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塞诗四首
边塞诗四首
主备人:盛彩萍
三备人:宋文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背诵、默写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边塞诗的方法,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感受诗人笔下对战争的不同理解的同时,了解诗歌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诗歌的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品味诗歌的写景的艺术特色,并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3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凉州词》、《从军行》、《使之塞上》
一、导入: 1.边塞诗联读 2.边塞诗介绍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古诗方法: 解试题
知作者 读诗文
懂诗意 悟诗情
想诗境
四、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五、教师总结: 主旨探究 1.《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2.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3.《使至塞上》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名句赏析: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人,也一样!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
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写作特点:
1.王之涣的《凉州词》时间和空间都有大跨度,掌握这跨度就不难体会作品的情思。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2.《从军行(其四)》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3.《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
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六、背读
第二学时
学习要点: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思考、讨论: 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互文(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愁云„„凝”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
有哪些想法?)
〖明确〗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
【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写作特色
①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②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七、比较迁移
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
《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
②表达方式不同:
《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八、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九、布置作业: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第二篇:边塞诗四首练习
一、填空:
1、王昌龄是 时期著名诗人之一,(流派)诗人,世称 或。擅长七言绝句,号称。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2、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白草折()狐裘()风掣红旗()锦衾薄()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胡天八月即飞雪(即:)⑵将军角弓不得控(控:)⑶瀚海阑干百丈冰(阑干:)⑷风掣红旗冻不翻(翻:)⑸去时雪满天山路(去时:)
3、吟诵下列诗句,挑选句中的一个字仔细品味,说说它的好处。⑴胡天八月即飞雪。⑵愁云惨淡万里凝。
4、诗歌前十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
二、同步解读
欣赏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
6、“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摘出甲乙两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说说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甲:诗句:情感: 乙:诗句:情感:
7、揣摩品味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8、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赏析不当的一句是()
A、①句赋予雪中的群山高原以动态的美感,显出奔放活动的气势,神采飞扬的英姿。B、②句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艳丽多姿,充满青春气息。
C、③句“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对边塞奇寒既好奇又难忍的心境。
D、④句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用“愁”、“惨”修饰形容,为下文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2.“。”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默写《凉州词》。2.“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________,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________名。3.写出后两行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题(只填序号)
《凉州词》前两句是___________,突出了戍边士卒___________;后两句是___________,抒发了戍边士卒的___________。
第三篇:边塞诗四首练习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什么。(1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使至塞上》阅读答案】《使至塞上》阅读答案。(2分)
23.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2分)
24.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辞、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使至塞上》阅读答案】《使至塞上》阅读答案。(2分)
3.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的题材特点。(2分)
4.本诗的颈联写得很传神,请你从意境、情感、修辞、炼字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2)(1).此诗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
(2)诗句“______
__,__
_____。”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 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2、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C、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D、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气象浑茫、含蓄丰富地展现边塞战士的豪情壮志。2)试用现代文翻译第一二句。
3)第三四句表现出征将士的什么感情。1. 分析‘暗’字的表达效果
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4.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5.说说画根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5. 1.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6.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7.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 诗是“__
______ _,______
___。” 诗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诗句是:_____
_,__
____。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 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7. 8.“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1.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2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四篇:边塞诗四首
万丰二中
八年级上册
语文导学案
组别
设计人张秀兰
参与人
授课时间
授课人 课题
《边塞诗歌四首》
课型
学生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流程: 【预习导学】:
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作品
(1)王之涣(688-742),字(),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
(2)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3)王维(701-761),字(),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人,少有才名。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4)岑参,唐代()诗派的著名诗人。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 万仞:
仞,.羌笛:.何须:
.杨柳:
.度:
(2)给下列生字注音:控()裘()
衾()
置()
掣()
瀚()阑()
琵琶()羌()
凝()
【学习研讨】
1、《凉州词》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2、请在《凉州词》中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3、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是?能说出代表作吗?
4、前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5、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诗中的哪些语句侧重于咏雪?哪些语句侧重于写送别?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课堂打标】.1、《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比较这三首边塞诗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
2、诗人岑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别具特色的雪中送别图,表达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留恋和惆怅之情。请回忆一下,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用心体会一下,这些抒写离情别绪的诗句传达的“别情”有何不同?
