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方法
文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过渡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教学过渡
导引性
衔接性
正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记得在2008年4月9日繁昌县教研室张开发老师在给我们做《今天我们如何上公开课》的讲座中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然(淡而无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淡而无痕。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课教学获得了2008年繁昌县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加粗字体是我的过渡语)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所以他们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阿姨,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速度要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鼓励学生用上“——来——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动物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起了谁?(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么事呢?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试一试?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他会怎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先输一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二比一获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认识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一、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善于课堂提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会得到解决。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2、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即:(1)从服从他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评价;(2)从重视行为结果的评价发展到重视行为动机乃至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3)从偏向评价他人发展到评价自己;(4)从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全面地进行评价。只要遵循评价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朗读法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
2、想象法
人的思维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在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课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3、表演法
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
4、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异法。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5、悬念法
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
6、故事法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7、音乐法
音乐能提高人的鉴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小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注意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有些教师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取代朗读,课堂上听不见琅琅的读书声。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达到对语言的理解、品味和积累,获得情感的熏陶。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未轮流发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4、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必须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如果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
长,反而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应把激发兴趣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避免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以前,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被灌输的器皿,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就首先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能够了依据;其次,通过对教师定期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实现了三个转变,即(1)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朋友关系。(2)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知道者;(3)评价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教师、学生、自我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用价值:
1、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学”变成“会学”。
2、能够引导小学生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只要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如果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3、可以小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小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4、能够锻炼小学生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阅读文章时,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及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各种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从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自然上升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多层次、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教学效益立竿见影!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
