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游基础教学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导游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核心课,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利用该知识为旅游事业服务或出谋献策。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历史、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园林、菜肴、风物特产、湖南地理、湖南历史、湖南旅游资源等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导游基础知识进行导游服务。
(三)素质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全面概括认识导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兴趣和学习目标,逐步树立旅游服务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业概述
第一节 现代化旅游业
1、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2、现代旅游的主要特征;
3、旅游业对目的地的作用和影响。第二节 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哪两个不同时期,有何特点。
第二章 中国历史常识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重大事件,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国发展旅游事业极为宝贵的资源。了解“中国历史纪年商表”和“中国文化史年表”。
第三章 中国主要地理环境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和疆域
2、地质地貌
3、气候
4、水域
5、三大自然区 第二节 中国人文地理环境
1、中国行政区
2、人口与民族
3、中国三个经济区域
4、旅游交通条件
第四章 中国历史文化 第一节 中国发展简史
第二节 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艺术成就
1、掌握我国思想文化(文字、文学、哲学思想、史学、图书)
2、科技成就(近代科技成就、现代科技成就)
3、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成就。第三节近现代思想文化和科技艺术成就
1、我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成就(文学、政治思想)
2、科技成就(近代科技成就、现代科技成就)
3、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成就。第四节 中国历史小常识
1、国号名称的主要来由;
2、帝王、皇族、皇戚称谓;
3、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4、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5、四时、节(气)
6、阴阳、五行、八卦、生肖
7、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8、姓、氏、名、字、号;避讳
第五章 中国自然景观 第一节 地质地貌旅游景观
1、花岗岩景观、2、岩溶景观、3、丹霞景观
4、其他地文景观著名代表
5、历史文化名山及其著名代表。第二节 水域景观
1、江河景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富春江、京杭大运河、其他重要风景河溪与漂流河段)
2、湖泊景观(鄱阳湖、洞庭湖、杭州西湖、太湖、滇池、洱海、千岛湖、日月潭、青海湖)
3、瀑布景观(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
4、泉水景观(泉及泉的分类、中国名泉)
5、海洋和海滨景观(北戴河海滨风景区、大连一旅顺口海滨、青岛海滨风景区、海南三亚海滨风景区、厦门海滨)
6、湿地景观。第三节 种植物景观 第四节 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六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一节 佛教
1、佛教简史(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乘佛教时期、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佛教的教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4、佛教供奉的神灵(佛、菩萨、罗汉、护法天神)
5、中国的佛教寺院(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法堂(亦称讲堂)、罗汉堂、方丈堂、藏经楼)
6、中国佛教的礼仪(常用的称谓、主要礼节、主要节目)
7、中国的佛教的礼仪(佛教四大名山、著名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汉地佛教八宗祖庭、汉地佛教其他重要名寺、著名藏传佛教寺院、云南上座部佛教著名寺塔)第二节 道教
1、道教发展简史(原始道教阶段、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2、道教的教义(宣扬“道”是“万物之母”、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3、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4、道教供奉的神灵(尊神、神仙、护法神将)
5、道观的宫观(山门殿、灵宫殿、三清殿、玉皇殿、三官殿)
6、道教的礼仪(道教主要称谓、主要法事、主要节目)
7、道教的名胜(五岳道教发祥地、符籙派三名山、丹鼎派名山、道教神仙祖庭、其他道教名山大观)第三节 基督教
1、基督教的简史(基督教一传中国、基督教二传中国、基督教三传中国、基督教四传中国)
2、基督教的教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
3、基督教的经典和标志
4、基督教崇奉的神灵
5、基督教的教堂
6、基督教的礼仪(主要称谓、主要节目、主要仪式)第四节 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伊斯兰教的创立、伊斯兰教在世界的传播、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伊斯兰教主要宗派)
2、伊斯兰教的教义(六大信仰、五功、善行)
3、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标记
4、信奉的最主要对象
5、主要节日和习俗(三大节日、主要习俗)
6、伊斯兰教主要称谓 清真寺建筑
7、伊斯兰教之旅 第七章 中国主要民族习俗 第一节 概论
1、民族和习俗
2、中华民族民俗概况 第二节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1、汉族概况
2、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
1、满族
2、回族
3、壮族
4、蒙古族
5、维吾尔族
6、藏族
7、土家族
8、苗族
9、侗族和朝鲜族
10、瑶族
第八章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台基、木头圆柱、开间大梁、即横梁、斗拱、彩画、屋顶(古称屋盖)、山墙、藻井)
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第二节 宫殿与坛庙
1、宫殿(宫殿的布局与陈设、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
2、坛庙(祖庙与社稷坛、天、地等坛)第三节 陵墓建筑
1、陵墓的起源与发展(秦汉两代的“方上”、唐代改为“以山为陵”、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
2、陵园的布局与结构
建筑布局、空间布局、墓室布局 第四节 古代其他建筑
1、楼阁
2、古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
3、古桥(安济桥(又名赵州桥)
4、苏州宝带桥
5、石窟
6、古民居
7、军事防御工程
8、水利工程
第九章 中国的古典园林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特色与分类
1、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
2、中国园林古典的特色: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顺应自然;数木花卉,表现自然
3、中国古代园林分类(按占有着身份分、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第二节 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与常见构景手段
1、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厅堂、匾额、楹联与刻石)
2、中国古代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移景 第三节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北海公园)第四节 私家园林
(苏州园林、扬州的个园与何园、寄畅园与豫园、广东四大名园)第五节 寺观园林
第十章 中国饮食与风物流派 第一节 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
1、中国烹任风味流派的划分(从地域角度划分、从民族角度划分、从原料性质划分、从功用划分、从生产者主体划分、从时代划分)地方风味流派简介(山东风味、四川风味、江苏风味、广东风味、顺江风味、福建风味、湖南风味、安徽风味、北京风味、上海风味、西北风味、东北风味)
2、其他风味选介(素食风味、仿古风味)第二节 中国名烟、名酒、名茶
1、名烟
2、名酒(中国酒的分类、中国国家名酒)
3、名茶(茶叶的分类、中国传统名茶)第三节 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品
1、陶瓷器(宜兴紫砂器、洛阳仿唐三彩、淄博美术陶瓷、景德镇名 8
瓷、醴陵釉下彩瓷、德化白瓷、塑龙泉青瓷)
2、染织工艺品(蜡染、蓝印花布、丝绸、地毯和壁毯)
3、刺绣工艺品(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4、雕塑(玉雕、石雕、木雕、竹刻、泥塑、其他雕塑)
5、漆器工艺品(福州脱胎漆器、北京雕漆、扬州镶嵌漆器、大方漆器)
6、金属工艺品(铜器工艺品、金银器工艺品、铁器工艺品)
7、编织器工艺品(草编、竹编、柳编、藤编、棕编、葵编)
8、文化用品(文房四宝、印章、印泥)
9、其他工艺美术品(工艺画、风筝)
第十一章 中国的景区(点)第一节 中国景区(点)概述
1、景区(点)的定义
2、中国景区(点)的类型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
1、风景名胜区的定义
