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炼字教学反思
《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
一、经验
在将诗歌鉴赏之炼字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有关常识,了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了解诗歌中的各种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等,有助于学生赏析字词的妙处。为使学生思路清晰,我从动词、形容词、数词和虚词四个方面 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词性的字词的相同和不同的妙出,同时,巧用比较鉴赏,这样既能够拓深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堂具有厚重感,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举一反三,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所谓师之道,重在教人以“渔”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教学流程设置为故事导入、初步感知、抽象归纳、拓展延伸及课余巩固等五环节,主要有两点意图:
一、从由易到难的知识层面考虑的,因为古诗鉴赏题学生学习大多感觉较难,做题时摸不着边际,所以在讲授时应遵循从感知到认知再到知识运用即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因为是高考复习课,所以一方面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上来说,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讲授的知识内容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搜集了较有趣味性的故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人炼字是诗歌创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环节,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也是再现作者创作意图、领悟作品思想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在今后解读诗歌过程中对诗歌中作者重要的语词行为增强一点鉴赏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行为中,我还结合新课程精神,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一、积极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例如,让学生给苏小妹的对联填字,让学生给诗人齐己的《早梅》挑问题等,使学生在与历史名人“零距离”接触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二、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平时教学不仅要注重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更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习惯。让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三、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尊重学生的解读成果。作为高考辅导课,一方面要注意训练学生答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以上几点,仅为教学备课环节的一点思考,更多的得失体会还有待于教学完成后的反思总结。
第二篇:《炼字》课后反思
《炼字——古诗词鉴赏》
——教学预设和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是语文教师切不可把语文课教学简单的当做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和修养的提高,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因此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对《炼字》一课进行如下预设并做了深入反思。
一、教学效果设想
目前我带高二一个文科平行班和一个艺术班,基于学生自身素质,目前开设古代诗歌散文选修课,学生一是有为难情绪,遇难止步,二是由于诗词本身意蕴丰富,不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难体味其真正的妙处和韵味,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设想。
1将课堂还给学生:
尊重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尊重学生的解读成果。作为一节探究课,一方面要注意训练学生回答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主动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避免填鸭式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使学生在与历史名人“零距离”的接触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进而解决遇难止步的问题。
培养探究精神:整节课由教师牵引,顺势点播,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探究解惑。让学生自主探究,畅所欲言。
2进行思维训练:
⑴、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训练。古典诗词理解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很难把文字描写的画面进行形象再现,更难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为诗句选词填空”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画面,通过比较分析选词填空。这样学生将经历一次推敲和锤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⑵、注重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结合训练。求同思维就是比较分析的归纳过程,求异思维是联想想象的发散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学生出示古诗词中写雨的好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分析理由。因为诗句写的都是雨,因此要凸显雨的特点,但是雨又是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雨,所以在求同时还要找寻各自的特点,进行求异,在把握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时概括同一季节雨的共性特征。⑶、重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换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正向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当探寻的道路充满荆棘,难于经过时,就要另辟蹊径,逆向思维。因此在引导学生为“早梅”诗句选词填空时,引导学生从“几点”“一树”两方面展开联想,把握多与少的情景不同,在思维转换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⑷、重视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即要教知识,又要教能力,引导学生推敲锤炼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要准确、简洁,更要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充满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列举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创新搭配的例子,让学生品味创新的妙处,而后让学生自主实践,进行创作,让学生的感官直觉变成思维创新。
3、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要突出实践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说写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力图通过引导启发,合作探究,达到举一反三,应用实践的目的,在传授知识时,让学生认识到炼字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的环节,也让学生意识到,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也是再现作者创作意图,领悟作品思想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让学生意识到,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也是再现作者创作意图,领悟作品思想主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通过本课教学,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在今后的解读过程中增强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自我创作冲动和意识。课堂上让学生再现诗歌画面,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方法的同时,通过激趣训练让学生利用本课所学推敲法进行语言锤炼。让学生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设置了明确诗歌语言的贴切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三个教学环节,通过三个环节的连接照应,在具体诗例的分析中提高了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掌握了炼字的方法,并通过成功经验的获得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冲动,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没把握好教育技巧,引导时机。例如:在讲到为“早梅”诗句选 词填空时,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时,我急于让学生答出正确答案,没有给选错的同学阐述的机会,其实这时要能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比较自己发现选词不当的原因效果会更好。
