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过程观

时间:2019-05-15 07: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语文教学的过程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语文教学的过程观》。

第一篇:试论语文教学的过程观

试论语文教学的过程观

黄厚江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结论传递、结论推导、结论印证),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学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其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观”。我以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个过程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从课程的角度讲,教师是课程的一个部分,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教材使用的角度讲,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教师既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又要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问题。这一切都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

就阅读教学来说,教师自身应该有一个阅读、体验、感知、赏析、评价的过程。教师应该首先接触文本,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现阅读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借助相关资料,深化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解决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形成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才能针对文本的个性,才能切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才能有创意,有个性。教师的阅读应该尽可能地抛弃对文本已有的先知结论,尽可能地以完全陌生的状态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感知比较真实的阅读体验,读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形成教学所需要的积累和准备。

教师的学习过程,当然有别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熟悉学习内容以外,更多的是立足于教的学。它不仅要获得语文学习的一般收获,而且更强调有意识地积累和积淀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包括学习的困惑和挫折,即更在意学习过程本身,因为这一切是教师教学决策、教学创意和教学机智最重要的依据和资源。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一点是新课程理念过程观的主要内涵。所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学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获得学习成功的过程。人们常说的“学生为主体”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这里,我想简单而明白地提出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最基本的标志。

1.保证学生的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应该承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阅读机会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语文学习的整体情况而言,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相当缺乏,课内阅读时间也是少得可怜。我们曾经在一个小范围内作过调查,其中,每一篇课文都能够认真阅读一遍的学生不超过30%,能认真阅读两遍的学生不超过10%,而课文已经学习完,甚至练习也做了不少,但学生却并没有认真阅读全文的情况相当普遍。从具体教学环节来说,90%以上的教师提供给学生思考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必要时间不足。试想: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认真阅读过,连读课文的时间都不能保证,那些看似很精彩的讲解和活动,那些问题讨论,又有多大意义呢?

说学生阅读过程缺失,大家是容易承认的;如果说学生的写作也缺少过程,很多教师是不肯接受的。事实上,学生写作不完整的情况也非常普遍。为了应试的需要,现在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是让学生当堂完成。但写作的过程,不能理解为就是动笔的过程。完整的写作过程应该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的提炼,也包括对习作的修改。总让学生对着题目写作,是提高不了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把立足于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和立足于写作水平考查的考场写作混为一谈,是对写作规律的违背。写作过程的不完整,是造成学生丧失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也必然会有表达和交流的强烈欲望。这样的表达和交流,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的过程。让人沮丧的是,平时的教学,学生很少有表达、交流的机会(当然首先是没有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平时不给学生讲话的机会,等到公开课就用尽手段说尽好话让学生表达、交流。这种做法,即使达到了目的,也只是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气氛而已,并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正体现。

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一个很关键的方面就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谓“尊重”,既不是教师压制、控制学生的思想,也不是教师盲从于学生的思考;而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对话过程,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多向多维对话的过程。用我们传统的哲学观点来说,对话应该是“和而不同” 的,简单地求“同”或存“异”都不是正确的做法。

3.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过程观的最好体现。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认为,对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解不能过于拔高,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形式化。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而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和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够。中、高考中阅读理解题为什么得分率低呢?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平时教学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寄希望于做几份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教师要围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障碍式的问题,即学习中的困难;一是发现式的问题,即对教材或教师的结论提出不同的见解。前一类问题,是主要的;但后一类问题更有价值。对于前一类问题,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后一类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对于这类问题,要进行分类和筛选,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可以展开分组讨论,有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有的可以等待条件成熟时再行解决,而不必一律现场解决,更不必都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

三、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教学过程有两个核心元素,一是学,一是教。其中的“教”,即教师帮助学生成长。简单地说,就是不知的,让他知;不会的,让他会;不能的,让他能。具体来说,“教”有这样几方面的内涵:

1.让学生的语文积累不断丰厚。这一点,如对显性的语言知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的积累等等,大家基本做得都比较好。但还是有问题需要改进。因为语文学习的积累是广泛的,其中也包括思想感情的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锐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细腻的感情。

