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塞诗2012-三星上课教案
自主练习讲评——诗歌鉴赏部分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剖析答案,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引以为戒,对答案进行“正误纠偏”,提醒学生答题基本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次诗歌鉴赏做得极差,班级均分只有3.4分,最高分6分,只有姜旭、张旭阳两人,李晶晶、张艺婷、董舒路、严茂茂、杨鹏1分,孙旺0分,这堂课我们将针对同学们答题存在的问题,剖析答案,分析失分的原因,引以为戒,并总结答题规范。
二、评讲试题。
(一)了解边塞诗。
1.题材: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2.我们来看看边塞诗高考时怎么考的?
(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高考试题)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3.你能从这三首诗中总结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讨论、小结。教师相机补充。意象:
①边塞之地:楼兰、轮台、阴山、凉州、受降城、玉门关„„„ ②边塞之景物:黄沙、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黄河、长云„„
③边塞之乐:羌笛、胡笳、琵琶,《梅花落》、《关山月》、《折柳曲》、《怨杨柳》„„ ④战争之意象:烽火、羽书、辕门、角鼓、旌旗、雁飞鹰扬„„ 画面特点常用词语有:
雄浑、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苍凉、肃杀、萧条、萧瑟、荒寒、凄寒„„
情感:
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 久戍边地,思乡念亲的悲情;
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和戍边将士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的不满。
(二)读懂诗歌。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现在回到试题。
从哪些意象看出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虏骑、关云、胡沙、高阙、长城、节旄。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读懂,请同学把全诗意思串讲一遍。一名中等同学串讲。教师点拨。
题目:“雨雪曲”是乐府曲辞,以鼓角为伴奏,其声悲咽,如姜夔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基调:悲。
首联: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交代时间:三秋,深秋;地点:边关;事件:虏骑入侵。颔联: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抓住典型景物写边关景象: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故乡(汉)的月亮一样明亮。(“暗”不是昏暗、暗淡,想一想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暗”是写雪之大。)颈联: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继续写环境,在冰雪覆盖之下,高山像银子建成的宫殿,长城像宝玉建成的城池。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给我们什么印象?——壮美。所以,“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是一种什么样的景?雄阔壮丽,壮美。
尾联: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节旄”指什么?唐军旗帜,战场上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旗帜零落到尽,说明什么?将士战死疆场,为国捐躯了,本该受到嘉奖,天子却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至此你看出作者对边关将士什么情感?——同情。对天子什么情感?——不满。
(三)评讲试题。【考纲要求】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病例1.颔联描绘了一幅大雪下的如沙般昏暗,冰像月亮一样明澈的萧条、壮阔、悲凉、凄苦的景象。(0分)(刘泽远)【病因分析】画面描述关键词出错,特点太多。
【参考答案】 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故乡的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苍凉、苦寒的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答题套路】
(1)描述画面内容(要列举诗中有关意象)。
(2)概括画面特点(时间、地点、形容词概括景物特点)。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病因分析】审题不清。“哪些”至少要答到两点。
病例2.俯仰结合,写高山为仰视,写长城为俯视。(缪志刚)
病例3 虚实结合,高山、长城为实写,银子堆成山,玉砌成城是虚写,为诗人想象之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统治者昏庸无能,贪享富贵,不问边关战事。(董舒路)病例4 侧面烘托,长城及两边的山落满了雪,成了银色和玉色,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张建洋)
【病因分析】手法错误。
病例5.借景抒情,借高山、长城等景物,、自己的愁闷之情。(蒋成),抒发对国事的担忧之情。(韩琪)
病例6.夸张,写长城两边的山是由银做的,长城是玉做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统治者生活的奢侈浮华。(李晶晶)【病因分析】分析错误。
【参考答案】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西雄阔壮丽的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壮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知识链接】(选用)
投影,解说:有时候也把修辞手法归入表现手法之中。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对偶 表现手法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白描 视角变化:视觉、听觉、触觉
远近、上下、俯仰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病例1.比喻,将冰雪分别比作银、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壮丽的塞外冬景。(2分)(苏强)【答题套路】
点(点明手法名称)
析(结合诗句分析)评(指出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请你评分】
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唐朝军队衰落的感慨之情,和对岁月变迁、物是人非、战事纷扰不断的悲叹之情。(张艺婷)
尾联表示对远出使臣悲惨命运的同情、怜悯,对和平的希望,以及对天子对出征使臣漠不关心的不满、斥责之情。(姜旭)
【参考答案】①对边关将士战死沙场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战死沙场姓名却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教师总结:在答题时,我们一定要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答案要靠船下篙,结论在前,分析在后。这也是我们做诗歌鉴赏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迁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 下 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特点:自然环境恶劣(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表现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塞将士的同情(1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板演,点评:
当然,诗词鉴赏中我们同学还会出现其它错误,在今后的训练中,我们将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从而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二篇:边塞诗2012-三星上课教案
(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3.你能从这三首诗中总结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讨论、小结。教师相机补充。意象:
①边塞之地:楼兰、轮台、阴山、凉州、受降城、玉门关„„„ ②边塞之景物:黄沙、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黄河、长云„„
③边塞之乐:羌笛、胡笳、琵琶,《梅花落》、《关山月》、《折柳曲》、《怨杨柳》„„ ④战争之意象:烽火、羽书、辕门、角鼓、旌旗、雁飞鹰扬„„ 画面特点常用词语有:
雄浑、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苍凉、肃杀、萧条、萧瑟、荒寒、凄寒„„
情感:
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 久戍边地,思乡念亲的悲情;
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和戍边将士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的不满。
(二)读懂诗歌。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现在回到试题。
从哪些意象看出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虏骑、关云、胡沙、高阙、长城、节旄。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读懂,请同学把全诗意思串讲一遍。一名中等同学串讲。教师点拨。
题目:“雨雪曲”是乐府曲辞,以鼓角为伴奏,其声悲咽,如姜夔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基调:悲。
首联: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交代时间:三秋,深秋;地点:边关;事件:虏骑入侵。颔联: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抓住典型景物写边关景象: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故乡(汉)的月亮一样明亮。(“暗”不是昏暗、暗淡,想一想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暗”是写雪之大。)颈联: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继续写环境,在冰雪覆盖之下,高山像银子建成的宫殿,长 城像宝玉建成的城池。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给我们什么印象?——壮美。所以,“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是一种什么样的景?雄阔壮丽,壮美。
