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物理单元备课
《机械运动》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导航: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导航: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导航: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单元分析导航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导航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第二单元 声现象单元备课
知识结构: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第四节噪音的危害与控制
第五节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音乐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音的途径。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声的利用。
难点:双耳效应、声音的特性、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课时安排:本章共五节,7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三节声的利用----1课时
第四节噪音的危害与控制---------------------------1课时
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课 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 学目 的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常见发声体是由什么振动发声的; 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讨论生活实例和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行简单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 点难 点:
关 键: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日用品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音叉、铁架台、钢尺、土电话、手机、塑料袋、水糟、小鼓、铜锣、泡沫塑料。
步 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4分钟
一、播放音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1、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
学生活动: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
2、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
学生活动: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题。
(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
3、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的?
4、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大后声音不一样?……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 “造声比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
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1)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瓶发声后回答问题。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1:摩擦瓶体;2:吹瓶口等。
设计意图: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2、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
(3)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活动:可能回答:物体发声时在“运动”。并可能举例:用手感觉自己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能发出声音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
4、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
学生活动: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5、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
学生活动:与老师一同模拟,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疑问
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直观的模拟,增强了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识。
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备课
知识结构:
第一节 温度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导航:
1、能区别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能描述这三种物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5、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6、知道什么是升华、凝华,了解它们的特点与应用。
7、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的意识。
重点:
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2、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4、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
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2、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3、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 温度——————————————————1课时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课时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1课时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1课时 复习检测 ————————————————————1课时 讲评总结————————————————————1课时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课 题:温度 教学目的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关 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让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从而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生活中,学生接触天气预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摄氏温度的读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一引导。摄氏温度的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点,但只要把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确的方法,要在学生错误的读法上引导学生正确读数。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每桌3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备课
一、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面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面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章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突出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
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强调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需要教学处理的。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4、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5、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6、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7、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8、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9、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10、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11、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12、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四、教学措施:
1、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学仍应重视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一些。
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前,学生作探究的计划时要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可以让不同组采用不同的3组入射角,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总结规律时,要取得多组数据。为了使学生更相信实验事实,最好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入射角度。光的反射规律一定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
3、实验现象比图片更真实,教师最好现场做实验引入。用实验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前,先让学生猜想: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注意,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实验时,应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来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五.教学进度: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一课时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课时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一课时
第四节 光的折射 一课时
第五节 看不见的光 一课时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备课
知识结构:第一节 透镜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4、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6、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重点:
1、两种透镜的光学特性。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难点是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3、凸透镜成像规律。
4、关于近视和远视的区别及其矫正。难点:
1、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难点是照相机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3、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透镜的焦度和眼镜度数的概念,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过程。
课时安排:本章共5节,安排8课时。第一节 透镜 1课时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1课时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时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1课时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课时 复习检测 2课时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课 题:透镜
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重 点: 难 点:
关 键: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已经过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探究实验操作,具有一些探究分析实验的技能。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透镜应用的例子。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水的饮料瓶、塑料片、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光具盘、多媒体等。
步 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同学们,老师这里呢有几个小问题,想同学们一起帮忙解决一下。
假如老师想查看一些文献,可是文献上都是肉眼看不清的小字,这时候我们可以借用什么来辅助阅读呢? 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看不清黑板,这时候是不是需要佩戴...医院化验室的医生,用什么来观察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呢? 科学家们是利用什么来观察和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的呢?
