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作文教学的主体意识 2
浅论作文教学的主体效应
桂阳二中
龙玉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近年来的现状看,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甚至有愈来愈差的趋势,虽然造成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样的,在学生方面如生活经验的欠缺,知识基础的不扎实,思想认识的不深刻及阅读水平低等,除此以外,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环节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十分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为此,笔者几年来,在突破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这一传统三部曲,作文教学中,着力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化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等方面作了几点尝试,收到较明显的成效。
一、在作文命题上,变教师统一 为师生共同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学生思维能力有强弱的差异,类型的分别。从教学实际看,凡命题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作,而且容易作好。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文题出得不好,学生就不爱作,这样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序列就可能中断。因此,每次作文时,我首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统一命题;或由教师命“范围”,学生命“题目”,或由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教师择优选题);或者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其次,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仓库,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写什么”的问题。
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力避那些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声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由于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因而打开了写作主体封闭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个性特色,富于灵性。
这样做,就改变了一次一题,全班一题的“一刀切”局面,有力的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作文批改,变教师批阅为学生互改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弊多利少。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浪费教师精力,延长作文的周期频率,致使劳而无功,而在于把学生摆在被批阅的被动地位。这样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因此,每次学生作文完毕,我改变了传统做法,而采取由学生互改自改之后,再教师抽查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的意识也就在教学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三、作文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生活是复杂的,人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方式也不可能全然一样,因而作文形式也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样。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开发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只写“书面作文”的单一作法,而把“口头作文”也兼顾起来,特别是注意上好辩论课。在论辨中能使学生们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产生非辨不明,非吐不快,非说不可的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让学生去探究去构思去表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教学,给学生规定了一定的程序,提供了一定的格式,汇集了一定的材料,最后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一边倒”、“一块板”,几乎千人一面,而改为辩论课,则可以剔除这种现象。口头作文,从把学生培养成会实践主体出发,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发展主体,从而,注重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作文时间,变集中为分散
事实证明,人的思维活动轨迹决不是没有起伏变化的直线运动,它具有“阵发性”的特点,一种独创方式,一个新颖构思,一段文字的呵成,甚至一个词语的妙用,往往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完成于思维最活跃,敏应最明显的“阵发性”阶段。因此,作为传统的“两周一次,文必成篇”的作文教学旧制,这不利于学生捕捉、运用思维的最佳状态。我打破传统的“一贯制”做法,改“批发”为“零售”,变集中为分散,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于写作的情况下,开展多形式的写作训练,上好作文“零售课”。
作文零售课 的主要形式有“搭架子”,即结合课文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有指导意义的文章结构进行创造性的移植模仿;“写段子”,即结合讲读教学,以“十分钟,百字文”的要求,写一段话,练一个作文训练要点;“抓点子”,即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写作竞赛活动等等。
总之,由于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注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增强了,写作能力也提高较快。
第二篇:医学院强化主体意识工作总结
医学院强化主体意识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十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力提高我院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成才内驱力。我院以学校三大战略核心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思想引导和成才服务水平为主线,并在校院党委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调研,广泛动员,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系列活动,用三大战略核心思想指导实践,切实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积极宣传广泛调研,让“主体意识提升”深入人心
1. 广泛开展“主体意识”调研
我院在确定了以三大战略核心思想为指导,提高思想引导和成才服务水平为主线的提升思想后。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主体意识提升工作,全院迅速成立主体意识提升工作小组,深入思考,全面统筹,确立了第一步工作要点。通过开展以“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为主题的广泛调研,以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附录一),在全院范围展开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方能药到病除”。问卷发放后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描述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同学自身主体意识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主体意识强弱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对策,设计“对症”的专题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本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调研结果全面、完整的反映了当前我院学生主体意识的现状,为之后开展相关提升教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活动宣传
在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研之后,学院经过综合分析,慎重考虑,制定和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我院学生特点的主体意识提升专题活动。力求通过这些主题活动提高全院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成才内驱力。为了提高活动的知名度,确保本院学生全员参与,学院高度重视前期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包括宣传板、海报、纸质通知、学院网站、校内网、飞信群等方式,对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力求让学院每个同学作为真正的参与主体,切实投身到活动中来。同时,在活动中期和活动结束后全面详细的对各项活动进行综合和跟踪报道,将活动成效进行
