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灸治疗学》教学案例
《针灸治疗学》教学案例
感冒
杨××,女,27岁,未婚,工人。于1964年9月9日初诊。
自诉:今晨自觉头痛,后枕部胀闷,继则咳嗽有痰,咽痛、口干、恶寒发热,热多寒少,胸闷纳呆,小便黄短,大便未解。
查:精神欠佳,面赤,苔薄白微黄,脉浮数,体温40.1℃。此系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气不宣而致感冒。治以散风热,肃肺气,利咽喉为主。取手足阳明经穴,曲池(左)、足三里(右)、合谷(左),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大椎针后加雀啄灸40次(大椎得气后不留针);少商三棱针、点刺出血。经第一次针灸后症状减轻,但两额部仍微痛,咳嗽有痰,色白而稠,喉微痛,口千欲饮水,不欲饮食,口苦,身微热,脉沉微数,体温37.3℃。对症循经取悬厘(双)、阳陵泉(左),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第二天随访,感冒基本痊愈。
按:针冶感冒以取督脉经穴为主,因督脉有总督诸阳经的作用,大椎主一身之阳,又是诸阳之会,故取此穴有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的作用,能振奋全身阳气;合谷、曲池为手阳明之原穴、合穴,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二穴并用有清肺气、退热邪的作用;足三里是胃经合穴,有强壮益气之效,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促进气血运行和机能恢复;少商是肺经井穴,点刺出血可清热、利咽、止痛;悬厘、阳陵泉为胆经俞穴,能疏通少阳经气,散风热,而达镇痛,清热之目的。咳嗽
宋×,女,33岁,职员。于1 974年3月初诊。
自诉:素往体弱,纳减脘闷,近日不慎,感寒作咳,误服凉药则咳甚;现痰白肢懒,神疲乏力。
查:面淡黄,睑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来濡滑,惟右关细弱,知系素往脾阳不振,复受外邪,致使痰浊恋肺,气失清肃则作咳。
治本景岳所示:“凡脉见细弱,症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症状,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的经验,乃补太渊,泻肺俞、列缺、丰隆,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一日一 次,连续治疗七次,聚散关开,咳止而愈。
按:咳为肺声,声发于气,说明咳嗽是气病,因肺气上逆则作咳嗽。虽然古有“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的主张,但关键在于“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中指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岜。”这里所说的“聚”是指痰湿不化,壅阻气逆则作咳;“关”是肺失宣降,肃降失职则作嗽。脾虚作咳的症状特点是咳多声重浊,痰稀脘闷,肢软乏力,面目浮肿,甚则纳少便溏,脉来滑,或细弱无力,这显示了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潴留的病理变化。正如东垣所说:“肺金受邪,由脾胃虚邪不生肺,乃肺金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是肺失宣降,精神少而渴,情渗渗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当以散聚开关,培土生金为主法。
本例咳嗽,在于素往脾阳不健,加之兼感外邪,导致脾阳更加衰惫,症属阳虚冷嗽范畴。正如尤在泾所说的:“虚寒嗽者,其寒不从外入,乃上中二焦阳气不足而寒动于中也。或初先起于火热,因过服寒凉消克,以致脾土受伤,而肺益失养。”今补太渊,泻列缺、肺俞,意在宣通肺气;灸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驱散饮邪,使脾健津液得行而不聚,更加丰隆,因系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足太阴脾经;由于痰浊生于脾虚,聚于胃腑,影响肺气,故刺之兼通脾胃,六穴协力,有健脾益气,宣肺止咳,涤痰降浊之力,病穴相应,故能收效。哮喘(一)
赵×英,女,l 3岁,于1963年7月20日初诊。
自诉:患哮喘已七、八年。在六岁时曾因感冒咳嗽,经治已愈,但有时咳嗽,每遇感冒或入冬季,咳嗽加重,渐发哮喘。经常治疗,时轻时重,之后无论冬夏遇凉喘即发作。重时,喘息痰鸣,难以平卧,甚至昼夜不止,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经久不愈。
查: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滑润,舌质淡红,面黄肌瘦,足手欠温,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背部听诊均有明显哮鸣音。此病乃因初病风邪侵袭于肺,失于宣散,以致风寒客肺,久病影响于脾,脾虚失于健运,痰生闭拒气道乃发哮喘.
治以宣肺化痰平喘。针取大椎、风门、肺俞。进针得气后,留针1 5分钟,在留针中间,行针2~3次,起针后用艾条灸5~7分钟,喘即缓解,每日针一次,十次后,呼吸已正常,哮喘控制,休息一周,改为隔日针灸一次,又巩固治疗十次。当年冬季,遇寒凉而喘未发,感冒时仅感晌闷不适,呼吸不利。次年又按前法治疗二十次,第三年又针灸十次,从而本病得到根治。十多年来体质健壮,哮喘再没没有发作。
按:本例起于幼年初病感冒,失于宣散,邪留于肺,久致肺虚,皮毛不固,卫外功能低下,一遇风寒,哮喘即发,病程竟达七、八年之久,经治时轻时重,病势有增无减。采用针灸治疗,三年计针灸五十次得到根治·针治本病,首先明确初病多属肺实,病程日久,可影响肺脾肾三经俱虚。但在发作时以祛邪平喘为主,喘平则扶正。继续坚持治疗,效果才能得到巩固。在治疗选穴上既以大椎、风门、肺俞为主,又要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症配穴。如有外感可配合谷以宣散解表;虚喘可配关元、太溪以纳气;咳嗽偏重配太渊、尺泽以调理肺气,痰多气逆配天突、膻中则可降逆消痰。这样才能收到宣肺理气、化痰降逆,固纳肾气、镇咳平喘的效果。
本病属于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慢性顽固病。在医治时。必须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同时要做到:①采用针灸并用或针后拔火罐于大椎与肺俞之间。背部俞穴切忌深刺,成年人一般采用一寸长之毫针,刺入5~8分,儿童可采用O.5寸针,刺入2~3分或点刺不留针;②要嘱患者注意预防感冒,加强体质锻炼,忌食或少食大荤、寒凉和油腻食物以及烟酒等,凡影响发病的一切因素也应禁止;③疗程一般两年为期,以夏秋季节进行治疗为宜。在发作时不一定受季节时间的限制,但在治疗好转的基础上,为了巩固效果,不论哮喘发作与否,在来年夏秋季需要再进行一个疗程(十次为一疗程)或两个疗程的治疗,有利于效果的巩固。哮喘
(二)陈××,男,34岁,门诊64856号,于1 963年11月9日初诊。
自诉:自l 954年9月始因感冒引起喘病,发病时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秋冬两季发病重,每当喘病发作时,到医院注射氨茶碱、麻黄素、青霉素才能平喘,近一个多月来喘发未平,咳喘不能平卧,晚上重,口干,怕冷,喜热饮,饮食尚好,大便日三次。
查:发育营养中等,面色黄,舌无苔,脉细数,心律齐,心率105次/分,无杂音,右肺听到湿性罗音,血、尿常规正常,X光胸透两肺纹理较重,印象为肺气肿,支气管喘息。根据久喘气虚,且舌无苔,脉细数,证属虚喘。
治以扶正固本,养肺平喘,第一次灸大椎、左风门、右肺俞、膻中各5壮,灸后化脓情况良好,灸疮45天愈合。灸后4个月喘病未发。至1 964年6月,喘病又发,晚上重,喘不能平卧,吐少量痰,经用平喘药物无效,于1 964年7月16日故第二次瘢痕灸,灸右风门、左肺俞、紫宫各5壮,灸后于同年8月1 5日复查,灸后半个月喘未发作,阴天未喘,至1975年2月25日上午追访复查,灸后l 0年喘未发。
按:支气管喘息是呼吸道的常见病,又是难根治的慢性病。实践证明,瘢痕灸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古代曾有“人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干”、“上气喘逆,灸膻中五壮”,“上气喘逆,短气胸满,灸肺俞”等记载。结合中医理论:“喘未发之时,以扶正为主,已发之时,攻邪为主”的原则,可以使用瘢痕灸治疗喘息。作者于1958年治疗1 83例,灸后两个月复查78例,有效率占76.9%,三年后复查50例,有效率占70%,其中6例三年未发病。
哮喘证往往多年频发,久病则虚,本病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肺气虚则易感风邪而喘;脾气虚,则易受湿生痰,谓之痰喘;肾气虚,则不纳气,谓之虚喘。故治疗喘病,未发时,以扶正为主,灸大椎、膻中各5~9壮。因大椎穴属督脉为阳经之会穴,能提升诸经之阳气,以达扶正固本之效,膻中属任脉,是气会之所,能调气降逆,以达平嗽止喘之效。如肺虚作喘加风门、肺俞,各灸3~7壮;因风门能祛风解表,平嗽止喘,肺俞能调养肺气,以宣肺平喘;肺虚痰喘加中脘、丰隆,各灸3~9壮,因中脘为胃募穴,能健脾利湿,培中化痰,加丰隆能化痰平喘;肾虚喘加膏肓、肾俞、气海,各灸3~9壮,因肾俞能培元固本,以补肾养阴;气海属任脉,能补元气,调理气机,膏肓俞能调理肺。虚痨咳喘。按以上穴位施灸,轻者灸一次见效,重者二、三次。一般半年或一年灸一次,按中医“冬病夏治”的原则以夏天灸为宜。哮喘(三)
李××,女,20岁,学生。于l 968年5月初诊。
自诉:阵发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4年余,近两周来因感冒反复急性发作,伴有咳嗽,每次发作时多经西医对症处理而缓解。最近一次发作,因药物过敏及长期用激素类药物而呈现副作用,故来针灸治疗。
查:急性痛苦病容,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喉中痰鸣,面色青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属于实喘,宜宣肺平喘,泻肺气之壅逆,取平喘、肺俞、合谷穴。针用泻法,数分钟后,上述主要症状明显减轻,20分钟后症状消除,两肺听诊哮鸣音基本消失。而后每逢发作,不去急诊室而直接来针灸科,及时用针刺治疗,数分钟后,哮喘明显缓解,共治疗十余次,因天气入夏未再发作。
按:哮喘发作时,临床所遇病例,多属实喘,当泻肺气之壅逆,故取肺俞,疏泄肺脏之邪,以降逆气。如兼有外感不论风寒或风热应取风门穴,疏通足太阳经气。因肺主毛,太阳主一身之表,使邪从表解,肺气自能通降。但以上两穴刺法宜深刺,视患者之胖瘦,可沿皮刺深达2~3寸,则症状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平喘穴亦为有效穴位,针刺深度2寸,较肺俞、风门二穴尤为安全。合谷穴,手阳明经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与肺相表里,对调节相关脏腑的机能,确有良好作用,通过手法运用,对实喘有明显之效果。本例患者,有时发作较轻时,只用双侧合谷穴,针后即可缓解症状。呃逆(一)
冯××,男,3 O岁,文艺工作者。于1977年8月26日初诊。
自诉:十天前因突击专业训练(吹小号),而发生呃逆。呃声高亢,洪亮,每间隔3~5分钟发作一次,每次大约持续1小时左右。初因工作,未作治疗。后见病情无好转,在本单位医院针刺内关、中脘等穴,同时口服冬眠灵、安定等药物,均未效。前天起症状开始加剧,呃逆呈连续状态。
查:发作时伸颈仰头,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全身抖动,并感呼吸困难,不能进食和饮水,食则呕吐,夜间不能睡眠,以致疲惫不堪。
治疗: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梁丘,并压膈俞、至阳等穴,有所减缓。27日再诊,针刺内关、膻中、气海、期门、三阴交、神门、大陵诸穴,并以三棱针刺中冲放血,按压眼球,仍不见效果。后来术者用针刺天突,强刺不留针,按压攒竹穴,呃声变得低微,蓝可有l~2分钟的间歇,但不能完全停止。随后鼓励患者吃糕点三块,果汁300毫升,没有呕吐,亦未致呃逆发作。隔3小时后,呃逆又发作,为进一步验证翳风穴对呃逆的治疗作用,又先针其它穴位,并作耳穴膈点埋针,仍无效果,再重力按压翳风穴,呃逆立刻停止,约20分钟后,因患者全身颤抖,烦躁不安,遂注冬眠灵25毫克,静滴10%葡萄糖500毫升加50%葡萄糖毫升,当天和次日呃逆未发作,饮食及睡眠均正常。间隔25小时以后,患者因吃冰棒,呃逆又小发作一次,即中度按压翳风穴而愈。患者当晚即能正常参加演出。两月后随访不再发作。
按:呃逆俗称“打噎”,古称“哕”。
《内经》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其主证是喉中呃呃有声、短促而频繁,持续不已,不能自主控制。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不治而愈,重者可昼夜不停,甚至间歇发作数日之久,常致病人疲惫不堪,十分痛苦。翳风穴治疗呃逆,古今针灸专书无记载,但民间有流传。笔者每有呃逆发生,在自行按压内关、天突不效时,而按压翳风穴即能见效。后在临床治呃逆时多有体验。
.
