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

时间:2019-05-15 04:4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

第一篇: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

[摘要]随着 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着偏差和失误。“主导”和“主体”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语义学、哲学 和教育学三个方面来理解,两者在实际上并不矛盾,也无须为强调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现代 教育活动呼唤着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现代教育

21世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赞同。人们开始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意识到应该为学生减轻负担,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产生了偏颇。有的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有的夸大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双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最终确立,需要的是教师主导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一、“主导”与“主体”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笔者认为,对“主导”与“主体”这两个词的涵义应该从语义学、哲学和教育学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的分析。

首先,从语义学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对“主体”含义的解释有三,即事物的主要部分,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自然 人、法人或国家;对“主导”概念的解释,即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 发展 的,起主导作用的事物。主导与主体在语音上的差别导致了其意义上的差别。作为事物主要部分的主体,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程度和在整个事物当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导”的方面,即引导、指导及导向上,以自己的经验、学识及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勇于探索,发现真理。

其次,从哲学的角度讲,主体包含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含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认识论上的主体,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通过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说就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及整个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不是本体论,而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实际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也就是说,主体是人,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主体,只有在同一实体的关系中通过自觉的、能动的活动而获得了对于客体的主动姿态,发挥了自身的能动作用并对客体取得了支配地位的人,才能成为主体。教育活动的两极“教”与“学”的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两者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角色。在教育活动中,“教”与“学”总是在交替性的或是结构性的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变换着活动的主体性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总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的。从教的角度说,教师是主体,只有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及导向;从学的方面说,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及其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则成为客体,学生只有积极、自主、能动地学习,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积极向教师提出质疑,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当然,“教”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或发挥得如何,最终还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的。如果学生缺乏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难以实现。

再次,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 历史 活动的主体或主人。教育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双方构成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主导”,即教师作为主体,在经过了专业学习和训练,具有专门的系统化的 科学 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拥有了较高的教育技能和技巧之后,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发生合乎 规律、合乎目的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发挥其主体性,正确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育目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及教育活动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要表现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自身获得主体性,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选择与创造,把教师的引导、讲解、点拨等内化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共同生活”。

由此可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不相互排斥、互为矛盾,因此我们也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尽管二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和目的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主导”还是“主体”,都需要具有主体意识。

二、“教师主导”与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既应是知识渊博的“经师”,也应是品德高尚的“人师”。传统社会对教师的这种“定位”,一直被传承沿袭下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了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教师自我实现的目标。这种传统观念使得教师有时为了维护其“师道尊严”,不惜以泯灭自我、丧失个性为代价,把自我纳入到社会为其规定好的思想体系与行为体系之中;否则,稍不留神就会被指责为“假正经”“道貌岸然”“伪君子”,甚至被剥夺“教书育人”的权利。这使得教师逐渐沦为教育的工具,导致了教师自我价值的丧失和教师主体意识的减弱。教师成为“他者”,只能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与判断。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中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空前提高,使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近年来,许多地方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所谓聘任制、下岗制、末位淘汰制、工资等级制及按成绩排名和升学率取酬等制度,致使教师时时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只能在分数上下工夫,加班加点,明里暗里地把压力转嫁给学生。他们缺少休息娱乐时间,身心得不到放松,缺乏对教学工作及生活的快乐体验,以至于相当多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当一个群体把他们的职业活动仅仅当做谋生手段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其缺乏职业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主体,教师主体性具有人类实践主体性的特征,是实践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相统一的、以教育实践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教师首先是“人”,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然后才是“教师”。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人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高级的需要,要有持久的动力相配合。把教育教学工作当做自己喜欢和适宜做的事情,当做自我生命成长和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教师作为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扬教师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人”的主体性,把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地位中解放出来,充分释放他们内心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愿望、意志、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与创新。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试想一个缺乏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与创造性的学生?因此,社会和教师本人都应更新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学生主体”与学生主体意识的高扬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但教学任务的最终完成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学生。目前,学生在学校里处于明显的“被教育”“被管理”“被束缚”的状态。在学校里,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进入校门就要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教学计划学习,要无条件地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接受学校的完善或不完善的办学条件。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不知”或“知道得很少”的状态中。这些情况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影响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强化作文教学的主体意识 2

