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塞诗
浅析李益的边塞诗
姓名:刘慧辉
学号:200801501416 班级:中081-4
【摘要】
由于长期生活在军营,诗人熟悉塞上风情和军旅生活,能准确地抓住边关特点和征人戍卒思想感情的变化,以亲身经历展示边塞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创作的边塞诗直接来源于生活,与初、盛唐相比,题材丰富,有了新的开拓,艺术风格也有新的追,加之时代大背景的变化,国势的逐渐衰微,其诗作思绪深沉,更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关键词】 李益
边塞诗
新意
正如李益在《从军诗序》中所说“:君虞长始八岁,燕戎乱华。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为军旅之思。自建中初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贞元初又忝今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荏苒从役。其中虽流落南北,亦多在军戎。” 正是由于李益有以上多次亲赴边关,从军塞上的生活历练,李益边塞诗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更能展示他能以亲身经历展示边塞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他“生习世纷,中遭顿抑,边朔之气,身所经闻,故从军出塞之作,尽其情理,而慕散投林,更深遐思”,“往往鞍马间为文,横集赋诗,故多抑扬激励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长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加之高超的艺术感悟和表现力,使这类作品有着扎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和别样的审美效果,与六朝以来以虚拟、模仿为主的游戏文字形成鲜明对比。乔亿(大历诗略》所谓“李尚书益久在军戎,故所为诗多风云之气,其视钱刘,犹岑参之于王孟”,意即在此。具体而言,以雄健刚劲笔调描写自己征战生活和杀敌立功愿望是他边塞诗的主旋律,贯穿其间的豪壮气象和自信气度是他与盛唐人相通而中晚唐相异的地方。以此,浅谈李益边塞诗及其创新点。
一、边塞诗题材上的新开拓
盛唐边塞诗的遗风对李益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抒写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表现慷慨、激昂的战斗生活,也是其边塞诗所描写的题材之一。“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祗将诗思入凉州。”(《边思》“)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谴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塞下曲》“)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上黄堆烽》“)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山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赴邠宁留别》„„这些激情奔放的诗篇抒写的正是这种慷慨从戎、立功扬名的豪迈志向和不怕牺牲,以身许国的壮烈情怀。
然而,大历时代,唐王朝已国势衰颓,强蕃频频侵凌,边塞战争总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时代的特点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以李益为代表的新一代边塞诗人,他们在比盛唐复杂得多、惨烈得多的边塞战争及其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有着明显不同于盛唐诗人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李益的边塞诗在题材上与盛唐相比有了一些新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想化的边塞及其战斗生活图景的抒写转向对现实边塞痛苦和灾难的揭露
在盛唐时代,诗人们笔下所描绘的边塞景色是十分雄奇壮美的,边塞的战斗生活是十分激动人心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之四》“)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一幅高亢激昂、气壮山河的战斗生活场景,惊心动魄,令人热血奔涌。
但到中唐大历时代,这个时期的战争虽然大多属于正义的战争,但由于政治的腐败,国力的衰落,这些战争往往败多胜少,失败的战争带给士卒、人民的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昔日神奇壮美的边塞在中唐诗人的眼里也因此变得十分的凄凉、悲怆。李益的边塞诗就较多地反映了这些内容。
“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观回军三韵》)“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回军行》)描写的正是战斗失败,损兵折将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断绝海云去,出没胡沙长。”(《从军有苦乐行》)“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登长城》“)天寒白登道,塞浊阴山雾。”(《五城道中》“)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赴邠宁留别》“)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边关的景物,在李益的笔下是何等的凄冷,何等的肃杀,何等的悲凉!“孤月”“、边霜”“、寒沙”“、朔风”“、笛声”等构成了李益边塞诗特有的意象群,它们有效烘托了边塞的气氛,深刻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灾难之深重。无穷无尽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灾难,因此,厌倦战争,企盼和平安宁的生活已成为中唐社会普遍的愿望,李益反映这一内容的诗歌为数不少“:胡风冻合辟鸟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暖川》)“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临滹沱见蕃使列名》)“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塞下曲·其一》)„„这些诗作就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关山不闭,汉蕃和好,草绿马壮,燕歌不断,安定祥和的边塞生活图景。
2.从对慷慨激昂建功立业理想追求的展示转向了对凄苦边情的刻划
初盛唐边塞诗人受时代风气的薰染,大都显得意气风发,激情澎湃,充满着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的诗歌对这一充满自信的理想追求有极为充分的表现:“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从军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黄沙不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之四》)„„但从中唐开始,国运衰落,民不聊生,前途渺茫,诗人们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自豪感没有了,对前途、未来充分的自信没有了,身处边关的诗人感受就更为强烈,他们的诗情不再青睐那些虚无飘渺的建功沙场的理想信念,而是更为关注现实中的苦难人生,关注征人戍卒切身感受。大量抒写征人戍卒思亲怀乡的边情成为这一时代边塞诗的显著特点。
李益以善于刻划征人戍卒的独特心理感受而著称,他的边塞诗中这类诗句俯拾即是“:何地可潸然?阳城烽树边。今朝望乡客,不饮北流泉”(《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夜上西城听梁州曲》其二)“、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送客还幽州》)„„征戍无期,征人戍卒无时无刻不在深情思念着故乡和亲人。
在心理感受的方面,李益的诗,尤以征人思亲怀乡更为突出。其《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脍炙人口的篇章对边情的抒写就更加凄苦、哀婉了:“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唐时代,府兵制度已经破坏,边关将士久戍不调,加之环境艰苦,音信阻绝,普遍怀有浓重的乡愁。
