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片银杏树 设计+反思+说课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教学设计
——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树啊?最好说出你喜欢它的原因。生:杨树,柳树,枫树------老师也喜欢一种树,它是一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树种,北方很少看见。它的叶子到了秋天一片金黄,特别美丽,你们想看看吗?出示幻灯片。
美吗?这就是银杏树。这是一片银杏树叶。我喜欢它们是因为它的背后有一个美丽动听的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板书课题。
二,读文感悟、识字。
1,先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注意自己不认识字的读音,并想一想文章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
2,谁能说一说是写谁和谁之间的故事?(银杏树爷爷和孩子们)板书。同学们概括得真准确。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大声地读三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小组内的同学请教,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下面同桌借助拼音互读生字,看哪组读的快,读得好。
4,全都会读的请举手,不会读也没关系,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学习。5,谁能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银杏树爷爷和孩子们的关系怎么样?你从哪句话能看出孩子们和银杏树爷爷的关系很好?
6,银杏树爷爷同样也很喜欢小朋友。有一天,银杏树爷爷说话了,他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下?指导朗读。
7,原来银杏树爷爷要帮小朋友们实现愿望。请同学自由读3、4、5自然段,找到孩子们想实现的愿望,用浪线画出来。
8,好,现在,谁愿意说给全体同学听一听?出示东东的话。
东东的愿望实现了吗 ?他什么心情?你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9,又蹦又跳这个词写的真形象。你能说几个这样带“又怎么样又怎么”的词吗?
10,孩子们还有什么愿望,谁来说一说。出示幻灯片。
11,太好了,孩子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咱们都替他们高兴,对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2,这里面有一个排比句式,谁找到了?(板书)排比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谁能来读一读,读排比句的时候要一句比一句语速快点,而且语气要加重,谁来试一试?
13,谁能也试着说一个这样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14,还有别的愿望吗 ?谁再来补充?出示幻灯片。师: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愿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生:为他人着想)出示幻灯片。
当孩子们拥有一枚神奇的叶子时,拥有一次能实现一切愿望的机会时,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确是别人,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一种爱呀!
15,大家的愿望都实现了,都在高兴着呢,路路眼里却含着泪水。这是为什么呢?
生:只剩最后一片树叶了。想要给老师治病,怕没有了。生:老师生病了,他很心疼。师:说的真好。那这部分内容我们还能用那样欢快的语气来读了吗 ?自己试着练一练。生:练读。
15同学们读的都很投入。(抓住“最后一片”表示再也没有了;路路得到药丸后的系列动作描写“捧、飞快地跑„„.”。做一个“捧”的动作,换一个词行不行?“捧”说明了什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谁愿意来读路路的话?谁愿意来读马老师的话?谁愿意来读叙述部分? 生: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他们的读,你想评价评价吗?生:评读。
16,马老师的脸色由苍白变得红润,说明了什么?马老师的健康是用什么换来的?(最后一片银杏树叶,而掉下最后一片叶子后银杏树就干枯了,死去了,这仅仅是一片树叶吗?这最后一片银杏树叶还代表着什么?银杏树爷爷的生命啊!