2.让学生逐渐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学习语文。词句的揣摩、语言的品味、文意的理解、篇章的把握、鉴赏的方法、问题的分析,都有其学习的规律。“教”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尽快地了解、把握这些规律,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3.让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不断增强。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而语言应用能力,总是在不断的历练中提高的,总是在语文实践中增强的。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可能不出差错。所谓“教”,就是及时发现这些差错,通过点拨、讨论、比较、示范等有效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就是提高,这就是成长。

4.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语言活动”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过程”。语文素养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紧密相关。越是到语文素养的高级阶段,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越显得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并且能够智慧地发挥“教”的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展其思维及认知的广度、高度和深度。

教师帮助学生成长,自然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但这个方法不能理解为系统的方法讲解和方法传授,更不能以方法为中心。如果阅读教学就是传授什么词语揣摩几法、课文分段几法、主题归纳几法,写作教学就是开头几法、结尾几法、过渡几法、拟题几法,就又陷入了新的泥淖。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方法”是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和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方法渗透,是思维层面和认识层面的方法,而不是技巧层面的方法。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第二篇:语文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说教学过程

案例一

《爬山虎的脚》

(一)直观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揭题)学生读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此时我导入电视教学光盘导入部分,(导入录像)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又引导学生找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这样,学生既更直观地认识了爬山虎,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以问题:“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由此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脉络。

学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读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我让电视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读字、读词、读文的练习,不仅鼓励学生跟着读,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巧妙采用多种形式来读词,如做游戏读、赛读等,既实现了电视与课堂的互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很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三)读文感悟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课文题目为《爬山虎的脚》,那么课文哪部分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由此自然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在指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一步一步爬墙,怎样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时,我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借助电视里学生的简图,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投其所好:采用男女生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使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电视里学生简图的缺点,便会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提出种种理由,课堂气氛也就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趁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我又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相信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如此一来,便可形象地突破难点,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四)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导入电视教学光盘中爬山虎的叶子的画面,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为了能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3至5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案例二

《桂林山水》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好的教学理论也需要教学过程来进行检验。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3.教师范读以后,再请学生默读,这次是带着任务的默读:首先,让学生借助词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和组词,并查出新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说明: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会略读并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读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务;另要求学生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所以我还安排学生自己查词典并解决生词释义。)

4.检查朗读的任务完成,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带领学生解决了生词的问题,再来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这里仍然采用检查任务完成的方式,请4名同学分别说出每段最主要写了桂林的什么美景。得出如下线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2)漓江的水;(3)桂林的山(4)桂林的山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学习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说明: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预想学生会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排比,老师就可以根据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写成板书。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第三篇:让观课成为学习教学的过程

让观课成为学习教学的过程

请各位朋友想一想:什么样的情况下您听课最认真,收获最多?

我的回答是:在我接下来就要上这一课的情况下,我一定会高度集中精力,不放过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并且会让自己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借鉴,我该怎样吸收和改造,这种情况下我听课收获最多。

提高观课效益,需要的就是这种“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这种状态和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基础,一方面是万一要让自己教,自己不会手忙脚乱;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在议课时空谈理论,使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的基础上。

不信您就试一试,看有没有这样的效果? 我自己曾经有这样的经验:

在我佼张老师上周敦颐《爱莲说》的时候,有学生了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课文中‘中通外直,不枝不蔓’是什么意思?”在观察和研究张老师的处理方法的同时,我自己在想“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来教,我该如何处理?”想了一阵,我找到的答案是“北方地区气候干旱,水面不多,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看到过莲”,对于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我想到的办法是:用简笔画画出莲藕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征,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张老师组织学生背诵《爱莲说》,我发现学生背课文时,找不到回忆的线索。我又想“如果我来教,我该怎么办?”找到的答案是可以利用简笔画中莲的生态结构图为线索。上到后来,是分析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我的感觉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对此我又是一问:“我自己该怎么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

三个问题纠集在一起,我想到的办法都是利用好简笔画的基础。在这里,简笔画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于是我用笔在观课记录本上简单画一画莲藕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征,自己看一看还勉强可以看明白,心中就充满了试一试的渴望。

第四篇: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贵在“四重”

