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 英语教学案的二次备课
英语教学案的二次备课
摘要:二次备课是对原有教学案的补充和完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很大的差别,用教学案进行教学,如何用二次备课来优化教学案结构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案,二次备课,提高效率
改革是在继承中创新,传统教学中的精髓要保留。我们以前提倡任务型教学,现在我们使用教学案教学。教学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包括五个基本环节。一:课堂教学目标。二:课前预习导学。三:课堂学习研讨。四:课内巩固训练。五:课后拓展延伸。
实行教学案教学必须让学生先预习,只有预习才能清楚哪些能自己看懂,哪些看不懂,然后在课堂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精讲精练。怎样预习呢?结合教学实践,首先上课之前老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写好教学案,英语学科的预习导学一般包括读单词,短语和课文。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不明白的问题自己记录下来。课堂学习研讨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谈谈预习的收获,并把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一起解决。这样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大胆地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用心交流,有收获的说收获,有问题的说问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内巩固训练是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反馈练习,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印发的教学案这些环节都包括,这是一个原型,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优化教学案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每上一节课我都进行二次备课。我认为二次备课应该做到这些:
一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以本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 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教学设计
(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近;
(2)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 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是 否设计了巩固练习。
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我讲八年级上册Unit1,Topic2,SectionB的内容,在本话题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的做法如下“标、增、改、删、调”。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 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这点在原来的教学案上我都作了标记,Grammar:Go on learning the sentence pattern “Would you mind...?.(重难点),表示这个语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可以引起师生共同的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有关环节补充具体说明。这 节课主要增加的是课前预习导学的和课内巩固训练的内容。在预习导学部分增加了4幅图片,给出句型,让学生谈论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语言的输入提供依据。既是对上节课的 复习,又能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课内巩固训练我增加了几个有针对性的选择题,针对知识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增加了语法部分环节。课堂研讨环节中语法教学如何突破?我认 为应该应用这样的环节:运用呈现——归纳——操练——运用模式。
向学生呈现典型例句——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例句——学生尝试归纳其用法——教师适时 介入补充完善其用法——进行交际或半交际性操练——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此语法项目
我首先给学生呈现出来几个句子,这些例句联系生活实际,用鲜活语言承载学生熟悉的信息。观察下列句子,归纳Mind 做动词时的用法。
(1)Would you mind making your bed? _ Not at all./ Certainly not / Of course not.(2)Doyou mind my smoking here?=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Yes,please don’t/Better not./Sorry,you’d better not.(3)Would you mind not playing the piano loudiy?(4)I don’t mind a joke, but it’s too far.(5)What do you think of Cartoons? I don’t mind them.(6)Sorry,I broke your pen.I”ll buy you a new one.Never mind。然后让学生先个体默读、观察和分析例句,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我还增加了一个写作题,目的是让学生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这 节课把原来教学案中的情景交际题改成了词语填空题。这样,学生尽早接触中招考试题型,熟悉做题方法。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原有习题过多且有重复,删去一题。我上课是这样:先带领同学看教学目标,明白这节课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然后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目标单词短语的时候,我找了3个同学分别读单词短语,有一个同学的一个单词发音不太标准,我进行了更正。