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7:4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第一篇:《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说明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在该课教学前学生已研究了《抵抗弯曲》,认识了房屋、桥梁中的“柱”和“粱”,知道了梁比柱容易弯曲,并通过实验得出了增加梁的宽度、厚度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道理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这是本课时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从结构上看,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及研究瓦楞纸的形状结构。

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直接引入“有没有别的办法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从而把学生引向新的探究问题。接着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案,先预测再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解释,全班总结得出结论。紧接着,通过课件的结合,把科学引向生活,让学生观察瓦楞纸,产生新的发现或疑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较复杂的形状结构前进,最后在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可以用增加厚度、增加宽度、改变形状等等办法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作为全区的“深化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实践、打造有效课堂”科学课题的观摩课,得到了省、市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发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并实验研究,同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2、能够边实验边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开放的探究、设计、交流表达过程,着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能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充分经历设计、探究、交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1、每组30个面值一元的硬币、实验记录单一份、架纸梁的实验盒两个。

2、瓦楞纸(3层或5层)每组一份、大小相同的纸每组4张。

3、制作配合教学用的ppt课件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承接设问

1、教师简单承接上一节所研究的内容:

以一张平展的白纸为例,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得出——增大纸的宽度,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厚度,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2、引发同学们研究、探索新的问题 同样还是这张纸,除了增大宽度、增加厚度,还有其它方法可以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吗?

板书:“抗弯曲能力”

(二)、实验探究

1、让学生上台演示,初步感知可用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板书:“形状”

2、实验活动一:新知探索 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①师:与没有折的纸比较,折成这个形状的纸(教师举起,让学生看)它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看来改变纸的形状是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好办法。但是这只是我们的推测。我们思考一下: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形状能够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呢?不同的形状抗弯曲能力一样不一样呢? 用实验来验证 ②提示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本节课和上一节课实验要求基本一致)在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后,教师提出温馨提示: ▲一张纸只能用一次,不要反复使用

▲由于时间关系,每组可以从设计好的形状中选出3种进行实验 ▲有的图形放硬币时会不方便,可以利用直尺或者镊子帮助。③各小组预测、实验,教师巡视、参与。(重点环节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④组织汇报。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

实物展示,并适时在黑板板上展示记录单,最后交流得出结论: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不同。

3、实验活动二:运用新知 观察研究生活中的瓦楞纸

①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靠改变形状确实可以大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且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是不 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我们周围靠改变材料的形状确实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吗?

让学生先说说,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文稿,介绍更多的应用。结合书本上钢材和铝材的资料,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有的材料会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可以参考30页课本知识。

结合现在的经济危机,迫切需要节约能源,改变形状,即节省了材料,又能增强抗弯曲能力,这真是一个好办法!②研究我们生活中包装纸用的瓦楞纸

一弯,二看,三掰,先让学生用手去感知; 然后再拨开看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样什么子的;

最后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瓦楞纸不只是把纸单纯的弯折,也不是把纸单纯的平粘增加厚度,而是又折又粘合。

(三)内容小结

总结一二两节课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厚度,增长宽度,以及改变形状的方法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四)实验活动三: 知识拓展 挑战纸梁最大承受力的限时竞赛

1、教师激趣,让同学们开拓思维,动手操作:还是一张纸,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制作一个最具有抗弯曲能力的纸梁。挑战以上用增加厚度、增长宽度,以及改变形状的方法做成纸梁所承受一元硬币的最高数量。

2、鼓励性、探索性的结课。

第二篇:《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难点

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教师自己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 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

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 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5.汇报实验结果: 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 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

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把瓦楞纸板剥开看看各部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各部分的软硬怎样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间层要做成“波浪型”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有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把瓦楞纸板做成五成,甚至七成.四、小结: 课外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些材料的形状,并研究一下形状的变化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

第三篇: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新修订的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的内容。通过这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身边几种常见的结构,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能力的大小;体验到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梁”的宽度与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来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