2、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第三节 森林公园
1、森林公园的定义
2、森林公园的类型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第五节 地质公园
1、地质公园的定义
2、地质公园的类型 第六节 水利风景区
1、水利风景区的定义
2、水利风景区的类型
第七节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与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1、历史文化名城(镇、村)
2、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第八节 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的类型与定义
2、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九节 现代人造景观
1、主题公园
2、特色街区
3、博物馆
第十二章 湖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湖南发展旅游的资源基础
1、资源概况
2、资源类型
3、湖南省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湖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湖南旅游业发展历程
2、湖南旅游业现状
第十三章 湖南地理环境 第一节 湖南自然地理环境
1、位置和面积
2、地形
3、气候
4、河流与湖泊
5、自然资源
第二节 湖南人文地理环境
1、行政区划
2、人口民族
3、交通条件
第十四章 湖南历史文化概述 第一节 湖南古代史
1、湖南原始社会时期
2、湖南的奴隶制时期
3、湖南的封建制时期 第二节 湖南近现代史
1、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湖南的影响
2、维新运动中的湖南
3、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南
4、新民主当主义时期的湖南
5、当代的湖南 第三节 湖南名人
1、湖南古代名人
2、湖南近代名人
3、湖南现代名人
第十五章 湖南旅游资源概况 第一节 长沙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二节 湘潭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三节 株洲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四节 衡阳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五节 邵阳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六节 岳阳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七节 常德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八节 张家界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九章 益阳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十章 娄底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
第十一节 湖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十二节 怀化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十三节
永州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第十四节
郴州市
1、基本情况
2、主要景区(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
1、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实践形式及方法: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录象,同时,带领同学到附近的自然景观去观察。
2、中国旅游地理、实践形式及方法:带领同学到君山观察
3、中国的民族民俗:实践形式及方法:主要通过播放录象的形式,让学生对这些少数民族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4、中国的四大宗教:实践形式及方法:带领同学们到附近的佛教建筑(圣安寺)参观、基督教堂等实地参观。
5、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实践的形式及方法:带领同学到一些宾馆酒楼进行参观、了解。
四、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1、本大纲适用于中职、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
2、总学时分配表(见附表)
3、本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由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和大纲说明四部分组成
(二)、教学建议
1、建议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6个课时。
2、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讲授过程中设置案例讨论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考核内容与要求:分主观和客观题,案例分析占30%
4、建议教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大连理工大学
2005年5月第一版
5、课外作业要求
本课程课外作业均为章节练习、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对导游基础知识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案例讨论,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论基础知识。
6、考核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民俗,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中国古代建 14
筑,中国四大宗教,中国饮食文化,湖南地理、湖南历史、湖南旅游资源等。
旅游专业分会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组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第二篇: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导游基础知识
英文名称:Basic of Tour Guide 课程编码:
课程代码:091202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2学分,52学时(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山东景点》两个部分,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山东17地市主要的旅游景点等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
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和掌握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级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了解旅游业、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 1 了解旅游组织及其功能,国际上重要的几个旅游组织。讲授内容:
1、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2、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活动
3、旅游业的含义级构成、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4、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5、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重点:旅游业的产生;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难点: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第二章
中国历史文化(理论讲授4学时)
掌握中国历史发展概况、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概况,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豪感。讲授内容:
1、中国历史的发展概况,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国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化、科技对历史所产生的作用。
2、历史文化常识,了解历史上主要王朝国号名称的由来,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了解年、月、日、辰记录方法,了解四时、节气、阴阳、五行、八卦、生肖等古代基本常识。
重点: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
难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
第三章
中华民族民俗(理论讲授8学时)
了解各民族历史、语言的概况,掌握各民族的人口分布概况,重点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概况、饮食、服饰、房屋、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主要禁忌等民俗文化知识。讲授内容:
1、民族、民俗的概况,了解中华民族的人口、分布、语言文字情况,民俗的内涵及属性。
2、汉族的概况及主要传统节日
3、北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概况、饮食、服饰、房屋、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主要禁忌等民俗文化知识。
重点:民俗的产生、含义、特征和功能;各主要民族的特征风俗;主要民族的相关禁忌。
难点:民俗的产生;主要民族风俗形成的背景及不同民族民俗的区别和联系。第四章
宗教与旅游(理论讲授8学时)
