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生活中有很多交换的现象,比如去超市里买东西,我们用钱交换商品,同学们之间会交换课外书、心爱的玩具。
今天我们来研究交换两个加数,和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学生找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式解答。全班汇报。40+5656+40 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并计算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猜想并验证规律
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吗?像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比比谁写得多。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
同桌交流、汇报并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地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如果三个数相加,交换任意两个数的位置,和会不会变化呢?(学生举例验证,把加法交换律延伸到多个数相加,和不变的规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学法迁移。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现在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方法:观察——猜想——验证,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交流:你先算的是什么?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师板书:(88+104)+96=88+(104+96)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学生汇报自己所列举的例子,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3、揭示加法结合律
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 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总结加法结合律并板书,用字母表示:(a+b)+c=a+(b+c)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分清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会学会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简算。)
四、课堂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观察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猜想
学生汇报的算式
↓
验证
……
…… a+b=b+a
(a+b)+c=a+(b+c)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教案
民勤县南关小学 王雪琴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2、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
(2)媒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3)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17+28)
(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 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请学生根据这个等式完成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二题。
2、在列举中验证规律 象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越多越好。开始: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三题。谁愿意来交流。
提问:你写了几个?说说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有没有比她多的。
提问:指着板书,你们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能说到加数不变,交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就行。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老师给你时间你还能写吗?
能写几个?无数个,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很多,写不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规律。(四人一组讨论,然后交流。)用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术法。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很长,又比较难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 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信息。估计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请同学起来交流:
如果没说到: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板书:a+b=b+a。
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的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用手势比划)“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了加法交换律。
5.看第二个问题,谁能马上列出算式,17+23,马上说出不同的算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再自备本上做,计算出结果。
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28+17+23=68(人),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28+17)+23(人)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28+(17+23)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
如果还出现其他算式基本上都归为两种思路,先算跳绳的人数或先算女生的人数。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28+17)+23=28+(17+23)提问:它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
提问:加数的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引导学生一起说出: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再来看这样两组算式:算一算,下面的Ο 里能填上等号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四题。
(45+25)+13Ο45+(25+13)(36+18)+22Ο36+(18+22)如果有学生直接回答结果是一样的,教师添上= 请学生分组验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那现在老师来写个算式(28+46)+27=你能按照上面三个等式的规律写出等号后面的吗?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五题。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要点: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和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的结果是一样的。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
3、揭示加法结合律
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 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提问: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这里的a,表示?b 表示?c表示?
板书:(a+b)+c=a+(b+c)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例如: 9+7想:
=9+(1+6)=(9+1)+6 =10+6 =16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加法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说给同桌听听。
师:第一题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第二、三题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道等式,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交换加数48和25的位置,再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所以在一道加法算式中,有时我们也可以同时应用两种运算律。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以上填空题。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能这么填写。
师:第三、四两道算式,我们都可以有两种填法,一种是只用加法的结合律,一种是同时使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场比赛,老师这有4道题,每组做一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快。
(1)38+76+24
(3)(88+45)+12
(2)38+(76+24)
(4)45+(88+12)
师:对于这样的比赛结果,你有什么话想说? 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哪道题计算更简便些?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每组两道算式中的第二道算式相对来说比较快,因为我们在计算时第一步都可以凑整,计算的结果是10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连一连。想一想,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和是100。师:我们在找的时候,是先看个位上的数是几,然后再看哪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和它可以凑十, 因为凑十是凑整的基础。例如75的个位上是5和25的个位上5可以凑十,然后再看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否得九。7+2得9,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两个数相加的和就是100。在今后的计算中,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在计算之前先观察一下,看看能否运用我们所学过的运算律,把能凑成整
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有助于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5、游戏:谈话:我们班有60位学生,那么老师就是班级中61号,老师想和班级中的9、19、29、39、49、59号交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和他们交朋友?(凑整,简便)
6、你想和班级中哪几号同学交朋友?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17+28=45(人)
(28+17)+23
28+(17+23)28+17=17+28
=45+23
=28+40 17+23=23+17
=68(人)
=68(人)学生汇报的算式
(28+17)+23=28+(17+23(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第三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17/例1(加法交换律)P18/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叫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故事导入,引出情境
1、故事引入(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2、师:这个故事里就隐藏这一个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二)尝试探究,发现规律
1、投影例1的情境图片
2、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0+56=56+40
4、探索规律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吗?(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几组等式。)
师:虽然咱们写的这些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他们蕴含着怎样的共同规律,你发现了吗?试着用简洁的话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汇报)
师总结: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谈话:刚刚我们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加法交换律,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试一试把它们写成一个这样的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好吗?
展示交流:学生上台写一写,其余学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对各种表示方法均给予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a+b=b+a这种展示方法)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这里的a和b都表示什么数呢?用字母表达和刚才的文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个更简单?
6、课堂活动、巩固新知
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获取信息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帮他列式并算一算吗? 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师:观察这两种计算方法,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探索出算法上哪个更简便,以及运算顺序不同且得出相同的结果。)
问: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88+104)+96=88 +(104+96)3.探索规律
再观察下面的两组算式,○里用什么符号连接? 155+(145+207)○(155+145)+207(69+172)+28○69+(172+28)
师:观察上面的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变了”“相加的三个数没变”“和没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小结剖析: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
师:这样的描述太长太难记,相信你从刚刚学习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你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学生上台展示:(a+b)+c=a+(b+c)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语言表达与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b、c表示哪些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一填,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56+44=44+ ; a+204= +a;
(35+45)+ 55=35+(+); 67+(33+44)=(67+)+ ; 560+(40+c)=(560+)+。2.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876
+1924 验算:
280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为加法定律(板书课题)。师:现在你知道成语故事《朝三暮四》里的数学奥秘了吗?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88+104)+96=88 +(104+96)62+53=53+62 155+(145+207)=(155+145)+207 43+22=22+43(69+172)+28=69+(172+28)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a+b=b+a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开发区小学四年级上)发布 11-10-04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⒉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重点难点:
让学生体验运算的揭法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算
42+3875+613+21
⒉揭示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新课
⒈ 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课题图。
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
(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
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12+38420+3030+420123+235235+123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加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5)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⒉ 教学加法结合律:
⑴ 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⑵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
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
(30+10)+50 30+(10+50)(27+23)+4727+(23+47)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练习设计:
第五篇:教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中心校
马黎明
教学内容
苏科版教材四年级上第56-57页例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材分析
本课是运算律的第一课,学生在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的技巧,提高运算的能力。在教学的设计中,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课本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的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学情分析
本课是运算律的第一课,学生在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的技巧,提高运算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从众多算法中分析比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规律、发现规律,直到应用规律,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让学习体验突出个体,让体验产生效果,而不是教师的抽象概括。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正确的用字母来表示。突破方法:在列算式中理解算式的意义并发现运算律。难点:正确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突破方法:让学生看到图形和字母能更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吧?大家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啊?为什么喜欢呢?
喜羊羊他们都注意观察,思考问题,总能想出办法对付灰太狼,今天我们请来喜羊羊和美羊羊,看他们哪个更聪明!(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B.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C.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2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2、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3)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3、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45+36)+64=45+(□+□)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84+68)+32=84+(68+32)75+(48+25)=(75+28)+48(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45+(88+12)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后学生说。
五、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18+(c+□)=(18+□)+a
2、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100+45+100 =245
3、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同学们,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相加,即多个
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几个数结合成一组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六、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接触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方面的知识,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用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的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行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多观察,多实验,多归纳,多类比,从而主动地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