从形状和结构的角度看建筑物,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柱子和横梁或类似柱子和横梁的结构,桥梁和房屋是其中最常见的。从承受压力的特征上看横梁,它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成正比,与高度(厚度)的平方成正比,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非常明显的增大抗弯曲能力,把材料做成“T”“工”等异型形状也利用了抗弯曲能力与材料“厚度”的特殊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学为今后的研究奠定认识的基础。

本节课共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梁的宽度有关,发现宽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

第二,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梁的厚度有关,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运用上面活动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

第三,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作简单的实验的方法来证明。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学情分析】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它们为什么是这样或那样的形状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探究内容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学材料简单易得,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事物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发展;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 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2cm、4cm、8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1角硬币;尺子;“柱子”。

教师自己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1、认识“横梁”和“柱子”(1)出示房子和桥梁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2)小结: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房子和桥梁是其中最常见的,它们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的。

2、知道“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

(1)

组织讨论:当横梁和柱子承受压力时哪个更容易弯曲呢?

(2)

出示断裂的桥梁和房梁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横梁在受压时更容易弯曲,甚至断裂。

3、揭示课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开门见山引出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建立了“横梁”和“柱子”的概念,通过讨论和生活中断裂的桥梁和房梁的图片,学生可以直观的认识到横梁在受压时更容易弯曲,甚至断裂,从而了解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建筑上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二、大胆假设,细致求证

(一)学生推测

1、提问:你们认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什么这样推测呢?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在学生无法说出宽度和厚度时,追问:材料质地相同的条件下,同一种材料的横梁,它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基于科学课学习的经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对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相应的推测,但并不一定有理由,同时这样的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太大,学生会从各个方面进行推测,教师通过“材料质地相同的条件下”来引导孩子关注横梁材料本身的因素,能使学生思考有方向,避免漫无目的的猜测而浪费时间。]

(二)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推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的关系 选择板书中的“宽度”,组织学生围绕横梁的宽度进行猜测:你们认为横梁抗的弯曲能力与横梁的宽度有怎样的关系?

《预测》

2、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

(1)组织学生讨论:打算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测?需要些什么材料吗?(2)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器材和课件提示)

A、横梁:我们不可能直接用横梁来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用厚纸做的纸横梁来进行研究,要研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你们需要怎样的纸横梁呢?为什么?

a、纸的材质要一样,(出示厚薄两张纸)b、长度一样。

c、宽度不一样。怎样改变纸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 小结: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同样材质的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质横梁(出示中信封)

B、柱子:你们需要怎样的柱子呢? a、柱子高度要一样。(高低两个柱子,学生铅笔盒)

b、柱子的距离要一样(言语引导:这样摆、那样摆都行吗?)小结:为了顺利地进行实验研究,老师特地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这样一个实验器材,想一想它解决了我们说的什么问题)(高度一样、柱子间的距离一样)

C、放置物体:放的物体有什么要求吗?

a、物体要一样(我们用1角的硬币表示重物,用纸横梁承载硬币的个数表示抗弯曲能力)

b、放的位置一样(放置在横梁中间)

c、放的方式一样(轻轻的、一个一个放)

小结:放置的物体要一样,放的位置一样,轻轻地放

有了这些器材我们就能公平、公正的进行实验了吗?大家再想想,在研究过程中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的了?我有个问题,怎样统计硬币的个数才公平合适。

(3)归纳小结:在这个实验中,只改变纸横梁的宽度,其他都要一样,这样的实验才公平、公正(课件出示)

[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的关系的探究实验是对比实验,识别和控制变量是重点和难点,如果直接问学生:在这个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怎样控制这些条件?学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思考和回答零乱没有逻辑。因此通过对探究所需要器材的准备的讨论活动,围绕“柱子”“横梁”“重物”的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器材,不但引导学生识别和控制了变量,使活动的器材有结构性,而且在过程中进行了实验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为下一个探究实验做好了铺垫。避免了学生没有条理的讨论,为自主探究节省了时间。]

