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巧用古代诗句激趣的探究
数学教学中巧用古代诗句激趣的探究
云南省建水县第二中学:贾雪光
古人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愈细致,反应愈敏捷,思维、记忆、能力等多方面的智力活动也愈有成效。因此,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做如下的阐述。
一、用古代诗句中所描述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抽象数学概念的兴趣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中,医疗中,文字中,都有数学的身影。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各种文化瑰宝更是耀眼。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价的文化宝物。不容置疑,古代诗句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中的精华之一!加上如今的高中学生接触诗、词句子的时间较早,有的甚至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就会背唐诗三百首这样的诗句了,再加上小学、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多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比较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得到自己的知识增长点,找得到自己可以说话的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拓展的空间,新旧知识点之间有联系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和提高,这样一来他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必然比较感兴趣。于是学习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同时许多古代诗句又是能把数学知识运用进去,这不仅让古诗词蕴含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也让古诗词与数学之
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数学在古诗词中的完美与巧妙结合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古代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空间想象能力或意象与诗句的结合。比如,古代诗句中,在描写景色的时,很多都是夹杂着很多数学的问题。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古诗词中找寻一些与所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句子作为数学课的开场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话,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定会得到巨大的提高。例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句中,“大漠”正是数学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洁净的世界;“孤烟直”也正是数学中的直线的表示,多么宁静的画面;“长河”数学中的曲线;“落日圆”数学中的圆。这些数学中枯燥、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如果我们在讲解数学中的直线方程这一章时以此诗句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载体的话,相信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也一定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
二、用古代诗句中与数学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数学概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
2、诗圣杜甫的这首同样脍炙人口诗可以用来作为讲解立体几何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因此,在讲解立体几何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时用这首诗来作为开场白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的话,又何愁学生对数学之事不感兴趣呢!
例
2、再如讲解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时也可以用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作为激发兴趣的诗句,因为这首诗表面意思是说,庐山从正面看,它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它是一座巍然耸立的险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实际的意思是指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高中教材中的三视图教学内容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生理解正试图,侧视图,俯视图。这正好体现了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时将会有不同的道理。
三、用古代诗句中所包含的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
1、如在讲解高中数学中的数列这一章时我们可以首先给学生将这样的故事然后用相关诗句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明《秀才进京赶考》,说的是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也就是明代的书画家徐文长,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他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是想这样的故事一讲,这样的诗句一出,这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上那位同学还会不听课,那位同学还会对他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呢?同时上述诗句也可以用来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时的激趣。
例
2、再如我们在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可以用古代诗句中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帮助学生理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
3、其实在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诗句中都会隐含数学问题,如: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瞧,多么有趣。
通过分析上面这些诗句,我们能明显感到,几个数词就能将诗的意境表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曾经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这样写道: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这作者想必是一位数学老师或必是一位数学爱好者吧。
另外,除我国古代诗词句子外,我国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对联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与数学题的结合在
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如果作为新时期的数学老师的我们能充分应用这些文化传承和文化瑰宝,将这些知识变为对我们数学教学有利的资源,在自己的数学课上用这些国粹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不仅引导学生回顾了文学常识,重温了我国的文化瑰宝,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必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情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参考文献:
《情真意切话数学》,张景中
主编,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学术期刊,2011年第6期,张少伶 《古代诗词与中学数学美》
张明
第二篇:教学中激趣反思
教学中激趣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我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简单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还能够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能够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我,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能够进行“夺红旗”比赛,在活动中能够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手法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手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数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而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就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艰巨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逗”在课前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有了了解,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与学上产生共鸣。上课前,觉得这班学生都很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圆满上好这节课,上课前我先跟学生“逗”了一番。我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上课前,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会笑吗?”对于这个既简单又滑稽的问题,学生都感到诧异、可笑,他们齐声说:“会笑!”我又追问一句:“能不能笑给我看看?”听了这话,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一笑,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学生感到我这位老师很和蔼也很幽默,便轻轻松松地上起了课。
其次,课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课前,我发现班上学生不知什么原因,个个没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这时我并没有急于上课,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张师傅6小时加工90个零件,李师傅6小时加工60个零件。”问:“哪位同学能给这道题提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张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有的说:“李师傅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也有的说:“张师傅每小时比李师傅多加工多少个零件?”我说:“这些问题都没有错,可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得到的”。此时,学生都感到很茫然:到底要提什么问题才符合老师的要求呢?于是我又说:“我要提的问题比你们提的难多了,谁能告诉我,张师傅和李师傅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我这一“逗”,教室里立刻沸腾了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在同样的时间里,张师傅加工的零件多,老师傅做得快,所以张师傅是老师傅,李师傅是小师傅;有的说不一定,老师傅年龄大了,做得比较慢,而小师傅精力旺盛做得快,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张师傅是小师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我的目的已达到,就说:“同学们,你们回答得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是老师傅,哪个是小师傅,只有张师傅和李师傅知道,我们大家都不知道。”通过上面这一番“逗”,调节了学生的心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
二、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情趣易变。针对这一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单凭老师讲,学生易疲劳、厌倦、听不进去,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高涨,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就运用自己的手势来叙述5以内数的组成效果,“4+1”时,左手举起4只手指表示4,右手举起食指表示1,合在一起表示组成5。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创设情境以助学激趣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两位同学代表两列火车,站于教室前后通道口,另一同学代表中间站站一通道口,让学生演示两列火车相遇的情景,并配以恰当的火车汽笛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条件和含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寓教学于生活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10的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师:有一天,0~9这些数娃娃打算出去郊游(课件动态出示下图)。这时,一个数娃娃说:“我们排好队再出发吧。”小朋友,你们说队伍该怎么排呀?