17,银杏树爷爷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们的愿望成真,换来了马老师的健康,当听说它死后,孩子们是怎么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指导朗读。出示幻灯片。当你看到一棵苍劲的大树,连最后一片叶子都落下了,这意味着什么?出示对比照片。孩子们看到干枯的银杏树是怎样做的?说出句子读一读。出示句子。前文哪里出现“纷纷”一词了?(出示对比句)指导朗读。
18,当初孩子们纷纷向银杏树爷爷提出请求,银杏树爷爷都“一一满足”了他们;而今,当银杏树爷爷干枯时,孩子们也纷纷抱着他哭呀„„师:死了的银杏树爷爷怎么复活的?(泪水)
19,孩子们的泪水里包含了什么感情?(感激、难过、后悔、爱)他们抱着银杏树哭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泪水渗进了树的根里,最后的结局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0,银杏树爷爷复苏了,孩子们为什么不忍心向他提出什么要求了? 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愿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生:为他人着想)
银杏树爷爷为了帮助他人实现愿望,宁可摘下自己的一片片树叶,牺牲自己,而孩子们手握愿望成真的机会时,又纷纷想到了别人,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多么伟大的一种真爱啊!三,总结升华。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一个怎样的做人道理?(不要只为自己着想,要学会关爱别人)关爱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付出比索取有时候让人更快乐。
2,如果你拥有这样一枚神奇的叶子,你的愿望是什么? 看来同学们真的受到了银杏树爷爷和这群可爱的孩子们的感染,开始懂得为别人奉献自己的爱了,老师祝你们所有的愿望都能成真。
四,课堂仿写,训练写话。写校园中的树。
五,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在我们中间。)
《小小的声音》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歌唱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 《宠物店里的故事》中残疾小狗得到小男孩真切的关爱; 《老师的手》给其貌不扬的道格拉斯留下了永恒的爱的记忆;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更是一首爱的赞歌。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需要任何修饰,它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银杏树爷爷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更希望银杏叶应该送给真正需要关心的人。同学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使学生增强对银杏树爷爷的爱,“纷纷”突出孩子们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格,“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更加体现出文章爱的基调。文章语言朴实,学文中注重让学生体会蕴含的意义。
二、仿写略见成效
学校操场有三棵梧桐树,对仿写很有帮助,很好的题材。所以,我让学生巧借题材进行仿写。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爱”继续延伸下去。
不足之处: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教,让学生自读自悟,我也一直在这样尝试,可是,在第三段的研读时,收效与时间不成比例,也许与我自我领悟有限有关吧。
总之,学无止境,教学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沉下心去钻研教材,钻研教参、相关资料及教法,这样你就不会拘泥于狭小的世界,你的孩子们也一定是视界开阔,知识渊博。
最后一片银杏树叶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爱在我们中间”。《最后一片银杏树叶》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4个一类生字,会读14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故事的大概内容。
2、注重积累,会讲述这个童话故事,并能表达真情实感。
3、通过学习这篇小故事,让学生懂得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情感,我们应该用心去关爱每一个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注重积累,会讲述这个童话故事,并能表达真情实感。
2、能够感悟故事大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情境渲染法,使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银杏树爷爷和孩子们为别人付出的无私的爱。
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悟情,理解文意。并随文识字,对学生进行说话的指导的训练。
三,说学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字词,理解文意。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树啊?最好说出你喜欢它的原因。同时引出银杏树的故事。适时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本课的教学。
(二)读文感悟、识字。
1,先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注意自己不认识字的读音,并想一想文章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布置任务,让学生有任务的听。
2,下面同桌借助拼音互读生字,看哪组读的快,读得好。充分相信学生,把识字任务下放。让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先与生字有个最初的印象。
3,谁能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银杏树爷爷和孩子们的关系怎么样?你从哪句话能看出孩子们和银杏树爷爷的关系很好?引文教学,适时随文学习生字新词。
4,原来银杏树爷爷要帮小朋友们实现愿望。请同学自由读3、4、5自然段,找到孩子们想实现的愿望,用浪线画出来。引导学生学会读文,整理的方法和习惯。
5,好,现在,谁愿意说给全体同学听一听?出示东东的话。
东东的愿望实现了吗 ?他什么心情?你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将文本读厚。
6,又蹦又跳这个词写的真形象。你能说几个这样带“又怎么样又怎么”的词吗?
7,孩子们还有什么愿望,谁来说一说。出示幻灯片。
8,太好了,孩子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咱们都替他们高兴,对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9,这里面有一个排比句式,谁找到了?(板书)排比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谁能来读一读,读排比句的时候要一句比一句语速快点,而且语气要加重,谁来试一试?训练学生说话,说精彩话。为将来的写话打下基础。10,谁能也试着说一个这样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11,还有别的愿望吗 ?谁再来补充?出示幻灯片。师: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愿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适时进行思想熏陶)12,大家的愿望都实现了,都在高兴着呢,路路眼里却含着泪水。这是为什么呢?
