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炮兽》导学案
《炮兽》导学案
【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揣摩和体会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重难确认】把握场景设置对表现作品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意义。【知识链接——记一记】
一、作者简介:雨果其人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致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2、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
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叫《船长》)。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二、文学常识: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浪漫主义文学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情节戏剧化、人物超凡化等。
三、语言积累:字音字形 撞城槌chuí 一垛墙duò 禀赋bǐng 褥rù子 桅wéi杆 驯xùn服 颠踬zhì 锚máo索 胳膊肘zhǒu 摇曳yè 剐guǎ 铁锤chuí 瞥piē见 飓风jù 合拢lǒng 痉挛jìngluán 【导读感知——读一读】
一、话题解读,知晓场景
思考:什么是场景?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的有什么区别?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场景描写(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通过绘画雕塑(瞬间、画面凝固)、小说(文字、画面连缀)、电影(视听、画面连缀)特点的比较了解:
从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与绘画、雕塑不同。绘画、雕塑是典型画面的凝固,绘画、雕塑总是将发生在空间与时间中的某一顷刻的动作或画面凝固下来表现,并且只能这样表现。小说则不同,作为语言艺术,它可以叙述一个漫长的故事,可以在事件与事件之间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连接。这一点,小说又与电影相似,将一个个事件组成画面、再将画面连缀起来。只不过它们所运用的语言不同,小说是用文字来展现画面讲述故事,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电影则是用画面直接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
二、探寻主体,走进文本 阅读全文后分小组讨论: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炮队队长,还是那个神秘的老头(将军),或者是炮兽?说说你的理由。(补充介绍相关情节)
作品概述:《炮兽》节选自《九三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疾风暴雨时期。当时,共和国诞生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九三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象。
小说中三个主人公分属不同营垒,个性立场十分鲜明,以前又相互认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与共和军司令官郭文是亲戚关系,而共和国派来监督郭文的神父西穆尔登又曾是郭文的老师。小说最后在这样一个情节中达到了高潮:在共和国军的围困下,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看到即将被大火烧死的三个孩子,人性萌发,力救小孩而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共和国年轻的司令官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处死他而应当宽恕,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时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会代表、他的老师西穆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船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的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如一头出笼的猛兽给军舰本身以及武装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朗德纳克侯爵以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渡过了难关。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过渡:《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出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那么整个场景为突出朗德纳克侯爵作了哪些精心设计?
1、《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成哪几个场景来拍摄?并给这几个场景拟一个分标题。《炮兽》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场景:
(1)惊心动魄的炮兽肆虐。(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写脱了链的大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2)紧张激烈的人兽大战。(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写队长和老人驯服“炮兽”的过程)(3)跌宕起伏的赏功罚罪。(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写老人对队长的处置)
2、这篇小说中的“炮兽”指的就是那尊脱了链的大炮,这尊大炮非常吓人,请阅读第一部分,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
比喻——“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
对比——暴雨、台风、桅杆、漏洞、火灾与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恶狗、牡牛、蟒蛇、老虎、狮子与这尊脱了链的大炮。
明确: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炮兽”的巨大、灵活、运动的不可预测、人类完全无法控制的特征,制造了一种极其紧张恐怖的气氛。
3、面对这一场景,船上的人有什么反应,作者这样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船员——所有这些惯于在打仗时欢笑的水手们都哆嗦起来了。要描写这种恐怖的气氛是不可能的。
船长和大副——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时而张望。
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要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明确: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比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们内心的恐惧,这也从侧面烘托了“炮兽”的巨大破坏力;同时也为炮队队长的出现作铺垫,衬托了后文队长与老人的英勇行为。
4、在关键时刻,英雄出现了,但作者在描写这位英雄人物的时候却用了三个词“苍白、镇静、凄苦”,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队长内心的恐惧(大炮已经无情地压死了五个船员)和受责任感的驱使而产生的勇敢(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5、战胜了“炮兽”之后,小说经历了哪三个场面,船员的情绪有什么变化?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
明确:行赏——惩罚——处决。情感变化:从欢喜、惊愕到哀伤。作者对前两个场面描写得详细,处决这一场面描写得相当简洁,这样处理有利于塑造朗德克这一人物形象。
6、如何理解在处决前的气氛渲染?
明确:这种“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测的未来。
7、在整个场景描写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明确:作者在这里成功塑了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冷静、果断、赏罚分明。文本依据: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8、作者将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上场场景设置在大炮脱了链的船上,这有什么意义吗?
