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我教《满井游记》
___ 阚久丽
【创新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熟读这篇写景小品,联读、积累大量写景短语。
2、品析文章第二节写景的句子,了解作者“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读,朗读
l.学生自读课文,进行字音认读。
2.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注释,理解词义。
3.对同学们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在领会文中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初步读懂课文;要读得通顺,读音正确,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二)译读,朗读
1.请同学们自读自译课文。
2.教师就文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学生抢答。
(三)品读,朗读
1.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说说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层次,理解文章的脉络。
2.请同学们在品析的基础之上,找出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师出示: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②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让学生找到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知道把什么比作什么。比如第一句:把刚解冻的水比作从匣子里刚拿出的新打开的镜子。第二句是把被雪洗过的山峦比作刚梳妆打扮过的少女。
并思考,作者的这些比喻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来比喻,你会比作什么?从而理解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据格套”的文风特点。让学生感悟作者运用这些修
辞手法来描写满井风光的用意,是想表达游玩的感受——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四)积累,背读
本课在语言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高频率地使用精美的四字词语。 l.让学生圈出文中的四字写景美词,进行大声朗读: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砾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柔梢披风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2.组织同学们进行四字写景词语回忆比赛。同学们提及的可能有如下近百个词: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星汉灿烂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霪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林壑尤美 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野芳幽香 佳木繁阴 风霜高洁 溪深鱼肥 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等。
第二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承德围场四合永中学 冯海军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
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
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
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错误(可以从生字和断
句方面等。)
二读:
1.指名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齐读熟悉。
三读: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译读: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2.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3.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4.齐读巩固
5.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读:(赏读)
要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学生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赏析、探究:
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
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
(2)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
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
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
主题探寻: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第三篇:满井游记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编制教师:于爱凤
编号:8104
审核教师:赵开礼 贾立芳 刘辉 吴帅梅 赵秀梅
审批人:田子成备课时间:2012-4-30
29满井游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春天,在诗人笔下是最富有清新、浪漫气息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检查朗读,学生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断句: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自由朗读课文。
2、抽取学生(或个人或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间互评。
3、整体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4、交流在预习过程中的翻译疑难。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于时冰皮始解(这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娟然如拭(……的样子)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冰皮始解(开始)髻鬟之始掠也(刚)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编制教师:于爱凤
编号:8104
审核教师:赵开礼 贾立芳 刘辉 吴帅梅 赵秀梅
审批人:田子成备课时间:2012-4-30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5、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三、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2、明确:共四个方面。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
四、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3.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归纳要点3.比喻修辞:(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3)“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4.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曲折的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水的情怀。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
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阅读:《极乐寺纪游》、《春游西湖》。
第四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ã)返 燕(yün)地寒 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倩(qiàn)女 花朝(zhüo)节 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 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ûâ)罍(lãi)而歌者 曝(pù)沙之鸟 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â)呷(xiü)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第五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永嘉县
桥下镇一中 胡可白
【目标】
1、立足于言语,运用多种方法品读文章第二段描写北方初春景色的句子,突出几个重点虚词、动词及比喻、白描等言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2、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3、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
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描写春天的作品很多,(出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怎么看出他描写的就是初春?(出示)
酥: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新华字典》
二、品读写景句,感受北国春之“初”景
过渡:同样描写初春,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是怎么写的?(出示)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自由朗读,你最喜欢他笔下的哪一处春景的描写?(出示:一见钟情——)
◇作者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柳、山、水、麦苗、鸟、鱼„„
◇你能给这些景物加几个形容词突出其属于“初春”的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的? 预设: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微:稍微。
写出了初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能否将“微润”改为“湿润”?——通过比较体会“微润”与“湿润”带给人的细微的感受差别,紧扣“初春”之“初始”的特点,初步领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的风格)
2、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皮:包或者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为何不是“冰面”、“冰层”?)解:融化(冰或雪由于温度或太阳光的照射化为水)——能不能描述下“融化”的状态?