5主题归纳:
【作业布置】
1.默写这四首诗歌。
2.积累写离愁别绪的诗句。
【课后反思】:
等级
批号:
批语
更正:
批号:
等级:
批语:
更正:
第五篇:30 15中东校商宗伟边塞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边塞诗四首》
(2课时)
课型:比较探究
上课日期:2012年12月5日
作者姓名:商宗伟
单位:枣庄第十五中学东校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边塞诗四首》(2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诗歌,试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利用网络或书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网络或书籍,搜集至少两首边塞诗、咏雪诗和送别诗。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歌意境。
3、比较阅读,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融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3、背诵并默写四首边塞诗。
4、展示搜集的送别诗,用心体会诗中各自蕴含的别具情趣的“别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悟导入
同学们,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的反映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有的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等等。其中边塞风光和生活也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后人称之为边塞诗。它以表现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生活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等等。并且形成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边塞诗,初步感受一下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二、简介作者(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后出示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陵,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境开阔,热情奔放,流传很广,可惜后来大多失传。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杰出诗人。他以写边塞诗著名,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他的诗气势雄浑,言简义丰,昂扬明快。
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因王维精通佛学,又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佳篇流传。苏轼高度评价他的诗画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感知诗歌内容
1、指名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点拨格律诗朗读节奏:一般来说,五言绝句和律诗可根据语义一次停顿,七言绝句和律诗可根据语义两次停顿。这样不仅可以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吟诵感,也可以使诗歌的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清楚明白。例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齐读诗歌。
3、感知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加入你们的想象和联想,任选三首诗歌中的一首,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一人执笔,集体创作。)
4、展示改写成果。
示例1:滚滚的黄河像一条黄色的丝带一直延绵到白云生处,只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被四周高大雄伟的山峦包围着。城中传来戍边将士吹奏的《折杨柳》,曲调哀怨凄凉,难道是在埋怨春光迟迟不到吗?要知道温暖的春风从不吹拂玉门关外这片荒凉的边塞大地。
示例2:清澈见底的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以致于被白雪覆盖的祁连山都显得阴暗了。远在玉门关之外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那里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生活极其艰苦。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坚守在这黄沙弥漫的荒凉之地,历经了上百次的战争,以致于身穿的金属盔甲都被磨破了。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战事频繁,入侵之敌强悍难攻,但是将士们仍然坚定乐观地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
示例3:我只带了一辆车和很少的随从去慰问边疆的将士,作为使者的我们路过了居延。我们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了唐朝的边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看到一幅奇异的边塞美景: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烽火台上升起了一道浓烟,孤然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一轮血红的落日徐徐下降,轮廓是那样的鲜明。我们到了边塞没有遇到守军统帅,却在萧关遇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侦察骑兵说,唐军的都护正在燕然前线浴血奋战呢。
四、品读诗歌
1、请同学们选择三首诗中你最欣赏的两句诗,可以结合重点词语、修辞进行品析,也可以表述自己的感悟。
2、学生展示品读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指导点拨)
示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采用一语双关的修辞,“怨杨柳”既指《折杨柳》曲调哀怨,又指埋怨杨柳尚未返青;“春风”明指春天的风,暗指朝廷的恩惠。含蓄写出戍边将士的哀怨和思乡之情。
示例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生动形象地写出边塞景象的荒凉,战争的频繁,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雄壮有力地表达了将士们坚定的意志和豪迈的情怀。
示例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出塞时孤凄、伤感、飘零的难言心理。(出示幻灯片:写作背景)示例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奇异的边塞风光。犹如一幅寥廓悲壮的瀚海落日图,有力证明了苏轼“诗中有画”的评价。
五、比较探究
《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品,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探究一下,看看这三首边塞诗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学生展示后明确)
相同点:都描绘苍凉、旷远、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戍守边疆的将士。不同点:《凉州词》以悲壮苍凉的笔调抒发戍边将士的哀怨和思乡之情。
《从军行》侧重于表现艰苦环境下戍边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情怀。《使至塞上》既抒发了诗人不辞艰辛、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凄、飘零之感。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凉州词》、《从军行》和《使至塞上》三首边塞诗,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品味了诗中精彩的语句,感受到蕴含在诗歌中的浓浓乡愁,以及戍边将士坚定乐观的豪情壮志。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下来。(学生边读边背)
2、学生展示背诵。
3、师生齐背。
4、除了这三首边塞诗,同学们在预习时也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请展示出来。(学生展示后,出示幻灯片)
