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论文

时间:2019-05-15 10:2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塞诗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塞诗论文》。

第一篇:边塞诗论文

浅论王昌龄边塞诗《出塞》

文学艺术学院 汉文09级4班 再努拉·外里 2009041004

【摘要】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侵犯我中原。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关键字】

盛唐 王昌龄 边塞诗 边关 军旅

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人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时,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焕、岑参、高适、李益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焕有《出塞》,王维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边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王昌龄是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而《出塞》亦是王昌龄众多边塞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与秦汉时的边关,可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如果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依然健在,一定不会让匈奴的军马度过阴山。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此诗一、二句,绘景叙事,抚今追昔:今晚这明亮的月光,仍旧跟秦汉时一样照着“关塞”,而这“关塞”依然秦汉时所修筑的长城、古堡,多么空旷、凄清和寂静。这漫长的边防线上,战氛难靖,师劳力竭,征人不还,百姓遭殃。

三、四句,“但”字一笔,转出正意:何以今日边关不宁,“胡马”放牧阴山?还不是朝廷昏瞬用非其人,忠勇之师受屈遭弃;倘若汉时守卫“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怎能让“胡马”越过阴山? 全诗言简意赅,既回顾了历史,又抨击了现实;既宣泄了忧愁愤慈之情,又表达了希冀朝廷起用能人,驱除来犯的“胡马”,保家卫国,巩固边防的迫切愿望。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悲愤和激越昂扬的爱国豪情,风格雄浑悲壮。综观全诗: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后两句写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M] 王昌龄生平事迹研究综述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2)[M] 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王昌龄《出塞》(之一)赏析 ,科技与生活 ,2010(3)(3)[M] 浅论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1(1)

第二篇:论文边塞诗

摘要

共同背景和近似经历形成高、岑诗歌的共同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个性、气质、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二人诗风的不同点:高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诗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细绘精描,寓情于景;高诗语言沉实质朴,岑诗用语峻逸奇丽。二人的共性和个性都体现出时代的主旋律,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高适 岑参 边塞诗 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盛唐边塞诗是一枝艳丽的奇葩。这些以反映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至今仍为人们喜爱和吟诵。其中高适和岑参的作品,成就突出,尤被看重。他们的友人杜甫曾说:“高岑 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此后诗界都以“高岑”并称,公认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

高适、岑参生活的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时代的精神特点。高适、岑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形成了既有共同风格,又有各自特点的诗歌流派。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高、岑边塞诗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边塞诗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民生富绰,是东方最强盛的封建帝国,国家 和民族都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局面。

在政治上,唐王朝采取抑制豪门世族地主势力,支持、吸纳寒门庶族的开明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修改《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旧唐书·高士廉传》)这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等级制度的改革,激励了寒门出身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当时唐政权特别重视以军功取士,唐高宗李治时下令重修《氏族志》,进一步规定“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旧唐书·李义府传》)明人胡震亨说:“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 府,蹑级进身。”这就更从政治制度上鼓励中下层知识分子走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道路。“从军报国”,以军功“蹑级进身”成了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遍的愿望和追求,成了一时的风尚。“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这些歌吟都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从军报国获取功名的豪情壮志。这种政治环境也直接地推动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唐政权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而进行的保卫、管理边疆的斗争,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唐王朝建立之后,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恢复西汉时期边疆范围的管理和经营,抗击游牧部民族统治者的滋扰。盛唐时期,中央政府围绕西域和北方边疆,与吐蕃、契丹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据统计,自开元元年至 天宝十四年这43年间发生的边塞战争达九十余次。这些斗争本质上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消除边患的斗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鲁迅先生曾经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鲁迅《坟·看镜有感》)[1](P63)这些斗争也就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们向往边疆,报国立功,“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踊跃投笔从戎。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深厚的现实土壤中生长和繁荣起来的。

当时向往和关心边塞,写和边塞诗有关的诗人很多,其中包括李白、杜甫等,但是真正有边塞军旅生活的诗人并不多。高适、岑参亲身经历边塞的时间最长,创作也最多,成绩卓著,风格鲜明,代表着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特点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是在共同的时代氛围、政治条件和现实土壤中进行的,他们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合拍,这就使得他们的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在总体基调上有共同点。他们有相似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这就更加强化了这些共同点。高、岑都出身于衰败的官僚家庭,因家境败落而经受过生活困顿,较多地接近和了解民众的生活和情感;他们都心怀济世之志,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和进取精神;他们都曾经中过科举,又因不得志而终于走投笔从戎、立功边疆的的道路。高适于开元二十年到东北边塞安信王李祎幕府,虽未能入幕,但在边塞游历两年,体验了对契丹的战争;天宝九年出使清夷军送兵,在边塞生活了近三个月;天宝十二年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军塞外,并以次升迁,成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旧唐书·高适传》)岑参于天宝八年出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历时三年,天宝十三年再度出塞,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僚,又历时三年。他在艰苦的西域从军六年之久,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由于他们有长时间的边 塞生活经历,因而对边塞生活的艰苦,对将士们的思想感情和英勇奋战的精神,有很多共同体验和感受,这也就使他们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更加鲜明。

