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一课两上

时间:2019-05-15 07: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牧童之歌》一课两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牧童之歌》一课两上》。

第一篇:《牧童之歌》一课两上

《牧童之歌》一课两上教学设计

蜀河中心校:刘晓倩

课题:牧童之歌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演唱歌曲《剪羊毛》 教学重难点: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剪羊毛》,感受歌曲中旋律的重复和变化。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本课所选二首描绘牧童题材的歌曲,这两首歌曲分别塑造了人们剪羊毛,牧羊人在山顶上高歌的音乐形象。这两首歌曲风格迥异,充满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演唱歌曲《剪羊毛》感受歌曲中旋律的重复和变化,用歌声表达人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指导: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律动法,游戏法,情境法 第一次上

教学流程:导入——授新——拓展——小结

一、创设情境

1.播放幻灯片,通过看相关图片来引出课题牧童之歌 2.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短片导入《孤独的牧羊人》

二、授新一 1.初听音乐

(1)说说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歌曲那些地方与我们平时听的歌曲不同?(3)歌曲中多次出现“来伊奥都”是谁的歌声?

2.再听音乐

(1)在听到“来伊奥都”时跟着教师按照:X X 0X X0的节奏拍手(2)介绍歌曲风格“约德尔”

3.复听歌曲随着音乐唱一唱,或者让学生边听边表演。

三、授新二

1.聆听歌曲范唱导入,了解歌词大意,观看澳大利亚牧场及剪羊毛的劳动场面,加深对歌曲的理解。2.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设计动作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乐句的重复与变化,以及节拍,节奏的特点。

3.出示歌谱,边听边看谱,设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通过刚才的律动你能发现歌曲有几个乐句?哪几个乐句是一样的?

4.指导学生跟琴模唱第一段旋律,按乐句分组演唱直至唱熟。

5模唱第二段旋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带色块的旋律和其他几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比如:节奏,音高)6.学唱歌词时设问:(1)歌词中“白云”、“雪堆”、“丝绵”、“皮袄”指的是什么?

(2)剪羊毛也是比较累的劳动,但人们并没有感觉到累,为什么?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你认为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牧羊人愉快劳动的心情?

7.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1.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第二段伴奏(1)分组讨论,有学生自主选择乐器和节奏(2)展示、交流并进行点评。

五、小结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澳大利亚不仅风景迷人,更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因为他们是世界上养羊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世界排名第一,每年夏季来临的时候,澳大利亚的牧民就要给羊儿剪羊毛,并用羊毛制成各种商品。羊毛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六、课外作业的布置:

收集两首以上描写牧童的歌曲。

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 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 点。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这节课上下来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歌唱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三年级的学生才开始学唱歌谱在教唱歌谱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 选择整曲教唱较简单的乐句可以一遍带过但遇到节奏、音准较难容易出错 的地方就必须及时纠正这堂课上我就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学生音

上的问题导致后来加入歌词时有一些乐句一直没有唱准。

2、在进行分句教唱歌词时由于前面的基础打的不扎实再加上我只是教 一遍就过所以很多需要在教唱过程中需要及时提出纠正的地方就被忽略掉了

可能由于我还是个新教师对于这样的公开课本身就有些紧张所以在过程中只

记得照着教案的流程教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以后在教学过程

中需要不断改善的地方。我要学会用耳朵去听。课堂的语言表达上面还要再精确 一点。

3、歌唱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把音唱准钢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这节课我的钢琴利用率似乎也少了一些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以钢琴伴奏

为主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音准的训练如果一味的跟伴奏带演唱学生在音准

和速度上很难把握住。

4、这首歌曲是新疆民歌新疆人们能歌善舞而这节课我能让学生律动 也是很可惜之处。

第二次上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感受新疆音乐的鲜明特征。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教师带领学生随新疆音乐跳舞进教室,投影仪同步显示新疆的特产)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图片中的姐姐是哪个地区的人呢?说到新疆,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新疆的民俗文化。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漂亮吗?新疆的服饰很漂亮。但新疆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天山牧区,景色可美啦。

(4)出示“天山美景图片”4‘张,《牧童之歌》伴奏作背景音乐。第一张: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地现牛羊

第二张:天山雪池是一座高山天然湖泊,天山上的白雪,化成了水流向天山脚下哺育了大草原

第三张:天山有近3亿草场,是我国优良的牧草宝库

第四张:放牧归来,走进毡房,主人就会用奶茶、奶酒盛情款待

过渡 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就像这首诗里说的。有谁跟音乐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呢?

学生:红太阳,从天山慢慢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抑扬顿挫)。

二 :节奏练习

师:读得真好,听,小牧童骑着骏马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 学生:你能听出音乐中的“马蹄”节奏吗?

师:跟老师读一读

x x x.x| x x x.x |

跑跑知了跑跑知了

师:谁能告诉我第几个的音读的最长,第几个的音读的最短?

师:说的对不对呢?来听听小马的评价。

小马:第三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要唱的短一些。记住了哦!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模仿小马跑步的声音(连续读4遍)

师:模仿得真好

大家想想看,小马从遥远的天山向我们跑来,它的声音会越来越„„(大)音乐上称为强。

当小马向远方跑去呢,声音会越来越(弱)

师:下面,听老师来表现一下,小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马蹄声的变化。

三 :学唱歌曲

1.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就像一首歌里唱的 4

5.6 | 5 4.2 | 1 2 3.4 | 3 2 1.7 |跟着老师模唱一下 骑上

骏.马 扬起

赶上

牛.羊 下河

滩 2.这首歌曲的名字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出示曲谱(我们来欣赏一遍)师: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内容。速度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3.这首歌曲的词写得很美,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读„„有抑扬顿挫,有按节奏的)

4.带上你们的耳朵和心,我们来跟着范唱开口默唱,想一想,小牧童是怎样的一个人。

5.生聆听并回答.(得意,骄傲,英勇,英姿飒爽。表现欢快,高涨。)6.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先跟着老师的琴声,用说悄悄话的声音用lv来哼唱。

第二遍哼唱时,找出你唱不好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

7.接口唱,完整唱 总结:音乐速度的变化,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得丰满

8.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

加鞭

挥鞭。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四:欣赏《牧童短笛》

1、导入,师:《牧童之歌》里面的牧童生活在新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听一听,这段音乐的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江南水乡放牧图)

2、初听:这段音乐分为几段?情绪有没有变化?