李益诗中突出表现的正是这一内容。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虚写音乐情绪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凄凉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驻防的征途,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音乐响起,征人们的浓郁思乡之情再也无法控制。而这一心理的变化过程,诗人并没有描写,在诗人的笔下只有千万大军整齐划一的动作变化“:一时回首月中看”“、一夜征人尽望乡”。它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划得栩栩如生。这一成功的心理刻划,在盛唐边塞诗作中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李益在盛唐边塞诗之外,又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边塞诗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新追求
中唐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关系紧张,加上政治的腐败,大唐王朝已江河日下,根本无法抵御强蕃的频频侵扰,边塞戍卒和边民只能长期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期待之中。李益等中唐诗人深入到当时复杂、艰苦的边塞之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特定的家国之恨、人生之痛。为了生动表现这种家国之恨、人生之痛,李益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与前人明显不同的特点。
1.以大量的音乐感受刻划征人的心理
李益描写音乐不是以刻划音乐形象,摹拟音乐声响为目的,而是以音乐感受、音响效果揭示人物的情感变化,刻划人物凄苦的心理。如其《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就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凄切、哀怨的《梁州曲》所引发的浓厚思乡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便久久地笼罩在整个边关的上空“,关山”“秋月”“秋风”无一不感受到孤寂、抑闷,就是新从北地飞来的“鸿雁”也忍受不了这种压抑的气氛和情感的折磨,因而半数都匆匆飞走了。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撕心裂肺的乡愁根本不需要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了。前已引过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在用音乐感受表现瞬间情感变化上则更为传神: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人没有交待芦管的具体音乐形象,也没有正面刻划音乐的曲调特点,而是描绘了芦管的音响给征人动作、情绪带来的瞬间变化,表现出音乐巨大的感染力。当久戍不归的征人在只有寒沙、冷月相伴的边塞,突然听到声声芦管在夜空回荡时,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视觉、听觉和情感活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收到了含蕴不尽、动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2.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增强抒情效果 李益选择简洁凝炼、音律和谐、具有很强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诗歌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国势衰颓、政治腐败、战争不利的悲愤和对征戍无期、乡愁无尽的苦痛。“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运用的是高度概括的语言,抒写对故乡的思念,对边关形势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理想的自我喟叹,内涵丰厚,精深精策,沈德潜称赞其“句特含蕴”“。谁令鸣咽水,重入故营流。”(《观回首三韵》)运用的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将军的阵亡使诗人内心极为悲痛,他把无声的哭泣,寄托于流水,让流水也为之呜咽,强烈地烘托出诗人悲哀、痛切的情感。“表情回军掩尘骨,莫故士卒哭龙荒。”(《回军行》)运用的则是夸张浓缩的语言,以虚景写实情,真切地揭示出牺牲的和活着的征人无比的怨恨,凄恻伤感,不忍卒读。
3.以独特的章法表达声情
李益边塞诗的章法与盛唐相比也有一些不同。他的诗一二句(律诗首颔联)往往沉郁凄寂,三四句(律诗颈末联)并不转向别境或声调扬起,而是顺势直跌,越发使人感到哀怨悱恻,压抑悲怆。如《听晓角》: 边霜昨夜坠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这是一首描写边地景色的著名诗篇,深秋之晨的气候特点、景物特点与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为了一体,真正达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该诗在章法上也有独到之处,第一句即紧紧抓住深秋的气候特征,写出悲凉的时令景象,其悲切之情初现。第二句再在这秋色之中加进残月、角声,声调一迭。诗人仍嫌不过瘾,第三四句,又抓住塞鸿南飞,闻悲怆之声盘旋不展的情景进行夸张描写,使声调再迭,愁云惨淡,凄情婉转,已至化解不开的悲切诗境。
三、边塞诗体式和风格上的新变化
中唐社会已经没有了盛唐的大气和自信,诗人的胸怀、视野也缺少了盛唐诗人那种傲视宇内、海纳百川般的宽广,他们的感情也变得复杂、深沉、细腻而多变起来,长篇巨制似乎已很难表现这样一种复杂多变的情感,因此,李益开始尝试运用多种诗歌体式来描绘边色,抒写边情。
其《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和《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是其边塞诗中仅存的七古名篇,驰骋想象,抒写哀悼为国阵亡的边塞将士冤魂的伤痛之情,表现了希望边疆安宁的愿望。后者则生动描绘了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及习俗,揭示吐蕃占据陇右,截断唐与西域的交通,给边地少数民族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表明了边地军民希望恢复疆域的强烈愿望。两首诗都写得悲壮哀怨,感人至深。
中唐特定的社会现实也影响着诗风的变化,亲身感受到了国势衰落,人生苦痛,并长期接受血与泪浸染的诗人,再也焕发不出盛唐边塞诗人们那样豪迈奔放的诗情,高昂明快的歌唱被苍凉、凄苦的低吟所取代,中唐边塞诗的风格情调有了明显变化,李益正是这样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边塞诗人。
李益大部分边塞诗作笼罩着的都是一种压抑、悲凉的氛围,表现出的是一种落寞孤寂,哀怨凄苦的情感,因而其总体艺术风格上显得缠绵悱恻,凄迷婉转,缺乏盛唐边塞诗所特有的阳刚之气,而以涵蕴丰富、哀婉动人的阴柔之美见长,如其著名的七律《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谴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这首诗就是写作者经过五原(唐时属盐州,今属内蒙古五原市“)胡儿饮马泉”时的感慨,抒发诗人心中郁结的国忧、乡愁及个人失意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中唐时期边塞形势的真实面貌。当然,与盛唐边塞诗那种高扬激昂的爱国情调相比,李益这首诗虽然也满怀爱国之情,但是实质上已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情调风格已大相径庭。这正好表明这首诗已具有明显的中唐色彩。诗人满怀爱国热情,因而明知国运坎坷,前途难测,却仍然要给人以欢欣和希望,激起人们爱国的热情和信心。因而,这首诗形成了欢而不乐、伤而不哀,悲壮而婉转,悠扬而低回的艺术风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和谐动人,含蓄不尽。明人胡震亨评益的从军诗时说“所作从军诗,悲壮婉转,乐人谱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5]这是对李益边塞诗艺术风格的一个中肯评价。
李益生活在唐代社会大转变的时期,在唐诗发展道路上,也正处于诗风衍变时期。他继承和弘扬盛唐诗歌的传统,致力于边塞诗的创作,在边塞诗的题材开拓、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体式和艺术风格的创新上均有一定的建树,为开创中唐诗歌创作,特别是边塞诗创作的新局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李益在边塞诗创作上所取得的较高艺术成就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唐代继盛启中的杰出诗人。