2、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尽量找寻其合理的地方,给以鼓励,不应该过于绝对的扼杀学生 的思维,应该让学生在互评中发现问题,碰撞智慧的火花。例如:让学生例举古诗词中语言创造性搭配的例子,学生举例非常典型,应该直接引导学生对自己举的例子进行分析。
3、还没有做到全员参与,问题设置,提问对象,应有层次,这样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由于班级学生基础水平低,所以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4、还不能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小组讨论还流于形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讨论的形式、目的、意义深入探究,这样才能提高高效课堂效率。
5、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练笔环节,学生所写的确做到了对语言的锤炼,但是思想内容略显消极低沉,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在提高审美情趣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篇:《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
《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静
一、经验
在将诗歌鉴赏之炼字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有关常识,了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了解诗歌中的各种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方法等等,有助于学生赏析字词的妙处。为使学生思路清晰,我从动词、形容词、数词和虚词四个方面 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词性的字词的相同和不同的妙出,同时,巧用比较鉴赏,这样既能够拓深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堂具有厚重感,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举一反三,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所谓师之道,重在教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诵读、想象、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融入诗境,真正掌握诗歌炼字技巧。
二、不足
教学时间未能把握好,以致于在结尾处稍显仓促。其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需把握好教学的技巧,如面对个别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专注的表现,只需评价时适时地点明,同时对学生的答案要尽量寻求其合理的地方,不能因为过于绝对而扼杀学生的思维。
第四篇:诗词鉴赏炼字教学稿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一、诗歌语言的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词有时因为或者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语序有所颠倒,在理解时要加以还原。(见《晨读晚练三》第2页的10个例子)
例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例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臵于“历历”、“萋萋”之后,实际上是被陈述的对象。例
3、“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例
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例
7、‚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二、考查内容
分析语言,就是分析遣词造句。就古典诗歌来说,一般有三个观察角度。
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
2、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意——关键词句型;
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总体特色型。
本课时重点分析炼字、关键句方面的内容,古人特别注重推敲字词的准确、生动、传神。例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例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了解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应答分析:古诗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要联系全诗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以理解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
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含义,这是答题基础;
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摹语境义,描述景象;
三是指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句就构成全诗线索,定下全诗感情基调、主旨内容,抓住这个词句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
一是指出该词句本身含义,这仍然是答题的基础。二是说明该词对表达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三是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领起、总括等。
四、典型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分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所营造出的意境,与全诗基调是一致的。本答案可作范本:一是指出是哪两个字,二是解说二字在句中含义时紧扣文本,三是概括二字对表达意境所起作用。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是‚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
而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臵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解答偏于一点。
再看下面的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分析: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卷)
次 北 固 山 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 2 观视觉形象。或“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5题)
新
晴
野
望
王
维 注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分析:答出‚明‛和‚出‛两字,给1分,能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成其他两字,只要言之有理,可酌给1至2分。从题中看,‚白‛和‚碧‛也可选择,体现出山清水洁的特点;但结合诗题看,‚明‛和‚出‛更富动态感,更能体现‚新睛‛的特点、该联中主要景物的特点。
本题炼字题,以往的问法是‚哪一个字用得好?‛,‚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解题关键是找诗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即使是名词,一般也是动词性的。有的应注意叠词。其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应关注的是,许多学生答对了第一个问,但简要分析时却说不准。这一方面是学生语言表现力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他们对雨后的景象缺少细心的观察。想象力也因此受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答出图景,1分;每答出一点好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一问很容易答出,第二问答案的第一点不易想到,第二点仍是以往的‚动静‛问题,但学生不易想到。问尾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要你分析它在全诗描写中的作用,必须联系全诗内容和主旨来思考。
诗歌鉴赏题,不是文字游戏题。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诗的意思,才能答对题。那些读诗少,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减少了。这要求我们学生,平时应真正地读一读诗,全文地背记一些诗,品味诗的真味。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I)(核按钮49页3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踡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拳‛和‚退‛。一个‚拳‛字写静态之景,不仅逼真,而且撩人想象;一个‚退‛字,写动态之景,目送飞鸿渐行渐远。通过这静动结合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 3 为景物所迷醉的情态。