3、介绍作品。分段听,用乐器伴奏。

4、比较听赏《牧童短笛》与学唱《牧童之歌》的不同感受。

五:总结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老师能从你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大家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大家下课后,有兴趣的话,收集一些关于牧童的故事,我们下

节课来一起分享。随着音乐走出教室吧!六:反思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刻意安排学生多律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以提高。在聆听《牧童短笛》时,我也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效果不错。

聆听环节中,我让学生把自己聆听的感受描述出来,对歌曲的演唱分析出来,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间接也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样,对学生的演唱也起到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牧童之歌教案

牧童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牧童放牧时愉快心情,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

2、在活动中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进而培养节奏感、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3、欣赏《欢乐的牧童》,能够听辨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解决附点节奏处的演唱

2、能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启发式、自主式、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计算机、图形谱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1、3、5的柯尔文手势吗?跟着陈老师一起来做一做、唱一唱。

2、师:5的上面是哪个音符呢?将5往上轻轻的一拉,就变成了6!我们连起来唱一唱。

师将1、3、6连起来唱一唱,生跟唱(师生边唱边比划)

3、师:现在我们将6降低一个八度,变成了低音6,像在爬高山一样,我们连起来唱一唱。(师带领生唱6、1、3、6)

4、师:6、1、3三个神奇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能谱出许多旋律,不信,你们听!(师弹奏两段不同情绪的乐句,师唱)

提问: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生:

5、师:作曲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喜欢用这三个音为主要音符创编旋律,我们来看看这首由作曲家石夫改编的新疆民歌。(出示歌谱)

6、师:陈老师唱旋律,同学们能随着老师一起来找一找6、1、3这三个音符吗?

师:老师加入伴奏再来为大家唱一遍,同学们可以随着老师默唱。

7、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三个音符确实出现的非常多!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用“a”来轻声的哼唱这段旋律。注意陈老师的要求,轻声唱,多用耳朵去聆听。

二、学唱

1、师:这么优美的旋律会是在歌唱什么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吧!(初听《牧童之歌》)

师:谁为大家讲一讲你听到了些什么?

生回答

师按节奏读一读歌词。

师:请同学们随着老师轻声地读一读这美丽的景色,可以为老师打拍子吗?(师示范)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师:我们一起随着这美妙的音乐来唱一唱吧!我们先将速度放慢唱一唱。(师生演唱)

3、师:老师听到有一部分同学唱的不错,但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不熟悉,我们就再来帮一帮他们,再来唱一遍,好吗?(师伴奏,生演唱)

4、师:同学们在演唱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里唱的有点累啊?

生:

师:陈老师唱的时候觉得“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起来有点累。(师示范)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又好听又轻松,你们来听一听,陈老师多加了两个字,而且唱的很快很轻,你们能听出来吗?(师唱)

生:

师:(出示ppt)在“鞭”后面加入了“儿”,在“滩”后面加入了语气词“呀”,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试一试。(师生清唱,师指挥)

师:你们注意是在哪里进行换气的?(师示范)

生:

师:那下面的连线还需要吗? 生:不需要了。

师:那你们觉得怎样唱的能好听些呢?(师示范)因为加入的字都在弱拍上,所以要唱的轻一些,请同学们按照陈老师刚刚提出的要求来试一试。

生演唱(师指挥)再随钢琴单独演唱。

你们看看,歌曲中出现了之前我们教过的八度音吗?

生:

师:我们演唱的时候觉得要爬到山顶,不能爬在半山腰上了,这样音就不准了。我们来试一试。

师:很好,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将歌曲完整的唱一唱。(师伴奏)

5、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美丽的新疆有许多能歌善舞的少数名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哈萨克族的代表性乐器是手鼓(师做表演手势),老师邀请了一位新疆的鼓王来为大家表演,大家欢迎!(播放手鼓视频)

6、师:不愧是鼓王,表演的太精彩了!老师没有手鼓,但是有铃鼓,如果让你做一回哈萨克族的鼓手,你觉得在哪里加入手鼓为歌曲伴奏,比较好呢?如果像刚刚看到的这首歌曲一直在敲击手鼓,适合这首歌曲吗?那你觉得在哪里为歌曲点缀一下呢?

生:

师:(出示ppt师边唱边打拍子)就是在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小节敲击三下手鼓。大家能为陈老师的演唱来伴奏吗?

生伴奏

师:同学们伴奏的很准确,我们试着为自己的演唱伴奏,可以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生清唱并伴奏)

师:加入音乐来试一试,可以吗?注意音乐的速度加快了!(师生随音乐边唱边伴奏)师:新疆人喜欢骑马,什么节奏能表现马儿飞快的马蹄声呢?马蹄声非常的紧凑,看看我们的谱子,应该在哪里加入呢?

生:(嘀嗒嘀嗒)

师:我们就用双响筒一起来试一试。(生边唱边模仿敲双响筒)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铃鼓,还有双响筒,有哪些同学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精彩表演?其他同学也不要闲着,我们可以用手势来模仿!(师生清唱)

师:加入音乐可以吗?(播放音乐,师生随音乐加入打击乐器)师评价学生表现后,再邀请学生表演

三、拓展

1、师:这首歌曲伴随了一代代的小牧童成长,这美妙的旋律吸引了一位作曲家——黄虎威,为我们创作了一首钢琴曲,在其中会听到我们熟悉的牧童旋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播放《欢乐的牧童》)

2、师:我们熟悉的牧童旋律出现了几次?刚开始出现了吗?出现了几次?然后呢?最后呢?