参考文献: [1]参见张澍编《二酉堂丛书·李尚书诗集》,转引自谭优学《唐诗 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徐增.而庵诗话[M].[3]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第二篇:边塞诗
浅谈边塞诗
语文教育1334班 郑海凰 学号2013016438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到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时代意义。
一、各时期的边塞诗有着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因而创作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汉魏南北朝的边塞诗主要反映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隋代的边塞诗,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的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是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当时写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且思想内涵深厚,格调高亢。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又如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二、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主题的复杂性、情感的矛盾性、浓郁的汉代情结、鲜明的边地风貌。
(一)题材的丰富性。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
(二)主题的复杂性。对于同一首诗。例如《小雅.六月》,叙写的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事迹。看内容它是战争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例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母无人赡养的同时自然流露出对边塞战争的厌倦以及对统治者的怨恨。《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情的歌唱,又有愤怒的呼声;既有对边塞战争的赞美,也有对这种战争的反抗。这便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总体的表现。
(三)情感的矛盾性。对边塞诗作总体的关照与考察,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情感在总体上是矛盾的。它既表现了保家卫国、共同对敌的高昂的斗争壮志,如《秦风.无衣》等,也有反战呼声的抒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如《小雅.渐渐之石》等。情感的矛盾性特征决定于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从性质上看,边塞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即使是同一场战争,也有利与弊之多少的问题,哪怕是正义的战争,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四)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五)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妻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的戍边的亲人还健在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背井离乡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四、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陈琳、李颀、卢纶、王维、鲍照等,现在主要分析一下高适。
(1)生平: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3)《燕歌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①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②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③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第三篇:边塞诗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逢入京使》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月夜忆舍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雁门太守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七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四篇:边塞诗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绛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怀古诗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元.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5、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6、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唐.贾岛.《易水怀古》)
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唐.马戴.《楚江怀古》)
8、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唐.马戴.《楚江怀古》其二)
9、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0、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1、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唐.杜牧.《江西怀古》)
12、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杜牧.《汴河怀古》)
1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杜牧.《西塞山怀古》)韦庄《台城》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
第五篇:边塞诗
关于边塞风光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9.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0.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1.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12.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1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1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5.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6.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17.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2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2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4.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2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27.哭疼老鼠混呀,小瞧流水人家。
2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0.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