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可以这样教
作文教学可以这样教
————作文教学几个有效的做法 暑假里,一个在大学读书的表妹问我为什么不找学生补课,接着又说她给学生补作文是小菜一碟,保管学生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我就问她是什么诀窍,她说就是让学生找一篇范文仿写,如果学生能将一篇写猫的文章成功的仿写成一篇写狗的文章,那她写作文就不怕了。她还说她开始写作文就是这样,而且作文写得不错。这我是知道的。我一直对作文教学感到头疼,听她这样说,我马上想到有一种作文构思法叫换元构思法,这两种方法比较相似,也较简单,我何不试试呢?于是从开学初,我就每周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作文,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学的操作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主要尝试了这样几个做法:
一、换元构思法
语言表达的一般思维过程是:阅读――感悟――识记――情境碰撞――仿制――创造。在这个环节里,“情境碰撞”指所识记内容与眼前想要表达的内容发生碰撞,从而进行摹仿。摹仿过程中,只是把个别词语进行了替换而已。我们把这种植根于“情境碰撞”的写法摹仿、元素替换、观点的创新构思方法叫做换元构思法。当然,换元构思法决不是对已有作品的简单摹仿,而是在摹仿过程中的创新发展,别出一格。
换元构思法有三种模式(1)整体换元。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构思方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给他们读了两篇文章。《伊索寓言》里的一篇《狼和鹭鸶》,一篇用了换元法,把狼换为狐狸,把鹭鸶换为鸡的《狐狸和鸡》,学生听后觉得太简单。当然,我对他们要求不能只换几个词语,要用创新意识将换元法反映到作文中去。我又给他们读了一篇考场作文《孔雀东南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找一篇自己最熟悉的课文,模仿它的构思写一篇作文,全班学生都能当堂完成,且不乏佳作。它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又用了一段时间做巩固训练,不少学生能较熟练运用这种方法了。使用这种方法作文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章法。(2)表达换元。表达方式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些优秀的文章一般都具备高超的表达方式,这就为我们的借鉴提供了基础。换元思维的第二个层次是表达换元,它的思维过程是依靠我们的阅读判断,寻找主题大体相同的表达内容,把前者的表达移植到我们想表达的内容上。这是一种高级的换元构思方法。在指导时,我也给学生读了两篇文章,一篇借助武侠俗语来完成文本模式和内容表达换元的《初三对决》,一篇仿张晓风《敬畏生命》写成的《拥有现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种表达换元已不是简单的文本模式的换元,而是在此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在生活中我们会读到许多名家的作品,这些名家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而且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读者接受,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学习这种方式,运用这种方式。这后的一段时间内,我要求学生训练这种方法,直到大部分学生会用为止。表达换元法在写作借鉴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一种成熟的表达方式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可能是某个作家一生的心血结晶,也可能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结果。面对这些现成的成果,作为初学写作的我们为何不去利用呢?事实上,不光是初学写作的人应该如此,就是作家也应该不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所以,我们喜欢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表达方式可以借鉴,周国平、毕淑敏等人的生活散文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借鉴,我们喜欢的所有漂亮的表达方式都可以借鉴。(3)换元出新。所谓“换元出新”即是将前人的表述稍加修改,换掉其中一些项,成为一个新鲜的观点。它依赖于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要求一个人要独具慧眼。这种方法有点难度,我对学生没做过多的要求。
换元构思法,重点训练的是学生作文章法的问题。当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种构思法,他就有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篇章,也就有了灵活多变而又规范的章法。
二、让课内素材为作文服务
如果说换元法解决的是章法的问题,那么这时我们要解决的则是材料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米”在哪里呢?翻开文、史、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奥妙无穷的画卷;揣摩数理化,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是一组组奇妙的数字、一个个有趣的实验、一条条科学的规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素材。事实上,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可以使文章深刻透彻,生动形象。于是我借近几年的考场作文为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课文素材。例如99年的高考作文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写一篇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断:
假如我成为实验者,一定要先移植古人的记忆。因为我向往古代陶渊明的闲适,陶醉李清照的温婉,更欣赏苏、辛的豪放,我渴望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活。可是记忆移植之后,我惊呆了。原来官场黑暗造成陶渊明的隐居,国破家亡才使李煜吟唱,南北无休止的战乱是李清照凄婉的寄托,而苏、辛的记忆更多的是无力救国的悲叹!