呃逆一症,常因过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气,或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而致。但究其病因,总不外胃气上逆。故《景岳全书 呃逆篇》中有“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之说。故治之则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正法.考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有疏调三焦之气的功能。《灵枢·经脉篇》关于三焦经的主病中有“主气所生病......”的论述,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一症,可能是通过疏调三焦之气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呃逆
(膈肌痉挛)(二)
张××,女,18岁,学生.于1972年4月8日初诊.
自诉:一年前正在月经期被其父踢伤右肋,从而发生打膈,每分钟抽缩1次,抽时周身抖动一下,手足随之而动,状如舞蹈。平时三、五日辄发作1次,发则终日不休。月经期间,发作更甚。
查:神清,面色赤,舌质干,脉沉数,右寸尤为明显。来诊时适逢发作之日,每当膈肌抽缩1次,周身即抖动1下,几至无法诊脉。诊为呃逆(膈肌痉挛)。
治取膻中、巨阙、内关、太冲。用26号针刺之,采取仰卧位,令数人协助按压其手足,针入后,得气后,使用泻法。针入数分钟,用泻法以后,痉挛即止。因其久病年余,必用镇痉之法,留针2小时,每10分钟行泻的手法一次。从此其病竟不再发。
半年以后,因经期生气而有小发作,仍取上述四穴,应针而愈。
按:此例由外伤后造成的呃逆,外伤则瘀生,瘀则气滞,致使肝木横逆,中焦气机升降遏阻而成呃逆,治以理气降逆,开瘀止呃为主法,今取气会膻中,以行气滞,以开瘀结,加 心旁巨阙以散膈开郁,且可直接作用于膈肌,使达镇逆之效。佐内关宽胸利膈,太冲平肝亢之气逆,故可止呃。呕吐
李××,男,60岁。
自诉:于l 972年4月因患胃十二指肠溃疡住院治疗,现经常呃逆、呕吐,非常痛苦,住院前曾服中西药治疗无效,住院期间用过维生素B 6等药亦无效。后改用针刺治疗。
'
治取内关透外关、足三里,中等刺激,每天一次,每次留针5分钟。针一次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呕吐停止,针二次后呃逆消失。
按:呃逆、呕吐者,脾胃主病居多,盖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胃失调,上冲则为呕。方中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属土经之土穴,它具有统治一切脾胃疾患的特殊作用,又配合手厥阴络穴内关,能宽胸利膈,行气以解除脾胃不和引起的胸膈间气塞满闷,佐足三里健运和中调气,是循经取穴,远导针法之一种方法,两穴协同配合,脾胃和胸膈利则呕逆自平。胃脘痛(一)
黄××,男,于1965年冬初诊。
自诉:胃脘疼痛已一天。昨日外出在北风中等车时间过长,致胃部疼痛,逐渐加重,按压和热敷疼痛稍减,半夜两点左右疼痛加重。服用普鲁本辛不效,呼我诊治。
查:面色苍白,胃脘部扪之清凉,喜按,得热则舒,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分析脉证,此乃脾胃喔弱,复感寒邪。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脾胃阳气被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胃脘痛甚;寒邪为害则喜热喜按;脾主四肢,脾刚虚则四肢清冷。
治以温中散寒,扶脾温胃之法。宜针灸监施,惜手边无艾,只好以针治之,用温补手法,以补无灸之不足。乃取双侧足三里,得气后采用热补手法,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施补法一次。经行热补手法1 5分钟后,患者胃脘疼痛大减。出针后,立即于双侧胃俞埋针,并嘱患者每隔半小时按压胃俞穴处的皮内针2~3分钟。翌晨再往诊视,患者称,埋针后约一小时,疼痛全除,下半夜安睡到天明。随访一年余未复发。
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又是六府下合穴之一。《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说:“邪在府,取之合。”说明足三里是治疗胃脘痛的首选穴位。实践证明,足三里治疗脘腹疼痛确有良效,故有“肚腹三里留”的经验之谈。胃俞是胃府气血输注的部位,针灸有和胃止痛之效。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二)
洪××,男,48岁,技术员。于1977年10月初诊。
自诉:胃痛三年,发作时痛连胸肋,牵扯背部,痛不可忍,并有恶心及下肢麻木情形。进食或空腹后胃均胀痛,气温突降时胃痛尤甚。1977年4月和7月,先后二次都因胃痛呕 吐脱水,经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经输液,继服中药,转危为安。现痛连胸背,恶心欲吐。
查:身体消瘦,眼窝塌陷,从剑突下至中脘部,均有局部压痛。脉沉缓无力,苔白。钡餐造影;胃呈钩形,球部变形,有触痛,龛影。证属虚寒性胃痛。
治以温中健脾,益火暖胃,驱寒止痛,修补溃疡。乃闪火拔膏肓俞、肝俞、脾俞、中脘。法以中号玻璃火罐2个,以连续闪火法,每穴闪罐30下,背后6穴共180下,中脘1穴闪20下,共计200下。闪完稍停2分钟,依前法再闪200下。两番共400下,闪拔处,皮肤红润,腹背温温,胃痛很快好转。经治四次后,患者胃痛大为好转,食欲亦增,经治十次 胃痛基本消失,乃恢复工作。痢
疾(一)
杜××,男,46岁,住院号16808.
自诉:腹痛腹泻一日五、六次。因中午吃隔夜未经煮沸的剩面条,三小时后开始腹泻,至晚间腹痛加剧,里急后重。查:便常规化验:粘血便,白细胞0~1,红细胞(卅),诊为痢疾。治以清热止痢。针取天枢,关元、神阙。以毫针刺天枢、关元,重灸神阙达2小时,皮 肤呈潮红,同时配合输液。经针灸监用后腹痛缓解,里急后重逐渐减轻,未再出她下痢脓血,泻止,症状消失而愈。
按:患者系外伤性下肢不全瘫痪,脾脏切除,气血俱虚,胃肠功能减弱,又误食过夜不洁食物,伤及肠道,致络脉受损而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天枢为大肠募穴,精气汇聚所在,针灸监用可温补中气,通捌腑气,使大肠功能恢复。痢
疾(二)
周××,男,30岁,职员。于1980年9月12日初诊。自诉:素有胃病,又因饮食失节,感受疫毒,突然发病,恶心腹痛,里急后重,入厕十余次.下痢不爽,赤白粘便。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烦渴、无食欲等症。
查:病人面黄肌瘦,痛苦面容,舌苔黄味,舌质淡红,体温39℃,脉象滑数。便常规:脓球(+),红细胞(++).白细胞(++)。此系素有脾之运化失司。胃浊不降,又因饮食所伤,复感暑湿热毒,胃浊与湿热相搏,凝滞不行,气血两伤,大肠传导失司,而下痢脓血。诊断为湿热下痢。
治以和中调气,清热利湿为法。取中脘、合谷、内庭、天枢、大肠俞等穴,用毫针强刺泻法,通调肠腑,日针二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6分钟提插捻转行针守气一次。9月13日二诊,患者高热退,头痛减,仍腹痛,便痢脓血,热结旁流,肛门热痒,治法处方同前,又加曲池、上下巨虚。9月14日三诊,经四次针治,诸证俱减,唯感乏力,肛门胀坠,治法取穴同前,连针四日八次,症状消除,便检正常,治愈。
按:痢疾一证,夏秋多发,多因脾湿中焦失运,胃浊不降,内有宿疾,复因饮食失节,或因寒暑疫毒,肠胃气血乃伤。临床上以邪从阳化为热者居多,然亦有寒湿下痢耆。本例即属湿热为患,首取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以和中调气,降浊止痢。并以手足阳明经穴合谷、内庭、曲池为主,来清热解毒:重泻大肠之募穴天枢、大肠俞来排除肠内容物,取逐秽降浊利湿之功。配大、小肠的下合穴上下巨虚,调整肠腑。初诊时,下痢不爽,气血易伤,二诊时,虽有便痢脓血,热结旁流,但腑气已通,秽浊排出,势在好转。针刺治痢,疗效卓著,但宜每8~12小时针治一次,留针期间要不断行针守气,方能奏效. 痢
疾(三)
赵××,男,28岁,农民。于1978年9月13日初诊。
自诉:昨天开始寒热,今日中午腹痛,继见赤自脓冻。里急后重,肛坠不爽,日行20余次,伴有脘闷,食少恶心,恶寒发热,汗少,肢体酸痛.
查:脉象浮数,舌苔薄自,体温39.4“C,大便常规:粘液少,血少,脓球(+),红细胞(卅),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二次均见宋氏痢疾杆菌。证属痢疾(细菌性痢疾),由湿热积滞内阻,大肠传导失司,风寒外束使然。
治以解表化湿,清腑降浊。乃取合谷、曲池、风池、天枢、上巨虚、中脘、内庭,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隔5分钟行针一次,日针二次,经针二次后,汗出热退,腹痛大减,腹泻次数减少;经针四次后,腹痛更减,腹泻日行四次,赤白相兼,有粘冻,肛门坠胀。上穴加长强,经针六次后,腹泻日行二次,粘冻亦少,腹痛肛坠已除。经针八次后诸恙消失。经针十次后,细菌培养转阴,而告痊愈。
痢
疾(四)
徐××,男,26岁,教师。于1 974年7月3日初诊。
自诉:发热(体温38.5℃),腹痛,大便日行30余次,混有红白粘冻,伴有头晕眼花,恶心,纳差,肢倦乏力。
查:脉象浮数,舌苔黄腻,大便培养发现痢疾杆菌。证属痢疾,良由外受暑湿热邪,内伤饮食生冷,凝滞肠胃,积湿蕴热,邪积交阻,肠腑气血受伤所致。
治以清热化湿,通调肠腑。针取合谷、曲池、内庭、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7月4日发热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但仍腹 痛肛坠,原方加长强。7月5日身热已退,大便日行15次,腹痛肛坠减轻,大便镜检:脓细胞(+),培养阴性,取穴同上。7月6日大便2次带白色粘液,食欲已振,大便培养阴性,取穴同上.7月7日大便1次,无粘液,无腹痛肛坠感,大便镜检:脓球(+),取穴同上去长强。7月8日未大便,停针观察。7月9日大便培养阴性,镜检阴性。共针六次痊愈。
按:本病临床表现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液脓血为主证。以上所举两例,均属湿热痢.前者兼挟风寒表邪,故治宜解表化湿,清腑降浊;后者为湿热内蕴,邪积肠腑,故治宜清热化湿,通调肠腑。处方均以合谷、天枢、上巨虚为主穴,偏于风寒者加风池、中脘;偏于湿热者加曲池、内庭。因合谷为手阳明之原,天枢为大肠之募,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以痢疾主要为病在大肠,故取此三穴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调湿化滞行。取曲池、内庭,是清泄肠胃邪热之气;取胃之募穴中脘配胃之合穴足三里,以疏调胃气而达化湿降浊的目的;合谷配风池,以疏风发汗而解表,如此辨证施治,标本兼顾,各得所宜,则病可愈· 痢 疾(五)
卞某,男,28岁。与1974年6月5日上午就诊。
自诉:平素身体健康。从昨天下午开始腹痛、便脓血、量少。发病后至诊时已大便7-8次,伴有里急后重、口渴、食少、纳呆,并有恶心,呕吐一次为少量胃内容物,小便量少,色深黄。
查:一般状态较好,.面色微红,精神不振,呈急性病容,轻度脱水外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38.2℃,血压100/70毫米水银柱。腹软,左下腹部有压痛。化验:便镜检,红白细胞、脓细胞均为满视野。诊为湿热痢(细菌性痢疾)。
针取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天枢、内庭、少商(放血),捻转进针,出现酸胀感后,留针15分钟(留针过程中捻动两次)出现肠鸣、腹痛,有排便感,出针即去厕所。
第三次来诊,主诉从针后大便次数已减少至3~4次,但仍里急后重,有脓血便。食量较前增加。精神状态好转,体温37℃,血压110/80毫米水银柱,舌苔、脉象同前,治法亦同前,加公孙、气海。!