浅论作文教学的主体效应

桂阳二中

龙玉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近年来的现状看,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甚至有愈来愈差的趋势,虽然造成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样的,在学生方面如生活经验的欠缺,知识基础的不扎实,思想认识的不深刻及阅读水平低等,除此以外,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环节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十分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为此,笔者几年来,在突破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这一传统三部曲,作文教学中,着力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化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等方面作了几点尝试,收到较明显的成效。

一、在作文命题上,变教师统一 为师生共同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学生思维能力有强弱的差异,类型的分别。从教学实际看,凡命题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作,而且容易作好。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文题出得不好,学生就不爱作,这样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序列就可能中断。因此,每次作文时,我首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统一命题;或由教师命“范围”,学生命“题目”,或由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教师择优选题);或者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其次,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仓库,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写什么”的问题。

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力避那些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声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由于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因而打开了写作主体封闭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个性特色,富于灵性。

这样做,就改变了一次一题,全班一题的“一刀切”局面,有力的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作文批改,变教师批阅为学生互改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弊多利少。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浪费教师精力,延长作文的周期频率,致使劳而无功,而在于把学生摆在被批阅的被动地位。这样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因此,每次学生作文完毕,我改变了传统做法,而采取由学生互改自改之后,再教师抽查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的意识也就在教学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三、作文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生活是复杂的,人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方式也不可能全然一样,因而作文形式也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样。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开发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只写“书面作文”的单一作法,而把“口头作文”也兼顾起来,特别是注意上好辩论课。在论辨中能使学生们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产生非辨不明,非吐不快,非说不可的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让学生去探究去构思去表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教学,给学生规定了一定的程序,提供了一定的格式,汇集了一定的材料,最后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一边倒”、“一块板”,几乎千人一面,而改为辩论课,则可以剔除这种现象。口头作文,从把学生培养成会实践主体出发,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发展主体,从而,注重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作文时间,变集中为分散

事实证明,人的思维活动轨迹决不是没有起伏变化的直线运动,它具有“阵发性”的特点,一种独创方式,一个新颖构思,一段文字的呵成,甚至一个词语的妙用,往往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完成于思维最活跃,敏应最明显的“阵发性”阶段。因此,作为传统的“两周一次,文必成篇”的作文教学旧制,这不利于学生捕捉、运用思维的最佳状态。我打破传统的“一贯制”做法,改“批发”为“零售”,变集中为分散,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于写作的情况下,开展多形式的写作训练,上好作文“零售课”。

作文零售课 的主要形式有“搭架子”,即结合课文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有指导意义的文章结构进行创造性的移植模仿;“写段子”,即结合讲读教学,以“十分钟,百字文”的要求,写一段话,练一个作文训练要点;“抓点子”,即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写作竞赛活动等等。

总之,由于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注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增强了,写作能力也提高较快。

第三篇:论公民意识

论关于学生的公民意识

应用生物技术1201,黄健,201230420031

5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地位的自我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公民对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使自己树立起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对了整个民族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主要讨论学生关于公民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一. 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

1.主体意识。

即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价值、责任和义务, 参与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等等。

2.权利和义务意识。

公民在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的同时, 还必须相应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2.民主和平等意识。

公民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权利。遵循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公德意识。

它主要调节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关系,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四篇:演讲: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043111班的许自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其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集中地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篇立论,概念先行)

我们说,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儿,祖国的希望,那么我们更应该担当起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重任,着重培养我们的主体意识。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台湾有一所高中,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有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的必要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校长高震东先生独特的治学理念: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他曾这样说过:“‘以天下兴亡为已任’是孟子的思想。大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呀!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

在他的学校里,如果教室很脏,他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他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一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但我要说的是,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

我们大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就应该树立这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你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务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一般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二个,第二个也没有,又去开第三个--这样的学生,连举一反三都不懂,第一个没水,第二个会有吗?你就没想到水会来吗?人无远虑怎么能行?作为一个干部,作为一个人,都要想到后果,后果看得越远的人,越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只管眼前,不顾将来的人,不是一个好干部,不是一个有用的人。

今天我们探讨主体意识培养的问题,就应该抓住他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人人都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样的意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进步,国家将会更加繁荣!