13,银杏树爷爷复苏了,孩子们为什么不忍心向他提出什么要求了? 三,总结升华。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一个怎样的做人道理?思想提升,让学生自己总结,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他们自己悟出来的才会真正的对其思想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2,如果你拥有这样一枚神奇的叶子,你的愿望是什么? 四,总结单元主题,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贯通。
第二篇:最后一分钟教案说课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黄仕碧
教学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讲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师播放《东方之珠》)好,谁知道歌曲中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儿?(香港)
2、简单谈一谈你了解到的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自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后,香港就慢慢被英国侵吞了。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新界,租期是99年,于1997年6月30日期满,所以香港回归的日子就是1997年7月1日。)3、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亲的怀抱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师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课题。
二、自由读诗,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请听要求:
1、自己读课文,注意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师:谁能给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师指名读,生分节读课文,师 纠正字音)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师: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下面我们听要求,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学习。
(一)用本组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二)结合自己的资料,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这首诗一共有四小节,每小节之间都空两行。这叫隔行分段,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小节和小节之间停的时间要长一点。
2、这首诗一共四小节,每小节都有“最后一分钟”。字字扣题。
3、第一小节的“午夜”指的是晚上。我知道距香港回归还有一分钟,过了这一分钟,香港就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4、“拉住你的手”是把香港拟人化了,祖国是母亲,香港是游子,是祖**亲拉住了香港游子的手。第一小节中“倾听”是耐心地、静静地听,是母亲倾听游子的心声。
5、从第二小节中“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这句话里,知道“红色”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6、第一小节中,中国人为什么会“心跳”。因为香港马上要回归了,中国人内心无比激动。“叩问”是真诚热切地询问。
7、祖**亲询问香港游子。祖**亲询问香港游子一路上经历的风雨。师:请同学们在第一小节找到“风雨归程”这个词语,谁能谈谈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8、这个词语是说香港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师:那香港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雨呢?香港离开祖国那么多年,始终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9、香港包括九龙,香港岛和新界三个部分。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所以说香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师:英国对香港这块儿肥肉早就垂涎三尺,他们看到清政府特别腐败无能,就张开血盆大口,将香港一口一口地吞进自己的肚子里。香港的回归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老师了解到,从1983年到1984年,中英双方就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最后,终于
在1984年的12月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有了归期,可以说香港是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家了!
师: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位久别的游子正在母亲的怀里讲述着自己的不幸,而眼里却闪着幸福的泪花。
10、第三小节“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这句话,知道作者联想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
师:“虎门销烟”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而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
11、第三小节中“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意思是说,百年来,中华儿女的耻辱终于被洗雪了。
12、“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这句话知道了,作者由旗杆想到了中国人的脊梁。
师:好,我们都来看看这句话(师出示句子: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你们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为什么作者由旗杆想到了中国人的脊梁呢?
13、旗杆是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也是直的,所以作者才会这样写。
师:旗杆是直的,我们能够看见,可为什么说中国人的脊梁也是直的呢?
14、这里的旗杆指的是回归现场的旗杆。这个旗杆上升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旗升上去了,代表香港回归了,中国人站起来了,腰杆挺直了。
15、是中国强大了,有能力把香港收回来了,所以腰杆挺直了。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国富民强了,所以腰杆挺直了。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从哪儿可以发现咱们中国确实强大了?
16、人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咱们中国现在有核武器了。要是他们再来侵略中国,我们就用核武器对付他们。知道中国的神州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都发射成功了,嫦娥一号也升天了。这说明中国的科技发达了,所以腰杆挺直了。
师: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了,科技更发达了,军事更完备了,我们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了。那你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怎么读?自己读一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师指名读)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全体: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师:第四小节中“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中“奔跑”是因为人们现在的心情非常急切。人们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师板书:急切盼望)
17、第四小节中的“紫荆”指的是紫荆花,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
18、这里的“紫荆”指的就是香港,人们在迎接香港回归。
19、第四小节中“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是说,香港回归后的明天会更美好!20、这是对香港的美好祝福。
师:对,人们都在深深地祝福香港。(师板书:美好祝福)
21、我知道第三小节中“发黄的旧条约”指的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师:也就是这三个条约,使得香港一步一步地沦陷了,它们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老师还知道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和英、法、美、德、日、意、奥、俄签订的《辛丑条约》也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段历史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屈辱的,都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书上说“深入骨髓的伤痕”。
22、“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的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这句话。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皮肤”指的是所有的炎黄子孙,香港马上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这最后一分钟,旧条约即将成为过去,中国人即将走过那段布满烟尘的历史,每个炎黄子孙都会兴奋、自豪,所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师板书:激动自豪)
23、“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这句话是说香港马上要回归了,这种激动的心情仿佛能“使大海沸腾”。24、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也“使大海沸腾”。师:香港,澳门回归了,可以说我们的祖国是百年沧桑,百年梦圆,举国欢腾,普天同庆,谁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师指名读))
师:书中有句话说“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什么意思?