分析:范本。题干非常明确,一般说来,这两个字应是对称的,不是‚拳‛和‚退‛,就是‚明‛和‚阔‛,都可以;但要结合文本,两句诗的主要形象是‚鹭‛和‚鸿‛,沙地和天空只是它们活动的背景,所选‚拳‛和‚退‛最为妥当。如选‚明‛和‚阔‛,主要表现天地间的景象。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话,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分析:要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主旨、抓隐含情感的句子,如第4句、第7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4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分析: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网‛的发出者是‚小雨‛,对象则是‚春‛,既传达一种形象,又传达一种感情。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分析: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从题目可见作者是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写罢官闲居时的落寞与不平。前二句写春残日暮之景,后二句写闲居生活的冷寂。有几个词语写环境景物的同时,也透露出心境:‚落花‛‚黄昏‛‚张罗地‛‚自掩门‛。
五、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分析:这个字应当饱含感情色彩,带此色彩的有哪几个字呢?先总说,后分说;分说先说内容,后说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
分析:(1)‚微风‛是全诗的线索,这一意象最为活跃,学生必须有贯通全诗的能力;(2)要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答;(3)是考查典故的使用,‚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并不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梯,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当然,如能在分析时自圆其说也是可以的。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释: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分析: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达主题作好准备。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安徽卷)
①
小 孤 山
②
[宋]谢枋得 ③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面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说明:此答案可作范本。字面义(表层与深层)—诗句中作用(内容与结构)。(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分析:(1)考炼字,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要从‚表达‛方面说‚效果‛。(2)是综合性鉴赏题,可考虑:写了什么‚景物‛和‚人物活动‛,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 江 临 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试以这首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例,谈谈你对苏轼评论的看法。
答案:评论中肯。王维的诗确实具有图画美,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疏阔淡远的水墨画: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色若隐若现。(2)颈联中的‚浮‛‚动‛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答案:‚浮‛‚动‛二字写出了诗人临江泛舟的感受: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澜起伏,舟中人因错觉以为城邑、天空在动荡,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汉水阔大而磅礴的气势。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2)‚又‛字有何意味?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李 瑞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本诗前两联写‚衰草‛‚寒云‛‚暮雪‛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 的离别之情衬托得凄楚悲切。
(2)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回答。答案:同意。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写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但风尘纷扰,前途茫然,可谓‚悲‛情不断。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等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悲凉感。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语言之炼字微视频教学设计
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王黎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1、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而《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内容要求其中一条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近年的高考题看,对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很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那么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炼字的妙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巧抓炼字赏古诗。
二、教学目标(PPT)
1、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三、小题狂练(PPT分页展示)(要求:指出下列诗句中需锤炼的字词。)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风老雏鹰,雨肥梅子。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四、把握常见炼字对象:(PPT)
1、动词
2、形容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
表色彩词
(PPT分项展示)动词: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形容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特殊词:
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拟声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色彩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常见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步骤:(PPT)
(一)常见命题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4、这个字能否换成其他字,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应当考虑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如拟人、比喻、词类活用等。)
第二步:述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洁生动地描述景象。)第三步:析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例题分析:(PPT)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此诗写于作者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时。问: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用得好,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断”有“断绝”之义,“复”有“又、再”之义。(释字义)“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复”字写出这种情况经冬历春,时间漫长。(现景象)两字写出了作者贬谪后度日如年,思念亲人的痛苦。(析情感)
七、学以致用
附针对性学习检测题。
八、总结:
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对于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我们除了掌握方法之外,还要学会欣赏,只有带着喜爱欣赏的心态去对待,然后再辅以科学规范的做题技巧,才能打开思路,在考试中争到更多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