接着谈论图片的内容,检查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是不是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同时可以导入新课的学习。预习检测题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答案,紧接着两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改正。在学习研讨环节的小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到黑板前把他们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小组成员面对面的大声的,热烈的讨论。我在学生们中间来回走动,对需要我提供帮助的小组进行帮助。主持人带领小组成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录员认真的进行记录,主讲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一个主讲人讲的不完整的地方,其他主讲人进行补充。最后我进行了补充。整个活动过程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主动。语法突破环节同学们观察例句,归纳总结,运用语法项目。我和个别同学先利用教室的情景进行练习,给全班同学提供例子。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活动,最后展示他们的成果。不管做在哪个位置,我都给他们鼓励,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根据他们的展示,语法掌握的也好。对于习题我指导同学们做题方法,学生们不仅说出选什么还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归纳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做到对付任何题型都游刃有余。
总之,二次备课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案结构,提高教学案课堂的效率。只有认真,就 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陶继红 《分解课标——换一种方式备课》
第二篇:英语教学案
班 主 任 工 作 之 我 见
----浅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教育智慧
五化中学 曹相平
班主任工作贵在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没有学生的感应和共鸣,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个失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对班主任管理理论方面的学习反思让我明白了这一点。也曾有过暴跳如雷,也曾有过声嘶力竭,但风雨过后,依然是“风沙漫天”,弄的自己疲惫不堪,学生是“怨声载道”。不甘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于是迫使自己利用业余时间静下心来进行学习与反思,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了作为班主任,我们所缺乏的不是做好班主任的热情,也不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念和决心,而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智慧和艺术。现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大家交流一下。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学会等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太过于急躁,急于求成,见花求果。结果有很多应该很有前途的学生在我们的当头棒喝中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辍学。梅花斗雪凌霜,独立寒枝,那是在等待春天的阳光;孤云出帕,一无所系,那是在等待彩虹出现。这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在等待中发现问题,在等待中寻觅机会。
记得有一年教初三,接班不久,转来一个从高中下来的女生。性格泼辣,颇像个男孩子。几天后我因临时有事请了半天假,第二天上午一到校,办公室的老师就说:“你们班新来的那个学生不是善茬儿,昨天骂了一个老师,连校长都惊动了------”我的头嗡的一下就大了,面对这个刺头儿,我该怎么办?照这种情况,我现在去找她,她要不买我的帐,我该如何收场?听说她在原来的学校“打仗”出名。晾晾再说吧。一天,两天,我没找她,装作不知道。但我注意到她在不停地观察我,有两次走到办公室门前又走了回去。等到了第三天,她再也坐不住了,在走廊上拦住我,“老师,你为什么不找我?”“我在等着你找我”。我心平气和地打量着她。她开始向我解释,说着说着,又激动起来,时而夹着脏字。耐心地等她说完,我盯着她问:“我刚才和你发脾气了吗?”“没有。”“那你为什么对我说脏话呢?”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不意思的笑了。“那你想想那天是怎么和王老师说话的?”她迟疑了一下,终于慢慢地低下了头,“老师,我向王老师道歉去”------后来她和我说:“我都把书包收拾好了,就等第二天和你打声招呼就走人。”听了她的话,我真为我当时冷静的等待而庆幸。这个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不但改了很多坏毛病,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懂得等待的老师具有深沉的耐力,宽广的胸怀;懂得等待的老师行事不会仓促,不会为情绪所左右。学会等待是我们成功教育必须走的第一步。因为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静静等待花开的日子。”
其次就是要耐心倾听,学会欣赏。倾听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每次带她的孩子上街时,孩子总是很不高兴。做母亲的很不理解—街上有那么多的新鲜事,好看的东西,多有趣啊!终于有一天,孩子赖在街上不走了,母亲只好蹲下身子准备说服孩子。就在她蹲下的那一刹那,她惊异地发现:当她和孩子相同高度时,她看到的只是一双双大人的脚!难怪孩子没有兴趣。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启发: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告诉老师,求得老师的帮助和理解。这种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学生就会从心理接受你,尊重你,“亲其师,而信其道。”记得一次月考后,部分同学由于成绩不理想,意志消沉,竟然有放弃学习的想法;更有甚者,有的同学竟要求请假,回家休息一天。我当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一天自习课,我让他们出去玩,谁知他们各个无精打采,一副懒洋洋的神态,这在往常他们可要欢呼雀跃,高呼“老班万岁”的。