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活一团春意思
“养活一团春意思”
——趣释曾国藩之“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郦 波
坛主小传 郦波,男,生于1972年。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自2009年以来,五登《百家讲坛》,其《风雨张居正》、《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等系列备受观众好评。
核心提示
曾国藩的一生,除了自省、自律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趣味。
曾国藩的家训里有一句话: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快感。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个‚趣‛字,是因为‚趣‛并不只是讲个笑话、逗个乐。
他在家训中对孩子说,一个人要‚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忧,是忧患意识,是志向;乐,就是志趣的趣。
有趣才有生机,有趣才有活力,有趣更生智慧。这个道理,在己,在家,在国,在团队,都是一个很有用的规律。
“老师最是有趣”
我在《百家讲坛》评点曾国藩的家训,常有一种担心,担心大家会误解曾国藩。
我们讲他有生死不渝的坚定信仰,无一日不读书,清廉自守,克勤克俭,和以治家,静以修身,忍以成事,这些虽然勾勒了一个努力勤勉的曾国藩形象,但恐怕也已经造就了一个‚苦行僧‛的曾国藩形象。
如果曾国藩真是一个‚苦行僧‛的曾国藩,我想,一定有人会说,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事实上,曾国藩的一生,除了自省、自律之外,一定也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趣味。
再简单些,一个字:趣。
如果我们能彻底地了解生活中的曾国藩,我们必须承认,所谓的一代大儒、理学宗师、湘军统帅、中兴名臣——曾国藩,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这个评价并不是我们后人总结出来的,而是曾国藩身边的那些幕僚、同事、学生在曾国藩生前就有的一个共识。
曾国藩特别喜欢跟幕僚们在一起聊天,而且会说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李鸿章就曾对手下回忆说:‚我老师最是有趣。‛有一天曾国藩跟所有幕僚一起吃过晚饭后,照例由曾老师打头,开始了每日的聊天盛会。李鸿章记得那一天曾老师讲的是一件家事。曾国藩说大儿子曾纪泽新婚不久,曾国藩就把老家的家眷都接到了自己的府里来住,儿子、儿媳也一起接了过来。因为曾国藩家教很严,一直都讲究克勤克俭,女眷一直都有自己纺纱织布的习惯。事实上,曾国藩虽然贵为一品大员,但他和他家人的衣服鞋袜,基本上都是家人自己纺纱织布做出来的。
曾纪泽的老婆,也就是曾国藩的这个新儿媳,虽然出自名门,但并不养尊处优,据说到了曾家之后,非常本分勤勉,不仅孝敬公婆、遵守礼节,而且每天都纺织到深夜。但这样一来,有个人就不肯干了。谁呢?新郎倌曾纪泽。他是新郎倌啊,初尝人世间 美好的爱情,恨不得跟新娘子每天如胶似漆地泡在一块儿。可哪知道这个新娘子自觉得过了头,每天到了深夜还在勤劳地织布,织布机的声音吱吱嘎嘎,弄得曾纪泽自己想睡觉也不成。曾纪泽终于忍无可忍,躺在床上大喊:‚妈,你那个不懂事的儿媳妇,吱吱嘎嘎,纺个不停,闹得我根本睡不着!您去把您儿媳那纺车给砸了吧!‛曾纪泽这一嗓子,曾国藩也听见了。
曾国藩向来家教严格,既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更别提是对自己的儿子了,所以曾国藩完全有可能起来训儿子一顿。可事实证明,这只是一般人印象中呆板的曾国藩,并不是生活中那个鲜活的曾国藩。
曾国藩听见儿子喊,立刻从床上支起身子,想也不想,也对着外面大喊:‚老婆,如果要砸,就把你那部纺车先砸了吧!我也睡不着呢!‛怪不得儿媳深夜纺织不止,原来是因为婆婆以身作则,带头在纺纱织布。曾国藩竟然也跟着儿子学,对外面纺织的老婆表达了同样的抗议。据说,曾国藩这个笑话说出来之后,所有的幕僚都笑了,现场唯有一人不笑,就是曾国藩自己。这就是讲笑话的最高境界:我讲,你笑,我不笑。不光是李鸿章回忆了这件事,清代的野史笔记《水窗春呓》里也有记载。
从曾国藩自述的父子婆媳的生活小片段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曾国藩还真不是个只知道板着面孔、家长制的家长。
“趣”并不只是逗个乐
事实上,曾国藩不论是跟同事,还是跟家人,甚至跟他老婆,其实都是一个蛮有趣的人。
至于曾国藩跟老婆之间有哪些有趣的事,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相关的资料。但他们夫妻感情很深,打情骂俏可能也是经常的 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曾国藩谈到他跟他老婆欧阳氏之间,曾经有些后悔地说:‚人生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全集 日记》)古人说的‚妻子‛,既指妻,也指子女。很多时光都跟老婆、孩子一起消磨掉了,这说明他确实是一个非常爱家、重家的男人。他因为太严于律己了,觉得这些时间还可以多干些工作,所以才这么说。事实上,与妻、与子多消磨些时光,也是人世间重要的事儿!