高、岑边塞诗作为流派的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抒发为国安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

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高适《登陇》:“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不惜身家性命的豪情壮志。这种报国志愿和建功的向往,渗透在对艰苦的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中,渗透在将士为国奋战的颂扬中,渗透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渗透在思乡情节的自勉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高适《自蓟北归》)“早知安边计,未尽平生怀。”(岑参《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但他们 并未放弃对理想的抱负和执着的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因此,他们的边塞诗都洋溢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

第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高适的《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去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面刀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他如高适的《燕歌行》《送浑将军出塞》,岑参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等全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是高适、岑参边塞诗最激动人心的共同主题。这些作品着力描写边塞奇险的战场景观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描写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苦战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突出表现了盛唐边塞战争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高岑边塞诗 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2](P137)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3](P35)悲壮,是人们公认的高岑边塞诗的基调。在他们的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

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而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节气使人感受崇高,而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而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背井离乡,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悲壮的格调,给人以悲壮的情感体验。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说出了高岑悲壮风格的共同性和从这种风格中所获得的复杂感受。

高岑边塞诗的这些共同特点,即是属于辛文房所说的“风骨”的性质,也就是说,这是高适和岑参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品质上最根本的特点,是其独特的一面,也是这一流派与其他流派区别的主要标志。

高适岑参诗的不同点

高适,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两位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有共同的风格,如前所述。但他们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有各自的艺术特点。

由于他们个性、气质的差异,关注生活的角度和着重点的不同,从军的经历不尽一样,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有差别,这些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色彩。这些不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在悲壮的共同格调下,高适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参诗悲壮而昂扬豪迈。这种艺术气质的不同,从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和岑参的代表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就可明显看出。这两首诗都写“汉将辞家破残贼”(高诗)和“上将拥旌西出征”(岑诗)的战争场面,都写“胡骑凭陵杂风雨”(高诗)和“虏塞兵气连云屯”(岑诗)的两军对峙的严峻气氛,都写唐军“摐金伐鼓”、“旌旆逶迤”(高诗)和“四边伐鼓”“三军大呼”(岑诗)的军威和强大气势,都写“相看白刃血纷纷”(高诗)和“战场白骨缠草根”(岑诗)的浴血奋战的惨烈情景„„且都写得气势磅礴,场面壮烈,形成了浓厚的悲壮格调。但高诗中同时又抒写了唐军中兵将的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了边帅的轻敌失策(“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写了边患难平,征人久戍难归、思家不得的忧愤和对腐败无能将帅的怨恨(“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主题深刻而丰富,风格沉郁而苍凉。而岑诗中就没有这种苍凉的色调,它主题很单纯,就是放声歌颂唐西征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其将帅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其士卒:“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通篇洋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高、岑边塞诗悲壮风格的这种不同特点,在他们其他作品中也明显可看到。高适《蓟门五首》“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写出了将士不畏强虏,奋 不顾身的精神,又对战事充满了沉重的忧愁。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完全写将士出征敌虏的情形,写狂风暴雪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全军上下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豪信心,显示了他诗歌的悲壮豪迈风采。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悲壮风格的这种差异,反映出两个人的个性,气质和对边关战事的关注角度的不同,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尚节义”(《旧唐书·高适传》)较多地关注安边策略、将帅气节才干;他前期生活坎坷,长期流浪,更可了解民生疾苦,也更关注戍边士卒的苦难,因而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边塞诗中常感发浓重的忧思,带有沉郁苍凉的色调。岑参工于“缀文”,“常怀逸念”带有浪漫气质,他更关注战场的胜利和功业,易感受振奋昂扬的事物,其作品更多的表现出慷慨激昂,雄迈豪放的气派。

第二在艺术手法上,高适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在叙述中抒发主观情绪和感受,岑参长于描写,注重客体情景的描绘,寓情于景。

高适的《燕歌行》就是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成的。用诗体的语言叙述战争的场面:“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竭石间。„„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用带有浓重主观情感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叙述战争的过程场景。同时又夹入议论性的主观看法和感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这些带有议论性的文字,直接抒写了作者的感叹和忧愤。这正如唐人所说“高适多胸臆语。”这种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的写法,主体形象突出,作品更有理性色彩。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但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展示出战场的情景和气氛:“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出征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在诗中,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战鼓雷鸣,三军呼啸,兵气连云,白骨缠草等壮观景象,都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情景交融,使战场上的客体突出鲜明,让人如临其境。

高适诗不注重边塞风光的描写,即使写景也是触景生情几句,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现实主义的白描叙述则是他诗歌的主要特色。如:“边城十一月,雪雨乱霏霏”;“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古镇青山口,塞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等,这些写积雪,塞风的诗句,只是衬托作者多军旅悲苦生活的现实感受,也是作者触景生情的现实体验的概括。