生:

师: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师:共分为三部分,A段为我们熟悉的牧童旋律,并且出现了两遍,B段进行了新的旋律,最后一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称为A’。因此我们将这首乐曲的结构分为ABA’。(出示ppt)

师:A与A’都是牧童旋律,但是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来分别感受一下。(生聆听A与A’)

生: 师:A段的音区高,A’的音区降低了。整首乐曲的情绪都是怎样的?都是在描写牧童,如果让你为这首乐曲的名字取个名字,叫什么呢?

4、师:我们再来欣赏这首《欢乐的牧童》,听到我们的牧童旋律时,同学们随着一起来唱一唱,好吗?(播放乐曲)

四、总结

师:新疆真是个好地方,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游览游览。瞧,小牧童邀请我们一起去大草原骑马呢,一起去吧!(播放《牧童之歌》师生共唱)

第三篇:第五课 牧童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剪羊毛》。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具体的音乐知识,学习了一些活泼优美的儿童歌曲,虽年龄小,但学习能力强,能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上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教材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于世。歌曲正是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的形容通过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以“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

2、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工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

教学难点:创编恰当的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教学方法:视听法、对比教学法等。教学用具: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请大家猜猜看:年纪不大,胡子一把,喜欢吃青草,爱叫妈妈。(羊)澳大利亚的羊也特别多,就因为这个国家的羊特别多,它还有个美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澳大利亚,每年到了春夏之交的时候,所有农场就会将羊集中在一起,剪下羊毛,然后将这些羊毛出口到其他国家,我们平时穿的羊毛衫、羊毛大衣、羊毛被,都是用羊毛加工而成的。

师:为什么要剪羊毛呢?

同学们看到剪羊毛吗?谁学着做个动作试试,剪子剪羊毛发出的声音是什么?

生:嚓!

(引出难点练习难点节奏)

师:同学们学的都不错,现在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美丽富饶的澳大利亚草原去看一看,去听听那里好听民歌,然后参加剪羊毛比赛。

四、讲授新课

1、播放音乐师范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情诸感受美丽的农场有哪些迷人的景色(草原、白色一片 白云 雪堆像冬天)

师:洁白的羊群的数量不计其数,羊身上那洁白、松软的羊毛就像天上的洁白松软飘浮的云飘到了草原上美丽无比,人们看到了劳动成果,认识到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得来的。

接下来一起去参加剪羊毛比赛,看谁剪的又好又准确。

2、歌曲教学

①学唱旋律,师带领学生用嚓模唱注意唱准八分附点音符 ②学唱歌词 ③处理歌曲情诸 ④有感情演唱歌曲

五、表现歌曲

1、带领学生创编节奏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自由选择打击乐器,再分组演奏找出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启发学生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同时综合其他艺术手段。演唱:1—5名领唱,其他齐唱

打击乐器:学生讨论并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歌表演:学生自选头饰,小羊、剪羊毛工人、创编动作并表演、(捉羊、羊儿害怕、抚摸羊儿、剪羊毛的动作)

六、小结:

这是一首流传颇广的民歌,澳大利亚以生产羊毛而著称,这首剪羊毛就是反映了澳大利亚农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这首歌不仅表现了剪羊毛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更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同学们,幸福靠什么创造(劳动)对,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板书设计:

剪羊毛

八分附点音符 歌曲情诸 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并通过学唱歌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经过小学两年多音乐课的熏陶和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歌唱和表演能力。这首富有童趣的《小小羊儿要回家》,学生应该会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生理上具体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重需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教学组织中更需趣味性和严密性 教材分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

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小小羊儿要回家》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它是4/4拍,羽调式,感情真挚。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演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难点:融洽音乐、电影、演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

教学方法:视听法、对比教学法等。教学用具: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2、练声曲:《do re mi》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导入: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动听的《do re mi》,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2、介绍影片《音乐之声》引出歌曲。

3、初听《孤独的牧羊人》:师:很好!赶快进入音乐之旅的第一站——细细品位《音乐之声》的影片插曲《孤独的牧羊人》。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想,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4、复听: 师:真棒!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请同学们边看边想想歌曲中最好听,最有特点,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5、学习歌词:师:这么诙谐,幽默的歌曲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原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所以他觉得很孤单。可是后来呢?请 同学们再接着读下去:(朗读PPT第二段歌词)孤独的牧羊人还孤独吗?他的歌声变得越来越?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师:很好!让我们再读下去:(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6、了解歌曲旋律:

a.先跟着老师一起拍拍第一句的节奏。(老师边唱边拍手)b.好。再加入自己的演唱。(一共学四句,每一句后都有衬词的演唱。)

c.最后,和着原唱拍手唱一唱。

7、拓展活动:师:老师觉得仅仅用歌声还不能完全表现出牧羊人快乐,奔放的情绪!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8、拓展知识:师:有谁知道是哪位伟大的作曲家创作了《孤独的牧羊人》呢?简单介绍作曲家。

三、教师小结,下课。板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

情绪:活泼地,速度:稍快 诙谐,幽默 快乐,奔放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要紧紧抓住音乐的美感特征,以学生为本,要设计学生可以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都要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的增量是音乐课成功的关键。

第四篇:《牧童之歌》说课稿

《牧童之歌》说课稿

洪河桥镇时台小学冷雪 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 大家好!我是洪河桥镇时台小学的音乐老师冷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花城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海啊故乡》中的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本节课我主要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牧童之歌》,这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儿童歌曲,四句体歌曲。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后两个乐句由于使用较多的附点音符,具有很强的动感。旋律欢快、活泼。整首歌曲将生动活泼的节奏与浓郁的哈萨克民歌音调巧妙的结合,生动逼真的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哈萨克族牧童天真活泼、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展现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画卷,表现了牧童对家乡的真挚、热爱的情感,同时生动地描绘出牧童骑马奔驰的形象。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活动的指南。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知识与技能: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与欣赏《牧童短笛》,了解牧童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3)过程与方法:使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活动。