曾国藩家训里曾经有一句名言,是说人生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什么呢?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快感。如果人生只有苦难,没有趣味和生趣,又哪能有这种‚春意思‛呢?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个‚趣‛字,是因为‚趣‛并不只是讲个笑话、逗个乐,‚趣‛对人生而言,其实意义重大。
“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趣对个人的影响意义重大。
我们常说一个人当有志趣,这个志趣我们通常理解为志向与兴趣,主要侧重在志向上。但不论你立什么样的志,首先你要有那种‚趣‛的健康心理。
曾国藩12岁时的一段趣事,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来。有一天,曾国藩惹了个大祸。他就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一样,放学之后,在路上跟小伙伴们磨磨蹭蹭、玩玩闹闹,反正天黑之前,就赖着不肯回家。那天,曾国藩因为不小心,居然把神王庙里的神王像给碰倒了。这下可好,立刻就有小伙伴告了他的状。
他爹是个私塾先生,本来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就格外严格,听 说曾国藩居然把神王像给碰翻了,不由得大为恼火,劈头盖脸把儿子一顿痛骂,不仅到庙里扶正了神王,上了香,还给神王重塑了一身金衣。曾国藩心想,过年的时候我都没新衣裳穿,一块烂泥巴因为我倒骗了套新衣裳。我跟你没完!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曾国藩特意一个人弯到了神王庙里来。他拿了一根棍子,但并不是要用这根棍子去打神王像。要这样的话,他就不是后来的曾国藩,而是后来极具造反精神的洪秀全了。这根棍子是他平常的‚坐骑‛,小曾国藩把他那根当成马的棍往神王像的肩头一放,把马缰绳往神王手上一搁,然后立定脚跟,腆起小肚子,抬手用一根手指头轻蔑地指着那个泥巴像的土地爷说:‚搭帮你,我到山冲里去读书了,你给我看好我的马,要走失了,拿你是问!‛这一下,孩子身上那种既有些畏惧、又有些不甘心的童趣就表露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虽然后来南征北战,不论在战场还是官场,按他自己的话,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他身上始终偶尔会表现出这种少年时候就有的天真烂漫来,这就尤其难能可贵了。比如他写过一首诗,你一听就会发现这根本不像是文人写的诗,虽然也有诗的形式,可内容极其简单。诗云: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所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
四方平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
曾国藩给这首诗取了个题目,叫《打游诗》。他这个‚打游诗‛跟我们说的‚打油诗‛是一回事。打油诗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就是诙谐,就是有趣。他可是桐城派诗文大家,当时但凡以儒学自 命的知识分子都不屑于写这种打油诗的。他不怕别人说,平常还特别喜欢写,而且还经常拿自己来打趣。就是因为他天性里有一种能让自己产生愉悦的趣味性。他认为这种天性里的趣味性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他在家训中也曾经对孩子说,一个人要‚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忧,是忧患意识,是志向;乐,不用说,自然就是志趣的趣。
“家训”并非“教训”
趣对亲情的影响意义重大。
曾国藩最讲究治家,所以他的家训最有名。曾国藩治家,最讲究‚家和万事兴‛,那怎样才能‚家和‛呢?除了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的伦理观念之外,家人之间也要有情趣。很多人误以为家训的‚训‛,就只是教训的‚训‛,其实这种看法大错特错。事实上,仔细研究曾国藩的家训,我们会发现,他在训导教育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产生一种活泼的影响与启发。在这种氛围里,孩子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孩子接受影响的过程才会是积极和有效的。
比如林语堂——我们用的‚幽默‛这个词就是他从英语里翻译来的。但林语堂的幽默灵感哪里来的呢?他自己说,大多源自亲情之间,源于家庭生活。例如,他吃饭的时候就喜欢说说笑笑,从来不主张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他还喜欢做怪样,据他女儿回忆说,他吃肉的时候会把肉嘟在嘴唇上,他喝稀饭的时候会把稀饭喝得‚唏溜唏溜‛地响。一个父亲给孩子的不平凡的教育,一定是快乐而愉悦的,这样的教育才是伟大的家庭教育。
所以,在亲情之间,在家庭教育里,有没有情趣,其实也是关系重大的一个因素。
‚情趣‛滋养亲情
‚智趣‛统帅全军