在这个语段中,先后运用了陶渊明、李清照、苏轼、辛弃疾、李煜这些我们教材中出现过的诗人,并且结合他们的诗风来揭示他们所处的那个官场黑暗、战乱频仍、国破家亡的悲惨时代,从而使得语段内容充实,有血有肉。当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出自语文课本的,有出自历史教材的和政治教材的。我给学生阅读大量的范例,让学生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然后指导学生在内容上分类整理,在形式上模仿训练,并且多角度地运用材料。教材中所出现的古今中外的众多人物和所涉及的包罗万象的纷杂事例,我们不可能过目不忘,要想很好地去理解它们,掌握它们也绝非易事。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些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除了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外,恐怕是系统的整理了。从内容上分类整理失为一条捷径。我们可以划分为:立志篇、为公篇、真理篇、修身篇、美德篇、教育篇、人才篇、经验篇、成败篇、友谊篇、哲理篇、学习篇等等。自己先制定一个大的框架,然后把平时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材料随时放入相应的类别里,这样就为以后借鉴做了充实的准备,写作时这些材料就可以信手拈来。其次,从形式上模仿训练,和前面的换元法差不多。第三,还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材料。(1)多角度地认识人物,尤其是对古今中外卓有建树的人物生平的掌握,对提高写作水平不无裨益。而且,每一位人物的生平,给我们的启迪绝不是单一的。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者。
早年就喜爱刑名法术之学,曾与李斯一起受业于荀子。因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建议得不到韩王的采纳,于是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说难》等。后游说秦国,深得秦王嬴政欣赏。因李斯嫉恨李的才能在己之上而加陷害,死于秦,年仅四十多岁。
对于韩非这一段简短的生平介绍,假如我们进行仔细地分析,多角度地考虑,可以提供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①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韩非早年就喜爱刑名法术之学,终成法家集大成者。②名师出高徒——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培养的学生韩非成为法家集大成者。③继承和发展——韩非继承了老师荀子的儒家思想,发展丰富了法家学说。④知耻而后勇——韩非因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建议得不到韩王的采纳,于是发愤著书,后终得秦王赏识。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韩非因才华出众而被加害致死。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韩非早年曾与李斯一起受业于荀子,后因李斯嫉恨他的才能在己之上而加陷害。(2)多角度地评析事例。它可以破除我们的思维定势,使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正确了解事物。如对寓言《滥竽充数》的分析,可以从南郭先生的角度,齐宣王的角度,齐泯王的角度,众吹竽手的角度,这样不仅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开阔了思维。
通过这样的方法指导,再辅以一定量的练习,大多数学生觉得不再无话可说,而且思维有了一定深度。
三、教学生写寓言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寓言,附录后的名著导读有《伊索寓言》的介绍,并有钱钟书先生的精彩新解。这些寓言说理形象、生动,钱钟书先生新的读法让人耳目一新。我觉得让学生像钱先生一样读寓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都有很大的作用。于是写作课上,我让学生回忆我们曾经学了哪些寓言,然后让学生讨论,明确了所谓寓言,就是假托短小生动的故事或自然物,用拟人手法,来说明生活哲理或经难教训的一种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富有理趣。说理是寓言创作的目的,哲理是寓言的灵魂。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令人深思。接着,要求学生模仿已学过的寓言,进行创作。结果,交上来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这种作文样式为学生所喜欢。
四、联词成段或联词成篇 我曾在我给孩子订购的《小学生作文评点报》中看到这样一种写作样式――三句话作文快餐。即创设一个情境,用三个词语联成一段话。我觉得这种方法也很简单,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于是我把这种方法加以改变,形成长期作业。每学习一篇课文,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后的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任选三四个,联成一段话或一篇作文。长期坚持,竟也有不少学生写出了很不错的作文,也不再害怕作文了。
五、改写诗词
曾读过曾冬的一组文章《唐诗素描》。他在保留诗词特质的前提下,以素描和写意传写唐诗,语言清新,风格恬淡明丽,可谓别具一格,拓展了内容,又有新意。想象丰富,富有丰沛的活力和弥满的张力。我给学生印发了这组文章,让学生阅读,品析,然后进行仿写。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改写创作,交上来的习作有时也是异彩纷呈。
六、给范例,教规律,写好抽象话题类短文。在书报杂志的卷首语,或是发表在“精品屋”“珍珠滩”等栏目中,或是散文诗、散文集等书籍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富有诗情画意与哲理的短篇佳作。这一类文章,极有规律,多用并列式的句、段形式,化抽象为形象或抽象、形象融为一体。我找来几篇范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明确此类文章的特点、结构,总结规律,然后仿写。现举一例:
例文生命是什么 有人说,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健,老年的愤世嫉俗。
有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一切感情的组合体。
有人说,生命是晚霞衬落日,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是孤月冷歌的漂泊。