3、教学重难点: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用欢乐、轻快的歌声并采用速度的变化,充分表现小牧民的喜悦心情。教学难点: 《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造一系列优美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性情景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能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指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我还运用了学科综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美术、自然、舞蹈等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交流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我具体来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 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熟悉本课,我先播放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喜爱的《娃哈哈》来导入本课,让学生在《娃哈哈》的音乐中做律动活跃课堂,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问,演示图片的方法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牧童之歌》。

2、节奏练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的教学难点我先让他们练习一下后两乐句的附点节奏型。

(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牧童之歌》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附点音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着老师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

(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型的把握。

解决方案:通过用马蹄声的渐进渐远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音型。

(三)表演与创作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用双响筒来模仿马蹄声为歌曲伴奏,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b.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创编一些新疆的舞蹈动作,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3-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采用了归纳式的结尾,请学生说说《牧童之歌》这首歌曲中的牧童生活在哪里?然后我再播放一首《牧童短笛》告诉他们这首歌里的牧童是生活在江南水乡,最后以我的总结来结束这节课。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

第五篇:第6课 牧童之歌

第6课

牧童之歌 《小放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小放牛》,并跟录音学唱。

2、了解相关音乐文化及人文知识。

3、能模仿《小放牛》的歌词,进行音乐创造。教学重点:跟录音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CAI 教学过程:

一、认识赵州桥(3)

1、同学们,你们见过这座桥吗?(出示图片)谁来描述一下这座桥的样子? 引导: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在大桥洞的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如果没有这四个小洞会怎么样?(学生答„„)揭秘: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 ;发大水的时候,河水上涨,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流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样,就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同时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也是一个奇迹。

3、大家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吗?它是由谁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介绍:这座桥叫“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是由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

二、了解赵州桥的传说(2)

过渡语:这真是太神奇了!所以,关于这座桥的歌谣和文学作品,那也是不胜其数,在民间更是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河北省赵县,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它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了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爷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到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了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它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赶去凑热闹。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于是他问鲁班: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装上了“月亮”,柴荣又施展法术,把“五岳名山”都装进了他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看情况不妙,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总算是安然无恙。从此,桥面上便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轮印和膝盖印,桥底下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正如当地的民歌《小放牛》所唱的:(教师范唱:“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么衣呀咳)”。好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欣赏这首河北民歌。(课件出示大歌单)

三、歌曲欣赏(20)

1、初听,感知歌曲的情绪。(3)

①提问:大家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的、活泼的、高兴的)②小结:是的,这首歌很活泼也很有趣。特别是第一句中的八分休止附、切分节奏这里,要注意唱得轻快活泼。咱们来试一下!(可反复练习)

2、复听,感知歌曲演唱的特点?(2)

①提问:你们听出这首歌的演唱有什么特点?(启发:一问一答)

②小结:对!象这种由两个人或两组人作对答式的演唱,我们把它叫做“对唱”。如果对唱人是小朋友,我们还可以把它叫做“童声对唱”。(板书:童声对唱)

3、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学唱歌曲。(6)①分组对唱(默唱)②男女对唱(轻唱)

③提出更高要求:唱出“问”和“答”的感觉)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你们有什么诀窍、有什么方法吗?

4、找出歌曲旋律的特点(课件展示旋律的相同和相似的地方)(3)

答:歌曲的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

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

过渡语:难怪同学们学得这么快,原来是善于观察,善于对比,真是一群善于学习的好孩子!

5、质疑:(2)

① 到现在为止,歌曲都已经会唱了,可我还有一点不明白:既然桥是李春修的,可为什么歌词中却要唱成是鲁班造的呢,谁能帮我分析一下?(学生发表意见)你们知道鲁班是谁吗? ② 介绍: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建筑工匠,早于李春大约一千年。由于他工艺高超,被尊为建筑行业的“祖师爷”。

③ 总结:因为鲁班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祖师爷”,所以歌词里面说赵州桥是鲁班造的。实际上是借鲁班之名,来夸赞赵州桥的伟大和神奇!

6、揭示: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点。(1)

刚才我们在学唱《小放牛》的时候发现:在歌曲每一段的后面都有一些衬词。如:压了一道沟(么衣呀咳)其实这些衬词并不表达什么意思,感觉好像可有可无似的。同时呀,老师还有一个发现:凡是民歌好像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衬词。这么看来,《小放牛》也应该是民歌。那它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河北民歌)虽然衬词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但它能表达出人们在唱这首歌的心情,所以说它并不是完全没用。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3)

四、拓展——创编歌词。(7)

①从刚才唱过的《小放牛》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关于放牛的歌,而只是一种曲调。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共同创编一首新的《小放牛》。让我们共同来努力好吗?(好)现在由我来问,同学们来答。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师问:天上宫殿什么人闹?地上的人儿什么人造?什么人斧劈华山顶?什么人奔月没回来(么衣呀咳)?

生答:孙悟空最爱大闹天宫,地上的人儿女娲造,沉香斧劈华山顶,嫦娥奔月没回来(么衣呀咳)。

②同学们对的可真好!其实呀,除了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编歌词,我们还可以拿当地的名胜古迹为题材进行创编。如:张家界风景区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分两大组对歌)

A组问:张家界有个什么洞?什么峰直冲云霄?什么溪清澈长流?什么寨风景美如画(么衣呀咳)?

B组答:张家界有个黄龙洞,天子山直冲云霄,金鞭溪清澈长流,黄石寨风景美如画(么衣呀咳)。

同学们唱得真好!老师相信在今后时间里肯定能听到同学们更多的新歌。

五、补充欣赏,加深对旋律的感受。(8)

1、戏曲《小放牛》

师:《小放牛》这首歌,来源于同名歌舞戏曲,戏曲的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到三岔路口,不知道往哪儿走,看见路边有一个小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但牧童却没有直接告诉她,俏皮的要小姑娘回答她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于是便有了刚才所听到的对唱。大家想看戏曲表演《小放牛》吗?请看大屏幕!