刚刚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学生活动:问题答案依次为:放大镜;近视眼镜;显微镜;巨型的望远镜。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接下来所要研究的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单元备课
知识结构:第一节 质量 第二节 密度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 密度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和性质。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和公式,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重点:
1、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 质量-----------1课时 第二节 密度-----------1课时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第四节 密度和社会生活-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第六单元 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课 题:质量
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重 点: 难 点:
关 键: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
步 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大梨小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我有一个大梨和一个小梨你会选择哪个吃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一、质量的概念 展示:铁钉和铁锤、大小烧杯、课桌椅子的图片
提问1:铁钉、铁锤、玻璃杯, 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物体。
提问2:铁钉、铁锤、玻璃杯、桌子、椅子等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活动:回答:铁钉和铁锤是由铁制成的,玻璃杯是由玻璃制成的,桌子椅子是由木材制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强调: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设计意图:问题1、2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 单元备课
第七章《力》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3)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二、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
第一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4)力的示意图。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二节主要包括以下类容:(1)弹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2)弹簧测力计及其正确使用。教材由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入手,既有利于承接第一节类容又为下面形成弹力概念做好铺垫,进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得出了弹力的概念,进一步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具体而熟悉的几个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接着由弹性形变引出弹簧测力计原理及其正确使用。
第三节主要类容(1)重力及产生的原因。(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3)重力的作用点。(4)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教材通过学生对重力感知提出重力。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式。教材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之后利用重力方向解决实际应用。教材直接提出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并简单讲述重心确定方法。
三、本章重、难点
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难点:1.力的示意图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生活现象
3.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方向
四、重点内容处理建议: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生活的经历初步认识力,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引导等加深对弹力和重力的理解。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备课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备课组计划
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全面铺开,我们迎来了崭新的学期,虽然我们会有对新挑战的不安和担心,但更多的是对新学期的美好憧憬。在新学期里八年级全体物理教师将继续认真落实和贯彻学校教务、教研方针,本学期八年物理备课组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我们备课组将严格按照学校教务、教研要求,以推行高效课堂理念为指导,不折不扣地推进高效课堂,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
二、备课组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不断学习,高效课堂理念。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不断学习高效课堂理念,争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从“学”、“教”、“练”几方面下功夫,让“学”达到高效,让“教”达到精辟,让“练”达到精练,进一步把学生养成“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的目的,把物理教学的及格率、优秀率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求,本学期全面推进“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打破以前的老式备课方向,向适用、精练、高效发展,在备课时做到“三维目标明确,学生的自学任务明确,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教学方法设定、课堂情境的营造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案有体现,而且必须做到“学”、“讲”适度。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
以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形式,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要求恰当运用教材,突出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
(三)组织教师上好每节公开课
根据教研室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上公开课,老教师还有“先行课”,年轻教师还有“师带徒徒弟汇报课”。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多次研讨,积极磨课,力争的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节课都做到高效。
(四)经常开展听课交流活动
由于高效课堂是新的理念,没有教学权威,没有现成经验,新老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求教师要调整心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经常听课,听课后进行深入的分析、点评。在听课中,要进行分组,一部分听课教师只关注教师的教,另一部分教师则只关注学生的学的情况,并且适时的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五)切实做好课后辅导与“反思”
本学期进行多次单元测试,每章测试前后要做好复习和测评工作,课后,要注重教学反馈。通过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章节测验等环节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疑惑,把导学案落到实处,做到全收全改,有检查,有评讲,让其真正的发挥作用。
(六)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习物理起到重要作用。实验前要小组长负责实验器材的领取、归还、实验过程的掌控。
(七)根据教学“问题”进行教学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来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要求全体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完成一项有一定水平研究课题,总结一篇值得推广的教学论文。
总之,本学期八年级物理备课组的六位教师会全心全力做好学校交付的任务,努力把每节课都做到真正的高效。
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2015年3月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
八年级物理集体备课计划
一、备课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和质量这一主题,坚持均衡发展,狠抓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力求取得更大的成绩、实现更大的超越。
二、备课组工作目标
(一)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备课组是教研活动的基层单位,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思想,不能使集体备课走形式没有成效。集体备课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重视对教材、大纲、考纲的深入钻研,认真分析近年试题特点和发展趋势,收集和研究本学科的信息和特点,加强同组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根据各班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并注意尖子生的培养,以优带差。教学重在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把提高合格率、优秀率作为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