趣对团队的影响意义重大。
曾国藩不仅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志趣,不仅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以情趣来滋养亲情,来提升家庭教育,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在他的团队建设中,特别提倡一种智趣。请注意,这个智趣的‚智‛是智慧的‚智‛。曾国藩是湘军的领袖,是一个庞大团队的核心,他很有远见地发现,作为一个团队领袖,一个核心人物,适当地体现出一定的智趣来,会对整个团队起到一种良好的影响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放下架子,随时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有趣的人的趣味性来。一次一个叫李元的,写了份请求报告之类的公文,让人送到曾国藩的大营来。这个李元只是县里的团练把总,不过是个七品芝麻官,而曾国藩这时候是两江总督,总揽四省军政大权,那可以说是一方诸侯了。可李元递交上来的公文,居然用的是‚移‛体文。移,是一种平行公文,也就是相同级别的部门之间互相交涉的公文文种。李元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送到曾国藩这儿的公文,居然用这种平行公文,那要是故意的,岂不是想跟两江总督曾国藩平起平坐?所以曾国藩的手下一看都很紧张,这要是按行政工作处罚条令,这个李元立刻就要倒大霉。
所有人都以为曾国藩一看这个公文就得生气。哪知道曾国藩心平气和地回复完公文后,再用公文袋把公文封起来。按道理公文封起来,就可以交给秘书去处理了,可曾国藩不,他拿起笔来,又在公文袋上写了两行字。什么字呢?曾国藩自题《十七字小令》一首。词曰:
‚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意思是说,噫,你个李元,不简单啊,虽然只是个团练把总,但在公文里居然跟我曾国藩平起平坐!你怎么会想起来用‚移‛这种平行公文来的呢?你看,曾国藩很大度吧,另一方面也很幽默吧,他还为这种幽默自得了好半天呢。他后来在日记里记录这件事的时候还说:‚见者无不绝倒!‛
曾国藩平常跟友人写信,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他落款都特别有意思,往往在信的最后署完自己的名字后再加两个字。一般我们写信也在名字后加两个字,比如‚顿首‛啊,或者‚稽首‛,表示对对方尊敬的意思。但曾国藩跟一般人不一样,他最喜欢加的两个字,往往是‚一笑‛,或者是‚一粲‛。意即我曾国藩最后还要博你一笑的意思。这说明这个人很注重跟人交往时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积极性。
有趣才有生机,有趣才有活力,有趣更生智慧。这个道理,在己,在家,在国,在团队,都是一个很有用的规律。前人注意的不多,但其实是曾国藩家训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根据郦波的讲座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
本报实习生 卜书剑
本报记者 秦继东 李月宁编辑
褒贬不一曾国藩
链 接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当代学术界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
而‚汉奸‛和‚刽子手‛则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基本评价,范老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中写道:‚曾国藩是被清廷付与大权的第一人,因为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拯救了清朝的大危机。‛
章太炎也批驳曾:‚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要其天资,函功名,善变人(虚伪)也。……金陵之举(屠城、杀忠王)……所志不过封御侯,图光紫……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 祖民贼’。悲夫: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
本坛坛主郦波也有指陈:‚有人说曾国藩攻下天津之后反了满清,他就是功臣。但是他甘心做满清的奴才、鹰犬,他就是一个元凶、刽子手。章太炎就说他是元凶。谈到这一段历史,我本人最大的遗憾,也是孙中山、章太炎这些人最大的遗憾,即曾国藩打下天津以后不反。中国历史上改革,命运总是让人觉得极其惋惜。湘军当时天下没有对手,而且东南富庶之地的财富都在他们手上。但是曾国藩在官场上,在满清那个龌龊的官场上混得太久、混得太顺,他前半生十年七迁,一直做到五部侍郎,当时是大部委,国家总共才有六个大部委,他做到五部侍郎副部长,然后带兵出来打仗。又做到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位极人臣,对官场上的东西太熟了,反而是一种束缚。对官场摸熟了、透了就游刃有余了,游刃有余了,就没有棱角了、没有胆量了。‛