第五次来诊,主诉大便每日仅两次,为黄色软便,无脓血,无里急后重。精神状态好,体温36.4℃,血压120/90毫米水银柱。治法同前,俞穴减内庭、少商,加胃俞、大肠俞。
第七次来诊,主诉大便正常,化验:便未查到红、白细胞、脓细胞。巩固治疗方法同前,痊愈。
按:治疗湿热痢的原则为清热利湿、调气行滞,故取手足阳明经、太阴牌经穴为主。先取三经之合穴,调理脾胃、大肠之气机以清热利湿、导滞。再取大肠经原穴、募穴,脾经之络穴,以收到宣外通内调气行血之功效。
腹泻(一)
蒋××,男,47岁,门诊号:外78~51。于1978年10月1 1日初诊。
自诉:腹泻已二年,每日2~3次、5~6次不等,为稀水及不消化物。四肢无力.纳食无味。
查:体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缓。拟为脾胃虚寒。
针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气海。均加温针3壮。针四次后腹泻减至每日1~2次,第一次大便已成形,但入水即散.仍予上法更进。六次后腹泻止,大便日1次,成形。加脾俞、胃俞、足三里,均温针3壮。共针十次痊愈。随访半年余未复发。
按:泄泻一症无不由于脾胃。本例因睥胃虚寒,不能温运水谷,水液糟粕混杂而下,故治疗以温运为主。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取以调和胃肠之运化与传导功能。足三里为胃合,阴陵泉为脾合,针以助胃、脾腐熟运化之功,脾胃得和,升降有权,清浊得分而腹泻自止;针气海以益气,元气足则制约有权,大便自调;复加温针以温中散寒,俾脾阳振奋而运化有权,则泄泻得愈。后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以巩固之。两年之病,经十次治疗而愈. 腹
泻(消化不良)(二)陈×,女,20岁,演员。
自诉:腹胀,腹泻,每日大便4~5次,食后即泻,大便为不消化便,体重明显下降,体力减弱,不能继续工作。曾经中西医治疗,亦未好转。
查:便常规为水样不消化食物。体瘦,面苍白,懒言肠鸣音亢进,腹微胀,肝脾未触及.诊为腹泻(重症消化不良)。治以理脾健胃,调健中州.一取:睥俞、胃俞、大肠俞、三焦俞、肾俞;二取:天枢、曲池、足三里.二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留针15~20分钟。一组用捻转补法,二组用捻转补法加灸。
经针治两次后患者感到腹胀、肠鸣均减轻,腹泻每日3~5次,大便为黄色不消化便,饮食增加。经一周治疗后腹部不适症状消失,每日大便1~2次,大便为黄色软便。经半月治疗痊愈恢复工作,体重增加。追访半年未再复发,体重增加7公斤。
按:患者为文艺工作者,由于职业缘故饥饱无常,日久伤及睥胃致中气不足,健运失常,脾虚难以散精,故食物难以消磨而致完谷不化,久泄不愈。俞穴为精气输注之处,故取脾、胃、大肠、三焦、肾俞以振奋诸俞精气,收到培土生源的作用。泄泻一症为肠腑失司,故取手足阳明经之合穴及大肠募穴,以调理肠腑,温中止泻而治愈。腹泻(三)
黄××,男,2岁,门诊号19556.
代诉:两天前过食生冷肥腻食物,以后则发现腹痛泻,大便稀游,混有小量粘液无脓血,味酸臭,每天大便约7~8次,同时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神疲,夜睡不宁j口干渴。小便短赤等症状。
查:神志清晰,营养中等,精神疲乏,轻度消瘦,头部及四肢器官发育无特殊,巩膜无黄染,项柔软。全身淋巴腺无肿大,胸对称,心肺未发现特殊,腹微胀,轻按痛,肝脾未扪及,肠蠕动音增强,膝反射稍迟钝,无病理性神经反射,舌质红,披污腻薄黄苔。脉濡数,指纹色紫,隐透风关。乃为积滞挟湿热于胃肠为病.
治以调和胃肠气机,清泄湿热为主。取足阳明经穴双侧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进针3~4分深,找到适当针感后(因小儿不能诉说针感,可针至其足趾或下肢肌肉跳动则HJ),留针1 O~15分钟,留针期间每隔数分钟轻捣、捻针1 5~20秒钟。返针后用梅花针轻叩刺天枢、大肠俞,并嘱其母多给淡盐水作饮料,禁食生冷肥腻食物,早晚针刺一次。
翌日其母携儿复诊,喜诉腹泻已显著改善。经昨日针刺后只排大便3次,思食,口不渴,热退,神志宁静,睡佳,小便淡黄。脉常,舌淡,苔薄黄润,指纹已退风关,色淡紫。经治后胃肠气机得复,积滞已去,湿热将除,用平补平泻针法,刺足三里以调胃和中。
三诊:腹泻已愈,大便成形,日1次,胃纳佳,睡眠好,神态活泼,脉常,舌淡,苔薄润。脾胃气机和利,郁热已除,遂停止针刺,经观察一周,病情稳定。
按:由积滞引起腹泻称为积泻。小儿脾胃较弱,如饮食不佳,纳食不消,损伤脾胃,致受纳运化机能失职则成病。本例因积滞挟湿热交阻.故证见胃纳不思,腹胀痛,大便稀溏,次数增多,味酸臭,小便短赤,韭伴低热,神烦,口干渴,脉濡数,舌质红,苔污腻薄黄,指纹色紫等象。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据《内经》”合治内腑“原则,针用平泻刺胃经合穴足三里及用梅花针叩刺天枢、大肠俞,除能调胃肠气机外,并能增强受纳运化功能,使水精四布,脾气机和利,积滞则得消,湿热之邪得泄而积泻自愈。泄泻(慢性肠炎)(一)
肖××,男,48岁。于l 980年10月20日初诊。
自诉:二年来天亮前腹泻,伴有便前腹痛,往往晨起前3~4次。内科诊断为:慢性肠炎。曾服用黄连素、氯霉素、四神丸暂能缓停。但药停即复发。曾做大便培养无细菌。
查:纳差面黄,体倦神疲,腹冷喜暖,腰酸乏力,四肢时有发冷,肝脾未触及,腹痛肠鸣,大便细菌培养阴性。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证属脾肾阳虚,运化无权,寒湿下注。
治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针取中脘、关元、肾俞、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均以补法施术,监加艾条温灸,每日一次。
经上穴治疗三次后晨起前便次减少成形,腹痛减轻。二个疗程(二十四次)的针灸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拂晓之前,腹痛作泻,中医为”鸡鸣泻“或”五更泻“,为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之所致。腹冷喜暖,腹时痛时胀,四肢清冷,体倦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候。配方取关元、肾俞、大肠俞以滋阴补肾,培元固本,通利大肠;取中脘以健运中宫之举,调理脾胃;取上巨虚、天枢以调理肠道,固肠止泻。久病则虚,艾条灸以温蕴脾胃,振奋脾胃之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泄泻(慢性肠炎)(二)
刘××,男,成年。于l 979年11月1日初诊。
自诉:患慢性肠炎已一年半,溏便每日2、3次,近日因受寒而症情加重,每日水样便6、7次,腹痛阵作,肢体倦怠,面色少华,不思饮食,脉濡细,苔薄腻。患者因对药物治疗信心不足,特来求治于针灸。
针取地机(足太阴睥经)、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尺泽(手太阴肺经);灸气海。行补法(轻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
经治疗三次后症状明显减轻,由水样便转为溏便,每日3、4次。治疗五次后转为每日2次溏便。前后共针灸十八次痊愈。两个月后随访情况良好。
按:本例久泻感寒,治宜标本兼顾。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郄穴善治本经深部疾患;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取”合治内腑“之意,且系强壮健脾要穴;尺泽属手太阴肺经合穴,与地机相配,同各经经气相投,共同调整脾胃气机以恢复肠胃传导功能。加用艾灸气海,以增强温阳散寒,益气止泻之效。失眠
赵某某,男,40岁,与1999年2月25日初诊。
患者2个月来,每晚仅能入眠3-4小时,入寐易于惊醒,入寐后又多梦,时而心烦,早上醒后二耳轰鸣,起床后消失。伴有气短,腹部空虚,头脑昏沉,下肢无力,气嗝频作,倦怠乏力,易于疲劳等。舌质舌苔正常,脉沉细数。
辩证: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处方:教材主方即加减
二诊(27日)下肢稍觉有力,仍失眠,气短和腹部空虚减轻,同上方。
三诊(3月1日)失眠减轻,亦能入眠5小时。整个症状均有所好转。同上方。
四诊(13日)已能入眠6小时,不做梦。痹证
(一)孟××,男,67岁。于1962年8月16日初诊。
自诉:两膝关节感觉疼痛,弯屈成弓形已7年多,不能行动,并在气候变化时加重,两腿及膝部发冷发麻,肌肉轻度萎缩,经治疗多次无效。
查:患部无红肿,偶尔听到两膝关节摩擦音,膝腱反射减弱。舌苔薄白,脉象沉迟,疼痛部位正当在足阳明胃经膝部和足太阳膀胱经胭窝处。诊为(中医)痹症;(西医)膝关节炎。治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乃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对应点(双),手太阳小肠经对应点(双),用烧山火手法捻转片刻。患部感到发烧,随即两膝关节亦发烧,蓝有微汗,间歇捻转20分钟,患者感到周身发热,患膝有轻微的感觉,能伸展1寸余,又持续捻转10分钟,起针后双侧患膝能伸展2寸多。
1962年8月17日二诊:患者病情显著好转,脉舌同前,但仍感到膝弯部有点不得力。针点同前,加手少阴心经对应点,捻转3~5分钟后,针处及患部均发热,留针30分钟,起针后患膝又伸展2寸多。
1962年8月18日三诊:连诊2次后患膝能伸展4寸多,并能站起来,但迈步无力。舌苔、脉象同前。针点同前,留针30分钟。
1962年8月19日四诊:昨天诊后能扶墙走几步。针点同前。
9次后能携杖走路,共诊十五次而痊愈。5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痹证
(二)自诉:于1962年4月5日右腿疼痛1年多,不能行动,下褪处经常冰冷,经治疗多次无效。
查:患肢局部皮肤冰冷,皮色青紫。舌苔薄白,脉象沉迟。疼痛部位正当足少阳胆经线上,外踝上4寸处。诊断:(中医)寒痹;(西医)关节炎。治以温通经络,疏风散寒。乃针刺左手腕外侧手少阳三
疗效:3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对应点针刺疗法“主要是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原则,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的观点而拟定。所谓”不通“就是风邪侵犯于脏腑经络后,当时不能排除出去,形成了”不通“而影响人体上下左右的平衡。从人体来看,经络系统分布于手足三阴三阳,是左右对称分布的,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是前后相对称而分布的。故风邪侵犯经络后,致使脏腑经络”不通“引起疼痛,通过针刺患部交叉对应点,起到自身调节,自身修复,促成新的平衡的作用,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此法找点规律是右上肢对左 下肢,右下肢对左上肢,阴经对阴经,阳经对阳经,内侧对内测,外侧对外侧,前面对前面,后面对后面,腹部对背部。
找点法: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必须根据患部位置来决定针刺点,首先肯定要在同名经上蹦上下左右交叉对应象形取点,前后对应象形取点。如左肘关节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痛,针右膝足阳明胃经线上的象形对应点;右足外踝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痛,针左手腕外侧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象形对应点;左足拇趾足太阴脾经循行线上痛,针右手拇指手太阴肺经线上的象形对应点;左髋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痛,针右肩手少阳三焦经线上的象形对应点;腰痛在背部督脉线上,针腹部任脉对应点;其余以此类推。