没办法我只好把他们撵到操场,谁知到了操场,就连平时和篮球最亲近的几个“球皮”,这回也把篮球打入了“冷宫”。于是我示意他们围坐在一起,扫视了一圈慢慢地说,“我知道你们心里很憋闷,我也一样,这节课咱们就在这聊聊天,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吧。”开始谁也不说,你瞅我,我瞧你,于是我示意黄威先说,她 心直口快,想啥说啥。这一带头,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终于把憋在心中的郁闷说了出来------期间,我除了偶尔插一两句话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耐心的听他们倾诉。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他们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时而爆发出一阵阵久违的笑声。其实我除了提一些建议外,其他的根本帮不了他们。但是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只是压力太大了,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哪怕你什么也帮不上他们。下课了,同学们恋恋不舍,“老师,咱们以后每周都进行一次这样的谈话吧。”看着他们又重新振奋起精神,我多日的愁闷一扫而光。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
欣赏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学会等待,耐心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人一样,不仅欣赏学生的优点,更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尤其是对差生,学会欣赏是和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实施有效教育的必要前提。差生身上毛病很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赞美他们,唤起他们对美好人生的热爱。
我们班的“三杰”是人尽皆知,一开始,他们摄于我的威力,还不敢胡来。但是慢慢的,他们的坏毛病逐渐暴露出来,不断违反纪律。起初,我还能耐着性子去开导他们。但是随着他们的屡教无效,又加上对他们过去的了解,我逐渐对他们失去了耐心,而眼里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今天骂人,明天打架,后天上课起哄------,我真有点应接不暇,经常是不听解释,一顿狂风暴雨,平静几天之后,一切照旧。就在我对他们即将丧失信心的时候,其中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上半年开学初搞宿舍卫生,我安排了几个人去打扫卫生。由于放假时有的学生走的匆忙,破鞋子、袜子及部分垃圾被学生推到了床底。又加上没有撮子,派去的几个学生早已经躲了起来,只有刘明麒爬到床底下,费劲的扫了出来,然后用手捧到了塑料袋里,这一幕不是我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相信,当时对我触动特别大。在家,那可是衣来 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事后,我找他谈了很多,我记得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真让我刮目相看;我相信别人都能做到的,你更能做到。”听了我的话,他不再是往日的玩世不恭,而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还有一次学校要求洗窗帘,窗帘很大,既没有大盆,又没有热水。班长李佳薇在班里动员了很久,女生除了国帅杰,其他人置若罔闻,这让李佳薇既恼火又尴尬。这时刘明麒、刘源野、赵明宇和几个男生自告奋勇站了起来,主动要求洗窗帘。这让我很意外,看着他们笨拙而又细心地揉着窗帘,我彻底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发现了他们的长处,也觉察到了他们的可爱,也让我重新恢复了对他们的信心,而他们也变得懂事多了。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做好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就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在他们的心灵播下梦想的种子。梦想为未来种下了成功的种子,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指明灯。有梦想就有希望。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美好的梦想,长大以后很多人的梦想消失了。因此,我们不但要指导学生在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还要引导学生善于经营心中的梦想。有位哲人说:“世界上一切的成功、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信念,始于我们心中的梦想”。
去年期中考试以后,部分学生的成绩有所下滑。我虽然找他们谈了话,但仍不见好转。他们似乎一点上进心也没有,我真有点儿束手无策。一天在和儿子闲聊时,他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制定一个目标,下一次考试一定超过挑战对象。“挑战书?”我听后心里一亮,对呀,我不妨也从这方面做点文章。
班会课上,我为学生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并征求学生的意见,针对学生这种“不思进取的状态”,到底该怎么办。有的说罚值日,有的说请家长;还有的说给进步学生买奖品,以此来刺激他们。看法不一,各执己见。这些做法真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听我这样一问,同学们都不说话了,于是我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在我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不满足现有的成绩,想超过别人,目标是谁,请写下来。”听了我的话,他们感到很意外,但还是低下头认真思考起来,不一会就有人动起笔“沙 沙”地写起来。他们似乎各个很神秘,有的用手遮掩着,像是怕被别人看见---估计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我随即点了一名学生,“李佳伟,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一下吗?”他一愣,不知我会来这一手,迟疑着,不肯读,其他同学也在督促着起哄,“读啊,快点儿”。看看躲不过,他不情愿地小声读了一遍,语言含混不清。“怎么,你可是咱们班里的男高音,这几句话都没有勇气读吗?”也许我的话刺激了他,他调整了一下情绪,终于大声地读了出来,“李佳薇,我的名字和你相似,成绩也不能相差太大,下次考试我一定超过你!”“哇”其他同学神情一震,不约而同鼓起掌来。“有点儿挑战书的意思,很鼓舞士气,其他的同学能不能也向你的目标下挑战书呢?”我借机发问。“能”洪亮的回答,响彻教室。