摘 要:一篇佳作不仅体现在精彩绝伦的开头和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的结尾,还体现在中间各环节之间的无痕迹的过渡上。一节好课也不例外,巧妙的、水到渠成般的过渡不仅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整体上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过渡语的使用,要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关键词:过渡;目标;重难点;主旨
一、巧妙过渡的必要性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一书中,对教师的口语表达提出五点要求,其中第3点是“富有条理感和层次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得重视过渡语的使用。
过渡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过渡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少教师认为过渡语无关紧要,所以对此无所用心。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使用“这部分就讲到这里,再来看下一部分”之类的语言来实现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衔接,显得生硬、呆板。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对语文课美感的感受,甚至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过渡语的使用,既是教师本身执教能力的一个体现,更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内在要求。只有科学地使用过渡语,才能使语文教学中各个知识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紧密,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连贯紧凑,富于层次感的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
二、语文教师要巧妙安排过渡语
1.依据目标巧安排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讲授每一篇课文时,毫无头绪。只知道完全按照手中所发的参考书,将上面的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一股脑全“倒给”学生,害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
在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后,我发现别人的课堂都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所以,我也渐渐学会了,要依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合理过渡。如,我在执教《囚绿记》时,该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二是品味关键性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依据这样的目标,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请用与“囚绿”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文意。(2)依据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3)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这抹绿色呢,它具有哪些特点?设计这样的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合理过渡,既解决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使课堂教学过程紧凑而完整。
2.立足重难点巧搭梁
其实,有时我们不必为如何打造巧妙的过渡语而头痛不已,只要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重难点之间,巧妙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即可。
如,我在讲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时,抓住本课的重点是“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是“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全面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基于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本课我主要安排了这样的两个教学过程,一是让学生运用加旁注的方法在书本上勾勒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归纳描写人物的方法。二是让学生通过梁启超演讲时所讲的那三篇韵文去探究梁启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两个问题之间,我加上了这样的过渡语“一次动人的演讲,我们不仅要看他怎么演的,还要关注他讲了什么,下面我们从梁启超所讲的内容中去寻找答案吧。”在口述这样的过渡语时,适时在黑板上板书“演讲”二字。这样的过渡语的安排,使本课重难点合理而巧妙地连接起来。
3.探究主旨巧拓展
缺少拓展性的语文课堂对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单调感,而且会使学生对新吸纳的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我们在教授一些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课文时,可在探究主旨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拓展,巧妙地过渡。
如,我在讲授《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时,在解决了:(1)小狗包弟有何特点?(2)可爱的包弟无辜惨死,谁是致包弟于死地的罪魁祸首?(3)作为文革受害者的巴金,却对包弟的死饱含歉意,由此可见巴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三个问题之后,我是这样过渡到拓展部分的“根据本文主旨揣摩文中插图的意义,如果让你再配一幅插图,你会怎样安排”。这样过渡和拓展自然地深化了本文“说真话,呼唤良知,珍爱生命”这一主题。
过渡并不是俯拾即拾的珠贝,而是需要精心浇灌的智慧之花。语文教师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多创新,才能创造出精彩而巧妙的过渡,语文教学才会环环相扣、有滋有味。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二中)
??S编辑 鲁翠红
第五篇:作文过渡的方法
作文过渡的方法