适应症:脑血栓,脑栓塞后遗偏瘫,腰痛、风湿性关节炎,扭伤,外伤性疼痛,皮肤感觉异常,神经炎,痉挛,腿痛,坐骨神经痛,局限性疼痛等。
针刺手法:同一般针刺手法(从略)。腰痛(腰椎肥大症)(一)
陈×,男性,50岁,莞城搬运站工人。
自诉:腰痛数月,俯仰艰难,不能工作,经中西医治疗未效,后在县××医院X光照片检查,确诊为第二、三、四腰椎肥大,及第五腰椎骶化。转来我科治疗。此时腰部强直酸痛不能俯仰。
查:脉象细软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针取命门、腰阳关、第三和第五腰椎下、肾俞(或大肠俞,双)、委中(双),用补法,得气后,腰部各穴接上”6.26“电疗机,电流输出强度以能忍受为度,留针25分钟左右,出针后隔姜灸命门、腰阳关及第三、五腰椎下,灸至皮肤潮红湿润,每天针灸一次(逢星期日休息)。并配合中药:苁蓉、熟地、黄精、核桃肉、枸杞子、党参、杜仲、茯苓、炮甲珠、土鳖、稀莶草、宽筋藤、补骨脂、续断、狗脊之属加减化裁,每天一服。治疗120多天,腰痛缓解,尚感疲惫,即停止隔姜灸,改在肾俞(或大肠俞,双)加拔火罐,其余针刺电疗与中药施治如前法,如是再治疗30余天,一切症状消失,俯仰自如,体力与行动一如平时,并再经县××医院X光复查,第二、三、四腰椎肥大和第五腰椎骶化的病灶均完全消失,恢复正常。观察至今,已历两年,全无复发,工作如常。腰痛(二)
谢某某,男,25岁。东莞县太平船队船员。
自诉:初感腰部酸痛,俯仰困难,在××医院X光检查第二骶椎隐性破裂。经中西医治疗半年,效果不显,腰部疼痛强直,后来我科治疗,此时病容憔悴,腰强痛不能俯仰,第四腰椎亦略呈肿大。
查:脉象沉细,舌淡无苔。
针取腰阳关、腰俞、上廖(双)、次廖(双)、委中(双)。得气后用补法,并于腰部各穴导以针灸治疗机,电流输出强度以能忍受为度,留针25分钟左右,出针后,隔姜灸腰阳关、腰俞、上廖(双),次廖(双),灸至皮肤红润。每天针灸一次(逢星期日休息)。并投以中药:补骨脂、肉苁蓉、黄精、熟地、黄芪、党参、枸杞子、骨碎补、续断、菟丝子、核桃肉、稀莶草、鸡血藤胶(烊化和服)、桑寄生之属加减,每天一剂。治疗一段时期,腰痛缓解,只有重困的感觉,此时不须隔姜灸,改在肾俞(双)加拔火罐;余针刺电疗与中药俱如前法,如是治疗190多天,疼痛酸困完全消失,俯仰如常,第四腰椎亦无肿大的现象。去医院要求X光复查,结果第二骶椎隐性裂已愈合,也无腰椎肥大的迹象。观察22个月无复发,工作如常。按:”腰椎肥大“症的病人,常感腰部酸痛强直,或不能俯仰,行动艰难,甚至夜睡不宁,不能自转侧,亦有压迫下肢酸疼痛者,往往缠绵数年,屡医无效,精神憔悴,食欲减退,患部椎体或棘突、横突有一些肿实之状,脉象多沉微或沉细。
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脊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腰两侧属足太阳为寒水之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此病之成因,主要是督脉之阳气不振,足太阳经内寒凝郁,肾火衰微,而外界之风寒湿邪,乘虚内袭,”至虚之处便是客邪之所“。因而胶着于腰部,凝阻经气,不通则痛,邪结瘀凝,腰椎从而肥大。《内经·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盖肾主骨而腰乃肾之府,由此可以想见”腰椎肥大“与肾阳虚的关系至为密切。
治疗大法以针灸督脉和足太阳经的有关穴位,温补元阳,宣通经络,祛寒除湿,消瘀散结为主。并配合中药酌采补肾温阳,益气行血,通络散瘀,坚骨舒筋之品,相辅施治,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本病数十例,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均可收到较满意的效果。腰 痛(三)
王×,男,68岁。于1980年12月21日初诊。
自诉:少年从军,长途跋涉,餐风露宿,习以为常。年过四旬常有腰痛。1956年罹肾结石症;1964年罹中风症,但此二症均早治愈。1977年冬因腰痛经某院拍片检查,诊为第2~5腰椎骨质增生。今冬遇寒腰痛又发,腰脊疼痛,两腿酸软,内侧发凉,心悸气短,纳食亦差。现已卧床月余,身体翻动均需人助,每因翻动时心悸汗出,倍感痛苦,曾经药物、针灸、按摩等治疗月余效果不显。
查:容颜憔悴,面色黯黑,形寒畏冷,舌淡苔自,脉沉细。诊为肾虚腰痛(肾阴虚兼肝气不足)。
治以温补肾阳,疏肝活络。针取肾俞、复溜,用烧山火手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震颤手法一次,并在肾俞穴拔火罐,留针5分钟。
二诊(12月23日):治后当晚腰痛减轻,双腿酸软亦有所减。次日即能坐起,并可下床小溲。乃针取精宫、左蠡沟、右曲泉。烧山火手法,留针15分钟,出针后在肝俞、肾俞二穴拔火罐,留罐5分钟。
三诊(12月25日):腰痛腿软,心悸汗出诸证皆轻,已能出入户外。针取肾俞、左交信、右阴陵泉。手法、行针、留针时间同上。拔火罐取命门、腰阳关,留罐5分钟。
四诊(12月27日):腰痛腿软,心悸汗出诸证大有减轻,纳食亦增,精神见佳,于今日乘车来诊。查面黄有华,舌淡苔白,脉象和缓。针取中脘、天枢、左足三里,右三阴交。行烧山火手法,留针15分钟,中间行震颤手法一次。中脘、天枢二穴兼拔火罐,留罐5分钟。
半月后来院告知,腰痛腿软已获痊愈。1982年随访,患者高兴地说:”腰痛腿软等证治愈后,虽经两个寒冬仍未复发,至今健康一如常人。“
按:患者少年从军,长途跋涉,餐风露宿,寒风内侵易有是疾。况且今已年近古稀,罹此重症腰痛。证见面色黯黑,腰脊疼痛,两腿酸软,内侧发凉,心悸汗出等症。究其根源主因久受寒湿之邪,肾府受损,肾气虚,肾阳不足之故。次因寒湿内侵,肝木受损,木失条达,脉络受阻,筋失其养所致病。治疗结合经脉是动、所生病的证候反应,对照病人之证见,乃属《灵枢·经脉篇》肾经是动病的”面如漆柴,......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所生病的''脊股内后廉痛......”以及论肝经是动病的:“腰痛不可以俯仰......。”鉴于患者上诉诸证,乃属肾阳虚,兼见肝郁之兆。故治首以温补肾阳,辅以疏肝活络。初取双肾俞施温补手法,既解腰部寒凉疼痛之苦而治其标,又能助肾阳之生化而治其本;配肾经复溜,施以补法以止汗助其经气旺盛.减少肾阳的耗损:复溜属金,是肾经母穴,“虚则补其母”,更能有助于肾阳之化生。
二诊取肝经之合穴曲泉,此穴为肝经合水穴,是肝经之母穴,配肝经络穴蠡沟,施以补法既济肝木之不足以健筋骨,又助肝气由里达表,使肝木条达,利于活络:兼取腰部精宫穴补之,以济肝肾之不足。四诊鉴于腰痛缓解,诸症减轻,故取刺中脘。胃为后天之本,中脘为胃的募穴,又系腑会,针此既济胃气,又和六腑,佐以足三里,脾经三阴交二穴,以收助脾胃健运而化湿,调理三阴经气之功;再配以胃经天枢穴,天枢又是大肠的募穴,针之更有助于胃肠化纳之功;况天枢穴又与背部肾俞穴相对,刺此穴亦属《灵枢》“偶刺”之法,故刺天枢可收兼益肾阳之效。
肩凝症(一)
陈××,男,52岁,工人。于1977年8月16日初诊。
自诉:右肩痛已一年。去年8月,因在工厂过度用力工作后,右肩疼痛不已,每于夜静时痛剧,常觉颈肩不适,经多方医治未见好转而来诊。
查:右肩胛岗上部有明显压痛点,肩部外展、后伸动作均受限制,右肩外展约80度则痛,不能上举摸及头部,今年8月16日经本院X线照片检查,颈椎未见明显病变.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略弦。辨证为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治以通络逐痹,调畅气血。针取右肩阿是穴处三个阳性点、颈椎5~胸椎2夹脊穴处二个阳性点。用较强均刺激手法,挑刺上述穴、点,反复牵拉旋动,每隔一天进行挑刺一次,经针挑治疗三次后,肩痛已显著减退,肩臂功能活动亦大有进步,针挑治疗五次后症状已基本控制。停针一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述从8月16日至8月26日,经针挑治疗共六次之后,右肩痛已消失,肩臂功能活动已恢复正常。没有复发。
按:本病属经络固痹的痛痹疾患,取局部穴用较强的手法挑刺,牵住皮下白色纤维组织,反复进行牵拉,以触及所在部位的经络,挑完之后。还留有创口,创口存在着组织再生过程,在这一段时间里,留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俾其有利于达成较持久的有效刺激量,这就可能具有类似针刺加艾炷灸综合治疗的作用。肩凝症(二)
吴×,男,成人,干部。于1978年10月26日初诊。
自诉:左侧肩臂疼痛二月余。二月前开始发生左肩臂疼痛,经治疗未愈,昨日受凉而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外展及抬举不便,甚则牵扯左项及背疼痛,其余正常。此属风寒之邪凝滞于手三阳之经脉,致使经筋受邪,活动功能受限所致。治以祛风散寒,疏筋活络止痛。针取风池、肩三针、肩井(左侧针刺留针)、天宗(右侧火罐)。
二诊(10月23日):经上穴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仍本上方,加针左侧少海。
三诊(11月16日):经上方针治二疗程(十二次)后,左肩臂及项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外展抬举已不受限,其症痊愈,为巩固疗效嘱其再针治一疗程。
按:此例肩周炎之病因为外感风寒之邪,其病位较广,累及手三阳经筋,所以治疗时除祛风散寒外,尚需疏通手三阳之筋脉。方中之风池、肩井疏散少5日之风寒,肩三针音用尚 可疏利关节,散三阳经之寒邪,诸穴配合使风寒祛,经脉通而疼痛消失,经筋疏利则活动自如。
肩凝症
(三)黄××,女,67岁,工人。于1979年6月2日初诊。
自诉: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十三天。十天前患者开始身微发热,继感左肩疼痛,尤以肩胛岗至锁骨肩峰端为甚,痛时向臂部外缘放散至肘关节,夜间常因疼痛而醒,晨起稍活动及用手揉搓局部后疼痛减轻,右手不能抬举梳头,--伴见乏力头晕,心慌心跳,纳呆。
查:左上肢外展抬举80。时则痛加剧,在肩偶穴处压痛明显,脉浮缓,舌质淡红,苔薄白。诊为肩关节周围炎,此为风寒侵袭经络,气血凝滞。
治以调气血,祛风寒,疏经活络,针取天宗,(针后加灸)、肩豫、曲池、臑 会(左留针)。
二诊(6月4日):针刺上穴后,诸症大减,夜寐已无痛醒现象,仍本上方治 疗。
三诊(6月6日):经治五次后,疼痛基本消步,头晕乏力减轻.无心慌心跳,睡眠食欲正常,左上肢活动自如。
四诊(6月11日):忠者自觉好转而自行停止治疗。
按:此例肩凝症由于外感风寒所致,其外邪凝滞于手阳明与手太阳经脉,恶寒发热为太阳表证,察其疼痛最甚之处为手太阳小肠及阳明经脉所分布,由于患者年高体弱,气血明经络止痛,取少阳经之腈会在于疏经活络,因其为经脉所集结处,诸穴合用,使表解风寒散,经脉气血通畅而诸证消失. 肩凝症(四)
王××,女,20岁,门诊418272号。
自诉:近十天来,右肩背疼痛,症状逐渐加剧,阴天痛甚,肩背沉重,后颈发硬作痛,兼有头痛,心烦,肢关节略作痛,手指发紧,睡眠欠佳,食纳尚可,大便干,小便正常。
查:苔薄白,脉象沉弦少力。此证系因素日喜用冷水洗手,寒湿侵入经络之中,留于关节之处,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以上诸证。
治以祛寒湿,通经活络。针条口点刺,手法先补后泻,肩部火针。针一次后症状显著好转,七次而愈。肩凝症(五)
肖××,女,47岁,门诊457562号。
自诉:右上肢疼痛已四个月左右,阴天夜间则痛加剧,高举困难,右手拇食指有时胀痛,经某×医院针灸、烤电症状未愈。食纳尚可,二便调,素日体健。
查:舌尖红,苔白略腻,脉象弦细。证系卫外不固,外受风寒之邪,侵入经络之中,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以上诸症。
.