25、因为香港回归,人们太激动了,所以会出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26、因为香港回归是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所以当人们一起望着倒计
时牌,数到最后一分钟时,所有的人都在叫,都在喊,人们互相拥抱,就是这样一个欢呼雀跃的场面。
27:之所以说“寂静”,是因为那时要升国旗了,升旗的时候,任何一 个中国人都要肃立,所以才出现了片刻的寂静。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28、我觉得不管是“万众欢腾”还是“寂静”,都表达了大家对祖国的热爱。29: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到激昂奋进的国歌时,人们就会屏息凝视。那个时候是人们在与国旗国歌对话,是所有的爱国心在一起碰撞,所以才会“寂静”。30、我觉得“万众欢腾”“寂静”还不足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所以书上说“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也许只有用微微颤抖的嘴唇,还有挂在腮边的泪水才能表达此时此刻的激动。
师:是啊,只有发自心底的喃喃呼唤,才能倾吐此时此刻的心声。接下来我们就到香港回归的现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师播放香港回归时的交接录像,生看到升国旗自觉起立敬礼)
师:也许是太久太久的期待,也许是太多太多民族血泪的凝结,我看到同学们刚才都起立了,向国旗和区旗献上了庄严而神圣的队礼,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香港,你真的回来了吗?香港,祝愿你的明天更美好!香港回来了,台湾也早日回家吧!香港,你历尽沧桑,今天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快来吧,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正期盼着你;快来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等候你。)
四、读中升华 说出感受。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特别激动。老师想用作者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心情,行吗?(师感情朗读诗歌第四小节,师指名朗读)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吧!全体起立!(师出示《公元一九 九七》课件)
师:此时此刻,你们又想到了什么?(香港回归,邓爷爷功不可没。邓爷爷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五次途经香港,然而他最大的愿望是香港回归后,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但他的愿望却没有实现,这是一个遗憾。香港回归十多年了,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发展得很好。还有澳门,同样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发展得很好,相信台湾也能顺利回归。
师:相信游子回家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让我们祝福香
港,祝福祖国!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倾听 期待 升旗 自豪 联想 屈辱 迎接 祝愿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黄仕碧
一、说教材
《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课件展示香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介绍香港,导入新课: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环节二 :自由读诗,整体感知 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抽学生朗读诗歌,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学生边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小评委点评学生朗读情况,老师相机纠正。
(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三 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这部分我设计为让学生反复朗读,并结合自己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和周围的伙伴交流自己的这些理解和感受以及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当学生说到还有最后一分钟时的激动时,老师再深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把气氛渲染,带至高潮。
环节四 读中升华 说出感受
(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
(2)问学生:“香港回到了祖**亲的怀抱,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爱国激情;也可以由此谈到澳门、台湾以及钓鱼岛等等。
(3)首尾呼应。还是以一首音乐《公元1997》结束这课。学生可以一起哼唱,也可以伴着音乐再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让音乐陶冶孩子的情操。
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美观。学生交流感受时提炼出以下这些词语。
最后一分钟
倾听 期待
升旗 自豪
联想 屈辱
迎接 祝愿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黄仕碧 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触很深。反思教学,有以下几点缺憾:
一.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整个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可能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
二.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也没有过多的指导朗读,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