2、二胡《小放牛》

师:《小放牛》这首民歌流传范围很广泛,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余慧生还把它改编成了二胡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3、巨笛《小放牛》

除了刚才观看的两种形式,老师这儿还收集到了用巨笛演奏的《小放牛》,它是用世界上最大的笛子来演奏的,别有一番韵味!尤其是用巨笛模仿牛的叫声,那真是惟妙惟肖。请看大屏幕。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并学习了河北民歌《小放牛》。从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赵州桥,并感受了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最后还欣赏了歌舞表演以及二胡、巨笛演奏的《小放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首河北民歌的魅力。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多渠道的去欣赏民歌,发现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教学反思:

我感觉这一堂课在一些细节方面我没有考虑的很细致,有点把学生专业化了,例如在处理歌曲难点的地方,我只是让学生随着我的节奏一起练习,并没有让他们进行自我实践,这是我疏忽的地方,因为只有亲身练过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验到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以老师个人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在设计这堂课的内容方面也显得有点单一,不够丰富。对这首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应该努力的去挖掘这首歌更深的一面,通过面进行展开,然后再进行设计,这样我相信这一节的内容将会丰富很多。课堂的气氛也会活跃,对于课堂纪律方面,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老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组织好教学。总之,这一节对我来说获得的还是很多的,自己一个人上课的反思比较的单一,也很局限。要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水平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听课上课评课,做好每一次的教学反思。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1)的上下八度的节奏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唻伊噢都 ”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琴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2、谈话导入:(PPT课件图片:火车)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并简单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在开车之间,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

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同名音乐剧,曾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军军官,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军官聘请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用音乐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迪、熏陶着孩子,最终,玛利亚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师:好了同学们,赶快做好,我们的列车就要出发了。

设计理念:用谈话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师:嘘,玛利亚在叫我了,让我赶快带着你们去观看她和学生表演的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播放PPT课件)

师:他们表演的好看吗?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同学们还想看一次吗?我把录下来了,不过你们要带着问题去听,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吗? 生: “唻伊噢嘟„„”。

师:这是假声和真声的交替,使歌曲诙谐幽默,这也是乡村音乐的特点。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乡村音乐的四个特点,请同学们把它们描述出来。(PPT课件)生:略。

设计理念: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观察,找出乡村音乐的特点。

师:请跟我一起来分句学习。注意唱假声时,声音不要太紧,放松。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歌词,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跟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在衬词“唻伊噢嘟„„”处加入伴唱。生:因为只有牧羊人一个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独。

师:牧羊人的歌声传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谁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生:跟音乐朗读第二段歌词,衬词处伴唱。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们„„。

师:可牧羊人还是很孤独,我们来听听有谁和他一起唱歌呢?心情如何? 生:聆听第三段歌词,衬词处伴唱。心情愉快。生:穿红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

设计理念:分段欣赏歌曲,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衬词的学唱与伴唱,加强学生对乡村音乐真声与假声的理解。

4、欣赏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在出发前我提到了电影《音乐之声》是由同名的音乐剧改变而成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PPT课件,介绍作者)

师:《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也是音乐剧的创始人。

师:我们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剧片段,同学们在观看时请动动小脑筋,在片段中你能找出都有哪些内容吗(比如音乐、歌曲„„)?(播放PPT)生:这段音乐剧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音乐。

师:回答的很对。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音乐剧和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音乐剧虽然也有人伴舞,但是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歌伴舞只是简单唱歌与伴舞,舞蹈与歌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牧羊人一起跳起来吧。生:自由组合,随音乐律动。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音乐剧导出音乐剧的四个元素,让学生理解音乐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绪。

五、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希望这次的旅程给你们带来愉快的回忆。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乡村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生:略。

师:什么是音乐剧? 生:略。

师:同学们,在《孤独的牧羊人》中结束我们的旅程吧。设计理念: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教学反思:

今天音乐课,欣赏是的《孤独的牧羊人》是曾经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玩木偶时的情景,演唱形式为表演,歌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曲调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观看电影中木偶剧表演的片段,学生非常喜欢,课堂上一片欢笑声,在欢笑声中边欣赏第一乐段边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1)歌曲中有哪些角色?(2)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3)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句?学生随着问题的深入,并与教师的互动欣赏,一步一步感受到了歌曲所要掌握的内涵,然后在歌曲“来咿噢都”处轻轻地和着拍子拍手,引导学生发现与《瑞士山歌》有何相似之处?(真假声交替演唱),学生很快就把这首乐曲分析理解了,效果好!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正是崇尚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的表现,所谓《孤独的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所以在本课中注重对情绪的感受。

《剪羊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在较高音区演唱。学生能基本准确地演唱歌曲《剪羊毛》,并表达出愉快活泼的情绪。

2、知识目标:通过节奏排列的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节奏创作的兴趣和感受歌曲愉快,活泼的情绪和风格,创编动作表演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和音乐,知道音乐和生活、和劳动密不可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劳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在歌唱中准确的把握附点八分节奏,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

2、初步唱会歌曲《剪羊毛》。

教学难点:

1、歌曲中节奏的演唱。

2、用愉悦、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组织教学

1、导入:

师:今天老师见到你们一个个都这么可爱,坐得端端正正的样子特别有精神,那我们现在来玩个节奏游戏好吗? 生:好!