过渡,是文章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像桥梁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呢?一般来说,在继续过程中,有事内容上有转折,或有出乎意料的事发生,或表示各段各层之间并列、神话、承接、因果等其他关系,均需要恰当地过渡;在顺序、倒叙、插叙的转换衔接处,过渡也是必不可少的。过渡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过渡段、过渡句,也可以用关联词语过渡。过渡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时间过渡法、自然过渡法、动静过渡法、叙事过渡法等。
1、句子过渡法
用衔接两个语段的句子进行过渡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层次与段落之间、前后相衔接的意思之间皆应有内在的联系,用一句话来体现处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这种过渡的方式。例如:
读郦道元的《三峡》,甚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雄奇,又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对三峡胜景更是神往了。
真想一睹你美丽的仙姿啊。
夏日,当我终于依在“江渝五号”轮的船栏边,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目送白帝城依依离去,心在楼台亭阁间徘徊,人却闪进了一道窄窄的石缝里。船家说,船已驶入瞿塘峡。
作者用“真想一睹你美丽的仙姿啊“一句,把读郦道元的《三峡》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的感受与自己已乘“江渝五号”轮畅游三峡的事联系起来。
句子过渡不仅可以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还可以使前后形成对比或转换记叙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写作的需要,写好这一过渡句,使之像桥梁和纽带一样,将文章各部分连起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标题过渡
在文章总题目之下,对文章各部分再冠以一个小题目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常常可以省去好多过渡性的语言,并能收到结构清晰之效。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如中考作文《同桌》一文中以“喜、怒、哀、乐”为小标题,第一段以“喜”为小标题,写出了双方为找到了好朋友而高兴;第二段以“怒”为小标题,写同桌因为“我”数学测验时偷看他的答案而“怒”;第三段以“哀”为小标题,写同桌很小失去了父亲,现在又失去了母亲,命运对他是在太不公平了;第四段以“乐”为小标题,写同桌加入了共青团,大家为他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小作者运用小标题,把文章四个部分巧妙地串联起来,每个小标题只用一个字,标题语言简洁明了,概括力强,同时四个字书写也在正中,收到了醒目的效果。
运用小标题过渡,要注意拟题的趣味性。如一个小作者在写一家四口人时,用了四个小标题:①半个维也纳,②轴心国,③野魔王国,④莎士比亚城堡。“爸爸”爱唱歌,便以“半个维也纳”冠之;“妈妈”在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她的国度叫“轴心国”;“妹妹”爱好武术,便称她的天地为“野魔王国”;“我”爱好文学,于是“我”的王国便成了“莎士比亚城堡”。小作者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爱好拟题,拟得形象贴切。
3、段落过渡法
在层次与层次之间以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使前后两个层次自然衔接起来的写作方法。段落过渡往往是因为文章前后内容变化比较大,为了将前后相邻两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
他以他毕生精力建立着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为了和平,为了他心中的希望。当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的友谊之桥即将竣工时,他却与世长辞了。
斯诺,作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他具备了真正的人格;作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他具备了诚实的品德;而他作为一位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时当之无愧的。
而今,他的理想和希望正在逐步得到实现——不仅仅是他的,还属于白求恩、柯隶华,还属于许许多多的人。他们为之奋斗的是世界的和平、人世间的有爱、普天之下皆兄弟。
前一段作者叙述了斯诺为了和平、为了他心中的希望、为了中美人民的友谊现出了毕生的精力。
中间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用议论性的语言对斯诺先生的人格和品德作了高度评价。后一段,话题一转,写到今天。斯诺的理想和希望、斯诺为之奋斗的目标——世界的和平、人间的友爱正在逐步得到实现。中间这一过渡段使上段与下段两个层次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
4、总分总过渡法
先概括总起一句,然后分别陈述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有合又分,有条有理。如《我忆三老》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过渡方法。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我并不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而是经常和老人在一起。在我家宿舍区经常可以看到三位老人聚在一块儿;窦爷爷、冯爷爷和赵爷爷,他们都是退休的老工人。
窦爷爷时看门人,听人说他年轻时参加过新四军…… 与窦爷爷不同的是,冯爷爷滴酒不沾,却嗜烟如命…… 三老中的“小字辈”要数理发师赵爷爷……
儿时的岁月逝去了,人生的旅途上我已经过了十七个车站,幼时陪伴的那些老人也所剩无几,天各一方,可我还清晰地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
从上面摘录的部分来看,作者先开阔叙述全文内容,然后再分别具体叙述“窦爷爷”“冯爷爷”
“赵爷爷”的可亲可敬的脾气、性格、气质、品质、生平事迹等。通过总分过渡,把三位性格迥异的老人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5、时间过渡方法
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标示时间的词语连接段落,以显示段落之间联系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常用在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叙事性文章中。如: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一块草地。风偶然把一颗白桦树种子吹到这里,于是就长出一棵小白桦树。从前,孩子们偶尔到这里来玩,白嘴鸦也偶然飞到这里来。
战争爆发了。炸弹不断爆炸,炸弹日夜轰鸣。多少个战士在这块土地上倒下了。在这些年代里小白桦树也经受了很多考验。她不止一次成了人们的避难所,并把自己宝贵的汁液贡献给了人们。她英雄般地屹立着。
战后,少先队员们在这个地方栽种了小桦树林。这是对烈士们的怀念,也是为那些为了后代的幸福在战争中坚持战斗到底的人们的怀念。
作者在每段的开头分别用了“很早很早以前”“战争爆发了”“战后”表示时间的词语自然过渡到下文。时间交代的很清楚,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楚。用时间过渡法,有时还能起到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6、空间过渡法
在文章段落之间用表示事物空间位置的语言来进行过渡的方式。这种过渡方式常用在描写景物或说明事物的文章中。如一篇介绍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的文章中就用了这种过渡方法:
沿着平坦而洁净的“永怀路”往前走大约200米,我们眼前便呈现出了一个青松翠柏环绕着的长方形半岛。穿过五孔连桥,我们来到了一个关阔的广场上。抬头望去,只见纪念馆的主馆坐落在一个方梯形基台上。„„ 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
进入展览大厅,这里陈列着展现周总理一生光辉业绩的实物、图片等。„„ 登上二楼,来到纪念大厅。„„ „„
离开主馆,我们又参观了呈人字形的附馆。„„
作者按参观周总理纪念馆的顺序,用表示空间位置的词语来过渡,使文章条理清晰,介绍周总理的纪念馆仿佛让读者跟着一起参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7、相似过渡法
在段与段之间把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结构相同或相似语句并列在一起的过渡方法。它能集中地反映事物,有力地阐明观点,鲜明地表达感情。从修辞角度来看,就是段落的排比。段落排比,语气一贯,重点突出,更能加强语势,并能激起读者的遐想。如:
受人喜欢的人,大多是乐观进取者。他笑口常开,幽默风趣,即使遇到火急事,也绝不怨天尤人,而是通过正当的行动来改变环境。和他在一起,总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受人喜欢的人,大多是虚怀若谷者。他不但能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能容忍别人的缺点,更能发挥别人的聪明才智。和他在一起,总使人感到智慧无穷。
受人喜欢的人,大多是光明正大者。他谦虚诚恳,又坚持原则。他不会再背后说长道短,挑拨离间。和他在一起,总使人感到社会美好。
在这三个段落中,句子结构相似,形成段落排比。突出受人喜欢的人必然具备的高尚品质。
8、对话过渡法
用人物对话来穿针引线的过渡方法。用人物对话穿针引线,可以巧妙引出作品所要叙写的主要人物。如鲁迅的《故乡》中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你休息一两天,去败亡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得脑里忽然闪出一副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
文章巧用母子的谈话,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闰土,一句对话,引出人物,带动全篇。
9、议论过渡法
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前后相衔接的过渡方法。所谓议论,就是作者针对某一客观事物、某一具体问题,进过分析、综合,用简洁的语言,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这种过渡方法常常用在记叙一件具体事例之后,或者在生动形象的描绘之中。有时再议论过程中,人们对一些具体问题认识不清,或者看法不一,作者也常以议论的方式来说出自己的主张,以便提高读者的认识,然后再进一步的议论下去。议论过渡能够使读者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能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明确突出,结构更加严谨。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大量使用议论过渡:“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
人民却是那样地热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这个过渡,上半句总结实例一,下半句引起事
例二。
10、对比过渡法
文章在由此人此事述说到另一人另一事的时候,利用他们或似或异、或同或反的特点,采用相互比较的方式衔接的过渡方法。因为有的文章仅说一人一事,但更多的文章常常说及较多的人物、较多的事情。这些人物和事情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情况极为相似,有的情况明显不同,有的情况完全相反,有的情况同中有异或是异中有同。
先看对极为相似的人、事作相互比较的过渡。如《科学家与春蚕》一文,开头首先述说居里夫人以春蚕自居之事,接着热情歌颂居里夫人细心、耐心和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高贵品格,第三部分则宕开一笔,转入了对当今我国老科学家和中青年科学家工作者的赞美。按理说,我国的老科学家和中青年科学家工作者,跟居里夫人的国籍不同,成就贡献、声誉影响也大有差异,是很难相提并论的,作者何以能笔锋徒转,一下子由对居里夫人的讴歌转入对我国的老科学家和中青年科学家工作者的赞美呢?这就不能不归功于稳重一段过渡文字的作用:
今天,在祖国科学家的春天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的吹拂下,我们也涌现了许多像居里夫人那样的春蚕。
这一段文字就是用相互比较法来过渡的。“我们也涌现了许多像居里夫人那样的春蚕”,这一句就是一个比较。在这一比较之中,作者准确而精当地抓住了我国老科学家、中青年科学工作者跟居里夫人同为科学家,同具春蚕那样的高贵品格的相似之处。既然两者在这些方面如此相似,那又为什么不能对他们同加赞颂呢?因此,有了这样的过渡,上下文的衔接也就显得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了。
接着看对明显不同的人、事作相互比较的过渡。如《眼睛与仿生学》,循着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述说顺序,先说人和蛙、鹰等动物的一般眼睛,然后谈蜻蜓、象鼻虫、蜜蜂、苍蝇等动物的别具一格的眼睛——复眼。两者虽同为眼睛,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作者在那行文的转换之处,就用了这样的语句来过渡:
跟人和上述各种动物的眼睛不同,另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具一格。
这里也是用的相互比较的过渡法,之事它是从前后两者有明显区别这一角度着眼进行比较的,意在强调两者的“不同”,突出后者的“别具一格”,从而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复眼的述说。
11、插叙过渡法
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突然插入另一事件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从一事件引出另外一件相关的事,通过对相关事件的记叙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第四段写孔乙己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后,酒客们揭了他的短,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那么孔乙己是否读过书呢?作者在第五段用了整整一段插叙的文字: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办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作者用插叙过渡的方法,对上文情节作了补充,交代了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读者从中可以了
解到封建文化的毒害,使他成了一个好吃懒做不会营生的废物,同时,为下文再写拖欠十九个钱作了铺垫。插叙过渡起到了帮助情节展开的作用。
12、跳跃过渡法
段与段之间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跳跃性很大的过渡方法。上一段与下一段有很大的空间,很像电视情节的切换,由这一镜头跳到另一个镜头,若干个镜头剪辑拼接起来,构成一部电视剧。用在文章里,每一个段落就像一个切换过的镜头。如:
你看那“天女散花”中的天女,站在高高的电视发射台上,向人间不停地撒下五彩鲜花,那花瓣儿,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纷纷飘落在人们的头上、肩上、袖子上,谁也不愿掸掉,据说身上沾的花越多,运气越好。
呀,那不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里的那个小丈夫么?好悬哪!他吊在空中,一绺头发搭在剑头上,身子还摆来摆去的呢!