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针取条口点刺(针后疼痛大减).手法平补平泻。配穴:肩髑、臂臑、曲池、合谷。
二诊:又配用火针(阿是穴)刺痛点.
针三次后,症状显减,现仅感活动稍有不便。肩凝症(六)
张××,男,45岁,门诊461082号。
自诉:右肩关节疼痛已十余年,时作时止,阴天则症状加剧,经中西医治疗症状未愈。现仍抬举困难,活动不便,肩部发凉,肘关节亦有时作痛不适,食纳可,二便调,眠安。
查: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沉弦略数。证系素日体虚,又外感风寒湿之邪,侵入经络之中,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而致上症。
治以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通经活络。重点在于扶正。
针取膏肓横刺,用补法,肩关节局部火针(阿是穴)刺痛点。针后疼痛明显好转。
按: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主要是卫气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湿邪,阻滞气血经络不通而导致的一种疾患。故治应鼓舞正气,以散风寒湿邪,佐以通经活络之法。经验证明,条口加火针点刺(阿是穴)以及横刺膏肓为治愈此症的特效穴,临床一般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认为本证不宜进行强烈的活动,否则会引起症状加重,有些晚期粘连较重的病例可配合轻度按摩,往往可加速治愈. 肩凝症(七)
苗××,女,46岁,教师。
自诉:夜眠时右肩暴露于被外,次日起床时自觉右肩疼痛。一个月后右肩疼痛加剧,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夜间疼痛尤甚,影响睡眠,不能梳头。
查:右庸外形无异常,活动明显障碍,上臂前举仅达60。,后伸达30。,外展45。
治以疏风通经为主法。针取肩髑、肩外陵、肩内陵、臂臑、条山。先于肩儡、肩前、臂臑用毫针刺1~2寸,施提插捻转泻法。条山刺2.5~3寸,提插捻转泻法,使麻胀感到达足部,同时令病人活动患肩,待痛止或疼痛减轻时出针。经治疗一周后疼痛减轻,右肩上举可过头.以能自己勉强梳头,夜间能入睡。共治疗一个月疼痛消失。
'
按:此例患者因冬季睡眠,寒邪乘虚而入,侵袭肩部,气血被寒邪阻滞,闭而不通,发为痛痹不用,“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经活血为主。肩豫、肩前、臂臑在肩关节附近,针刺后既可宣散局部之寒邪,又能达到通经活血的作用。条山穴即条口透承山,膀胱经脉“循肩膊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胃与膀胱经脉相会于鼻根,故条山具有通调肩胛局部之气血的作用。诸穴合用,可达疏经气,利关节,而达治愈之目的. 筋疣(腱鞘囊肿)
乔某,女,36岁,教师。因右踝前起肿物半年,1970年7月3日初诊。患者半年右外踝前起一肿物,逐渐肿大胀痛,走路困难。检查:右外踝前起囊肿,核桃大小,坚硬圆滑、推之不移。中医辨证系损伤经筋、内结痰气。采用破瘀活血、消坚散结之法治之。在囊肿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囊肿顶端刺破皮肤,迅速将针拔出,同时以手用力掐挤囊肿,挤出胶性黏液约3m,囊肿即消,局部消毒,垫一消毒棉球,用胶布贴盖针眼以防感染。7月8日复诊在囊肿处用毫针前后左右沿皮向中间斜刺4针。留针20分钟,针治4次,囊肿完全消失。1970年10月20日随访未复发。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王某,女,15岁,学生。因左颈前肿块2年,1957年4月8日初诊。患者两年前左颈前起一肿块,近1个月来逐渐增大,有时疼痛,在北京市某医院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经服异烟肼等药未见好转。中医辨证系情志不畅,湿痰凝结颈部。采用疏经活络、消坚散结之法治之。取阿是穴(在肿大的淋巴结周围)用围刺法,曲池沿皮透臂膈,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10次,疼痛减轻,肿块范围缩小,改为每周针3次,治疗至1957年7月9日,针达43次时,肿块和疼痛消失,治愈停诊,1958年随访未复发。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苏某,男,30岁,干部。因手指肿痛,1970年6月19日初诊。患者前两天左手拇指起一小白疱,麻木作痒,被雨淋后红肿疼痛,第2天肿痛加剧,痛如锥刺,恶寒发热,从拇指肿处起红线,向肘部走窜。检查:左拇指内侧指甲根处有一小伤口,红肿灼热,从伤口处上方出现一条直行的不规则红线,向上蔓延至肘窝处。精神疲倦,发热寒战,无汗,体温38~C,面晦无华,舌苔薄白,脉弦紧,84次/分。西医诊断为急性淋巴管炎;中医辨证系水邪内侵,湿毒郁结。采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法治之。先取红丝疔之顶端(尺泽)放血,然后沿红丝疔从上向下孔最、列缺、鱼际和红线的起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并点刺至阳、隐白出血。针治1次疼痛减轻,体温降至37~C,每日针治1次,针治3次红线消退,红肿渐消,针治5次,拇指疮面溃破,流出灰黑色毒水,肿痛完全消失,治愈停诊。同年7月1日随访复查,左手拇指脱了一层硬皮,未复发。落枕
(一)关吉多
罗××,男,工人。于1979年2月12日初诊。
自诉:颈项强痛已一月余。一月前突然发生左侧颈项强痛,不能转侧和后仰,且每以夜间加剧,曾服中西药物均无明显效果,特求针治。
查:左侧胸锁乳突肌,下颌角后有明显压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乃气血阻滞阳明经脉。
治以行气活血通络,针取手三里(左侧指针)。经指针后疼痛立刻大减,颈项亦可自由活动。
2月13日二诊:指针后疼痛基本消失,仅在活动时有微痛,仍指针上穴。
2月15日三诊: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而痊愈。
按:此例患者虽未感觉到有明显的诱因,但一般多为风寒之邪侵袭所致,致使阳明之经气运行不畅,经筋之气阻滞,故取阳明经气之手三里一穴,运用指针以疏通阳明之气血,从而达到经脉通而疼痛消失,经筋之功能恢复而头项活动自如。
李××,男,49岁,干部。于1979年7月1 1日初诊。落枕
(二)自诉:项脊强痛四天。患者于四天前上班时微感恶寒发热,当站立时即觉项脊强痛,呈持续性疼痛,不能左右转侧,睡觉时亦不能翻身。
查:舌淡,苔微黄,脉缓.此属寒湿之邪阻遏督脉与太阳经所致。
治以散寒除湿,通经活络。针取大椎(针后加无烟灸条悬灸),风门(火罐),天柱(针)。
7月12日二诊:经一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夜卧可慢慢翻身,仍针上穴。
7月13日三诊:患者自诉脊、项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满意而去。
按:督脉循行在头背正中,足太阳其经脉上巅入脑,还出别下项会于大椎,而督脉总督诸阳,如病则脊强,如马元台曰:“督脉行于脊中,故其为病,脊强反折,而不能屈伸者也”。此例患者由于起居不慎,感受寒邪,寒湿凝滞于督脉及太阳之筋而致脊项强痛,故针灸大椎以调理气机,解表散寒;风门拔罐,祛邪外出,针天柱以解痉止痛,诸穴相配,扶正祛邪,通调气机,使寒湿之邪祛而病速愈。
落枕
(三)满××,男,36岁,工人.于1979年7月1日初诊。
自诉:右侧颈项强痛一月。患者于6月2日晨起时觉右侧颈项强痛,转侧不利,俯仰受限,经本厂医务室针刺,拔罐治疗一月未愈,故未诊求治。
查:颈项强直,不能转动,在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处压痛比较明显,苔薄白,脉浮紧.此属风寒之邪阻遏太阳与明经筋.