首先,船在大海上航行,本身就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雾更浓了天气变了,风随着自己的意思把船吹走;……那是可怕的吻。”)这样的场景,暗藏着天与人的斗争,隐喻着意志与命运的斗争,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其次,这只船是一只大炮脱了链的船,这里的斗争更是惊心动魄,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也不是人与兽之间的斗争,而是人与没有任何生命意志的物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需要人极大的勇气、冷静的判断、灵活的运动。因此,这一场景的设置为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研读探究——议一议】对照名句,探究场景
过渡: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让我们结合雨果名句一起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先讨论,后交流。)
一、第一场景中蕴含着哪些对照
1、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与人们的渺小、怯懦、无能(全景)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比喻)。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比喻、排比)。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夸张)(可适当探讨小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聚焦)
船长——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大副——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
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小结: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二、第二场景中又蕴含着哪些对照
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雨果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小结:雨果通过海洋、天空、心灵的层层对照,写出了心灵的广阔无比。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三、第三场景中有没有对照
1、赏功与罚罪的对比
“将军,根据这个人刚才所做的一切,你不认为他的上级应该有什么表示吗?” “我认为应该有的。”老头儿说……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执行。”
2、欢呼与惊惶的对比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惊惶代替了欢呼。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雨果名言: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小结:按照常理,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是同一个声音,所以,“上帝的声音”与“魔鬼的声音”是同一个声音。这句名言与这一场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总之,“对照法”的运用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品读鉴赏——品一品】讨论场景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一、场景描写的方法
1、《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用一两百字就展现了军民撤退的壮阔画面,而雨果所写的画面简单说就是四个字“炮兽肆虐”,但雨果却写了那么多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不管谁优谁劣,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海明威,根据“冰山理论”把你认为1-5自然段中可以删去的内容全都删去。(见课文,原则保持主要信息,尽量从简。)
2、这些删除的内容,是些什么?作者怎么会写这些?用了哪些办法使得内容如此丰富的? 明确:这些删除的内容是围绕“炮兽肆虐”展开的丰富的联想,极力渲染炮兽的凶猛,威力无穷,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一个典型的场景。这些内容又往往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写。雨果写场景之所以繁复是因为他喜欢议论联想形容,生怕读者不会想象,用的是加法,符合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海明威写场景喜欢的是白描,不加修饰,不事渲染,几乎不用形容词,绝不议论,尽量客观,什么思想内涵让读者自己揣摩,用的是减法。
二、场景描写的作用
1、讨论:《炮兽》为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展现了人物的极大勇气、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智勇双全。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坚定意志。船在大海上航行,波涛汹涌,天气恶劣,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这样的环境足以展现人物的坚定意志。
卖足关子,保持神秘,吸引读者。身为重要人物,肩负重大使命,却以“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出场,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总结:这一场景的设置为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
2、本文中的场景描写起到什么作用(结合课文P29—P31)
(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详的预兆。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2)导引人物出场。《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
(3)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4)揭示人物性格。比如第三部分中炮手与大炮搏击的场景,就集中表现出了炮手的英勇无畏、侯爵的智勇双全以及坚毅果敢的性格。(5)作为象征。《炮兽》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了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测的未来。
【悟读拓展——写一写】比较阅读,深入探究
1、阅读课本第30至31页《简•爱》第十二章节选部分文段
思考:这是《简•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出场的场景,这一场景为男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哪些有心的设计? 明确:寂静冷清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出场;着重描写马蹄声,造成先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感;虎虎生风的高头大马陪衬出人物的魅力。【选读类文——看一看】
1、阅读《九三年》全文,分析朗德纳克侯爵这一人物形象。
2、阅读《巴黎圣母院》,理解浪漫主义小说。
第二篇:炮兽教案
《炮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把握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4、了解场景描写的方法和场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美丑对照原则把握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
2、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3、理解雨果在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可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二、了解作者雨果即其长篇小说《九三年》
三、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设置
(一)、划分小说的场景,给每一个场景列一个小标题。
(提示:我们在讲解“场景”话题时说,从传统小说概念的角度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中心,从场景的角度说,场景同样以人物为中心,但同时还包括事件和环境,小说是由一个一个的场景构成,虽然每一个场景不一定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在每一个场景中,人物、事件都相对集中,环境发生转换的可能不大)明确:三个场景
炮兽肆虐
人兽大战
赏功罚罪
问题设置
(二)采用美丑对照原则,通过分析场景中对照,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场景创作方法和功能。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与共。’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最喜欢使用的创作方法。在这篇小说中,他是如何运用的? 场景一:(讨论、交流)
1.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人的渺小、怯懦、无能(全景)
(可适当探讨小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2. 勇士的六神无主——“老人的沉着冷静”(聚焦)
在这一场景中,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是显得的人的渺小、怯懦、无能,人越是渺小、怯懦、无能,就越是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难越大,就越能现出人的力量强大,这样的对照,为队长的出场作了铺垫。
面对炮兽的破坏力,大家内心似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神秘人物的身上。场景二:(讨论、交流)
1、船员的束手无策——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神秘老人智取大炮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出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的坚毅、勇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场景三:
(讨论/交流)
1、赏功——罚罪
2、欢呼——惊慌
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对炮队队长的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是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出场作了铺垫。
问题设置
(三):
1、《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一二百字就展示了军民撤退的壮阔画面,而雨果所写的第一个场景简单说就是“炮兽肆虐”,但雨果却写了那么多文字,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当一回海明威,根据“冰上理论”,将1—5段中可以删去的内容全部删去。
