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
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学情分析
本课是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靠增加厚度和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是本课时重点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技能目标:经历观察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纸箱,瓦楞纸板、记录单8张、折叠尺
2.小组材料:科学书6本、硬币每组40个、透明胶每组1卷、剪刀、大小相同的纸每组8张、瓦楞纸板每组2张。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探究发现
1.小组内交流实验发现及产生的新问题,并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10分钟)
2.集体交流实验发现及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产生新的疑问。(10分钟)
3.教师梳理小结:改变材料的形状实际上是通过增大材料的厚度,减少材料的宽度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2分钟)
二、瓦楞纸板的研究(15分钟)
1.师(出示瓦楞纸板)这是包装箱用的瓦楞纸板,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构成,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聚焦问题:瓦楞纸板的秘密。3.学生分组解剖纸板进行研究。4.集体交流。5.教师小结。
三、小结 1.谈收获
2.师:你看,瓦楞纸板中间有许多拱形,这些拱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研究研究拱形的力量。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从使用微视频设计到试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想得很多,感触也很多。
随着对教材理解的深入,我对教学的设计也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从修改的历程中发现,我的教学设计由原先的粗浅变得繁重和细碎。课堂毕竟只有40分钟,想要面面俱到,想要追求十全十美,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而过,不可能做到深入而又浅出。想想课堂教学和读书还真有点相似,我确实把书给读厚了,这只是第二境界,还没有达到把书给读薄的第三境界。要想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第三境界,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
一、学会舍得
每次试教后都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要割舍一些不恰当的教学环节真的很难,就有如舍不得丢下自己的孩子一样,而每当有新的想法却又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添加,这也许是我过于追求完美而不懂得变通的人格弱点所至吧。如:课前欣赏导入环节,自己也很清楚上海世博会的内容与本课联系不大,用之,只能使课堂显得花哨与拖沓,但却不舍得割舍。现在想想只有舍,才能有得,才有可能出现精彩。
二、坚持自我,扬长避短
有些东西别人能运用自如,但是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只能成为一种多余的摆设甚至是拖累,可见模仿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功底上的。如:叶老师的课堂总是赋有情境,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于是也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结果不但没有用好,反而分散了我的精力打乱了原有的教学顺序。顾老师说的好,要扬长避短,展现真实的自我,不要做别人,而要做自己。
三、教学重点落实有偏差
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自主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仅为让学生知道“改变薄型材料的形状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不同。”这一知识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的成为主体,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为达成这一目的走教学环节。听了顾老师的课和徐闻音老师的讲座让我有了新的思考:无论什么课程的教学都不仅是教会学生概念型的知识。我们的探究不是形式,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学生探究过程。学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真正自主化的探究才是最有效的,才是我们教学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
四、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显得有些沉闷。课后经大家指点,发现我每抛出一个问题后,总是急于想让学生回答,只要学生来到我预设的方向就马上结束了,很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有时,许多期待的目光被我忽视了。有时学生经过稍微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我都自己回答了。那还有学生什么事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需要及时把握好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应该有跳跃性,不应该是“站着摘桃子”。我们每个提问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达成教师的预设而设计,还要考虑启发学生较深层的思考。
五、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整堂课中,导入和实验指导占用了17分钟的时间,实验和汇报用时13分钟,分析数据只用了3分不到的时间,研究瓦楞纸用时4分钟,课堂总结和课外延伸用时2分钟。从以上的时间分配,可见这堂课上的有多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只有2分多钟,用耿老师的话说“有点对不起前面的实验准备和操作了”。分析数据往往是科学课中的重头戏却被我这么轻描淡写的带过了,课后想想都觉得荒唐。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其实这也是我平时最忽视的地方。
六、对细节的关注 细节往往能决定成败,通过这次上课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还不到位。如:我运用的“改变材料的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录像中放垫圈的动作和位置对学生有误导嫌疑。我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桥墩”太低,不利于学生观察。让学生控制架空的距离为20厘米时,发现有些学生带的是三角板,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并且浪费了时间。从课堂录像中,我发现自己很不安静,总是走来走去,可能也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以上种种也是我这堂课的败笔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的要好好修炼,做一个用心教科学的老师。
看似简单的一课,但是在上课以后发现存在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什么呢?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关注我们孩子的前概念、关注容易受忽略的实际问题,关注课堂达成的目的。课堂上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平时多花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实录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能设计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对比实验,控制实验变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作出解释。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4、积极参与到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瓦楞纸板、若干纸条、木架、垫圈若干、测试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瓦楞纸板、纸条、木架、若干垫圈。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发现了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材料的宽度和厚度)哪种方法更有效呢?(厚度)一味的增加厚度我们是以牺牲更多的材料为代价的。(演示)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不改变材料的长度的情况下,来想办法增加它的厚度呢?(像这样,)还是这张纸,我把它折成L型。形状改变了,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吗?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师材料准备:三张做实验的纸
二、提出假设,操作验证
1.改变了行传真的能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吗?我们要和平板纸的承受能力进行比较。(教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板纸能承受垫圈。支架、中间控制15cm.纸两边留在支架上的距离也要一样。我们来看看它能承受几个垫圈?放垫圈时要轻轻的放,而且放在中间。看清楚了。平板纸连一个垫圈都承受不了。它的抗弯曲能力我们记为0。下面你亲自来做一做L型纸能承受
。并记录在记录单上。小组长到前面领材料开始实验。
(材料:支架、尺子、垫圈、记录单、纸)
学生汇报:能承受
垫圈。折成L型后抗弯曲能力增强了。
T:好同学们。是不是改变任何一种形状都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呢?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材料却做成了这些形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下面请大家从图片中选择三种形状折一折进行试验。与平板纸进新货比较 我们在做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评价语:说得真好!评价语:是啊,这很重要的!
