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势律动活动设计
声势律动
(学生节奏感训练)
教学目标:1.用心欣赏音乐,体验音乐
2.用身拍击节奏,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3.身心结合,在游戏中感受节奏的魅力
教学内容:1.空间律动《水族馆》
2.恒拍体验+声势创编
3.杯子游戏拓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名曲欣赏《水族馆》
教师带领孩子们欣赏音乐,并在音乐中进行律动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学校教学理念课前一分钟,进行拓展音乐名曲欣赏,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并能激发孩子们的想想,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情感的熏陶。二.节奏练习+声势创编
1.看节奏卡片,请学生拍击及创编成声势
设计意图:节奏提炼,声势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协调能力。(此处是一小难点,教师需要进行应到,做到效果好,也要美观)2.声势拓展
1)在学生声势创编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拓展,进行合作学习,完成声势拍手游戏 2)手势拍手游戏进行编排,在音乐中进行活动
3)完成一套比较熟练的声势拍手游戏,进入杯子教学 3.声势拓展延续(杯子)1)随着音乐进行杯子歌游戏。
2)有时间加入葫芦丝的练习,进行葫芦丝,杯子,声势 进行合作学习。
第二篇:中班律动游戏活动设计
中班律动游戏活动设计——摘果子
设计意图:
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红红的苹果、黄橙橙的橘子、金黄的梨子、张开笑脸的石榴„„非常诱人。孩子们对果子的外形特征、颜色和味道都很感兴趣,尤其对果农们采摘果子的劳动场面感兴趣,有想亲自到果园摘果子的欲望,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中班律动游戏活动《摘果子》。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音乐律动游戏活动。
2、学会基本步伐踵趾小跑步。
3、能随音乐节拍模仿摘果子动作,积极参与摘果子游戏活动。活动重难点:
学会踵趾小跑步并会手脚协调表演摘果子动作。活动准备:
1、幻灯片《摘果子》。
2、活动场地布置:苹果、梨子、橘子、石榴四棵大树,树上挂满果子。图形小路、纸折小篮子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课题: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秋季有哪些果子呢?你最喜欢吃什么果子?
教师小结:秋季是个丰收的季节,有很多果子都成熟了,果农们都在忙着采摘果子。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样摘果子的吗?(想)
2、观看幻灯片《摘果子》。
3、小朋友观看了大人们是怎样摘果子的,你们是否愿意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果园里摘果子呢?(愿意)今天李老师就带你们去果园摘果子吧,可是今天去果园的路很神奇,我们必须学会一句神秘的口诀才能到达果园,那这句口诀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不知道)李老师就悄悄地告诉你们吧,这句口诀叫:“踵趾小跑步”。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踵趾小跑步。你们学会了口诀之后还要学会摘果子动作才能顺利到达果园。
1、幼儿学习律动《摘果子》,教师启发幼儿创编不同方向的摘果子动作。
2、全体幼儿参与游戏活动:《摘果子》。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很棒,你们既是爸爸妈妈的小苹果也是我们老师的小苹果,我们怎么爱你们也不嫌多。
3、活动延伸:
全体幼儿和老师一起跳舞《小苹果》。
第三篇: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节奏感以及记忆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声势律动教学的重要性及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益。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让学生自己用身体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对声势律动教学的认识,分析了声势律动教学的重要性及作用,提出了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声势律动 初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49-01
在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受到一定的熏陶,让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感。为了更好的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可以科学的应用声势律动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节奏感以及让能够培养学生审美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声势律动教学方法的认识
声势就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人体摆出各种姿势来发出一定的声响。在教学中声势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拍手、跺脚等,它是通过声势表达自身情感的主要方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初中生一般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接触,具有了音乐学习的经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自身的一些姿势来变现出有规律的节奏,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学生通过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身体姿势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声势律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和在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通过声势律动可以通过身体来培养学生自身的节奏感,从而在音乐学习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为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让学生自己用身体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应用的作用
2.1发掘学生的节奏感
初中学生本身具有好动性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对学生节奏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学生做出的动作来发现学生的节奏感。初中学生本身节奏感就比较协调,对事物的反映都比较敏感,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身体动作的培养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为此,这几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节奏感的培养,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听到音乐身体就会做出一些自然的反应,学生在做出反映之后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有哦一定的创造性学会在音乐学习中才能将自身对音乐的感知充分表现出来。
2.3培养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
相比与小学生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是其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上都比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强,学生也具有了比较广泛的兴趣,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好奇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学习中的听力能力以及辨别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也越来越不愿意表现自己,学生也不愿意上音乐课,对音乐课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通过声势律动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原本比较单调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比较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能够更好的表现自己,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均衡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应用
3.1通过节奏律动更好的进行教学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应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和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的节奏训练过程中,各个节奏之间就会产生一些律动的感觉,让学生在自身的节奏中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自然的节奏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中可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些动作,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音乐的欣赏中。