了解关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功能;理解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和中国宗教政策;掌握中国的四大宗教常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宗教禁忌,掌握各宗教创始人、教义、教规、建筑布局,各宗教有关建筑的旅游地位。讲授内容:
1、宗教的起源、发展和功能。
2、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和中国的宗教政策。
3、中国四大宗教常识。
4、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重点:中国的宗教政策;中国四大宗教常识;各宗教创始人、教义、教规、建筑的地位。
难点:宗教知识在现实工作环境中的应用。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理论讲授4学时,实地考察2学时)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建和建筑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的发展及现存著名城防建筑;掌握宫殿坛庙建筑的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居的分布及特点;了解古代陵墓建筑的封土沿革,掌握陵园的布局,了解现存著名陵墓代表;了解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建筑。
讲授内容: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
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筑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防建筑。
4、中国古代宫殿及礼制建筑。
5、中国民居。
6、古代陵墓建筑。
7、中国现存著名古建筑。
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建和建筑特点;宫殿礼制建筑的相关知识;中国民居;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难点:中国古建筑的人文内涵。
第六章
中国古代园林(理论讲授4学时,实验教学2学时)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掌握中国古代园林常见构景手段;掌握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园林景观。
讲授内容:
1、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2、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3、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及代表
4、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
5、中国古代园林常见构景手段
重点: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和手段。
难点:中国古代园林的人文内涵 第七章
中国旅游地理(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梳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包括地文景观、水域分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掌握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分布、代表性景观,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
讲授内容:
1、中国的自然景观。
2、中国的人文景观。
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组合
重点:基本类型、分布、代表性景观,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
难点:中国的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等分布。第八章
中国的风物特产和工艺品(理论讲授4学时)
熟悉中国的注明风物特产,了解中国的陶瓷器、丝织工艺品、茶、酒、中药、文房四宝、雕刻品、漆器及金属工艺品和编织品及工艺画;解中国各地的名酒名茶,理解中国茶艺;了解中药基本知识。讲授内容:
1、中国的风物特产
2、中国的工艺品
重点:著名风物特产及工艺品的产地、特点;风物特产的特色。难点:茶、酒的分类,各地的名酒名茶。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中国烹饪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中国烹饪的特点和技艺,掌握中国烹饪风味流派与八大菜系。
讲授内容:
1、中国烹饪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烹饪的特点和技艺、地方菜系的介绍。
2、中国的名酒名茶
3、中药与药膳
重点:中国烹饪的特点与技艺分类 难点:中国烹饪的人文内涵
第十章
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主要客源国的基本概况和民俗。
讲述内容:
1、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2、主要客源国概况
重点: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难点:主要客源国的民俗及景点。
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讲授的同时,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同时要重视模拟导游、实地导游的训练,适当进行景区导游实习,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讲授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实地考察课等教学环节。
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3、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幻灯片、相关影视资料。
(二)实践教学
1、实践要求
导游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一定课时的实践课,既可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体会导游工作的规范;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从事实地讲解打下基础。
2、实践内容(根据实践学时,建议选择以下三项中的两项)
实践1:通过参观到头来故宫、定陵等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陵墓建筑)的布局及特色。
实践2:参观两江四湖景区体会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和手段。实践3:通过考察中国自然景观(如栾川)进行实地模拟导游,体会导游工作的规范;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作业、答疑和质疑
1、课外作业:结合实际,对所讲内容进行实地考察来加深理解。
2、答疑和质疑:定点不定期答疑或通过邮件等方式灵活答疑。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建议采用论文考查和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五)教学环节
1、面授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和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对有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较难。为保证教学效果,要尽可能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增加知识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对本课程的学习感兴趣,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课程的主 要知识。
2、面授辅导或答疑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面授辅导和答疑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答疑的方式,对课程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深入讨论,巩固和加深课堂内学到的知识。面授辅导或答疑安排两周一次为宜。
3、自学与练习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为达到自学的效果,除读懂教科书中所讲内容外,还需做题。其目的是要通过做题弄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布置2一3次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并按平时成绩计入总分。
4、考试
考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检验。要求考试内容紧扣大纲要求,既要能够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要体现水平。试题难易程度适中,覆盖面要宽。本课程成绩按平时作业20分,期末考试80分计算。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导游基础知识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二)教学参考书
各部分相关参考书皆可
第三篇:导游基础说课稿
《导游基础》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地位和作用
“导游基础”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岗位核心课程。本课程与前导课程《旅游概论》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共同构成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支撑性课程。
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课程的建设对其它课程的建设起着引领、示范和基础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专业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学生对旅游业的深层理解有着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成为合格旅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程教学目标