示例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示例2: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古来征战几人回。
示例3:《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师生齐读。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将会继续。请把今天学习到的边塞诗背诵默写下来。最好能借助课外资料或者网络,去了解更多边塞诗歌,来提高我们的诗歌修养。
第二课时
一、感悟导入
(课前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同学们,雪花是天使的女儿,是洁白的精灵,她轻盈而又美丽。每当轻盈的雪花从天而降时,总会令多情善感的人们产生无限遐思。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搜寻一下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咏雪名句?(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师生齐读咏雪名句)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千古绝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诗歌(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读诗歌。
3、师生齐读诗歌。
4、释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歌”是古代一种诗歌体例,称作“歌行体”,请问你能从题目中读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明确:咏雪和送别。
5、诗中的哪些语句侧重于咏雪?哪些语句侧重于写送别? 明确:诗的前十句侧重于咏雪,后八句侧重于送别。
6、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请同学们任选诗中你认为最美的两句,结合课下注释,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情景。
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夜间下个不停,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一副雪花挂满枝头的奇异雪景。以致于疑心是一夜春风的杰作,好像吹开了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
示例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纵横交错的万里沙漠结上了厚厚的坚冰,沙漠上空阴云笼罩,凝聚不散。
示例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傍晚时分,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在辕门外,原本应该迎风飘展的红旗被冻得僵硬不堪,任凛冽的寒风劲吹也不翻卷。示例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站在雪地上,看着友人远去的背影,随着山回路转,直到望不见,我仍然凝望着那延伸到远处的马蹄印。
7、刚才大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精彩地再现了诗中情景,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出诗人看到如此壮观美丽的雪景的的万分惊喜之情。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乐观昂扬的斗志。(适时出示“写作背景”)
示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表现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示例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既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淡淡的惆怅。(小结并过渡)诗人从纷纷扬扬的飞雪入手,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然后描绘了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行图,诗人寓情于景,流露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下面我们来赏析本诗精彩的语言,感悟本诗优美的意境。
三、品味诗歌语言(出示幻灯片)
1、请同学们先用心、用情品味本诗,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_’,因为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温馨提示:可以从炼字、修辞、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
2、学生自主品味语言,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学生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的雪景而展开的奇妙联想。“忽如”不仅写出了边塞天气变化无常,大雪来得急,而且传达出诗人惊喜之情。运用比喻,将雪花比作梨花,富有浪漫色彩,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示例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野外壮阔的雪景。“百丈冰”运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天气奇寒。“愁”、“惨”二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示例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纷纷”形象描绘出雪势之大,“冻不翻”形象描绘出天气的极其寒冷。
示例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出诗人伫立远望友人远离的情形,“不见”和“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不舍和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比较探究)
诗人岑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别具特色的雪中送别图,表达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留恋和惆怅之情。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用心体会一下,这些抒写离情别绪的诗句传达的“别情”有何不同?
示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示例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送别时的乐观豪迈情怀。
示例3:《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频频的劝酒声中流露出离别的伤感和离愁。
示例4:《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也表现出离别时的乐观豪迈情怀。
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比较,就会睿智地发现送别诗中的“别情”也是各有情趣的。结束语
同学们,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优美的古典诗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现在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再次体会诗中描绘的优美雪景和离别之情。(师生齐背诗歌)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教师主要起到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法、引领点拨的作用。本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是:
一、读书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范读、自由读、齐读、美读(译读)、品读、诵读中感知了诗意,体会了诗情,赏析了语言。尤其是背诵诗歌,个人认为缺少背诵环节是诗歌教学的硬伤。
二、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古典优美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搜集边塞诗、咏雪诗、送别诗;课末引领学生赏析送别诗中的不同“别情”,提升了学生的比较探究能力,丰富了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