谢谢,我的演讲完毕。

许自强

环境学院 043111

第五篇:论 行使公权力过程中道德意识的作用(共)

论道德意识与行使公权力关系

------道德意识在公权力行使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公权力是指国家(政府)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是与国家作为民事主体时所具有的私权利相对而言的。公权力是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

由于行为人在行使国家公权力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意识)的作用,在公权力行使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标准,引用不同的法律条文,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行为人由于不同的文化水平和职业道德意识,在对待事实的态度、认识、法律的适用有着不同的运用,形成最后不同的结果。本人在具体实际的工作中,曾多次接触到行使国家职能权力部门的行为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按法律原则办事,违背立法本意,蛮不讲理。虽然本人也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事实与问题的因果而应用法律,但国家职能机构的工作人员却根本就不去考虑当事人另一方对事件原因的分析的辩解,一意孤行定结果。椐此,本人认为行为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最后的事件定性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此来说明国家的职能部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对其行为所产生的作用,作一些分析;虽然有一点以点带面的感觉,但有值得商榷之处,以此抛砖引玉来与大家共鸣。

一、事实和定性分析(事例分析点评)

2007年8月6日,浙江省公安厅高速公路警察总队温州支队四大

队(以下简称交警部门)作出了一份“浙公高温四认字[2007] 或者发生其他故障而无法正常行驶时,驾驶员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并在车尾后方150米以外设置故障车警告标志牌;确实无法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迅速报警;禁止在高速公路车道上检修车辆之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 人员,在接到报警后,行使了正常的职务行为,去了故障车辆的地点;但在行使工作职责时,又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应当进行由“清障车拖曳、牵引”的董荣青的故障车辆,却在高速公路上进行修理,并因此与后来的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叶木军的这种违法行为,与后来发生的交通事故的结果具有相对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应当承担相对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前者的违法行为,就不会有后来的危险结果的发生,前者的行为与后者的结果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

然而,浙江省公安厅警察总队温州支队四大队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上却不认定叶木军有违法行为,不承担事故的法律责任;这明显地超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庇护自己所属单位的工作人员。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我们现在可以说,由于叶木军的违法行为,给在高速公路上行使的所有车辆造成了危险的因素,以构成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国家职能部门”在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时,却“维护”了自己单位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而加重了另一方当事人的责任。虽然“国家职能部门”的这种行为不是违法行为,但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部门职业道德的底线,也违背了国家立法的本意。

察总队温州支队四大队”的管理。

然而“交警部门”又在同一时间作出了 必须客观、公证、合法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上述案例在进入司法部门审理之后,司法部门虽然以法律的原则来审理事实,但审理过程中的司法部门的职业道德仍然存在;我们仍然以道德的标准来审视司法部门的审判职业道德,来衡量司法部门在行使公权力时的道德底线。

上述事实和法律的明文规定是相当清楚的,法律条款的适用或如何适用法律条款就涉及到“道德的观、和道德规范”的问题; 该案件在一审时,法院仍然回避造成事故的 著名企业家牛根生说过一段著名的用人格言:“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很显然,德才是 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等方面。在主观方面,包括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这些内容构成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它要求行为人转化为个人的道德的实践;通过这个转化过程的实现,就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行为人个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道德风格。

因此,国家职能部门的工作要想真正地体现国家法律的公证性,让法律得以正确、充分地实施,行为人的职业道德情操也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道德意识、人情世故,地方保护主义都是践踏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罪人。时下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无耻”。

要做到这个要求,就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准则,这就是道德底线。诚实守信就是指诚实信用、互利、平等、责任,不损害对方的利益等。你可以不处处地为他人着想,但是你不能损害他人应该得到的权益。这就是职业道德的底线。

所以,我们说国家权力的职能部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职业道德意识对行使公权力是具有相当影响的。

王俊升 2009.09.02 参考书目: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

下载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12 四位双主体工作总结

    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四位双主体”工作总结 “四位双主体是德育的支架,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这是千百万教育工作者对德育重要性的经典提炼,也是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达成的共......

    四位双主体实施方案剖析

    头道营子实验小学 “四位双主体”德育模式行动方案 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推进德育特色学校建设,制定本......

    论公共关系的意识

    论公共关系的意识 公共关系意识也被成为“公共关系思想”、“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尊重公众,自觉致力于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的观念和指导思想。公共......

    论创新意识教育

    论创新意识教育 ——在自然教学中的实践 綦江区万兴中心小学 张绍祥 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确定了“以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摘 要:高中时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辨别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

    课题研究主体意识(共5篇)

    《蜜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

    医学院强化主体意识工作总结5篇

    医学院强化主体意识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十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力提高我院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成才内驱力。我院以学校三大战略核心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思想......

    强化担当意识 落实主体责任

    强化担当意识 落实主体责任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是党中央根据反腐败新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党章赋予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坚持党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