老师还有几点想提醒大家的,看大屏幕。
5、交流分析
哪一小组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们组的成果? S:我们组测得----。我们组发现---T:这说明了什么呢?抗弯曲能力跟什么有关呢? S:形状。
T:形状变了,抗弯曲能力也变了。是吗?哪一组还想来汇报?
T:还有其他发现吗?说的太精彩了!那么从这些变了形的纸跟平的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形状变了,抗弯曲能力也显著增强了。
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
去掉问号。
T:为什么改变了形状就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呢?
(预设引导到:变相的减少了宽度,却增加了厚度。)我们虽然减少了一部分宽度但大大增加了厚度。极大地增加了它的抗弯曲能力。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来看大屏幕:(把薄纸板变形,实际上减少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减少材料的宽度虽然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这真是一个好方法!)
三、研究瓦楞纸,作出解释
1、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这种纸,(手拿一块瓦楞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为什么他这么坚硬呢?今天老师给大家截了一小块瓦楞纸板,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观察要求:(1)弯一弯瓦楞纸板,感觉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有多大。(2)可
以借助小刀解剥纸板,看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描述各部分的厚薄和软硬是怎样的?(3)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请试着做出自己的解释。
2、汇报、交流、解释。
T:我们一起来听听结果,谁来说第一点?
S:发现里面有拱形、三角形。用手按压瓦楞纸的时候往两边压。T:这些形状真的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吗?他们是怎样来增强的?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T: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靠改变形状确实可以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且不同的形状抗弯曲能力也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应用了抗弯曲能力。下课!
板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形状 :(用图表示)
学生实验数据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试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我都尽力在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努力去培养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有得有失:
一、自认为有“得”的地方:
1、科学“生活性”的有效体现!
从课前谈话:“寻找身边的科学”开始,我就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自己的身边就藏着这么多的“科学”。接着创设“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钢材”这样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出本节课探究的重任——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课的引入到孩子们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显得非常自然!在借助“纸”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来回顾:为什么钢材要加工成各种形状?首尾呼应,有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在这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了。
科学从生活中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样不能忘记让科学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我借助上课盛放器材的纸包装箱这一实物及瓦楞纸板的深入观察,让科学回归了孩子们的生活。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不但是孩子们容易进入的课堂,同样也是老师容易准备的课堂,因为体现了生活化,我的材料准备非常的简单,这样一节课,材料的准备时间在10到20分钟之间就可以完成,成本在5元左右(就是几张纸的价钱)。我想科学教学要体现实效性,材料准备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
2、科学“探究性”的充分体现。
基于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这一重要理念的考虑,我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通过实验测试的出事实数据,自己进行解释分析,最后的出科学的结论。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孩子们自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探究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放手让孩子们探究并不是放任自由,必要的引导和讨论必须做的扎实有效,所以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讨论的展开,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前的深入思考和计划。
3、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探究的习惯培养对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行动前思考的习惯,小组合作分工的习惯,安静探究的习惯,交流的习惯,整理材料的习惯等等。我在上完这节课的时候,不经意间其实已经引导孩子们整理好了所有的器材,这不禁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负担,同时也非常有助于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叶谰教授这样说过: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如果有,那就是表演。好课肯定是有其缺陷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充分的了解孩子,脱离孩子实际的教学注定要失败!由于对孩子们的了解不够,总感觉自己的课和孩子们之间有层隔阂,没有那么亲近!