我是女子,而自古女子的生命就好像特别轻贱,我不妨也说,女子的生命是貂蝉轻舞的团扇,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是杨玉环抛上树的白绸,是西子坠湖的涟漪,是绿珠溅落的鲜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窦娥赴刑场的怒火――都说是红颜薄命。
现代的女孩子是幸运的,时代懂得尊重她们,欣赏她们。但是她们的生命却有的挥霍于歌厅舞厅游乐场中,屈服于鲜艳的玫瑰和精巧的礼物下。同时又得感谢上帝造物的公平,有很多的女孩富有才华,懂得自重,用生命诠释另一种美的意义,划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学生习作,仿《生命是什么》的格式,写一篇《爱是什么》 学生佳作,爱是什么
朋友说,爱是困难时的救助,痛苦时的问候,无助时的领先,成功时的提醒。
恋人说,爱是目送来的一个秋波,飞过去的一个吻,手挽手时在马路上的散步,二人世界里的窃窃私语。
花工说,爱是纯洁的花仙子,爱是多情的含羞草,爱是自私的刺玫瑰,爱是香气四溢的狮子菊。
同桌说,爱是学生思想偏激时政治老师的苦口婆心,是学生行为怪异时班主任是锐利目光,是学生学习困难时数学老师的诲人不倦,是我们校长春风化雨般的国旗下的演讲。而我还要说,爱是火焰,爱是大海,爱是白雪,爱是蓝天,爱是给予,爱是付出,爱是奋斗,爱是追求。
爱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七、反观习作,重新为文。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写的作文,回忆原来的写作过程,重观原物,重忆原事,重审原作,反思原创,反评原文,从中引发对生活新一轮思考,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格档次。附练习一份如下:
原文餐桌上
今天,我十岁生日,正值嫩芽初上的早春,可下着小雨,天气很冷。中午,我和小伙伴们跑进餐厅,一眼就看到了一个五彩的大蛋糕,端端正正地摆在餐桌中央。我高兴极了,生怕笑出声来。来到餐桌旁边,作为“小寿星”,我坐上了“正席”,还真不习惯呢!我和小伙伴一起点燃了蜡烛,在灿灿的烛光下,齐声唱起生日之歌。爸爸妈妈和周围的大人也用掌声拍着节奏,跟我们唱了起来。满堂响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
吃蛋糕了,小伙伴们争先恐后。燕子妹妹张开小嘴去吃,可无论怎么吃,嘴角上总要粘满奶油,像一只贪吃的小猫,把大家都逗乐了。我们斟了饮料一起干杯,妹妹快乐地叫着:“祝姐姐生日快乐,学习进步。”我心里美滋滋的。
猛地,回头看见,站在一旁的爸爸妈妈正忙着为我们切蛋糕,斟饮料。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眼圈热乎乎的。我只顾自己和小伙伴们热闹,怎么差点忘了爸爸妈妈呢?我仿佛看见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地踏着;爸爸披着大衣,在昏黄的灯光下为我检查功课……望着他们慈祥的笑容,和那开始发白的头功发,我再也坐不住了。我站了起来,把我的那份蛋糕切成双份,双手捧到爸爸妈妈面前:“谢谢爸爸妈妈,祝你们健康快乐!”话音刚落,餐桌上响起了小伙伴们热烈的掌声,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回眸《餐桌上》 从那个“餐桌上”的生日走向今天花季的生日,转眼间已是六年。六处的光阴,沧桑了许多。桌上已没有了蜡烛糕点,没有了小伙伴的欢声笑语和亲朋好友的举杯祝愿和喝彩,唯一不变的是父母慈祥的笑容和欣慰的目光。
六年,让爸妈头上爬上了多少银发,人到中年,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托付给了自己的女儿。从老屋门口泥泞的道路到家宅那橘黄的灯光,从送至教室门口的毛衣到每天晚上那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关爱伴我成长,我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又有多少时候,能像今天和六年前餐桌上一样,感悟得这样深刻?皱纹是一册册无字的书,需用心灵去解读,我的生日,不只是属于我自己的节日,也是爸妈生我养我的纪念日啊!
夹一些自己喜欢的菜给妈妈,趁着我还有机会这样地去爱。我的生日没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然而,亲情,这无法取代的血肉相连的东西,洋溢在这幸福的空间里,笼得气氛更加温馨。
既然六年前我就会把蛋糕切成块分给爸妈,我也会永远地去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上面的几点作文教学尝试,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作文能力逐步提高,也让我尝到了甜头,对作文教学感到不再那么茫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会继续尝试一些新的做法,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让综合性学习常态化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内外部的原因的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处于被冷落的状态,即使开展活动,也只少数精英学生参与,绝大多数学生被闲置,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因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我校九年级语文组选择了综合性学习“迷你课题”实验,借他人成功的经验,进行课题研究,使综合性学习常态化。
一、课题的特点(1)语文迷你课题以现行初中教材为依托,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重过程,重参与,一般主体部分在课内由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2)语文迷你课题问题具有单一性,重探究,重应用,其思维流程具有分解性,切合初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课题的操作方式
(1)组织形式:一般以课堂教学布置任务,分为个人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完成、全班集体完成。(2)实施阶段,由课堂教学内容引发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学生结合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能力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信息收集整理与课题研究。最后达到表达交流阶段。(3)评价原则。教师的评价十分重要。一是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二是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过程评价。三是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四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要让学生本人成为最为重要的评价者。