(保持主要信息,尽量从简)
2、这些删掉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用了哪些方法使得内容如此丰富的?明确:议论,联想,反问语气,修饰词及修辞
用加法,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借助幻想,大胆夸张,用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而海明威则是白描,不加修饰,不是渲染,几乎不用形容词,绝不议论,尽量客观,思想内涵让读者自己去揣摩。
四、讨论归纳本文场景描写的功能
明确:
1、给全篇定调
2、导引人物出场
3、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五、总结
第三篇:炮兽教案
炮兽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揣摩和体会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展示几张图片,意境壮阔,场面宏大,然后提问:通过对上面几张图片的观察,说说你对场景的理解。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展示正确答案,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由人物、事件、环境组成。它是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而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连续构成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所组成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简略地了解下作者——雨果。
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的一个重要的浪漫手法是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九三年·序》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教学过程:既然小说以场景组成,那么接下来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炮兽》是由哪些场景连缀而成的?
答:
1、(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
炮兽肆虐
2、(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
人炮搏斗
3、(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赏功罚过
“炮兽肆虐”场景欣赏:
问: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现“炮兽”的“兽性”特点?请说出理由。
问:炮兽肆虐”场景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营造氛围
渲染恐怖气氛
感染读者
“人炮搏斗” 场景欣赏
问:为什么炮手被为称“汉子”?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了“汉子”怎样的形象?
答:勇敢,责任心
问:这里的场景又有什么作用呢.答:场景揭示了人物性格。通过关键词及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
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中曾经指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伴。”这条准则始终指导着雨果的创作。
请同学们找找看,第一个场景中,是否有用到对照的写法,如果有,请找出来。
1、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
炮兽—— 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第3段)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第5段)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第7段)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
船长和大副—— 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重点点拨: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强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第二个场景中,所运用的对照:
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 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
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点拨: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第三场景中,是否有对照?
1、赏功与罚罪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2、欢呼与惊惶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点拨: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可见,雨果的对照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的非常成功,十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现在我们来思考下《炮兽》这一场景中,:《炮兽》这一场景为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1、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坚定意志。
船在大海上航行,波涛汹涌,天气恶劣,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这样的环境足以展现人物的坚定意志。
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
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展现了人物的极大勇气,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智勇双全。
2、卖足关子,保持神秘,吸引读者。
身为重要人物,肩负重大使命,却以“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出场,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总结:因此,这一场景的设置为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
练笔:如果时间还有剩余,就给同学们练练笔。
话题:高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描写同学们的表现。
第四篇:炮兽教案
《炮兽》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而言)。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揣摩和体会:
1、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三幕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主人公郎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为塑造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服务;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目标
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雨果知多少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致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2、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
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4、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5、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6、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
二、相关内容介绍。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为“戈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
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 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三、整体感悟,切分场景
(一)场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1、场景的特点:
通过绘画雕塑(瞬间、画面凝固)、小说(文字、画面连缀)、电影(视听、画面连缀)特点的比较了解:
绘画、雕塑是典型画面的凝固;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所以,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2、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场景描写(场面、风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如,晚餐、宴会、战斗等。
(二)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成那几个场景来拍摄?并给这几个场景拟一个分标题)
讨论明确:《炮兽》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场景:场景一:惊心动魄的炮兽肆虐。(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
场景二:紧张激烈的人兽大战。(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场景三:跌宕起伏的赏功罚罪。(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一、美丑对照,探究场景(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场景一:
1、炮兽和人的对比
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 ——(拟人)。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比喻、排比)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可适当探讨小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结论——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与人的渺小、怯懦、无能(全景)。
2、两个勇士与神秘老人的对比
两个勇士——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布瓦斯贝特洛对利·维厄维勒说:“你相信上帝吗,骑士?”