3、分组探究:不同宽度的纸的抗弯曲能力

(1)学生预测:预测一下纸横梁承载1角硬币的个数,请把它写在实验表格上(简单交流)。

(2)学生分组实验

4、收集、分析学生探究数据实验汇报

(1)收集输入每组实测数据,并求出各组数据的平均数。(2)讨论:通过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

5、小结:关于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的关系我们是通过先提出了问题、进行了预测、开展了实验(控制不变的量)、研究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用科学事实证明: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有关系,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板书)

[先预测后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利用电脑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求出平均值,能更好的通过探究过程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

(三)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上面的方法设计、开展探究活动

(1)提出要求:会用上面的方法研究了吗?我们该怎样来研究?(2)小组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条件?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 应该改变什么条件?怎样来改变?还需要什么材料吗?填写实验单。

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写下来。

进行实验并做好作记录。

分析数据,写下你们的发现的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汇报交流:

(1)选择一组交流一下是怎样研究的?

(2)收集输入每组实测数据,并求出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归纳小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系,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板书)

[在上一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这个探究活动教师通过研究报告来引导学生运用上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的关系,此时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巡视帮助。]

(四)分析宽度与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地影响程度

1、分析两张表格,找出规律:比较、分析刚才两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讨论并在实验报告上写结论。

2、交流讨论结果: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数据,将两张数据进行比较,能很容易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

三、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1、(出示木横梁)提问:你想过吗?造房子用的木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你能用我们今天学过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吗?你能用木横梁来证明自己的理由吗?

2、小组中互相说说,选择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形状 宽度增加 厚度增加 材料 长度 ···

抗弯曲能力 增加 大大增加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试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都尽力在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努力去培养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有得有失:

一、自认为有“得”的地方:

1、科学“生活性”的有效体现!

从课前谈话:“寻找身边的科学”开始,我就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藏着这么多的“科学”。接着创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钢材”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出本节课探究的重任——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课的引入到孩子们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显得非常自然!在借助“纸”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为什么钢材要加工成各种形状?首尾呼应,有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

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样不能忘记让科学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我借助上课盛放器材的纸包装箱这一实物及瓦楞纸板的深入观察,让科学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不但是孩子们容易进入的课堂,同样也是老师容易准备的课堂,因为体现了生活化,我的材料准备非常的简单,这样一节课,材料的准备时间在10到20分钟之间就可以完成,成本在5元左右(就是几张纸的价钱)。我想科学教学要体现实效性,材料准备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

2、科学“探究性”的充分体现。

基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这一重要理念的考虑,我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通过实验测试的出事实数据,自己进行解释分析,最后的出科学的结论。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探究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并不是放任自由,必要的引导和讨论必须做的扎实有效,所以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讨论的展开,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前的深入思考和计划。

3、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探究的习惯培养对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行动前思考的习惯,小组合作分工的习惯,安静探究的习惯,交流的习惯,整理材料的习惯等等。我在上完这节课的时候,不经意间其实已经引导孩子们整理好了所有的器材,这不禁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非常有助于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叶谰教授这样说过: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如果有,那就是表演。好课肯定是有其缺陷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充分的了解孩子,脱离孩子实际的教学注定要失败!由于对孩子们的了解不够,总感觉自己的课和孩子们之间有层隔阂,没有那么亲近!

其次,对实验测试及记录的铺垫还欠充分、扎实。以至于在实验开始后,还需要老师进行中途的引导。而理想中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们完全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不需要老师进入。

不管怎样,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可能永远会留下遗憾,但我并不感到害怕!因为我心中时时藏着学生!“让学生喜欢我”这是我最大的追求!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

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学情分析

本课是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靠增加厚度和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是本课时重点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纸箱,瓦楞纸板、记录单8张、折叠尺

2.小组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每组40个、透明胶每组1卷、剪刀、大小相同的纸每组8张、瓦楞纸板每组2张。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探究发现

1.小组内交流实验发现及产生的新问题,并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10分钟)

2.集体交流实验发现及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产生新的疑问。(10分钟)

3.教师梳理小结:改变材料的形状实际上是通过增大材料的厚度,减少材料的宽度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2分钟)

二、瓦楞纸板的研究(15分钟)