挑战书交上后,我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前面。这一招非常见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即使是班里成绩成绩最差的学生,再也见不着他们在教室里游荡的身影。科任老师也在传递着他们惊人的发现,“刘明鑫,古文全背下来了;赵明宇也问问题了---”
可是不久,我发现了一个很不和谐的现象,原本积极参与、热心互助的课堂突然变得有点儿沉寂下来。讨论也是简单应付几句,而后是闷头自学;偶有不会的同学求助,不是不知道,就是不耐烦。出什么问题了,我百思不得其解。课下找几名学生闲聊,他们直言不讳,“我教会他,他该超过我了。”原来是这样,怎么办?用语言去教导他们,太苍白枯燥,没有说服力。正好那天下午有体育课,于是我向体育老师借了那节课。
天很冷,几圈的跑步热身之后我宣布了本节体育课的内容:做游戏,以小组为单位,两人一起运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运球最多。同学们一听,顿时兴奋起来尤其是那几个练篮球的,更是不屑一顾,“小菜一碟,冠军是我们的。”
活动开始,我特意让那几个练篮球的学生作为第一组先来,由于他们配合不好,两人要么把球不时地掉在路上,要么绊倒在地,结果只运了7个球;第二组由于吸取了他们的教训,稍好一点。看到这种情况,其他组的同学看出了窍门,赶忙趁机找同伴练习起来,研究两人配合的技巧。等到后几组,竟高达17个。第一组的同学提出了意见,“老师,这不公平,我们要重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目的,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次他们运了19个。当同学们玩性正浓时,下课铃响了。我故意问一组的学生,“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运得多?”“因为我们研究了技巧,加强了配合。”“那我们这次体育课的目的是什么呢?”“竞争中有合作,1加1永远大于2”一个学生应声回答。目的达到了,虽然挨了一节课的冻,对于我,对于同学们,都是非常值得的。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种子,这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要不断地进行学习,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运用教育智慧与艺术去观察、去思考、去创新。因为“智慧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第三篇:坐井观天二次备课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及图片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出示动物小图片)你们瞧,这可是老师亲手画的,精心为你们准备的,喜欢吗?不过只有学习认真,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做得到的小朋友坐端正。真棒!词语娃娃正等着你们呢!
1、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口渴
回答
相信
抬头
小鸟
无边无际
说大话
弄错
井沿
看见
青蛙
2、理解词义: “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那你知道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吗?
词语搭配:无边无际的(天空)(大海)(沙漠)(宇宙)(太空)
3、说句子:任选其中一个词语说句子。4个
小结:小朋友能够学以至用,老师真佩服你们。
二、激趣导入
为了奖励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从前啊,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底生活着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很久。终于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俩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请同学迅速把书翻到60面,大声读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2、想一想: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发生争论的故事?
{ 贴小鸟、青蛙图片 } 争论什么?(天的大小)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底)
板画,井,把青蛙移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呢?(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将小鸟移到井沿。
指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找出它们的对话,用“--------”画记出来。一共有几次对话?谁来读出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对,就是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3、对话导读,理解 【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
谁来试试?
③青蛙说的话是个什么句子?要读出奇怪的问的语气。
谁来读读?
④1、2组读青蛙的话,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①谁找出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 师贴出句条。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
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
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牛,说假话。可见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改换句式:请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师读,“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说“不用飞那么远。”
④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指名读
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 师带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让输,你们瞧!【出示第三次对话】
①1、2组齐读青蛙的话,3、4组齐读小鸟的话。
②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认为谁错了?(青蛙)你们的意见相同吗?