利·维厄维勒回答: “信的。不信。有时信。”
“在遇到风暴的时候呢?”
“信的。像现在这种时候也信。”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神秘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结论——“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聚焦)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场景二:
1、船员与炮队队长
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
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结论——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2、炮队队长与神秘老人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 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
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结论——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场景三:
1、赏功与罚罪
“将军,根据这个人刚才所做的一切,你不认为他的上级应该有什么表示吗?”
“我认为应该有的。”老头儿说。
„„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2、还有是欢呼与惊惶的对比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结论——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总之,“对照法”的运用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炮兽》随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一万磅bàng
槌chuí 垛duî
禀bǐng赋
B、褥rù子
桅weí杆
驯xùn服
颠踬zhì
C、锚máo索
痉jīng挛 气喘吁吁xū 瞥piē见
D、晕眩yùn xuàn
飓jù 风 剐guǎ 摇曳yâ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A.刹那(chà)束缚(fï)船舷(xián)气氛(fân).... B.创伤(chuàng)不屑(xiâ)剐着(guǎ)痴聋(chī).... C.满载(zài)歼灭(qiān)挣断(zhâng)角落(juã).... D.晕眩(yūn)飓风(jù)颠踬(zhì)裂缝(fâng)....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知识. B.乡村风光.感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C.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西意,也不乏扣人心弦之 笔和感人肺腑之胄。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中 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4.下列各项中,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船长布瓦斯贝特洛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面对突然到来的灾难吓得六神无主,只知 道躲到楼梯顶上不敢下去。
B、炮手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大炮失控,能勇敢走出来,用行动补 偿自己的过失;面对将军的处治,面无惧色。
C、老人是一个隐藏在船员中的勇士,他和炮手一起,制服了大炮,化解了危机。
D、小说塑造了水手整体懦弱渺小的形象,是为了衬托炮手这一形象。
5.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 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大小场景 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 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 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 示出人物的性格。
D、“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阴郁的静 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 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第五篇:炮兽教案
《炮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熟悉雨果的创作经历及其主要作品。
2、切实把握小说的内容与题旨。
3、学习场景描写的手法及场景描写的作用(对刻画人物而言)。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篇小说中场景描写的揣摩和体会:
1、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三幕连续的特定场景的描写,烘托主人公郎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为塑造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服务;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了解场景描写在本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目标
了解雨果对革命和人道主义所做的思考。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雨果知多少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致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2、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
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4、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5、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6、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
二、内容主旨和人物。
1、问题引入。
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炮队队长?还是那个神秘的老头(将军)?或者是炮兽?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
2、相关内容介绍。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为“戈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在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样,郭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通过这一情节,雨果展开了对革命和人道主义的思考,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三、整体感悟,切分场景
(一)场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1、范例引路:
那整队骑兵,长刀高举,旌旗和喇叭迎风吹荡,每个师成了一纵队,行动一致,有如一人,准确得象那种无坚不摧的铜羊头,从佳盟坡上冲下去,深入尸骸枕藉的险地,消失在烟雾中,继又越过烟雾,出现在山谷的彼端,始终密集,相互靠拢,前后紧接,穿过那乌云一般向他们扑来的开花弹,冲向圣约翰山高地边沿上峻急泥泞的斜坡。他们由下上驰,严整、勇猛、沉着,在枪炮声偶尔间断的那一刹那间,我们便可以听见那支大军的踏地声。他们既是两个师,便列了两个纵队,华迪贰师居右,德洛尔师居左。远远望去,好象两条钢筋铁骨的巨蟒爬向那高地的山脊,有如神兽穿越战云。„„那一大队人马仿佛变成了一个怪物,并且只有一条心。每个分队都蜿蜒伸缩,有如蠕形动物的环节。我们可以随时从浓烟的缝隙中发现他们。无数的铁盔,吼声,白刃,马尻在炮声和鼓乐声中的奔腾,声势猛烈而秩序井然,显在上层的便是龙鳞般的胸甲。
([法]雨果《悲惨世界》)
2、场景的特点:
通过绘画雕塑(瞬间、画面凝固)、小说(文字、画面连缀)、电影(视听、画面连缀)特点的比较了解:
绘画、雕塑是典型画面的凝固;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所以,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3、场景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场景描写(场面、风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连缀而成;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如,晚餐、宴会、战斗等。
(二)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切分为几个场景(如果你是导演,这场戏你认为应该分成那几个场景来拍摄?并给这几个场景你一个分标题)
讨论明确:《炮兽》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场景:
场景一:惊心动魄的炮兽肆虐。(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
场景二:紧张激烈的人兽大战。(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场景三:跌宕起伏的赏功罚罪。(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第二课时)
一、美丑对照,探究场景(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的功能。)
雨果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场景一:
(讨论,交流)
1、炮兽的庞大、凶猛、威力无穷与人的渺小、怯懦、无能(全景)。
课文相关内容:
炮兽——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拟人)。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比喻、排比)。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可适当探讨小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炮兽”的恐怖)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2、“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聚焦)
课文相关内容:
1、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有一个人用胳膊肘儿推开他们,走了下去。)
2、布瓦斯贝特洛对利·维厄维勒说:“你相信上帝吗,骑士?” 利·维厄维勒回答:
“信的。不信。有时信。” “在遇到风暴的时候呢?”