1.师(出示瓦楞纸板)这是包装箱用的瓦楞纸板,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构成,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聚焦问题:瓦楞纸板的秘密。3.学生分组解剖纸板进行研究。4.集体交流。5.教师小结。

三、小结 1.谈收获

2.师:你看,瓦楞纸板中间有许多拱形,这些拱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研究研究拱形的力量。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从使用微视频设计到试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想得很多,感触也很多。

随着对教材理解的深入,我对教学的设计也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从修改的历程中发现,我的教学设计由原先的粗浅变得繁重和细碎。课堂毕竟只有40分钟,想要面面俱到,想要追求十全十美,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而过,不可能做到深入而又浅出。想想课堂教学和读书还真有点相似,我确实把书给读厚了,这只是第二境界,还没有达到把书给读薄的第三境界。要想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第三境界,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

一、学会舍得

每次试教后都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要割舍一些不恰当的教学环节真的很难,就有如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每当有新的想法却又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添加,这也许是我过于追求完美而不懂得变通的人格弱点所至吧。如:课前欣赏导入环节,自己也很清楚上海世博会的内容与本课联系不大,用之,只能使课堂显得花哨与拖沓,但却不舍得割舍。现在想想只有舍,才能有得,才有可能出现精彩。

二、坚持自我,扬长避短

有些东西别人能运用自如,但是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只能成为一种多余的摆设甚至是拖累,可见模仿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功底上的。如:叶老师的课堂总是赋有情境,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于是也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结果不但没有用好,反而分散了我的精力打乱了原有的教学顺序。顾老师说的好,要扬长避短,展现真实的自我,不要做别人,而要做自己。

三、教学重点落实有偏差

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自主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仅为让学生知道“改变薄型材料的形状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不同。”这一知识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的成为主体,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为达成这一目的走教学环节。听了顾老师的课和徐闻音老师的讲座让我有了新的思考:无论什么课程的教学都不仅是教会学生概念型的知识。我们的探究不是形式,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学生探究过程。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真正自主化的探究才是最有效的,才是我们教学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

四、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显得有些沉闷。课后经大家指点,发现我每抛出一个问题后,总是急于想让学生回答,只要学生来到我预设的方向就马上结束了,很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有时,许多期待的目光被我忽视了。有时学生经过稍微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我都自己回答了。那还有学生什么事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需要及时把握好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应该有跳跃性,不应该是“站着摘桃子”。我们每个提问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达成教师的预设而设计,还要考虑启发学生较深层的思考。

五、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整堂课中,导入和实验指导占用了17分钟的时间,实验和汇报用时13分钟,分析数据只用了3分不到的时间,研究瓦楞纸用时4分钟,课堂总结和课外延伸用时2分钟。从以上的时间分配,可见这堂课上的有多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只有2分多钟,用耿老师的话说“有点对不起前面的实验准备和操作了”。分析数据往往是科学课中的重头戏却被我这么轻描淡写的带过了,课后想想都觉得荒唐。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其实这也是我平时最忽视的地方。

六、对细节的关注 细节往往能决定成败,通过这次上课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还不到位。如:我运用的“改变材料的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录像中放垫圈的动作和位置对学生有误导嫌疑。我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桥墩”太低,不利于学生观察。让学生控制架空的距离为20厘米时,发现有些学生带的是三角板,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并且浪费了时间。从课堂录像中,我发现自己很不安静,总是走来走去,可能也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以上种种也是我这堂课的败笔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的要好好修炼,做一个用心教科学的老师。

看似简单的一课,但是在上课以后发现存在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什么呢?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关注我们孩子的前概念、关注容易受忽略的实际问题,关注课堂达成的目的。课堂上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平时多花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下载《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实录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能设计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对比实验,控制实验变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共5则范文)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完成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结......

    2.2增强抗弯曲能力(精选五篇)

    2.2增强抗弯曲能力 魏塘二小 黄岳云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能改变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2、 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状结构,知道它们做成这种......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邹静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1 【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

    折形状公开课教学设计

    折形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不同。 4、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