岑参诗中有大量的边塞风光的生动描写,倾注着他热爱边疆的深厚感情,以雄奇的风光景色寄托作者的豪情壮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千 古绝唱,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肃杀奇寒,北风飞雪,被作者描绘成了春风中的万树梨花,读来壮美而又充满生命力。在岑参的边塞诗中,人们所罕见的边塞自然景色都被摄入其中,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描写的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又如《火山云歌送别》中,对火云的描写:“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对热海的描写:“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些沙漠中奇寒,酷热的景物,被夸张的手法描绘的奇丽,壮观,富有想象力,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卷五引)[2](P137)这个论断是准确的。

高、岑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不同,除了他们的个性差异外,也同他们从军的经历有关。高适在写作边塞诗的高峰期,尽管他两次到过边塞,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他并没有真正入伍,是以漫游者的眼光观察生活,对行伍生活的了解和感受仍欠深刻,当他真正入哥舒翰幕府之后,即渐居高位,心中更多装的是报效皇恩,情感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边塞诗的创作也渐稀少。而岑参一开始就加入军旅,与战士们共同生活了六年之多,“往来鞍马烽尘间„„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辛文房《唐才子传》)对行伍生活有深厚的感情,对边塞风光也情有独钟,以浓重的笔墨描写,赞颂他所熟知,热爱的事物,从而形成他高昂豪放,浪漫亮丽,其他边塞诗人难以企及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第三,在语言风格上,高适沉实质朴,岑参峻逸奇丽,亦即清人刘熙载所说的“岑超高实”这是与以上所说的不同艺术手法相联系的。高适在艺术表现上偏重于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语言讲求“达意”。岑参注重描写,语言运用上更讲求意境的新奇和语言的形象有力。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军容:“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征军气势浩大,而用语简朴质实。岑参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呈高开府》写同样的情景:“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一个“拂”字和一个“震”字,把旌旗漫卷,鼓声惊天动地的军容声势,形容得淋漓尽致而富有动力感,显现出语言的浪漫和奇巧。又如高适写边塞风景:“风飓生惨烈,雨血暗天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语言同样沉实质朴。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描写的风雪却另是一番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意奇、景奇,语奇,使人感到风雪浪漫而绮丽的生命力。又如岑参写风沙:“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入面”“风头如刀面如割”。诗中个的“吼”字,“迸”字,“割”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的传神逼真,表现出了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岑参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得益于他的学识和艺术素养的积累。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博鉴经史,尤工缀文,属词尚清,用心良苦”,加上他对塞外风光的熟识,钟爱和敏感,使他在语言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结束语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都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主旋律,其个性又百花齐放。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所以有永久魅力,原因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杂文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第三篇:边塞诗

浅谈边塞诗

语文教育1334班 郑海凰 学号2013016438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到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时代意义。

一、各时期的边塞诗有着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因而创作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汉魏南北朝的边塞诗主要反映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隋代的边塞诗,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的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是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当时写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且思想内涵深厚,格调高亢。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又如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二、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主题的复杂性、情感的矛盾性、浓郁的汉代情结、鲜明的边地风貌。

(一)题材的丰富性。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

(二)主题的复杂性。对于同一首诗。例如《小雅.六月》,叙写的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事迹。看内容它是战争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例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母无人赡养的同时自然流露出对边塞战争的厌倦以及对统治者的怨恨。《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情的歌唱,又有愤怒的呼声;既有对边塞战争的赞美,也有对这种战争的反抗。这便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总体的表现。

(三)情感的矛盾性。对边塞诗作总体的关照与考察,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情感在总体上是矛盾的。它既表现了保家卫国、共同对敌的高昂的斗争壮志,如《秦风.无衣》等,也有反战呼声的抒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如《小雅.渐渐之石》等。情感的矛盾性特征决定于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从性质上看,边塞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即使是同一场战争,也有利与弊之多少的问题,哪怕是正义的战争,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四)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五)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妻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的戍边的亲人还健在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背井离乡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四、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陈琳、李颀、卢纶、王维、鲍照等,现在主要分析一下高适。

(1)生平: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3)《燕歌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①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②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③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第四篇:边塞诗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年代: 宋 作者: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逢入京使》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月夜忆舍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雁门太守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七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燕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五篇:边塞诗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绛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怀古诗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元.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5、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6、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唐.贾岛.《易水怀古》)

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唐.马戴.《楚江怀古》)

8、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唐.马戴.《楚江怀古》其二)

9、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0、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1、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唐.杜牧.《江西怀古》)

12、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杜牧.《汴河怀古》)

1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杜牧.《西塞山怀古》)韦庄《台城》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

下载边塞诗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塞诗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塞诗

    关于边塞风光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边塞诗

    第一节兴盛原因与特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 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 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

    边塞诗

    边塞诗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常用意象: 1. 战争中使用的物品:金......

    边塞诗

    浅析李益的边塞诗 姓名:刘慧辉学号:200801501416 班级:中081-4 【摘要】 由于长期生活在军营,诗人熟悉塞上风情和军旅生活,能准确地抓住边关特点和征人戍卒思想感情的变化,以亲身......

    边塞诗

    边塞诗 代表:岑参,杨炯 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王昌龄,卢纶,范仲淹,纳兰性德,高适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边塞诗

    边塞诗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营 州 歌 (唐)高适......

    边塞诗答案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

    边塞诗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课 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