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教子篇[本站推荐]
教学教子篇
倒在地上,他哀衷地想:为什么当年父母只一味地给我糖,而没有给我一支应付生活的长矛?
不行言教,而行身教,这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糖与矛
在现代社会里,双双外出工作而把孩子交托给佣人或是托儿所照顾的父母亲,在一种不该有的“亏欠”心态下,老想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孩子额外的补偿。
有求必应,不求也应。
孩子有着取用不竭的零用钱,于取予求。渐渐的,养成了一种极端错误的印象:以为钱是从“聚宝盆”里随意拿出来的;年纪小小,便挥霍无度,衣服、鞋子,选的都是名牌货;几百元一套的玩具或电脑游戏机,想都不想,便掏钱买下。
令我觉得诧异万分的是:这些收入丰厚而让孩子在金钱上“为所欲为”的父母,往往都是受过高深教育的。他们只看到孩子在物质享受里露出的灿烂笑脸,可是,他们看不到性格的“毒瘤”已在他们的骨髓里暗暗地、危险地滋生了。孩子就在这种毫不自知的情况下,成长为一群“好逸恶劳”、“炫耀财富”的人。民间疾苦对于他们来说。纯然是陌生的名词,因此,跳跃在他们胸腔里的那颗心,绝对没有“同情”和“恻隐”的成分。一切得来轻而易举,他们一厢情愿的认定生就是一颗糖,甜甜甜,一路甜到底,太甜了,有时他们甚至嫌腻呢!
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没有想到,父母所给予他们的那颗糖、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大限一到,糖便要被收回了,此后漫漫长长的人生道路,他们便得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那颗人生的糖了。
这时,他们才难以置信地发现:这糖,竟不是“近在眼前,随时可摘”的,它“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要搞它吗?长期生活在优渥的环境里,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屡战屡败而又没有屡败屡战的斗志。
一战便败、一败便倒。倒在地上时,不免哀衷地想:为什么当年我父母只一味给我吃糖而没有给我一支应付生活的长矛呢?为什么呵!
身教
与年已八旬的柳北岸先生聊天,发现了一个令我惊异莫名的现象:他不但精神矍铄,而且,记忆惊人地好。谈起童年趣事,他一桩一桩地谈得眉飞色舞;聊及旅行趣闻,他一件一件地讲得兴高彩烈;说起读书心得,他更是一则一则地说得兴味盎然。
思路之清晰,描绘之生动,着实令我叹为观止。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两句话用在柳北岸先生身上,应该改为:“秀才常出门,熟知夭下事”。
问他“打太极”是不是“保健秘诀”,出乎意料之外,他竟说:
“我平生最恨把自己的行动局限在早已设计好的规律内。太极拳一来一往都有固定的格式,我受不了。”
这时,蔡澜先生插口说道:
“父亲不老,只因他终生读书。”
是真的。柳北岸先生有一间书房,墙壁嵌满了上达天花板的书橱,橱内密密麻麻地放满了古人和今人的书。对于他来说,一日无书,匪夷所思。
他的几个孩子,分别是艺术圈和教育界的佼佼者,他们都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这一份爱书的嗜好,是柳北岸先生当年苦心孤诣而又不露痕迹地为他们培养而成的。他笑眯眯地说:
“我买了大量的书,放在地上,任由孩子们看。他们把书翻得乱七八糟,东南西北丢得满天满地,我一声不响地替他们收拾。隔一段时间,又买进另一批新书,任由他们翻。我从来不逼他们读,可是,他们见我读得津津有味,而满屋子的书又伸手可及,一个个都自动自发地成了爱书人。”
柳北岸先生不行“言教”而行“身教”,而这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蔡氏门风
在文艺界前辈谢克先生假良木园酒店为其儿子所主办的婚宴上,我与蔡文玄夫人、蔡萱先生同桌。
蔡文玄夫人和蔡萱先生这一对母子,喝起酒来,豪气冲天,过去,我已从蔡萱先生的小品文中知悉蔡老太太酒量极佳,现在,亲眼目睹,才知所言不虚。母子两人,一杯接一杯,喝得不亦乐乎。蔡萱先生笑眯眯地看着他气色极好的母亲细细品尝香醇的美酒,不但不劝她“少喝两杯”,反而频频嘱她“多喝一点”,他神情开朗地说:“母亲都八十多岁了,她爱做什么,我都让她;她怎样才高兴,我也尽量的满足她。”到了酒席接近尾声而蔡萱先生想往杯里添酒时,蔡老太太出言干涉了:“别再喝了,待会儿还得驾车回家呢!”蔡萱先生言听计从,果真不喝了。悄悄转过头来,笑嘻嘻地对我说:“老人家,最喜欢读管理学,我就让她学以致用吧!”没想到听觉极佳的蔡老太太接口应道:“谁叫你是我的孩子,你活到八十岁,我还是要管你的!”蔡萱先生微笑着说:
“好好好,给您管,我不顶嘴。”
在融洽无间的嬉笑里,母子之间动人的亲情展露无遗。
据蔡老太太告诉我:她育有三子一女,尽管个个学有所成,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里绽放出耀目的亮光,可是,最令她和蔡文玄先生感到安慰与欣喜的,却是这四个成长了的孩子对双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的那一份孝顺。她举例来说:长子年已六旬,可是,每天上班之前,一定前来问候双亲;放工以后的第一件事,也总是到双亲家中来看看、坐坐,才回去自己的居处。一日日如此,风南不改。
告诉蔡萱先生我心中的感动,他“哗”的一声笑了起来,说:“是我父母亲教导得好嘛!”
散会时,看到蔡萱先生小心翼翼而又温柔万分的扶着蔡老太太从座位上站起来时,我在心中默默地想:蔡氏门风,足为楷模。
诚实
小的时候,读一则勇于认错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故事的主角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他在童年时砍掉他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在父亲盛怒的责问下,毫不退缩,实话实说。
诚实,在这种情况下,是需要勇气的。
十分佩服、也十分赞赏。
成了母亲以后,在家庭里充分发挥“华盛顿之父”的精神——事无知细,一旦做错,只要孩子从实招来,便从轻发落。通过这种富于鼓励性的方式,刻意把“诚实”这传统美德灌输给下一代。
在这种“家风”里成长的女儿,与我“合作愉快”:一做错事便认错,绝不藏头缩尾编谎言。我起初以为”教导有方”,暗暗窃喜。然而,渐渐的,我发现不对劲了。自小便诡计多端的她,竟把“勇于认错”当作是免除责罚的一个“挡箭牌”。
把哥哥的课本撕下来折飞机,她面不改色地说:“是我撕的。”
将我美丽的桌布剪得七零八落,她声音平和地说:“是我弄的。”
以蜡笔在洁白的墙壁上胡乱涂鸦,她神定气闲地说:“是我画的。”
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蓦然惊见新买的沙发出现了一道长长的裂痕,责问之下,这七岁的女孩儿摆出一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模样,说:
“是我不小心割的。”
天呀,这沙发,价格可不便宜呢!暴怒之下,抡起藤条,朝她鞭去。
她吃痛、吃惊,声泪俱下地问我:
“妈妈!你不是说凡事老实认了就不会打我吗,为什么……”
面对这项“言而无信”的“指控”,我愣愣地住了手。
阿脏和阿洁
大部分小孩的耳朵都是石铸的,成人如果尝试将硬绷绷的语言灌入他们耳内,总会因为“硬碰硬”而磨擦出不愉快的火花。
女儿入学之前,我常常为了她不肯刷牙这个坏习惯而大动肝火。向她强调口腔卫生,她听不进耳;命令她刷,她拉长着脸刷得不情不愿;最糟的是:我一放松,她便故态复萌。
后来,心生一计,改用说故事的方式不着痕迹地进行教导。
“从前,有个小女孩,名字唤作阿脏。她很喜欢吃东西,偏又最讨厌刷牙。有几只虫,偷偷地躲在她的牙齿里开茶会,欢天喜地地咬嚼她留在齿缝里的菜呀肉呀糖呀饼呀,吃完了,还不饱,便把她的牙齿当作薄荷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咬来吃,将她好好的一副牙齿咬得参差不齐,还不断的在她的口里放臭屁哪,弄得她整个口腔臭气冲天!
说着,我取出了一张早就画好了的漫画,画里有个小女孩,嘴里的牙齿,已掉得七七八八了,剩下的两只,污黑污黑的,上面还丑陋地爬着几条虫。
女儿看了,露出恶心的样子。我若无其事地接下去说:
“另有个女孩阿洁,最喜欢替她的牙齿洗澡。她把牙膏当肥皂,刷呀刷的,刷出了一堆白白的、好看的泡沫,泡沫发出了一股香香的味儿,别人闻到了,总是问:阿洁呀阿洁,你是不是给你的牙齿涂了香水?阿洁很喜欢笑,每次她一笑,别人又问:阿洁呀阿洁,你的牙齿是不是美丽的珍珠编成的?
说完,我拿出了另一张漫画,画中那个女孩,牙齿白白亮亮,干净而漂亮。
把两张漫画并排地贴在她的房间里。
第二天起身时,她主动告诉我。“妈妈,我要替牙齿洗澡。”
现在,她已经七岁了,每天吃过东西以后,总是快乐地刷牙。
珍惜
为了帮助次子培养起阅读的好习惯,我付出了两百元,替他办妥手续,让他参加“书虫俱乐部”(BOOKWORM CLUB),成为会员。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二十个月内,他每个月可以收到该俱乐部寄来的两本新书。当我把这消息告诉他时,他却坚持认为应该做“两百七十五元”那种会员。
他振振有词地说:
“两百元,只能得到平装书,两百七十五元,是精装本呢!”
同样的内容,只因为包装不同,便得多付七十五元,我不甘心。
孩子见我不肯,竟负气地说:“那七十五元,我自己出!”