三.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很多遍。我本想逐字逐句的带领学生去推敲诗句,来感悟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但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我没这样做,我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只要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大致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我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
四.可能由于我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好,整个教学显得前松后紧,总感觉时间不够了,导致朗读和感悟并不是很到位。
第三篇:《最后一片树叶》教学设计
最后一片树叶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出现词语的意思。2.知道课文鸟儿和树叶对话的含义,培养阅读自然常识类文章的兴趣。3.续编故事,发展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课文鸟儿和树叶对话的含义,培养阅读自然常识类文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可是有一天,当你不得已离开她要远行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答:很伤心、不高兴
你听,秋风紧了,树上只剩下了最后一片树叶。如果你就是那片树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通过“紧”让学生感受到秋风瑟瑟的声音,看到树叶飘落、树枝在秋风中摇曳的景象,同时也体会最后一片树叶不愿离开妈妈的心情。)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最后一片树叶》,和树叶的情感进行交融。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7页,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反映树叶不快乐的句子,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树叶的不快乐
(一)树叶说:“你很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死了。”
体会死和快乐的关系
生:我们要是知道自己快死了也一定会很伤心、害怕。
师:是啊,一个等待死亡的人怎么会开心呢?再来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学生个别读后,全班齐读。师指导学生读出小树叶当时的心情。)反复读,读出伤感。
(二)树叶说:“不是掉在地上烂掉了吗?”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现出他的不快乐?(烂掉)
生:它以为自己要烂掉了,也会很伤心,快乐不起来了。(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多形式练读体会树叶的伤心。)突出烂掉朗读的指导
(三)它听到树叶正在叹息,就问:“你发什么愁?告诉我,我是一只快乐的鸟儿。”
生:树叶在叹息,就说明它不快乐。
师:树叶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
生:它以为自己快死了,心里难过就会叹息、发愁。
师:(课件出示:叹息、发愁),再看这几个字。
生:它们和表情、心理活动有关,叹是口字旁,“息”和“愁”都是心字底儿。
生:“愁”字还可以这样记:一到秋天树叶心里就会发愁。
师:你能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记生字,这样的方法可真棒,也很有趣!这么好的方法我怎么没想起来?哎……(师发出一声叹息,学生窃笑。)
生:心里难过发出的声音就是“叹息”。所以“叹”是口字旁,“息”是心字底儿。
师:在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会发愁、叹息呢?
生:考试没考好会发愁、叹息。
生:忘写作业了,老师又要检查。
师:想着你的那些愁事儿,一起来叹息一声。(师生共同叹息一声。有的还紧锁眉头。)
小结:是呀,秋天到了,树叶宝宝们就要离开亲爱的树妈妈,然后烂在泥土里。它们多么希望能像小朋友一样一年四季都和妈妈在一起呀!可是它们却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只好无奈的叹息起来。让我们通过读表现出来吧!(课件出示句子。多形式练读。)
后来,这一片树叶遇到了一位好朋友。她的心情怎样了呢?(快乐)树叶的快乐
过渡:大家找到了树叶的不快乐,谁找到了它变得快乐的句子?
(一)“啊!一场……快乐了。”
生:从这也能看出树叶变得快乐了。
师:树叶都把离开树妈妈当成捉迷藏游戏了,能不开心吗?(课件出示句子。男女生比赛读。)
重点读——啊,一场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呀!(通过感叹号读出最后一片树叶的高兴、快乐!)
(二)这时,一阵秋风吹来,那最后一片树叶轻轻地飞下来,看上去就像在跳舞。
树叶快乐的?(抓住“轻轻地飞下来”、“像是在跳舞”两个词语)心情(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2)感情朗读。
三、深读课文,寻找原因
过渡:树叶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快乐呢?请同学们读4-9自然段,用笔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鸟儿笑了:“你应该快乐才对呀。你知道那些已经飘落在地上的树叶在哪里吗?”
树叶说:“不是掉在地上烂掉了吗?”
“但是烂掉的叶子都变成了肥料,藏进了树妈妈的身子里。”鸟儿望着树叶说,“它们在那里等着,等到春天一来,就会再长出来,变成一片片又新又绿的叶子。”
“是吗?”树叶听得出了神。
鸟儿笑着说:“是的,它们只不过是藏起来,躲过冬天罢了!“
啊,一场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呀!树叶听了,变得像鸟儿一样快乐了。
1、师:谁来说一说小鸟是怎么让树叶的心情变得快乐了呢?
2、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这是一场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呢?(变成——藏进了——等春天一来——又新又绿的叶子)课件演示变化的过程。
3、听了小鸟的话,这片树叶又有什么变化呢?(出了神,像鸟儿一样快乐)
生:它都出了神,一定是相信了小鸟的话,知道自己不会死了,我想它一定就会开心了!
师:当一个以为自己要死去的人,知道自己不会死了,该有多开心呀!再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一生读。)
注意:读出惊喜、读出怀疑
(老师可以两种语气范读,学生体会。)大家再来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体会树叶当时的心情。(学生练读、指名读。)
4、鸟儿的一番话使树叶听得“出了神”,他似乎感到了生的希望,在半信半疑之际,鸟儿笑着告诉他只不过是躲过寒冷的冬天罢了!“终于是树叶的心情豁然开朗。你听,妈妈也在呼唤他——学生自由说
5.妈妈无时不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树叶宝宝也变成了肥料,对妈妈做出了回报。现在树叶宝宝终于投入妈妈的怀抱,多么幸福呀!能不快乐吗?