第二篇:演讲稿-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前不久,有个外国人发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论文,谈及中国的粮食问题,说什么21世纪中国将丧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提问,我们这些跨世纪青年的回答是: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
在我们回答这个足以震撼我们整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仔细聆听一下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他给我们总结了四个不可逆转:
1)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相当于一个北京市人口,到2030年将超过16亿。
2)消费趋向不可逆转,在以大米,白面为主的传统食谱上将逐渐加大肉、蛋。奶的比例,而中国粮食却不能随其饮食爱好同步增长。
3)农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大部分是干旱不毛之地,东南部粮食生产集中地区也是人口集中地区,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在与农作物激烈地竞争土地,结果是当中国最需要扩大农田面积时它却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这相当于中国现耕地面积的1%,照此发展,不到100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将是零„
4)环境破坏造成的减产不可逆转。中国是以灌溉为主的多熟农业,而储水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因为日益严重的缺水减缓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这个老外最后给我们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将不能养活中国。
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的曙光即将升起,沉睡多年的雄狮刚刚苏醒之时,“谁来养活中国”这六个大字却赫然刻在了饱经风雨的神州大地上。
的确,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古代的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现代的中国人讲“农业是立国之本”,而今的外国人却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也难怪这种声音使人们振聋发赣: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人口的迅猛增长举世瞩目;几经改道的黄河又频频断流令人深思;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粮食进口越来越多有目共睹;一方面国家疾呼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农大的毕业生却又在哀叹找不到工作,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理解。
痛定思痛,感慨之余,当冷静的思考赶走了不安的迷茫,理性的灵光罩住了感情的激昂,我深深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国农业的兴亡,对于我们这些并非匹夫的时代宠儿又该有怎样的责任呢?此时此刻,我不禁要感谢那位老外给我们敲响了粮食危机的警钟。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升起的太阳,我想站在长城上高声呼唤:中国自己能养活中国,卫星能上天,播种机却下不了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改革开放的结果不应该。也决不会让十几亿人饿着肚子奔小康。计划生育的一再猛抓,已使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农业政策的努力落实,已使农民日渐消退的土地热情有所回升;环保意识的逐步确立,也使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农业地位的稳步提高,使我国盛行多年的“口号农业”终于开始走向褒亡,农业这个改革开放落伍者的体温终于不再是那么的冰凉。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山巅,面对黄河长江传出我心中的呼唤:中国农民能养活中国。农、经、饲相结合的三元结构农
业,将来靠他们的身躯定能撑起;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相并联的三色农业,将来经他们的双手也定能闪光,可是,现在我却要对你们说:八亿同胞们,快醒醒吧!东方巨龙在呻吟,四大发明已经蒙上厚厚的历史灰尘。洋洋数平年、,你手中握着的不该还是曲辕犁呵!