“娘,我要葡萄。”人群里,一个奶娃在母亲的怀中伸出小手嚷着。原来„„演员扮成一位维吾尔族的小姑娘,手提竹篮,摘着葡萄。那串串塑料葡萄竟然水灵灵、亮晶晶,紫红欲滴,怪不得那奶娃还流着涎水呢。
“铁扇公主,请丢掉冰棒!”黄导演忽然大声喊话。„„
这是 一台文艺节目的排练,共有四个节目:天女散花、小丈夫遇险、“葡萄熟了”舞蹈引出的插曲、铁扇公主吃冰棒。四个节目本无什么内在联系,作者采用了跳跃过渡法,把他们串联起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使人们感到段与段之间并不是截然割裂开来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3、序数过渡法
以序数标明内容,使全文畅通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较长的文章,在情节发展的阶段,用序数隔断,一方面隔而不断,衔接自然,情节紧凑;另一方面,削去冗赘之笔,显得洗练,常用序数有一、二、三、„„
(一)、(二)、(三)、„„1、2、3、„„。有的文章是将序数与小标题合在一起。另外,还有用表示次第的词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另外„„。如中考作文《追赶 太阳的女孩》一文,五个部分,以序数一、二、三、四、五将各部分断开:
一
小茹轻快地走入办公室。
“老师,您找我有事吗?”她笑着问。
二
联欢会上,小茹大显身手。
看,抽身,扭胯,伸臂,交叉,踢腿,弹起,几个动作一气呵成,豪放刚劲。„„
三
“小茹,快来看,你的文章发表了!”一位同学大声喊。„„四 小茹又一次被叫到办公室。
“进来你表现不错。可是„„和男生接触太多,这个,„„你一定要改。”小茹太委屈了,她不管老夫子是否要挥手,分辨道:“老师,这是污蔑!”„„
五高考结束了。本科发榜了。„„ “这是你的通知书。”小茹一看,北京服装学院。小茹笑了,阳光般的明媚。、作者用一、二、三、四、五几个序数把内容不相关的几个段落组成一个整体,那个序数过渡,省去了很多笔墨,使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14、排比过渡法
用排比句做文章各层次或各段落的首句或结束句,构成层次或段落间的排比,并由排比句引出内容的过渡方法。用层次或段落排比法构成文章,它的层次或段落间的过渡就是靠排比句来实现的。例如我国当代生物学家贾祖璋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寻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科学解释,分层论证,各层次的首句都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构成层层排比。文章一再设问,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花“红”的科学知识,每一层的开头都是这样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的生理需要。„„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过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作用。„„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看得出,每一层次的开头用了排比句,由排比句完成了各层次之间的过渡。
15、比喻过渡法
文章中用比喻为前后的段落穿针引线,使上下文缜密地缝合起来的过渡方法。著名散文作家秦牧把比喻称之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说是“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运用这种方法过渡,所用的比喻要新、要奇,要让人有“乃兴勃发处,烟云拂满纸”的感觉;同时,在记叙文中,要力求通过比喻的运用使叙写更加形象生动,在议论文中,要力求通过比喻的运用使议论更加精辟透彻。
如上海中考满分作文《我严重的色彩》,就在每段段首用比喻句“绿色,是我的乐园”“白色,是热腾腾的豆浆”“红色,是老家的红房子”来过渡。
16、反复过渡法
在每一段的开头重复同一词语或同一语句,使段与段之间在内容上环环相扣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形式上看有些类似修辞手法中的间隔反复,使各段落之间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逐渐推向高潮。如:
多美的秋雨啊!那么明透,那么闪亮,透明得像空灵的水晶、明净的美玉;闪亮得像灿烂的碎银、耀眼的钻石。不,用什么来比喻都不像。那银针般的雨丝,比水晶还要透亮,比美玉还要纯洁,比碎银还要明亮,比钻石还要耀眼。
„„
多美的秋雨啊!细细的,长长的,一缕缕,一条条,像少女的秀发,自然地披散着,荡漾着一股温情。它凝聚了所有雨的美!有小雨的温柔,有大雨的坚韧,有春雨的温馨,有冬雨的典雅„„它是来自西方天国的使者!