6.小鸟在蓝天上飞翔,经历过落叶纷飞的秋天和嫩叶萌生的春天。他知道树叶还会再回来的。小鸟把这些事告诉了树叶。所以它变得快乐了。
7你还知道自然界中有关落叶的知识?(让学生说说、老师适当补充。)
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秋天,很多树叶都会落下来,这是天气转凉,气候干燥,降水较少的缘故。我们知道,树叶需要很多水分,它们能蒸发掉树中的部分水分。天凉了,树根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从地下吸收的水分减少了,使水分供不应求。这样时间一长,不但叶子会逐渐干枯,甚至整棵树都会死亡。如果树叶落掉,树木所需水分就减少了,那么树木就可以安全过冬了。【可以出现在课件上】
三、融入文本,情感升华。
1、我们真要感谢这只快乐而又热情的小鸟,是它为树叶找到了快乐。请同学们在课文前后两幅插图上为这片树叶画上不同的表情吧!
2、请我们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体会一下树叶的心情变化:谁想来做那只热心的小鸟?谁愿意做这最后一片树叶?谁来读叙述语言?让我们再次走进《最后一片树叶》这美丽的故事中。(师也选择角色,师生分角色共同读文。)
3、表演读。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1、同学们,这片叶子和它的姐妹变成了肥料,藏在树妈妈的怀抱里,终于躲过了寒冷的冬天。第二年春天变成了又新又绿的叶子。它又和那只小鸟见面了,它们会说些什么,以后又发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聪明的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把你编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2、鸟儿帮最后一片树叶找到了快乐。你在什么地方找到过快乐?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四、总结全文
快乐是口渴时的一杯及时的水,快乐是摔倒时的一只温暖的手,快乐是哭泣时的一声轻声安慰,快乐是受挫时的一个暖暖的微笑,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快乐永驻心间!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片树叶
不快乐———— 快乐
(叹息 发愁)
(跳舞)
第四篇:《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夏咏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逐步感悟,弄清“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2.运用比较的方法,理清人物主次关系,理解文章主线的作用;把握全文主旨。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线的作用以及“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读议结合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教 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查资料,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句方面的问题;理清层次结构。
3、了解课文线索,简析人物形象及相互关系。(遇到疑难问题可通过讨论解决)二. 导入新课
由课题入手,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导入新课。提问:课题“最后一片叶子”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贝尔门出现之前的“最后一片叶子”指的是“常春藤上的叶子”;贝尔门出现之后的“最后一片叶子”指的是常春藤上的“贝尔门绘制的叶子”。见PPT)
三、复述课文
四、理出线索 剖析作用
(设计着一项,是为了落实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讨论如下问题
1、标题“最后一片叶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线索的作用)
2、什么是线索?(线索即文章的脉络)本单元的要点是什么?(是“思路的探究”,即重点要把握文章的情节线索。)构成情节线索的因素有哪些?(一件实物,一个细节,一句话,某个人物,某一特殊意义的时间、地点等)
3、标题“最后一片叶子”属于什么线索?(实物线索)这个线索起什么作用?(起到串联人物活动,展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 实物线索
(1)常春藤上的叶子(叶落,就意味着琼西的死;叶在,琼西就有生的希望。这里,“常春藤上的叶子”与琼西的生死发生了联系。)
(2)贝尔门用生命绘制的叶子(琼西将自己的生命系于一片叶子上,苏娣将此消息告诉了贝尔门,而贝尔门以生命的代价创造了“最后一片叶子”,从而挽救了琼西。由此可见,这“最后一片叶子”,不正是起到了串联人物活动的作用吗?)(3)“最后一片叶子”与情节发展的关系(简要地说:这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使琼西由死到生;而贝尔门正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创造了“最后一片叶子”,才使自己由生到死。)所以说,这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在小说中起到串联人物活动,展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条(实物)线索的意义:对琼西来说,这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随时都可能飘落,是死神的化身;而贝尔门以生命的代价创造“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杰作,则是“生命的使者”。△ 人物线索 主线人物——贝尔门
(1)小说对主线人物贝尔门是如何描绘的?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的?(外貌、事业、心理)朗读有关段落。
(2)贝尔门为何有这副“怪异”的模样?(因为他一辈子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将他扭曲成这副“怪异”的模样)(3)贝尔门在事业上又是怎样的呢?(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虽穷困潦倒,但信念不灭,坚信“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4)对贝尔门的心理是如何描绘的?(因生活的窘困,事
业的失败,使得他“火气十足”;人生的不如意,使得他“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但他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看门狗。”当看到琼西病得十分沉重时,他伤心地“流泪”了。)
由此可见,相貌的怪异,火气的十足,只是他外在的表现;而他内心却充满了温情。
(5)小说中对贝尔门的描绘最精彩、最动人之处在哪里?(在小说的最后部分——用生命的代价绘制的那“最后一片叶子”)
△朗读这一段