看着眼前那张不惬意的小脸儿,我的脑海,蓦地闪出了另一张九岁的、瘦瘦的脸。脸上,有一双发亮的眼。穿著有补丁的衣裳,蹲在书店门口的大纸箱旁,翻看里面过期的杂志、滞销的书籍。十根手指,污黑污黑的,沾满了尘埃。书上那一粒粒墨黑的方块字,好似强力胶,把双目粘得紧紧的。肚子饿了,感觉不到;天色黑了,觉察不着。眼里、心里、脑里,有的仅仅只是书中那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有时,双手“安分守己”的翻着纸箱里的旧书旧杂志时,双目却“出轨”地盯着整齐地摆在平台上的新书新杂志,眼看手勿动哪,有一种“痛苦的甜蜜”静静地在心窝里翻涌。偶尔趁店东不注意,偷偷地翻翻看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好似全都沾上了墨香,一颗心,兴奋得怦怦乱跳。隔了许多年,回想当时的这种感觉,依然清晰一如昨日。我想,也许是感受太强烈了,记忆才不肯褪色。
此刻,在恍惚间走出时光隧道,看看眼前这张“不识愁滋味”的脸,忽然百感交集。富裕安定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新一代的价值观、生活观。人生观。一切得来太易,他们的字典里,已经没有“珍惜”这两个字了。然而,也正因为一切都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他们的记忆,也惊人地苍白。
献词
培南独立中学决定出版校讯,衷心感谢陈郁菲校长,在创刊号里给予我这个可贵的机会,说说几句心里的话。
走了一段长长的人生道路而回首前尘。觉得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是在中学。
青春,散发着炫人的亮光;忧愁,是字典里寻觅不到的名词——”“
每天早上,穿上清洁的校服,迈向校门,心里总涌满了幸福快乐的感觉。校长慈和的脸庞、教师温和的笑脸、课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全都化成了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我。
在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脑力和精力,都处在最旺盛的阶段,在老师耐心而又尽心的指导下,我像只蠹虫,贪婪地吞下一堆一堆的学问,还有,一套一套的道德准绳。
然后,人便慢慢地向幼稚告别了。
在每一分长出来的智慧里,在每一寸生出来的成熟里,都有着校长和全体老师辛苦耕耘的汗水。
青春只有一次,我很庆幸,我不曾以无益的嬉戏来把它辜负。
我觉得我是一颗渺小的种子,而学校,是孕育我的泥土。没有肥沃的泥土,种子难以茁长成树;而那树,恒远铭记泥的恩泽。
培南独立中学把校讯的名字定为“培南人”,我一看,便喜欢。
这名字,新颖、独特,而最最重要的,它充满了美丽的自豪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南独立中学创办多年以来,在各行各业造就了大量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在社会的岗位上,以不懈的努力,发扬了高度的“培南”精神。
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能继承这优良的“培南精神”,并继续不断地将它发扬光大、发扬光大。
伴读
许多家长,把检查孩子的书包当作是生活里的“例常课业”。
孩子大汗淋漓地背着沉重的书包,气喘咻咻地从学校回返家里。才一吃饱,母亲便热心勃勃的把书包拎过来,又翻又搜,把本本作业揪出来,然后,坐在孩子身畔,陪读。可怜的孩子,上课的疲累还未过,便在母亲巨大的压力下,读、读、读。
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收到“监督”的效果,可是,却,会带来两项不良的副作用。其一:孩子会因此而养成在心理上依赖他人的坏习惯——上课不听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回到家里以后,有人长在身畔陪读嘛!其二:孩子在校对着方方的黑板,回家对着方方的课本,全然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日日如此,月月如是,久而久之,那一颗原本圆圆亮亮、活活泼泼的心,也被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子塑造得呆呆板板、暗暗沉沉的。
我也有孩子,可是,我不搜书包,更不伴读。
我要我亲爱的孩子自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因此,从他们上学的那一天开始,我便清清楚楚地让他们知道: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学校课业负起全责。
有功课时,自己做;不懂的地方,我辅导。
没功课时,自由活动:读课外书、玩电脑、看电视、踏脚车,都可以。
测验来时,他们必须自我督导,自行温习。
若考得好成绩,可继续享有目前的一切自由。倘若成绩不理想,便得停止一切消闲活动,直到另一次测验考到好成绩为止。万一测验不及格,我便得动用藤鞭了。由于平素很少“动武”,所以,孩子见藤条如见鬼魅。打他一次,他怕一年。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我的孩子,也许因为用功不足而不能成为学校出类拔萃的学生,但是,我确知,他们会成长为自信而快乐的人。
软化
一日,与一位在广播界服务的朋友闲谈。他告诉我,在他平日所接触的年轻人当中,有许多男性,阳刚之气不足而阴柔之气太重。他认为长此以往,将会成为我国的一大“隐忧”。
我处身于教育界,他所谈的这种“外型软化”的现象,我没发现;我注意的,倒是“性格软化”的问题。
在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里成长,不论是男的女的,个个都变成了备受呵护的“温室花朵”。
女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天天吃饭,不知如何变米成饭;上家政课时,对着那把菜刀,一筹莫展,不知该直拿还是横拿。从事园艺活动时,更糟糕,怕太阳晒黑肌肤,怕泥土弄脏双手,怕花枝刮裂掌心;怕怕怕,找上百个著口,躲在树荫底下,袖手旁观。在日常生活里,偶尔遇上小小的不如意,便哭成一枝带雨的梨花;一旦碰上稍大一点的挫折,便想以双手了结自己“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男孩子,长得顶天立地,相貌堂堂,可是,怕蟑螂,怕老鼠。有一回,进课室时,发现班上学生个个脸有惧色,如临大敌。一问之下,原来有只蟑螂飞了进来,“匿藏”在教师桌子的抽屉里。我征求扑灭蟑螂一勇夫,班上学生,人人发挥高度“礼让”的精神,谁也不肯上来助我一臂之力。你推我让之际,居然都坦白地承认他们“很怕蟑螂”!又有一回,到朋友的家去,正谈得高兴时,门外平白无故地窜进了一只老鼠,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她那十六岁的儿子如出弦之箭,飞奔上楼,转瞬间消失无踪。事后朋友问他:“你去找棍子打老鼠,是吗?”他老老实实地应:“不是,我怕老鼠咬我,逃去躲。”朋友气极骂他:“老鼠会咬人?你的胆,去了哪里?”他理直气壮地应:“厨房的面包盒,塑胶料的,都被咬得稀烂,我是肉做的,怎么不怕它咬!”
要让温室里柔嫩的植物长成坚韧的巨树,我看呵,需要家庭与学校双管齐下的努力,才能成事!
茶会
许多学校都让学生在各自的班级里举办茶会以庆祝教师节。
于是嘛,佳节来临前的那几天,各校、各班的学生都起劲地忙着:策划菜单、分配工作,处处都呈现着喜气洋洋的现象。
终于,一年一度完完全全属于老师的那个节日,在引颈期盼里,来临了。
老师们兴致勃勃的出席了那个专为他们而准备的茶会,结果呢,趁兴而去,败兴而归。尽管各人“境遇”不尽相同,可是,“不被尊重”的感觉却是一致的。
甲说:“我走进课室时,茶会已经开始了,学生手捧食物,狼吞虎咽,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走也不是,留亦不妥,讪讪地站着,真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进去!”
乙说:“我呢,虽然班长把食物捧了来,可是,没有一个人让位给我坐;我只好靠在窗口旁边,把那几粒冷冰冰的鱼九快快地用水冲下喉咙去,然后,快快地离开课室,以免影响他们聚餐的快乐情绪!”
丙说:“我那一班,围成许多小圆圈,人人开怀地吃、开怀地谈,我进去了好一阵子,竟然都还没有人留意到。后来,班长看到了我,指着食物,喊道:你自助啦,不吃白不吃呀!”
丁说:“我才惨,由于赶着办点事情,去迟了,学生把东西都吃光了,还嘻皮笑脸地对我说:晚起的鸟儿没虫吃!”
正当几位老师唉声叹气地谈着时,一位学生,捧着一大盘三文治走进办公室来,对着老师们说道:
“这盘东西。给你们吃。”
毕竟,砂砾里还有珍珠、老师们都露出了宽慰的笑容,客气地应;
“你们留着自个儿吃吧……”
言犹未毕,她便老老实实地应道:
“我们吃不完。同学们说:与其丢掉,不如送来给老师吃。”
课堂笔记
念大学时,最喜欢做笔记。
在课室里,当教授口沫横飞地授课时,我便以“天乌行空”般的笔法把要点一一记下来。回返宿舍、根据这些要点,参考其它书籍,融汇贯通之后,整理成一份份完完整整的笔记。在这个整理的过程里,我充分的享受到做学问的大快乐。许多宝贵的资料,常常伴随着笔记的完成而牢牢地贮存在脑子里。
当时,最喜欢的一门科目是古典诗词选,所以,做起笔记来,也特别用心,不但做了注解,写了欣赏心得,而且,居然还大胆地自绘插图。
一首诗,一个图;一阙词,一幅画。边写边画,其乐融融。
写好画毕,左看右看,心花怒放,“敝帚自珍”的可笑心理暴露无遗。
向我借笔记的同学很多,有些借去抄,有些索性整份拿去影印。我总是来者必借,从不推搪。真正的学问,是要靠努力钻研得来的,笔记做得再完整,也只不过是皮毛的功夫而已。借人笔记,予人方便,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我教书,学生也做笔记。
一日,气冲冲的班长领着一位同样气冲冲的插班生来见我。事缘该插班生拒绝缴交每周五毛钱的班级杂费。在探询之下,插班生坦坦然地表示他不交班级杂费是因为他与班上同学没感情,而没感情则是因为他觉得班上同学在利用他。
“你怎么知道同学利用你?”我耐心套问。
“他们知道我笔记做得好,每个人都来向我借!”
我看着那张愤怒得很荒谬的脸,一颗心沉沉地向下坠着,坠着。这是一张很年轻很年轻的脸,但是,上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尘垢——自私的尘垢。
叫人伤心的是:这是个学业成绩很好的学生。
无礼顶撞
“尊师重道”这个词儿,对于今日许多的年轻人来说,已成“天方夜谭”。为人师表的,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都还不敢相信今日莘莘学子居然目无尊长到了这等地步。
最普遍的,是无礼顶撞——尽管是强词夺理,但却顶得理直气壮。
上课期间逃课被老师这着,面不改色地应:
“我饿嘛,为什么不可以出来吃东西?”