“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在大水法的残骸前跪倒,抓把泥上,写下我们共同的宣言----我们就能养活中国。当法国人有朝一日得知艾菲尔铁塔已经腐化,美国人如梦初醒地明白自由女神像即将倒塌,埃及人可万万没有想到,狮身人面像已经裂缝,那中国人呢?中国人却在圆明园的遗迹依旧凄凉之时,突然听到:谁来养活中国?这的确是一个足以震惊世界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这更是一个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大水法的石柱上,我曾看见某某高校学子的大作----“要炮轰白宫,火烧凡尔塞,踏平白金汉”,从它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当代青年是具有强烈爱国热的,但我想,这种愤慨的发泄是于事无补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把青春的汗与泪切实洒到科技事业上的一代。
今天,当我们回顾古老的中国农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所走过的历程时,既为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为其面临的种种困难而忧心忡忡,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迈入下一个世纪?中国农业和中国农利。又将以何种途径跨入兴旺发达的明天?如此一系列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都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在这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需要科技进步,中国农村盼望科技人才,中国农民渴望科技知识。这一切向我们明示:中国未来蓝图的画笔已经交到了我们的手中。既然老师说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国家说我们是祖国的栋粱,那么我想,我们就应该,也一定能使这栋梁撑起祖国的希望,使这希望熠熠闪光!
迎接世纪的挑战
各位评委、朋友们: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的挑战:升学的、工作的、家庭的、事业的……,从古到今,挑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昨天,我们的国家还面临着沉重历史负担的挑战,面临着各种体制改革的挑战;今天,在世纪之交,我们又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深化改革的挑战、综合国力的挑战……
面对这许多挑战,国人没有退缩,尤其是我们江苏人更是以积极的姿态坦然地迎接挑战:在洪峰肆虐的严重关头迎接挑战,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迎接挑战,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中迎接挑战,在“科教兴省”的伟大战略中迎接挑战……我们这些勤劳进取的江苏人,正是在无休止的挑战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一步步迈向崭新的世纪。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就经历并直面过许许多多的挑战。八年前,我把中文系毕业生常有的那种玫瑰色的文学之梦播种在一所偏远的山区中学,但很快就遇到一个教育思想上的挑战: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做主人,还是教师做主人?我不颀领导和老教师的担心,硬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和管理的自主权统统交给了学生。为此,我不得不向校长立下军令状,并起早贪黑,钻研理论,分析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方案,耐心走访每一个家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我终于迎来了第一道曙光:我的班级和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起跃居全县的榜首,我在挑战中挺了过来。老乡们奔走相告,纷纷要把孩子送到我的班上。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挑战就是机遇,要想赢得更多的机遇,就不能满足现状,于是,我对工作和事业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我向学习习惯发出了挑战,和学生一起提出“习惯成性格,性格定命运”的响亮口号,摸索出一整套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我向教育科研的传统局面发出了挑战,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推动教学改革,每年发表数十篇文章,有的论文还在全国获一等奖。我所在的学校也被评为教科研先进学校。更多的时候,我是向自身的知识结构发起了挑战:工作之余,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中文系本科的函授学习,并成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我用一年的时间参加吉林演讲培训学院的学习,也成为一名优秀学员;我用四年时间完成了法律本科的自学,实现自己所追求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有力沟通;我还广泛涉足新闻传媒、电脑外语等领域……我希望自己的目光能够瞄准大文化、大教育的崭新高标!八年来,我几乎没看过一场电影,所有的节假日,几乎都是我读书、学习和写作的黄金时光。我也常常感到深深的愧疚,就是对不起自己含辛茹苦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那常常在村头盼儿回家的白发老娘!
但是,正是无休止的挑战,使我牢牢地抓住了一些机遇。我先后成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市 教师基本功大赛冠军、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获得者,以及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和全国律师资格获得者……世纪之交。正是我的而立之年,回望身后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我也深深懂得:处在这个瞬息万变、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里个人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世间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短暂的、只有思想、道德和精神才是永恒持久的,前面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我……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你讲的这些不是自吹自擂吗?不!我只是想通过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的经历向外界证明:江苏的职工是开拓进取的职工,是敢于发出挑战并迎接挑战的职工,是永远的挑战者!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让我们用全部的赤诚和智慧,去迎接改革路上方方面面的挑战,去迎接新世纪暴风骤雨的挑战,让我们江苏在挑战中去拥抱新世纪的辉煌!