其次,对实验测试及记录的铺垫还欠充分、扎实。以至于在实验开始后,还需要老师进行中途的引导。而理想中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们完全独立活动的时间,并不需要老师进入。
不管怎样,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可能永远会留下遗憾,但我并不感到害怕!因为我心中时时藏着学生!“让学生喜欢我”这是我最大的追求!
第四篇:《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通过形状的改变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难点
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包装箱瓦楞纸板、语文书四本、尺、透明胶.教师自己准备: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 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
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 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5.汇报实验结果: 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 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 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
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把瓦楞纸板剥开看看各部分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各部分的软硬怎样的?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间层要做成“波浪型”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有时为了进一步增强抗弯曲能力,也把瓦楞纸板做成五成,甚至七成.四、小结: 课外同学们可以去观察一些材料的形状,并研究一下形状的变化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五、课堂练习
第五篇:《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说明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在该课教学前学生已研究了《抵抗弯曲》,认识了房屋、桥梁中的“柱”和“粱”,知道了梁比柱容易弯曲,并通过实验得出了增加梁的宽度、厚度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道理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这是本课时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从结构上看,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及研究瓦楞纸的形状结构。
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呈现,直接引入“有没有别的办法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从而把学生引向新的探究问题。接着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的方案,先预测再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解释,全班总结得出结论。紧接着,通过课件的结合,把科学引向生活,让学生观察瓦楞纸,产生新的发现或疑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较复杂的形状结构前进,最后在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可以用增加厚度、增加宽度、改变形状等等办法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作为全区的“深化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实践、打造有效课堂”科学课题的观摩课,得到了省、市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发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并实验研究,同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2、能够边实验边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开放的探究、设计、交流表达过程,着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能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充分经历设计、探究、交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1、每组30个面值一元的硬币、实验记录单一份、架纸梁的实验盒两个。
2、瓦楞纸(3层或5层)每组一份、大小相同的纸每组4张。
3、制作配合教学用的ppt课件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承接设问
1、教师简单承接上一节所研究的内容:
以一张平展的白纸为例,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得出——增大纸的宽度,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的厚度,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2、引发同学们研究、探索新的问题 同样还是这张纸,除了增大宽度、增加厚度,还有其它方法可以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吗?
板书:“抗弯曲能力”
(二)、实验探究
1、让学生上台演示,初步感知可用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板书:“形状”
2、实验活动一:新知探索 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①师:与没有折的纸比较,折成这个形状的纸(教师举起,让学生看)它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看来改变纸的形状是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好办法。但是这只是我们的推测。我们思考一下: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形状能够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呢?不同的形状抗弯曲能力一样不一样呢? 用实验来验证 ②提示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本节课和上一节课实验要求基本一致)在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后,教师提出温馨提示: ▲一张纸只能用一次,不要反复使用
▲由于时间关系,每组可以从设计好的形状中选出3种进行实验 ▲有的图形放硬币时会不方便,可以利用直尺或者镊子帮助。③各小组预测、实验,教师巡视、参与。(重点环节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④组织汇报。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
实物展示,并适时在黑板板上展示记录单,最后交流得出结论: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不同。
3、实验活动二:运用新知 观察研究生活中的瓦楞纸
①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靠改变形状确实可以大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且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是不 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我们周围靠改变材料的形状确实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吗?
让学生先说说,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文稿,介绍更多的应用。结合书本上钢材和铝材的资料,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有的材料会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可以参考30页课本知识。
结合现在的经济危机,迫切需要节约能源,改变形状,即节省了材料,又能增强抗弯曲能力,这真是一个好办法!②研究我们生活中包装纸用的瓦楞纸
一弯,二看,三掰,先让学生用手去感知; 然后再拨开看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样什么子的;
最后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瓦楞纸不只是把纸单纯的弯折,也不是把纸单纯的平粘增加厚度,而是又折又粘合。
(三)内容小结
总结一二两节课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厚度,增长宽度,以及改变形状的方法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四)实验活动三: 知识拓展 挑战纸梁最大承受力的限时竞赛
1、教师激趣,让同学们开拓思维,动手操作:还是一张纸,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制作一个最具有抗弯曲能力的纸梁。挑战以上用增加厚度、增长宽度,以及改变形状的方法做成纸梁所承受一元硬币的最高数量。
2、鼓励性、探索性的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