在学校说粗话被老师训斥,大声反驳着说:
“这是我说话的习惯,有什么不对?”
在课室里胡言乱语,老师要他住口,他傲慢回应:
“我的嘴巴又没有给浆糊粘住,干吗不能说话?”
做了错事,休息时间罚他站,他冷冷地说:
“这是我的早餐时间,你不能占用。”
屡屡迟到而被斥责时,声如铜锣:“我睡不醒,怎样可以早来?”
考试不来,拨电去催,懒洋洋地反问:“啊,是今天吗?”生气地叫他立刻报到,他无关痛痒地说:“我赶不来,你安排补考吧!”
有时,老师被他们无理可喻的行径气得一缕缕白烟自头顶冒起,要他次日把家长带来,他毫不在乎地应:“我父母亲都在工作,没空见你!”
他们还敢睁着眼睛说瞎话哪!作文里写了错字,嘱他把不正确的字找出来,改正。结果呢,改“正”了的字,居然错得更离谱,那种字,是自创的,连康熙字典也找不到。叫他来问,他以“得理不饶人”的口气应道:“又错了,你有没有搞错啊!我查过字典才写的!”
最令人感到心寒的是:以上所谈的,并不是特殊的个案,而是处处泛滥的普遍现象。只要和当老师的朋友随意聊聊,便可以引出一篓篓的叫人痛心疾首的真实故事。一
啊啊啊,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有识之士,请告诉我,告诉我呵!
拳头主义
越来越多人眼膺“拳头主义”,于是,小小的岛国,拳影飞舞,各种不同“商标”的“霸”倾巢而出:路霸、菜霸、电梯霸、榴莲霸……
更可怕的是:校园里,也出现了小小的“校霸”。
欺上压下,无所不为。”“
同学之间,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把对方打得眼青鼻肿,还出言恫吓:“你敢向校方报告,我便要你的狗命!”被打的人,忍声吞气地指着身上的淤伤对别人解释着说:“跌倒弄伤的啦!”
上课时被老师责骂,双手叉腰,大声顶撞,语气之激烈、态度之恶劣、用词之粗暴,着实令老师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把他扯到训育处,以校方纪律来处置他。过后,他来见老师,不是忏悔、不是道歉,而是气势汹汹地下“哀的美敦书”:“你给我小心!”当天放学,老师果然在校门外看到三两个形迹可疑的人,来来 地梭巡。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大原则,为教育鞠躬尽瘁的老师,绝望地拨电报警,要求人身保护。
校霸出了校门以后,当然会顺理成章地成为“霸王队伍”里的一名要员。
各路“霸王”的形成,社会因素固然不可忽视,然而,家庭也难辞其咎。
过去多年成功地推行家庭计划,家家户户“两个就够了”。唤风唤雨的小宝贝,在百般呵护里成长,慢慢的,就变成了颐指气使的“家霸”了。我就曾亲眼看过一个“小家霸”,用拳头打奶奶,用手指掐女佣,被打的、被掐的,都默不作声。霸气日益滋长,从此以后,社会又多了一个到处横行的“霸王”了。
有一回,向一位母亲投诉她孩子的种种劣行劣迹后,慎重嘱咐她:“好好劝他,千万别打他。”她应我:“我哪里敢打他!他不打我,就谢天谢地了!”
实践教学
萧乾先生在《一本褪色的相册》一书里,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位物理老师第一天上课拿出个盘子放在讲台上,又往盘里倒了点面面,然后,他要同学们注意他的动作,他挽起袖子,伸出食指蘸了点面面,最后又把中指伸到唇边,用舌头舔了舔,他问学生谁愿意模仿他的动作。一个冒失鬼站了起来,他用食指蘸面面,又用舌头去舔那食指,结果大吃苦头,因为那个面面接触到皮肤,会发烫的。于是老师开讲了:学科学必得细心,是大意不得的。”
通过实际经验来促使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从中领受教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我是语文教师,我亦时常通过类似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抒写作文。
比如说:“雨”,就是许多老师溢出而学生滥做的一个作文题目。明明是以景为重的描写文,可是,学生却把它写成不三不四的叙述文——写雨夜怀旧、写雨天重逢故友,写雨中上学记,写雨里遇车祸;总之,写一切可能发生在雨中的事,写一切可能在雨中邂逅的人,独独不写的是:雨。
归根究底,是学生对于“雨”的认识太少了。
一日,上华文课时,刚好天上乌云密集,雷声隆隆。我心里想;大好的实地教材就在眼前,不妥加利用,更待何时!立刻嘱学生把课本合上,翘首窗外,静观待变。我告诉他们:老天爷就要以他出神入化的魔术大棒为我们作一场精彩绝伦地演出了。人人屏息以待。惊天动地地雷响以后,是惊心动魄的电闪。然后,女娲辛辛苦苦补好的天,被倾盆的豪雨猝不及防地冲裂了。雨似飞泻的瀑布,又像决堤的洪水,没完没了地下、下、下。课室里的这一群学生,尽管在“终年是夏,一雨成秋”的小岛国生活了十多年,可是,从来不曾如此细心的而耐心地静坐一隅,观赏丽景。这一回,在“大开眼界”之余。啧啧称奇。
下课钟响,雨还在下。
我知道,出“雨”这个作文题目的时机已成熟了。
因材施教
修改作文,有千种万种不同的方式,正是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
最为传统而又广为采纳的一种方式,是逐字逐句、逐行逐段地改。有时,一篇短短的作文,被老师用红笔改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随着语文水平的日益低落、学生学习兴趣的日益淡漠,这样一种批改作文的方式,效果弱得可怜。学生接到作文本子后,往往连多看一眼也嫌麻烦。结果呢,同样的毛病一犯再犯,永难纠正。
教学经年,发现“作文教学”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因材施教”——依照学生个别的情况而作不同的指导。
每篇作文,作了段批之后,再通篇写评语。评语有褒亦有贬,使学生从批评中认识自己的缺点而又从褒扬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心。之后,以这些评语作为根据,把学生逐个唤到眼前来,进行个别指导。
先点出他的长处与短处,接着,详尽分析他这篇作文的得与失,再作出积极的建议,使他在下一篇作文里能够发挥自己的优点而不再重犯原有的错误。
在这种一“因材施教”的策略下,学生不但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如指掌,而且,最为重要的,他知道自己的“成败得失”都在老师注意的范围以内,所以,下一篇作文,总会加了一倍的心思来写,于是,他的作文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渐渐地、一点一点地进步了。
十分遗憾的是:尽管我知道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只能“有限度”地使用在那些学生人数不超过二十名的班级里。至于那些拥有四十余名学生而把偌大一间课室挤得满满的班级,我充其量只能作段评与总评,至于个别指导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体验生活
从现实生活里掇取写作的素材,不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最最重要的:取得的素材是活的、是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
为了把这概念传授给学生,我在我所负责的中文学会推动了一系列的活动。迄今为止,我已完成了十项趣味盎然而主题各异的写作计划。
最近,我又推动了另一项“走出斗室”写作计划:“各行各业诉心声”。
参与的会员,由中一到中四的学生都有。
他们访问了香烛店、药材店、布店、鞋店、眼镜店。
尽管没有经验,可是,这一批年轻的学生在实地采访工作上,却表现了惊人的勇气、耐性、毅力与努力。
在访问技巧上,各出奇招。有者脸皮薄,碰上一口拒绝访问的店东,立刻便打退堂鼓,另觅访问对象。有者呢,苦苦练成“死缠烂打”功,说尽好话、赔尽笑脸,终于把店东感化了,倾囊以授。有的连碰几个钉子,折翼而返;可是,第二天却又鼓起余勇,再次出击。
在访问过程里,他们看尽了人情冷暖,也尝到了各种甜头与苦头。
有的店东善待他们,茶水招待、娓娓而谈;有的店东,却在他们踏进店里时,好似防贼一样的赶紧将放钱的抽屉锁起来。有的在宽敞的大厅里接受访问,有的却带他们到存货的仓库里,在飞绕的蚊群里完成访谈。
许多苦不堪言的经验,在讨论会里,都变成了令人发噱的小插曲。
参与这类的写作计划,学生学到的,不单单是写作的技巧而已,他们也同时学会了随机应变的能力,培养起群众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众生百态,从而了解了人生并不是一束束鲜艳的玫瑰花。
随身看
在许多人带着“随身听”出门时,我带的却是“随身看”。
不论上哪儿去,我一定随手携带一本书。
总觉得:我们无谓地浪费在“等待”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外出用膳,等迟到的客人、等迟来的菜肴。
上银行进款支款、到邮政局寄信取信,排队轮候。
此外,坐地铁、乘计程车、搭公共汽车,等;陪孩子去学绘画、学游泳、学打功夫,等;看医生检查身体清洗牙齿,检验眼睛,等;上理发院洗头烫头发,等;买票看戏,也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在无所事事地等着时,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宝贵已极的时间白白地流走,好似让双脚凌空浮着,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慌。
然而,只要一书在手,整个情势便改观了。
舒卷而读,周遭人声再嘈杂,气候再闷热,等待再长久,都无所谓了。人,变成了一只蠹虫,钻进满溢墨香的书本里,津津有味地啃、啃、啃;一颗心,千绕万转,都在文字里。那一段长长的等待的时间,不再是穷极无聊的,反之,它充实丰盈——尽管前面的队伍长得好似看不到尽头,可是,你心不慌、意不乱,一边闲闲地等、一边乐乐地读,有一种“一心二用”的痛快感。
外出旅行也一样。长途旅行,“一无是用”地坐在机舱里。短则几小时。长则二、三十小时,闷得抽筋。然而,只要手上有书,旅程再长,却也不知“闷”字怎样写。鉴于此,每回出国,除了打点衣装外,我一定随身带备一个小袋子,装各种各样的杂志。杂志没有保存的价值,所以嘛,一路看,一路丢。旅行结束后,小袋子空了,脑袋子满了,快活无边哪!