3.2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牧歌》时给学生欣赏这首歌的场景,在欣赏音乐场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风景的丰富多彩,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中所内涵的主题思想,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传授牧歌中都一些经典动作,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中,从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提升。结语
声势律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一些姿势让学生更好的提升其节奏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达到综合的发展,为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声势律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的提升那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丁雪莲.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42-244.[2]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2:206.[3]刘露.对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10:294.[4]钱璐.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5,40:33.[5]晁雅楠.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第四篇:大班律动活动
大班律动活动《摘葡萄》说课稿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那么怎样创造性地开展舞蹈教学,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喜欢舞蹈呢?我作为一个热忠于舞蹈的幼儿老师来说,就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总结,产生出更多贴近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理论;符合当前发展幼儿园舞蹈教学的模式,使我们幼儿园的舞蹈教学更加的色彩绚丽。下面,我就律动《摘葡萄》这节课向大家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摘葡萄》是省编幼儿园大班教材(上学期)主题二——“中秋节”中的一节律动活动。律动活动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是运用有规律可循的肢体语言,艺术化的再现生活,是幼儿易于掌握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艺术表现活动。幼儿通过“律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初步了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社会的亲和能力,提高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本班幼儿在中班时就已经学习过律动《摘葡萄》,对于“采摘”动作:“翻腕”、“踏点步”、“踮步”、“进退步”并不陌生,并且大班幼儿已经具备创编舞蹈动作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已经具有了较为强烈的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愿望。经过认真分析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认为:综合音乐活动《摘葡萄》,满足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情感的释放和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很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活动目标:
确定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目标的原则是:“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纲要》同时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据此,我确定以下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律动活动的兴趣,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
2、能力目标:
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编能力和审美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摘葡萄》这段律动是一段新疆舞;知道新疆是葡萄的盛产地以及葡萄的用途种类。
(三)教学活动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创编律动《摘葡萄》。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想象,将成人的摘葡萄动作和过程转化成舞蹈语言。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家长指导幼儿通过多渠道了解关于葡萄的知识,适量的品尝不同品种的葡萄和老师开展葡萄园小小解说员的游戏,能用较为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2、提供有关葡萄的多媒体课件。
3、提供各种葡萄的图片、实物以及酿制的葡萄酒。
4、活动前布置好环境。
选择以上形象直观教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营造一种真实、亲切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创编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 1 教而教,而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联想法、讲述师范法、表演展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课程整合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动静结合,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始终为幼儿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
四、学习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课题。
怎样让幼儿了解关于葡萄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在这里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法,为幼儿提供了关于葡萄知识的录象。在观看录象之前,我先向幼儿提出要求:“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关于葡萄的录象,请小朋友看一看葡萄都有哪些品种,它们生长在哪里,果农们是怎样摘下葡萄的以及果农们采摘后的心情如何?”
设计此环节的依据是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让幼儿了解回答有关葡萄的知识,例如新疆是葡萄的盛产地;葡萄可以分为有奶葡萄、红葡萄、紫葡萄、白葡萄还有小的无子葡萄;葡萄可以酿制葡萄酒,烘干制成葡萄干。让幼儿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幼儿不断渴求新知识、新本领的欲望。
(二)展开课题,引导幼儿创编律动。
1、运用提问法,展开课题。
观看完录象,请小朋友入座,依次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一步: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录象中看到了什么?幼儿能完整的说出:“看到了果农们正拿着筐子在摘葡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到摘葡萄需要什么工具?怎样摘葡萄?并鼓励幼儿模仿成人的动作。
第二步:请幼儿讨论摘葡萄的动作 这里教师采用运用启发联想法。创设符合生活常理的情景,把劳动过程转化为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启发幼儿说:“如果你是果农,让你去摘葡萄,你会怎样摘?“幼儿讨论示范,教师再次提出“如果有高一点的葡萄你会怎么办?”幼儿讨论得出结论:手要伸直,可将脚踮起,还可发挥想象做拨开挡住的树叶摘葡萄。
2、利用欣赏法,巩固学过的基本步伐。“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了葡萄园的果农们为了庆祝他们的大丰收,都用舞蹈的形式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下面就请小朋友欣赏一段新疆阿姨跳的新疆舞,小朋友在欣赏的时候要看一下,阿姨都用了哪些小朋友学过的基本步伐。”幼儿带着问题欣赏。幼儿对学过的基本步伐记忆犹新并很快复习和掌握了基本步伐“翻腕、踮步、踏点步和进退步”。
3、教师提出将基本步伐编入《摘葡萄》的舞蹈当中。请幼儿欣赏歌曲,让幼儿感受歌词的内容。
教师利用“情绪渲染法”给幼儿讲解歌词,(歌词内容),请幼儿打节奏拍手拍肩再欣赏一遍歌曲。