(6)为什么这一段是最动人的呢?为什么说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完成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呢?(这最后一片叶子不仅是一件非常出色的艺术品——生动、逼真,而且是贝尔门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的体现,是他舍己救人的高尚灵魂的升华。)(7)小说结尾部分对贝尔门绘制杰作情形描述,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这儿的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凝练、含蓄,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让读者把贝尔门的形象更深地留在心灵深出。)辅线人物——琼西
设臵辅线人物琼西起何作用?(为贝尔门制作最后一片叶子设悬念、作铺垫)
4.小说结尾有何特点?(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
中。出乎意料:生命垂危的琼西终于脱离险境,而本来健康的贝尔门却突然病逝;合乎情理:①琼西的转危为安是合乎情理的②贝尔门创作这个杰作是合乎情理的③贝尔门患病致死也是合乎情理的。)
五、归纳主题
作品描写了一个已经濒于死亡的贫穷女画家琼西因为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而恢复健康的离奇故事,塑造了一个命运不济,但品德高尚的老画家贝尔门的形象,从而唱出一首心灵美的赞歌。作品歌颂的是人性的美与善,歌颂了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琼西生命的转机,与其说是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信心,不如说是老画家人性的善与美所创造的奇迹。老画家的舍己救人精神,使我们想起了龚自珍有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便是一种至善、至美的无私精神!
六、作业
小作文:一幅杰作的诞生
要 求: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小说结尾部分对贝尔门画“最后一片叶子”的侧面描写,改为正面描写。
第五篇:《最后一片树叶》 教学设计
《最后一片树叶》 教学设计
麻呼寨联合小学孟艳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认9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了解“叹息、发愁、出神、罢了”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阅读自然常识类文章的兴趣。
(3)续编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课文中鸟儿与树叶的对话的含义,培养学生阅读自然常识类文章的兴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谈话导入
秋风紧了,树枝上只剩下最后一片树叶,一只小鸟飞过来,吱吱喳喳地和它说起了悄悄话,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赶紧打开课本,去看一看吧!
教师用语言创设一种情境,吸引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文之中,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课文。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同学们试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并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住它。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边读边识字,教师要关注识字较差的学生)
2.小组内检查生字,谁认对了,就奖励他“识字星”。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互相评议。
用自己的方法识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树立起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孩子的识字习惯。
利用评价机制,使学习变成乐事。
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1.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
(不快乐——快乐)
树叶在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快乐呢?后来又为什么快乐了起来?你是从课文当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读文交流,再仔细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A:理解小树在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快乐?
B:体会小鸟说的话,明白树叶为什么又快乐了起来。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师生解疑。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叹息发愁——怀疑,听的出神——快乐的跳舞
抓住情感的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
相信学生能学会,通过小组交流解疑后,教师在相应地引导学生理解疑难,抓住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引导。
读中感悟树叶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续编故事
1.树叶宝宝藏在树妈妈的怀抱里,终于躲过了寒冷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编一编,之后讲给你的同学听听,注意语句一定要通顺。(课后写在小本本上。)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3.在“续编故事小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故事,让师生们共同作出评议。
同学们编的故事真有意思,老师也想起了两句话,想送给大家作为奖励,“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倦鸟知返,游子思亲。”
通过续编故事,让学生的思维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得以进一步延伸。同时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此外,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张扬自我个性的舞台。
增大学生与课文相关信息的摄入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库。
拓展延伸
小鸟帮助最后一片树叶也找到了快乐,请问小朋友们在什么地方找到过快乐?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大语文观,让他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的。
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再认生字,复习巩固。
2.新语境中再认生字。(例略)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在新的语境中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