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二次备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四级上册 猫
第一课时
济阳县孙耿镇辛集小学 王毅
教材分析:
《猫》是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主线贯穿了猫的古怪性格及满月小猫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总之课文围绕“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感情主线,表现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了一个美好和谐的境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有关描写动物的文章,具备了一些阅读和描写动物的基础,但如何在文章中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反映作者对动物的感情,学生接触较少,因此,让学生感受作者描写动物所用的不同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写作此类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枝折花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3.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4.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2.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你们能猜出来吗?【课件出示谜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瞳孔遇光能大小,唱起歌来妙妙妙,夜半巡逻不需灯,四处畅行难不倒。省省省,干活不点灯。俭俭俭,没水也洗脸。】(猜一动物)谜底:猫。
2.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是猫。我们都见过猫,有的同学家还养过,你喜欢猫吗?能说说你对猫的印象怎样?(学生发言)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很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位作家就是老舍先生。关于老舍先生同学们了解多少?(学生发言)。
3.出示老舍的简介。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了解课文。2.检查字词。
(1)出示词语,认读生词。(同桌互读、指读、开火车读)
任凭尽职 贪玩 勇猛 淘气 开辟 稿纸 无忧无虑 温柔可亲 丰富多腔 生气勃勃 屏息凝视 枝折花落
(2)正音。处理多音字“折、屏”。
【设计意图:“折、屏”两个字的读音接触较少,因此需要教师的更多关注。】 3.书写指导“贪”。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占位。谁愿做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今天的人对宝贝的东西有“贪”的欲望)(2)师范写,强调“人”字头要大,要能包住下面部分。(3)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仿写,其余同学生在本子上模仿写两个。4.把握内容,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老舍爷爷家的猫是只怎样的猫?(指答板书:古怪、可爱)你能读出有这两个词的句子吗?(指生读句子)
三、品读课文,体会“古怪”和“可爱”
导语:无论古怪还是可爱的猫,我们都能感受到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
1、读了课文,除了古怪和可爱你还能用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说一下老舍爷爷家的猫是什么样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默读自学前三个自然段。
3、指读交流:刚才老师看见同学们读得、说的激情飞扬,那么哪儿最能表现出老舍爷爷对自家猫的喜爱之情?现在就读给大家听听吧。
(1)老师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请学生自由品读有关表现猫“既老实又贪玩”的词句,谈出体会。①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乖”字体会“老实”。
“乖”本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词语?(小孩子的),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老舍先生把猫当做自己的孩子)
②引导学生抓“一天一夜、任凭„„也„„”体会“贪玩”。“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也„„”说一句话? 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呼唤它呢?从家人的呼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担心猫、爱猫)这儿的担心中包含着多少爱啊!
③指导朗读。
老舍爷爷家的猫真是一只既老实又贪玩的人见人爱的性格古怪的猫啊!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情感再读一下它的老实和古怪吧!
(2)学习“尽职”部分。
课件出示(他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① 理解“屏息凝视”。
“屏息凝视”是什么样?(学生做出一副瞪大眼睛、屛住呼吸、一动不动的样子)为什么这么做?(老鼠非常狡猾,呼吸声大了,不看紧了,它就溜掉了。)② 体验“屏息凝视”。
那我们都来做做屏息凝视的样子吧。(模仿10秒钟)什么感觉?而老舍家的猫却这样屏息凝视的一等就是几个钟头,你体会到什么?
③ 指导朗读。
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再指名读,引导学生把“屏息凝视”读的轻些,把“非„„不可„„”读的坚决些。)(3)学习“既温柔可亲又一声不出”部分 引语:哪儿还能体会出老舍爷爷喜欢他家的猫? ①体会猫的温柔可亲。
课件出示“他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他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你是怎么体会到老舍爷爷喜欢他家的猫的?(蹭、抓痒、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指的是什么?(在稿纸上留下的小脚印。)老舍爷爷为什么不把踩的脚印说成“脏脚印”而说是“几朵小梅花”?(老舍爷爷太喜欢这只猫了!)