三、课题的作用和意义
(1)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的学习方式,而不采用疾风骤雨式的改革,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改进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2)使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并且能够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起到正面影响。(3)为在初中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样本,并对其他各门学科产生正向辐射,为高中阶段的继续研究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深刻体验。语文迷你课题以现行语文教材为依托,密切联系初中阶段的教学实际,通过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来历,明白语文能力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得静态的知识得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所发现的问题和所获得的技能又可以回到日常学科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加深。(2)培养跨学科领域学习的能力。语文迷你课题具有分解性、简易性的特点,教师可以侧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流程的规律性内容出发来引导学生;同时拓宽学习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问卷调查等获取资料的方式。(4)学会分享与合作,注意过程与方法。语文资料浩如烟海,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十分重要。要发展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培养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第二篇:《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暑气未减,但我的心境极好,一切都缘于这本书《可以这样教作文》。正如另一本书中所说:因为那里,梦一般美丽,花一样绚烂,阳光一般纯净。让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文中,薛瑞萍老师通过日有所诵来叩启孩子的天赋之门,从一年级开始,就每天要求学生背一小段儿歌或者儿童诗,这些小诗歌内容浅显易懂,滑稽有趣,学生非常喜欢,每天背一段也不觉得辛苦。这样,每天10分钟,几年下来,孩子的精神世界却因这每日的10分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贾志敏老师回忆他儿时的语文课,语文老师每个星期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他们听,讲到紧要关头还会故意卖关子,贾志敏说他的读书兴趣就从那时培养出来了。每一天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日复一日&&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也许没有留下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记起了雨的光临,理解润物细无声、厚积而薄发的真正含义。
新课标指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而作文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在教学中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甚微。孩子们仍然怕写作文,仍然把写作文当作苦差事,每次习作都是应付了事,完成的质量也不够高。基于孩子的心理及生活实际情况,每次教学前,我都会翻阅许多相关的资料,并为学生搜索生活中的素材,寻找孩子习作中的闪光点,提供习作展示平台,让孩子发表习作,在发表中体验成功!当读到《可以这样教作文》这本书时,隐隐之中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更让我回忆起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书中,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等24位名师对于作文教学的诸多难题,道出了他们的真知灼见。阅读着他们在一线教学中摸爬滚打的智慧结晶,不禁让我感叹: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另一张说话的嘴巴,是一场别具魅力的对话。一直以来,我们灌输给学生的作文形象是非常故事,非常意义,非常中心,非常人物,非常情感,非常思想。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有了‘爬山虎’向上的力量,有了‘蒲公英’的自由和恣意,有了‘桃花’的烂漫和绚丽,他们的言语和精神何愁不走向一个美妙的境界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形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研究的项目。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正如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在学会修改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作文的用词的斟酌、锤炼及精打细磨的功夫。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学校的引领下,四年级的习作教学也开始训练学生练习修改作文。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教学,我当时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指导,更是忧心忡忡,总是担心这儿,又担心那儿。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在摸索与探寻中展开学生修改习作的指导。