治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针取天柱、风池、天井、手三里右侧,留针30分钟,以上诸穴均用泻法,手三里、天井穴针尖向上捻转提插,使针感向肩部传导,天柱、风池二穴针尖向下,使针感向下传导为佳。
7月4日二诊:自述颈项强直疼痛明显减轻,可左右及前后转动和俯仰,但在活动时右侧颈项仍有牵拉之感,故按上法继续针治,针法同上。
7月7日三诊:经治一疗程(六次)后,诸症完全消失而痊愈。
按:此例落枕是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细查其病位在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此为阳明、太阳经筋所经部位,故沿两经筋之处疼痛以早晨为甚,今以天柱,天井祛太阳之风寒。手三里祛阳明之邪而通络,配风池以增强其行气散寒舒筋之力,诸穴配合,则气血行经脉通畅而疼痛消失,经筋之活动功能恢复正常。落枕
(四)权××,男,34岁,工人。
自诉:因夜卧,枕头不适,于晨起床后,即觉左项部头痛、僵硬,致颈项向健侧倾斜,左右活动极难,头前俯后仰亦觉不便。
午后即针左侧液门透中渚穴,针入痛大减,头项可以左右前后活动,行针30秒钟时,疼痛基本消失,惟稍觉左项之局部微微强硬而不适,留针2分钟,起针。翌晨,头项活动自如:一切复常。落枕
(五)江××,女,30岁,干部。
自诉:于两月前头枕湿地之后,即觉项部酸痛。现沉胀,活动不便,尤当头向前俯时更甚,痛时连及肩胛不适。
首针双侧液门透中渚穴,行针三度,头项疼痛已减,左右活动亦无妨碍。惟头前俯时仍痛。乃加刺人中,行针30秒,此症消失,以后则减刺人中,只针前穴,施以前法,间日一次,共五次,基本治愈。
按:针刺液门透中渚治疗项痛,针可以由液门沿4、5掌骨之间刺入1~1.2寸,得气后嘱患者仿气功之缓慢匀调的腹式呼吸或随其自然呼吸,将针左右捻转(即行针),同时令患者左右前后活动头项,以使与针之捻转相配合。每次捻转时间以1分钟为一度,间隔3~5分钟,再施一次,一般3一5度即可。前俯或后仰痛甚者:加刺人中或承浆。左右回顾痛甚者:加刺同侧或双侧风池。当捻转时,如有气至痛处,立效。本症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之项部疼痛,包括落枕,扭伤、风湿、颈脊神经痛等。自觉项部疼痛,或项痛掣及肩上或肩背,头项左右回顾困难,前俯后仰不便,局部肌肉紧张或轻度挛缩,或有触痛,按经络辨证,多属少阳;兼见前俯或后仰困难者,系督受累。液门为手少阳之荥穴,中渚为输穴,施以透刺有疏利少阳三焦之效;人中穴居脊之下,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可以泻督脉;承浆位于唇下宛宛之中,可理任脉之气;风池位于项后,枕骨之下,大筋之外陷中,为手足少阳经之会,有疏风、散邪,镇静止痛的作用。从中医学“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以及“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之说,可以看出,针刺有通经络,调气血止痛的作用无疑。外伤腰痛
张××,男,59岁,农民。
自诉:前天耕地时,不意雨后地滑,跌伤腰部,不能弯腰曲背,更不能穿脱鞋袜,咳嗽时伤处疼痛加剧,朝轻昼重,彻移呼痛,就诊时由其妇扶持而来。
查:腰痛偏右,由肾俞至胃俞部有肿胀如梭形,按之呼 痛,咳嗽更剧,不能前后俯仰,左右侧弯及下蹲,此因跌伤经络,气血瘀滞所致。诊断为外伤性腰痛。
治以散瘀定痛,舒筋活络。循经取委中、昆仑。用泻法,留针10分钟。当委中两穴刺入后腰痛顿减,继针昆仑两穴,其痛霍然若失,随嘱其妇揣压患部,其痛毫无,10分钟后即能自行爬起,穿上鞋袜,腰部随能展转弯曲,宛如常人,患者颇觉欢,乃道谢随妇弃杖而归,仅针一次而愈。越三日追踪访问,该病者早鬯下地劳动。
按:循经取穴治愈外伤性腰痛的机理是:
1、以经络循行和病候为依据:
《灵枢·经脉篇》说:“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挟脊抵腰中,入酱,络肾...,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今外伤性腰痛正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部位;同时上述腰痛“不能俯仰,侧弯及下蹲等症状,与《灵枢·经脉篇》所记述膀胱经脉病之”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等病候亦颇相仿,由此可见,外伤性腰痛,乃系伤及足太阳经脉而导致气血瘀滞使然。
2、根 据上述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结合《灵枢。经脉篇》”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而取本经的委中、昆仑二穴治之。此二穴颇有舒经活络,散瘀定痛之效。不但在临床上屡试不爽,而且历代文献记叙亦盛赞其效。如《四总穴歌》说:”腰背委中求“。《杂病穴法歌》说:”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痫昆仑伍“。这些文献记述,都说明了委中,昆仑二穴有卓越之疗效。同时.按照经络学说的理论认.为:”本经输穴,能治本经病;合穴能治腑病。“委中、昆仑二穴,皆为足太阳膀胱之经穴,故能治膀胱经病;委中为膀胱经之合穴,故又能治疗膀胱经之腑病。症、经、穴相合,故能收效。腰扭伤(一)
胡×,男,43岁,干部
自诉:于1967年12月10日因不慎将腰扭伤,疼痛严重,不能翻身及坐起,动则剧痛,经局部及循经取穴针刺和服药无效,来我院就诊。
查:腰痛在腰以下背脊骨处的督脉线上.舌苔薄腻,脉弦紧。诊断:扭伤腰痛。
治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乃针刺下腹任脉对应点,用凉泻手法捻转片刻,针处及腰部发凉,疼痛即止,留针30分钟后起针,当时患者就能站起来,韭能走路、弯腰等,一次而愈。过一个月随访,未见复发。腰扭伤(二)
高××,男,46岁,上人。
自诉:一周前因搬动重物扭伤腰部致腰部疼痛,转侧,俯仰困难。曾在单位医务室进行针灸治疗,效果不显故转我科针治。
查:平素身体强健,腰部疼痛以右侧为甚,局部微肿,肾俞穴处按之压痛明显。病由负重过度,损伤经脉,经气运行失调,气血壅滞于局部所致。
治取肾俞、委中。其中委中穴得气后留针(如针感消失再加运针,使其持续)。双肾俞得气后均施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感到局部舒适。两侧交替运用,于15分钟后全部出针,患者既觉腰部转松,且可作俯仰活动,自诉病已愈十之七、八。次日再按上法继针一次而获痊愈。
按:腰为肾之外府,取肾俞穴不仪可使患者经络疏通,气血调和,且能调整肾气,取委中穴.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以作用于患部,可奏止痛之妙。腰扭伤(三)
林××,男,24岁,工人。于1972年10月31日初诊·
自诉:于10月29日因抬重物扭伤腰部,出现腰部强直疼痛,弯腰转身更甚,走路困难,不能照常工作。曾到某医院作过腰椎封闭,理疗等治疗未见效。
查:腰部见红肿,第一、二腰椎处有压痛,不能弯腰及左右活动。
治疗即令患者取仰靠坐位,针刺人中穴,以缓慢捻转进针法进针,入针2分左右。当局部出现麻胀,痛感时,稍加大捻转角度,持续捻针2~3分钟,同时嘱患者前后左右活动腰部,然后留针15分钟。在留针问行针1~2次,并令患者起来活动腰部,疼痛消失即起针。起针后患者即能转身,弯腰,伤处疼痛消失,第二天照常上班。腰扭伤(四)
李××,男,20岁,工人。初诊于l 979年11月18日。
自诉:于11月l 1日因抬重物,不慎扭伤腰部。即感腰部疼痛,弯腰困难,活动不便。经服药治疗,疼痛未见减轻,来我处诊治.
查:腰部已红肿,第二、三腰椎处有压痛,弯腰及向右活动受限,步履不便.
治取人中穴,按上法针刺一次后,疼痛基本消失,仅局部微痛,二诊仍按前方处理,疼痛完全消失,两次而愈。
按:上述二例急性腰扭伤,均采用针刺人中穴为主法,考人中又名”水沟“,位于督脉上,《通玄指要赋》有”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的记载。督脉起于小腹内,下起于会阴,沿脊柱正中往上,到达上唇的龈交穴。急性腰扭伤,患部脉络气血受损,导致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针刺此穴,同时活动腰部,以促进腰部及督脉的气血流通,络脉通畅,气血流通无阻,则通而不痛,故针后腰痛止,活动自如。笔者自1972~19年以此法治愈15例急性腰扭伤患者,均针1~3次止痛。
对患部络肪气血受损,而致腰脊椎疼痛效果较好,而腰椎旁开两侧络脉受损者,效果较差,这要取腰部俞穴配委中或昆仑治疗。扭 伤
(一)何××,男,29岁.