是啊,老舍爷爷真的太喜欢这只猫了,我们再来深入思考一下,猫和主人是怎样的关系和情感?(猫依赖主人,猫亲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蹭、把脖子伸出来、跳上、踩印)
引导方法:老师在此要采访一下每只猫了,请问高兴、惹人喜爱的猫,你在干什么呢?(我身上痒,蹭蹭舒服;在跟老舍爷爷撒娇)请问你和老舍先生就像是„„(小朋友、孩子„„)
我知道咱们的女同学都爱撒娇,也最爱和自己亲的人撒娇,那我们所有女同学一起撒娇般温柔可亲的读一读吧!(女生齐读)
②体会丰富多腔
引语:高兴的时候,它还会怎么样?
课件出示“他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谁能叫一个给大家听听?
什么是“丰富多腔”?(引导学生结合本句话或者给你自己的模仿理解。)老舍爷爷特别喜欢它,你喜欢它吗?来读读吧!
③高兴的时候小猫温柔可亲,不高兴的时候呢?(你会对生气的猫说些什么?)然而任凭你对它说些什么,它也一声不出!这么古怪的脾气,你还喜欢它吗?为什么?(否则生活就没有了情趣了、可爱、有意思、像多了一个小伙伴、特别好玩)
(4)学习“既胆小又勇猛”部分 还有能体会出老舍爷爷喜欢他家的猫?(指名读答。教师评价总结即可“这只猫有的时候那么胆小,有的时候又那么勇猛,真是太古怪了!”)
【设计意图:第1—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突破:1.猫的性格古怪在哪几个方面,从文章中找出这些词语并用关联词“既„„又„„”概括出来。2.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学习刚满月的小猫(课件出示满月小猫的图片)
(1)小猫满月的时候非常可爱。对于老舍爷爷家的刚满月小猫你觉得哪儿更可爱?默读并标出有关语句。
(2)学生默读自学。(3)指答交流。
课件出示“他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秧。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他,他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舍先生是个爱花之人,他在写过的一篇文章《养花》中写道:“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下了暴雨,邻居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老舍家养了很多花、老师爷爷特别喜欢花,花死了会很难过、菊花被砸死了,全家都没有笑容、老舍爷爷对花的感情很深„„)老舍爷爷这么的喜欢花,可是当这只小猫在他的花间打闹,甚至随意践踏,老舍先生都没有责怪它,这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深入引导:(一是太可爱了;二是爱猫胜过爱花)板书“爱”。【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外的补充更加体会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
四、在品味句子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并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既老实又(),既贪玩又(),既胆小又();高兴时(),不高兴时,()。课文第4自然段是从(),(),()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再填空能帮助学生更牢的记住猫的特点,更加容易的背诵课文。】
五、回归升华
1、老舍爷爷爱花,可是更爱小猫,小猫在他的眼里就像一个孩子。这种把猫当作人来写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所以文章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借助很多描写人的词语写猫,表达了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猫对老舍爷爷的亲密情感!你能找到吗?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句或词语。
3、指答交流,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爱猫,猫亲人;猫和人之间亲密无间„„)
4.你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一个句子吗?
5.现在就让我们把学到的方法用起来吧!请你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某一个特点,如:外形、步态、睡觉、吃食、玩耍等来具体写一写吧。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总结,对于学生进行动物的描写有指导的作用,值得借鉴与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摘抄你认为好的词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一些描写小动物的文章。
板书设计: 猫
古 怪 淘气可爱
老实 贪玩 尽职 生气勃勃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天真可爱
胆小 勇敢
人爱猫 猫亲人
第二篇:坐井观天二次备课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3.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教育学生开拓视野,多读书籍,增长见识。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及图片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出示动物小图片)你们瞧,这可是老师亲手画的,精心为你们准备的,喜欢吗?不过只有学习认真,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做得到的小朋友坐端正。真棒!词语娃娃正等着你们呢!