起初,我向孩子们讲清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的意义,其次再具体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要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习作进行不同的指导。在修改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修改,初步检查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再分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互相修改,并做好修改痕迹,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修改的同时,我也不断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修改中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既得到了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又学会了修改作文,提高了自身的习作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正如书中所说学生们没有改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没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写作品质,更没有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写作意识!
作文是一个慢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好:世上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对于作文也是一样:并不是作文难教,而是缺少总结,缺少方法,只要善于总结方法,自然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今后的作文教学道路上我将努力探索、静心钻研,期待有一天柳暗花明、拨云见日!
第三篇:《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可以这样教作文》读后感
作文课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常常让我感到很困惑,但这学期读了《可以这样教作文》这本书后,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教学中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收集了于永正、薛瑞萍、孙双金等24位名师的作文教学经验,以及精彩的教学片断。他们写作的语言很平实,但蕴含的寓意却很深远。光看那些题目,就会让人欣喜,如:《让“习作”变为“喜作”》《习作,儿童生命的曼舞轻扬》等。不过,在细细品味之后,更多的还是给人以深深地启迪,比如贾志敏的《和孩子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管建刚的《对当前作文教学4大误区的破解》,吴勇的《让孩子拥有孩子的写作》……从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里,我读到的是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充满智慧的训练指导。从书中,我获得了一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是提高习作的前提。
不管是哪一位名师,对于学生习作兴趣都作为作文教学的前提。他们往往通过鼓励、表扬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喜欢上习作、喜欢上表达。只要愿意表达就是好事。可以采用定期开展有效的作文展评,办《作文周报》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感情地朗诵学生的优秀习作;评选“优秀小作家”等。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示范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兴趣的推动,学生喜欢上习作,也就乐于表达了,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有效的积累是提高习作的源泉。
人们常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所有的名师也十分中重视学生的有效积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感兴趣词语,以及重点词语,来理解。让学生读懂每一句、每一段,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将那些优美词、句、段积累下来。阅读教学中除了语言的积累之外,还要让学生获得一些情感和知识的积累,这样才会达到有效积累。
2、课外阅读更是为学生积累提供了一片丰沃的田野,学生读书多了,自然积累也就丰富,不管是哪一位名师,都非常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也进行了大胆尝试,对学生进行好书推荐活动,读书交流活动,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动物小说,科普知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每天午会课,放学回家学生都会主动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时,学生的展示更是精彩,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3、生活中素材积累必不可少,每一天他们都将经历许多事情,如果没有及时记录,就会遗忘,写作时便无法呈现了。因此,我在学生开展了班级轮流日记,让每一位学生及时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达到了素材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
三、方法指导,必不可少。
名师们认为孩子的习作方法、技能、技巧方面不够强,因此,老师应当好一名教练,指导学生习作。常常上到文章的精彩之处,可以让学生补一补,或写写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随笔等多种形式,并做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读24名师的作文经验,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也更让深刻地体会到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第四篇:教学写景的文章可以这样教