(生答,师点击课件随机生成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图,图略。)
师:排好队正想出发,这时9又站出来说:“等等,我们先选个队长吧。”数娃娃们都觉得9最大,一致选9当队长。9当上了队长,可神气了,走到队伍前头,骄傲地对大家说:“这里我最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接着指着0说:“特别是你,长得没头没脑的,跟我比,你实在太小了。”然后又走到1的跟前说:“你也大不了哪里去,细胳膊细腿的。”0和1听了都很难过。小朋友,你们是不是觉得9太骄傲、太欺负人了?那你们能不能帮0和1出个主意治治9呀?(生答略)
师:1和0想出了一个和你们一样的办法,1走到0的左边,牵着0的手对9说:“我们俩站在一起就变成一个新的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10(板书课题)【评析】小学生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由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借助故事形象地唤醒了旧知,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位数与两位数的联系,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之中。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童话激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童话激趣
阳邑乡四卦学校 白保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悦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莫过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乐学之下无负担”,倘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了兴趣和习惯,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寻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兴趣浓,习惯好,方法当,孩子们的学习能不快乐而高效吗?如何才能激活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呢?我想依据自身教学经验粗略地谈几种童话激趣策略:
策略一:利用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激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寓知识于数学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也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而那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则好比一座座精神的里程碑,引领着孩子们追寻他们的精神踪迹。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笑了,师笑着问:“谁愿意接着往下讲?”在学生接着往下讲的过程中有人指出:“这个故事永远讲不完,不要浪费时间了。”“这个故事为什么永远讲不完?”“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为概念的形成埋下伏笔。
再比如:数学史上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高斯在少年时做一道算术题:1+100=?高斯迅速算出了正确结果等于5050。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拟还原高斯的思维历程:不能直接一个个相加求和吧?这太繁琐了。老师也不是想让我们这样算吧?那么,有没有简便算法呢?一定有简便算法!这些数字是否有特征?顺看,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逆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如果分别从首尾顺次取数并将对应的两个数相加,其和都等于101。这样共有50组:所以,总和就应该是:101×50=5050。经过这一过程,我相信学生已经体验到高斯精妙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变通性——追求算法简单;思维的直觉性——数字内在和谐;思维的概括性——寻找普遍规律。这样的学习一定是事半功倍的。还有许多蕴含数学知识的小故事,比如:《小圆点奇遇记》、《贪婪的独眼小狼王》等系列故事孩子们肯定十分期待,对其中的童谣也会感觉特别有趣。
策略二:利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趣。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与成人不同,数学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或升华。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应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创造与生活有联系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比如:教学《分与合》即数的组成时,以下两种教法大家来比较: 教法A:
师:小朋友,7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生:7可以分为2和5。生:7可以分为3和4。
„„
师:很好!跟老师读,7可以分为2和5„„ 教法B:
师:小朋友,帮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地上放着两只盘子,里面放了些米。现在有7只小鸡去吃米,想象一下,小鸡吃米可能会有哪些种情况呢?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生画。
师:咱们交流一下。生1:一边4只,一边3只。生2:一边6只,一边1只。生3:一边7只,一边0只。„„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这7只小鸡吃饱了肚子,要坐到这桌子边休息了(出现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你们猜猜,它们坐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
数字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了。给数字赋予生活的意义,将它“拟人化”,让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多一些形象上的依托,也许我们的数学会容易和有趣得多。
策略三:利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激趣。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特点。如果带领孩子们在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习,就能启发学生的心智与兴趣,使他们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同样是两种教法: 教法A:(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征呢?(生继续观察汇报)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教法B:(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生动手做,展示、交流)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师:冬天到了,你能像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生操作、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 不难发现,通过观察去认识与通过体验去认识,认识的深度肯定不一样,学生参与的情感也肯定不一样,留下的印象也更是不一样的。策略四:利用游戏与竞赛激趣。
游戏与竞赛是学生学习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学生尤为喜爱。如果组织新颖别致的游戏与竞赛,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神经,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其学习的内驱力,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尤其当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除了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外,还要尽可能将数学知识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引领学生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
当然,在激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给予学生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让兴趣如同源头活水,长流常新。策略五:活用主题图、学具趣学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许多主题图,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好这些情境图。一是可以把主题图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入,二是主题图也可用作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主题图编成一连串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逐一教学。例如《数一数》的主题图,由于学生还没有建立乘法的概念,较难从图中提出与乘法知识有关的问题或信息;可在建立了乘法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观察主题图里蕴藏着的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是他能否学习好和心智发展快慢的最基本条件。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分桃子》的新授部分时,为学生创设了三次动手分桃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首先在情境中让学生把8个桃子分成2份,从学生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接下来又设计了把10个桃子分成同样多的2份,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的操作强化练习。这些操作以动促思,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有童话故事的滋润,有生活场景的再现,有实践活动的体验,再适时加上一些游戏与竞赛的佐料„„此时的数学学习还会是一种负担吗?肯定不是。我们的学生将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有了快乐就会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就会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于是,他的学习更加快乐,他将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如此良性循环,学生只会越来越喜欢数学学习,直至达到享受数学学习的美好境界。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习惯与经验等数学素养定会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