③你们都认为青蛙错了,为什么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实验: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想象
小鸟为什么会认为天无边无际呢?
因为它一定飞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天的边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鸟,你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高高的山,飞过广阔的田野,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蔚蓝的大海------------)你们飞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看到天的边际?可是青蛙不相信啊,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相信呢?(让它跳出井口来看看)
五、总结拓展,揭示寓意
1、想象、说话练习
①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
(很大一片天空,美丽的风景)
②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指名说
③互动学习:同桌一个演青蛙,一个演小鸟,想象一下青蛙看到井外的世界之后会说什么,小鸟又会说什么。
2、揭示寓意
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
{板书}:
见识广,见识少
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我们曾学过识字4,当中的哪两个成语与坐井观天一样都表示看问题不全面,目光短浅?管中窥豹,一叶障目。这样可是不对的。
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学好知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做一个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人,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哦。
六、课后游戏:分角色朗读表演
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请人到台上扮演青蛙和小鸟,带上头饰进行朗读表演,演得好的话老师将把美丽的头饰送给他。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奖励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们的鼓励。
七、课堂作业及课后练习:
1、填空:(小黑板出示)看你能填出几个合适的词语
2、抄写课文后面的读读记记(积累词语)
3、课后同学们可以像老师这样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情景写一些。
第四篇:如何二次备课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1、什么是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与一次备课相对而言的。教师参与的集体备课,所做的教学素材搜集、他人方案搜集、教学方案的初步制定等等准备性工作,都是初次备课,都应该归入一次备课。教师个体对一次备课所占有的资料及初步预设的教学方案的再备课,备课活动实现质的提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就是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时,教师对自己预设的初步方案进行重新审视,或增删或调整,是他人智慧与个体独立认识的有效组合,是教学素材的深入把握与有效使用,是基于具体班级具体学情的教学方案最优化。
2、为什么要进行二次备课
我们要肯定一次备课的积极意义,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一次备课存在的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易偏差。因先阅读他人方案,没有基于具体学情的定位,容易先入为主,课堂目标及追求会产生偏差。
二是易于搬抄,设置的课堂教学方案恰切性低。教师个体的素养积淀及课堂教学技能,与设想实施时所需的积淀与技能并不对等,实施时有出入有障碍难以实现。
三是所用教学素材往往感悟不深选择不精效用不高,易造成课堂上学生学习探究感悟流于浮泛,缺少深度。
如名师的成功教学方案,是适合名师特点的个性化设计,选用的素材名师有深入而独特的感悟,名师会有足够的魅力及课堂技能召唤学生积极参与。换成其他教师,个性特点不同,感悟不同,积累不同,名师方案就会失去意义。抄用这个名师方案,课堂教学的平庸暗淡或低效失败就在所难免。
3、二次备课的意义 有了二次备课的认识与策略,现代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些纠结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师的备课就不会再被“丰富的资源”所蒙蔽,被“名师方案”所左右,教师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实现教学研究主体的回归。
有了二次备课的认识与实践,教师的有效备课就能更上一个台阶。一位教师,开设公开课之前分发他的教案,最后一部分是“教学反思”。来听课的教师都有点纳闷:还未上课,何来反思?原来,他把一次备课之后再备课时认为应该如何调整增补的内容加上去。如果这位教师把小标题“教学反思”改为“二次备课”,这部分内容就明确了,再备课所拓展所显示的意义空间就可更广阔了。
通过这几年的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总结,我觉得二次备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重新审核确立学习目标;
2、兴趣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指导性原则:根据学习目标就相关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预设性原则:根据导学案的编排对问题进行全面预设,同时要留有余地。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班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二次备课能增强导学案的实用性、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谈谈二次备课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二次备课的方法: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二、二次备课的形式与特点
不同的时段,二次备课有不同的做法,有着不同的备课意义。
1、集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选用的教案是特级教师或是名师的,或是区域内骨干教师编制的,或是独立精心编制,然后集体讨论形成共案,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样的共案是面向年级所有教师与所有学生的,他人智慧、集体智慧可能的校本化个别化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适应具体教师具体班级。
教师做好集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具体办法有:一是把集体备课内容视为备课素材,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对共案进行重新组合,进行具体化个别化工作;三是进行具体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内容、针对性练习设计等的补充。
所以,备课组集体备课或统一印发共案时,首先应鼓励重新编制教案,把共案当成参考资料;其次,印发的共案应留白,预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教师个体进行二次备课。