框子
改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奇怪而又可笑的现象。
他们为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制定”了一个固定的框子,不论出的是什么题目,他们都有办法把它套进去。
且来看看以下的例子:
在以“我的嗜好”为题的作文里,他们这样写:
“每一个人都有嗜好,我也不例外。有些嗜好是好的,有些嗜好是不好的……”
如果作文题是“难忘的经验”,他们便这样写:
“每一个人都有难忘的经验,我也不例外。有些经验是快乐的,有些经验是不快乐的……”
除此以外,在作文的内容上,也有套“框子”的现象。比如说:写“童年琐记”,引起回忆的方式,永远是一样的:
“有一天晚上,我整理书架,架上一本书掉出了一张照片,我抬起来一看,啊,原来是我小学的毕业照。回想起……”
如果写“我最难忘的一个人”呢,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个叫他难忘的人,在文末的遭遇总是“被车撞死”的!
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懂得从现实生活里汲取写作的素材而又懒于思考,一个个都把市面上所流行的“作文范本”当作是“救星”,背它一篇,应付百篇。篇篇过关以后,脑子渐渐生锈,上作文课时,不论选的是什么题目,一拿起笔,便机械化的写道:“每一个人都有……。
现在,一读及这种“框子”式作文,我立刻便以红笔批道:
“每一个人都以这样的方式来写开头第一段,你也不例外。不行,你得重写!”
电脑与教学
去听一项有关电脑的演说,主讲者是受聘到本地一所中学任教的新西兰人赫伯先生(STEVE HERBERT)。
赫伯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本人制作的一些“版权所有”的电脑软件。引起众人兴趣的,是其中一套特为在籍中学生而设计的软片“茱丽叶与罗密欧”。这是本地中四学生必须修读的文学名著,赫伯先生通过了多项趣味盎然的游戏,把这部文学名著的重点一一介绍出来。凡是阅读过这一部文学作品的学生,都能充分地享受这套软片所带来的种种不可言喻的乐趣,再也不需要苦苦地、死死地去背诵书内的重点。
当晚听众里有好些中学生,在演说结束后,纷纷拥向前去试用赫伯先生的软件。个个嘻哈绝倒,乐不可支。每一项游戏,都提供了多个答案以供选择。有人选错了答案,电脑立刻发出了讯号。这名错答了的学生,在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后,立刻便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寓学习于娱乐。
这是从事语文教育者的一条康庄大道。
英文如是,中文更是如此。
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苦背词语解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文与电脑挂钩了的今日,从事语文教育而又有电脑基础的教员,应该设法在电脑软件上为学生开拓出一个学习的新天地。
当然,滴水难以成河,最好的方式还是由有关方面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从长计议,集腋成裘,制作出一套寓趣味于实用的教学软件,使莘莘学子能从中受惠,不再把华文的学习当成苦差。
职业病
有些病,的确是与职业有关的。
过去当记者,胃病好似冤魂一样,纠缠不放。现在执教鞭,喉咙里却好像放置了定时炸弹,常常猝不及防的在我喉咙里引爆。
喉咙痛,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声带的“使用率”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教员的常常基于以下的因素而不得不放开喉咙来喊。
其一:学校位于高速公路旁,络绎不绝的车子以高速飞驰而过时,教员便不得不把声音提高到“巅峰状态”,以便和嘈音相对抗。
其二:班上学生嘈杂多话,为了维持课室的秩序,教员必须“以毒攻毒”,以“雷”般的声音来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其三:遇到出言不逊而又无礼顶撞的学生,课业不交而又屡劝不听的学生,一天不迟到便坐立不安的学生。把逃课当作家常便饭的学生,教员们都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无师自通”的男高音和女高音。
喊、喊、喊,可怜的喉咙,终于“发难”了。先而失声,继而剧痛。那种痛,是人间苦刑哪!整个的喉咙,干而烈,好似无意中吞下了一团火,肆意地烧呀烧的,整个人被它烧得焦躁不安;渐渐地,火熄了。喉咙深处伸出了一把刀子,尖而利,一下一下地刮着你的喉管,偶尔吞了一口唾液,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有人用玻璃碎片狠狠地插进了你的喉咙里,痛得你直想把头撞到墙上去。
喉痛难忍,可是,有药可医。
当教员的,有一种病。纵是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
那是心痛症——每每碰到年纪轻轻但行径与流氓无异而校方不得不开除的学生,我的“心痛症”,便阴阴地发作了
第二篇:教子有方_教子十二篇
教子有方_教子十二篇
这样教儿子是残忍心狠?还是教子有方?
天下父母万万千,教子方法千千万,哪有父母不爱孩?谁家孩儿没人爱?这样教子是残忍心狠?还是教子有方?一个“残忍”“心狠”父亲的教子十二篇日记,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完美成功的教子有方经典教案,真让人不得不深思叫好....(一)“自己爬起来”
不知道天下还有没有我这样狠心的父亲,儿子摔倒了。从来不拉,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声音命令:“爬起来”。
儿子出生在腊月初一,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春节刚过,也就是儿子刚刚满月,我也不知那根筋不对头,突发奇想,要对儿子进行锻炼。于是在寒冷的冬天,每天晚上,吃完晚饭抱着儿子上街转一圈,美其名曰:“冻一冻,锻炼锻炼”。一直坚持到春暖花开,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不过,第二个冬天就可以拉着儿子温暖的小手上街冻一冻了。还别说,这一招许是见效了,直到今天儿子很少感冒。也许沾了儿子的光,我也很少感冒。
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嵖”。是说小孩子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可我这小子的百岁照片,是我把他放在自行车前的小孩座上带到照相馆的,当然,后座上坐着他的妈妈。(注:那时交通规则不严,没有现在这么多汽车)这小子,八个月就能自己站起来了,未满十个月就能趔趔趄趄自己走了。我的狠心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表现出来的。小孩子学走路,没有不摔跤的,我的儿子也不可能例外。例外的是,我的儿子摔倒了,虽然我近在咫尺,却从来不拉他,总用一种命令的语气喊:“自己爬起来”。记得他刚满周岁,我按***惯,带他上街“冻一冻”。这时他已获得了自己走路的相对自由。可是,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不小心,摔了一个大马趴。我在旁边喊:“爬起来”。儿子勇敢地自己爬了起来。旁边一位过路妇女狠狠地瞅了我一眼,愤愤不平地说:“没见过这样的爹,这么小的孩子,也不拉一把”。
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自己摔倒了,总是先抬头看我一眼,那眼神里分明写着:爸爸,我又犯错误了。然后自己爬起来,该怎么玩儿怎么玩儿。
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儿子因自己摔倒了,摔疼了,而大哭大叫的时候,连小哭小叫也没有过。我猜想,在他那小小的脑袋瓜里,摔倒了,是个错误,没有哭的权利。
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大约是他一岁半的时候,在自家院子里,他举着苍蝇拍,学着奶奶的样子,追打着几个苍蝇。那苍蝇一点也不懂事,我儿子要打你,你老实呆着,让他拍死,不就完了吗?可是不,那几个贼苍蝇,东飞飞,西停停。我儿子东追追,西拍拍,一不小心,绊了一跤,一下趴到地上了。我也没太在意,爬起来不就得了。谁知这一次,他居然没有抬头看我,趴在那儿不动,足有一分钟,我这才感到大事不妙,赶紧跑过去,拉起来一看。天!头上起了一个大蘑菇。我这才有点慌神,赶紧找出红药水,给儿子搽上,疼得他直咧嘴。
可是,我的儿子,我小小的儿子,勇敢的儿子,仍然没哭!!倒是我,这个冷酷的父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
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不知道,如果,让我重来一次,重新对儿子从头教育,我,还有没有勇气,像当年那么做。
可是!我相信!我的儿子!不管摔了多少跤!都会!自己爬起来!!
(二)残忍还是仁慈?
儿子会走了,这是好事。可是,冬天快到了,又是愁事。
愁什么呢?就我住的那草窝,两间屋,共十四平方,当时也算不错了。可一生炉子,这炉子只能放在交通要道上。儿子刚刚学会走路,如果限制他的行动,那是愚蠢的;如果任他自由行动,让炉火烫伤,不用说夫人,就是他奶奶姥姥也会把我吃了。毕竟,我儿子是双方老人所见到的第三代第一人。
面对如此难题,尽管我自视颇高,很为自己的足智多谋骄傲。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高招,真是愁煞个人了。
冬天到了,火炉生起,屋里暖和了,可儿子的自由也受到了严格约束,更苦的是老子,天天担惊受怕不说,自尊心也受不了。这么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枉读了几十车书了。
一日,炉旁读书,一是暖和,一是负有重大责任。忽然,“条件反射”四字映入眼睑。“有了”。我一下子站了起来。我想起了巴甫洛夫,他老人家训练小狗,不是用的这个法子吗?