1、小黑板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口渴
回答
相信
抬头
小鸟
无边无际
说大话
弄错
井沿
看见
青蛙
2、理解词义: “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那你知道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吗?
词语搭配:无边无际的(天空)(大海)(沙漠)(宇宙)(太空)
3、说句子:任选其中一个词语说句子。4个
小结:小朋友能够学以至用,老师真佩服你们。
二、激趣导入
为了奖励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从前啊,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底生活着一只青蛙。它每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出去过,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很久。终于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俩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请同学迅速把书翻到60面,大声读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2、想一想: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发生争论的故事?
{ 贴小鸟、青蛙图片 } 争论什么?(天的大小)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底)
板画,井,把青蛙移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呢?(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将小鸟移到井沿。
指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过渡:它们俩碰到一起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再次小声读读课文,找出它们的对话,用“--------”画记出来。一共有几次对话?谁来读出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对,就是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3、对话导读,理解 【出示第一次对话】
①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二段和第三段,你从这次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这只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小鸟的话要读出又累又渴的感觉。
谁来试试?
③青蛙说的话是个什么句子?要读出奇怪的问的语气。
谁来读读?
④1、2组读青蛙的话,3、4组读小鸟的话,老师来叙述。过渡: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更奇怪了,而且一点儿也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
【出示第二次对话】
①谁找出他们的第二次对话读读? 师贴出句条。②从这次对话中,你知道
青蛙认为天多大?(井口那么大)
小鸟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子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可是有趣的是青蛙还认为小鸟是在说大话,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吹牛,说假话。可见青蛙一点儿也不相信小鸟的话。
③改换句式:请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师读,“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说“不用飞那么远。”
④指导朗读:青蛙的话应该怎么读?(读出不相信的语气)-------指名读
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诚恳的语气。-----------指名读 师带读-----------分男女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过渡:一个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另一个认为天无边无际,而且谁也不肯让输,你们瞧!【出示第三次对话】
①1、2组齐读青蛙的话,3、4组齐读小鸟的话。
②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认为谁错了?(青蛙)你们的意见相同吗?
③你们都认为青蛙错了,为什么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实验: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把书卷起来,卷成一个纸筒,往上面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片天?指名说。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小结:青蛙不就是这样吗?它一直生活在井里,视线被井壁挡住,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想象
小鸟为什么会认为天无边无际呢?
因为它一定飞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天的边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鸟,你飞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边想象边说句练习。(小鸟展开翅膀飞呀飞,飞过高高的山,飞过广阔的田野,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蔚蓝的大海------------)你们飞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看到天的边际?可是青蛙不相信啊,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相信呢?(让它跳出井口来看看)
五、总结拓展,揭示寓意
1、想象、说话练习
①假如这只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将会看到一些什么?
(很大一片天空,美丽的风景)
②那它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说什么呢?------指名说
③互动学习:同桌一个演青蛙,一个演小鸟,想象一下青蛙看到井外的世界之后会说什么,小鸟又会说什么。
2、揭示寓意
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呢?为什么?