本着“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要能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旅游业常识;
(2)掌握中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一般知识;
(3)熟悉导游工作相关的历史、民俗、地理、建筑、宗教、饮食、特产等基础知识;(4)了解丝绸之路相关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搜集并撰写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的专辑,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
(2)能够运用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鉴赏、介绍旅游风景名胜的诗词、楹联、游记。
素养目标:
(1)使学生理解旅游基础知识对专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旅游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2)培养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工作导向为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 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企业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对岗位能力需求的实际状况,根据这些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确定本课程主要为哪些职业岗位服务,主要培养学生的哪些岗位能力,从而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确保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并切实可行。
二是以项目驱动为原则
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通过实施一个个的项目来实现的。为了保证能力目标的实现,以项目驱动为原则,设计贯穿全课程的训练项目。三是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体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本位,知识目标服从、服务于岗位能力目标,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所以理论知识的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度
2.教学内容整合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结合导游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按照“行业需求、岗位实用、课证一致、技能为主”的原则,在不改变《导游基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基于导游岗位技能对教学内容实行重组,进行模块化设计,确定了五个主题模块,根据导游服务人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结合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导游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教学项目,并将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和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详见下表: 主题模块
教学项目
项目成果
课时分配
训练方法
历史与民俗宗教
“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搜集
专辑编写
本课程教学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建立“导游基础博客”平台,通过“博客”写作相关导游知识、模拟导游讲解等方式达到巩固导游基础知识的目的;通过旅游资源调查、景点考察、模拟导游室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服务等途径来完成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中华民族民俗 风貌展览
资料展览 8
宗教文化导游词设计
导游词设计
自然与人文景观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调查
调查报告
世界遗产名录调查
调查报告
中国古建筑文化 导游
导游词设计
饮食与风物特产 “中国美食”信息资源搜集
专辑编写
构筑“中国风物特产精品屋”
专辑编写
旅游文学艺术
旅游文学赏析
旅游诗词、楹联介绍
丝绸之路
“丝路游”导游词设计
导游词设计
总计
3.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五个主题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要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根据本地旅游资源特点合理安排,突出地域特色。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实践能力的锻炼上都能有较大的提高。如下表: 模块
项目名称
实训地点
历史与民俗宗教
设计“甘肃民俗五日游”方案
多媒体教室
“酒泉大法幢寺佛教之旅”实地讲解
酒泉大法幢寺
自然与人文景观
“世界遗产一日游”实地讲解
嘉峪关长城文物景区
“中国陵墓建筑一日游”实地参观
魏晋壁画墓
饮食与风物特产
中国风物特产在导游工作中的实景展示
多媒体教室
旅游文学艺术
景区旅游文学赏析
西汉酒泉胜迹
丝绸之路
设计“丝绸之路七日游”方案
多媒体教室
4.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导游业务》作为教材,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实用性。适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与高职学生的程度相符合,而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考试接轨,有利于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
(2)实践性。本教材内容丰富,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导游工作岗位所需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学后可直接运用于工作岗位。
另外采用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导游基础》作为辅助教材。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导游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仿—演—习—赛”的“零距离”教学模式。2.教学方法
为保证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仿真虚拟教学
仿即仿真虚拟教学,利用“模拟导游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为平台,采用语音、录像、图片、网络等多种虚拟方式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自我演练,提高学习效果。(2)实战演练教学
演即实战演练,我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旅游车上和旅游景区,这种方法现场感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带团能力。
而习即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去旅行社“跟团”顶岗实践;而赛即组织学生参加校园、酒泉市的导游技能大赛。(3)互动情境教学
除此我们还大量采用互动情境教学,利用真实情境进行全真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工作所需的职业态度。
(4)团队学习:在“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搜集、中华民族风情展示、旅游诗词楹联手册编写等教学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责任分工、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
(5)师生互动:通过教学提问、小组讨论、学生搜集资料交流、项目成果展示、网络学习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
3.教学手段:在《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1)利用数字化多功能模拟导游。精选导游基础知识的景观,营造出一种立体化、全息化的特定情境,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导游基础知识的可观性、艺术性和美感。在创设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习知识,强化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例如把我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难以直观到的资源形成、文化内涵通过课件充分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融声像、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中,更有效地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2)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在创设的环境中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与运用,以音像资料、光盘、录像带等形式保存下来,学生可以通过回放看到自己的表情、表现,直观地听到自己知识运用程度。教师记录不正确之处,及时纠正,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的表现欲及提高学习的兴趣。