儿子虽然不是小狗,但条件反射的原理也肯定适用。我没敢声张,我想的这法子太损了。夫人肯定不会同意。
第二天,是周日,夫人打早班,早早上班走了。我开始着手自己的伟大创意。生起炉子,不断用手试试,待自觉温度差不多了,把儿子招到炉旁,让他用手去摸炉盖,这小子,手一碰炉盖,就感觉大事不妙,赶快往回缩,那哪儿成呢?我抓着他的两手,就往炉盖上放,他拼命往回缩,最里还哇哇叫,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拉着他的手往上放。越往前拉,他越往后缩,如此折腾了五六分钟,老子也有点累了。就放开了他,嘿!这小子,一挣开我的手,就赶紧跑到里间去了。嘴里还叽里咕噜,也不知发表什么高见。休息了一会儿,又把他拉出来,再次把他往炉前推。这次小子学鬼了,离炉子还有老远,就死活不往前走了,其实,我也不敢再把他的手往炉子上放了。训练几分钟,又放开他。
过一个多小时再拉出来演当演当。直至夫人快下班了,才罢手。夫人回来了,儿子远远躲开炉子,扑进妈妈的怀抱。夫人还纳闷儿,这小子,怎么不走直道。我在一边,偷偷的乐。
第二天,下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往炉前拉,小子坚决不干。第三天第四天……,如此一直折腾了一个星期。当然,没有再瞒着夫人。从此,儿子视炉子为最可怕之物,总是远远绕着走。直到三岁多,才敢远远的试探着用火钩去碰碰炉子,以满足其儿童的好奇。
这件事,我曾多次用来说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每当讲到我如何训练儿子,总有同学小声或大声地说:“太残忍了”。
残忍乎!仁慈乎!是非自有公论。我只知道,我的儿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为熊熊的炉火烫伤过。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给奶奶送去
儿子两岁多了。已经能端着一个小碗,自己吃饭了。
从那时起,我家只要做一点好吃的,或不常吃的东西,总是盛在一个小铁碗里,让儿子给奶奶去送。(那时,我与母亲同住一院,是自家的院子)在这方面,他的妈妈是个很明理的人。
儿子第一次给母亲送东西吃,老太太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找出糖果,奖赏她的宝贝孙子。乐得她逢人就说:“我的孙子比个小狗管用了,能给奶奶送好吃的了,有点好吃的总想着奶奶。”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久而久之,只要家里有好吃的,儿子总是先想着奶奶,有时我们两口子忘记了或觉得没必要送的东西,只要他奶奶那边没有,儿子总是及时提醒:“还没给奶奶送呢?”我妻子就赶紧盛好,让他去送。
每当看到儿子用胖嘟嘟的小手,小心地端着那个小铁碗,摆动着两条小腿,往母亲屋里走去。听着从隔壁传来的祖孙俩的笑声,我感到欣慰。老母亲一生多病,受尽苦难。能享受到孙子的一点孝心,也不枉了老人家辛苦一生。
时至今日,只要儿子在家,给母亲送东西的任务仍由儿子来完成。不过,现在,儿子能为母亲干的事情更多了。母亲的电视不清晰了,儿子去调。母亲的电话不响了,儿子去修。母亲生病了,经常由儿子背着到附近的小医院去打针。每当全家聚会时,从楼上将奶奶背到楼下他姑姑家的任务,多是由儿子来完成。聚会时,儿子虽然早早就吃完饭,虽然着急要回自家上网,但总是耐心地等到母亲吃完了,尽兴了,说要回去睡了,才把母亲背回去。然后才自己上网,从来没见不耐烦过。
在母亲的心目中,有许多事情,儿子的地位已经比我还高了。但愿,儿子的儿子也能这样。
(四)三岁看老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个人认为:教育是从零岁开始的。零至三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俗话说:“三岁看老”。这句话告诫我们,三岁前的教育,是奠定人一生世界观的最重要时期。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能够成为好人的。谁能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善良的呢? 而随着其生命历程的发展,小孩子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接触了不同的环境,逐渐变成了不同的人。而零至三岁,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他以后接受别的思想,形成更多行为习惯的基础。
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小孩子生下来,具备了一个人的大脑,这是他能够学会人的思维的内因,然而,如果没有教育,小孩子是不可能自己产生思想的。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从孤儿院里领了四十个刚出生的婴儿,派人喂养他们,但严禁任何人同他们说话,在他们面前也不准说话。他想知道人的意识到底能不能自己产生。如此一年,这一残酷的试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抨击,试验被迫停止了。这些可怜的孩子被人分头领养了,后来的追踪调查显示,这些孩子大都不能具有正常人的思维了,他们已不能成为正常的人了。
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一试验的人道主义问题。我要说明的是,从零岁开始教育的重要性。
三岁的小孩子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那判断的能力,有他自己的体验,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灌输给他的观念。记不清是那位先哲说过:“给我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教育成任何一种人”。这话说得绝对化了,但决非没有道理。以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父母的素质,几乎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观察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及家长,一般来说,父母素质高(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学生素质也高;父母素质低,学生素质也低。这虽然不是绝对的,却是多数情况。
小孩子三岁前形成的世界观,是他以后接受新的世界观的内因。
曾见到,两个两三岁的小孩子打架,有一个吃了点小亏,其母见了,大声呵斥:“你真无能,去打回来”。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为了这个小孩子。这种教育继续下去,这个小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吗?他能学会和别人相处吗?他长大了,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我认识一个学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却是很没有道德的人,从小就教育他,一点亏都不能吃,如果与人打架,吃了亏,他的父亲会帮他打回来。
从初一开始,他就是教导处的常客,后来成为学生中“老大”,而且足智多谋。成为除了警察,任谁不怕的角色,多次出入派出所,仅仅因为年龄小,还没有进监狱。他初三刚毕业,已经没有学校敢收留他了。我很为他担忧,因为,他随时都能进去。
为人父母者,想一想吧!你爱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真的爱,那就首先教会他做人吧!不要以为“树大自然直”,如果在三岁之前,他撒泼耍赖,而你又放任他的话。有一天,他会无法无天的。而那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无法改变他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个“计”,是要从零岁开始的。
(五)刷碗
儿子四岁了,我与妻子商议,该让他学着干点活了。他能干点什么呢? 人天性喜享受权利,懒尽义务。而许多人却能够自觉的尽义务。其原因何在,据我的观察和思考。父母对孩子幼时的教育,培养孩子尽义务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为人父母者,必须明白一点,如果在孩子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就是幼年时期,不能给孩子养成尽义务的习惯。等有一天,比如说,到初中,你觉得事情不对了,要求他也应该为家庭尽点义务。这时,他绝不会觉得尽义务是应该的,而会认为是父母的刁难,他会要求你理解他,而这个理解,就是理解他享受权利的需要。至于义务,对不起!他脑子里没有,因为你没灌输给他这种观念,他没有尽义务的习惯。到这时,你如果要管教,他会跟你耍泼放赖,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威胁要死给你看。而且,这种孩子抗挫折能力特别差,一点委屈都不能受。
有鉴于此,儿子很小时,我就注意培养他的责任意识。前面说的为奶奶送饭是一例。
现在四岁了,要让他干点活儿。琢磨好长时间,决定先让他学着洗手绢。自此,儿子的小手绢就是自己洗了,尽管每次他自己洗完,妻子都悄悄的给他另洗一遍。(请注意,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因为,那会减少孩子的成就感)每当看见儿子坐在小板凳上,边洗边唱歌,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后,让他洗的东西逐渐增加,直至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七岁时,我又琢磨着,应该找一件他天天都可以干的活儿,让他干。我瞅上了刷碗这活儿。
这是一件可以天天干,又费时不多的活儿。既可以让他天天有活儿干,又不会耽误功课。反正,吃完晚饭马上学习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于是刷碗的任务又落到了儿子头上,尽管一开始,他砸了不少碗,可是我不在乎,砸了再买,过了几个月也就不砸了。这习惯,一直坚持下来了。甚至,在他参加高考的那几天,这习惯也没有改变。
直至今日,只要儿子在家,晚饭后刷碗就是他的任务。他的妈妈现在已不上班,疼儿子,有时就说,不用儿子刷碗了,特别是周日晚上,吃完晚饭儿子要回学校,但儿子总是坚持刷完碗再走。
为父母者,给孩子一些尽义务的机会吧!这会使孩子人生的道路走的顺利些!
(六)“破坏” 学习
儿子天性喜破坏。我虽因家贫,几乎不给儿子买玩具。但其姑、姨、舅因喜其活泼可爱,故所买玩具颇多。什么小火车、小汽车、冲锋枪、变形金钢……。但不管什么玩具,到了这小子手里,能完整过三天的极少。因为这小子玩上一天,就会对玩具的内部结构更感兴趣,似是要弄清玩具为何会动,火车为何能跑。常常是将玩具拆开,守着一堆零件,左瞅右看,对来对去,原来的玩具已不见一点形状。而小子却拿着自己的发明,玩得仍很高兴。对此事,我抱着既不干涉,也不鼓励的态度,任其自然去做。我觉得,这也算是教育投资。如请人专门进行这种教育,一则花费过大,二则孩子也未必肯干。现在他自己乐此不疲,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况,这投资花费极少,成效却高。
在我家,只有一样东西,是小子不敢乱毁的,那就是书籍。对书籍我采取了绝对保护措施。由于我自小读书不易,所以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除了我的书外,就是给他买的儿童读物也要求他不准撕毁。我认为,一个不爱书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
这种做法,也使我付出了不少代价。他十岁时,我到北京学习,拍了不少纪念照。最后一卷有不少极珍贵的留影,如在曹雪芹故居、梁启超墓、智化寺、醇王府(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广化寺……等处的留影。因还剩了几张,故未冲印。后陪老母看灯会,方拍完。及至照片冲出,竟然全部曝光,此事令我十分恼怒,因上述去处,我可能终生未必再去。故无法补偿。后经追究,小子承认,是他打开暗盒研究,而弄出的事。
对此,我仅是告诉他,以后不要打开暗盒看,未加追究。就这样,小子在这方面的胆量越来越大,我的手表,家里的马蹄表,游戏机,水龙头,照相机,无所不拆,就差没把电视机拆开了。(我怀疑,这小子也干过)到十三四岁,连焊接之类的事也能干了。游戏机的焊点开了,自己焊;水龙头坏了,我不干,让他干;电器出了问题,我在旁边看着让他修。
逐渐,这小子掌握了不少日用技术。
九七年,为了让他尽快掌握电脑,我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购置了一台电脑,用了没三天,那东西死活不动了。我问原因,小子不说。无奈,只好抱着主机去修理。维修人员检查后,原来是硬盘全部格式化了。人家怎么也弄不明白,硬盘怎会全部格式化。只好全部重装,嘿!这小子可得着了。在旁边目不转睛,整整看了三个小时。老子看的莫名其妙,小子看得津津有味。此后,又去修了几次,好在是保修,我也懒得陪他,就让他自己去修。再后来,我家的电脑就不用找人修了。迄今为止,我家的电脑被小子拆了没有二百次,也有一百八十次。随着我工资的增长,电脑的配置也不断提高。钱也不知花了多少。如今,这小子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脑高手了,159369.com小编注:亲爱的父母们,多给我们孩子一些动手实践的空间吧,就是把房子拆了,孩子也会有更多的能力买更多的房子!给孩子一点“破坏”的权利吧!在这种“破坏”中学到的东西是无价的。
(七)嘴随着腿
我母亲说过:“嘴随着腿”。这话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会说话与会走路是相关的。会走路了,会说的话也就多了。老母亲没文化,却常常能说出一些至理名言。
我体会,之所以嘴随着腿,是因为小孩子会走路后,接触的东西就多了,也就是实践能力提高了。所以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多了,自然就能学会说更多的话,思维也就更丰富。体会到这一点,我除了教儿子说话外,很注意让儿子接触更多的东西,接触更多的人。
我很想教他背《三字经》,但当时这还是四旧,没人敢教孩子念这个。想起老人家喜欢三李诗词,就开始教儿子背诗词。先是李白的《静夜思》,再是《望庐山瀑布》,《忆秦娥》;杜甫的《绝句》;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再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等。至儿子一岁半,已能熟练背诵四十余首古代诗词。至于《三字经》,在他小学五年级时我还是教他背过了。但总觉得晚了一点。
在此期间,经常带他到亲戚朋友家去见见世面。每至一处,总有人逗他背背诗词,儿子总是大大方方的连背带表演,赢得大家的赞赏,也赢得了不少好吃的东西。他也越背越来劲。这一做法的好处有许多。一是学会了说许多话;二是赢得了许多老人的欢心,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每当有人当面称赞孙子外孙聪明,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这种天伦之乐,是他们从儿女身上得不到的。也算是儿女对老人的一番孝心吧!三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上述诗词有一些是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尽管到真正学时,有的他已背不过了,但总是比别的学生背得快许多。我想,这是记忆深处已存记忆重现的结果吧!四是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我认为,一个人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如果从孩子还不知害羞为何物时培养,是最容易的。
现在,儿子在大学里,上台唱歌,发表讲话,主持节目,编写节目,以至与人交流,上网发言,在报上登个小文章,从未因害羞而误事。
年轻的父母们,注意啊!