{板书}:
见识广,见识少
所以我们认识事物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我们曾学过识字4,当中的哪两个成语与坐井观天一样都表示看问题不全面,目光短浅?管中窥豹,一叶障目。这样可是不对的。
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学好知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做一个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人,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哦。
六、课后游戏:分角色朗读表演
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请人到台上扮演青蛙和小鸟,带上头饰进行朗读表演,演得好的话老师将把美丽的头饰送给他。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奖励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们的鼓励。
七、课堂作业及课后练习:
1、填空:(小黑板出示)看你能填出几个合适的词语
2、抄写课文后面的读读记记(积累词语)
3、课后同学们可以像老师这样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情景写一些。
第三篇:如何二次备课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必要性
1、什么是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与一次备课相对而言的。教师参与的集体备课,所做的教学素材搜集、他人方案搜集、教学方案的初步制定等等准备性工作,都是初次备课,都应该归入一次备课。教师个体对一次备课所占有的资料及初步预设的教学方案的再备课,备课活动实现质的提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就是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时,教师对自己预设的初步方案进行重新审视,或增删或调整,是他人智慧与个体独立认识的有效组合,是教学素材的深入把握与有效使用,是基于具体班级具体学情的教学方案最优化。
2、为什么要进行二次备课
我们要肯定一次备课的积极意义,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一次备课存在的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易偏差。因先阅读他人方案,没有基于具体学情的定位,容易先入为主,课堂目标及追求会产生偏差。
二是易于搬抄,设置的课堂教学方案恰切性低。教师个体的素养积淀及课堂教学技能,与设想实施时所需的积淀与技能并不对等,实施时有出入有障碍难以实现。
三是所用教学素材往往感悟不深选择不精效用不高,易造成课堂上学生学习探究感悟流于浮泛,缺少深度。
如名师的成功教学方案,是适合名师特点的个性化设计,选用的素材名师有深入而独特的感悟,名师会有足够的魅力及课堂技能召唤学生积极参与。换成其他教师,个性特点不同,感悟不同,积累不同,名师方案就会失去意义。抄用这个名师方案,课堂教学的平庸暗淡或低效失败就在所难免。
3、二次备课的意义 有了二次备课的认识与策略,现代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些纠结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师的备课就不会再被“丰富的资源”所蒙蔽,被“名师方案”所左右,教师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实现教学研究主体的回归。
有了二次备课的认识与实践,教师的有效备课就能更上一个台阶。一位教师,开设公开课之前分发他的教案,最后一部分是“教学反思”。来听课的教师都有点纳闷:还未上课,何来反思?原来,他把一次备课之后再备课时认为应该如何调整增补的内容加上去。如果这位教师把小标题“教学反思”改为“二次备课”,这部分内容就明确了,再备课所拓展所显示的意义空间就可更广阔了。
通过这几年的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总结,我觉得二次备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重新审核确立学习目标;
2、兴趣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指导性原则:根据学习目标就相关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4、预设性原则:根据导学案的编排对问题进行全面预设,同时要留有余地。
备课是教学常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说集体备课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的话,那么,二次备课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班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二次备课能增强导学案的实用性、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下面我就谈谈二次备课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二次备课的方法: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二、二次备课的形式与特点
不同的时段,二次备课有不同的做法,有着不同的备课意义。
1、集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选用的教案是特级教师或是名师的,或是区域内骨干教师编制的,或是独立精心编制,然后集体讨论形成共案,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样的共案是面向年级所有教师与所有学生的,他人智慧、集体智慧可能的校本化个别化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适应具体教师具体班级。
教师做好集体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具体办法有:一是把集体备课内容视为备课素材,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对共案进行重新组合,进行具体化个别化工作;三是进行具体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内容、针对性练习设计等的补充。
所以,备课组集体备课或统一印发共案时,首先应鼓励重新编制教案,把共案当成参考资料;其次,印发的共案应留白,预留有足够的空间,供教师个体进行二次备课。
2、个别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 现代教师的个别备课,已不同于过去的面对一本课本一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苦苦琢磨的年代,有各种版本的纸质资料,有互联网的资源,素材是丰富的,是另一种意义的“集体备课”,是一种与名家、名师及各种“高手”对话状态下的备课。但很多教师容易在各种文本素材和“精妙”方案前迷失自己。
如何做好个别备课之后的二次备课?一是教师个体对学科课程意义应有独立的认识,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思考,才能消除各种无关信息的干扰。二是从学情出发,做好素材和方案的选择、重组与创新工作,教学内容要适合具体班级,方案应与具体的课堂情况结合,以演绎出可能实现的合理细节和过程。
3、课堂上的二次备课
应对课堂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应提到备课的层面来认识。教师课堂上的二次备课,是即时设计做出应变的方案,有效地解决课堂中新问题的工作过程。当预案设计不当而致课堂推进“卡壳”时,直觉上判断出教学内容不适合,需要即时推出新的学习方案;当课堂出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时,就应马上拿出有效方案,让学生的成功思考对其他学习同伴发挥更好的启发促进作用;当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或错误时,相应的因素是很好的课堂资源,就要当下设计方案,用好这个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4、连续课之间的二次备课