(3)依托学校“数字校园”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等扩充性资料,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开放式网络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开展,自我测评提供了便利,可操作性强。4.实践条件
我校多媒体教室,优美的校内旅游环境,能够满足导游岗位仿真实训的需求。另外校外实习基地(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大法幢寺、花城湖风景区)布点合理,功能明确,能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已学习完《旅游概论》和《甘肃导游》两门课程,初步掌握了旅游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甘肃旅游资源。学生在学习《导游基础》这门课程中会遇到以下困难:
1.由于部分旅游管理学生在中学是学理科的,历史文化知识相对而言较薄弱,而《导游基础》知识体系庞大,该课程内容涵盖了旅游、历史、宗教、建筑、文学、饮食等多个层面,在每一个知识面中又有若干个知识点,是旅游专业所有课程中综合度最高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构架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2.该课程所覆盖的大部分是不涉及深刻意义的常识性内容,广泛地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部分知识学生虽然闻其事,但不知其详,学生认为它很简单,较易理解,却很难识记,知识的单调性、琐碎性与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相违背。基于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本课程采用以“快乐体验”为中心的综合教学法来解决以上问题。课堂教学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讲授知识,如从“腊八粥”、“泼水节”、《西游记》等一些典故引出佛教;为便于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旅游景点参观,如学习中国的四大宗教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到酒泉大法幢寺参观,教师现场讲解,学生现场学习提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本艰涩难懂的宗教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微观设计
课程的重点: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的应用。
课程的难点:如何在应用导游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解决游客提出的各式问题。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1.设计实践操作模拟情景,通过模拟讲解、实地讲解、模拟游客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与毕业生经常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知识能力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六、教学考核
本课程改革了期末一张试卷的传统考核方式,实施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有效考核体系。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70%,终结性考核为3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常规(出勤、课堂提问、课堂纪律等)占10%、项目考核占30%(其中包括课堂训练20%、小组讨论5%、小组资料收集及其他活动5%),综合训练占30%。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期末的卷面考试。
七、教学改革的思路 教学理念的转变:由传统教学中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转变为理论+实践+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做“三结合”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束时不再强调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而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教学内容的整合:由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的、偏重于知识的课程内容转变为结合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由传统的讲授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驱动等多方式教学,力争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教学手段的转变:由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转变为学生和老师利用网络技术做支撑,把网络引进课堂。
考核方式的转变:由期末一张试卷的传统考核方式转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卷面考试为辅的开放式考核方式。
第四篇:全国导游基础
传说:
从前,西藏的保护神——慈悲佛观世音,给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他到雪域高原修行。猕猴遵命到一个棕色岩洞中,潜心修习慈悲菩提心。一个罗刹女的到来,打断了他的修行。罗刹女以爱他为由,不愿为祸苍生为理,打动了猕猴。在观世音的首肯下,猕猴与罗刹女结合,并生了六只小猴。猕猴将六只小猴送到果树林寻觅生活。三年后,猕猴意外发现,他的子孙们已繁衍到五百多只。这时,树林的果子已经吃光了。为解决子孙们面临饿死的绝境,猕猴再去请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从须弥山取来天生五谷种子:青稞、小麦、豆子、荞麦、大麦,不但解决了猕猴子孙们的温饱,其身体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尾巴和毛越来越短,并逐渐有了文化,变成了人。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猕猴变人”的故事虽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但并非完全是神话传说。猕猴有可能指的是藏族先民来到藏区之前,居住在此地的矮黑人后代。这些藏区矮黑人很可能体毛很发达,个子矮小,因此被说成猕猴。
交通: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
都把牦牛头骨、牛角作为灵物供奉,把牦牛尸体等当作镇魔驱邪的法物,嘉绒藏区甚至要专门过祭牦牛神的年
在嘉绒地区,对牦牛的崇拜亦是多方面的:他们在石墙上面嵌上白石牦牛头,刚杀的牛头也往往供于房顶。在寺院、经堆之上,也供有刻上经文的牦牛头,虔诚礼拜之。嘉绒藏人还要过独特的祭牦牛神的年,名叫“额尔冬绒”,时间在藏历的11月13日,乃是传说中嘉绒先祖“额尔冬爷爷”的生日。额尔冬爷爷在传说中的事迹,与《格萨尔王传》很相似,由于他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下水战胜各种妖魔,嘉绒人才得以安处。而额尔冬爷爷的原身(法像)即为牛首人身,所以每逢过嘉绒年时,土司、土官、守备、大头人家都要用面做一个2尺多高的牛首人身像,供于家中神主位上虔诚把之。
天葬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有一块约 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在天葬院南门外,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因为鹰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
藏族天葬,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雪顿节: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违背“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罗桑意希,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巩固。这时雪顿节开始演出藏戏。**喇嘛从布达拉官移居罗布林卡,雪顿节时藏戏班子来到罗布林卡演唱。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对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一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欲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第五篇:导游基础教案
第八章 中国饮食与风物特产
课题:第二节 中国名酒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是学生了解酒文化的发展。酒的分类按酿造方法,酒精度和商业习惯。了解白酒按香型分类的五种类型还有各种类型的代表名酒和特点。了解果酒、啤酒、配制酒。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已经了解的酒再去了解其他的酒 重点难点:
记住中国白酒的代表酒种类、品牌、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课题:第二节 中国名茶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是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发展。了解茶的分类的了解绿、红、乌龙、花茶、白茶、紧压茶它们的所代表的主要代表茶。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已经了解的茶再去了解其他的茶 重点难点:记住中国茶的代表茶种类、品牌、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课题:中国工艺美术 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陶瓷、织绣、雕塑工艺、漆器金属工艺品、工艺画 重点难点: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 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中国传统仪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混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发展概况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造物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加强。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和高扬,使指向实用功利和现实人生的价值追求,与承继原始文化传统的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机统一,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导源于上层贵族审美趣味的以技艺取胜的造物观念,在清代工艺美术生产中进一步强化,以致一代艺术风格日趋矫饰雕琢、精致繁缛。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呈现着新的面貌。衰败和新生、模仿与创造、恪守与分化构成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景观。承袭清代形制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迅速衰落,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艺美术则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清新、简洁、明快的现代工艺美术标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现代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艺造物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新的审美风范和价值标准。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的和美学特征。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着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
生产的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现象。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的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完备和周详,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的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的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则发展的。其个性化的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的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的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西传了精美的丝织品,也西传了东方的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也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20世纪中叶后,中国工艺美术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文化经济的交流。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广阔的领域,门类纷繁,样式众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按工艺美术的功能价值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即含有审美意匠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服装、器用和工具等;陈设工艺美术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装饰之审美意匠而专供观赏的工艺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蓝等。
②按工艺美术的历史形态可分为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即具有悠久历史、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艺造物。如四大名绣、北京雕漆、宜兴紫砂陶、广东象牙球、扬州玉器等;现代工艺美术即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新兴并反映现代文化精神和生产需要的工艺造物,如现代陶艺、广告设计、书籍装饰、包装装潢等。
③按工艺美术的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手工艺美术,即采用手工制作的工艺造物;工业设计,即运用现代材料和工业技术制造的工艺造物。
④按工艺美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层次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三类。民间工艺美术是作为生产者的劳动大众为自身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宫廷工艺美术是按封建贵族统治者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文人工艺美术则是为封建文人阶层的需要制作的工艺造物。以陈设品为主的宫廷和文人工艺美术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后,作为名族文化遗产即特种工艺被加
以保护和继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职业设计家和艺匠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成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商品。⑤按工艺美术材料和制作工艺一般可分为雕塑工艺(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锻冶工艺(铜器、金银器、景泰蓝等)、烧造工艺(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艺(家具等)、髹饰工艺(漆器等)、织染工艺(丝织、刺绣、印染等)、编扎工艺(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编织扎制)、画绘工艺(年画、烫画、铁画、内画壶等)、剪刻工艺(剪纸、皮影等)种类。现在习惯上通常将传统工艺美术分为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6类;随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美术则一般按产品对象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第九章 高原地理环境与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将青藏高原类似的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故本节概述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旅地理单元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旅游区,表明青藏高原作为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形成了相对集中、游地理环境,二为旅游资源特征。[教学目标]
1、识记:青藏高原旅游区各旅游地理环境要素和其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2、理解:青藏高原旅游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和其旅游资源特征的相互联系。
3、能力:旅游审美能力;读图、阅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4、情感:环保意识;激发爱国热情;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1、[教学重点] 旅游地理环境的分析。[教学难点] 民族、宗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A、导入新课
我们刚才聆听了歌曲《青藏高原》,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青藏高原是那么的令人神往,同学们,你们想了解青藏高原吗?好,今天,我们就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带来大量旅游信息的优势,在教室里仔细研究考察神 秘的高原之旅。B、新课教学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高原风光。
风光欣赏:高原雪峰,雄壮之美,使人有仰慕敬畏之情;蓝天白云,恬静之美,使人感到自然、柔和;山川湖泊,辽阔之美,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布达拉宫、宗教建筑、歌曲《喜马拉雅》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类景观进行审美赏析)
设问:为什么青藏高原上有如此众多独特、神秘的旅游风景呢?(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和人文地理基础的巨大反差)
(一)旅游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读位置图:青藏高原旅游区的行政区域、周围的山脉、接壤的国家(强调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地形图:青藏高原旅游区的行政区域与青藏高原区域的区分,通过地形图的识别让学生形成高原的主要地形特点海拔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赏景观:青藏高原上的各种地貌景观,高原风光、世界最高峰、江源风光、峡谷风光等 设问:青藏高原上的景观的确很吸引人,但是我们去旅游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吗?
2、气候条件
(启发学生对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的分析)
海拔高——→气温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 →云层少→气温年变化小,日变化大(结合藏民服饰)气团少——→ →降水稀少→天空蔚蓝,景色怡人
(由高原气候对景观形成的影响,引申到空气干洁度好,污染少,引导学生树立在旅游活动中的环保意识)设问:如何去青藏高原旅游?