教学写景的文章可以这样教
-----教《望月》有感
《望月》中的第1、2自然段是写作者在夜晚欣赏月夜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1、轻声读这一段,并划出描写月光下景色的语句,轻声读
一读。
2、指名读你划下的内容,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边听边
想像一幅画面。
3、指名说说,你听的时候,头脑中闪现出来的一幅画面。
4、让男生先起来读一遍,希望你们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送
给女同学。完了问:“女同胞,你们收到了吗?”再让女同学把这幅画面送给男同学。
5、你们一起把这幅画面送给老师,好吗?全班齐读。
6、你们猜,老师收到你们送的画面了吗?
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发现学生们朗读的兴趣特别高,且朗读也很有感情,还在读、想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认为这要比老师一味地讲解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课文的效果要强得多。
第五篇:古诗可以这样教的
古诗可以这样教的 ——北师大小学第八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本课是第4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结合单元主题“花”选编了两首描写春花的古诗。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胡蓉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知难而上,勇敢地挑战难度很大的古诗教学。以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醉心古诗教学研究的教育情感,多年积累的文化底蕴,使得她的这堂古诗教学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古诗教学模式的大胆转变。
今天的教学流程,一改以往的诗歌一首一首的教学的“逐首教学”模式和解题入课、随后正音、字意过关、句句分析、全诗翻译、背诵扫尾的“逐环教学”模式,大胆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胡蓉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爱春”的情怀为主题,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二度整合,异中求同,索解出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分步解读,则是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悟出万紫千红是春,一枝独秀亦是春,为二度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二、在本课教学中做到了几个整合 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学科整合,让音乐的形象生动带动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诗歌深刻的意境。
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新旧知识的整合,例如《春夜喜雨》《春晓》的运用,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三、情感和内容上的融通。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杜甫以浓烈的手法,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胡蓉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的就对两首诗歌的异同做出了判断,无论是内容上的或者情感上的,三个层次的不同都轻松的解读了。
四、多种诵读和文化熏陶带动学生感悟古诗。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胡蓉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花、蝶、莺”化为这样的画面:从满蹊和千朵万朵的多、压枝低的繁茂等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
而这些单单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喜诗人所喜、爱诗人所爱,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将两首古诗整合、对比教学,设计巧妙;以朗读、感悟教学,回味悠长。胡蓉老师的文学底蕴和课堂如中国文学般内链含蓄的情感表现都显得特别和谐,真真正正起到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桥梁的作用,教者悟出了文本的情,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融入了文本,融入了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也有几处地方值得商榷。
古诗文中平仄的解释。
平仄的说法可否不提?教师是否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读法,然后告诉孩子们: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黄是几声?生:二声。蹊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黄-蹊-。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两首诗的教学着力点应是不同的 《古诗二首》是否就意味着它们是同等难度系数,同等教学方法的呢?当然不是,我想,在教学中,它们的着力点和施力度应该是不同的,第二首诗歌明显难于第一首诗,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施力。相对简单的地方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表述,有难度的就处理细一些。使整个课堂教学张驰有度,难易分明,重点突出。
3、诗歌教学层次清晰,板块也很明晰,但串起这些板快层次的线索却不太清楚,应多强化“春”或者“花”这个内在线索。
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课堂,我想,在现场听到胡蓉老师这节课的人的感觉都应该是这个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