2、个别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现代教师的个别备课,已不同于过去的面对一本课本一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苦苦琢磨的年代,有各种版本的纸质资料,有互联网的资源,素材是丰富的,是另一种意义的“集体备课”,是一种与名家、名师及各种“高手”对话状态下的备课。但很多教师容易在各种文本素材和“精妙”方案前迷失自己。
如何做好个别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一是教师个体对学科课程意义应有独立的认识,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思考,才能消除各种无关信息的干扰。二是从学情出发,做好素材和方案的选择、重组与创新工作,教学内容要适合具体班级,方案应与具体的课堂情况结合,以演绎出可能实现的合理细节和过程。
3、课堂上的二次备课
应对课堂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应提到备课的层面来认识。教师课堂上的二次备课,是即时设计做出应变的方案,有效地解决课堂中新问题的工作过程。当预案设计不当而致课堂推进“卡壳”时,直觉上判断出教学内容不适合,需要即时推出新的学习方案;当课堂出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时,就应马上拿出有效方案,让学生的成功思考对其他学习同伴发挥更好的启发促进作用;当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或错误时,相应的因素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就要当下设计方案,用好这个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4、连续课之间的二次备课
教师一般担任同级的两个以上教学班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案在前一节课的实施不可能完美,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一般会发现新的问题,会有不满足感,会产生新的思路和追求,课间需要调整处理,以提升下一节课的课堂效益。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在上完前一节课后挤时间再备课,再认识,对前一节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总结分析原因,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进行改进,进行提升性思考。
5、课后的二次备课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在课时教学、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再备课,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的提升,以在下一个阶段工作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后的二次备课,是完成了预定的课时或阶段性教学任务之后的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仍然是拿着原先的教案去上下一节课,甚至下一年或几年后也重复着今天的教学方案上课,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也不会进步,他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
三、怎样做好二次备课
1、教学素材的重新选择
备课及现代条件下的课堂,教师往往会塞进太多的“精彩素材”,课堂教学内容上有太多的“点”而致“消化不良”,最终是难点没有突破、重点没有突出。二次备课,重新感悟素材并作选择是必过的“坎”。
重在占有。课堂的教学素材涉及教学设计的细节及相应的内涵,要追求有效地读入,充分地占有,从而达到真正的积累与储备。很多教师上课之前重新熟悉素材,或默一下,甚至是背下来,追求有更深入的感悟,都是二次备课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励。充分占有素材,课堂上自会熟能生巧,自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应“急”有方,信手拈来。
重在筛选。课堂普遍存在预设教学素材过多、没有充分利用的现象。过多的教学素材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削弱了学生的深入探究。应重新认识并进行筛选,“瘦身减肥”,挤掉不那么重要的素材,甚至是忍痛割爱,摒弃课堂上材料繁多的“快节奏、高密度”的“高效”的做法,达成集中而深入的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才可能有所突破。
重在发挥效用。教师对教学素材内涵不甚了了,或是没有设计好充分利用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时自然就是“表面文章”,课堂上难免出现假问题、浅提问及应付式“读”“问答”之类的活动,课堂可能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素材重在精,重在深入挖掘,重在效用。重新选择是素材的深度思考,是重新审视,有独特的感悟,有新的发现,找到素材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有效联系点,发挥教学素材的应有效用。
第五篇:二次备课心得体会
二次备课的心得体会
陈劲松
在既定的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对此,广大教师的认识是充分的、深刻的,无论从战略上对教材进行整体性的学期总备课,还是从战术上具体落实的单元备课、直至每一课的课时备课,大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又是不够的。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应该及时进行再备课,以检查、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制定下一个阶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对备课这一环节作出性质不同的区分,即把课前的准备活动性质的备课统称为第一次备课,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期前的总备课、各个学习单元的备课,以及具体的每个课时前的备课,都属于第一次备课;与第一次备课相对应的,即通过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效果具有总结性、反馈性的备课称为第二次备课,它自然就包括了从课时后备课到各个单元后备课再到学期后备课的内容。
第二次备课,主要是根据现代教学认识论和学习心理理论提出的,它必将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教学的认识过程基本规律:认识—实践—再认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因而“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①教学的认识过程应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基本规律。第一次备课便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安排和管理课堂教学的“实践”。因此,第一次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第一次备课仅仅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没有完成对教学的认识
过程。因此,只重视第一次备课的过程是不够的。