3、交通状况
读图:青藏高原旅游区交通图
提问:①公路有哪些?展示该区修建的各类公路线
(交通条件恶劣,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援西藏经济建设)
②铁路有哪些?展示建设中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线)③民航线有哪些?
(综合分析,是目前到西藏的较理想的交通方式)
4、主要民族
展示青藏高原旅游区主要少数民族藏族、土族、门巴族、珞巴族、蒙古族的图片
(引导学生从民族服装、服饰、民俗、节庆活动来区分,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展示藏族的风土习俗及节日
(是时尚旅游互动项目的主要内容)
5、地热资源
展示地热景观,分析地热景观的形成原因,介绍板快构造学说,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地热资源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用来发电,介绍羊八井地热电站
6、高原湖泊
青海湖及其鸟岛风光欣赏,介绍玛旁雍错和纳木错等高原湖泊的特征
7、宗教文化
① 藏传佛教形成时间
② 主要特色:通过图片展示宗教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 ③ 教阶、教派、制度 ④ 主要寺院:大昭寺、扎什伦布寺
(二)旅游资源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青藏高原旅游区 ↓
高原风光←海拔高—→气温低 民族文化 ↙↓ →云层少→气温变化 宗教文化 气团少——→→降水稀少→天空蔚蓝,景色怡人 探险科考
1、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
2、少数民族及宗教文化艺术珍品
3、国内外游客登山科考、探险的理想之地
4、地方工艺品和土特产
第十二章 藏传佛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方面应当就通过本节课能够对现当今及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几大主要教派有大概的了解,并能够对以后各位同学进藏旅游普及一些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则能运用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对以后的进藏旅游产生指导性的实际作用,总之也要让同学们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多样性现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述说各iu大教派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该问题树立正确的认识与唯物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历史唯物的观念去看待历史的潮流中流传或发展的事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对宗教应有清晰正确的认识,能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正确区分邪教迷信与正宗宗教。同时亦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灿烂繁荣的民族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民族宗教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当前的民族现状,更亦要与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创建和谐安定的大同社会。
二、教学重点
1、各大主要教派的代表人物,经典建筑寺院。、2、格鲁教派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于西藏政治的深远历史影响。
三、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简单的历史知识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并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来客观地看待宗教问题。
四、教学方法
1、以语言形式获得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初次接触,故而老师需采取讲授的方法将整个知识的系统加以梳理与整合,使学生们能够在计较短的时间里了解知识。
问答法:对于与主干知识有相互关联的基础知识,须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能对之前积累的知识有一定的反馈与巩固,并 能够以类推的方法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讨论法:对于已经由老师讲授过的知识,学生须以积极的方式加以分析和概括,将分散的知识以体系化的形式将其轻松地掌握。
2、以直观方式获得知识的方法
直观演示法,将与知识点有关的图片、音频及视频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将其展示或者播放。使学生能够直接运用形象思维对知识进行深化认识。
3、实际训练。知识的根本归宿在于运用,那么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应该在实际的活动中加以运用,当然这是后话,只是希望各位同学在日后飞黄腾达之时,能够直接到西藏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让真实的世界还你一份真实的视界。
五、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2006年象征着“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成功通车,神秘的西藏终于能让那些为之而痴迷的藏迷们一睹其芳容了。那么,这神秘的西藏到底神秘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这万千神秘之源,便是千百年来在西藏这片高原圣土之上流传发展的藏传佛教当中的那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几大教派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份神秘为切入点,一起来探讨西藏的万迷之源。
问题回顾:佛教的发源、佛教的传播方向。(这两个问题主要运用提问法)
(一)苯教 ——西藏的土著宗教
1、什么是苯教?对“苯”的字面意思讲解 西藏藏族自称为“博巴”,而当时汉文当中将其称之为“ 吐蕃”。而在藏文当中“蕃”与“苯”的写法是一致的。所以,古代藏族把他们信奉的宗教名称当作了其民族的名称。而苯教意义上就是西藏的本土宗教
2、苯教的信奉理念:多神崇拜。
3、苯教教义里对大千世界的划分。首先,将世界划分为人、神、魔。当然最崇拜的是天神。其次,以此为据,将整个客观世界视为许多方格,每个方格代表一个部落,而这些方格又分三层即天上、地上、地下。这三部分又分别为部落的神、人、魔来居住。