师:a、双手拍打节奏2/ | ||

b、注意我的强弱变化,2/4 | ||

c、注意这一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2/4 | || d、来一个难一点的,注意听2/

4| | |

||

2、猜谜语:

师:节奏打的真不错!老师真为你感到自豪,看来最难的节奏也难不倒大家,此时此刻我看到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非常开心的笑容,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开心愉悦的心情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首先请同学们猜个谜语,请看大屏幕.两脚弯弯细又长,一张嘴巴明晃晃,不吃米面不吃菜,单吃布匹和纸张。谜底(剪刀)

师:看,这是一把漂亮的剪刀,想知道世界上第一把剪刀是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吗? 生:想。

师:老师告诉你,是埃及人发明创造了剪刀。

3、认识八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和节奏。

师:剪刀不仅可以剪东西,而且还可以剪出节奏,请看下面这两个节奏,你会打吗?a、b、小剪 刀

小 剪 刀 生:会,学打节奏。

师: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这些节奏。那现在来听老师打另外两组节奏,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第一组比较平淡,第二组活泼、跳跃),你们来试试。生:好。

师:注意节奏是有强弱拍的,我们这个节奏是2/4拍,所以我们要打出强弱强弱的感觉来,你们来试试。

师:你们看,这是八分音符(比较平淡),这是附点八分音符(比较活泼、跳跃),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骨架。生活中处处有节奏,这些组织起来的有规律,有长短,有强弱关系的音,就是节奏。

三、课题延伸(领略澳大利亚风景)

师:说起剪刀啊!它的作用可大啦!现在我们就要到澳大利亚去领略异国风情,看看剪刀在那个国家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播放幻灯片4-21)

1、介绍国旗: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澳大利亚的国旗,国旗呈长方形,颜色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国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请看大屏幕)

2、介绍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

3、介绍大堡礁: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又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4、介绍澳大利亚考拉:

怀里抱着的是桉树。考拉喜欢用它们特别尖锐的爪子来爬桉树。它们几乎完全以桉树叶子和树皮为食。

5、介绍澳大利亚绵羊:其中澳大利亚还有个动物是最多的,知道是什么吗? 生:绵羊。

师:对,澳大利亚是绵羊最多的国家。

师:那有谁知道剪刀在澳大利亚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生:(剪羊毛)

四、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被你们想到了,我们这节课就要来学习《剪羊毛》这首歌,请翻开课本29页。

2、介绍歌曲、感受歌曲:

师: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世界上绵羊最多的国家。因此剪羊毛就成了人们最主要的工作,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澳大利亚草原的美景来听听这首《剪羊毛》的旋律,(这首歌带给你的感觉是愉快、活泼地还是悲伤、深沉的?

生:愉快、活泼地。

3、认识休止符:

师:听的真仔细,那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歌的简谱(播放幻灯片41),这是歌曲前面四句的谱,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节奏都有那些共同的特点?(结尾处都有一个四分休止符,反复出现的节奏)

生:结尾处有0.师:你们的眼力真不错,你们刚刚所说的就是音乐中的休止符0,看看书本,是不是每一句的后面都有一个休止符啊? 生:是。

师:那你们知道休止符有什么作用吗? 生:休息的作用。

师:表示音的休止的符号叫“休止符”。听老师唱两段旋律,说说哪一句是有休止符的,哪一句是没有休止符的?(师用“啦”演唱《剪羊毛》的旋律。)生:第二句。

师:那你们来试试带着这种轻巧的声音来唱一下。(师弹奏钢琴,学生用“啦”来演唱)

生:(用“啦”演唱《剪羊毛》的旋律)

4、节奏律动游戏: 师:有点找到感觉了,现在我们来玩个律动游戏好吗?有没有看到红色的点? 生:看到了。

师:老师先来唱唱名,当旋律唱到这个红点的时候你们就用手来拍一次好吗?(钢琴伴奏)

生:练习边听边拍打节奏。

师:嗯!我发现同学们学东西还是挺快的!那现在我们就要来唱简谱,请用手指指着歌谱来跟老师一块唱。(跟唱简谱2次)生:指谱跟唱。

师:同学们想想,剪羊毛的时候需不需要太大的力气? 生:不需要。

师:对了,绵羊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轻轻来帮它剪,就好像我们要轻轻地来唱一样好吗?我们再试一次,这次我们用“啦”来演唱。请看大屏幕(我们用“啦”来演唱一次)

生:(用“啦”轻轻地演唱旋律)

师:非常棒!那同学们还想不想突破下自己? 生:想。

师:那我们来试一个难一点的。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44,这可要嘴跟手并用了)

生:(用跳跃的声音演唱一次并打节奏)

师:非常棒!那现在你们帮老师找个节奏好吗?请看大屏幕,看看歌谱中这个节奏出现了几次?找一找。生:两次。

师:真厉害。那你们先来跟老师唱唱这旋律,然后接唱,老师唱前面歌词,同学们接唱后面的歌词。(无伴奏)生:跟师接唱。

师:简直太棒了!一学就会,那你们知道剪刀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生:“喀嚓”的声音。

师:对了,剪刀会发出“喀嚓”的声音,你们来念念好吗?如果我们把有休止符的地方唱“喀嚓”,你会吗?两个红点表示拍几次?

生:两次。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现在请准备好,老师来唱歌词,你们为老师唱“喀嚓”好吗? 生:(边拍手边念“喀嚓”,老师演唱)师:看我们多有默契,配合的多好啊!现在就让我们再次仔细聆听歌曲,听听歌曲里除了唱到“喀嚓”以外,还唱了什么内容?关键词:白云、雪堆、皮袄、发抖、劳动、幸福等。

生:白云、雪堆、皮袄、发抖、劳动、幸福等。

师:听的真仔细,那现在我们来跟着歌曲来唱一遍,注意休止符的地方我们来拍手。生:演唱。

师:我们唱的时候要注意休止符的地方,你们想想,剪羊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时间长了会腰酸背疼。所以人们也会适当的休息,在音乐当中休止符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停下来休息一下,我现在我们要注意有休止符的地方,我们再把声音唱轻巧一点好吗?老师来唱“喀嚓”。生:好。

师:嗯!这一遍好很多了,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5、观看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

师:我们中国有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你们认识吗?她当时也在悉尼歌剧院演唱了这首《剪羊毛》,想看看吗?