幼儿教育无小事,任何在你看来是小事的事,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你的教育吧!
(八)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
儿子初二时,考完试第二天,玩滑板摔了一跤,我没当大事。谁知,竟不会走路了。眼看着儿子艰难的类似爬行的动作,任凭我万般镇静,自认为天塌下来也不会皱眉头的性格,这回也慌了神。四处求医,拍片,作CT,加重CT,居然没找出毛病来。后来还是请到了一名医,才看出来在髂窝有一血肿,但却不知是良性还是恶性。
儿子这回可遭大罪了,各种各样的检查,抽血,化验,小子从未哼一声,真难为他了。那天,大夫拿来一粗粗的探针,要抽那血肿里的东西化验,看到那粗的针管,我心紧紧地揪着,谁知,小子歪头仔细看看那针,居然笑了,“大夫,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病房里一片笑声。我却忍不住要掉下泪来,赶紧走出病房。整整两个月,儿子出院了,是拄着拐杖出院的。我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已经开学一周了,让他去上学,还是休学一年? 上学,初三紧张的学习,他能坚持吗?休学,这一年怎么办? 征求儿子的意见,小子要去上学。罢了!上学去吧!
此后,约二十天,小子天天拄着拐杖去上学,每当我将他送过马路,看着儿子走向学校的身影,总是问自己,“作的对吗?” 由于这场灾难,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我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他,我当时想,即使考不上大学,只要孩子身体好好的也就行了。结果,中考时,小子差一分未达普高线。高中放在我学校,学习成绩有所好转,毕竟初中所差较多。高考差了十几分未考中。再上高四,考上了师范院校。
今天,看到静砂说:“就像生活和工作一样,哪能全按自己的设计和理想走?谁也不敢说能。”此言深获我心。虽然,儿子考大学不理想,但每当我想起儿子面对那粗大的针管,说:“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就感到欣慰。
我的儿子,勇敢、幽默、开朗,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九)有鉴于贾政的无奈
《红楼梦》我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大约总不下二十遍吧!第一次看,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年幼无知,似懂非懂。看到《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当看到贾政痛打宝玉时,对贾政十分痛恨。随着年龄增长,渐知人事,特别是有了儿子,为人之父后。逐渐理解了贾政当时痛打宝玉的心情。越思越觉得此一回书包含着深刻的教子之理。
天下父母,哪一个不爱儿子。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大展诗才,妙题联额,贾政嘴上不说,心里又何尝不喜。此时痛打宝玉,其原因,就是他自己说的“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在那个年代里,以宝玉那种不守规矩的性格,如不严加管教,长大成人,酿成灭门之祸,并非不可能,贾政作为一家之主,身上担着千斤重担,不能不为阖家的命运考虑。
宝玉无法无天性格的形成,其原因就在于贾母及王夫人的娇纵,溺爱。贾政碍于贾母对宝玉的喜爱,而宝玉又真的能给贾母带来许多欢乐。为了尽孝,他不得不服从母亲,但他内心深处却对宝玉性格中的叛逆性有一种极大的恐惧。袭人说得好:“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其实,王夫人也明白此理,请看: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 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 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说着,由不得滚下泪来.接着分付每月给袭人加二两银子。
贾母亦非不明事理之人,请看:贾母含泪说道:“儿子不好,原是要管的,不该打到这个份儿!你不出去,还在这里做什么!难道于心不足,还要眼看着他死了才去不成!”贾政听说,方退了出来.可见,贾母并不怪贾政教训儿子,只是嫌他打得太狠了。
在教学生涯中,见到了许多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大多身上有着严重的缺陷,任性、娇纵、蛮横、生活自理能力差,而懂规矩,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是没有,但与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相比,就少得多了。究其原因,我分析,主要是因为,隔代亲,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祖辈的老人对第三代孩子,并没有亲生父母那种直接的责任感,他(她)们总觉得管好孩子的吃喝、安全,不让孩子受委屈,是他们的义务。管教太严,一是不忍,一是怕落埋怨。除非极明理,极负责任的老人才能主动地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正确道德观。我观察过很多老人带孩子的现象,只见过两个把孩子带的有规矩的,一个是一同事的岳父。其人,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饱经沧桑,极有学问。我见到他是十五年前的事,那时,老人已七十多了。
同事的孩子极为出色,后考入名牌大学。再一个是我的岳母,她老人家八岁即在日本纱厂当童工,虽无文化,但见多识广,责任心极强,对孩子要求很严,我的内侄女内外甥女,在她那里。放学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作业,不完成作业,别想出去玩儿。在这一点上,我的母亲也没做到159369.com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偷懒,不要轻易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现在的孩子条件已经太好了,再加上老人的不负责任。如长时间自己不管教,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后,再来管教,就会事倍功半,如再有贾母那样极有权威的老太太保护,这孩子就更难管教了。
不要怪老人,老人的做法是很正常的,因为,享受天伦之乐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没有再给你教育孩子的义务,尽管许多老人主动要求承担这一任务,但真正能负起管教责任的老人,百不挑一。
有鉴于贾政的无奈,所以我在教育孩子时,十分小心的既不让母亲过多干预,又注意做到不让孩子恃仗奶奶的宠爱,使性放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明白了一点,如果犯了严重错误,奶奶也不能使他避免惩罚。
我儿子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就要踏入社会。长这么大,我打过他三次。
第一次,是在他五岁那年,恃仗奶奶的宠爱,在奶奶屋里吃饭时,满盘乱挑,没有规矩,而母亲又护着他,我多次教训,甚至罚站,都没有改过来,还到母亲面前告我的刁状。万般无奈,我用妻子做衣服的竹尺,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给了一下子。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竹笋炒肉的味道。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在母亲那边守着我放刁。母亲虽疼孙子,毕竟是明理之人,打那以后,就注意教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矩,有了那次教训,他也就听从了奶奶的教导,逐渐学会了许多规矩。第二次,是九岁时,他的妈妈让他倒垃圾,他居然学着一些邻居的样子将垃圾扔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恰好被我碰上,在屁股上踹了一脚。从此,再也没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次,是上初二时,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不完成作业,我警告他,提醒三次不改,竹尺伺候。第三次,他居然被老师派同学押送到我的学校里。这一次,我没有放过他,将他按到床上用那根竹尺,打了整整十尺。这是我事先与他约定的数字。
儿子哭着睡了。半夜,我悄悄来到他的床前,看着儿子脸上未干的泪痕,摸摸被打得红肿的屁股……。
儿子,别怨爹心狠!
这次,让老母狠狠地骂了一顿。待老人家骂够,我慢慢说:“娘,那根擀面杖还在吗?”母亲无语!