教师一般担任同级的两个以上教学班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案在前一节课的实施不可能完美,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一般会发现新的问题,会有不满足感,会产生新的思路和追求,课间需要调整处理,以提升下一节课的课堂效益。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在上完前一节课后挤时间再备课,再认识,对前一节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总结分析原因,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进行改进,进行提升性思考。
5、课后的二次备课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在课时教学、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再备课,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的提升,以在下一个阶段工作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后的二次备课,是完成了预定的课时或阶段性教学任务之后的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仍然是拿着原先的教案去上下一节课,甚至下一年或几年后也重复着今天的教学方案上课,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也不会进步,他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
三、怎样做好二次备课
1、教学素材的重新选择
备课及现代条件下的课堂,教师往往会塞进太多的“精彩素材”,课堂教学内容上有太多的“点”而致“消化不良”,最终是难点没有突破、重点没有突出。二次备课,重新感悟素材并作选择是必过的“坎”。
重在占有。课堂的教学素材涉及教学设计的细节及相应的内涵,要追求有效地读入,充分地占有,从而达到真正的积累与储备。很多教师上课之前重新熟悉素材,或默一下,甚至是背下来,追求有更深入的感悟,都是二次备课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励。充分占有素材,课堂上自会熟能生巧,自能纵横捭阖,处“变”不惊,应“急”有方,信手拈来。
重在筛选。课堂普遍存在预设教学素材过多、没有充分利用的现象。过多的教学素材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削弱了学生的深入探究。应重新认识并进行筛选,“瘦身减肥”,挤掉不那么重要的素材,甚至是忍痛割爱,摒弃课堂上材料繁多的“快节奏、高密度”的“高效”的做法,达成集中而深入的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才可能有所突破。
重在发挥效用。教师对教学素材内涵不甚了了,或是没有设计好充分利用的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时自然就是“表面文章”,课堂上难免出现假问题、浅提问及应付式“读”“问答”之类的活动,课堂可能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素材重在精,重在深入挖掘,重在效用。重新选择是素材的深度思考,是重新审视,有独特的感悟,有新的发现,找到素材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有效联系点,发挥教学素材的应有效用。
第四篇:二次备课心得体会
二次备课的心得体会
陈劲松
在既定的教学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对此,广大教师的认识是充分的、深刻的,无论从战略上对教材进行整体性的学期总备课,还是从战术上具体落实的单元备课、直至每一课的课时备课,大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又是不够的。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单元教学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应该及时进行再备课,以检查、总结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心发展情况,进一步揭示教学规律,制定下一个阶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对备课这一环节作出性质不同的区分,即把课前的准备活动性质的备课统称为第一次备课,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期前的总备课、各个学习单元的备课,以及具体的每个课时前的备课,都属于第一次备课;与第一次备课相对应的,即通过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效果具有总结性、反馈性的备课称为第二次备课,它自然就包括了从课时后备课到各个单元后备课再到学期后备课的内容。
第二次备课,主要是根据现代教学认识论和学习心理理论提出的,它必将遵循和反映现代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教学的认识过程基本规律:认识—实践—再认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既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因而“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①教学的认识过程应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基本规律。第一次备课便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安排和管理课堂教学的“实践”。因此,第一次备课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但是,第一次备课仅仅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没有完成对教学的认识
过程。因此,只重视第一次备课的过程是不够的。
第二次备课是由“实践到再认识”的再认识。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对教学中所用到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的再认识,包括对比加以思考、分析、归纳、推理、评价,必要时还要重阅教材和查阅参考书,从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总结出某些教学的“规则”和特点。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并能根据信息,尽快地对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作出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如估计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否适当,教学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的进度是否合理等等。教师通过第二次备课获得信息反馈,既是对第一次备课的认识效果进行评价,又能根据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自己教学的优缺点,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甚至提出有一定创造性的见解,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这样,认识又再上升了一个层次。相反,如果只求教学形式和教学进度,对教学实践抱着应付的态度,那么,认识将难于达到第二层次的高度,更达不到第三层次的高度。不少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则正是遵循“由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规律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的。
2.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学习—巩固—再学习