生:想。

师:好,那我们来看看,不过我们的小朋友能不能为她伴唱呢? 生:能。

师:很好,那我们就来扮演小剪刀,在每句最后一拍轻轻的唱“咔嚓”,好吗? 生:好。

师:现在准备好了吗?请看大屏幕

6、分组演唱歌曲:

师:作为第一位登上悉尼歌剧院舞台的亚洲艺术家,我们真为她感到骄傲,你们看她有伴唱的,有指挥的,也有伴奏的,是不是很热闹啊? 生:是。

师:那我们也来像她一样,我们第一二组的同学来唱歌,三组的同学在有休止的地方用右脚跺脚一次,第四组的同学做观众,老师就来唱“咔嚓”声,我们站起来唱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准备好。

生:(带着开心愉悦的心情表演唱)师:那现在我们要反过来,第三四组的同学来唱歌,第一组的同学在有休止的地方用右脚跺脚一次,第二组的同学做观众,老师还是来唱“咔嚓”声,准备好了吗? 生:(带着开心愉悦的心情表演唱)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唱歌曲《剪羊毛》,我们知道了澳大利亚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国家,他们劳动时那种喜悦地心情真值得我们每一个小朋友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随着《剪羊毛》的音乐边唱边走出教室。下课!教学反思:

《剪羊毛》这首歌曲作为三年级的学唱歌曲,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一、歌曲处处都是附点八分节奏,而附点八分节奏在这一课中才要求学生认识并运用,学生才认识能演唱地好吗?对这点,我是从三年级上册就让学生认识并初步学会了附点八分节奏,在这节课中多次练习后学生掌握会比较快。

二、歌曲高音到3,童声的音域在低音5到高音1、2,不用唱歌方法,学生根本唱不上高音3,需要用假声来唱,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唱歌方法,不断提醒学生不要用嗓子唱,要用高位置、假声、轻松的来演唱歌曲,同时注意真假声混合,不能明显的让人听出中音区是真声,高音区是假声,对此我平时常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聆听、模仿、练习,学会唱歌方法。

一直以来如何有效上好唱歌课,是每位音乐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我在课堂中根据自己的思路实施并不断改正,在这节课中我把自己如何有效上好唱歌课的一些想法体现在这堂课中。

1、创设情景

从剪刀导入,设置问题 “第一把剪刀是那个国家发明的?它是用来干什么?”,层层铺设、步步引导学生走进“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件展示,澳大利亚的风景优美,畜牧业发达,特有动物袋鼠、考拉的出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享受视觉的美。视频澳大利亚手工剪羊毛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感受到剪羊毛工人高超的手艺,教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对剪羊毛工人产生佩服,澳大利亚人们爱劳动的美德给学生留下了印象。

2、游戏巧妙解决难点

通过前面的铺垫,剪羊毛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聆听、模仿中学习,于创编中发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视频与声音的有效结合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模仿,避免了枯燥的技能练习,由浅入深地解决教学中的附点八分节奏的重难点。这首《剪羊毛》作为三年级的歌曲,难度比较大,处处是八分附点节奏,高音又需要假声演唱。

3、问题设计

在听课时总会发现有些老师在一堂课中提了许多的问题,让人感觉一节课都是问题,其实许多问题简单又效果不佳。我就提一个问题:这首歌听了有什么感受?有点特殊或难点?学生通过这个问题会回答我这首歌的情绪、速度、演唱形式、歌曲内容等等,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再提示一下。三(2)班就很精彩基本都回答出来了。这样在学唱歌曲中有了基本的定位,唱歌效率就高了。

4、多种方式聆听

唱歌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聆听。如何吸引学生去聆听、培养聆听时的习惯、在聆听中启发深层的体验,是学唱歌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聆听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还可能会收到学生们充满创意的回答。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聆听,剪羊毛游戏听音乐、看视频听音乐、师范唱、念歌词听音乐等等,让学生一直在欢乐的旋律中,从音乐和语言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帮助学生最快速有效的学会歌曲。最后我让学生拓展欣赏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悉尼歌剧院演唱《剪羊毛》,以聆听为钥匙,引导学生打开世界音乐之门。

5、默唱是最佳学歌方法

到现在还有不少老师在唱歌课采用跟唱的方法,我觉得这跟新课程的理念有所违背。平时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自觉熟悉旋律,按节奏念歌词,主动寻找歌曲中相同和相似的乐句,这些都是学会歌曲的好办法。三(2)的学生这么快能学会歌曲,那是跟平时的训练分不开的。

默唱就是张嘴不发声,跟着歌曲唱。通过这个办法帮学生解决简单的歌词,寻找到跟不上或难点。使用了这个方法,老师就会很快解决掉这个班级在歌曲中的难点,因为不同班级遇到的问题有时不一样。这样跟着钢琴放慢速度,学生基本能合着钢琴唱了,不需要跟唱。

我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世界上的歌曲千千万万,数不清,老师永远也教不完,所以希望你们学会方法,自己独立去学会歌曲,那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歌曲都学会。”这句话同时也在激励我自己不断努力,寻求唱歌教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轻松愉快的学会每一首歌。

不足之处,由于教学光盘中的曲谱很花哨,学生看不清楚,我从网上下栽了一张曲谱,没仔细看,结果一个音是错的,视唱时学生就出现错误,下次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小小羊儿要回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教学目标:

1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能用流畅,优美的声音表现放牧晚归的情景。

2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的作用。教学重点:教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正确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的作用。教学用具:琴 打击乐器,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律动

听《剪羊毛》师生一起做动作。

师:小小音乐家们,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好吗?、二、导课

1复习《剪羊毛》引导孩子说出歌曲的情绪

师:孩子们,老师从你们精彩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澳大利亚的《剪羊毛》,这首歌的情绪怎么样? 生: 欢快 活泼 听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对两首歌的情绪速度作对比。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聆听吧!听完后告诉老师这首歌曲和《剪羊毛》比较,它的速度,情绪怎么样? 生:稍慢 抒情

师:同学们听的可真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小小羊儿要回家》。

板书《小小羊儿要回家》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已学歌曲,又为新课教学设下了伏笔。)

三、新授

(一)认识全音符、休止符。

师:在学习歌曲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音乐知识。

1、×--- 全 音 符,唱 四 拍 2 四分休止符 “ 0 ” 休止一拍

(二)复听歌曲谈感受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划着拍子再次来聆听,听完后告诉老师歌里都唱了些什么? 生:黄昏牧童赶羊群回家。(三)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全音符。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拍手听,一边听一边找出歌里面的全音符。

(四)学生齐读歌词

师:同学们!请齐读歌词!