可能有人会说我心狠。但是,如果让我重新教子,我还是会这样做的,在孩子有小错时,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等到有一天戴上不花钱的镯子时,则悔之晚矣!防微杜渐,是我之本意。惯子如杀子,古训至理。
(十)不给儿子攒钱
我这人命不好,自幼就没有钱富余的时候。时至今日,虽已是高级教师,却仍然几无余钱。儿子大了,妻子、母亲常叨叨,要我给儿子攒俩钱,以备婚姻大事之用,我却从未放在心上。
身为高级教师,自称没钱,很多人不信。我算一笔账大家就明白了,我现在收入每月两千余元,儿子上大学,年消耗一万元。老母无收入,除政府补助一百多元外,我一年孝敬老母四千多元,以使老母有一个像样的生活,老母贫困一生,晚年得点子孙福,那是绝对应该的。妻子早就不上班了,每月有三百多块收入。再去了日常开支,虽略有盈余,却也所余无几。加上我这人,虽生来贫困,对钱却看得很淡,虽从不乱花钱,对自己颇为苛刻,然该花的钱决不吝啬。前年,一个三十多年老友,前来借钱,要包海耕耘,我考虑老友这是生命中最后一博,是他解除贫困的最后机会,(该友家徒四壁,夫妻双双下岗,是极贫者)于是慷慨解囊,借出一万。自家留一万,以备不时之需。说实话,我不愿借钱给人,因为莎士比亚有一段名言,对我影响很大,那话是这样说的:“不要借钱给朋友,因为借钱给朋友,不仅会失去金钱,还会失去朋友。”而我的这位朋友,是当年与我一起读莎士比亚的人,如非万般无奈,是不会到我这借钱的。现在我担心的,不是失去金钱,而是失去朋友,其实借钱的时候,我已做好了收不回来的心理准备,但我这位朋友却是一个性情极为刚烈的人,当年在蒙古大草原上驯过烈马。如这次不能成功,他大概是不会来见我了。已经两年没见他了,真为他担心,希望他能成功。
鉴于对金钱的上述认识,所以,至今,我还是一个万元户。要给儿子攒钱,谈何容易。
况且,我不以为给儿子攒钱,是什么好事。我很喜欢板桥先生的一句话:“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儿孙比我强,留钱做什么。” 我从一个捡煤渣,拾破烂,上树跳井,下海捞虾的野孩子,活到今天,不也挺好吗?家庭和睦,儿子学业将成,虽钱不多,但亦可满足生活需要。
反观那些父母有钱,打点一切,儿女坐享其成,有豪华居室,有各种电器,有小汽车,尽情享受的小家庭。他们幸福吗,充实吗?我感觉,这样的家庭,离婚率反挺高。究其原因,我想,是父母为他们打点的太周到了。他们的享受来的太容易了,轻易得来的东西是没有人会珍惜的。这样的家庭,除了打打小仗,经常吵吵,还有什么能调剂生活呢?没有共同的创立家业过程,没有为买一台电视机而一年精打细算的苦恼,没有为孩子缺少玩具的辛酸……总之,有一天,夫妻一言不合吵着要离婚的时候,家里的一桌一椅,所有电器都不能使其留恋,因为这些,他们都没有付出,不值得留恋。而那些白手起家,自己创建一个小家庭的夫妻,对家里的任何家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件家具都会牵动他们的心,为了这个创建不易的家,除非有什么大的原则分歧,夫妻是不会分手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小说《风雷》,上面那个区委书记姓熊的,每当与其妻子吵过之后,其妻征服他的法宝,就是用一个小瓷茶杯给他倒上水,然后喂他吃药,他 纵有天大怒火,也就消了。原因就是,恋爱时他是区委书记,其妻当时是护士,每次给他喂药,总是用这个小茶杯。在这个茶杯上凝聚着俩人共患难的感情。看过的书很多都忘记了,可是这个情节我总也忘不掉。尽管,书中的妻子是个反面人物,那位区委书记是被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打垮的,而那糖弹,却主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杯。
所以,我不想给儿子攒钱,我希望他自己能创建自己的家庭,而这创建的过程,会成为夫妻之间建立感情,建立信任,建立彼此牵挂的基础。
《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赢(赢上加竹),我遗子,唯一经。” 不给儿子攒钱,这个观念,从儿子很小时,我就开始灌输了。愿儿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好!
(十一)这是原则问题
儿子上大学后,他的事我很少过问。一则儿子大了,是成年人了,有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了;二则也确实管不了,大学里的许多事情必须靠他自己去处理。所以,父子之间和平共处,少有矛盾。
一日,儿子回家,我正在网上围棋。回头一看,小子穿了一条破牛仔裤,两个膝盖都露出来了。我上下打量了他两眼:“怎么把自己弄成这样子了,像个叫花子。” “这是现在最流行的。” “八成是跟李阳学的吧!” 我在学校听过李阳的疯狂英语,李阳上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穿着条破裤子就上台来了。”话语间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为此,我还在学生面前费了不少唇舌,以消除其不良影响。想不到,我的儿子居然把那条破裤子穿到家里来了。
“谁跟他学了”。
“那跟谁学的?想不到我的儿子居然也有了崇拜的偶像了。” 我连讽带刺。从小就教育儿子,可以欣赏一个人,可以佩服一个人,可以学习一个人,就是不能崇拜一个人。因为,崇拜会迷住人的双眼,会使人盲目服从,会使人失去自我。
“谁崇拜他了?” “那你这条裤子上的窟窿怎么跟他一样呢?是有意磨出来的吧?可真有出息!” “你怎么这么说” 上大学之后,这是我第一次对他的穿着表示异议,小子有点不服。“你以后是要当老师的人,穿着这条破裤子,哪个学校肯要你?” “这又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小子仍不服。
“在我眼里,这就是原则问题,告诉你,穿着这条破裤子,你以后不要给我进这个门。” 看我真火儿了,小子嘟嘟囔囔到那间屋去了,我回头告诉妻子:“把这条破裤子给他扔出去,不准再穿。” 此后,儿子没再穿此类服装。
过后,我问妻子:“这小子说什么没有。” 妻子笑着说:“人家说你是老巴子!一点现代观念都没有。” 我大笑:“我就是老巴子嘛,说得没错。” 妻子又说:“我问他生不生气,他说生气。问他裤子怎么办?他说不要了。” “没再说别的” “儿子说了,谁叫他是爹,咱是儿子呢。” 我又大笑。这是儿子上大学后,我唯一一次行使老子的权力。
(十二)结束语
下围棋有一句术语,叫做“精华已尽皆堪弃”。我在教子时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说到现在,可谓精华已尽。这些做法与思考,无论对与不对,自觉可说的已说得差不多了,再说下去,难免画蛇添足,令人厌烦。
从今年大年初一开始,我尝试着与儿子交朋友。毕竟,我的儿子,大学即将毕业,已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了,人生的道路怎样继续下去,要看他自己了。父亲的约束,可能起反作用。何况儿子喜欢比较文学,主要是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他看的许多书,我已不太懂了。让儿子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是我多年所愿。时至今日,他已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了。尽管,仍难免偏激、片面,可那毕竟是他的思想。里边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有许多是我这个父亲不理解但却先进的理念。毕竟我已开始感觉,有些东西要向儿子学习了,比如我现在能上网发文章,其实也有儿子的功劳,打字是跟儿子学的;写文章也是受儿子的刺激,儿子两年前即在网上发帖子了,有些文章早已见报。这对我这个自命不凡的父亲不能没有刺激。
我得感谢儿子,当我第一次在《半岛都市报》上读到儿子写的影评时,除了有一些兴奋,有一些自豪,有一些欣慰;还有一点莫名奇妙的妒嫉,老子读书四十余年,未有片言只字见于报章。小子读书十几年,竟然有一些豆腐块在报上见了,当把此事告知老母时,老母的兴奋令我惭愧,老人家说:“孙子比儿子强了。”这话令我汗颜,儿子能做到的,我为何不能。于是,有了我现在的一些帖子,尽管还没有见报的,但毕竟有不少网友捧场,聊可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也算对老母的回答。古人云:“多年父子成朋友。” 亲爱的家长朋友:当您看完这个“残忍”“心狠”父亲的教子十二篇日记后,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教子方法要有所修正呢?我在细读几遍后,也着实感到特别的...特别的...无言以对了,一切尽在无言中...全靠自己慢慢体会了。
第三篇:《孟母教子》教学反思
《孟母教子》教学反思
《孟母教子》教学反思1
朴素、朴实是薛老师课堂语言的最大特色。和其它特级教师的口才相比,薛老师的嘴就显得很“拙”。语言以短语为主,没有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没有生动活泼的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没有能博得阵阵掌声的诙谐幽默的语段,甚至连发言中也有很重的鼻音,可这丝毫不影响薛老师的个人魅力。因为他的教学态度、教学艺术已经足以让我们敬而仰之。
而语言的亲和是薛老师课堂挥洒自如的一大法宝。薛老师上课,说的`话像拉家常,很亲切,孩子能不被吸引呢?“孩子们,你们也天资聪明。”“请大家……”“你想想看,孟科会怎样想呢?”家的感觉,父亲和孩子在一起聊天的神情,无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都只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而忘记了自己其实更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薛老师不同,在和学生对话时,始终笑意盈盈地望着对方,认真地听孩子发言。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尊重。谁不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呢?亲切的话语,尊重的神情,再加上薛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怎会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学生把老师当作知音。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当薛老师问:“孟母和你们的父母教育,有什么不同呢?”孩子们有很多话要说。有的说,孟母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去领悟道理的。而我父母亲不是。有的说,我的父母不像孟母那样让我去体验。还有的说,我的父母是粗鲁的。我考好了表扬,考砸了只会打骂。在会场有800多名教师,学生能不顾“家丑外传”被同学、老师耻笑,是需要勇气的。而这勇气,来自于对薛老师的信任,来自于和薛老师交流的这种强烈愿望。
我想,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是薛教师心中牢固树立起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我想:这或许就是大雪无痕的境界吧!