尾联: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节旄”指什么?唐军旗帜,战场上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旗帜零落到尽,说明什么?将士战死疆场,为国捐躯了,本该受到嘉奖,天子却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至此你看出作者对边关将士什么情感?——同情。对天子什么情感?——不满。
(三)评讲试题。【考纲要求】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②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病例1.颔联描绘了一幅大雪下的如沙般昏暗,冰像月亮一样明澈的萧条、壮阔、悲凉、凄苦的景象。(0分)(刘泽远)【病因分析】画面描述关键词出错,特点太多。
【参考答案】 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故乡的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苍凉、苦寒的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答题套路】
(1)描述画面内容(要列举诗中有关意象)。
(2)概括画面特点(时间、地点、形容词概括景物特点)。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病因分析】审题不清。“哪些”至少要答到两点。
病例2.俯仰结合,写高山为仰视,写长城为俯视。(缪志刚)
病例3 虚实结合,高山、长城为实写,银子堆成山,玉砌成城是虚写,为诗人想象之景,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统治者昏庸无能,贪享富贵,不问边关战事。(董舒路)病例4 侧面烘托,长城及两边的山落满了雪,成了银色和玉色,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张建洋)
【病因分析】手法错误。
病例5.借景抒情,借高山、长城等景物,、自己的愁闷之情。(蒋成),抒发对国事的担忧之情。(韩琪)
病例6.夸张,写长城两边的山是由银做的,长城是玉做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统治者生活的奢侈浮华。(李晶晶)【病因分析】分析错误。病例1.比喻,将冰雪分别比作银、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壮丽的塞外冬景。(2分)(苏强)【参考答案】①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西雄阔壮丽的风光(1分)。②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以壮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知识链接】(选用)
投影,解说:有时候也把修辞手法归入表现手法之中。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对偶 表现手法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白描 视角变化:视觉、听觉、触觉
远近、上下、俯仰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
【答题套路】
点(点明手法名称)
析(结合诗句分析)评(指出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请你评分】
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唐朝军队衰落的感慨之情,和对岁月变迁、物是人非、战事纷扰不断的悲叹之情。(张艺婷)
尾联表示对远出使臣悲惨命运的同情、怜悯,对和平的希望,以及对天子对出征使臣漠不关心的不满、斥责之情。(姜旭)
【参考答案】①对边关将士战死沙场的同情(2分);②对边关将士战死沙场姓名却不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
教师总结:在答题时,我们一定要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答案要靠船下篙,结论在前,分析在后。这也是我们做诗歌鉴赏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迁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 下 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特点:自然环境恶劣(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表现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塞将士的同情(1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板演,点评:
当然,诗词鉴赏中我们同学还会出现其它错误,在今后的训练中,我们将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从而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三篇:边塞诗教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四、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五、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全诗虚实结合。
六、课时小结
七、实战练习
1、阅读卢纶的《塞下曲》,回答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⑴两首诗都表达了
主题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4、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边塞诗教案
蒋王中学高三语文教案
第 课时
月
日
蒋王中学2012届高三语文----边塞诗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口述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2、学生口述边塞诗的特点及分类
3、学生能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默写
二、学生口述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三、边塞诗派的特色:
1.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语言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如: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4.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著马革裹尸、立功沙塞的雄心。
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蒋王中学高三语文教案
第 课时
月
日
四、边塞诗的分类
1.边塞诗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颂战,如卢纶的《塞下曲》。一类是反战,如杜甫的《兵车行》、柳中庸的《征人怨》。一类是反映战况或戌边生存状态。2.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五、高考边塞诗的设题特点
(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风光.(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
(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小提示: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蒋王中学高三语文教案
第 课时
月
日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六、规律总结:
1.边塞诗在诗的题材内容上,往往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表现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的思想感情。
2.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是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3.常见的表达技巧为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象征„„
七、技法点睛
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蒋王中学高三语文教案
第 课时
月
日
七、课后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高考)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①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分)”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分)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分)②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1分)衬托(1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1分).3、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1、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第五篇: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学习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杜甫·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三、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真题演练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能力提升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答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诗歌鉴赏习题:写出下面每首诗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回乐峰前沙似雪,孤城遥望玉门关。受降城处月如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知休息吹芦管,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 而不苦,悲壮豪迈。)《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作品。《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五、巩固练习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