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5 07: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井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井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井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3、诗歌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

2、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井”的象征意义——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

2.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2、理解“井”的象征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5年后历任重庆《大公报》编辑,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教师,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新晚报》电讯翻译,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翻译,译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

2、杜运燮作品

诗集《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

《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九叶集》、《八叶集》(合集),散文集《热带风光》等。《香港回归颂——一个七九老人庆九七》获香港《大公报》与北京《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诗歌

1、个人自由朗读

2、教师朗读

3、学生朗读

(二)、结合“导读”提示,学生交流讨论谈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提出疑难问题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

四、诗歌分析

(一)、阅读诗歌第一节回答:

1、首句“我是静默”有什么作用?

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

2、“井”对自己的世界是怎样描绘的,写出了“井”的怎样的心理状态? “井”的世界“完整和谐”的,有“几片草叶”,有“小小的天空”,有“几朵浮云”,三个意象构成了“井” 的安适清静的环境,写出了“井”平淡而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

(二)、赏析第二节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

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这里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对照

“我”的“静默” ——“你们”的“烦忧”

(三)、赏析第三节

1、诗句“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中“只好”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既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又写出“井”离开“温暖”的被迫与无奈。

2、你怎样理解诗句“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满足于荒凉的寂寞”,不怕“孤独”,这是“井”的精神境界,是“井”的独特个性,正是“井”的特性,才使得“井”能够“永远澄澈的丰满”。诗句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给我们已启示。

(对比)

温暖————“荒凉的寂寞”“孤独”(这是境界、个性)

(四)、赏析第四节 怎样理解诗句“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冷寂的心灵”是指“井”的沉静沉默的心灵,而这心灵可以“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进一步显示出“井”的大度与包容精神境界。

从整体看,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

(五)、赏析第五节

诗句“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怎样理解“黑暗的地层”呢?

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

(六)、赏析第六节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七)、赏析第七节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诗里的“井”有哪些形象特点和性格?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

第一节是粗略的描述,以“草叶”“天空”“浮云”构筑衬托“井”的环境,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

2、如何理解“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它在世间的命运遭遇?

诗中设置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屏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来说,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地承受”的。

3、试剖析“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 这两句诗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示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处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实际展示的是“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4、“井”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上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五、语言品味

说说你喜欢哪句话或哪段,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难点是诗句含义的理解,最集中的体现在对诗句“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的理解上。

从学习过程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有困难,尤其是对含义丰富诗句的理解。我分析,学生对生活生命的具体体验缺乏敏感性,更缺乏必要的思考。

第二篇:《井》教学设计

《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

2、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井”的内在精神品质。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有一句话说得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方面是说柳永的词作流传之广,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井”对当时人们的重要性。古代没有自来水,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是井水,因此有井台处便是人们的聚居之处,古代的井邑就是我们今天的村落。“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井总是默默地承受人们的汲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一下井的诉说。(二)、简介作家作品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20世纪30年代回国。“九叶诗派”成员之一(还有穆旦、陈敬容、郑敏、辛迪等)。有诗集《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诗文合集《海城路上的求索》等。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之一,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诵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注意瞥(piē)见

屏(bǐng)弃

洗涤(dí)

虔(qián)诚等词读音,排除文字障碍。

2.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同学提出诵读建议,老师予以指导。(明确)语调应适当平静,节奏应适当舒缓。

3.学生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提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除去抒情主人公还塑造了哪些形象?(明确)抒情主人公——井——“我”,除去“我”还塑造了“你们”(汲水者)这一形象。

2.给诗歌划分层次(1)“井”周边的环境。(一个“静默”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井”的世界原本是完整、和谐的,而这一切终究由“你们”的出现而打破)

(2~6)井和汲水者的对话。

(7)深入刻画“井”的精神品质。3.体会“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中“只”“只能”的妙处?

(明确)写出来“井”的高度自信。4.“井”的自信来源自哪?(明确)来自黑暗的地层。

(五)、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讨论“井”“你们”“黑暗的地层”“垃圾”的象征意义?

2.联系背景(课文并没有直接给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注意第3页右下角的诗歌创作时间1944年),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尾声阶段,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秋后之蝗,失败已成必然。

3.学生再次讨论上述“意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井——象征的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

你们——象征的是日本侵略者(由1944年这个背景,以及第二节中你们在“饥渴的时候,离开温暖,前来淘汲,满面的烦忧可以推出)

黑暗的地层——社会最底层的民众

垃圾——侵略者给我们神州大地留下的创伤。

4.讨论,这首诗在当时所能起的作用。

(明确)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去应对民族的苦难。(六)、教后反思

这首诗歌难点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最集中的体现在对诗句“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的理解上。

从学习过程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有困难,尤其是对含义丰富诗句的理解。我分析,学生对生活生命的具体体验缺乏敏感性,更缺乏必要的思考。所以一定要适时的加入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第三篇:井-教学教案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充满儿童生活情趣。深文细致地指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的自己的劳动给常来甜美欢乐的人们。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下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一、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砖上藻砖石。)

二、自由读深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深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2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中什么?(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

二、井的历史古老。)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绝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

(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

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有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楚。)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5、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标划。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

(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 甜。)6、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来的?