始:开始。(为何此时开始融化?天稍和 和:暖和,不冷也不太热)——写出初春气温渐渐回暖的特点。
乍:初、始。(初春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能不能换成“猛浪若奔”?水波由冰皮融化而成)
晶:从三日,表示光亮。
◇为何将水波比喻为镜子?(镜:古代照形取影的器具,正面磨光发亮)
冷光:写出初春水冷的特点。
乍:突然。——作者因看到明亮清澈水波的惊喜。
小结:有天“稍和”而有冰“始解”,进而才有了“乍”明之波,作者将自己“冻风时作”、“欲出不得”的压抑融合在了对初春到来的惊喜中,正因为他对自然的钟爱才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与独特的体验感受。
指导朗读: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语速稍快,感受作者从细微之景中感受到初春到来的惊喜之情。)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被——似乎晴雪有了自己的意识与行动。娟: 形声。从女,从肙,肙亦声。“肙”意为“细小的”、“小巧的”。“女”与“肙”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女子”。本义:身材小巧的女性。
拭:擦拭。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式:程式、规范)——“洗”“拭”“娟然”等词语皆用于女子,作者赋予笔下的山以女子的柔美娟秀,与他人全然不同,似乎与平日对山的认识不同,但细细品来,却与上文相衔接,恰恰紧扣了“初春”的特点。
始:刚刚(写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的少女一样,清新脱俗,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少女的梳洗打扮表示了一天的美好开始,正如这“初春”的美景。)
◇平时的文章把山比作巨人一般,袁宏道却比作少女,好不好?(山的内在柔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指导朗读:想象古代仕女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动作轻柔而细腻,新的一天的开启。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你对“初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察? 生:草芽萌发、风柔了、阳光变暖、树皮不再是暗黄色、厚厚的棉衣放起来了„„(袁宏道还写了哪些“初春”之景?)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将舒未舒”是怎样一种姿态?(借助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描写一下。)
披:给你什么感觉?能否换成别的字?(“披”写出柳条的飘逸之姿,“披”在文言中又有“穿”的意思,偏于拟人。)
浅鬣——短鬣:春二月,麦田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鬣毛。不仅写出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的特点。(“浅”与“短”有何差别?“短”感觉粗壮,“浅”既有长的不高的状态,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弱之姿,更符合“初春”。)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释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睡眠戏水的鱼,一切动物都显得有喜气。(为何“有喜气”?“喜”从何来?)
生:春天到来之喜、万物复苏之喜、生生不息之喜、自由自在之喜„„ 哪些字词能表现出动物的悠然自得?
曝:晒太阳。(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场景?)呷:改为“喝”如何?——“呷”有吸水、戏水之意,鱼儿在赖以生存的水中嬉戏更可见其自由本性。◇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猜猜第欧根尼会怎么回答?)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为何这么说?)明确:追求自由也是人的本性。
四、结合背景,体会作者追求自由之本性
1、万物自由皆有喜气,作者袁宏道又如何? 出示: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出示背景: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万历二十七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辞官返里,居柳浪湖畔,作庐山、桃源之游。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强调“不仕”、“解官”、“辞官”)
生:淡泊名利、厌弃官场、喜爱自然山水、追求自由„„
2、出示:
夫(第二声)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结合刚才对袁宏道的理解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自嘲or自傲? 出示: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再读写作《满井游记》后作者的经历,作者为何将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他热爱自然,但困于春寒;他追求自由,但困于官职。出示:
男儿生世间,行乐苦不早。如何囚一官,万里枯怀抱。
——袁宏道《为官苦》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感受袁宏道苦苦压抑下的追求自由之心,所以他笔下的“满井”才如此与众不同,他眼中的“初春”才如此与众不同,“至理本无非,从心即为是”,他始终在抒写着内心深处最本然的追求。)
五、作业
袁宏道在北方的春寒料峭中感受着生命复苏的暖意与自由之本性,我们南方小镇的春末又如何?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板书设计
自由之性
满井游记 初春之景 借景抒情
本然之求
【教学反思】
1997年钱梦龙先生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学之后,听了很多专家、优秀教师的文言文课,自己也尝试着学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疑惑,这就是“文”与“言”的结合了吗?直到“言语”教学理念的引入,将文言文的各类知识进行了整合、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既关心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关注了传统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关注文言文的关键字词,而不是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的释义。“言”的落实是文言字句知识的教学,而文言文所蕴含的诸如情感意蕴、文章特色、作家风格流派等“文”的教学怎样体现,个人认为这种“言语”教学方式的研究将很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