如实宣传,扩大受益面,增大提升成效,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在我院的大力宣传下,大部分学生均表示从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有的活动既是自己并未参与,也能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主体意识。
二、加强思想引领,强化主体认识
主体意识提升的重点在于主体,只有作为主体的广大学生充分认清这一点,从思想上解放自我,激发内驱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主体意识。学院领导高瞻远瞩,充分认清这一点,指示将思想引领作为提升主体意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强化主体认识,以此激发主体成长、提升内驱力,通过多种活动引领思想,强化认识,综合提升主体意识。
1. 开展“目标--理想”教育暨“主体意识”主题班会
学院改变以往上课讲座的思想引领方式,强化主体作用,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认识。组织各班级、支部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开展主题班会,对“目标--理想”和“主体意识”各抒己见,各个主体间相互帮助,共同提升对主体发展的认识,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思想。同时邀请班主任参加主题讨论,适时给以帮助和建议,共同强化主体认识、提升主体意识。另外,学院还建议学生给自己定立长期和短期目标,通过制作“心愿墙”和“写给五年后的自己”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奋斗目标,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通过“目标——理想”的主题班会活动,我院主体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学生纷纷表示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到了自身主体发展在成长成才中的作用,理解了主体发展的真正意义,今后会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并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
2.树立典型教育,以模范事迹引领思想
为强化学生对主体意识的认识,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学院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以鼓励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带动广大学生深刻认识主体意识,从思想高度增强其内驱力,帮助广大学生主动提升主体意识。为此,学院不仅开展了一系列提升主体认识讲座,还邀请了本院学生叶唯沁讲述她作为校媒体记者的心路历程及作为校媒联盟世博会大学生注册记者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她自身成长经历的分享来激发其他学生对自身定位的重新认识与思考。通过身边同学、学长学姐的亲身经历,使同学们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主体意识提升的意义所在,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主体提升的重要性和自我提升的必要性。
在三大战略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校院党委的关怀领导下,我院在主体意识提升活动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全院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从思想到行动上均收到了显著地成效。相信在校院党委的正确引领下以及个兄弟院校的帮助合作下,学院提升主体意识工作还将与时俱进,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强化担当意识 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担当意识 落实主体责任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是党中央根据反腐败新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党章赋予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必须在深化认识、细化责任、强化措施上持续用力。
增强三种意识,在深化认识上持续用力。一是增强政治意识。各级党组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落实主体责任是政治担当、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改革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挑起重担,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二是增强担当意识。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书记要牢固树立“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思路,注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做到党委“不松手”,党委书记“不甩手”,班子成员“不缩手”。三是增强示范意识。党委书记要充分发挥领导带头和示范带动作用,自觉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自觉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践行者、引领者、推动者和示范者。
紧盯四个关键,在细化责任上持续用力。一要紧盯组织领导。要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既把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在手中,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二要紧盯传导压力。各级党组织要定期不定期对下级班子进行督促指导,及时传导工作压力,逐级明确工作任务和领导责任,使每个班子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要严肃传导风险压力,加强警示教育,增强风险意识。三要紧盯检查考核。坚持从细节入手,从具体抓起,严格执纪监督,促使各级党组织、第一责任人和班子成员积极履职尽责。强化考核考评,形成以考核明职责、定奖惩、树导向、促落实的浓厚氛围。四要紧盯责任追究。要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落实主体责任不力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实行严肃问责;对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导致发生重大腐败案件的,要实行“一案三查”制度,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和其他相关领导责任外,同时追究责任单位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抓好五项重点,在强化措施上持续用力。一是抓好选人用人。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按照标准选好人、用好人。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按照“谁提名、谁负责”原则,对人情提名、许诺提名、贿赂拉票提名等行为严肃追责。二是抓好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问题,严格执行公务接待、“三公”经费、公务用车、办公用房、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的规定。紧盯重要节点开展明察暗访,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行为,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婚丧喜庆、乔迁履新等名义收受礼金行为,防止“节日病”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的发生。三是抓好制度防腐。围绕限定权力范围、厘定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四是抓好惩治腐败。严格落实“两个为主”的要求,注重完善办案机制,充分发挥区委反腐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形成案件查办的整体合力;注重突出办案重点,严肃查办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注重加强案件管理,落实办案责任制,规范办案程序,做到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五是抓好表率示范。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四个必须、四个不能”的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以身作则抓班子带队伍。要大力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强化执纪监督问责职能。要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和中央省市各项规定,做政治上的清醒人、明白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强化担当意识 推进主体责任落实
强化担当意识 推进主体责任落实 切实提升党风廉政建设能力水平
今天讲课的目的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将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纪委落实监督责任的鲜明信号传递给大家,主要内容是解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深刻领会“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精神?