“信的。像现在这种时候也信。”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3、(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场景二:
(讨论,交流)
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课文相关内容:
船员——大家都沉默起来,让大炮继续弄出可怕的闹声。
炮队队长——突然间,在这个没有人能够进去,只有那尊自由的大炮在里面跳动的“竞技场”里,出现了一个手里拿着铁棍的汉子。
他一只手抓住一根起重铁棍,一只手拿着一条打着活结的舵索,从方窗眼跳进中甲板里。
可是汉子继续搏斗,有时甚至是他向大炮进攻。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课文相关内容: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
神秘老人——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在这一场景中,雨果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场景三:
(讨论,交流)
1、赏功与罚罪
“将军,根据这个人刚才所做的一切,你不认为他的上级应该有什么表示吗?” “我认为应该有的。”老头儿说。
„„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执行。”
2、还有是欢呼与惊惶的对比
如文章中写到的:“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惊惶代替了欢呼。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总之,“对照法”的运用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二、场景描写方法探究二
问题思考:
1、《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用一两百字就展现了军民撤退的壮阔画面,而雨果所写的画面简单说就是四个字“炮兽肆虐”,但雨果却写了那么多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不管谁优谁劣,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海明威,根据“冰山理论”把你认为1-5自然段中可以删去的内容全都删去。
(见课文,原则保持主要信息,尽量从简的原则)
2、这些删除的内容,是些什么?作者怎么会写这些?用了哪些办法使得内容如此丰富的?
这些删除的内容是围绕“炮兽肆虐”展开的丰富的联想,极力渲染炮兽的凶猛,威力无穷,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一个典型的场景。这些内容又往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雨果写场景之所以繁复是因为他喜欢议论联想形容,生怕读者不会想象,用的是加法,符合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海明威写场景喜欢的是白描,不加修饰,不事渲染,几乎不用形容词,绝不议论,尽量客观,什么思想内涵让读者自己揣摩,用的是减法。
三、本文中的场景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
不详的预兆。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2)导引人物出场。《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郎德纳克侯爵出场。
(3)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4)揭示人物性格。比如第三部分中炮手与大炮搏击的场景,就集中表现出了炮手的英勇无畏、侯爵的智勇双全以及坚毅果敢的性格。
(5)作为象征。《炮兽》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了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少、不可预测的未来。
《安东诺夫卡苹果》
知识技能 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能力方法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情感意志 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 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重点 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二、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介绍作者的写作特色。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
可能出现的答案:
1、太长,没有什么趣味。
教师可追问:为什么你会觉得它没什么趣味呢?
明确;文章似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
2、环境描写十分突出。
教师可引出蒲宁的创作风格: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初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在学习雨果的《炮兽》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而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传统教材称为环境描写)的合称。那么,这篇小说以什么场景为开头的?又是如何结尾的?
学生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回答问题。
明确: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四、线索分析
这篇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那么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呢?或者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
明确:
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五、主题探究
1、在作者的笔下“安东诺夫卡苹果”仅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吗?
明确;不是。
2、在这篇文章中,“安东诺夫卡苹果”成了一种象征,那它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3、文章通过这样一个象征表现了什么主题?全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出的,那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呀。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
六、整体研读
苹果丰收图(场景一)
庄园生活图(场景二)
深秋打猎图(场景三)
小地主生活图(场景四)
七、场景分析
第1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绘。
1、齐读第一段
2、赏析第一部分第一段。
开始那一句充满抒情格调的“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收的景象。一句“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又将我们带入了清晨的果园。
问:那么,作者是通过哪几种感官的回忆来写清晨的果园的?