现代学习心理学和认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主体学生利用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改进从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靠已知掌握未知。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根据先教的知识。”已学的知识象植物的生长点,当具备一定条件时就能“生长”出新知识来。但是,“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及时巩固、掌握,否则它就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已知”。当新学习的未知与这些未被巩固的已知有关时,未知将不能(至少不能完全)被掌握,这个未知就不能真正转化为“已知”。而这个新的“已知”(实是半知半不知)又将影响下一个“靠已知掌握未知”的新的学习循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越学越困难,越没信心和兴趣。大量事实表明,学生一旦由于一时难以克服的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学业上的挫折,而得不到及时“补救”,往往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甚至一蹶不振。与其相反,由于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几乎每个未知的学习都又是在为下一个未知做准备,所以,对于每一个未知,如果能及时得以巩固和掌握,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变为学生真正的“已知”,越学越主动,越有信心和兴趣。第二次备课便是反映和遵循了这种“学习—巩固—再学习”的认识过程规律,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有经验的教师,不仅重视上好课,也重视第二次备课,善于把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紧密结合起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充分的教学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使教师的讲
授与学生的学习更好地配合,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回味、反刍、运用、检验、改进,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们个人的智能。
可见,第二次备课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第二次备课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第二次备课在为教学工作导航,它不断向教师、学生、领导显示教学运用的方位、速度、航道,指明教学应前进的航向,激励各个方面同心协力,以最佳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次备课是针对我国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提出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②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一般地,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苏格拉底曾把教学比做助产术,教师是“助产婆”,学生是“产妇”,产妇通过助产婆的协助生出新的生命。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③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学期后备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1)考察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和目的落实情况,着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协调,以及长远目标和就近目标的结合,并结合目标的层次性,总结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2)考查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分析总结如何在完成教学计划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3)制定本学期学生档案分析材料。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思想表现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从单一的横向比较为纵横综合考查,为进一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作好准备。
综合以上分析,对比第一次备课和第二次备课,我们不难看出,两次备课虽有很大的互补性,但他们在各备课环节上先后顺序相反,在内容和性质上也有明显不同,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两次备课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第二次备课是在第一次 备课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实践,便对第一次备课的效果作出检验和评价,同时又弥补了第一次备课的不足,增进了第一次备课所不具备的内容和功能,从面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从第二次备课中又可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指导和改进第一次备课乃至整个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这样由第一次备课到第二次备课又到第一次备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地把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阶段。
第五篇:二次备课要求
宋集乡中心小学二次备课要求(试行)
一、指导思想
硬化二次备课,立足教师、班级学生实情,实施差异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执行能力,使电子备课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要求
1.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自己的班情、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自己教学的素养及风格,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增删改调,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可操作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案。
2.二次备课的数量分两种情况。针对不适合本班学情的环节要加以改动,对整个不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也可做修改,还可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创新备课。常技科也要做二次备课,教学反思可以少一些。
3.课后反思
回顾教学成败,总结好办法,查找教学中的不足。课后反思要重视质量,能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性、借鉴性强,有说服力。每课时都要有教学反思。
4.教研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组内教师学习交流二次备课的情况,不断提高二次备课的质量。
5.复习课
复习课的课型可分为知识梳理课、专项练习课、试卷讲评课。
复习时应做到:一是查漏补缺,二是归类指导,三是巧设不同层次练习,深化认知。每堂复习课都要确定一个主题,扣准一个核心,突出一个重点。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做到课课有教案,节节有训练。
6.加强集体备课,由各教研组组织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
7.加强备课检查
教导处每月进行备课质量检查,对照备课要求打出等第,与个人常规考核挂钩。