润城小学 赵伟平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语文是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语文是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语文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教近十年来,语文走进了我的生活世界,走进了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在不断地为自己挚爱的语文事业反思与实践着。

当前,语文教学的费时低效积弊重重,众所周知。我依托教材,经过数年教学实践,重新思考语文课的教学,总结出语文教学贵在“四重”。

一、学习语文,重教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就要掌握构成这个工具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工具的“听、读、说、写、书”的基本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教给方法就成了学生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比如,学习每课的生字时,不一一讲解,而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课中你觉得最重要的字是什么,最容易写错的是哪个,最容易记忆的又是谁,应该怎么记。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当然识字的效果不亚于教师的逐一分析。随着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我们也应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自己归纳本课易错的读音有几个,本课易错的字是哪几个,本课的形声字有几个,本课中哪些字是形近字,容易混淆。日久天长,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不仅提高了,而且经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效果要比老师反复强调深刻得多。然而,尽管我们想的很细致,但是学生第一次写错的字,在以后的书写中仍然会屡屡亮起红灯,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错字专项纪录本,经常翻看,时时提醒。1

如果觉的错字本不好保存,就让学生记在生字表中,这样更容易翻看,每次写字,只要写写这些出错率高的字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效果甚佳。对于词语教学,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的方法是:换词法,拆词法,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等。对于篇的教学,我也引导学生总结了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如叙事文,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然后用通顺的话连起来。说明文,课文写了相关事物几个方面,然后把这几个内容连起来就可以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时时有方法,事事有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功到自然成。

二、学习语文,重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语文新课标十分倡导古诗词的背诵和积累,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期,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诗文到老都不会忘。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曾经说:“等到自己年纪大了。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很多东西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因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量诵读经典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天天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录音跟读、游戏唱读、个性领读、竞赛比读等多种形式,辅之以故事激趣、激励表彰、家校协同等措施,让学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保持持久的诵读积极性。

1.精选内容。诵读经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延续时间长,值得诵读的诗文浩翰如烟,需好中选优。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等因素需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2.抓住时机。诵读贵在坚持。学生在校时间非常宝贵,我每天抓住三个时段的时间坚持诵读:一是每天早上到校还未上课前的几分钟,每天轮流由语文小组长将背诵的内容事先抄在小黑板上,早上学生一到校即可诵读。学生神清气爽,摇头晃脑地背上一段,自然事半功倍。第二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的三、五分钟,由科代表带领大家齐读数遍。第三是每天晚上挤10-20分钟将当天诵读的内容加以巩固复习,读至会背。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以后不用老师提醒,小干部们会把每天的诵读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每天诵读之外,每周还有专门一节经典诵读课,对一周来诵读的内容加以整理复习。

3.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经典时同样见效。著名学者傅璇宗曾说:“我小的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文,虽然当时不解其意,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却发现那些东西已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经典诗文本身就意蕴丰厚,许多古诗词意境优美,只可意会不可描述;许多典籍古文言简意丰,详细讲解反显深奥,不如不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许多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的历练,学生会在某一天对经典幡然醒悟,感触于心。

(二)大量阅读

除了诵读经典诗文外,我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篇。

1.自由阅读。每学期教师推荐书目,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应读书目。如一二年级以带拼音的辅助读物为主,内容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如《新编儿歌365夜》、《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三四年级引导学生阅读不带拼音的读物,内容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科幻小说为主,如《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等。五六年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小说、科普文章、人物传记等,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等。自由阅读以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主,引导学生建立阅读记录本,记录好词佳句,概述主要内容、抒写感想体会,评点作品人物等,学生自由记录。时间一长,学生的阅读记录本就“硕果累累”了,我又通过多元评价、定期展览等让学生见证阅读足迹,分享阅读成果。

2.“主题”阅读。具体做法是 “主题阅读”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如学习了《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课文,确定本周的阅读主题为“神话故事”;二是根据学校、班级,学生拥有的图书及其它活动确定主题,如结合母亲节活动开展“感悟亲情”的主题阅读,也可以以作者或某一部作品为主题展开阅读。