(五)师范唱歌曲

师:同学们!这么好听的歌曲,老师情不自禁的也想表演了,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六)生跟老师用La哼唱

师:让我们赶快学会歌曲送小羊回家吧!请跟老师用La哼唱歌曲的旋律。

(七)生跟琴轻唱歌曲 师:让我们跟着琴声轻唱歌曲。

(八)生跟琴有感情的唱歌曲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情完整的唱完歌曲!

(九)认识“延长记号”,延长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 :表示适当延长。在这里表现“羊儿”已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了,夜已深了,四周静下来了。

(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同学们,小羊在我们的帮助下,已经找到了家,让我们拿起手中的乐器一边唱一边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角色是服务者、观众,而不是导演。)四 小结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小羊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回到自己温馨家了,草原也恢复了平静。下课!教学反思:

音乐课中的唱歌部分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组合,歌曲教学不能是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应让学生学会分析歌曲、领悟歌曲结构、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歌曲风格,并进行艺术的再创作。而对于自己“二度创作”出来的作品学生会极投入地演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演唱能力。我在教学《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深有体会。

《小小羊儿要回家》包括欣赏曲目和乐曲,在感受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掌握全音符和延长记号的时值并在音乐实践中学会运用。我在范唱以及在教唱中都注意语言的语调和语气,尽量能唱出其韵味。了解歌曲情绪,激励学生参与

每首歌都有一个基本情绪,有的庄严,有的激昂,有的深情,有的活泼欢快,有的雄壮,有的跳跃,有的诙谐„„抓住歌曲的情绪,对于歌曲旋律的处理以及对于歌词的理解都会大有好处。在歌曲教学中,我通过抓歌曲的情绪来帮助学生理解旋律、理解歌词,学生就以歌曲的基本情绪来进行艺术再创造时的依据,围绕着歌曲情绪进行演唱上的总体构思与设计。如:《小小羊儿要回家》是一首抒情歌曲,反映了夕阳西下牧童晚归的美丽图画。教学歌曲时,我先利用幻灯映示歌曲青山绵绵,繁星点点,鞭儿声声,羊儿哞哞的图片,使学生对歌曲的艺术背景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播放歌曲的录音,强化学生的音乐情绪体验能力。在这种音乐氛围中学生能够准确的感受歌曲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小小羊儿要回家》极感兴趣,但是,学生往往在唱的同时没有注意到方法,只知盲目地在大声叫,我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练习法,模仿法,讲授法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技巧。本课我是从耹听歌曲入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感受、体验、表现歌曲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能够流畅地唱好曲调,培养学生对唱名熟悉程度及唱准曲调,对歌曲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歌曲

音乐形象往往是跟据文学形象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进行塑造的。在旋律进行中可运用节奏上的“松”和“紧”,速度上的“快”和“慢”,音量上的“强”和“弱”的对比,或音色变化等手法。演唱时使艺术形象也就更鲜明突出、栩栩如生。我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1、节奏上的对比

学生在观看动感画面的同时,边聆听歌曲,感受旋律,熟悉音乐。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节奏舒展,给人优美抒情的感觉,演唱时要连贯、圆滑,用较轻的力度,对于学生的观察我给予高度的评价,孩子们兴趣大增,对歌词演唱跃跃欲试,这时候孩子们随琴演唱,他们已能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表现得很好了。

2、速度上的对比

速度是音乐的重要元素,歌曲演唱时用不同的速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速度对音乐的表现作用,从而促进创作能力的提高。演唱时速度“快”和“慢”的变化是相对的,演唱的过程就是激发情感、鼓励表现的过程。如:演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时,要求学生演唱两次,一次启发学生想象美丽的星空、无边的宇宙,用慢速演唱歌曲;另一次用天真活泼稍快地演唱。紧接着,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星星的动画:小星星们聚会、跳舞的小羊、飞翔的白云,这些精彩的动画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变化,从而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他们用快速演唱一遍;用慢速 稍快再演唱一遍;在生动有趣的演唱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兴趣大大提高。

3、音色上的对比

对于一些情绪不同、风格不同的歌曲,在演唱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采用不同的音色的变化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演唱活泼、富有朝气的歌曲或民歌风味的歌曲,可用明亮、圆润、清新的音色;演唱抒情、优美的歌曲,可用柔和、轻盈、甜润的音色;演唱忧伤、速度缓慢的歌曲,可用坚实、刚健的音色„„总之,运用不同音色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可以 取得各种不同的效果,给歌曲的音乐形象增添艺术色彩。在一首歌中,随着情绪或节奏等的变化也可采用不同音色演唱,以增加情绪节奏的对比。又如:《小小羊儿要回家》的最后一个字“嘿”的演唱我就让学生采用柔和、甜润的音色,使歌曲唱得别有情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技能及习惯

总之,我根据歌曲的艺术处理方法不一,我努力引导学生在重视艺术实践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使他们有一个好习惯,并且有一个科学的演唱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下载《牧童之歌》一课两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牧童之歌》一课两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牧童之歌》三年级上册 蒋墅中心小学 徐林玲 212300 教材分析 歌曲《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

    《牧童之歌》反思五篇

    《牧童之歌》反思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其......

    一课两上操作(推荐)

    “一课两上”操作流程 “一课两上”指一节课分成两次上课,第一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教师出示的问题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并提出自己的新问题;第二次是......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

    《牧童之歌》教案(最终定稿)

    《牧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与欣赏《牧童短笛》,......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