这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明确提出“两个责任”即: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两个责任”是《实施方案》突出强调的关键任务,较之此前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中明确的“全面领导责任”,“主体责任”的内涵有了重大深化和发展,这个变化是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我党历史上也属首次!更加明确了各级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也就是说,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进行领导,而且要亲自抓执行和推动工作的落实。
在今年两会上,从政协工作报告首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权不可任性”,从代表团开放日上各地领导“不避家丑”谈本地腐败案例,到代表委员发言时为反腐建言献策,“反腐”再次成为一个高频热词。与此形成呼应的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学思践悟”专栏中推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与任务”系列文章,透析何为现阶段“反腐败的形势与任务”。
201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打了一场场“漂亮仗”。追究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相关党组织责任,对湖南衡阳发生的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案件严肃问责,让群众拍手称快。小到禁止公款购买月饼,大到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禁令,中央纪委一条条通知、禁令,管住了嘴,管住了腿,更管住了一只只不该伸的手。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统计,201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3085起,处理71748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646人。
2014年,中央纪委拓展巡视内容,创新巡视方式,加强巡视力量,增加巡视频次,推动巡视工作深入开展。不到两年时间,已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常规巡视。山西严重腐败问题和白恩培、万庆良、武长顺、杨卫泽等人的问题就是通过巡视发现的。
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家族式腐败,极其恶劣,甚至明火执仗,比“独狼式”腐败的危害大得多。习近平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一判断与2013年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如出一辙。尽管反腐取得显著成绩,判断依然如故,传递出2015年反腐将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会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会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会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会松。
2014年4月11日至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一个月内先后6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王岐山指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这是王岐山自去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提出“两个责任”以来,再次强调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2015年1月1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又刊登了“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系列文章之三《改革就是要改体制动机制》。文章指出,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关键在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要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去年先是抓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省一级,今年要抓到地市一级。由此可见贯彻落实两个责任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如何理解“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内涵?
党委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其实是同一责任范畴的两个侧面,两者不能互相替代,更不能互相削弱,必须相互协调和共同促进,形成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党委的主体责任具有政治性、全面性和宏观性,主体责任意味着党委是领导主体、落实主体,也是工作主体、推进主体。主体责任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常研究、常部署,抓领导、领导抓,抓具体、具体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纪委的监督责任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约束性,监督责任意味着纪委既是监督主体、执纪主体,也是问责主体、管理主体。主要内容包括:协调责任,要求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执纪责任,要求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任务,经常进行检查监督,严肃查处腐败问题。总之,各级纪委要认真落实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纪委监督责任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性和公信力。
有权必有责,权责须对等。我们一直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理,党委权力和纪委权力也须有“制度笼子”的约束和规范。党委具有领导权力和决策权力,必须负有相应的主体责任。纪委具有监督权力和执纪权力,必须负有相应的监督责任。责任即是一种可资利用的“制度笼子”,理清责任、落实责任,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避免党风廉政一方面,党委主体责任要为纪委务,从而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甚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避免纪委干部产生顾虑、懈怠、庇护等不良心理,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能明哲保身、无所事事,更不能压案不办、瞒案不报。强化纪委监督责任,基础在于转变思维,关键在于体制创新,核心在于强化职能。我想,它的理解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委领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纪委协助党委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委书记作为各级党委的“一把手”,自然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的主体责任,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一是要选好用好干部,二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三是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四是要牵头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党委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不能既挂帅又出征,所以,需要纪委肩负监督责任。各级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履行监督职责,既要协助同级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又要督促下级纪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履行好监督责任,我认为还是要从落实“三转”要求入手,一是聚焦农业、转变职能;二是突出重点,转变方式,三是严格问责,转变作风。
是否能深刻理解“主体责任”的内涵,还需大家回答好以下3个问题
1、党风廉政建设不是纪委的事吗?
——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党委自己的事。
近些年,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领域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多,一些职责范围外的事成为分内事,逐渐形成了纪委“包打天下”的局面,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目的就是要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以更好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所以,党委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的事全推给纪委了,别再拿“要支持纪委工作”这样的简单表态来应付了。
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党委自己的事,不能务虚,必须务实。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老老实实地承担起自己的主体责任,认认真真地抓作风建设、抓严明纪律、抓惩治腐败,这是各级党委的责任所系、使命所在。
2、党风廉政建设,到底谁来抓?
——王岐山说: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不抓谁抓!
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纪委(纪检组)要承担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形成强大合力。(摘录自《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王岐山与部分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说“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不抓谁抓?”