第三篇:“一团一品”汇报
玉门市老市区团工委
“一团一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为切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以团组织品牌引领团建工作,根据团市委《关于做好全市共青团工作“一团一品”立项申报的通知》精神,老市区团工委开展了以“弘扬志愿精神,共建美好社区”为主题的团组织品牌建设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增强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将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老市区现有1个机关团支部和9个社区团支部,青少年1270人,其中团员116人。针对老市区弱势困难群体多的现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老市区建立起四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爱心聚力”系列工程为平台,有针对性地为老弱病残党员、社区孤寡老人、困难居民、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至目前,共有150名团员青年志愿者,为133位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规范组织网络,推动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老市区工委高度重视“一团一品”工作,通过组织发动、社会招募、自愿报名等形式,动员广大团员、青少年加入注册志愿 1
者行列,以社区工作协作区为单位,逐步建立起四支年龄青、素质高的青年志愿者队伍。组织青少年开展“四个一”活动(为社区发展献一策,为困难家庭排一忧,为扶贫济困捐一物,为优化环境出一招),提高团员青年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荣誉感。现以初步形成了以老市区团工委为枢纽,以社区服务站为链接,以社区青年为主体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服务组织不断完善。
(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搞好特色服务
1、以“一助一”长期结队服务为基本形式,广泛开展“青春辉映夕阳红”活动。市政搬迁后,老市区大部分企业退休工人、遗属等生活困难老人无力搬迁,针对这些老人的不同情况,老市区团工委组织各社区团员青年志愿者与老人结成“一助一”长期帮扶对子,不定期地上老人家走走,老人有困难随叫随到。帮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社区“手相牵,心相系”居家托养服务站、“空巢老人亲情服务站”,团员青年们踊跃报名,帮老人们扛气瓶、理发、送饭、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下棋、看书,从生活上到精神上给予老人们无私的关爱。对一些独居老人开展爱心笑脸、爱心敲门活动,即如果老人有困难就在自家窗子上贴上哭脸,团员青年志愿者看到就会及时到老人家帮助老人。
2、在暑假期间,开展“关爱留守雏鹰,携手展翅高飞”的留守儿童假期教育活动。老市区团工委依托现有资源和服务平台,围绕加强留守儿童道德品格教育,抓好健康文化熏陶,进行心里健康疏导,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体质体能锻炼,培养独立合作能力等为内容开展“关爱留守雏鹰,携
手展翅高飞”活动。为了更好的关心教育好留守儿童,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困难,老市区各团组织搭建了“一站一家”关爱平台,“一站”即“爱心驿站”,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图书、杂志、报纸,并免费开通网络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一家”即“爱心流动儿童之家”,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活动场所,并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成立团员青年志愿者队伍,努力为流动儿童实现“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困有所帮、托有所管”,搭建起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平台。“流动儿童之家”电脑、电视机、桌椅、电子钢琴、图书、乒乓球桌、羽毛球、跳绳、跳棋、象棋等活动设施配置齐全。今年暑假,各社区团支部纷纷组织开展暑期课堂,大手拉小手、共建和谐家,结对帮扶,快乐成长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教育活动。
3、结合社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展示青年风采,打造精品队伍。努力为青少年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绘画、书法等才艺展比赛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鼓励团员青年参加老市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文化活。在老市区两委组织开展的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红歌会、文艺晚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中,老市区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为大家呈现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活动中展现青年团员的智慧与风采。在老市区第三届群众运动会中,团员青年带动群众参与活动,运动场上团员青年奋发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周围的群众。通过这些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不断提升团的自身能力。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原则,在巩固原有组织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建设,扩大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以爱心行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继续大力拓展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和服务面,积极寻找工作的创新点,使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更深入民心。
(三)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打响青年志愿服务的品牌。加强青年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广广泛的宣传,提升老市区团建品牌的影响力。
第四篇:“一团一品”总结
中共玉门市老市区团工委 “一团一品”工作总结
老市区团工委自开展“弘扬志愿精神,共建美好社区”为主题的团组织品牌建设活动以来,在团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增强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教育,打造优质团员青年队伍