自诉:右肩关节扭伤,疼痛已两天。
查:右肩关节活动受限,旋前、旋后均仅15。,轻度肿胀,压痛明显。X线透视排除骨折。白细胞总数13000,中性70%、淋巴细胞28%、大单核2%。
治取健侧”对应良效点“,用三棱针梅花形强刺泻血。刺程中令其活动,当时即显效;次日复诊同上法又针一次,针后白细胞复检,总数降至6800,其它同前。肩关节活动自如。扭 伤
(二)张××,男,3 1岁。
自诉:左脚踝部扭伤剧痛。皮肤发青已两天。
查:左踝关节及足背肿胀、压痛,运动障碍,左足背屈、下垂时剧痛。X线拍片无骨折,曾服跌打丸,局部贴膏药无效。白细胞总数11000、中性72%、淋巴28%。
治取健侧”对应良效点“及左上肢后溪穴,均用三棱针梅花形强刺泻血。疼痛立即减轻,可着地行走。次日徒步前来复诊,取健侧”对应良效点“三角形弱刺泻血一次。复检自细胞总数降至6700。肿胀大减,疼痛消失,可自由活动。
按:扭伤是一种常见病,以四肢和腰部最为多见,局部疼痛、肿胀,运动受限;有的青紫、压痛,白细胞计数增加。点刺泻血取穴原则,一般腰椎以上扭伤选刺下肢绝骨穴。骨盆以下扭伤选刺上肢后溪穴。四肢和躯干一侧之扭伤,选刺相对侧部位,我们将该部位称”对应良效点“。选好穴位或取”对应良效点"后,用常规方法消毒,以三棱针或采血针点刺并挤出少量血液。肿胀疼痛严重者多采用梅花针强刺;症状较轻或扭伤时间短者多采用三角形弱刺。每日点刺泻血一次,三次为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仍肿胀疼痛者改用其它疗法,并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扭伤部位可热敷或涂碘酒,皮肤破损者应做外科处理,防止感染。点刺泻血疗效机制是综合性的。作者认为首先是针刺末梢神经的负诱导和反射作用,通过机体神经,体液系统的反射性调节,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局部恶性刺激的切断,使患处疼痛迅速消失,活动自如。从疗效观察表明,扭伤的主要矛盾是疼痛,只要疼痛消失,运动障碍也就不存在了。由此看来,点刺泻血止痛的原理可能与针麻相似,推论神经、脊髓和脑在点刺锐痛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运用点刺泻血治84例扭伤,肿胀和疼痛在两个疗程内消失,运动恢复正常者为痊愈,共54例;肿胀和疼痛在两个疗程内基本消失,尚有轻度运动障碍者为显效,共20例;症状虽有改善,但系两个疗程以上或增用其它方法治疗者10例,列为本法无效。值得指出的是痊愈病人中,有32例系一次即愈者,有的患者疼痛在针后即减轻渐趋消失,活动自如。
第二篇:针灸治疗学总结
第一章 内科病症 第一节 痹证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处方: 肩部:肩髃,肩髎,月需俞
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 髀部:环跳,居髎,秩边
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
第二节 腰痛
腰痛又叫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病机: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肾虚腰痛
治疗原则:寒湿温经散寒,瘀血活血化瘀,针灸并用,泻法;肾虚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处方:督脉,足太阳为主
委中,脊中,腰阳关,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寒湿加灸腰俞,瘀血加膈俞,肾虚加灸命门.皮肤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病因病机:根性,干性坐骨神经痛
治疗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足太阳,足少阳为主
足太阳: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腰骶部疼痛加肾俞,大肠俞,艳阳馆,腰夹脊,阿是穴;天气变化加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加膈俞,合谷,太冲.刺络拔罐,电针,穴位注射.第四节 痿证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下肢萎弱为多见.病因病机: 1肺热伤津 2湿热浸淫 3脾胃虚弱 4肝肾亏虚
治疗原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手,足阳明经为主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肺热伤津加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皮肤针,电针.第五节 中风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病因病机: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 中脏腑
1闭证
2脱证
治疗原则:1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2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处方: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电针,头针.第六节 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面颊局部,足阳明经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皮肤针,刺络拔罐,电针,穴位贴敷.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典型的神经痛.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气血瘀滞 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处方:面颊局部,手,足阳明经为主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眼支痛加丝竹空,阳白;上颌支加颧髎,迎香;下颌支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加列缺,风热加曲池,外关,气血瘀滞加内关,三阴交.皮内针,刺络拔罐,耳针.第八节 头痛
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病机:1阳明头痛 2少阳头痛 3太阳头痛 4厥阴头痛 5全头痛 治则:舒经通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局部加远端
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皮肤针,三棱针,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第九节 眩晕
眩晕,又叫头眩,掉眩,冒眩,风眩.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病因病机:1风阳上扰 2痰浊上蒙 3气血不足 4肝肾阴虚
治则: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处方:头部和足少阳为主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三棱针,头针,耳针,穴位注射.第十节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液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病因病机:1肝火亢盛 2阴虚阳亢 3痰湿壅盛 4气虚血瘀 5阴阳两虚
治则:肝火亢盛,阴虚阳亢—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痰湿壅盛—健脾化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虚血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兵营,补泻兼施;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皮肤针,三棱针,耳针.第十四节
心悸
心悸,又名惊悸,怔忪,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病因病机:1心阳不振 2心胆气虚 3心脾两虚 4阴虚火旺 5心血瘀阻 6水气凌心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只针不灸,平补平泻)处方:心经,心包经,相关俞,募穴为主, 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dan中 皮肤针 耳针 穴位注射
第十五节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病因病机:1心脾两虚 2心胆气虚 3阴虚火旺 4肝郁化火 5痰热内扰
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补心壮胆,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平肝降火,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只针不灸,泻法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皮肤针,耳针.第十七节
癫病
癫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语为特征.病因病机:1痰气郁结 2气虚痰凝 3心脾气虚 4阴虚火旺
治则:涤痰开窍,养心安神,心脾两虚—针灸并用,补法;痰气凝结,气虚痰凝,阴虚火旺—针刺为主,泻法或平补平泻.处方:神门,丰隆,心俞,脾俞.痰气凝结加中脘,太冲;气虚痰凝加足三里,中脘;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肾俞,太溪,大陵,三阴交.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十八节
狂病
狂病以精神亢奋,躁扰不宁,打人毁物,动而多想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病因病机:1痰火扰神 2火盛伤阴 3气血瘀滞
治则:清心降火,宁神定志,只针不灸,痰火扰神,气血瘀滞—泻法;火盛伤阴—平补平泻.处方:督脉,心包经为主.水沟,大椎,风池,劳宫,大陵,丰隆.痰火扰神加中脘,神门;火盛伤阴加神门,大钟,三阴交;气血瘀滞加合谷,太冲,血海,膈俞.三棱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第十九节
痫病
痫病,俗称羊癫疯.是以卒然昏仆,强直抽搐,醒后如常人为特征且与家庭遗传有关的发作性疾病.病因病机:1实证—(1痰火扰神 2风痰闭阻 3血瘀阻络)
2虚证一(1血虚风动 2心脾两虚 3肝肾阴虚)治则:豁痰开窍,熄风止痫,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督脉 –水沟,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耳针,穴位注射.第二十二节
感冒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因病情轻重不同而分为伤风,重伤风和时行感冒.病因病机:1风寒证 2风热证 3暑湿证
治则:风寒证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灸并用,泻法;风热证疏散风热,清利肺气;暑湿证清暑化湿, 疏表和里,只针不灸,泻法.处方: 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
第三篇:《针灸治疗学 》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针灸治疗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针灸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身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 学
时:99(81/18学时)学
分:5.5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专业的重点课程,是研究如何将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知识,综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学好笨课程对于使用针灸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辨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总论(14学时)
重点掌握针灸治疗原则、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辩证论治纲领。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2学时)
了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2 学时)
掌握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熟悉治神守气。
第三章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2学时)
熟悉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八纲辨证等,了解辩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第四章
针灸配穴处方(4学时)
掌握针灸的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处方的组成。第五章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4学时)
掌握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难点:特定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篇 各论(65学时)
第一章 内科病症(重点)2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痹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痿症、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病、狂病、痫病、郁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癃闭、淋证、遗精、阳痿、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等病证的定义、治疗方法。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2)了解末梢神经炎、面肌痉挛、痴呆震颤麻痹、疟疾、胃下垂、尿失禁、水肿、阳强、早泄、男性不育、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目的要求)中要求掌握的有关病症的定义及针灸治疗方法。(2)简要介绍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间或结合有关录像、多媒体教学,穿插组织讨论式教学。
第二章 儿科病症(熟悉)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惊风、厌食、疳证、遗尿、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病证的定义、治疗方法。(2)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讨论式教学。
第三章 妇科病症(重点)9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胎位不正、产后乳少、更年期综合症等病症的定义、治疗方法。
(2)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胎位不正、产后乳少、更年期综合症等的定义和针灸治疗方法。(2)简要介绍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讨论式教学。
第四章 外科病症(熟悉)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疔疮、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乳腺增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的定义和针灸治疗方法。
(2)简要介绍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讨论式教学。
第五章 骨伤科病症(重点)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扭伤、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肘劳、腱鞘囊肿、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絮乱综合症等病症的定义、治疗方法。
(2)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内容】
(1)重点讲究扭伤、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肘劳、腱鞘囊肿、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絮乱综合征等的定义和针灸治疗方法。(2)简要介 绍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课堂教授,穿插组织见习式、讨论式教学。第六章 皮肤科病症(熟悉)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带状疱疹、斑秃等病症的定义、治疗方法。
(2)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带状疱疹、斑秃等的定义和针灸治疗方法。
(2)简要介绍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见习式、讨论式教学。
第七章 五官科病症(重点)6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近视、斜视、耳鸣、耳聋、鼻炎、鼻出血、牙疼、咽喉肿痛等病症的定义、治疗方法。(2)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近视、斜视、耳鸣、耳聋、鼻炎、鼻出血、牙疼、咽喉肿痛等的定义和针灸治疗方法。
(2)简要介绍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见习式、讨论式教学。
第八章 急性病症(了解,自学)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高热、中暑、抽搐、昏厥、虚脱、心绞痛、胃肠痉挛、胆绞痛、泌尿系感染等病症的定义、治疗方法。
(2)熟悉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高热、中暑、抽搐、昏厥、虚脱、心绞痛、胃肠痉挛、胆绞痛、泌尿系感染等的定义和针灸治疗方法。(2)简要介绍这些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穿插组织见习式、讨论式教学。
第九章 其它病症(熟悉)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戒断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竞技紧张综合症的机理和具体方法。(2)熟悉针灸在美容和抗衰老的应用。
(3)掌握每一病症的取穴特点,各系统病症之间的联系及处方规律。
【内容要点】
(1)针灸治疗戒断综合症、疲劳综合症、竞技紧张综合症的机理和具体方法。(2)针灸在美容中的应用。(3)针灸抗衰老的机理和具体方法。【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并结合实际演示。
下篇 附录(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针灸临床病例书写格式和具体内容;掌握针灸临床病历书写。【内容要点】
一般资料、问诊、望诊、闻诊、切诊、体格检查(包括专科情况)、实验室检查、四诊摘要、辨证分析、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则治法、选穴处方、护理、签名。【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三、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学的理、法、方、穴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临床实习,对一般常见病和部分急症,重症,能熟练地进行适当处理。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在本课程理论课教学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临床见习进行考核。
成绩评定: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按70%计入本课程考试总成绩;临床见习考核成绩按30%计入本课程考试总成绩。
成绩评定标准:
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为100分;见习考核成绩为100分。
见习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出勤率;针灸技能;见习笔记、病历书写等3项内容。其中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出勤率等综合印象,计30分。针灸科技能包括针灸常用方法的操作及艾灸的操作等,计40分。见习笔记、书写病历标准程度,计30分。见习考核成绩以30%的比例列入中医外科学课程总成绩。
五、教材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二版,主编:王启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六、教学参考书
(1)邱茂良。中国针灸治疗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杨甲三。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石学敏。当代针灸治疗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4)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
附:临床见习教学大纲(18学时)
1、见习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课堂教学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临床。要求:掌握针灸临床常见病的临床治疗,并能独立操作。
2、见习的基本要求
认识:加深对针灸学的理、法、方、穴和辨证论治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病治病能力。(3学时)
操作:熟悉辨证取穴配穴,掌握针灸常用方法的操作,如毫针、皮肤针、三棱针、艾灸、拔罐等。(15学时)
掌握:熟练掌握毫针及艾灸的操作及针灸临床治疗的全过程。(9学时)
3、见习的考核
见教材大纲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第四篇:作业治疗学
223 作业治疗学
一、名词解释
1.作业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康复治疗专业。作业治疗是协助残疾者或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性和有意义的活动,去预防、减少或恢复与生活有关的功能障碍(自理、工作、游戏∕休闲)及促进最大程度的功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及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使人可以在生活环境中得以发展和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并贡献于社会。2.作业表现:主要是指日常生活活动、工作∕生产力及休闲这三个方面的活动。3.任务分析:是指分析个人活动和行为构成、行为场景之间动态关系,是对一项日常生活活动、工作生产活动或休闲娱乐活动的基本行为构成以及患者完成该活动所应具备行为场景的一种分析认识的过程。4.行为构成:是指活动中每一项动作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动作的基本步骤、运动类型和所需的基本功能等。5.活动分析:是将每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动作成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然后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6.感觉运动成分:接受传入、处理信息及产生输出的能力。包括感觉、知觉过程、神经肌肉骨骼的反射、关节活动度(ROM)、肌张力、力量、耐力、姿势控制和总体(粗大)运动的协调等多个成分。7.转移活动:整个身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位置变化,是获得或保持日常生活活动独立性的一个基本活动。8.治疗性作业活动:是指经过精心选择的、具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其目的是维持和提高患者的功能、预防功能障碍或残疾的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生产性作业疗法:通过生产性活动进行训练,以达到改善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作业训练方法。10.精确抓握:是手的拇指与示指和中指屈曲对抗用力所致的动作,是拇指与桡侧手指(示指和中指)相互运动的结果。11.对掌活动:是指拇指尖向其他手指尖方向的运动,是保证手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12.认知障碍:有多方面的表现,如判断、记忆、注意、推理、抽象思维、排列顺序的障碍等,临床上,以注意、记忆障碍多见。13.单侧忽略:又称单侧空间忽略、单侧不注意或单侧空间失认,是指对于来自损伤半球对侧的刺激无反应,主要以视觉形式表现,也可以表现在近体空间的触觉及空间表象上。表现为以体轴为中心离体轴越远越容易忽略。14.感觉调节障碍:个体不能将警觉状态调整到适合于生活所需的水平,不能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反应称为感觉调节障碍,包括感觉防御、重力不安全感、对移动的厌恶反应、感觉迟钝。223 15.节省体能技术:通过利用人体功效学原理,结合身体功能状态,通过合适的姿势、正确的活动方法或使用辅助器具和辅助技术,以减少体能消耗和预防并发症的技术和方法。16.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出患侧足,最后迈出健侧足的步行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作业治疗过程的六个基本步骤。
⑴评定: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⑵设定预期目标:在评定中将各种有价值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分析其残存功能,确定妨碍恢复的因素(恢复阻碍因素),从而预测出可能恢复的程度。⑶制定治疗方案:制定一个包括预防对策在内的,为达到目标的治疗程序。⑷治疗的实施:根据处方或确定的治疗程序表,与各专科治疗师密切联系,按照医师总的治疗方针,并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进行治疗。
⑸再评定:根据处方或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之后,患者逐渐恢复,但也可能与预期相反,并未接近目标。因此要进行客观的复评,并要不断观察记录,这就是再评定。
⑹决定康复后去向:通过反复再评定,确认患者恢复已达极限,症状已固定之后,则要决定患者今后的去向。2.简述作业活动的层次。
⑴角色:在已有期望、责任和权力的社会中的角色及位置。
⑵活动:通常是指有目标及指定的工作,对参与者有意义,并且与多项任务有关。⑶任务:具有共同目的和行动的结合,对参与者有意义。⑷行动:可认识的及看的见的行为。
⑸能力∕技巧:支持作业表现的一般特性或者个人的特性。3.任务分析时,需要评定行为构成的神经肌肉骨骼内容有哪些?