4、教师放音乐,幼儿自由创编,逐步引导幼儿完整表演律动《摘葡萄》。“现在小朋友就是小小舞蹈家了,让我们随音乐来自己编动作,一会儿,我要请个别小朋友到前面来,把你认为最漂亮的动作表演给大家,并说一说这个动作代表什么意思。如果小朋友都认为你的动作好看,你就把这个动作教给大家。”
接下来,幼儿随音乐自由发挥创编动作,教师通过鼓励法,让幼儿有机会展示与众不同的动作。尽情地把美好的情感释放出来。教师则以观众的身份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亮点,记在心里。
这一环节是此次教学活动的重点。设计以上环节的依据是我知道幼儿艺术活动是在他们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 2 需要,对表达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5、教师示范,激发幼儿的美感。在获得全体孩子们的认可后,教师将所有动作进行合乎清理的串联进行示范,将舞蹈美化、升华。在示范前给幼儿提出要求:要注意老师的表情和眼神。
6、教师利用表演展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将录象机和大屏幕消纳感结合的方式,将幼儿表演欲望和创作状态都处于最佳期,鼓励幼儿争当小明星,反复练习,不断提高。
(三)结束部分:教师出示新疆帽,激发幼儿的兴趣,自由展示,自然结束。
教师出示新疆帽,将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表演《摘葡萄》。这样做的依据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另外在高潮中结束活动,会给幼儿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利于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练习,不断创新。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rj.5ykj.com/HTML/10005.htm 3
第五篇:浅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石初级中学 江西 宁都 342821)
摘要:音乐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音乐教学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科学的利用声势律动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现简要分析了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然后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际,探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2-02
声势律动教学法指的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舞蹈则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使用该教学模式,不但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而且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音乐乐谱以及音乐节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思维能力[1]。由此可见,声势律动对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作用突出。声势律动教学下,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到音乐时,让身体也跟随音乐舞动起来,这样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着重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敏感度提升,使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升。
3.实现学生均衡发展
进入到初中阶段,学生看待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年龄的增长也会限制学生的表现力[2]。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恐惧的心理,尤其是教师提问回答时,学生会有很多的顾虑,害怕问题回答错误而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采取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则可以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声势律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初中生往往会对枯燥的课堂表现出厌倦的心理,学生心理上往往更喜欢精彩、活跃的课堂。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活动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活跃、精彩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室中跟对音乐舞动。
比如,教师可以将每节音乐课的前十分钟确定为学生纵情演绎的时间,演绎的内容在上节课临下课前确定,学生演绎内容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在小组的搭建上,遵循优势互补原则,以使小组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3]。在确定演绎主题后,小组成员可以在课间进行排练,由小组成员推举组长,由组长分配各个成员的工作,例如指定学生演绎乐器、演唱以及舞蹈,通过合理的分工,使学生能够专注于某一活动,从而使学生展现出精彩纷呈的表演。在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演绎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演奏与表演中更加注重韵律与动作的搭配。
2.通过声势律动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反应能力
音乐是一门能够表达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音色、音高以及旋律。而听觉作为声音捕捉的关键,训练学生听觉反应能力,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曲目[4]。因此,在声势律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听觉训练工作。听觉的训练应借助乐谱,通过学生自己读谱,并进行演唱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的律动来作出不同的动作,从而使学生的听觉反应更加迅速。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节奏感较强的曲目来训练学生的听觉,其中《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比较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该曲目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提示身体该做出何种动作反应,使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更强。
3.利用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律动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助推器,音乐灵感的迸发也依赖音乐想象力,相反,如果学生没有音乐想象力,往往会使学生学生音乐能力难以提升,逐渐陷入单一记忆的漩涡。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根据音乐的韵律进行联想与想象,比如在听到一些笛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副草原景象,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并且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一些乐曲,从中得出自己的音乐学习心得。
例如,教学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先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出发,向学生讲解贝多芬的事迹,深切体会贝多芬在听觉受损以及社会的残害背景下依旧坚持创作的精神,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律动想象贝多芬在创作乐曲使得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之后在?W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踏步、拍掌等动作来诠释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音乐作为当前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明确声势律动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反应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素养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媛媛,毕研芬.关于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1):223-224.[2]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2):206.[3]陈超.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6):76-81.[4]史美玲.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探索及思考分析[J].音乐时空,2015,(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