老市区工委高度重视“一团一品”工作,通过组织发动、社会招募、自愿报名等形式,动员广大团员、青少年加入注册志愿者行列,以社区工作协作区为单位,逐步建立起4支年龄青、素质高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有在册志愿者168人。目前已形成了以老市区团工委为枢纽,以社区服务站为链接,以社区青年为主体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服务组织不断完善。
二、以主题活动搞好特色服务,提升团组织影响力
1、“一助一”长期结队服务关爱空巢老人。针对老市区弱势群体多的实际情况,老市区团工委组织各社区团员青年志愿者与老人结成“一助一”长期帮扶对子97对。在社区居家托养服务站、空巢老人亲情服务站,团员青年们踊跃报名,帮老人们扛气瓶、理发、送饭、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下棋、看书,从生活上到精神上给予老人们无私的关爱。
2、“关爱留守雏鹰,携手展翅高飞”留守儿童假期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老市区团工委依托现有资源和服务平台,围绕加
强留守儿童道德品格教育,抓好健康文化熏陶,进行心里健康疏导,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体质体能锻炼,培养独立合作能力等为内容开展“关爱留守雏鹰,携手展翅高飞”活动。搭建了“一站一家”关爱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图书、杂志、报纸,并免费开通网络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学习活动场所,并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实现了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困有所帮、托有所管”。今年暑假,老市区团工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教育活动22场次。
3、结合社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展示青年风采,打造精品队伍。努力为青少年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青少年开展绘画、书法等才艺展比赛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在老市区两委组织开展的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红歌会、文艺晚会等一系列纪念活动和老市区第三届群众运动会中,广大青年团员积极踊跃参与,展现了青年团员的智慧与风采。
三、加强阵地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为满足团员青年文化、娱乐的需要,老市区团工委依托党建带团建,利用社区党组织现有资源,设立了团员青年活动中心、团员青年志愿者之家、青少年维权岗等团员青年活动阵地,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欢迎。
“一团一品”建设活动开展以来,老市区团工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系列的开展,切实解决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也增强了团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努力的做好团组织阵地建设、扩大团员青年志愿者队伍,服务居民,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篇:2008年一团工会工会主席
2008年一团工会工会主席、妇女主任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两天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十七大大的学习。现在就十七大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用言行一致的良好学风作保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推动总体工作任务、目标的圆满完成和顺利实现。具体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习贯彻与领会实质的关系,在坚定信念上下功夫。各级组织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时,必须要克服应付差事、照本宣科、浅尝辄止等不良倾向,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深钻细研,领会实质,真正学懂弄通上来,切实使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由学到通,由通到信,不断坚定对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信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二是处理好实现总目标、总任务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在创造性地落实上下功夫。十七大明确了未来五年政治、经济、社会、民主和民生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客观上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必须要认真抓好落实。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落实起来难免会出现差异。各级党委、政府,既不能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头脑发热,一蹴而就的乱作为,也不能惧怕困难,缩手缩脚,左顾右盼的不作为,实践证明,这两种作法都是要不得的。而是应该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总体任务、目标具体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抓好落实。
三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践言践行上下功夫。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对党的十七大精神不仅要学深学透,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落到实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不仅宏伟而且繁重。所以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口头和文章中的表态,而是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到行动上。对承诺的事情要办好,对涉及民生,如住房、医疗、就业等群众关注的难题,更要下大的决心和气力深入解决好,以言行一致的良好学风,带动大家把十七大精神落实好。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翻开十七大报告,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还是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医疗、社保,随处都可找到民生话题,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一幅百姓美好生活的蓝图清晰显现。
一团团小 2008、12、29
2008年一团工会主席、妇女主任培训班
学习心得体会
一团团小 段永虎 200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