需要评定行为构成的神经肌肉骨骼内容有:①反射;②关节活动度;③肌张力;④肌力;⑤耐力;⑥姿势控制;⑦姿势定位;⑧软组织完整性。4.请列出洗脸的活动成分。⑴ 打开水龙头; ⑵ 冲洗毛巾; ⑶ 关上水龙头; ⑷ 拧干毛巾; 223 ⑸ 擦脸
5.治疗性作业活动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治疗性作业活动选择的原则有:
⑴ 在全面评定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⑵ 对活动进行分析,选择具有针对性而安全可行的活动。⑶ 对活动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合患者的需要。
⑷ 尽量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以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治疗效果。⑸ 充分发挥治疗师的指导、协调作用,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6.为改善平衡功能,可以选择那些作业活动?
为改善平衡功能,可以选择的作业活动为: ⑴ 生产性作业活动:锯木、刨削、拉锯、制陶等。⑵ 手工艺活动:编织等。⑶ 艺术活动:舞蹈等。
⑷ 园艺活动:种花、浇水、剪枝、游园等。
⑸ 体育活动:篮球、乒乓球、太极拳、游泳、飞镖、骑车等。⑹ 游戏:套圈等。
7.为改善手的灵活性,可以选择那些作业活动?
为改善手的灵活性,可以选择的作业活动为:
⑴ 生产性作业活动:钉钉子、打磨、制陶、缝纫、纺织等。⑵ 手工艺活动:编织、剪纸、折纸、插花、布衣、豆艺等。⑶ 艺术活动:书法、绘画等。⑷ 园艺活动:剪枝等。⑸ 体育活动:乒乓球、飞镖等。
⑹ 游戏:钓鱼、迷宫、棋牌、电脑游戏等。8.什么是手的误用、废用和滥用?
误用是指由于活动中原动肌之外其他肌群的异常收缩导致的关节运动模式异常。废用是指肢体的非有效使用。滥用是指活动太快、太用力、太多或活动范围太大导致的组织损伤。
9.简述记忆力障碍的认知训练。223 ⑴环境适应:通过环境的重建,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⑵外在记忆辅助工具:如使用记事本、活动日程表和记忆提示工具; ⑶内在记忆辅助工具:如无错性学习、助记术等方法的应用。10.简述认知障碍的训练原则。
⑴在训练前应先进行注意功能的评定,即要求个性化训练。⑵训练由易到难,切勿好高骛远。
⑶刚开始训练前应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干扰,以后逐渐转移到接近正常生活或正常生活的环境中训练。⑷家属参与。
11.简述常见失用症的功能适应性训练要点。
训练要点如下:
运动性失用:尽量减少口头指令;
意念运动性失用:尽可能在相应的时间、地点和场景进行ADL训练;
意念性失用:选用动作简化或步骤少的代偿方法;
结构性失用:完成组装作业时提供说明书或安装顺序;
穿衣失用:教会患者根据商标或做标记区分衣服的不同部位。12.简要说明感觉统合治疗的原则。
⑴活动的环境要安全,使孩子能放心大胆的探索,摔倒了不疼不伤;
⑵活动的器材要能提供多样的刺激,在所设计的一个活动中就能提供视觉+听觉+活动;
⑶活动的难度必须适合孩子的发育水平,“有点难又不太难”,充分享受挑战的乐趣并得到适当的刺激;
⑷ 活动要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充分发挥孩子的内驱力;
⑸ 活动的强度、时间、频率要有个性化,由孩子决定刺激种类及剂量; ⑹ 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随时调整活动;
⑺ 动态与静态、粗大与精细相互搭配交错,通常以3:2相结合; ⑻ 当好治疗师的角色。13.简述感觉统合治疗的目的。
透过有系统有目的的感觉刺激活动,促进大脑发育成熟,使大脑能有效地处理来自环境与身体的感觉信息,继而作出与环境需要相适应的反应,借此最终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兴趣。223 14.压力治疗的适应证有哪些?
压力治疗的适应证有:
⑴控制瘢痕增生: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瘢痕,包括外科手术后的瘢痕和烧伤后的增生性瘢痕。⑵控制水肿:有效地控制多种原因所致的肢体肿胀。如偏瘫肢体的肿胀、淋巴回流障碍的肢体肿胀、下肢静脉曲张性水肿、手术后的下肢肿胀等。
⑶预防性治疗:①有效地预防烧伤后21天以上愈合的创面发展成增生性瘢痕;②预防关节由于增生性瘢痕所致的挛缩;③预防长期卧床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④预防从事久坐或久站工作人群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⑷促进肢体塑形:用于截肢残端塑形,防止残端肥大皮瓣对假肢应用的影响。15.节省体能遵循什么原则?
节省体能应遵循的原则为: ⑴ 合理地安排活动。⑵ 利用辅助器具简化活动。⑶ 工作节奏要适中。⑷ 保持正确的姿势。⑸ 运用合适的身体力学。⑹ 活动中配合呼吸。
16.C6平面脊髓损伤者可能需要的辅助器具有哪些? ⑴ 矫形器:手功能位矫形器、踝足矫形器等。
⑵ 轮椅:手轮圈有突起推动把手的轮椅、电动轮椅、高靠背轮椅(直立性低血压严重者才需要)。⑶ 自助具:
1)进食自助具:万能袖套、带C型夹的勺子、带腕固定带的勺子、防滑垫、防洒碟、防洒碗、自动喂食器等。
2)修饰自助具:电动剃须刀、带C型夹的梳子或剃须刀、带固定带牙刷。3)穿衣自助具:穿衣器、扣纽器、带指环的拉链等。4)洗澡带自助具:扣环毛巾、长柄擦(海绵)。
5)交流自助具:电话托、书写器、翻书器、电脑输入辅助器具。6)其他自助具:特制手柄钥匙、拾物器、开瓶器。223 ⑷ 其他辅助器具:环境控制系统、坐便椅、坐厕、加高坐厕、扶手、床边便椅、洗澡椅等。17.如何根据使用者驱动轮椅的能力选择轮椅?
⑴完全不能操纵轮椅者只能选用他人推动的轮椅。如双侧上下肢完全瘫痪以及有严重智力障碍者等。⑵双侧上肢虽无驱动轮椅的力量,但有残余能力可搬动小手把或按动电开关者可选用电动轮椅。⑶肩、肘部肌肉有驱动力量,但手的握力不够者可选用带有推动把手的手轮,或在手轮上包塑料海绵。⑷只有一只手能驱动轮椅者,可选用单侧驱动轮椅或选用电动轮椅。
⑸ 偏瘫患者可以选用低座位的普通轮椅,由健手驱动手轮,健足着地控制方向。⑹ 双上肢肌力差者应安装延长杆以便于操作车闸。
第五篇:言语治疗学选择题
言语治疗学
单选
1、作为口颜面和呼吸运动的联合皮层,及产生言语所必需的运动模式的皮层区是:
A、分水岭区 B、弓状纤维 C、Wernick区 D、Broca区
2、不属于语言训练适应症的是
A、失语症 B、语言发育迟缓 C、发声障碍 D、行为障碍 E、构音障碍
3、不属于调音器官的是
A、腭(软腭、硬腭)B、齿 C、唇 D、咽 E、喉
4、在“言语链”中,属于言语学水平的是:
A、大脑语言中枢 B、构音器官 C、耳朵 D、声音的大小
5、言语流利,但可观察到有理解障碍,但思想和言语表达尚无明显限制,该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属于
A、5级 B.2级 C.3级 D.4级 E、1级
6、决定失语症预后的主要因素是
A、原发疾病和失语类型 B、年龄 C、智力水平D、性格 E、性别
7、在“言语链”中,属于言语学水平的是
A、构音器官 B、大脑语言中枢 C、耳朵 D、声音的大小 E、喉
8、分析从初级听觉传来的信号,翻译其意义的皮层区是:
A、Wernick区 B、弓状纤维 C、分水岭区 D、Broca区
9、训练中不属于书写训练的A、字卡和图卡匹配 B、听词与看词后书写 C、字词描红 D、抄写 E、听词指词卡
10、语言表达过程不包括
A、外部语言 B、表达动机 C、语义切迹 D、内部语言 E、感知辨析
11、言语流利,但可观察到有理解障碍,但思想和言语表达尚无明显限制,该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属于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12、影响言语交流的心理因素不包括 A、交流者的智商 B、交流循环系统 C、交流角色关系 D、交流环境 E、交流者的欲望
13、属于左侧大脑功能的是
A、音乐 B.绘图、绘画能力 C.语言能力 D.躯体的和空间的定向能力 E、想象力
14、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采取级评分标准
A、3 B、4 C、5 D、615、帕金森病导致的构音障碍类型是
A.运动过少型构音障碍 B.驰缓型构音障碍 C.运动失调型构音障碍
D.痉挛型构音障碍 E.混合型构音障碍
16、下列器官中不属于调音器官的是
A、硬腭 B、鼻腔 C、喉 D、唇 E、软腭
17、现在一般把运动性构音障碍分为
A、4种类型 B、5种类型 C、6种类型 D、8种类型 E、2种类型
18、左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不包括
A、逻辑 B、语言功能 C、躯体的和空间的定向能力 D、数学 E、左右定位
19、Broca区的叙述不正确的A、接收和分析听觉信息 B、损伤时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C、产生言语所必需的运动模式
D、为口颜面和呼吸运动的联合皮层 E、额下回后部
20、影响言语交流的认知因素不包括
A、接受能力 B、记忆和学习能力 C、思维能力 D、空间知觉能力 E、意识和注意能力
21、说话时的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
A.呼气时要有一定的压力 B.呼气时压力能维持一定的时间
C.能适当控制呼气压的水平D.以上的条件,是在有意识中实现的 E.说话时,吸气相在0.5秒左右,呼气相在5秒以上
22、写出一字词后,仍不停地重复前面所写的字,这种现象叫
A、书写不能 B、惰性书写 C、象形写字 D、字过多 E、书写过少 问答语言障碍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原发病、病灶性质、部位和大小失语症类型并发症发病年龄训练开始时间利手(左利手或双利手比右利手预后好)智力性格对恢复的期望社会环境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六大分类包括哪些
运动性构音障碍又可分为:弛缓型构音障碍、痉挛型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型构音障碍、运动减少型构音障碍、运动过多型构音障碍及混合型构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