4、苯教的三大发展时期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第一与第二时期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之前,第三时期在松赞干布治业之后。第一时期是从一个卫藏地区的少年开始,并创建“度勒本”。第二时期,是由来自喀什米尔、藏北的卢查和尚顺来的几位大师所弘扬。第三时期由兰惟圣者发扬光大,本教在此时有所进一步发展。
5、苯教的宗教弱点最终导致其不被推崇的历史遭遇。三大弱点,其中的核心在于不讲究阶级分别,最终流离失所,费于一旦。
(二)苯教的佛教化产物——白苯
1、何谓白苯?苯教在遭受统治者的质疑之后,从佛教当中引导出部分教义以充实自己的理论,故而使其自身与佛教更为接近,此时佛教化了的苯教被称之为“白苯”。
2、白苯所信奉的宗教理念:九位大神创造世界,此九位诸神的核心是“叶仙”,普通人众通过“赛”与其取得联系。
3、白苯对西藏各地人民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及至建筑、生儿育女、日常行为。
(三)宁玛教派
1、对“宁玛”二字的汉语释义。“宁”为“旧”之意,“玛”为“古”之意,旧与古分别以人物和时代划分。因为它是由莲花生大师所传,所以称其为“古”。“旧”是因为西藏前弘时期所传的佛教对于后弘时期所传的佛教而言,后者为新,前者为旧。
2、汉族地区对该教的俗称以及俗称原因 俗称为“红教”,原因在于该派僧人头戴红帽,并以此为标志,故而汉族地区称其为“红教”。
3、宁玛派的某些特点:
教派组织涣散,教徒分散各地,教徒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结婚娶妻生子,再者各个教派教法内容不一样,各有传承,僧人重密轻显。
4、宁玛拍的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
以来自印度的莲花生大师为其祖师,代表人物“三素尔”,即素尔波切 释迦生、素尔琼 卓浦巴、素尔琼 慧称、以及绒 却吉桑布。现如今方在世的经典寺院多吉扎寺、乌垅巴寺、佐钦寺等。
5、宁玛派教授传承教法的三大方法
远者经典传承、近者伏藏传承、甚深清净境传承。
6、宁玛派的历史影响
宁玛派影响波及欧洲地区,在比利时、法国、希腊都有寺院。
(四)萨迦教派
1、对萨迦二字的汉语释义
“萨迦”意为“灰土”的意思,这是因为自其发展之初,便以灰色的山坡建造寺院并以其为宗教中心宣讲教义。故而有此一说。
2、汉族地区对该派的俗称及俗称原因 俗称为“花教”,因为该派的寺院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条。
3、萨迦派的某些特点 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但是自此之后便不能再接近妇女,并从一开始就决定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向下延续,政教两权都集中于家族手中。
4、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
大元帝师八思巴及其叔叔萨迦四祖。现在存世的尚有萨迦寺,在西藏山南地区。
5、萨迦拍的教义及修行方法。
“ 道果法”是其教派的经典修为大法,其核心在于修行的“三大次第”,即“最初舍非福,中断于我执,后除一切是”。
6、萨迦派的历史影响。
由于巴斯八个人在元朝历史上的重大影响,致使萨迦教派的发展衰落与元朝的中央政权的灭亡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五)噶当教派
1、对噶当二字的汉语释义: “噶”意为佛法;“当”意为教授。故而其意义
就是:一切佛语是对僧人日常行为到修法成佛全过程的指示指导。
2、噶当教派的发展分化,自仲顿巴之后该派进行了分化,主要分化为三派,即“教授”、“教诫”与“教典”。
3、噶当派的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仲顿巴、三大法友昆仲。热振寺。
4、噶当派的历史影响及宗教主张。
该派的某些教义后来为格鲁派所吸收,为格鲁的形成发展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影响。该派的教义主张在于:比较重视经典的学习,教授法主要有四谛教授和缘起教授,教诫派主要有“五年教法”。
(六)噶举教派
1、对“噶举”二字的汉语释义
“ 噶举”就是“口授传承”的意思,该派比较注重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故谓之曰“噶举”。
2、汉族地区对噶举的俗称及俗称的原因
俗称为白教,因为该派僧人穿戴为白色的僧衣,故名,噶举。
3、噶举派的分化:噶举派后来进行了严重的分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帕竹噶举。当然主要分化为四个教派,其中帕竹又进一步分化为西藏地区的政治发展产生了相应的阻碍作用。
4、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密日勒巴、达波拉吉。岗波寺、贡塘寺、丹萨替寺。
5、噶举派的总体特征。虽然该派的派系复杂,但是其弘扬的教义却是基本上大同小异,均属玛尔巴和米勒日吧的口授传承、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为基础而创立独特的“大手印法”。
(六)格鲁教派
1、对“格鲁”二字的汉语释义
因宗喀巴创建甘丹寺,而“甘丹”一词在藏文当中的读法习惯是“迦鲁”,一般人又称之为“格鲁”。所以也叫“格鲁”。
2、汉族地区对该派的俗称及俗称的原因。习惯上称之为“黄教”,因为该派创始人宗喀巴该带桃形尖帽,表示他重视戒律,后来持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并逐渐成为一家的标志,所以又称格鲁派为“黄帽派”,简称“黄教”。
3、格鲁派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历史背景。这应该从客观及主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政治、经济、宗教教义以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政治发面:在于西藏结束了分裂割据,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为使该局面得以长久,统治者当局积极推行以教固政的措施,这一现象为格鲁派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经济方面:寺院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误,这就要求新的宗教为其继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宗教方面:萨迦势力日渐衰落,以帕竹为主的地方集团宗教势力开始连年征伐,给社会的稳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主观方面:统治者个人为求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必须通过宗教的力量为其实现这一目的。从而在于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宗喀巴创建的格鲁教派开始在西藏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并且顺着这一系列的有利条件在西藏大行其道,获得良好的发展。
4、该派的代表人物及经典建筑。
开创者为宗喀巴。黄教四大寺院——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
5、代表性历史事件:宗喀巴的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