《孟母教子》教学反思2
这次活动,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次听课活动了。以前虽然多次参加县教研活动,也都认真记录听课内容,但是听了之后都是感想平平。这次活动却不同,真真切切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也许是自己也参与其中吧,“同教材异构”让我有了比较,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吴雯岚老师几句简短的话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阵阵涟漪。
比如教态方面,吴老师就点出了我一直都很不在意的缺点——我很拘谨。是啊,有时候我甚至连手也不知该放哪儿好。这点平时我就认识到了,但是,就因为我认为“我是一个教师。”“我是一个大人。”而羞于表现,也可以说是羞于表演。
这让我不禁想到以前师范时我的数学老师杜老师。他给我们上课,那真叫一个“精彩”!但当时我们用精彩一词形容他,是因为我们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儿太夸张了?他在讲台上那真是“活蹦乱跳”啊!他讲解例题从来就是从黑板这头直接跳到那头的,讲起话来也是手舞足蹈的。要知道,他可是一位男教师,他可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教师啊!当时我们私底下还说:“他把我们当成小学生了。”我们还称呼他为“猴子老师”。现在回过头去想想,杜老师他教学真的'是那么的投入,他是想用他的“表演”来影响我们啊,毕竟我们毕业后大多数面对的都是小学生。可是我很惭愧,“学无所成”,并没有很好的继承他的“衣钵”。
这次研讨课上,我就感觉到有很多位教师,他们的身心都自然地投入到教学中,与学生融为一体,这点我还需要多多学习。
另外,就是在正确处理文本这点上,我也还需要多多思考。《孟母教子》这一篇课文虽然我知道重点段落是外公的两次射箭,但对于“外公的百发百中已经叫孟轲‘简直看呆了’,那外公为什么还要进行百步穿杨呢?”这个问题我就没有深入探究了。是啊,毕竟在百发百中之后孟轲只是“简直”看呆了,而不是真正的看呆了。所以孟母带孟轲登山看外公射箭的目的还没有达到,孟轲还没有真正得到震撼。这时,孟母便轻描淡写地说:“你外公还能百步穿杨呢!”从而百步穿杨之后,孟轲才真正感悟到了什么,回家之后才会一夜没有睡好。
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读”是不二法门,但我在这里又犯了个大错误。吴雯岚老师曾说过:“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了自我表演,为了完成一堂完整的课而教学。”我在上这一堂课的时候,初读课文时就多次朗读了课文,所以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只要有足够的课堂机智,可能还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但我缺乏经验,应变能力不够,在后面品读课文时,就蜻蜓点水式的过去了。
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抓住“百发百中”细细推敲,逐词逐句品味,至于“百步穿杨”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结前面的学法自己去读了,甚至可以放到下个课时去上。
总之,参加这次活动,给我的震撼很大,我的收获也很大。以前最怕上公开课了,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唯一的感觉就是“真想再重新上一遍!真想以后能有多一些上课的机会锻炼自己!”
第四篇:《孟母教子》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喜欢
你们还知道什么情况?
(老师们都很崇拜你)你们要了解我,再喜欢我比较好?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想知道你有多大了?你们猜猜呢?
40岁,差不多了,看看我这张脸,猜猜看!
你在哪个学校?这个问题问得不太好,问完整一些!
点评:薛老师的课听了三次,每次都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发,上课前他和学生这段交流,让我再次感受到他自然清新的教学风格。真像和他一样教语文,相信他的学生也是很幸福的。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声音要好听些
(1)指名读《孟母教子》
(2)这是一个多音字,你们怎么读这个音呢?
(3)学生说这是一个动词,就读第四声
(4)你们怎么知道的?
(5)你是个天才;你很会学习;
(6)这是孟母教子,在三字经中也有这样的文字,养不教父之过
(7)我们说一个教育孩子很有办法,可以说是教子有方
(8)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孟母教子,她有方法吗?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能问些什么呢?
(1)学生问:孟母用了什么办法?孟母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孟母有没有教育成功自己的孩子?这个子是谁?(老师先进行点评,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2)要读懂这篇课文读懂并不难,只要理解相应的词语的意思,就明白了,三个问题就可以读懂了。
3.课文预习了吗?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1)指名读(师:这个小朋友已经自己学已经把生字词读正确了,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夸奖她,天资聪颖,听了大家的表扬你有什么感觉?)
都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齐读)
(2)小朋友们读得非常认真,这些词语读好了,但是大家未必都理解,有什么好办法呢?(和放到课文中去,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是什么意思?如果想不明白,就在上面打一个问号,一起读读课文,老师看看谁读得认真)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4)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流利,课外一定读了很多遍吧,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停停老师是怎么样读的,特别是你不懂的文字,听听老师的语气,体会体会,好吗?
(5)教师范读课文(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学生鼓掌
点评:
目的很明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地读书方法,感受文章的重点词语的内在含义,加深对于词语的印象和理解。
(6)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再读一遍,看看能不能和老师一样地读书,或者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7)学生读课文
3.商讨问题
(1)再来回顾问题?首先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
学生说,教师:是啊,一个天资聪颖,老师和父母都很喜欢他,但是孟柯面对这些,他是怎么想的呢?(师生交流)
文章有一个比喻,像小鸟他希望可以自己可以和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玩,你们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吗?(师生交流)这说明你们是一个愿意学习,但是小孟柯在得到长辈的表扬后,自己心里觉得已经不需要学习,有点沾沾自喜,所以他不再勤奋了,不再刻苦了。
这是他的母亲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小孟柯将来骄傲起来了,母亲会(像你这样说,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合格的母亲、父亲)完蛋了,完蛋了,(你这个母亲真是太可怜了)(不但是孟柯要后悔,连父母都要后悔的)如果小孟柯现在就这样,将来我们怎么办?(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小孟柯的成长,他的母亲天天吃不好,睡不着,这叫做(学生说:忧心忡忡),所以她母亲要(学生说:教子)。请大家齐读文章第一节,一遍读还要读出词语其中的味道。
孟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终于这里有一个词语叫终于,你们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想了很多办法很关心孟柯)
她到底想了什么办法,请大家自己读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找找答案。
学生读课文。
师生交流(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你知道孟母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准备读课文,薛老师打断学生,不要你读课文,只要方法。学生说是登山看外公射箭。师:很好,外公的箭法非常好,可以用两次词语来概括,一个是一个是。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读出他的箭法高明。
指名读,师:这就就叫百发百中,这里有两个词语,叫百发百中。学生说:应声倒地和无一逃脱。
说的很好,注意这里的嗖嗖嗖,用的是什么符号?逗号!为什么是逗号?如果改成顿号呢?(学生说)老师带着学生体会慢条斯理,这是一种很悠闲,不慌不忙的。这是百发百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还有一个词语,还有谁来读读另外一个句子。
指名读,我们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之)指哪个柳叶,这就是百步穿杨。
孟母带着孟柯这样,这样的方法成功了吗?
学生说,成功了!从哪里看出来?学生说他的成绩究竟怎么样了?
学生说:雨后春笋就是说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地提高了。(请了好几位学生说)
我们把这句话一起读读。
好了,课文学到这里,课题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谁能用三句话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说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还用了一些课文中的词语,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师:我真着急)
他说得就很好了,大家都会了吗?同座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同学们,孟母教子,她教的方法是,她和一般的孩子的家长的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我妈妈很粗鲁,但是)
学生说(我妈会说一些道理,而孟母让孩子体验)
学生说(家长会拿话来教育我们,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领悟)
学生说:家长会用口头语言进行唠叨,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明白
每个学生的回答后,薛老师对于学生都会给予一定评价
孟母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因为她知道孟柯不用讲也能知道在座的小朋友也一定是天资聪颖,孟柯一夜都没有睡好,究竟明白了哪些道理?请大家把小孟柯明白的道理写下来,你又明白了什么?请大家写下来!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点评:在课堂上薛老师讲了几句话:我真着急你真罗嗦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平时的老师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话语,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是不是应该耐心地等待或者给予他需要的帮助;当学生语言比较琐碎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提示学生而不是这样去说在后来一个发言的学生上,薛老师就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出来的大多数同学都写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地听,好吗?
学生说:(他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体会得很真切)
学生说:(当学生有说得不到位的时候,薛老师进行了引导,外公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我们学习呢?学生一经提醒就明白了)
学生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讲得这么多,难怪一夜没有睡好!)
点评: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小孟柯明白了(你觉得成绩好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和别人比,自己和自己比,每天好一点,这样比较快乐,否则是天天痛苦)
点评:还是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学海无涯(教师板书:学海无涯、精益求精)
学生说: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写下来,这是至理名言。)
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但是你们都比小孟柯强,你们都很谦虚,相信你们的家长不会(忧心忡忡),你们的学习一定会和(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后来孟柯成为了亚圣、孟子。
其实孟母教子的故事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
在这篇文章中有三个人物,孟母、孟柯、公孙将军,你最佩服谁?
学生说:(你说得很好,你高兴吗?你沾沾自喜吗?)
孟母、孟柯、公孙将军都有。
请同学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读读这三个故事,他们也会变得教子有方,大家将来就会成才了,好吗?
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感谢你们的语文老师,她也很辛苦,希望今后有机会一起再次学习相应的课文,好吗?谢谢同学!
第五篇:我的教子心得11---1
教子心得
南沙小学一年1班学生姓名:李子豪家长姓名:李锦泉
一转眼,我的儿子已经九岁了,过完暑假,就要上四年级了。想起和儿子一起走过的岁月,真是让做父母的感到幸福,所有的烦恼和劳累都化为甜蜜的回忆。
儿子天生是一个活泼、开朗、爱表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不高,考试只要考90分,回家就高高兴兴的。可以说,我们两个做父母对他也没太苛刻要求,总想孩子太小,就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吧。说起教子心得,真是谈不上,我就把自己的一点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句俗话叫“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家长,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当他取得成绩时,就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我的儿子就是一个越表扬越有干劲的孩子,在应用题测试前,在我的鼓励下,儿子考了班上前列的好成绩。当他做错事情时,不要胡乱的狠批一顿,而是要耐心的帮助他,帮助他找出原因,教育他这件事情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儿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发现他总爱偷拿存钱罐里的钱,买一些贴画什么的。发现后,我们就给他讲道理,不能偷拿钱,那是不对的,如果想买东西,可以给爸爸妈妈说,只要有用,爸爸妈妈是会让你买的。儿子是个听话、乖巧的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改的。儿子听后,眼里含着泪水,后来说改就改了。
二、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儿子上了三年级后,每天下午放学,我都让他自己先回家做作业,不让在办公室做,这样就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放学先回家,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三年级开始写日记和作文,每次我都是让他先打草稿,然后我给他修改,最后再抄写一遍。起初,他觉的太麻烦,我就给他讲,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你读一读,修改前后一样吗?儿子承认后,这个习作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三、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要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每天,在儿子读书写字时,我也会拿着报纸或杂志一起阅读,在不让儿子看电视时,我也做到不看电视;在要求儿子完成作业后,把东西整理到位,自己也把自己用过的东西先放到位„„现今,在父母影响下,儿子基本上能自觉地学习了,生活方面管理起来也省力多了。
总之,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父母,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平时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思想活动,让他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