3、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摘录自《中国共产党党章》 总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三、如何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1、坚守责任,敢于担当。各级党委必须深刻领会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坚守责任担当,做落实主体责任的践行者、引领者。要在其位谋其政,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要抓、该管的要管,碰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遇见矛盾第一时间化解,不当“老好人”,不做“太平官”,不仅要自律,而且要律他;不仅不贪污受贿,也不能失职渎职。另外还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对下级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要常“扯袖子”,“咬耳朵”、早打“预防针”,敢当“恶人”,避免“亚健康”恶化成“重症病”。
2、负好主责,挂帅出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就在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责任”新思想新理念,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提升了新境界、开创了新局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要负主责,既挂帅又出征、既带头又监督,要全面构建党委落实主责“不松手”、书记带头执行“不甩手”、纪委查案办案“不缩手”、党委班子成员履职尽责“共携手”整体联动、统筹协调的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在执行“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勤政廉政善政、密切联系群众、落实主体责任等方面发挥表率带动作用。将反腐倡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常研究、常部署,抓领导、领导抓,抓具体、具体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站好自己的“主班岗”。
3、以上率下,正确用人。落实责任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班子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班子带头不做;落实责任要科学民主,班子内部要敢讲真话、实话、管用话,要敢说提醒的话、批评的话、刺耳的话,不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让好人主义、投机主义、功利主义没有市场。导向要正确,要对照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坚持党委把关和民主推荐并重,用人导向和用人标准并重,“底线”约束和“高线”提升并重,选人用人和知人识人并重,选拔任用和科学管理扬清,要从眼前问题抓起,抓早抓小抓苗头。反腐败不是毛毛雨,抓作风也不是一阵风,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工夫,既要打改进作风的攻坚战,又要打改进作风的持久战,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地敲下去,把抓作风建设变成常态,发现反弹立即严肃处理。
只有正确把握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关系,既不用纪委的监督责任代替党委的主体责任,也不以党委的主体责任包揽纪委的监督责任。健全完善检查考核机制,加强主体责任考核。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列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同考虑、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建立上下有机互动的责任体系,把主体责任落实到各级党委,延伸到基层单位,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完整链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惩防体系建设,才能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
第五篇:教代会主体意识确立及强化分析建议
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其在加强高校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多种利益关系和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代会发展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职权不够落实、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
一、教代会代表缺乏主体意识的原因分析
1.从
教代会代表的选举方式和构成原则来看:许多高校在代表选举中采用的做法造成了教代会代表缺乏主体意识。一是教代会代表的选举过程。教代会代表获教职工高评价的评价过程并没有落实到位。二是在代表的主体意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代表谁”的意识。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采取以“教研室、科室、班组为单位,由教职工直选方式选举教职工代表”的做法,因此就代表个体而言,他们对于应该首先代表哪个特定的教职工群体的利益,以及主要应该表达哪个特定的教职工群体的愿望和诉求等不明确。
2.从教代会的形式来看:教代会常设工作机构(包括常设主席团、执委会、联席会议等)在成员构成上存在的问题。一是教代会常设机构的成员构成比例与教代会的代表构成比例严重失调。二是在教代会常设机构的人员构成方式,已经基本成了部分中层干部会或党委常委扩大会或校长办公会扩大会。
3.从教代会的组织制度来看:目前普遍采取的做法不利于强化和保护教代会代表的主体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代会代表在确定教代会通过或决定某个事项的方式时,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4.从教代会的目的和任务来看:关于教代会的任务,都是对已经形成的结果,即计划、议案、基本规章制度等行使职权,而不能对这些结果的修改过程提出具体的要求。
5.从教代会的活动方式来看:目前教代会会议的议题过虚,内容不实,形式简单,操作不够规范,程序不断简化等问题,影响了教代会的效果,教代会提案办理难、落实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确立和强化教代会代表主体意识的途径
1.从选举入手,使代表的构成比例与教职工的构成比例相适应,使教代会常设机构成员的构成比例与教代表的构成比例基本适应。教代会常设机构成员的构成比例,要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岗位职业、职称职务等方面与教代会代表的构成比例基本适应。
2.从加强教代会活动的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入手,不断完善和加强教代会的组织制度建设。一是逐步明确教代会活动的各种程序性规则,二是要保证教代会代表在程序性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必须强调程序性规则的唯一性。四是教代会的活动要严格按照已经制定的程序性规则进行,对于规则内容的任何变动,都要经过教代会代表的无记名投票表决。
3.通过对教代会的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使代表的行为活动的目标和对象具体、更明确。比如在教代会的工作计划是要提出明确的工作目的和具体工作任务,并且要明确任务的具体工作流程。
4.要始终注重和不断强化教代会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一是开好教代会的各种会议。二是做好教代会提案工作。三是不断探索,延伸和丰富教代会基本活动方式的实现方法和手段。比如,目前在一些高校试行的代表视察、调研、接待日和代表校长办公室会等,既是对教代会的基本活动方式的延伸丰富,又是对实现方法和手段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