(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樱子。真是可爱极了。)7、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8、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9、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10、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出井水三个特的?

(采用了有概括,有具体事例来源照井水的清甜凉。)11、思考回答:

这么了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1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自然段,总结归纳段意。

投影: 第二自然段意:井水很清,很甜、很凉。

13、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课文。1、齐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1)看到这田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饮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2、归纳本段段意,投影: 我常想掘本井人的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打出幻灯,出示投影(三段的段意)把段意串连起来归纳深文的 主要内容。(提示:先通读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体现观要点的词语,删去重复的词语,然后用恰当的通顺连贯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连在一起,最的再读一读,看要点是否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七、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八、板书设计

外形、历史

地点、大小、形状(中台井图)

历史:古老

清: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15 井

甜:吃、浇菜、洗萝卜

井水特点

凉:浸新鲜的红心李子

联想:

劳动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课后练习: 1、比一比,组词语 傍()吩()

咐()

胖()膀()粉()

符()

拌()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间,城下面画ν。乘凉(chéng chèng)

记载(z?i zài)痴痴(zhī chī chī)

嬉笑(xī

x?)3、多音字组词。

xì()

pū()

shuǔ()系

jì()

pù)

shù()4、仿照例子,再写出几个词语。干干净净

白白胖胖

–––––––––––

––––––––––––

––––––––––––

––––––––––– 碧绿碧绿

一颗一颗

––––––––––

––––––––––

–––––––––––––

––––––––––––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第四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5-教学教案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2.掌握比喻的运用。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感情。(投影。)(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 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 .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投影。)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j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投影。)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第五篇:29、满井游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白描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技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情,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板书文题、作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燕(yān)地 花朝(zhāo)节 飞沙走砾(lìn)二日 鹄(hú)波色乍(zhà)明 廿(niàn)女 靧(huì)面 髻鬟(jì huán)倩(qià)茗(míng)罍(léi)浅鬣(liè)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堕(huī)事 恶(wū)能无纪 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 冻风时作:起。廿二日:二十。

偕数友出东直:共同,和。若脱笼之鹄:天鹅。土膏微润:肥沃。悠然:悠闲的样子。娟然:美好的样子。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晶晶然:光亮晶莹的样子。呷浪之鳞:吸。以游堕事:坏、耽误。适:正好。恶能:怎能。(2)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作(时常,经常)于时冰皮始解(时候)

为: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被)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之:若脱笼之鹄(结构助词,的)

倩女之面(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郊田之外(结构助词,的)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代词,指代“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乍:波色乍明(时间副词,初,始)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时间副词,忽然)鳞:鳞浪层层(名词作定语,像鱼鳞)呷浪之鳞(名词,鱼)始:于时冰皮始解(副词,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副词,才,方才)余之游将自此始(副词,开始)(3)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茶,这里作动词,“煮茶”)罍而歌者(酒杯,这里作动词,“举杯”)

红装而蹇者(原意为跛足,引申为驴,这里作动词,“骑驴”)鳞浪层层(鱼鳞,这里是指像鱼鳞一样)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跑)(4)古今异义

局促一室之内(古义:拘束,限制;今义:拘谨,不自然)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5)成语 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悠然自得:悠闲自在的样子。

飞沙走砾:沙子飞扬,石砾滚动。形容风很大。3.作者链接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4.背景链接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京郊一处胜景,据称井口直径五尺余,内有泉水四季不干,常有井水溢出,因而又称“满井”。

5.文体链接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请概括作者游满井这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流点拨】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文本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讨: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润土:肥沃。冰皮:冰始融化水波清澈。山峦:清新可人、娟净明媚。堤柳:柔软。

麦苗:破土初生、整齐喜人。游人:快乐潇然

鸟鱼兽:快乐嬉戏、悠然自得。

2.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交流点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交流点拨】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4.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四)语言赏析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五)写法探究

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交流点拨】1.白描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本文这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小结

在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团锦簇,而北方仍是水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作者却带着我们走出家门,步入野外,看都了别有洞天的早春景色。

课后习题

1、翻译本文

2、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板书

下载井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井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6、满井游记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井教学设计我(5篇)

    25《井》教学设计刘丽英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井水“清、甜、凉”的特点,学会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 3、引导学生懂得劳动能给人带来甜......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29.《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 井 游 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意。 2、 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跟袁宏道同时代的张岱说:古人写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也就是说:古人写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郦道元,其次是柳宗元,与他同时代的......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八年级C1511班教师:周宝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我教《满井游记》 ___ 阚久丽 【创新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熟读这篇写景小品,联读、积累大量写景短语。 2、品析文章第二节写景的句子,了解作者“独抒性灵 不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