,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第二时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剪羊毛》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既复习已学歌曲,又为新教学设下了伏笔。入境激情
一、复习歌曲《剪羊毛》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题,提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听一遍教师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新授全音符X———。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完整地唱全曲。、学唱歌曲与处理: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采取分组讨论方式,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拓展情境
1、师言
2、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4、(下)师生再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角色是服务者、观众,而不是导演。第三时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曲调接龙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聆听歌曲,为新教学内容作铺垫。入境激情
一、游戏:曲谱接龙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2、开始游戏。按组接龙。
3、师小结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聆听英语版《孤独的牧羊人》)、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等综合能力。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束
1、师小结
2、(下)师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