第二次备课是由“实践到再认识”的再认识。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对教学中所用到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的再认识,包括对比加以思考、分析、归纳、推理、评价,必要时还要重阅教材和查阅参考书,从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总结出某些教学的“规则”和特点。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尽快地对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作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如估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否适当,教学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的进度是否合理等等。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既是对第一次备课的认识效果进行评价,又能根据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甚至提出有一定创造性的见解,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这样,认识又再上升了一个层次。相反,如果只求教学形式和教学进度,对教学实践抱着应付的态度,那么,认识将难于达到第二层次的高度,更达不到第三层次的高度。不少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则正是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规律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的。
2.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学习—巩固—再学习
现代学习心理学和认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主体学生利用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改进从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靠已知掌握未知。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根据先教的知识。”已学的知识象植物的生长点,当具备一定条件时就能“生长”出新知识来。但是,“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及时巩固、掌握,否则它就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已知”。当新学习的未知与这些未被巩固的已知有关时,未知将不能(至少不能完全)被掌握,这个未知就不能真正转化为“已知”。而这个新的“已知”(实是半知半不知)又将影响下一个“靠已知掌握未知”的新的学习循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学越困难,越没信心和兴趣。大量事实表明,学生一旦由于一时难以克服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学业上的挫折,而得不到及时“补救”,往往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甚至一蹶不振。与其相反,由于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几乎每个未知的学习都又是在为下一个未知做准备,所以,对于每一个未知,如果能及时得以巩固和掌握,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变为学生真正的“已知”,越学越主动,越有信心和兴趣。第二次备课便是反映和遵循了这种“学习—巩固—再学习”的认识过程规律,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有经验的教师,不仅重视上好课,也重视第二次备课,善于把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紧密结合起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充分的教学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使教师的讲
授与学生的学习更好地配合,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回味、反刍、运用、检验、改进,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们个人的智能。
可见,第二次备课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第二次备课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第二次备课在为教学工作导航,它不断向教师、学生、领导显示教学运用的方位、速度、航道,指明教学应前进的航向,激励各个方面同心协力,以最佳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次备课是针对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提出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②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一般地,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苏格拉底曾把教学比做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婆”,学生是“产妇”,产妇通过助产婆的协助生出新的生命。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③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期后备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1)考察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和目的落实情况,着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协调,以及长远目标和就近目标的结合,并结合目标的层次性,总结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2)考查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分析总结如何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3)制定本学期学生档案分析材料。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思想表现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从单一的横向比较为纵横综合考查,为进一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作好准备。
综合以上分析,对比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我们不难看出,两次备课虽有很大的互补性,但他们在各备课环节上先后顺序相反,在内容和性质上也有明显不同,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两次备课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第二次备课是在第一次 备课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实践,便对第一次备课的效果作出检验和评价,同时又弥补了第一次备课的不足,增进了第一次备课所不具备的内容和功能,从面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从第二次备课中又可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指导和改进第一次备课乃至整个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这样由第一次备课到第二次备课又到第一次备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地把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