明确:视觉——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荫道
嗅觉——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问:这是果园的清晨,清新、静谧而美好。那么果园之夜又是怎样的呢?依然有视觉的印象、嗅觉的印象和听觉的印象,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视觉——满天星斗、沉沉的夜色
嗅觉——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
听觉——叽叽嘎嘎向前驶去的车声
问:作者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出了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作者采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
明确:细节描写。
八、小结
《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蒲宁从视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概括出了“我”印象中的那个金色的季节。下节课我们再走进苹果丰收图,感受苹果丰收的喜悦。第2课时 知识技能
掌握小说中所出现的重要的词语和句子;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力方法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情感意志
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重点
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
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
二、赏析第一部分中的景物描写——走进苹果丰收图
1、齐读第一部分3、4、5段,如有读错,教师正音。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问:如果说蒲宁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油画的话,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 背景:大窝棚
问: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
明确:绿色的果园、红色的苹果、还有“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
问:这幅苹果丰收图的背景是景物,那么它所要突出的前景就是人物。那么这幅图画中有哪些人物?
明确: “小家碧玉”“公子哥儿”“村长年轻的妻子”“男孩子们”“人们”。
问:在这么多的人物中,作者侧重描写的是哪一位?
明确:“村长年轻的妻子”。
问: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村长年轻的妻子”?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村长年轻的妻子”的语句。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村长年轻的妻子”的语句。
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村长年轻的妻子”的?
明确:从她的外貌写到她的内在品质——“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像主要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
问:可这些人物的行为似乎跟安东诺夫卡苹果都没有什么关系,在这幅画中,作者是怎样点出苹果丰收这个主题的?
明确:由“男孩子们”“人们”在画面的另一边买卖苹果来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的。
3、小结
总之,小说的第一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写,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景物描写,使平凡的生活场景渗透出层层深意。
三、赏析第二部分,感受作者难舍贵族情结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农谚和抒情性的语句引领,过渡到田野丰收的图画上去。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在细腻的描写之后,又由实入虚,将自我纳入了那幅生活图景中,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庄户人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庄园生活图。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21页“庄园并不大„„是何等的舒适惬意呀!”
2、这一段文字描写的是姑母的庄园,这个庄园中实行的依然是农奴制,这个庄园的主人也就是“我”的姑母过的仍然是一种“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我”的姑母的庄园具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
或许姑母的“宅第”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
3、在这样一座古老、坚固,富有生命,似乎永远不会有倾圮之日的庄园中,姑母的生活如何呢?一起来读一读描写姑母的“中等贵族的生活”的语段。
齐读“一走进宅第„„吹进了阵阵凉爽的秋风„„”
问:这屋里的摆设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着贵族的华贵、矜持和气派。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华气派的最好诠释。
问:怎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这个庄园这个宅第的主人姑母又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姑母是图画的主角,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
难舍贵族情结: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没有什么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因而,在他的笔下,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
一起来欣赏下一幅图画——深秋狩猎图。
四、赏析第三部分——深秋狩猎图
1、农忙已经过去,狩猎季节开始。在这幅“深秋狩猎图”中,有没有让大家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
明确:那就是“我”已故的内兄、地主兼猎人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
问:课文中哪些文字是描写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
2、分析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这一人物形象。
请一位男生朗读第24页“突然,它狂叫一声„„‘好了,别耽误宝贵的时间啦!’”
讨论:“打猎图”中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怎样?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出场?
明确;野性、豪爽、不拘小节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质。
细节描写
在描写了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出场后,接下来在森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真的是热闹非凡。
五、赏析第四部分——小地主生活图
然而在第四部分的开头作者说“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维谢尔基村的老人们都已先后归天,安娜·格拉西莫芙娜也已故世,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自尽了”,时世的变迁,贵族生活一去不返。“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
1、在作者的眼中,小地主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景物特点来感受。
齐读第27页“‘出发!’„„现在要是有一两条灵 该多好!”
问:同样是描写狩猎的场面,这里的景物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明确:远没有前面三部分的美好。深秋光秃秃的果园,荒僻的小道、萧瑟的树林、寒冷的旷野,似乎就是破落小地主生活的象征。
2、最后,文章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将小说结束与一种悲剧气氛之中。
六、课堂总结
整篇小说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归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