三、学习语文,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课标中,把“发展思维”列入了学生要获得的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们要通过学习语文,使儿童聪明起来,书读得越多越聪明,而智慧是要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达到的。有人把数学称为思维的体操,这是因为数学中有大量思维的方法、技巧;那么语文应该是思维的全能运动,因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经受着全方位的多层面的锤炼,字、词、句、段、篇与听、读、说、写、书的学习过程,无不同时包含着思维的过程。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有意识的进行一些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有的同学说这是一条蚯蚓,有的同学说这是水面的波纹,有的说这是一座座小山峰,有一个同学说,这是一条方便面,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他说是妈妈头上的卷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想象的翅膀放飞了,我让学生从想一句到仿一篇,比如学了《秋天》这首诗歌,就让学生根据课文自己编一首小诗。为了防止学生有畏难情绪,我告诉学生,编的不好没关系,只要是自己的作品,那就是了不起的,伟大的,凡是著名作家都是从无名小卒成长起来的。不怕写不好,就怕你不敢。于是,学生个个摇头晃脑,一首首稚嫩的诗歌就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2、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最后”说一句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这个动作如果发生在教室里,你会怎么说?我们走出教室,来到校

园,你又会怎么说?迈出校门,来到广阔的社会,又会发生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他们七嘴八舌“来到公园,我会——”“来到电影院,我会——”等。这样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教给了学生扩散思维的方法。

另外,我认为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序思维、完整思维能力。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深刻。

四、学习语文,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以人为本,语文教学也应德育先行。而每篇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篇篇都是精品,都从一个角度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启迪着学生的智慧,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年龄小,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我们要让他们空白的心灵丰富起来。21世纪的孩子环境优越,生活富足,但是心里却有很多的缺陷。思想是行为的动力,只有内因起了变化,学生身上无穷的潜力才能像火山一样爆发。

“四重”语文教学遵循了母语教学的规律,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给学生授之以“渔”,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积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能自己学好语文。我在三尺教坛勤奋地耕耘着,努力去做一轮太阳,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尽显自己的光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揣着教育改革的热情,带着不断探究的心理,去放飞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让我们满怀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信心,迎接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曙光!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督导练习

鹏程小学2011秋季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督导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得分:

一、我会识字写字

1.读拼音,写词语(10分)

qízhìyōnɡ bàoɡū niɑnɡzhùfúmínzú

()()()()()cāo chǎnɡbǎohùqiānbǐrēnɡ diàozhuànɡ ɡuān()()()()()

2.读拼音,写句子(7分)

yì huā dú fànɡ bú shì chūn,bǎi huā qí fànɡ chūn mǎn yuán。

()

二、我会积累语言

1.组词(10分)

蛙()晴()吸()计()场()洼()睛()极()记()扬()

2.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迫不()待风景()美引人()目

川流不()不约而()春华()实

3.写反义词(6分)

假——()甜——()富——()

生——()对——()吞——()

4.在()里填上恰当的词(4分)

洁白的()欢乐的()真诚地()快乐地()

5.按原文填空(7分)

(1)儿童相见不相识。

(2)远上寒山石径斜。

下载试论语文教学的过程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语文教学的过程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

    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论课文目标教学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研究 绪论 目标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是牵动......

    教学过程

    《信客》教案 执教人:龙娟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 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 3、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从......

    教学过程

    师:课后反思: 拿到《窃读记》这篇教材到上公开课只有四天时间,我前后设计了四次教案,但是在两次的试教中都宣告失败.从我最初的设想要设计开放的提问,抓住文本中出色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师: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能够背诵这首诗歌的,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从世界上的一些伟人进行生活化的导入 1、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些人吗?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安徒生(世界童话之父)、诺贝尔(世界炸药之父)、贝多芬(世界音乐之父)、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出示谜面:小小马儿跑不停,日日夜夜不休息。 嘀哒嘀哒真好听, 提醒我们要早起。对,是钟表。2、瞧,一家钟表店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视频歌曲展示:《人大代表之歌》 仰望着国徽 庄严闪亮 神圣职责 牢记心上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雄壮的国歌 神舟飞......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具体讲述两个问题: 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有: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系统地传授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