作者用“多美得秋雨啊”作为每一段的开头,这种词语上间隔反复的过渡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7、引用过渡法
穿插引语,使上下文更紧密地粘合在一起的过渡方法。如上海中考作文《我眼中的色彩》,一位考生就用了诗文“少年不识愁滋味”和“夕阳无限好”巧妙地将文章过渡到童年时代和老年时代,写出了不同年龄段对色彩的不同感受。
引用过渡,可以引用诗文,也可以引用名言、俗语、歌曲等。
使用引用过渡法,为的是使上下文更缝合无间,绝不是为了对齐名言锦句,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若是忘掉了这个根本目的而盲目穿插,那就像一个不善修饰的女子在脸上乱涂脂粉那样,反使人感到过于娇艳难看了。这是在运用引用过渡法时千万要注意和留心的。
18、层进过渡法
为表达一个主题,将貌似相同的内容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逐层提高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层层蓄势、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这种过渡有些类似修辞中的排比手法。在议论文中,运用这种相似的手法过渡,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一例。作者引出白杨树以后,用一段话过渡: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然后,作者再进一步大胆地论证,告诉我们:“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虽然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接着,又用了一种过渡: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作者又告诉我们:“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为了由赞树到赞人,作者又运用了过渡: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然后作者说:
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作者赞美白杨树,赞美北方农民,白杨树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更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文章以相似的过渡,层层推进,感情逐渐达到高潮,使文章具有宏大的气魄,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19、自然过渡法
文章上一段与下一段之间衔接自然,让人觉得不生硬、不留痕迹的过渡方法。例如: 一进村,来宝就觉得气氛与往日有些不同。几乎村里的每个人,见了他都微笑着打招呼:“回来了,来宝。路上累吗?”接着就是一阵啧啧的赞叹声:“看人家来宝,真像个混事的样。”
来宝的确不平凡。生他养他的这个小村庄,在深山窝里,大石崖下,仅有一百多号人。大老辈儿迁到这儿来,村里能断文识字的,只有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老秀才,可是他十几年前谢世了。近两年来小村里有了所学校,在为数不多的学生中,来宝使第一个个也是迄今唯一考上离这里十多公里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于是,来宝自然而然地成了村里最有才华、得到全村人敬重的人。可像今天如此这样的过分热情和夸奖,却还未曾有过。来宝颇感纳闷地走进了家门。
作者在文中要描写的中心人物是来宝,文章一开始就写来宝进村时的情景:受到大家的夸赞。那么,来宝为什么会受到村里人的夸赞呢?接着,下一段便自然地介绍了来宝的有关情况,文章前后内容衔接十分自然,浑然天成,脉络贯通。
20、情景过渡法
由一个情景牵引到另一个情境的过渡方法。如: 鲁迅的《孔乙己》,写了一个喜剧性的社会悲剧,可笑与可悲在小说主人公身上融为一体,笑和泪在作品中同时存在,但相对而言,第一支八段侧重于写可笑,写由于孔乙己资深的麻木可笑而引起的别人对他的不断哄笑:笑他的伤疤,笑他窃书,笑他的落第,店内外时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十段至文末,虽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但更主要的却是写孔乙己死去的悲凉:孔乙己死去了,就像树上悄悄地飘下一片罗业内不一样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只有酒店老板还记得他,那是因为在年终结账时还记得他欠下的十九文钱。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只不过是十九文钱,甚至连十九文钱都不如,这是何等的可悲!这也就是说,第一至八段展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充满哄笑的情境和氛围,而第十至十三段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主要是一种弥漫着悲凉的情境和氛围。两部分之间的情境和氛围不同,相互之间的衔接却密合无痕,这应该说完全是得力于第九段的功劳。作为过渡段的第九段是这样写的: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21、设问过渡法
用设问的方式来转换话题,引出下文的过渡方法。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第二段开头这样写道: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这里有没有特务?”这显然是明知故问,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成千人集会,反独裁,争民主,特务们当然也就必然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破坏捣乱。正因为答案十分明显,所以也就问而不答,紧接下去就是对特务的厉声的吆喝。
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叙述了再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界的乌烟瘴气的景象之后,即写下了一个设问过渡的段落: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在提出这一设问之后,文章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通过叙写,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即去仙台学医,从而认识了藤野先生,并从他那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益。
22、反问过渡法
反问,通常是用来加强肯定,表示强烈的感情的,但有时候,它也同样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袁鹰的《井冈翠竹》中的一段文字: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大家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锅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忘怀呢?
这段文字末了的一个反问,不仅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后面洋洋洒洒的文字就是由此触发而生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设问过渡和反问过渡同时合并在一起,共同来作为过渡。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就有一段兼用设问和反问过渡的文字。在叙写完松骨峰战斗后,作者这样写到: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在这个过渡段中,作者先设问,然后以两个反问作答,把设问和反问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兼收了设问和反问所能起到的表达效果,而且对上文作了一个相当有力和极为出色的收束。
23、词语过渡法
这里主要是指用关联词语使文章的段落或表达的意思连贯起来的写作方法。用关联词语过渡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在意思有较大的转折时,往往用“然而”“不过”“至于”“现在”等词语过渡。② 在意思转折不大时,多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既然„„ 那么„„”“其实„„不过„„”等关联词语,或用“综上所述”“由此可见”“除此之外”“总而言之”等总结上文的词语过渡。如《中国石拱桥》中: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运用关联词语过渡,要特别注意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作者要按照它们内部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来过渡,因为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的关系也不同,就是同一种关系的关联词语,使用时也会有程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