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佛教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佛教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况。
2、认识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
3、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时分配:9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印度佛教发展略史
一、佛教的创立和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二、释伽牟尼的生平和创教活动
释伽牟尼的生平释伽牟尼的创教活动
三、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
四谛 十二因缘 三法印
第二节 部派佛教
一、佛教的根本分裂及部派的分化
佛教根本分裂的原因 佛教的主要部派
二、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大众部与上座部的主要分歧
宗教实践方面 宗教理想方面 哲学理论方面
三、大乘佛教
(一)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分裂及其异同
1、大乘与小乘的分裂
2、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分歧
对佛的看法的分歧 最高理想的分歧
修持方法的分歧 理论学说的分歧
3、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批判继承
(二)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
1、大乘中观学派 大乘中观学派的形成 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大乘瑜伽行派 大乘瑜伽行派的形成 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
四、密教
1、密教的形成
2、密教的基本特点
五、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1、北传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2、南传佛教
第二节 中国佛教略史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代
2、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
陆路 海路
3、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的基本情形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冲突 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依附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一)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思潮
1、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的兴起
社会背景分析 思想背景分析
2、六家七宗
本无宗 本无异宗 心无宗 识含宗
幻化宗 缘会宗 即色宗
3、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
(二)晋宋之际的大乘涅pan学
1、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pan学的转向
社会原因
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 大乘《涅pan经》的翻译
2、竺道生与涅pan学
3、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学派
涅pan师 毗昙师 成实师 三论师 地论师 摄论师 楞伽师
三、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
(一)从学派到宗派
1、宗派与学派的异同
2、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历史条件
社会背景分析
佛教寺院经济的独立与发达 佛学思想的成熟与中国化
(二)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1、天台宗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yi。天台宗的基本思想
2、三论宗 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 三论宗的基本思想
3、唯识宗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
4、华严宗 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 华严宗的基本思想
5、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惠能 禅宗的基本思想
四、隋唐以后中国佛教的衰微
1、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
佛教诸宗的融合
佛教与儒家、道家(包括道教)的融合
2、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原因 佛教衰微的特征
思考题:
1、简述佛教“四谛”说的主要内容。
2、解释佛教术语“缘起”。
3、佛教的“三法印”是什么?
4、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及其创始人名称。
第二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绪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和文化释义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一、多样并包性结构。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
一、整体精神。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五行和合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是多样性的异质、异性要素对待统一,便是和。生生是天地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德性。
四、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依赖此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并延续到现代,而没有中断,这是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五、尊师重教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套从胎教、宗教到社会环境教育,从太学、州学、县学到大学、小学、书字、私熟等完整教育体系,保证了各级人材的培养和人的品质、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材。
六、文化主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书:
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三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之美学艺术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美学基本思想和传统艺术式样。主要为:
1、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独特性。
2、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何以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它方式。
3、理解中国艺术的特点和特殊魅力。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
一、中国原始社会到先秦的艺术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原始仪式(礼)的演变和原始艺术的演变及其里面所包含的审美法则
二、原始彩陶。原始彩陶在原始礼的功能作用,彩陶图案的演化及其里面所
包含的中国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三、青铜纹饰。青铜纹饰在上古文化的重要功能,青铜纹饰的演化及其包含的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的艺术的影响。
四、中国美学思想在先秦的基本定型――文:审美对象理论;观:审美观照
理论;乐:审美感受理论。
第二节 中国主要艺术门类及其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的门类结构及其美学基础,以美学基本原则讲解艺术
二、诗:诗的形式分析,析出美学原则,析出文化关联。
三、画:两大类中国画的特点,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四、建筑:分析故宫和颐和园,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第三节 佛教艺术与美学
一、通过佛教艺术与美学讲解中国美学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吸收与改造
二、塔:从印度到中国
三、石窟:从印度到中国(包括窟型、雕塑、壁画的变化)
四、中国寺庙与中国美学
思考题:
1、青铜纹饰重组变形包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意义。
2、律诗的形式与美学与文化的多重意义。
3、塔在中国产生的美学与文化变化。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开设学期:不限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绪论(6学时)第一节 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2学时学)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二、历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
一、天人协调精神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4学时)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上帝崇拜
第二节 中国传统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难点)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三、道教信仰
四、伊斯兰教
五、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
一、仁、义、礼
二、忠孝、诚信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三节 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二、传统理想人格
第五章 中国传统礼仪制度(4学时)第一节 中国传统五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军礼
第二节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
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
四、关于离婚问题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
一、埋葬习俗
二、丧礼习俗
三、丧服
第六章 中国传统衣食住行(4学时)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
一、冠、冕、巾
二、上衣下裳
三、鞋、袜 第二节 中国传统饮食
一、中国古代饮食特征(重点)
二、主食、副食
三、传统饮品
四、古代炊食具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
一、民居
二、宫殿
三、古代建筑特点(重点、难点)第四节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
一、车
二、船
三、轿
第五节 中国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三、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2学时)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
一、诗词
二、散文
三、小说
四、戏剧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
一、绘画(重点)
二、书法(重点)
三、音乐
四、戏曲
五、舞蹈
第八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2学时)第一节 中国传统天文历法
一、天象观测与认识的不断发展
二、历法修订的日臻完善 第二节 中国传统医药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重点、难点)
二、药物学的成就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数学 一、十进位制、筹算与珠算
二、勾股定理与圆周率
三、《九章算术》
四、其他成就
第四节 中国传统科技发明 一、四大发明
二、丝绸与陶瓷技术(重点、难点)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科举(2学时)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
一、形式多样的教育机构
二、内容丰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重点、难点)
一、科举以前的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重点)第十章 中国传统谋略(4学时)第一节 中国传统政治谋略
一、姜尚的政治谋略
二、老子的政治谋略
三、孔子政治谋略
四、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五、其它政治谋略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军事谋略(重点、难点)
一、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特点 二、三十六计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生谋略
一、儒家的人生谋略
二、道家的人生谋略
三、其它人生谋略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文物鉴赏(2学时)第一节 中国古代陶瓷
一、陶器
二、瓷器(重点)
三、陶瓷鉴赏 第二节 中国古代玉器
一、玉器简介
二、玉器欣赏 第三节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一、青铜器简介(重点)
二、青铜器鉴赏 第四节 中国古代钱币
一、古代钱币简介
二、古代货币鉴赏 第五节 中国古代兵器
一、古代兵器简介
二、兵器鉴赏
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2学时)第一节、中西自然观比较(重点、难点)
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式的自然观
二、西方“主客二分”式的自然观 第二节 中西价值取向比较(重点、难点)
一、中国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重点、难点)
一、注重“整体体悟”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二、擅长“个体分析”的西方思维方式
编撰:梁国楹5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了解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比较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理解传统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课时)
了解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时期的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文化隆盛的隋唐时代,两宋时期理学建构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时期游放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明清的文化专制与启蒙、开新。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课时)
了解中华各民族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了解中外文化的两次大交汇。
中编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2课时)
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字的特点,以及其人文精神,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基本分类与成就。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课时)
了解中国科学与技术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科技近代落后的原因。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2课时)
掌握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的特点,认识重教的传统的意义。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文化中的地位、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2课时)
了解辉煌的中国远古艺术、古代艺术的各类成就,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在精神境界。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