(二)研究“常态课”“常规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常态课”“常规课”,探索新教法,每一课时都共同商讨,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研究新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备课、课件、开课、听评课、作业布批、目标达成的科学管理,研究学生上课、听课、笔记、作业、测试的规范管理,研究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备课组成员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做到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以查促变,以查促新。
(三)深入研究教研课题,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新课程实验开始,就把研究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经过实践,形成了新课程教学方式显著的特点:科学的目标,明确的任务;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气氛;探索的过程,灵活的方法;正确的引导,真实的主体;科学的检测,客观的评价。立足课堂教学,探索教学模式,每人开一堂组内公开课,组内老师认真进行评课。确定开课内容,认真准备,在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探讨多媒体在新课、复习课、实验课的应用。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
三、备课组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拓展视野,增加内涵,提高理论和专业素养。确立研究意识,把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作为自己永恒课题。踏踏实实地研究,点点滴滴地积累,善于反思,勤于动笔,通过教学后记,教学(听课)一得,案例分析,教育随笔等记录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二)加强合作探究,把握教育本质。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物理课堂模式,把更多的时间和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质疑、思考、合作、讨论。老师的责任不在如何教,而在教学生怎样学,让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体验。教学是为了育人,充分利用物理中的育人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用健康的身心感召学生,用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教会学生做人。
(三)搞好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学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课堂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学习过程的上,放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放在重点、难点的处理突破上,放在增加课堂信息量、训练量、思维量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提前把备课任务分到个人,主备教师早着手,多翻阅材料,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作用,精心讨论每一个题目,每一个环节,修改不合理内容,力求集体备课的实用、高效。精心编制每一份学案,学案的编制人要认真研究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新课表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并认真编写好学案,经备课组成员充分讨论定稿并印刷。每一份学案都要设计使用说明,体现分层教学,确保学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重视计划实施,确保过程落实。
1、集体备课要在个人认真备课基础上进行。备课活动要做到三落实三公开四统一: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主题发言人;公开教学思路、公开课堂管理方法、公开课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与难点,统一教学提纲,统一例题与作业。中心发言人就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授课思路、问题设置、活动安排、学法导引等方面作全面阐述后,再进行集体讨论和备课组长点评。
2、加强集体备课建设,利用好讲学稿,上好课,加强课后的辅导工作和作业批改。学案编制早下手,多下功夫。编制前要认真学习课标,吃透教材意图,突出
重点,抓住关键。学案编制要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社会实际,构建知识体系,精选典型题目,要控制难度,主次分明,详细得当。学案可分为导学案和训练学案。导学案是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学生在导学案引领下能够自主地学习。训练学案是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限时训练的学案。做训练学案要强化规范。一是静下心来,动起脑来,认真分析,解决每一个题目;二是书写认真,步骤规范;三是运算推理准确,减少低级错误发生。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每份学案都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研究错题,搞好总结落实。
3、集体备课在双周四下午第1、2节,为保证集体备课时间和办公秩序,实行备课签名制度。集体备课结束后,要认真填写“备课组活动记录”本,及时上交备案。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备课范文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在作品对以人物为对象的描写中,有杰出人物也有普通人物。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曾安排了一个描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然而对于人们来说,普通人是大多数,因而更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为了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很有必要,而本单元选取的五篇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此外,在这一单元的前边,安排的是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显得非常沉重,显示了人类社会中残酷的一面。而这个单元则有必要高歌人间真爱,表现人类社会中温情的一面,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作品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之一。文中追忆了一个作者童年的保姆,虽然是个粗人,但她质朴、善良、热心,对幼年鲁迅有着浓厚的感情和爱,鲁迅充满深情地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妇女的真挚怀念。
《背影》则表达了千古不变的父子情。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特定事物,着力刻画,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情,极为感人。
《台阶》则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为叙述者,讲述了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苦干的一生,作品交织着对农民贫困现状的怜悯和对其勤劳向上、坚忍不拔品质的崇敬。
《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它内容单纯,线索简明。作者对弱者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同时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信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曾在台湾获奖。文章着力刻画了一个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厚善良的信客形象。【单元总体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形形色色的爱,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2、熟悉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功能和特点。3、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理清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如记叙的顺序和线索。【重点、难点解析】
1、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理清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如记叙的顺序和线索。【单元教学建议】
一、关于作者
本单元所选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作品,在正式教学前有必要对作者进行介绍,介绍内容不仅包括作者生平、成就,对他们的文章风格也应稍作分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关于内容
1、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在记叙文中所起作用。叙述是写事情的前后经过,描写是
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引导学生了解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和功能,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2、把握内容应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
本单元的选文都比较长,要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是一
个很好的方法,这一点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完成效果较佳。
3、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语言风格:
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由作品题材、描写对象所决定。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了解写什么人、什么事要用什么样的语言,让其明白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融入典雅的书面语,这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单元课时建议】
建议总课时11课时:《阿长和山海经》3课时,《背影》2课时,《台阶》1课时,《老王》1课时,《信客》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