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兴国潋江三小
肖俐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 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 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然后 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 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
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4/
3、7/
25、1/
3、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 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 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 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六、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 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 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兴国潋江三小肖俐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 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4/
3、7/
25、1/
3、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 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六、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第三篇:浅谈“引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引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浅谈“引趣”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六、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关健词:小学
数学
教学
引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谜语、故事组织教学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 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教学“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 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 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就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4/
3、7/
25、1/
3、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 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 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六、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第四篇:借数学绘本激趣引思
借数学绘本激趣引思,助小学低段概念教学 作者:朱雅萍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第03期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引入概念,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明确概念;分化比较,应用概念。由于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这对以具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低段学生来说,学习概念时兴趣不浓,效果不好,普遍存在对概念内涵不明、外延不清、辨析困难等问题。在小学低段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借助数学绘本激趣引思。
数学绘本是基于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象的寓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等于一体的课外读本。数学绘本比较符合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数学绘本助推小学低段概念的教学,从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在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在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使得数学概念的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一、借助数学绘本,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绘本以生动的图文呈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了富有趣味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意义的故事中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增长数学智慧,让孩子有滋有味地品数学,使数学不再乏味、不再枯燥。这些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1.了解数学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学生才会主动自发地去学习。数学绘本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的、熟悉的生活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觅数学、发现数学、感悟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数学不再遥远、不再陌生。如通过以《九章算术》为题材的数学绘本的阅读,使学生能在五彩缤纷的数学发展史中走一走、看一看,用心感受中国数学的价值与美妙,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可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师: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生:会!师:是啊,数数谁不会呢?可是在古代,数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你想知道什么?生1:过去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生2:他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跟我们一样吗?师:是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呢?答案就在书里,让我们一起去书里寻找答案吧。自己阅读绘本,从每页的图画中,你了解到什么?
2.设置合适目标,激发成功体验
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努力奋斗。如果目标建立得过于远大而不能实现,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动力,反而会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沮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需要合适。例如,用“数学绘本阅读卡”列出每学期要阅读的绘
本,阅读完一本并能简要表述其中的相关数学概念,就颁发给一张阅读卡,当积累到三张阅读卡时,就能换取一次额外的课余活动时间,或者换取一张家庭作业“免做卡”。学生在一次次的目标达成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能增强学习动机。
3.亲子阅读绘本,激发情感碰撞
学生天生就喜欢听故事,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数学。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比较少,可与家长一起阅读。选出绘本中的关键图文,以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亲子互动,享受共读数学绘本的乐趣,一方面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待学生读懂绘本故事后,可根据绘本故事适时提问,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
如《时间的故事》。学生阅读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时间是怎么来的?谁来说说一秒有多长?怎么表示?那一分钟呢?一小时里有几个一分钟?古代,时间是怎么表示的„„让学生再现绘本故事,品味“时间”的由来,积累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概念教学中,经常进行“绘本赏析导读”“亲子共读”,家长热情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绘本阅读学习中的困难,加强了亲子情感的交流,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二、借助数学绘本,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
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教学中应以直观形象性为基础,逐步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数学绘本中丰富的故事情境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打开了一扇窗,把他们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基础的数学概念,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的表象。
1.呈现故事情境,初步渗透概念
初步渗透是指当教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概念时,运用绘本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但不涉及核心的数学概念。教学时,先引入简单的生活案例为单元概念的学习作铺垫,接着带领学生阅读绘本,透过图文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疑问或想法,结合书中内容与故事情境,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带出与本单元相关的数学概念。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绘本“直观呈现、生动有趣”的特点为概念教学服务。书中的有趣情节和生动画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具体形象的支撑。
2.讨论分析情境,逐步探究概念
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绘本时,有的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不熟悉。教学时可以在故事叙说的同时,刻意聚焦于即将学习的相关数学概念上,带领学生观察绘本内容、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线索解题,或是提出学生回答、讨论的矛盾点,逐步探究相关概念。
直观形象的绘本可以在学生的“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概念的本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借助数学绘本,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
绘本提供了很多自主操作的机会,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对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掌握要比教师直接讲结论印象深刻得多,这就是“悟”的过程。数学思想就是在“悟”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1.动手操作,构建概念模型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就应该先充满具体经验。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学生对这些法则和概念的理解只能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因此,要充分理解概念,要从做的经验开始。模型构建是做的经验,通过模型构建,我们再去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2.自主表达,辨析概念属性
概念辨析,首先是对概念所代表的实际物(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辨认,不仅会对近似概念进行比较辨别,而且会对相关联的一些概念进行比较或区别。数学的概念都是有来龙去脉的,与其他的数学知识、其他的学科知识、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是有联系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且清晰表达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辨析概念属性。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时,充分挖掘《三角形的故事》绘本中蕴含的数学元素,让孩子借助图画描述故事,辨析“三角形”概念的本质属性。
3.过程体验,掌握概念本质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华罗庚先生说“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借助绘本凸显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经历和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借助数学绘本,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这个概念从另一个概念发展而来,同时又为后续的概念学习打下基础。基础没打好,概念不清晰,相应的技能、技巧就不易形成。为此,要利用数学绘本的仿绘、续写、创编等巩固应用新学的概念。
1.仿绘数学绘本,巩固数学概念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总是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性,不求画面多么精美,也不强求故事多么吸引人,只要把所掌握的概念用“画一画”的形式呈现,在绘本的“仿绘”中巩固概念。
2.续写数学绘本,应用数学概念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想象,对绘本进行合理续写。这样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学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概念的巩固、应用与深化。数学绘本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最初浅、最好玩、最实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都蕴藏在美妙的故事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将抽象的数理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绘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绘本的魅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脚手架,也为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手法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手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数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而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就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艰巨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逗”在课前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有了了解,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上课前,觉得这班学生都很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圆满上好这节课,上课前我先跟学生“逗”了一番。我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上课前,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会笑吗?”对于这个既简单又滑稽的问题,学生都感到诧异、可笑,他们齐声说:“会笑!”我又追问一句:“能不能笑给我看看?”听了这话,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感到我这位老师很和蔼也很幽默,便轻轻松松地上起了课。
其次,课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课前,我发现班上学生不知什么原因,个个没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张师傅6小时加工90个零件,李师傅6小时加工60个零件。”问:“哪位同学能给这道题提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张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有的说:“李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也有的说:“张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多加工多少个零件?”我说:“这些问题都没有错,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得到的”。此时,学生都感到很茫然:到底要提什么问题才符合老师的要求呢?于是我又说:“我要提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难多了,谁能告诉我,张师傅和李师傅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我这一“逗”,教室里立刻沸腾了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同样的时间里,张师傅加工的零件多,老师傅做得快,所以张师傅是老师傅,李师傅是小师傅;有的说不一定,老师傅年龄大了,做得比较慢,而小师傅精力旺盛做得快,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张师傅是小师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我的目的已达到,就说:“同学们,你们回答得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只有张师傅和李师傅知道,我们大家都不知道。”通过上面这一番“逗”,调节了学生的心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二、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情趣易变。针对这一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单凭老师讲,学生易疲劳、厌倦、听不进去,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高涨,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就运用自己的手势来叙述5以内数的组成效果,“4+1”时,左手举起4只手指表示4,右手举起食指表示1,合在一起表示组成5。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创设情境以助学激趣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两位同学代表两列火车,站于教室前后通道口,另一同学代表中间站站一通道口,让学生演示两列火车相遇的情景,并配以恰当的火车汽笛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条件和含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寓教学于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